纪录片赏析课程(论文作业)

合集下载

纪录片鉴赏论文

纪录片鉴赏论文

题目:舌尖上的中国姓名: XXX专业班级: 计算机XXXX3学号: 32XXXXXXX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研室2012.6.6目录一、纪录片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纪录片看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名人点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我的看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诗意海报........................................................................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文化凝聚的情感............................................................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事物的进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隽永旁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纪录片研究论文.doc

纪录片研究论文.doc

纪录片研究论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

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纪录片研究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纪录片研究论文一【摘要】纪录片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诞生的,它的发展对当今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文简单阐释了纪录片的起源和基本概念,以及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纪录片;起源;定义;真实性;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

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变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基本特性。

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技术等传统手段难以比拟的。

记录片用“声情并茂”的方式为人类记录事件的本质。

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于世。

1.纪录片的起源纪录片诞生以后,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伊文思等电影大师对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1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在1922年制作出了他的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他被称为美国的“记录电影之父”。

同时也被作为纪录电影的创始人和鼻祖。

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弗拉哈迪将纪实的手法用于拍摄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照,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

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同时影片是非虚构的搬演。

而非虚构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真实的时间②真实的空间③真实的需求。

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行为的本身才不是虚构的。

这是纪录片形成的首要条件。

其次,弗拉哈迪在拍摄影片过程中做到了深入了解对象。

这种力求表现鲜活对象的方法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效仿。

他的拍摄强调画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

蒙太奇手段在纪录片中的使用经常被指责为“宣传”。

弗拉哈迪凭着直觉,开创了一种相对“纯粹”的叙事方法。

1.2维尔托夫与先锋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电影吉加维尔托夫(1896-1954)是一个曾被大家长期忽略的早期记录电影探索者。

幼儿园纪录片赏析(推荐)

幼儿园纪录片赏析(推荐)

幼儿园纪录片赏析(推荐)第一篇:幼儿园纪录片赏析(推荐)《幼儿园》纪录片赏析从纪录片题材选择上看: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

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

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关注主流群体、民生、教育责任与良心真诚与人性从纪录片拍摄过程看:音响的处理纪录片多为纪实性的风格,非常注意同期声的采制。

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声音的采制是非常重要的。

夜里孩子们睡觉时沉重的呼吸声反衬出宁静,在嘈杂的声音中凸显出被拍摄孩子声音。

做的很精细。

背景音乐:茉莉花。

以北方曲调的《茉莉花》作为片子的主题音乐,并且在节目中前后出现了五次。

这种变化着的感觉与不同阶段渲染主题的《茉莉花》旋律交织在一起,便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共鸣。

起初,我在听到《茉莉花》音乐响起时,可能是一种轻松的、快意的、欣赏的心境,看到的也会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场景。

但随着孩子们幼儿园真实生活画卷的一幕幕揭开,《茉莉花》的旋律便有了变味的感觉,人们的心情也开始复杂起来。

到后来,尤其是孩子们的对话部分完成之后,幼小孩子思想的深刻、性格的成熟,使人始料不及,更使人思绪沉重。

通篇不用解说词。

全部用表达能力强、内涵极其丰富的画面语言来展示所要承载的一切。

镜头的运用通过一系列的分切镜头来往成一个段落的叙述,更多的是采用长镜头的语言。

长镜头调度的非常到位,完整地记录了整个场的关系,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且有丰富的镜头内部语言的变化,以及准确的节奏感。

镜头的叙述能力。

得漂亮讲究用光、注重构图。

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

空镜头。

制造意象。

与别的画面配合起来,例如门外的雨、阳光。

镜头常常由细节到全景。

直接找出最冲突的视觉点,再拉远镜头,看清事件发生的环境。

比如夜里睡觉时,先大特写了两只握在一起的小手,然后拉远镜头,看到两个熟睡的孩子,在到一个屋里熟睡的孩子们。

纪录片赏析作业

纪录片赏析作业

形影相随之中国反省—《高三》观后感摘要:《高三》以真实手法,记录了一群高三学生努力追梦,实现自己大学理想的过程。

反映出现在社会上各种学生的思维状况。

同时勾起了那曾经经历过高考的人,一段难以忘记的记忆片段,如形影相随般地存在脑海里。

但同时不得不被很多人批判高考制度,这也是中国教育必须反省的一面。

关键词:《高三》是一部能带给人共鸣、思考、感动与反思的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导演周浩历时一年拍摄,以真实性、创造性、思辨性、艺术性地方式,完整地展示出高三学子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况。

片中摄制组时刻跟随着学生,拍摄出他们最真实的生活情况。

更人以心灵的震撼—这就是高三学生的生活。

在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学生住宿环境的落后,学习的艰辛,朋友的友谊,少年的叛逆,青春与爱情等,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也是广大学子的真实反应。

它给了观众一出曾经记忆的回放。

从无形中感动了曾经走过高考路的我们。

我们犯过错,我们后悔过,而《高三》这纪录片,能很好地给予正在高考路上迷茫的人一种导航。

也算是一种能真实看到的经验总结。

所以这部片在学生中有巨大回响。

同时我们看到了摄制组的某些记录镜头是千辛万苦才拍到的。

如学生深夜外出网吧,翻墙进校等,这是一个很难以取到的镜头。

也说明了摄制组为了真实反应高三学生的生活,已经融入了学生群体之中。

我也曾经高三,高三是一段让人挥之不去的记忆,但在我的记忆中更多是美好的画面,而不像作品当中,那种摧残人性的、地狱式的高三学习。

不得不承认现在仍然有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就像武平一中,5点多钟起床,23点多钟睡觉,中途不间断地教学轰炸学生大脑,让他们疲惫不堪,再加上那堆积如山的作业,敢问这学生还会有自己的感性认识吗?恐怕他们只会机械式运转大脑,去努力达到那一项项教学指标。

从中我们真的值得反思这种璀璨人性的教学模式。

同学们课桌上永远都是看不完。

做不完的习题书。

题海战术是一个教学失败,假若学生真正学会、掌握了那些知识,那还学要不停地在题海中“畅泳”吗。

美丽中国记录片赏析(优秀范文五篇)

美丽中国记录片赏析(优秀范文五篇)

美丽中国记录片赏析(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美丽中国记录片赏析《美丽中国》-自然之美,洁净的精神之前很偶然的在同学的电脑上看见这个片子,我深深的被这部片子呈现的美所迷住。

在老师放完《西藏》这一集后我又重新观赏了其余的五集。

这部影片给观众的震撼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清洗。

首先说说这部片子的制作团队,是由世界闻名的英国BBC自然历史制作小组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

影片以高清晰方式,呈现出中国的多彩风光,还包括一些罕见的动物,比如大熊猫和一种珍稀的中国特有的食鱼蝙蝠的珍贵生活记录。

这些镜头有些是第一次面向观众。

在舒缓婉转的传统中国音乐中,伴随着森林草原、戈壁大漠、河湖沼等优美的画面更替,种种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纷纷登场,一个男中音配音,用舒缓的口吻娓娓道来,讲述动物的故事,自然地插入中国历史、文化、人文、宗教、民族、民俗等,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幅幅画卷。

这些美丽的景色令人神往,恨不得亲自前往观赏。

这也是影片以高清镜头所表现出的效果。

通过观看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大概的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

这部片子不仅仅表现出中国的美丽景色,也反映出她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不仅要生活还要发展,挑战是巨大的。

我们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先发展后治理”,必须要良性循环的发展。

“只要人类有意愿并付诸行动,自然界总会有办法恢复”。

这是影片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中国面临的不仅仅是环境危机,还有文化危机。

现代的中国很难想象出一个符号来代表她。

我们要感谢BBC摄制组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的信仰所在,就是那些与自然生活了上千年的村名。

当国家危难时这些人会坚持到最后一刻,他们身后是圣洁的雪山。

整个系列看下来你会更加你所居住的土地,以及生活了几千年的人和生物,虽然他们的习俗,信仰越来越鲜为人知。

好在今天被记录下来,用影片的话说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一个原味的中国,一个数个世纪以来传送着的土地。

纪录片赏析论文

纪录片赏析论文

纪录片赏析——结课论文论文要求:1.结合本课程所学知识,自主选择中外纪录片史上的自己喜爱的纪录片进行评论,主题自拟,2500字2.从纪录片本质属性,叙事结构,功能及其他角度,谈认识有明确的主题思想或主旨,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能够围绕主题合理论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分析问题透彻。

论文正文:经过一学期对纪录片的赏析学习,原来喜欢看动物纪录片的我这学期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包括无声的《北方纳努克》、唯美的《微观世界》和《海洋》、赞美中国的《美丽中国》、宏伟壮丽的《故宫》,、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录《我的大学》还有勾起我对高中无限回忆的《高三》等等。

各种类型的纪录片有不一样的风格,最让我受触动的是《父亲》。

接下来着重谈谈对此纪录片的感受。

《父亲》是李军虎导演根据陕西农民韩培印及儿子韩胜利一家的真实故事拍成的纪录片。

它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实,家庭条件有差距的学生在上学和就业方面还是有更大的压力。

韩胜利作为村里唯一的一名大学生来西安上大学,按理说是件十分令人高兴的事,家里却因为交不起昂贵的学费,到处借钱,终于凑够了学费。

为了接下来的生活费,年近50岁的韩培印,和儿子一起来到西安,成为了一名农民工。

从这里开始了真正的故事,在片子中,看似平淡的父子言谈间却传递着炽烈的情感。

李军虎导演运用以小见大的记录手段从这简单的父子小生活中反映了很多有相似经历的社会现实。

当儿子大学毕业时,老韩却希望落空。

他发现,儿子的每月工资甚至比自己当农民工的还要低。

但老韩依旧自豪地对别人说,“我儿子是大学生!”这个片子以主人公韩赔印的小小的本子贯穿全片,在我看来这也是整部片子最为精彩的符号。

小小的本子有很多韩培印借还账的记录,他也可以看作是老汉的日记本,还可以说是一本诗集,因为他写满了自己对儿子说的话,更多的是鼓励。

但不管他是什么,这个小小的本子承载的是无疑是一个中国父亲的倾注在儿子身上的希望。

从老汉略显歪斜的字体中似乎依稀保留着经历红色年代洗礼而特有的浪漫情结,虽然在现在许多人看来有点不现实,却是父亲的精神支柱。

《海洋》纪录片论文

《海洋》纪录片论文

《海洋》一、基本信息中文名:海洋外文名:Oceans其它译名:海洋探秘制片地区:法国 / 瑞士 / 西班牙导演:雅克·贝汉;雅克·克鲁奥德编剧:雅克·贝汉;雅克·克鲁奥德类型:纪录片主演:雅克·贝汉,兰斯洛特·佩林片长:104分钟(法国);104分钟(中国)上映时间:2011年8月12日(中国)二、内容概括“有一天,一个男孩儿看着大海,问我:这就是海洋?海洋是什么?”这就是影片的开篇语。

《海洋》拷问人类影响海底生命留下的痕迹。

这不是一部资料片,而是一部纪实电影,是事实。

整部影片没有人为视角,没有评论,只让镜头说话。

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奥德(Jacques Cluzaud)希望通过影片促进人们对濒危海洋世界的保护,并介绍部分濒临消亡的海洋生物。

《海洋》耗时五年,耗资5000万欧元,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球50个拍摄地,有超过100个物种被拍摄,超过500小时的海底世界及海洋相关素材,是史上投资最大的纪录片。

导演以独特的视角除了展示动物之美和自然之美,更多地展开了一种“故事性”的叙述,他对环保问题的深入思索让我们多了一分对经济发展和环保问题的惦念,审视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带给您不一样的震撼人类心灵的《海洋》。

《海洋》聚焦于覆盖着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

法国导演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佐德将深入探索这个幽深而富饶的神秘世界、完整地呈现海洋的壮美辽阔。

真实的动物世界的冒险远比动画片中的故事来的精彩,接下来银幕展开——巨大的水母群、露脊鲸、大白鲨、企鹅……毫不吝啬在镜头前展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

三、经典台词1.有一天,一个男孩儿看着大海,问我:这就是海洋?海洋是什么?2.海洋的美好与伤口,都与人类息息相关。

3.人类弄脏了大海,现在改变还来得及。

四、获奖信息1.此片在国外上映时不同凡响,创造了在日本超过《阿凡达》的票房成绩2.全球5.5亿元的良好票房成绩3. 2011年第36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纪录片4. 第22届东京电影节开幕片五、相关评论1.这是一部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生态学纪录片。

纪录片赏析论文浅谈《幼儿园》

纪录片赏析论文浅谈《幼儿园》

纪录片赏析论文浅谈《幼儿园》纪录片赏析期末作业作业名称:浅谈《幼儿园》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班级:_______学院:_______指导教师:____得分:________浅谈《幼儿园》一、简介《幼儿园》是一部以孩子为主的纪录片, 导演张以庆在这部中影片纪录了一所在武汉的寄宿制幼儿园里14个月的生活。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语言和行为令人忍俊不禁。

但是随着影像的深人, 我们发现这个小世界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成人世界, 一切有关人类的主题,人性的光明与阴暗, 都赤裸裸地展示出来。

二、分析从这部《幼儿园》的主题到它的表现方式我都非常的喜欢。

首先,这是一部以表现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为主题的纪录片。

它通过儿童的世界的各种现象对照出成人世界,来表现成人世界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是一部富有寓意的作品。

虽然我不是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是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从手法上也拍得很好,在观看过程中就可以感知到张以庆所花的功夫。

其时间顺序是从孩子们开始入园到最后拍毕业照,中间的部分则是各种各样的场景和情景。

《幼儿园》中有两条线索,一条就是从小班到大班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中孩子的喜怒哀乐的这种情绪,另一条就是采访段落。

这两条线索相互交错,形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感受我相信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

在我的记忆中,那从来就是强行将你从父母的温暖怀抱中带走的地方,就是你要去面对现实世界第一步的地方。

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你要去和外面的人外面的世界接触,这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是得是失谁也说不清楚。

四五岁的孩子需要这种独立吗?离开父母的生活,对孩子的发展有利吗?我一直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国外很常见。

可这里是中国,也许父母这样做也不开心,也不忍心,但是为了家,为了养活家里的人而别无他法,于是就有了这样全托的幼儿园于是就有了开头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赏析纪录片论文

赏析纪录片论文

赏析纪录片论文恋上纪录片我很庆幸自己能选到国外纪录片这个公选课。

当我知道大一有公选课时,只剩下心理学、法律等课,不得已我选了法律,后知道有人重选课,我去网站看,一眼便看到我一个人退了这个课,我马上重选。

我想,看纪录片当然比听法律有趣。

当时,我以为纪录片就是电影。

上网查了一下,原来,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带着愉快的心情,我去上了第一堂课。

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事宜后便给我们看纪录片。

第一个纪录片叫《地球》,向我们展现了全球变暖时代动物的迁徙和生活的改变,大自然的宏伟壮观、生命的脆弱和坚强、变迁的无常。

整部影片的场面和音乐从头至尾都让我们深深震撼……第一次发现,原来地球的颜色其实是从黑色开始的。

在一片黑色的寂静中,太阳缓缓升起,带来光明与生机;我们的地球就在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中,不断变化,孕育生命。

那些可爱的画面:冰上蹒跚学步的北极熊宝宝,疲惫到极点躺在地上的小象宝宝,惊恐万分逃避野狼追捕的北美驯鹿宝宝,驼背鲸妈妈旁边紧紧跟着的小身影。

几乎所有的动物一生最大的关键词都是——觅食。

为了温暖、为了食物、为了水源、为了繁衍后代……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动物们长途跋涉,前往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

然而,旅途总是漫长而充满凶险的。

随着沙漠的扩张,迁徙的路线变得模糊,动物们只能凭着与生俱来的方向感前进。

我们那个美丽的星球---地球,她活力四射,美丽非凡;人类也好,动物也好,刹那间,在大自然面前都是渺小的,也许我们无力拯救每一个动物,但只要我们能积极地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我们仍然有能力去挽回破坏,去拯救地球。

《尘封核爆》——我印象深刻的一部纪录片,介绍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中国研发去原子弹。

美国在此期间一共进行了331次大气层内核试验,331次,核试验,陆地,地下,海底。

纪录片课论文

纪录片课论文

对《舌尖上的中国》认识看法摘要:食物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子,尤其随着现代社会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我们面临的食品安全环境日益严峻,食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被广泛关注。

《舌尖上的中国》敏锐察觉这一变化,以食物为纪录片的主角,来反映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蕴藏的中国人情和风貌。

当然,也存在许许多多的争议。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社会变更;抄袭;争议燧人氏五万年前发明了“钻木取火”,从此人类开始烹饪,随着时代的进步,饮食文化慢慢丰富。

人们已经从果腹的基本需求,到饕餮的物质享受,再到养生的健康追求,对美食的态度不断发生着变化。

同样美食电视节目也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迅速丰富起来,它既迎合了人们的饮食需求,又弘扬了中华美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一、舌尖上的中国主题及立意该纪录片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整个纪录片中,“吃”作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本能,现阶段物质文化生活丰富的今天,已不简单将基本功能作为延续的本质,人们越来越讲究食物深层次的含义,不再是“食肉”便是幸福的时代,“情”在美食中便赋予了更多的深层含义。

据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这部纪录片的目标观众不单止是为喜欢美食的‘吃货’而创作的,观众群体锁定为普通的正常人,并表示该片的目标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舌尖上的中国》还会展示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展示人和食物之间的故事,透过美食来看社会。

该片的重要主题是中国之“变”:向观众展示传统农耕的中国,同时也告诉观众很多中国传统正在改变,而有些片中出现的人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

纪录片分析范文范文

纪录片分析范文范文

纪录片分析范文范文《地球脉动》是一部由BBC制作的纪录片系列,共分为11集,每集以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种类为主题,展示了地球上不同的生态系统和动物群落的生存激烈竞争、互相依存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

首先,该纪录片的拍摄技术非常出色。

影片运用了很多高清科技,使用了超高清摄像机和无人机等现代技术,将细节展示得清晰而生动。

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到不同生物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性,感受到它们的真实和自然。

其次,该纪录片的叙事手法独特而生动。

影片采用了旁白的方式对故事进行解说,配上悦耳动人的音乐,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展示的生态系统和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此外,纪录片还通过剪辑手法将相似或相反的镜头串联在一起,凸显出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与互助,以及食物链的重要性。

再次,该纪录片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是其独特之处。

《地球脉动》并不仅仅局限于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动物,它也着重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以及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珊瑚礁死亡、破坏性的洪水、森林砍伐等场景,这种对环境问题的揭示引起了观众的思考和关注。

最后,《地球脉动》通过展示地球上不同的生态系统和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纪录片通过逼真的画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受。

观众通过观看和思考,意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自己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纪录片《地球脉动》通过其出色的拍摄技术、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成功地传递出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增强对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意识。

它不仅是一部娱乐性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

纪录片赏析课程论文作业寻味顺德》第一集——乡土之源有感

纪录片赏析课程论文作业寻味顺德》第一集——乡土之源有感

《寻味顺德》第一集——乡土之源有感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对顺德人民来说显得更加恰当。

作为“世界美食之都”,顺德以其独特的粤菜风味闻名于世,而特别的风土人情又让顺德的美食之都称号别有一番韵味。

由于本纪录片拍摄制作都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原班人马,本片也延续了它的拍摄风格,该片以“古老和现代的奇妙交融”为叙事主旋律,以美食为切入点,通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顺德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顺德美食”为路径,展示了顺德这块岭南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顺德社会中的普通民众,展现了顺德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也整体关照顺德鲜明而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质、流变及其影响,该片汇聚了多个顺德人的美味人生和数道顺德菜的精彩故事,反映了顺德城市的传统与现代气质及顺德人特有的精神基因。

本片不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

色诱、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千年围垦孕育出丰饶的桑基鱼塘,一百年前缫丝业的繁盛让它富甲一方,今天这里出产的家电用品改变着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

然而,这片土地最富盛名的,永远是美食。

顺德,以食物为遗传密码,让自己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一堂课看下来,其实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

《寻味顺德》这部纪录片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目,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

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风味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

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仅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的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的动力早已不只是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的热切愿望,这也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中国的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十三亿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来养活。

无论现今的工业科技如何进步,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离不开朴素的精神和愿望。

纪录片赏析论文

纪录片赏析论文

纪录片赏析论文纪录片赏析纪录片赏析之《高三》这学期我选修了纪录片赏析这门选修课,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和学习,对纪录片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也渐渐喜欢上了纪录片这种影视,它的真实性、人文性都深深地吸引我。

在课堂上欣赏了很多优秀的纪录片,有《北方的纳努克》、《海洋》、《微观世界》、《姚明年》等,其中有很多画面十分精彩的,像《海洋》,也有反映政治的,如《华氏911》,但其中记忆最深刻的是《高三》这部并没有炫丽场景但和我距离是最近的纪录片。

《高三》讲诉的是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山区小县城的年轻的学子们琐碎、重复的高三生活。

一本作为独白,贯穿始终的学生林佳燕的日记,将隐藏在学子们机械近乎忙碌的学习生活背后的巨大压力爆发出来:身为父母的农民,从凌晨5点到晚上8点辛苦劳作,每天的收入仅仅是13元钱,而高三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2500元(不包生活和住宿费)。

而父母的期望则是:“只要她喜欢的工作,我都支持她,如果钱不够,可以把房子卖掉,只要她愿意,当妈妈的愿意付出一切”””一一一个苍老的女人对着镜头说道。

懂事的学子悬梁刺骨,绝望的学子叛逆逃学。

一个坏学生钟生明讲述了他为什么翻墙出逃,不上课,眷恋网吧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打游戏有多么好玩,而是可以凭借高超的技巧赚到钱,与其他行业一样,游戏黑的是信用和手艺,,”影片选取了武平中学高三七班作为拍摄地,从高三学生一入学到高考结束后老师乂成为新的高三班的班主任,一个轮回乂重新开1纪录片赏析始,,”真实的展现了高三生活的苦于乐,笑容与泪水。

关于拍摄方面大多选用近景中景,甚至特写镜头突出人物表情甚至人物内心。

在对学生、老师和家长进行采访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们的表情的微小变化,从而感受到他们的内心的心情。

比如一个同学讲诉她的一个梦:在酒吧里认识一个人,然后和他到一个田里,指着葱对她说“你算那颗葱〜”,说完了她露出了苦涩的笑容,从她那苦涩的笑容可以看出她的烦恼和心理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经典纪录片欣赏论文

经典纪录片欣赏论文

经典纪录片欣赏期末论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试探的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1.纪录影像:人类熟悉和发觉世界的手腕。

2.纪录影像: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3.纪录影像: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国纪录影像的文化特点:1.主旋律的“公共化”2.公共式纪录片的“娱乐化”3.精英式纪录片的精神坚守论文摘要关键词:执着,顽强,尽力,责任,追求,坚忍一个穷困潦倒的父亲,带着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曾经的信心十足,到妻子离去,无家可归,再到穷困中的挣扎抗争,直至幸福的明天。

在28岁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因此那时他下定决心在有了小孩以后,要给小孩做一个好爸爸。

但他事业不顺,曾经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投入到骨密度扫描仪的代理上,结果生活贫困潦倒,只能天天奔走于各大医院,靠卖骨密度扫描仪为生。

他的妻子在最初的几个月和他同甘共苦,但最终没能经受住生活的重压,离家而去,只留下克里斯和他的儿子克里斯托弗,克里斯在一个偶然的机遇碰到一个开着豪车的男子,克里斯问了他两个问题:“你是干什么的?你是怎么干的?”男子告知他:“我是股票经纪人”,在得知那个职业并非需要很高学历,只要精通数字,会为人处事就能够够做好,克里斯决心参加迪安维特公司的招聘,也做一名股票经纪人。

在经历了无家可归被迫在地铁站和教堂里住宿的艰苦岁月,为节约时刻不断打,赶时刻见一名客户被一辆车撞倒,在教堂口为一个床位和流浪汉失态地争吵等等艰苦的经历。

最终他取得了成功,他成功的成了一名股票经纪人,实现了自己的妄图。

最初接触这部影片是在一次上课时教师放的,以后我就被这部影片吸引住了,这部影片不像其他好莱坞大片那样热血沸腾,科技堆砌,它只是讲了一个人传奇的故事。

看完那个故事后我的第一感觉确实是感动,一个人在住处都没有着落的情形下还带着自己的儿子,因为他想给儿子完整的父爱,克里斯本人在自己28岁时才见到了自己的父亲,他不想自己儿子也像他一样失去父爱,就如此,不管在何等艰苦的条件下他都没有舍弃自己儿子,这是一个父亲的责任。

纪录片影片分析范文(汇总7篇)

纪录片影片分析范文(汇总7篇)

《舌尖上的中国》是以美食为主题进行拍摄的一个大型纪录片系列,《自然的馈赠》是它的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拍摄画面优美而且制作精妙不仅具有极强的可看性而且带给观众很强的真实感,可谓华实并具,并没有因为艺术性而抛却真实性,是纪录片中的典范。

整个系列追求的是对美食制作过程的记录,《自然的馈赠》主要记录的是美食制作的第一个环节一食材的获取,通过对多个地域多个民族特色食材的追踪记录向观众呈现出了一个个独特的食材获取过程,用纪录片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来评价这个过程的话,那个词一定是馈赠。

作为纪录片,解说词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观众理解纪录片,而且担当了充分调动观众情绪的重任,毕竟声画结合才是最能感染观众的。

但近年来,有些纪录片过度夸大了解说词的作用,甚至将解说词摆到主要位置上完全的违背了纪录片的规律,但是这部纪录片完全不存在这种现象,它坚持遵循了纪录片的原则画主词辅,从而达到了一种臻于完美的境界。

例如纪录片中刻画老包挖竹笋小心翼翼避免伤根这一动作时,尽管摄影师用特写加大了对这一动作的渲染,但仅凭画面将小心翼翼这种状态表现出来却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解说词在竹笋刚露出头时的恰当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它加深了观众对这一画面的理解,而且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凸显了出来所以这里的解说词运用得极其精准,而片中的解说词大多便是这样的。

另外,对于空镜头的巧妙运用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空镜头是一种纯景物描写的镜头,看似不重要,但若运用的不恰当却极有可能毁掉整部纪录片,而这部纪录片对空镜头的运用巧妙至极。

在纪录片一开头,从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青青的群山,到葱郁的竹林中正在出土的竹笋等一系列与纪录片中将提到的地方有关的景色的不断切换,搭配上紧接的同样不断切换的人物镜头,将本片中将要呈现的人物与景物巧妙的表现了出来,再加上空镜头数量恰当,所以丝毫没有使纪录片产生虚假感,反而与纪录片浑然一体加强了真实感。

类似这样的镜头影片中还有很多,无一处不精妙。

纪录片赏析作业

纪录片赏析作业

《发现》纪录片观后感《发现》所做的纪录片和bbc所做的纪录片从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

bbc的纪录片是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比较大的视野来看待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的发展带给世界的变化,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这种影响有好有坏,这种影响包括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中国人加入当地市场竞争也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收入和生活,中国商人某些只顾利益不顾环境和政府政策的行为,也影响了当地人民对待中国人民的看法。

我们知道,一件事情必然有两面性,有好的地方就必然会有不好的地方。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来说有好处,那么有坏处也是必然的。

我想,这就是bbc想告诉大家的吧。

bbc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发展,直言害处,也不忽略益处。

撇开纪录片的主题不谈,我觉得这样公正客观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也值得我将之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发现》的纪录片则是从个体出发,从个人的生活中来展现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的变化。

最直接可以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就是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等等。

但是我觉得从《发展》的纪录片中我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压力大于机遇的。

就拿那个来上海擦大厦玻璃的工人来说,城市的迅速发展的确给了他离开农村,去城市工作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

但是相对而言,这个工人也承担着更多的压力,比如上海的高消费和高生活成本。

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片段是工人说上海所开的高级餐厅对他毫无意义,因为他消费不起,就算消费得起,也舍不得去花这个钱。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的确让全国人民受益,只是有的人受益多,有些穷人受益少。

我觉得城市的发展反而给更多农村的人们带来压力。

纪录片中还有一个练武术的男孩子,师傅认为他有天赋,可是他却无心于此,在中国最传统最沉静的文化中修炼长大的孩子居然沉迷于电玩机,他学了十几年的武术却对武术一点兴趣都没有。

这件事情给我的感觉很奇怪,我说不上来。

我不知道这件事情是好是坏——年轻人不愿意去继承中国很古老很传统的东西。

现代纪录片赏析期末作业

现代纪录片赏析期末作业

建材系工程管理王志雄1151011043现代纪录片赏析期末作业一、对于看过的三部纪录片的一些感悟1、对于这部记录幼儿园的纪录片,当然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们的天真、无邪的一些趣事和一些怪诞的想法。

他们的思想正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对社会的认识也很肤浅。

确实勾起我们众多大学生童年的回忆。

他们这些孩子在幼儿园的现阶段生活也会有自己的追求与向往。

对于我们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人来说,更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整天晕头转向的,要有自己前进的目标。

2、对于这个纪录患有21三体综合症的胡忆舟的片子来说,我的感受还是很深刻的。

对于一个智商只有几岁孩子的大孩子来说,最后能在乐坛成为一名世界级的指挥家。

它的成功之路是谈何容易,看了他的纪录片你才能深刻体会到,舟舟在成功之前所做的很多事都会让你感动。

从小跟随父亲在交响乐团,所以自身对交响乐也是耳濡目染,最后在很多人的帮助下,他才逐渐走向成功。

所以,对于我们一个正常的人来说,在生活中更不能放弃,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3、对于这部访谈成龙的纪录片看了之后,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了成龙这个巨星。

许多故事在我们都还不知道,像我们很多人一样,成龙也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拥有着很平凡的想法。

但他却在生命中遇到的几个挫折后敢于改变自己的人生为人处世的行为。

这点才是最可贵,成龙在纪录片中也一再强调,任何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犯错,但重要的是知道自己错了,并且能改正并教育自己的身边人和下一代人不要再去重蹈覆辙。

这才是最重要的,生活也确实是这样,只有在错误中,不断的总结自己,这样你才能更完美,拥有一个更成功的生活二、写出纪录片的三种类型人物传记篇,历史纪录偏,人文自然景观记录篇三、写一部自己看过的纪录片的感悟500字纪录片《在日本留学的那些日子》读后感对于这部片子我觉得看了之后,我的收获是非常大的。

首先不仅仅是因为纪录片它所记录生活的一个真实性,更在于纪录片中我们通过两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子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吃苦耐劳、敢于追求自己梦想的精神所折服。

[整理]纪录片赏析期末作业(流浪北京)

[整理]纪录片赏析期末作业(流浪北京)

《纪录片赏析》期末作业理想vs现实——观《流浪北京》有感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得分:理想vs现实——观《流浪北京》有感苦思冥想了好久,我才写下这个题目,因为这学期课上播的每一部纪录片都让我印象深刻,都让我感触良多,每一部都想写一点,很难选择,写得太多部会使文章显得没有主题,杂乱无章,最后只好作罢。

写的这篇文章,也算不上是赏析,只能说是这部片子引发的一些感想罢了。

片中的张慈、张夏平、张大力、高波、牟森,都是自由艺术家,放弃了原本安定的生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但是现实真的很残酷,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以致于最后的结局是四人出了国,而且有三个是靠婚姻出国的,只有一人留在北京,而且张夏平还发了疯。

或许出国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那个年代,艺术在中国是不怎么受到平民百姓的青睐的,大家都忙于解决温饱问题,根本无暇去感受艺术,而已经发展起来了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艺术的需求更强烈一些。

而且,出国可以顺带解决了他们拮据的生活,使他们可以安心地全心全意地搞自己的艺术。

莫说是那个年代,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社会也非常现实。

他们的勇气固然是可嘉,可是要效仿谈何容易!我的理想太理想,而现实又太现实,我不可能弃我的家庭于不顾,独自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不希望我的父母像《老头》里面的老人一样,生活孤苦寂寞,精神生活空虚,独自面对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依恋,我只想留在他们身边好好孝敬他们。

生存是第一要素,如果连基本的生存都解决不了,根本就没有什么理想可言。

就像老师说的,那五位自由艺术家,最终追求的生活,正是他们当初所放弃的生活。

像我父母,一辈子都在为生活奔波,我根本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理想,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否有自己的理想。

又或许,他们的理想就是让我们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以至于对我们的要求也苛刻了一点,我哥哥姐姐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哥从小就是个老实人,很有自己的原则。

在他读大三时,我爸就为他在广州谋了个好职位,月薪5000多,这对于一个应届毕业生来说条件是再好不过了,爸妈很是以此为荣。

纪录片论文3000字

纪录片论文3000字

纪录片论文3000字影像化的“诗情画意”——纪录片《腊梅花儿开》评析电视纪录片《腊梅花儿开》讲述的是拥军模范周大妈几十年如一日拥军爱兵如子、乐为军人牵红线、当红娘的感人故事。

整个片子在内容的表述上,也侧重将镜头对准物像“腊梅”,影片标题一语双关地借此暗喻周大妈牵媒的“硕果”。

此处“梅”与“媒”既是一个谐音,似乎也将巧合和喻意融汇其中??本片以纪实的手法跟踪纪录了红娘周大妈为海军士官周连明和女青年彭清芳的婚事牵线搭桥为主线,并辅以纪录了热心大妈为其他军人们的婚事而四处奔走??从而形成了复式结构为特征的纪录模式。

编导巧妙把镜头对准平凡生活中人物的心灵深处,影像化地诠释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深情,让观众在视听形象中见证了一个真实、质朴、执著、锲而不舍、乐于助人、光彩夺目的拥军大妈的人物形象??除了在选材角度有独到创新之外,在视听的表现手法上,该片也带来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本片没有完全依赖解说词,而是较多地运用镜头的调度和剪辑进行故事化的讲述。

如:影片开头就采用一组无解说词的循序渐进式的画面语言,利用富有可视性语言画面进行叙述,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样样具备,推、拉、摇、移、跟镜头各司其职,短短一组画面既介绍了环境,又交待了人物,“诗情画意”的影视手法带出故事的温情。

《腊梅花儿开》长镜头的运用恰到好处,不仅完整地讲述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

而且长镜头的巧妙运用还成为该片的点睛和传神之笔。

特殊的画面表现力,真实、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能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支撑起整个节目,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十分注重细节的描述,在节目开头不足五分钟的时间里,五次运用了腊梅花开的镜头。

然而这五次运用各有侧重,也看出编导对梅花的不同寓意体现。

例如第一次的梅花是其身份介绍:“周大妈居住的院子里,有一棵20年前由她亲手培植的腊梅??”紧接着又是与“光彩之星”牌匾的交相辉映,以及腊梅花盛开的全景运用,这些都似乎寓意周大妈腊梅品格化的一种艺术表现,这些都可谓是“借景造势”,尤其是“院子里处处弥漫着腊梅的芳香”,更是寓意一个美好的结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味顺德》第一集——乡土之源有感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对顺德人民来说显得更加恰当。

作为“世界美食之都”,顺德以其独特的粤菜风味闻名于世,而特别的风土人情又让顺德的美食之都称号别有一番韵味。

由于本纪录片拍摄制作都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原班人马,本片也延续了它的拍摄风格,该片以“古老和现代的奇妙交融”为叙事主旋律,以美食为切入点,通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顺德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顺德美食”为路径,展示了顺德这块岭南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顺德社会中的普通民众,展现了顺德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也整体关照顺德鲜明而厚重的地域文化特质、流变及其影响,该片汇聚了多个顺德人的美味人生和数道顺德菜的精彩故事,反映了顺德城市的传统与现代气质及顺德人特有的精神基因。

本片不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

色诱、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千年围垦孕育出丰饶的桑基鱼塘,一百年前缫丝业的繁盛让它富甲一方,今天这里出产的家电用品改变着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

然而,这片土地最富盛名的,永远是美食。

顺德,以食物为遗传密码,让自己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一堂课看下来,其实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

《寻味顺德》这部纪录片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目,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

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风味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

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仅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的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的动力早已不只是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的热切愿望,这也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中国的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十三亿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来养活。

无论现今的工业科技如何进步,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
离不开朴素的精神和愿望。

小到个人来看,他的想法不过是努力劳作有个好收成,全家能够团圆幸福;大到国家来看,正是这亿万个普通的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的脊梁。

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的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在你品尝海参等海味的时候,要知道潜水员的工作之危险,在吃藕的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鱼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的一次运气的成果。

对我而言,我从小就对纪录片特别感兴趣。

对于纪录片的最初认识,我是从《动物世界》开始的,喜欢看《动物世界》。

原来对于电影的分类基本不清楚,只知道看起来打打杀杀的就是动作片、讲述感人的爱情故事的就是爱情片,还有灾难片、科幻、恐怖等等。

随着见识的增长,慢慢知道了像动物世界这些应该是属于纪录片。

但是最初只以为像记录大自然、动植物、科学这些才是纪录片,而没想过有人物角色的也算是纪录片。

特别是关于美食、历史、科学和军事题材的纪录片,每每看到了我都会看大半天。

在学习中知道了纪录片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记录。

然而纪录片却又不是死板的记录事情的发生。

英国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纪录片下定义的人。

他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对真实事物做一种有创意的处理。

但真正的纪录片通常不只是呈现事实材料的客观记录;它运用事实材料证实作者的主张,或对现实的深入思考。

随着自己慢慢的成长,自己对一些纪录片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从这些思考中我又慢慢的学习与成长,相互作用。

又比如前不久央视播出的《超级工程》纪录片,系统的介绍了我国交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其实看着看着就有一种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甚至是敬畏。

此外,对纪录片而言,它是对一种现实社会的记录,它需要的是一种时间的沉淀,也就需要作者在创造时保持的是一颗平静的心。

纪录片是需要等和发现的,所以在创作时不能急功近利。

而对于舆论宣传的工具,也同样需要避免,因为纪录片不是为集团拍摄的,它是真实生活的一种表现,是一段历史的表现,不需要夹杂着更多政治的色彩,是很深沉含蓄的。

纪录片创
作虽然都是真实的记录,但是在创作上,我们依然可以从画面和语言上稍有强化故事性,而不是由于追求真实导致作品像记流水账一样平淡无味。

追求一些戏剧化,不代表着要扮演或者是杜撰,而是善于发现现实故事中精彩的亮点和兴奋点,进行设置。

让真实的纪录片看起来能够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以及精彩瞬间。

纪录片不是影视剧,让人们打发时间的,而是应该有一定的深刻内涵的,与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我们看过的众多的纪录片,无疑都是如此,《寻味顺德》讲述的就是对顺德当地美食的一种寻找,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对当地的风土人情的一种探寻。

而没有深刻内涵的纪录片犹如没有价值的电影,人们看过之后就忘,毫无意义。

所以对纪录片而言丰富的内涵也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