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明差异性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参考资料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参考资料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与世界越来越近,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方的差异性,有不同才会特别。

文化差异,首先表现在风俗习惯上。

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往往也因风俗习惯不同而成。

一、饮食习俗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1、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大,且现已开始有不食早餐的风气。

无疑少食多餐会比一日三餐、二餐科学,特别是不食早餐更易患胆石症。

2、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美国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

3、中国许多家庭逢年过节时菜肴特别多,应酬也特别多。

而美国人宴客或过节,从不铺张,连总统宴请外国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劝酒。

4、中国人烹调时喜欢用植物油,美国人则喜欢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

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因此美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

二、价值观念与思维的差异传统的值观念是各国文化的核心。

与西方离散性相反,中国人崇尚聚拢性。

多少年来,汉民族形成一种崇尚集体反对个人主义为主的强烈意识。

个人主义,即一切从个人出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人本”、“人本”则强调人的价值。

它的核心是个人奋斗和独立精神。

具体来说,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立体性的,是一种阴阳互补的,内向性,是由远到近,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个别的。

比如说领导讲话,习惯性地都会先讲国际形势,然后讲到国内,再讲本单位。

中西方文化差别及相同点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别及相同点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别及相同点分析委婉语作为日常语言现象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这其中包括没一个社会、言语共同体、社会阶层,是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HughRawson曾在其著作中提到“:委婉语如此深深潜入我们的语言,以致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那些自诩为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

1”每一种文化中,都存有着无法直接表达的事物,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为了避开涉及到的粗俗事物,通常采用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使所表达的内容更悦耳。

委婉语的出现不但补充了语言应用的不足,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语言词汇。

委婉语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它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

英汉两种语言拥有其语言上的共性,但是在其各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既有独特性又有共性。

反映在委婉语方面也是如此,英汉委婉语之间也是有同有异。

本文尝试从委婉语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异同点做探讨性研究。

一、表示“年老”的委婉语对待“老”的不同看法,体现了中西方不同文化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老”意味着行动迟缓、思想僵化、怪癖、思想僵化等,是大家避讳的词语。

中国人并不避讳“老”,普遍认为“老”字代表着丰富的阅历、经验、智慧、成熟、可靠、受尊重,以“老”为荣,不在避讳范围之内。

例如“老板”、“老总”“、老师傅”等词中并没有年龄的内涵,而是说话人借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

年轻人通常以“老”称呼老年人以示尊敬,在姓氏之后加一“老”字,更有“德高望重”之感,例如“王老”、“马老”等等。

向年纪大的人问年龄时,通常说“您老高寿?”。

这些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尊老、重老的传统美德。

在美国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告诉了你他的年龄,他就会告诉你关于他的一切”,可见西方人对于“老”和年龄是极其敏感的。

如果用“old”一词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会令对方相当反感,感到受到侮辱,觉得被别人当做包袱或没有用的人。

英语中有很多相关“老”的委婉语,例如“theadvancedinage”(年龄上占优势的人);“seniorcitizen”(资深公民);sec-ondchildhood(第二少年期);“thematurepeople”(成熟的人)等等来替代“theoldpeople”(老人)。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一、xx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xx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由“小”生活看“大”文化由于中西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中西文化。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文化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不同罢了。

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促进中西方更好的文化交流也发挥一定的作用,能更好的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衣:中西服装的形成,各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受各自的生活条件、方式和文化传统、地域环境和穿着观念等的影响。

其中尤以文化传统和穿着观念的影响更为重要和直接。

古今中外,人们的服装穿着状态、行为以及它的演变和发展都受服装穿着观念的支配。

服装的穿着观念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是由服装个体或群体的主客观多重因素的综合而形成的。

它包括自然和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文化传统观念、时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

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朱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纵观中、西服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表现在服装传召观念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一.对服装的穿着,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西方崇尚显露人体的美在中国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

孔子曾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因此必须\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装穿着是为了表现礼仪观念,中国人是用\观念\去穿服装的,所以是用一块\精神的布\把身体遮蔽起来。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美。

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形成这种穿着观念是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二.中国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调节,所以较保守,少变化;西方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较开放,多变革。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如果说,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就是这个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问题处理方式的总和。

那么,这些处理方式之中,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该民族的共同心理。

共同心理一方面是共同的要求、理想,即价值观念;一方面是共同的认识、观念,主要表现为共同的思维方式。

这一切,可以总称为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个包括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的综合体。

中西民族文化的基本差异是文化模式的差异:中华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西文化各有优长,长短互见,对比简述如下。

一、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是全球仅存的、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

二、两种自然环境欧洲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是海岸地理环境孕育的产地理环境是开放的。

中国古老文明起源——黄帝、尧舜、夏商周的地理环境,为黄河、长江灌溉的平原流域,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地理环境是半封闭性的。

三、商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中西民族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产形式、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这些不同的因素又分别构成了两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基础。

古希腊罗马的商业文明:地域有限而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古希腊的农业难以满足不断繁衍的人口的生存需求,人们不得不转向大海和山林,发展渔业贸易、畜牧业,特别是向海外的迁移和殖民征服。

华夏农耕文明:中国远古传说、神话里的大人物,没有古希腊宙斯式的神力,也少有勇士的化身,而是始作八卦、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的伏羲氏,教民农作、“尝百草”发明中药的神农氏,教民养蚕的嫘祖,治水的大禹等。

足见在华夏先民的心目中,农业乃是国计民生的命脉。

四、城邦民主和集权法治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希腊历史的关键是城邦。

城邦是一种规模有限、独立自主,并得到公民高度忠诚的共同体。

这个政治体制是希腊半岛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商业文明决定的,然而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希腊半岛,成为古代罗马共和国与近代欧洲民主制度的楷模。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2011-11-17 嘉陵山水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1.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

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

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1.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

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

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古代中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

古代中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

古代中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世界上有着不同的文明,每一种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历史和文化。

其中,古代中西方的文明,是我们探究和比较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简要探讨中西方在几方面的比较研究。

一、哲学思想中西方的哲学思想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史学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但在某些方面却有着相同的思索方向和哲学思想。

例如,古希腊哲学认为“一切流动不居,生于衰止,成于灭亡”,与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动,皆以阳为先”,呈现出了相似的“无常”思想。

此外,中西方哲学也都强调人的自由和自主,追求人的自由幸福。

二、宗教信仰中西方文化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价值观互有关联,而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结构和观念。

古代西方虽然是天主教的中心之地,其背后却隐含着古代希腊罗马神话所塑造的神话文化。

而古代中国则主要信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其中儒家主张“仁爱利物”,强调人的价值和社会伦理,道家思想则主张天人合一、超越一切限制。

三、文学艺术中西方文学和艺术是两种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形式。

古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西方文学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如唐诗宋词、国画、京剧等,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在文学和艺术上的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审美偏好的不同,且特色各自独特。

四、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西方的科学文化主要发源于希腊,新兴的理性主义思想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造就了古代希腊的文明。

而中国古代则主要在马鞍山出土的一些铜器上,发现了一些很早的炼铁技术。

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为世界上的科技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差异,也影响了两种文化的发展和走向。

总之,中西方文明虽有差异,但也有相通之处。

它们各自发展,产生出较为独特的思想、价值观、文学艺术和科技成果,但是,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世界,互相借鉴、各取所长,不断进步和发展,才能实现更多的社会价值,发挥更强的文化影响,为我们的世界注入新的活力。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性学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性学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性学习电视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中国的孩子在拼命学习,西方的很多孩子都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但最后在科技方面有重大突破的却是西方人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不断地强调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西方是只讲个人主义的国家,但我们在中国却屡屡看见很多倒地需要帮助的人无人敢帮,而国外却有很多的慈善机构,为此我们小组决定对从中西方饮食文化、中西方节日、中西方礼仪文化、以及中西方教育方面入手,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在加强对西方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努力从自身做起,让我们国家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们运用了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并在学校图书馆进行了多次研究与调查。

“民以食为天”,它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

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而欧洲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

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很多菜,西方人每次菜很少。

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

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

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春节和圣诞节分别是中西方最隆重的节日,把它们作一下比较,两者都是合家团聚,充分体现亲情恩情的节日:它们都是人们怀念祖先,感谢大地养育之恩的重大传统节日,但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欢庆的形式。

西方节日的庆祝更加有激情,更加注重和朋友一起分享喜悦。

中国的春节:在春节之前,中国家庭都会做很多准备,清理房,做专门的食物和贴红色的对联。

不仅如此,世界上所有中国人都非常喜欢春节里的秧歌和鞭炮。

但中国的除夕夜,只是家人团聚,绝不会邀请他人参加。

西方的圣诞节:西方的圣诞节的前一晚是平安夜,平安夜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一个欢聚的场所,圣诞老人要在这一夜降临,给每个人带来礼物和美好的祝愿。

中西方文化差异选题背景和研究过程

中西方文化差异选题背景和研究过程

【中西方文化差异选题背景和研究过程】一、背景我国和西方的文化差异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拓展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过程1. 确定主题我们需要确定研究的主题,即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确定主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考虑,包括历史、价值观念、习俗礼仪等多个方面。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主题进行充分的调研,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为后续撰写文章做好准备。

2. 深度评估在确定了主题之后,我们需要进行深度评估。

这包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性原因进行分析,以及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进行比较。

深度评估将有助于我们发现文化差异背后的深层逻辑和价值取向,为后续的撰写文章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观点。

3. 广度评估除了深度评估之外,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广度评估也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考虑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广度评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避免片面或武断的观点。

4. 撰写文章在深度和广度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着手撰写文章。

我们可以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方式,从整体到细节的角度展开论述,以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撰写过程中,我们需要多次提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关键词,以加强文章的针对性和逻辑性。

5. 总结和回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们需要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和回顾。

总结部分可以对文章的重点观点进行概括和提炼,回顾部分则可以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进行梳理和强调,使读者能够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一主题。

6. 个人观点在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共享个人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观点和理解。

这些观点可以是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体验,也可以是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展望和期待。

通过共享个人观点,我们可以使文章更具有人文关怀和温度,让读者在理性思考的同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

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比较

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比较

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比较一、中西方文化在生成的地理环境层面的差异性中华文化是孕育在神州大地上的文化,其地理环境从整体性来看,《尚书》中是这样描述中国的地域范围的,“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根据《尚书》理解,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预约的天然屏障,西北则是荒凉沙漠,西南这是高原耸立。

由此可见,创造中华文化的人民们生活在一个与外界基本隔绝的领域,概括起来说,中华文化的生成环境是一个半封闭的大陆性环境。

但也正是这个半封闭的大陆性环境,使中华文化避免了许多西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因这种天然屏障是当时生产力落后的游牧民族无法跨越的鸿沟,这正好使得中华文化在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下,不断的繁荣与发展。

从气候与地形方面来看,中国的领土版图跨寒带、温带、亚热带与热带,地形则是西高东低(以平原为主),呈三级阶梯状分布,降水量也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因此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

西方文化的生成环境主要集中于地中海、两河流域以及尼罗河流域,例如苏美尔文明、爱情海文明、迈锡尼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以及希腊罗马文明都诞生于此。

这片区域最主要的特征是宽阔的海洋性特征比较明显,于是西方文化是由游牧文明(捕猎文明)进化演变而来的。

总而言之,西方文化的生成环境是宽敞的海洋性环境,这种环境在古代社会,使得游牧民族流动性强,而政权也不断的更迭(这种更迭不同于中华民族政权的内部更迭,而是外部政权的取而代之),经常使得某些地区的文化不能得到平稳发展,是西方文化导致断层的重要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在类本质层面的差异性中西方文化的类本质突出的是两种文化的主要特征,并不是说中华文化有的特征西方文化就完全没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两种文化毕竟还是存在着文化的共性特征。

中西方文化的类本质特征到底是什么呢?本文仅从中华文化的主“静”特征与西方文化的主“动”特征作简略论述。

从中华文化的生成环境来看,中华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的发展,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是很正常的现象,农业不仅是立国之本也是人民的生存之基。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化差异论⽂中西⽅⽂明在哲学、⽂化基本精神、思维⽅式、语⾔修辞、宗教信仰、社会规范、⽂学艺术等⽅⾯有较⼤差异。

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中西⽅⽂化差异论⽂1 这天读报纸有两条消息相映成趣。

⼀条是《北京晚报》的报道,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北京市居民时间利⽤情况调查报告》显⽰,北京⼈每天⽤在吃饭上的时间是⼀⼩时四⼗⼆分钟,相当于⼆⼗年前的⼀点四倍。

说起吃饭时间增加的原因,北京市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处的⼀位官员表⽰,如今吃饭不光是为吃,“更多的是社交的需要,或商谈事宜”;另⼀条来⾃《竞报》,财政部表⽰将压缩中央部门今年的三项开⽀,其中之⼀就是公务招待费,⽽招待费很⼤⼀部分是⽤来吃的,这⼀点不⾔⾃明。

两个消息,⼀个已增加,⼀个要减少。

其实,⼈们社交吃吃饭是很正常的,需要的时间长⼀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前些时候,我去参加⼀个学⽣的聚会,前后⽤了四个⼩时,⽐北京⼈平均⼀天吃饭时间长得多。

三⼗年没见⾯了,很多⼈都认不出了,⼀边进餐⼀边回忆过去,那是⾮常⾃然的事情。

要知道,在我们这个国家,饮⾷是⼀种⽂化,⽽这种⽂化的表现形式之⼀,就是利⽤饭局建⽴、巩固吃饭者彼此之间的友谊。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常常管吃饭叫“聚会”“出来坐坐”或者“玩⼉⼀玩⼉”。

我也喜欢这种形式,许久不见,两个朋友见⾯吃点⼉东西聊聊天总⽐坐在那⾥“⼲说”⾃然⽽有⽣活⽓息。

不过话⼜说回来了,凡事要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就有可能产⽣⼀些不好的作⽤。

⼀个是,时间“拉”得太长。

现在的⽣活都是快节奏,如果吃饭仅仅是为了叙旧,依我看⼀个半⼩时以内⾜矣。

我参加过⼀些饭局,也注意观察过,⼀旦超过这个时间,有些⼈就坐不住了,嘴上不说,⼼⾥已经很不耐烦了。

另⼀个是,聚会范围太⼤,⽽且经常是认识不认识的都来,事先也不知道,吃起饭来不是朋友聚会,倒像是某个机关召开扩⼤会议。

再⼀个就是喝酒⽆度,不仅劝酒⽽且还⽃酒,结果请客的⼈喝醉了,⾛不了了,参加者⾯⾯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

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

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

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个重要文明体系的代表,它们在历史、哲学、艺术、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与魅力。

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对于深入理解和推动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将从历史、思维方式、艺术和社会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由于历史、宗教、地理等原因,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根源和内涵,避免产生误解和偏见。

例如,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和竞争,而中国文化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合作。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并且能够更加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其次,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维方式与逻辑思维能力。

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思维倾向于逻辑思维和分析,而中国思维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通过学习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学习西方科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逻辑思维和实证研究能力,而学习中国传统哲学可以培养我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三,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有助于促进艺术的创新与交流。

中西方文化在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风格与表达方式。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并且能够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

例如,在音乐领域,西方音乐重视个人表达和情感表达,而中国音乐注重和谐和内敛。

通过学习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将两种音乐风格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最后,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有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创新与。

中西方文化在社会制度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借鉴和吸取不同文化的优点,推动社会制度的与创新。

例如,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社会制度。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

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别一,中西方启蒙教育的认知方式不同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认识方式和风格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中西方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向发展.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

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

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

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

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

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

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内容简介: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一、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与理解各种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从而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文化就其本质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

在人类千差万别的生存模式和价值观中,中国文化和西方两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一、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与理解各种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从而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文化就其本质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

在人类千差万别的生存模式和价值观中,中国文化和西方两大迥异的文明形态与冲突及其富有戏剧性的历史命运,更是引起了东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认真思索。

延续了5000年,从未中断,给世界以巨大影响力的中华文明,在其漫漫发展的历史长河过程中,其优秀传统是什么,其留给后人的负面影响又有什么?当今在世界上借助于资本和科学技术优势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其精华和糟粕又各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只有把他们放到人类文明发展演化的大背景下。

放到全球文化多元共生的大视野中,才能得出清醒的判断。

那么,遵循怎样的逻辑起点才能进一步把握某一特征文化系统的特征与性质,并正确鉴别其中积极与消极的因素呢?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目前,学术界比较通行的逻辑起点是站在文化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基础上,并把东西方文化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剖析和文化基本精神的比较作为统摄整个文化比较的中心线索。

在彼此的文化比较中,从东西方文化形成的背景与基础人手,通过分析不同文化赖以产生的不同地理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原初生产方式及经济社会结构模式等文化景观,由此导引出对不同民族精神的初步探讨。

在此基础上,再选择一些在文化系统中有着最普遍联系和广泛影响的文化现象展开具体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在进行对比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即中西方文化的概念是广泛而抽象的,无法覆盖所有的细节和特例。

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中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差异。

首先,宗教信仰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西方文化主要基于基督教的价值体系,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是西方社会的普遍信仰。

相比之下,中国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这些宗教更注重道德、修身养性和社会和谐。

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导致了在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其次,中西方在礼仪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以礼仪文化著称,强调尊重长辈和重视家庭关系。

例如,在家庭聚餐中,中国人通常会按年龄和地位的顺序就座,并倒茶、夹菜等行为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比较突出,尊重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更重要,因此礼仪行为的约束相对较少。

再次,中西方的音乐、艺术和文学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古典音乐以其儒雅内敛、充满哲学意味而闻名,注重表达情感和内涵。

而西方古典音乐更注重技巧和乐理的完善。

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中国注重意境和隽永,追求形式的美感和审美感受;而西方艺术和文学更注重个人创造力和个体表达。

此外,中西方在食物文化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烹饪技巧和传统食材的搭配,追求食物的味道和色彩的协调。

中餐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强调菜肴的多样性和口味的层次感。

而西方饮食相对简单,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新鲜度,通常以面包、肉和蔬菜为主食。

最后,中西方在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是相对灵活和弹性的,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强调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看重时间的价值和利用效果。

在生活方式上,西方更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体权益,注重自我实现;而中国则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注重群体价值和集体利益。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宗教信仰、礼仪、音乐艺术、食物文化、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

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

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

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

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

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

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

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

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修改版]

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修改版]

第一篇:中西方文化差异结题报告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指导教师:王颖倩二、课题组成员:仇笑烨树君慧方苇嘉杜鑫浦诗怡陆春蕾时越汤朝三、课题的提出:我们经常看到中国的孩子在拼命学习,西方的很多孩子都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但最后在科技方面有重大突破的却是西方人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不断地强调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西方是只讲个人主义的国家,但我们在中国却屡屡看见很多倒地需要帮助的人无人敢帮,而国外却有很多的慈善机构,为此我们小组决定对从中西方饮食文化、中西方节日、中西方礼仪文化、以及中西方教育方面入手,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在加强对西方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努力从自身做起,让中国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主要的研究手段我们运用了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方法在太仓图书馆进行了多次研究与调查五、主要研究成果(一)中西方饮食文化方面:“民以食为天”,它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

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而欧洲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

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长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国人长得结识。

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

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

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二)中西方节日方面首先是对中西最隆重的节庆春节和圣诞节作一比较,两者都是合家团聚,充分体现亲情恩情的节日;它们都是人们怀念祖先,感谢大地养育之恩的重大传统节日,但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欢庆的形式。

西方节日的庆祝更加有激情,更加注重和朋友一起分享喜悦中国的春节:在春节之前,中国家庭都会做很多准备,清理房子,做专门的食物。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报告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报告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报告
近些年来,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和社会大众的关注,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自上古以来博大精深,人们在唠叨中信手抚摩出一定的传统礼仪和习惯来有效的管理社会关系;而西方文化历经漫长的形成和发展,拥有更加直接的表达方式。

对比起来,两种文明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比如针对婚姻、家庭、教育等生活领域和精神文化等领域。

在婚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更倾向于以家庭经济、政治利益为主导安排婚姻,相比西方文化更加崇尚自主恋爱以及感情婚姻;而在家庭方面,西方文化更自由,注重孩子和父母彼此的交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中国家庭更加严谨,注重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上的训练。

再者,在教育方面,西方教育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力求能够自主学习,追求自我实现;中国则更倾向于专业性知识教育,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传统精神文化,西方拥有自身的文化传统,重视个人主义和宽容;而中国传统精神文化更加关注集体追求,侧重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观念。

从以上内容中可以发现,中外文化都各有特点,彼此之间相互吸粹,而且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如果能够多样使用消除传统文化碰撞的不合适性,有助于当今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明差异性比较研究
作者:牟可敬
来源:《甘肃教育》2018年第06期
【关键词】中西方文明;政治;经济;精神文明
【中图分类号】 G63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6—0091—01
一、中西方政治文化的碰撞
随着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建立,则彻底拉开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的帷幕。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

西周时期试定了一种政治制度,名为分封制,它是用来册封有功的诸侯,以实现周天子统治的稳固性。

可是随着历史发展,西周后期竟出现了诸侯大国兼并小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侵犯。

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周天子又实施了宗法制,与分封制不同的是,宗法制主要以血缘为纽带,根据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

随着历史推移,秦朝统一六国,诸侯混战的局面消失在历史的河流里,同时奴隶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开始衰退,在君主专制背景下封建社会逐渐进入历史的轨道,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制度拉开了序幕。

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君主对于国家的权利具有绝对性的占有权和私有,从“势天下为莫大之产业”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君主制中的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正是因为这种近乎于‘残暴、专制’的政权制度,才会只让宗教成为了辅助政权的工具,而没出现像西方国家那般宗教凌驾于王权的现象。

经过隋唐、宋、元、明更变,君主制度逐渐发展。

在明末清初时期,君主制度已经有了一个健全完善的政治制度。

这个时期的政治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皇帝的手上,因此也称为中央集权制度。

但是这个持续了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消失在了辛亥革命中。

虽然爆发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但是却把中国的政治拉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为中国打开了一个近代史的篇章。

古希腊各城邦的经济发展分配不均衡,鉴于此,古希腊语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实施城邦制度,第一可以促进经济进步,第二在城邦制度为新贵族替换封建君主制打下好的基础。

古希腊城邦制度下中产生的雅典城便是一个经典的产物。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基于奴隶制度上的,与中国的制度不相同,在当时,雅典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很高了,因而才开始了民主政治,这一举措为促进了各国实施民主制度打下了基础。

1640年英国理查一世举行会议,1688年发生宫变,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被确立,这场发生于英国的资产阶级的革命成功掀起推倒封建政治的高潮,与中国的辛亥革命一样,西方的政治文明在这场革命中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中西方经济文化的碰撞
中国自古便就是农业大国。

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再到西周晚期铁器的发明制造,而到了汉代以后,铁制农具和牛耕便就成为了主要的耕作方式。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将中国古代经济又掀起了一个新高度。

土地被分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以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部分。

而商鞅提出的这个土地制度为秦朝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而中国古代真正的商业应当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但是自战国实行‘重农抑商’后,商人的地位便被打击得极为底下,这种情况到了隋唐才慢慢改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唐朝可以说是最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为了迎接来自海外学习的唐使,唐朝将港口定在了广州,设立市舶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而在两宋时期,两宋国库的主要来源之一便是对外往来贸易获得的收益。

而在明清时期,明清商人逐步发展形成了商人群体,但是在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中,中国断绝了对外贸易。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大门被外国大炮轰开,中国的近代经济文化才逐渐开展。

而在古希腊中,奴隶制度有两种,一种是斯巴达型,另一种为雅典型。

斯巴达型斯巴达是土地国有制,主要从事农业发展,而工商业不发达。

而雅典型在农业的基础上,工商业高度发展,其中手工业最为繁荣,在这种情况下,雅典通过优良的港口来进行出口贸易,市场有奴隶出售。

但是由于战争的出现,繁荣的雅典也消失在了战火中,只留给后人一堆残垣断壁。

三、中西方精神文明的碰撞
在精神文明层次上,笔者着重强调的是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和西方智者运动的差别和比较。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想过“百家争鸣”的盛况,它出现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许多珍贵的思想以及文化,经典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这种思想运动是中国首次思想大解放,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体系的基础,例如“治国方针”“中国之路”等,即使放到现在也值得学习借鉴。

而在西方,智者运动也被冠以西方思想的大解放的头衔,其中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派别为智者学派,它打开了个人极端主义的大门,对西方多姿多彩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

在教育制度的不断深入下,笔者们更加能够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我们所提到的不过九牛一毛,因此,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初中生,都应该仔细研究和学习它们。

编辑:蔡扬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