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2020最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全书)

2020最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全书)

辩证唯物主义陈志强编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是物质的(与环境有关的材料)原理:自然界的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尊重规律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其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⑴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⑵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5、为什么要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

分类号UDC论文题目密级编号研究生:卜晓东指导教师:***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呈壶星圭竖皇当垡整金星泅院(系):公基笪堡堂院成熟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逻辑体系。

其中包括: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国家的形式和国家的发展趋势。

(三)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继承与发展。

其中包括: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观。

第四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首先,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规,有益于维护好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其次,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过程中,坚持马克思的国家观,有益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再次,在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有益于弘扬好中国精神。

第五部分是结语。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一个基本结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在风云变幻的现实世界中依然具有明显的不可替代性,对现代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意义constructionofsocialistdemocraticpolitics,theadherencetoMarxistnationalideologyisbeneficialto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governmentandthesociety.Thirdly,intheprocessofthecollectiveeffortstowardstherealizationof“ChineseDream'’,theadherencetoMarxistnationalideologyisbeneficialtotheenhancementofthechinesespirit.Thefifthpartistheconcludingremarks.ThroughthesystematicresearchofMarxistnationalideology,wecandrawsuchaconclusion:Marxistnationalideologyisstillirreplaceableandbearsvitalguidingimportancetomodernnations’development.Inthenewhistoricalenvironment,weshouldcontinuetoadheretoanddevelopMarxistnationalideologyandcontinuetogivemoderncharacteristicstoMarxistnationalideology.KEYWORDS:Marxism;thestatetheory;meaning目录(一)研究目的和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三)研究思路和方法………………………………………………………7(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一8一、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国家观……………………………………………………………8(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国家观………………………………………………9(二)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国家观……………………………………………11(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国家观………………………………………………….12(四)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国家观……………………………………………………13(五)十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观………………………………..15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16(一)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历史演进…………………………………….161、探索阶段………………………………………………………………162、成熟阶段………………………………………………………………173、发展阶段…………………………………………………………………………..174、完善阶段…………………………………………………………………………18(--)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主要内容…………………………………….191、国家的起源……………………………………………………………192、国家的本质………………………………………………………………………193、国家的职能……………………………………………………………204、国家的形式……………………………………………………………………….2l5、国家的发展趋势……………………………………………………….22(三)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观的继承与发展……………………………………231、列宁的国家观…………………………………………二………………232、斯大林的国家观……………………………………………………….243、毛泽东的国家观…………………………………………………………254、邓小平的国家观…………………………………………………………275、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观……………………………………………………一28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30(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有利于维护好国家的独立和主权………….30(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有利于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30(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有利于弘扬好中国精神……………………32结{吾……………………………………………………………………………………………………………………………。

所有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参考文献

所有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参考文献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参考文献绪论参考书目: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1995年版。

2.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1995年版。

3.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1995年版。

4.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1995年版。

5.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1995年版。

6.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1995年版。

7.斯大林:《论列宁》,《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1979年版。

8.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1979年版。

9.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1979年版。

10.斯大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结束语),《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1979年版。

11.:《改造我们的学习》,《选集》第2卷,人民1991年版。

1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文选》第2卷,人民1994年版。

13.:《在武昌、XX、珠海、XX等地的谈话要点》,《文选》第3卷,人民1993年版。

1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文选》第3卷,人民20XX版。

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文选》第3卷,人民20XX版。

16.:《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20XX版。

17.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马克思主义史》(1—4卷),人民1996年版。

18.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1999年版。

19.靳辉明、谷源祥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上、下卷),海南20XX版。

20.宋士昌主编:《科学社会主义通论》(1—4卷),人民20XX版。

21.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20XX 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于人们感觉和意识之外。

它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及其发展规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历史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

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到复杂的过程,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个时代都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社会制度的更替和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在具体的实践中相辅相成。

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历史唯物主义将这一思维方式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xlw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xlw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革命的学说,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思想精髓。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一. 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以往人类历史所创造的先进的思想文化,是以往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结晶;同时,又总结了现代实践斗争的经验,概括了科学发展的积极成果,是现代“文明之灵魂”。
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哲学和具体科学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交织汇合成人类认识真理的长河。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基本问题:
旧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1相对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2相对于一切旧哲学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四.批判,开放,不断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开放,发展的学说。
1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
批判,是破旧立新,是以新质代替旧质,是实践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事物、现实,而且对自己的学说也是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的。它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看作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而是看作发展的创造性的科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
开放性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分不开的。批判不仅要求吐旧,同时也意味着纳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正是由于以实践和科学发展中的新鲜空气和新鲜血液不断滋补、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永远保持生命之树长青,不断开辟未来发展的道路。

论文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论文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摘要:主观能动性也是意识的能动性,充分地、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但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这便是二者的辩证关系,正确把握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十分重要。

关键词:意识规律辩证关系一、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1]。

能动性的主体是意识,而意识的本质又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在其漫长的发展中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应与心理,再到人的意识,在这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意识逐渐形成;其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当人类开始从事不同于动物活动的劳动时,人类开始学习抽象思维,而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人类的意识在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再者,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就是意识,人的意识过程也是一种生理活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

其实,也就是说,人类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这一特点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认识作用,能使人们了解事物之间和事物内各部分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根据自己的判断而有计划地去选择做什么;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类在把握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同时也能动地创造着;意识还可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以及指导和控制人们行动的作用。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它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过程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为加上的,也有稳定不移的趋势,而且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同特性。

规律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又不同于现象,它是事物内部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原理,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原理,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对世界和事物发展规律的根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发展的全面、具体、矛盾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是由渐进引起突变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必然引起偶然的,是由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否定引起肯定的,是由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客观、必然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由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推动的,是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生产方式的更替引起的,是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社会革命的客观规律推动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密切相关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原理,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pdf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pdf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pdf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论辩证唯物主义
1、什么是论辩证唯物主义
论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论述,它主张世界具有复杂的客观本质,
持有一种由辩证实践而洞察的观念。

毛泽东曾说过:“论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认为世界的发展只有由客观实践来分解,而不是由空想、空谈、
人的命令等去统治的唯物主义。


2、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三个:
(1)物质主义: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非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是先
于意识的;
(2)辩证法:认识客观世界要从各种有关现象和矛盾关系中分析出之;
(3)实践论:实践,尤其是革命实践,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改变世界
的总开关。

二、历史唯物主义
1、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对世界历史发展活动后果的客观了解,以及将此客观了解和发展活动本质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思想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论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上的重要发展。

它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产关系构成了正在发生的各种历史过程。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关于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这种规律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根据的;
(2)关于各种历史阶段的不同性:不同历史阶段是以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和关联特点来区分的,而不是仅凭意识型指标;
(3)关于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人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根据物质生产的实际需要就有差异,他们的作用仅限于促进或阻碍历史发展的某一方向,但不能完全改变历史的趋势。

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论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证统一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非理性是辨证统一的,理性在二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人的各种活动都需要理性的指导,同时也不能忽视非理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处理问题解决事情时,既要重视理性也要重视非理性。

关键词:理性;非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有认识能力,而认识能力主要有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两部分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性和非理性是辩证统一的。

弄清楚二者的关系对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要弄清楚二者的关系,首先要要清楚理性和非理性的内涵。

首先就理性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它进行阐述:第一,在存在论意义上,理性或与物质性相对应,或与动物性相对应,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非凡的特质。

第二,在认识论意义上,理性思维是摆脱了对象的感性具体性和形象性,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感性认识相对应而存在,作为高级的认识形式,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征。

第三,在人的行为方式意义上,理性表现为人的自我约束能力。

对于非理性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在存在论的意义上,非理性与人们的理智性灵魂或理性实体相对应的,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这种实体具有理智无法穿越的神秘性质。

第二,在认识论意义上,所谓非理性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狭义地说,精神要素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在主体结构中属于非理智、非认知的方面,因而被称为非理性的因素。

广义的看,非理性因素还包括认识能力中不能被逻辑思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也包含在非理性因素中。

我浏览了很多资料发现目前学界对于理性和非理性的探讨的方法大体上是相似的,他们都没有纯粹的对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概念进行纯概念的探讨,而是把他们放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个哲学思潮中去探讨二者的关系,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斗争中去研究理性和非理性,在对二者关系探讨之后得出的结论中也可以发现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不管是提倡理性的价值还是重视非理性的价值,他们都没有把二者绝对的对立起来,都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都认为二者是辨证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探析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探析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探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从哲学和历史两个方面对世界进行了深刻的认识和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强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结合,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历史唯物主义则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根本规律,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根据这种辩证法的规律来解释历史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是由一代人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后人创造更好条件的连续过程。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互促进、相互贯通。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具体的历史实践验证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使之更加贴近现实。

两者相互印证,相互升华,不断推动着人类对于世界和历史的认识不断深入。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框架。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共同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者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指导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总的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又有着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关系。

两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

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1938 年)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

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说明自己的辩证方法的时候,通常援引黑格尔,认为他是表述了辩证法基本特征的哲学家。

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样的。

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采取的仅仅是它的“合理的内核”,而屏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且向前发展了辩证法,赋予辩证法以现代的、科学的形态。

马克思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217 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说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的时候,通常援引费尔巴哈,认为他是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权威的哲学家。

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样的。

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采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把它进一步发展成为科学的哲学唯物主义理论,而屏弃了它那些唯心主义的和宗教伦理的杂质。

大家知道,费尔巴哈虽然在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竭力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

恩格斯屡次说过:费尔巴哈“虽然有唯物主义的基础,但是在这里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束缚”,“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精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精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世界观的理论形态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

但科学和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各门具体知识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

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相关。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思考与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更是人类 思想史上的重大变革 (1)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 和思维领域最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克服了旧哲学关于研究对象方面的误区 古代哲学——“知识总汇” 近代哲学——“科学之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科技的发展,始终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发展既给人类带来“福祉” 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危机” 汽车:速度——“马路杀手” 网络:信息、交往便利——“虚拟世界” 转基因:高产、新产品——安全问题 “克隆”技术:广泛用途——安全和伦理问题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4)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特殊性与困难 哲学本身的特点:“密纳发的猫头鹰”,待到黄昏 才起飞。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意识形态的直接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意义 第一,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第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2)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第二,联系:哲学世界观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世界 观的基础之一。 (3)两者关系对人们的启示 第一,两者的联系告诉人们,哲学并不神秘; 第二,两者的区别告诉人们,不能将哲学简单化。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 的理论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文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文

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们是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辅相成,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方法,它强调事物的本质是由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在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地向前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事物的内部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质的飞跃,产生新的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必然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理论,它是对人类历史的观察和认识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它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是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对世界观察和认识的方法论,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则提供了对人类历史观察和认识的方法论,它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帮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它们使人们能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受教育部政治理论教育司和北京市委大学工作部委托写的高等学校文科共同课哲学教材。

于年出版第一版,由于反映良好,分别于、、、年出版第二、三、四、五版。

内容简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缩写《原理》)的第五版。

自年首次出版发行以来,《原理》以其观点明晰、重点注重、层次明确等鲜明特点,颇受人们的热烈欢迎。

从第一版至第四版,《原理》发售了1 万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宣传中充分发挥了它理应的促进作用,这同时说明了它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

但是,自年《原理》第四版出版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取得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新经验表明,《原理》的内容和结构仍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深入阐述和补充,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并妥善处理,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问题应得到充分体现。

更关键的就是,《原理》第四版出版发行的九年去,国际国内形势都出现了关键性变化。

从国际看看,世界步入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样化这样一个代莱历史阶段;从国内看看,中国社会主义课堂教学也入东开经代莱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创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历史任务的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奠定……向我们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并为我们提供更多了一个宽广的思维空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学院派”,它必须也必须高度关注现实,著重同现实展开“对话”,从而以哲学的方式归纳并充分反映代莱课堂教学所明确提出的代莱问题。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关键任务。

因此,我们同意对《原理》再展开一次修改,因而向读者送上这本《原理》第五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PPT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PPT

大乘中观哲学: 一切现象,缘起性空。 心物不二,真空妙有。 不动真际,游戏人间。
当代西方分析哲学:
“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 系”
“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
“一切哲学问题都是语言问题”
——否定了哲学作为世界观和认识论的意义
(哲学的混乱产生于滥用或误用语言,许多哲学 争端都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的争端。哲学家的任 务不是发现和提出新的命题,而是阐释思想,使已有 的命题变得清晰。)
二、学习马哲的方法论立场
1、伪真理的立场(阶级的辩护的立场) 2、真理的立场(批判的立场,无立场)
我们将采取第二种立场 1、尽可能保持客观理性,不预设教科书观
点和结论为真理。 2、通过钻研文本,疏其理路、考其真伪、
窥其意指。
三、学马哲必备的背景知识
1、西哲(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 2、马恩列生平事业以及国际共运史
哲学是人类的“心智之源”,可以“流光 溢彩”为人类精神文化无限丰富的式样— —宗教,艺术,道德,科学,技术,乃至 于政治、军事、经济和日常生活。
*进一步阅读与思考
阅读: 1.罗素:《哲学与科学》 2.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
的关系》 3.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 深入考察: 1.哲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2.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依教材
2.人的行动离不开一定的意图、激情和意志, 人们容易把主体的意识、激情、意志当作 本原,反而把行动及其结果(人类世界) 被看做是主观精神的显现或产物。
依教材
(六)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误解 p7-8 1.误解:唯物主义=物质主义(崇尚物质利益) 2.误解:唯心主义=理想主义(崇尚精神情操) 辩护:1.唯物-唯心的话语只就世界本原问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文献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文献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参考文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阅读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德]恩格斯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德]恩格斯著:《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德]马克思著:《1844哲学与经济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6、列宁著:《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7、列宁著:《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中共中央编译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版。

10、杨惠民等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欧阳康著:《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版。

12、张一兵、蒙木桂著:《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原生态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年版。

13、张一兵著:《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孙伯鍨、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吴德勤主编:《永远马克思——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6、仰海峰著:《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17、陈立新著:《历史意义的生存论澄明:马克思历史观哲学境域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崔唯航著:《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阐释——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法]科尔纽著:《马克思的思想起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0、[美] 理查德·罗蒂著,李幼蒸译:《哲学与自然之镜》,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发展规律

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发展规律

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发展规律内容摘要: 真正的哲学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 物质实践发展规律矛盾宇宙有多大?世界又有多大?当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的浮现时,我们所能知道的莫过于:世界是物质的,它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

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把世界如实的看作永远在一定的时间, 空间中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这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最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是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按世界本来面貌认识世界,遵循世界固有地发展规律改造世界的坚实的哲学基础。

哲学物质概念的发展过程我们所处的无限多样的现实性的世界,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原,统一的基础呢?如果说有,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它们的共同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又是什么哟?这是从哲学产生哪一天起就提出的问题,也是哲学家一直探讨和争论不休的中心课题。

和是在与唯心主义的不断斗争中发展的,科学的物质观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它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逐渐完善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它一方面,要同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的虚构,对物质的歪曲解释不断进行了斗争,另一方面,它自身也受到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的限制, 又不断的突破这个限制, 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地向前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者采用把人的思想,观念“客观化”的手法,断言有一种客观的精神实体,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一切客观事物,现象只是客观精神的创造和表现. 主观唯心主义者较为直接了当,称人的主观精神是客观事物,现象的本原和基础。

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 ,认为“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思想” ,是人的观念的感觉. 如:贝克莱,科学的物质概念就是在同唯心主义的不断斗争中发展的。

全球化下的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全球化下的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全球化下的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摘要:文化和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经济是文化进步的基础和源泉,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兴起,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中的经济穿透力不断提高,文化与经济的内在关系逐步深化,越来越密不可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达到部分重合,即经济文化、文化经济、经济与文化一体化。

而这新的时代特点又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提出客观要求。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文化;融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经济与文化及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将社会分成三大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那么文化处于哪一层结构中呢?而对于文化的不同理解决定了有不同答案。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是文化,即文化史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等观念形态的东西。

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属物,而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晶,是人的外化、对象化和具体化,从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侧重于文化狭义的理解,由此可以获得两点启示。

首先,经济决定文化的性质、状态及发展;不仅如此,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精动力和智力支持,还为其提供文化资源和整合量。

因此,和谐文化的建设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次,经济的转型势必带动文化的转型。

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文化的进步,而文化等滞后,势必影响甚至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

更何况文化作为社会的产物,作为人的精神生活,只有成为群众的行为才有生命力。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语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冷战的结束,两德的统一,苏联的解体,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阅读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德]恩格斯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3、[德]恩格斯著:《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德]马克思著:《1844哲学与经济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5、[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6、列宁著:《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7、列宁著:《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中共中央编译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马克思主义经
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版。

10、杨惠民等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1、欧阳康著:《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版。

12、张一兵、蒙木桂著:《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原生态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2004年版。

13、张一兵著:《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4、孙伯鍨、张一兵主编:《走进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吴德勤主编:《永远马克思——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6、仰海峰著:《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江苏人
民出版社 2006年版。

17、陈立新著:《历史意义的生存论澄明:马克思历史观哲学境域研究》,安徽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崔唯航著:《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阐释——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法]科尔纽著:《马克思的思想起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0、[美] 理查德·罗蒂著,李幼蒸译:《哲学与自然之镜》,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21、[美] 理查德.罗蒂著,黄勇编译:《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版。

22、[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2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郭官义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0年版。

24、[德] W.威施德著,李贻琼译:《后楼梯——大哲学家的生活与思考》,华夏
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5、[英]布莱恩·麦基编,周穗明、翁寒松译:《思想家——当代哲学的创造者
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版。

26、[德]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的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27、[加]伍德主编,吕薇洲等译:《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重庆出版社 2007年版。

28、[英]伯特兰·罗素著,温锡增译:《西方的智慧》,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9、[德]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30、[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1—4卷),商务印书
馆1978 年版。

31、[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3、[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4、[德]海德格尔著,熊伟、王庆节译:《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

35、[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6、赵剑英,庞元正主编:《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建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6年版。

37、孙伯鍨、侯惠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上、下卷),南京
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孙正聿著:《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9、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0、郭齐勇、冯达文主编:《中国哲学史》(上、下),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1、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

4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3、吴晓明、王德峰著:《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存在论新境域的
开启》,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44、。

赵剑英、叶汝贤主编:《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

45、赵剑英、俞吾金主编:《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

46、李淮春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7、王治河著:《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赵家祥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0、刘放桐等编著:《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1、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

52、张尚仁:《欧洲认识论史纲》,人民出版社。

53、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

54、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江苏教育出版社。

55、成中英:《本体与诠释》,三联书店。

56、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三联书店。

57、 艾耶尔〔英〕:《二十世纪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58、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59、 成中英〔美〕:《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

60、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61、张君劢:《科学与人生观》,上海东亚图书馆出版。

6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

63、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

64、 施太格缪勒〔德〕:《当代哲学主流》,商务印书馆。

65、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

66、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

67、金岳霖:《论道》,商务印书馆。

68、冯友兰:《新理学》,商务印书馆。

69、约翰·杜威〔美〕:《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

70、维特根斯坦〔英〕:《逻辑哲学论》,商务印书馆。

71、维特根斯坦〔英〕:《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

73、约翰·沃特金斯〔英〕:《科学与怀疑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74、让·皮亚杰〔瑞士〕:《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

75、列维·斯特劳斯〔法〕:《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

76、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

77、克利普克:《命题与必然性》,上海译文出版社。

78、夏皮尔:《理由与求知》,上海译文出版社。

79、沃特金斯:《科学与怀疑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80、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

81、荆因:《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译文出版社。

82、周超朱志方:《逻辑历史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3、丁伟志陈崧:《在中体西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4、谢龙:《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人民出版社。

85、杨祖陶邓晓芒:《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人民出版社。

86、库兹韦尔:《结构主义时代》,上海译文出版社。

87、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88、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三联书店。

89、胡塞尔〔德〕:《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

90内格尔[美]:《科学的结构》,上海译文出版社。

91、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2、吴国盛:《现代化的忧思》,三联书店,1999。

93、麦基编:《思想家》,周穗明、翁寒松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