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合之道:社会学视域的方法论之争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第1章-社会运行概述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第1章-社会运行概述

社会学学科发展
创立时期的社会学理论(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
力图为科学创立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实证政治学》、《实证哲学教程》、《实证精神 论》、 《实证主义概论》、《实证政治体系》
主要观点
社会学是继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之后的最重要最 复杂的一门科学,其对象就是社会现象
社会学学科发展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和实证方法论 滕尼斯的“社区”和“社会”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索罗金的整合社会学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社会学学科发展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特点
逐渐抛弃了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 致力于创立社会学学科的新视野和新方法 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开展经验研究 使社会学真正具备独的学科特征
经济社会学、消费社会学、工业(产业)社会学、企业 社会学、交通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权力社会学、宗教 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人才社会学、科学 社会学、建筑社会学、信息社会学、网络社会学、传媒 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医学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福利 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文学社会学、艺术社会学、小说 社会学、影视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家庭 社会学、闲暇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管理社会学、发展 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等。这类的分支学科最多
社会问题——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社会失调, 社会失范,规范真空,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制度冲突, 文化冲突,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城市问题,家庭问题 等等。
社会控制——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强制性 (硬)控制、非强制性(软)控制,自我控制,舆论控 制,控制手段、控制工具,越轨,犯罪,等等。

电大《西方行政学说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电大《西方行政学说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西方行政学说作业1题目:什么是行政学?如何理解政治与行政的二分?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要求:每一位党员都要联系实际准备提纲,作业包括以下内容:1:系实际的例子2:人准备的提纲3: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举例必须联系实际,所举实例应能够证明其观点。

答案:1、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文官保持政治中立和匿名原则;新公共治理则正视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非凡是对部分高级文官应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因此不应将政策制定和行政治理截然分开。

事实上传统公共行政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在现实中也根本行不通,因为国会、总统等政治机构及政务官对于政策问题往往只是提出原则性目标,而具体的政策方案是由行政机构及文官制定并加以落实的,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即政治决策的过程,其间不可避免地掺杂着文官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

当文官对政务官制定的政策心存疑虑甚至不满时,他们甚至会蓄意阻挠执行。

除此以外,文官所拥有的优势决定了文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支配政务官的决策。

2、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

它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是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

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20世纪初成立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众多理论流派,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科学。

政治行政二分法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最早提出来的,在我看来,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就是指决策与领导事务与执行和管理事务分开,政治家,政治领导人负责宏观决策与领导整合组织,而行政官员,公务员则负责执行政治家的决策,管理控制自身所负责的相应部门和事务。

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效的杜绝政治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比如,美国在19世纪,每次选举总统,获胜的政党可以决定整个政府组成人员的去留,因此共和党当选总统,那就意味着,整个政府部门大部分都被共和党人取代,这样,就会造成人力资源的过分动荡和浪费,因此,而威尔逊提出,建立文官制度,文管,即公务员,行政官僚无论政府如何更替,都保持终身任职和中立态度,不隶属于任何政党,公务员的录用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与党派政治没有瓜葛,对政治事务不承担责任。

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

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

后现代社会理论和当代社会学理论G.瑞泽尔尽管本书讨论过的所有思想家都推动过社会理论(或与这类理论相关的思想)的发展,但他们中却几乎没有社会学家,或更准确地说是没有社会学理论家。

实际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社会学理论(甚至社会理论)持明显批评态度,并且由于其后现代倾向,其中大部分人会摈弃“理论”这个概念,更不用说那些由于某些原因被归于社会学领域的“理论”。

然而,本书的首要读者是社会学(或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中许多人阅读本书的目的在于,寻找一本与后现代理论相关的完全外来化思想体系的入门书。

于是,无论那些后现代主义者们怎样看待这样一个任务,本章及下一章都将致力于阐明贯穿本书的那些观点对于一般社会理论(尤其是社会学理论)来说所具有的涵义。

显然,那些涵义相当宽泛,其中一些实际上已超出了本书讨论的视域。

例如,如果我们接受布希亚关于“社会死亡”(the death of the social)的观点,那么很明显,社会学和社会学理论至少在我们所知的范围内是失效的,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是(现在已经死亡的)社会。

1另外一些思想则太激进、太空泛,以至于几乎不可能用任何有意义的方式把它们同社会学理论联系起来。

然而,绝大部分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思想对于社会学理论来说却的确具有许多重要的涵义;事实上,其中许多观点传统上都可能被认为是社会学理论的一部分。

拨云见日,我们发现有一系列理论观点,其中包括许多很重要的理论观点,社会学理论家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加以思考。

从第一个层次上看,后现代社会理论提出的论题在本质上是认识论的。

也就是说,按照后现代社会理论,社会学理论的实践——如果确实存在的话——应该以何种方式发生变化呢?很明显,许多与后现代社会理论相关的认识论思想对社会学理论都有强烈启示作用。

我们无法预期社会学理论将会由于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出现)而被束之高阁,或经历一场彻底变革,但我们可以预见,社会学理论必将发生显著的变化。

我相信鲍曼对非理性后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是正确的。

经济社会学课件

经济社会学课件
与功能》
• 毛利人的“昊”:来源与群体 • 3、斯金纳个体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 (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内容 • 1、成功命题 • 2、刺激命题 • 3、价值命题 • 4、剥夺——满足命题 • 5、攻击——赞同命题 • 6、理性命题
• (三)霍曼斯交换理论的缺陷 • 1、心理还原主义 • 2、将人与动物的行为反应方式等同 • 3、把人的行为都看成理性行为 • 4、过于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
• 2、新古典综合学派 • 1948年(美)萨缪尔逊《经济学》
• 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同凯恩斯 的宏观经济理论及分析方法综合在一起,对凯恩斯经 济学说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 3、货币主义学派 • 197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米尔顿 •弗里德曼
• 经济不稳定是由于货币供求出了问题,只要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实行货币自由放任制度,就不会产生经济 危机。政府的最佳选择是稳定货币的供应量,使货币 的增长率等同与经济的增长率。
• (三)理性选择理论的三个特征 • 1、方法论追求个体主义 • 2、行动者力求实现最优化 • 3、个人自身利益最大化基础上能够实现社会的优化,
即达到帕累托最优化
• 帕雷托最优的定义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 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 境变好。
• 帕雷托改进的定义是: 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 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取巧、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第二节 社会学及其发展
•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人与社会的关系 • 二、社会学的发展 •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 • 孔德、斯宾赛、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 •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 • 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

第三章--迪尔凯姆

第三章--迪尔凯姆
3、托克维尔与迪尔凯姆
社会地位平等—野心膨胀—利己主义与失范的思考 权力集中倾向——暴政,对外战争 良好社会结构整合的条件:权力分立;个人属于集体组织;个人
自由受到政府保护;普遍信仰;公民和政治联盟

一节 4、孔德与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从孔德那里借用了关于“社会事实”的科学 的设想,同意孔德关于社会组织的法则能够被揭示的 观点;孔德的方法论影响了迪尔凯姆的方法论,孟德 斯鸠对类型的强调,通过孔德强调使用类型作为比较 的分析工具的强化,形塑了迪尔凯姆的方法,迪尔凯 姆全部的学术生涯都坚持依据“形态学”或结构对现 象的分类必须优先于因果和功能分析.
第 一
节 1、孟德斯鸠与迪尔凯姆:
迪尔凯姆将自己社会学中的许多部分归功于孟德斯鸠的洞察力: 社会世界能被当做“事物”研究;构建类型是最佳的途径;构建 类型时研究数量、排列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把法律看做 更宽泛的社会的和文化力量的指征是重要的;同时进行因果和功 能分析是明智的。
2、卢梭与迪尔凯姆
联系。
3、宗教将人们的活动置于一种神圣的意义体系中,
把集体意识内化于个人意识中,使人们感到对社会规范
的服从不是强迫性的,而是自觉自愿的,从而加强了集
识意识的社会整合功能。
宗教的基本要素:圣神的情感;关于圣 神事物信仰和价值;针对神圣事物的仪 式;强化的氏族结构。
世俗形式的替代:职业群体和国家成为 教会和部落;民族主义的信仰成为半神 圣性的。
推测-检验”过程。
(讨论大学扩招的原因及功能?)
第 三
节迪尔凯姆一生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与个人的 关系方面,亦即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社会团结 的产生(宗教)、社会团结的类型,影响社会团结的 因素(社会分工),社会失范。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Word文档]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Word文档]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关键字: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传统社会学方法论面临着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对立的困境,这种困境的对立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即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本文还论述了随着人们对实证主义的不断质疑,对社会学本身的不断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超越社会学自孔德提出,得以建立并且发展至今,其理论与方法取向一直存在着分离与对立,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方法论集体主义)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理解主义(方法论个体主义)这两大社会学方法论传统,它们的矛盾冲突导致的二元对立主要体现在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的对立。

这三种对立中,整体论与个体论的对立是后两种对立的基础。

随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欧美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兴起,他们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及消除社会学方法论二元性的主张,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许多强调多元综合的全新理论范畴。

著名的有卢曼的功能结构主义、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及布迪厄的建构结构主义理论。

尽管这些理论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但它们却基于一个共同认识,那就是试图通过对存在于社会学领域内部各种二元论式思考方式的批判,打破迄今为止相互对立的社会学理论传统,克服并超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的对立并实现它们的统一。

一、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唯名论与唯实论在西方哲学史上,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在有关“一般”(共相)与“个别”(殊相)关系的看法上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形成了“唯名论”与“唯实论”两大派别的长期对立和斗争。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和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是逻辑的对象。

”[1]唯实论则与唯名论的观点相反。

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课程与教学论文献书单

课程与教学论文献书单

课程与教学论文献书单《教学原理》参考文献:一、教材和通用类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李秉德、李定仁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田慧生、李如密主编:《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

5、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版。

6、[美]加涅著:《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7、[日]佐藤正夫著:《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三卷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台湾]单文经著《教学引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3、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美]Cruickshank,D.R.等著,时绮等译,教学行为指导(TheAct of Teaching),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15、Gary D.Borich (2000),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4th edition, Prentice-Hall,Inc . [美]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16、Richard I.Arends (2007), Learning to teach, 7th edition, The McGraw-hill Copanies.17、Donald C.Orlich, etc (2007), Teaching Strategies:A Guide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 8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8、William Wilen, etc (2004), Effective secondary teaching, 5th edition,Pearson Education, Inc.19、W.R.Miller & /doc/961795220.html,ler (2002), Instructors and their jobs, 3rd edition, American Technical Publishers,Inc.20、Harvey Daniels & Marilyn Bizar (2005), Teaching the best practice way: methods that matter, K-12. Stenhouse Publishers.二、各部分对应类Ⅰ、教学引论见“教材和通用类”文献。

视域融合与价值共识——对伽达默尔视域融合原则的反思

视域融合与价值共识——对伽达默尔视域融合原则的反思

2021年2月第18卷第2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Feb.2021Vol.18No.2视域融合与价值共识——对伽达默尔视域融合原则的反思张静璐(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伽达默尔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解释学围绕着“理解”的问题展开,针对文本的理解,伽达默尔主要依托文本本身,通过语言中心的内在机制与辩证法,使真理主动显现。

伽达默尔预设理解中的主体与客体,构建了一种以语言的理解和解释为主线的经验理论。

本文试图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视域融合原则出发,从语言理解的内在机制中提出语言文本的理解是如何进一步向真理迈进的遥关键词:视域融合;理解;真理;价值共识伽达默尔受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的影响发展了哲学解释学,使解释学向本体论的方向更迈一步,他以语言主线为基础点,对语言存在的辩证法展开深入剖析。

伽达默尔以理解机制中的主体与客体角度,以文本的语言为主体线索,伽达默尔认为"唯有语言中心”才能使在历史性中找到语言的意义并与自身相符合的真理。

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历史的处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理解的"先入之见”,如何将这些历史性的前见进行转换与批判,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做出的重大贡献,采用视域融合的方法将理解中的"先入之见”进行辩证批判,将历史中的"流传物”与自身视域处境进行融合,从而获得一种视域融合中的理解的真理。

伽达默尔以传承物经验出发,使经验自身,经验传承物,经验对他者的理解得以显现。

经由这种方法,将其运用到实践哲学领域中的价值共识的达成中,是否是一种可行的途径有待确证和阐述。

可以确定的是,在达成价值共识的角度,从共同体立法者的角度,为了公共选择而做出的社会规则的制定而言,要理解公众所需及所识是异常重要的。

自相矛盾的“社会事实”——评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自相矛盾的“社会事实”——评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自然科 学 的统 一 性 》 一 明一 书 中驳 斥 【] 昕
和宗教仪式 ,因为它们既是集体 的,又是 道 :“ 如果 我们可 以把 行为方式看 成是社
累世的创造 ,具有一种各 方面的教育都教 会 事实的话 ,那么相反 ,我们却难把思想 导我们 去承认 和尊崇 的特 别 权威 ” uJ 。 j 方式和感觉方式也视为 同质的东西 。因为
千丝万缕的联 系。于是 ,在关于社会事 实
于个人 的 “ 外在性 ” 。正是通 过社会 与个 定 义 的论 证 过 程 中 ,迪 尔 凯 姆 出现 了与 最 人之 间 “ ” 的差 异 的论 证 ,迪 尔 凯 姆 后结论前后 矛盾 、模棱 两可的论述 : “ 质 这 试图 断 绝 社 会 学 研 究 对 象 与 心 理 学 的 类事实 由存在于个人之身外 ,但又具有使
这样 ,社会学便不可避免地附着于生物学 基础 。对 此 ,迪 尔 凯 姆 将 “ 会 事 实 ” 社
和心理学 。
作如下界 定 : “ 一切 行为方式 ,无 论它是 固定 的还是不 固定 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
被称为社会学奠基人 的迪尔凯姆终生
实践 着 自己 “ 证理 性 主义 ” 社 会学 家 个人 以约束 的,或者换句话 说 ,普 遍存在 实 的学术理想 。百年间 ,作为社会学三大理 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 固有存在的 ,不管 论流 派之 一 的 “ 实证 主 义 ”社 会 学 理论 其在个人身上 的表现如何 ,都 叫做社会事 ” 3 4 社会事 实是一 曾被 人们 奉 为 圭臬 ,后 又遭 到 不 断 的质 实 。 【] 在这个 定义中 ,“ 疑 ,再到被重新认识 。学术浮尘落定 ,留 种行 为方式 ” ,并 且具有 从外 部给 予约束
Cno R 品 评 录 l 1 h ,也是迪 尔凯姆从社会学研 究对象 中清 却从它们 的功 能 和这 种 约束 本 身得 到好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题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题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题参考资料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19世纪30—40年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是一种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依赖于“经验分析”的行为科学。

1830年出版的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是其形成的标志。

实证主义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实证主义的中心论点是:①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②所有科学(或哲学),其理论的形成背后都受一定的规律约束。

因此,应通过对描述和规范陈述做出逻辑上的区分,才能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观点。

③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结论,要摒弃纯粹个人的价值判断,保持价值中立。

实证主义不仅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化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是指保护一国文化或不受国家疆界划定的共享文化遗产,其他种类的文化保守主义是指某一特定语言的文化。

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释学也具有保守性和偏见。

伽达默尔为了表示解释学的观点跟实证主义完全不同,把解释学的方法完全描述成了一种与科学的方法毫不相干的、只是依赖历史直觉的方法。

②科学方法论二元论带来的后果是是社会科学的视角局限在解释学的保守性,不愿去接受变化,这是一种“保守的文化历史主义”。

③科学方法二元论被解释学与科学分析的哲学两者相互对抗推至极端,造成了社会科学从内部分裂了。

一方面,出现了只满足于传统的解释,而对文化现象的世界的构造意图于不顾的“解释学主义”,即“文化保守主义”,文化退回自己的传统,否认文化的世界性意义。

解释学的这种文化保守主义立场限制了其在方法论上的应用范围。

方法论多元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多元论是马克思主义希望建立的,并不断在探索发展的。

韦伯对方法论的论述时为其社会学研究服务的,他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走一条方法论多元论的道路,而不是走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两个极端,所以他提出方法论多元论,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的特征同时采用多种方法的观点。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答案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答案

社会科学方法论1.什么是科学“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o,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的福泽瑜吉把它译为“科学”.在中国,科学一词的意义对应于“格致之学”.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所谓科学,是一种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狭义的科学指的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广义的科学泛指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人类的观察与技术都是科学的起源.科学具有:可证伪性;假设与简化;内部逻辑一致;逻辑与经验的一致等特征.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的科学,也就是狭义的科学.即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斯蒂芬·科尔用六个变量将科学分成不同等级.相比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理论的成熟性上,具有高度成熟的理论,其研究更受范式指导、具有更高水平的严密性;在定量化上,自然科学的思想更习惯于用数学来表达;在认知共识上,自然科学在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以及个人贡献意义上有更高水平的共识;在语言能力上,具有运用理论做出可证实的预言的能力;自然科学的旧理论的过时具有更高比例,作为目前工作的参考———表明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积累;自然科学的“进步”或新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社会科学更快.3.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辞海没有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用语中,对此也很少加以区分.虽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是相对的,但为了研究的方便,作这样的区别还是必要的.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侧重于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其背后的机制,包含的基础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的价值、心理、心灵、情感、思维和精神活动,包含的基础学科有文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等等.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4.“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之间存在着哪些区别5.实证主义的世界观:被研究的世界客观存在,独立于人的意志,具有客观规律性和齐一性.解释主义的世界观:阐明社会世界有意义的秩序,探究其发生和持续的机理;社会世界通过行动者的经验与解释,形成了意义的秩序,行动受制于规则;社会现实具有地方性特点和时间维度,是人为的建构;研究结果是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主客二分,研究者独立于客观世界,可以客观的、中立的对客体加以观察、描述和研究.解释主义的认识论:认识只可能是部分的、局部的;理解总是解释性的理解;移情;交往的认识论,主客互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收集客体的信息;提出假设,并采用经验方法进行证实和证伪;规律与理论具有客观的内容,可通过一套标准化的程序和逻辑的推导得出;主要使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解释主义的方法论:阐释文本;尽量从行动者的视角界定及解释人类的行动;本质直观,发掘一般人的自然态度;常识理性,特定情境,地方性知识;阐释循环;主体间性,视域的融合;主要使用定性研究方法.5.科学实验具有什么作用社会科学可以做实验吗6.科学实验的作用:1.简化、纯化研究对象,使其本质更为突出、充分的显示.2.加速或者延缓事物的发展,使其本质和规律按照便于观察的方式暴露.3.揭示事物在极端条件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超高速、强腐蚀、失重、强磁场……下的特性和运动规律.4.模拟或者再现自然界中一次性的或者不易发生的现象或过程.5.比直接观察更能节省人力、物力,降低原材料的消耗.6.或会出现“意外”现象,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获得新发明新发现的机会.7.迅速验证或者否证某些假说,加速研究进程.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自然科学的上述逻辑过程和理论建构的方式,但二者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一切客观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 ,因而都是可以实验的.不过 ,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社会 ,因而它所进行的实验是社会实验,社会科学不仅可以实验 ,并且它在某个领域课题的实验成功 ,对社会的影响或推动意义 ,不仅不逊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某一重大发明 ,甚至还更带有全局性、整体性.6.概念是思维的细胞,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应如何处理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准确的界定概念、使用概念或者构建概念,但不要随意生造概念.概念用语词作为其外壳、外在形式,但概念不等于语词;要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意概念的操作化、量化.切记,不首先界定概念,社会科学研究无法进行,因为别人不知道你所使用的语词之具体所指,结果是各方使用同一个词,但并非讨论同一个东西.概念分两种,一种是外延单一,所指唯一依赖于语境.比如:太阳系、王安石;另一种是外延不单一,所指涉的对象在内容或程度上可以发生变化.比如:性别男或女 ,商品必需品或奢侈品、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前者可以视作“常量”,后者视作“变量”,其不同的指涉对象可以称为变量的“取值”.变量可以分为自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 和因变量 dependent variable;此外,还有中间变量;干预变量等.在研究中,重点被研究的变量可以是自变量、因变量,也可以是中间变量和干预变量.有些概念较为抽象,需要进行“操作化”,方可以更有效的进行自变量—因变量分析.概念的“操作化”,需要准确界定概念的内涵,把概念“翻译”为与之对应的一个或者多个可以衡量定量、排序、或者判定有无的指标.7.定律和理论有什么区别定律是对规律的系统化表述有时候,定律、规律这个词也可以不作严格的区分.规律指的是两种现象之间的可被观察到的较稳定的联系.定律把这种联系表述出来即可变量X与Y 之间的关系,决定性的或者概率的,不需要解释背后的原因.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理论则不仅要指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而且还要解释其原因.理论--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理论是一种因果规律我已确定A导致B或因果假设我猜测A导致B,以及对这种因果规律或假设的解释,从而说明A如何导致了B.理论是指逻辑上相关并与经验相符的一组命题.一种理论是一种思想工具,用于向一种大量复杂的现实中引入秩序.8.何谓范式试举社会科学的例子说明.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1968提出,无公认定义.大致上,范式代表一个特定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等构成的整体.范式支配了研究者,决定了研究者的研究范围、理论、方法、工具、手段、信念等.研究者是在一定范式的支配下从事“解题”活动的,不同的范式不可通约.库恩所讲的范式,主要不是强调对世界的“客观”认识,而是强调范式的社会心理因素,它是一个学科共同体的共同的心理信念,受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社会科学的基础范式有物质主义、观念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人性、生物进化决定论、社会化、反社会化、冲突范式、和谐范式等.如物质主义是指全心沉迷于追求物质的需求与欲望,导致忽视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对物质的兴趣完全表现在生活方式、意见及行为上.9.什么是归纳方法,试举例说明.归纳就是通过观察大量的经验事实,然后通过深入分析找出其间的共性,最后经过抽象思维得出理论解释.常见的归纳方法即穆勒五法,包括契合法、差异法、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契合法指考察几个出现某一被研究现象的不同场合,如果各个不同场合除一个条件相同外,其他条件都不同,那么,这个相同条件就是某被研究现象的原因.例如美国、欧盟、日本都是发达国家,它们都采取了保护农业的政策,因而所有发达国家都实行保护农业的政策.日本、韩国、台湾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政策上都由剥夺农业转变为扶持农业,因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农业政策的取向.差异法指比较某现象出现的场合和不出现的场合,如果这两个场合除一点不同外,其他情况都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点就是这个现象的原因.因这种方法是同中求异,所以又称之为求异法.并用法指如果某被考究现象出现的各个场合正事例组只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而这个被考察现象不出现的各个场合负事例组都没有这个共同因素,那么,这个共同的因素就是某被考察现象的原因.共变法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发生变化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那么,前一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剩余法的内容是:如果某一复合现象已确定是由某种复合原因引起的,把其中已确认有因果联系的部分减去,那么,剩余部分也必有因果联系.10.什么是演绎方法,试举例说明.演绎则是从一个前提条件公理,公认的事实或者假设出发,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典型的演绎法有一个三段式的推理过程,如大前提是“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小前提是“苏格拉底是个人”,结论是“苏格拉底是个理性的动物”.演绎法有两种表述形式:其一,确定性表述,即大前提是“如果A发生,则B也发生”,小前提是“A发生了”,结论是“B一定发生”.其二,可能性表述,即大前提是“如果A发生,则B可能发生”,小前提是“A发生了”,结论是“B可能发生”.例如:大前提是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的得罪人民;小前提是利比亚卡扎菲政府不受欢迎;结论是卡扎菲政府的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得罪利比亚人民.这是演绎法的确定性表述.11.什么叫“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试举例说明.12.历史这一范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人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逻辑这一范畴则是指逻辑范畴之间的次序、层次、关系等.逻辑与历史相一致也包含两层含义:第一,逻辑的发展与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相一致;第二,逻辑的发展与客观实在发展的历史相一致.逻辑与历史的一致不是机械的一致.逻辑是“修正过”了的历史,它是在抛弃偶然的细节之后仅仅抓住必然的和主要的线索而形成的概念体系.如Engles的名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把研究战争史和解决中国革命战争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战争指导方针和作战原则,其中便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提供了运用这一方法于军事领域的范例.12.应如何把握论文选题的原则.首先需要把握的是需要性原则.它体现了选题的目的,包括社会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需要两个方面.要选择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课题以及学科发展过程中矛盾尖锐焦点突出领域中的课题.这就需要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来看,选题应看是否有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学术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选择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较大的课题会得到社会的公认和支持,选择了较大学术价值的课题,获得成果就能为多个科技领域的发展提供指导.第二,创造性原则,它体现了选题的价值.指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并可以获得预期成果的课题,既包括在基础学科领域获得新发现新见解新理论,也包括在应用学科领域获得新方法新程序新对策等.这就需要研究者①到学科前沿阵地选择课题,以保证研究工作的高起点高水平,一旦获得成功就可实现超越.②到矛盾尖锐、焦点突出的领域选择课题,此类课题学术价值突出,一旦获得成果就可为多个学科领域巩固基础、提供指导,应用广泛.③到学科交叉区域或被人忽视的无人区域选择课题,此类课题难度较大,涉及学科广泛,获得成果能有效推进科技整体发展.第三,科学性原则,体现了选题的根据.指选题要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或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这需要研究者①基础理论研究必须以丰富可靠的事实为依据以提高理论成果的可信程度.②技术、应用类选题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加速研究进程.第四,可能性原则,它体现的是选题的条件.指选题应从已经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或经过努力可得的条件出发.、这需要研究者考虑①主观条件:选题必须从已经具备的主观条件出发,包括: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语知识等、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创造/新能力、表达能力等、个人特长、兴趣及其对所涉及的学科发展状况与趋势的把握等.②客观条件:应从已具备的客观条件出发,包括资料文献资料、实物等、设备、人力、资金、时间、相关学科进展,前期研究成果等.③发挥优势,扬长克短,弥补不足,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13.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方法.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我们在方法论上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在采用矛盾分析方法进行公共政策分析中,必须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将同一性与斗争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把握社会问题.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的原因.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同的,不能相提并论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内因决定的.正因为这样,就是要坚持内因分析法.内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第三、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矛盾普遍性与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第四、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之所以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这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矛盾分析方法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同时,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的两点论,而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它要求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并把它贯穿于矛盾的分析之中,不能主次不分、轻重不分,采取折衷的、中庸的态度.重点论与两点论是相统一的.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特别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14.马克思的系统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系统分析方法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系统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第一,系统分析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提炼的产物.系统科学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是20世纪的四大科学发现.第二,系统分析方法是辩证思维方式在当代的最新发展.系统研究方法的兴起虽然与现代科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三,系统分析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方法论.系统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复杂系统,复杂系统的特点是因素众多,结构复杂,整体性强,而且具有随机性、非线性、不稳定性、非平衡性和多种发展可能等特点.。

法学进展趋势:合——分——合

法学进展趋势:合——分——合

法学进展趋势:合——分——合摘要:通过对《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式》一书的反复阅读,笔者以为“否定——否定”这一规律在法学的进展中,表现为“合——分——合”的趋势。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笔者先从“善”、“美”的词义动身,意在说明二者在早先时些的内涵的综合性。

通过时期的进展,一些内涵从其中分离,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蕴而为人们利用。

然后过渡到第二部份的“正义”。

笔者特意选取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正义观进一步论述“合——分——合”的进展趋势。

接着便步入正题,按时刻顺序从蒙昧时期的法与神学的合写到三大主流法学派的“分”再到综合法学派的合。

暂且不论综合法学派的这种尝试的结果如何,仅从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否定”规律这一点,就可认定,这一学派是有其存在的土壤的,是适应时期需要的。

关键词:善美正义法哲学综合法学一、“善”与“美”的多重含义(一)“善”释家以为佛法的真理确实是一个善字。

因此,他们逢人便称“善哉,善哉”。

在西方,对善的研究似乎更发达一点。

柏拉图提倡所谓法的本体论,说善不仅是一种社会标准现象,也是万物的本源。

他指出,人的情感过度和不及都是恶的表现,只有适当才是善。

善既能够用了述说是什么,如神的理智;也能够用来述说性质,人的各类德性;也能够用来述说数量,如适度;也能够述说关系,如有效;也能够述说时刻,如良机;也能够述说地址,如美宅。

【1】法之善的各类具体表现或现实形态,古往今来,人们把它分为平等、权利或人权、民主、法、权利、秩序、平安、效益、效率等等。

对善的这些明白得,假设用现代法理念加以归纳的话,自由能够涵盖权利或人权,因为现代法治社会中的权利或人权老是以民主为前提;民主、法治、权利都属于政治之善;秩序涵盖效益,效益和效率都是功利的善。

因此,自由、民主、秩序、效率属于大体的法之善。

【2】(二)“美”苏格拉底说美即是善,以为“任何一件东西若是它能专门好地实现它的功用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

差异还是互补:史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视域之争

差异还是互补:史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视域之争
是有效 的?J m s . W t o 问,判 断者是观 众吗 ?是 “ a e L a s n 死
教 的中国化过程 中逐步地得 到缓解 ,并 获得 了 中国式 的解 决 方式 。至于作为 一种知识权 力或社会 资本 的宗教信仰及其 礼 仪 , 也在历 史演 变中成为人们 的共 识 ,在村 民的日常生活 中
河来看 ,礼仪 的具体 内容 又总是处 于流变 当中 ,而且 ,在பைடு நூலகம்同

时期 ,不 同的人 ,不 同的地方之 间的礼仪 行为会有 差异 ,
域下 ,用文化人 类学 的研 究方 法来考察这 些问题的 , “ 几百
年前 曾经为之发 生冲突 的中国礼仪 ,大 部分矛盾 已经在天 主
那么 ,规 范 的标准 在哪里 ? 由谁来判 断 ,礼仪 操作 实践才算
产业观察 l
释 ,而其 中涉及 到一些核心 的观点 时,往往会 说 , “ 的采 我
本文 力图表 明的是 :史 学家与文化 人类学家 在历时分析
这 点上 的分 歧 不是 根本 性 的 ,在实 践 中存在 着 的差异 只是 侧 重点 及兴 趣 点 的不 同而 已,更不 意味 着两 个 学科之 间在 这 点上不相融 ,恰 恰相反 ,二者是完全 可 以互补的 。史学家 完全 可 以在文献 的基础上 ,在 田野 中考 察一些主题 的流变 , 而且 文化人类学 当中就有考 古人类学一个 分支 ,而对于 文化
仪表演就好像舞 台上 的艺术 。
从上述 这两 点,我们 可 以说 ,如果把 文化人类 学家 缺乏 历时分 析的 问题 推到极端 ,就 已经不 是 问题 了 ,因为这种针
文化 人类学 与史学等其他 学科相 比较而 言,视域上有 自 身 的学科特色 ,也存在着 一些对文本重视 不够 以及个案 如何 具有 一般性 ,如 何注意历 时性等 问题 ,但 是,这种特色 并不

传播学李杜之争名词解释

传播学李杜之争名词解释

传播学李杜之争名词解释传播学李杜之争,是指中国传播学界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的一场学术争论,争论双方分别由李新和杜建国领衔。

下面是对该争论的解释和拓展:1.李杜之争的背景:李杜之争的起因是中国传媒研究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西方传播学理论的介绍与运用。

当时,中国传媒研究广泛吸收了西方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论,但存在对何为传播学本体的争议。

2.李杜之争的观点:-李新:强调传播学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拥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他主张传播学的任务是研究媒介对社会的作用以及传媒对公众意识形态的影响,认为传播学应该与政治、社会学等学科存在交叉研究。

-杜建国:主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学应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以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为导向。

他认为传播学的任务是研究如何通过传播来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将传播学与政治、宣传理论等有机结合。

3.李杜之争的影响和意义:-学术进步:这场争论促使中国传播学界的理论研究更加深入和精细,推动了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争论双方的学术观点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传播学领域的两个主要流派,丰富了学术思想,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多元的理论框架。

-理论建设:争论双方所提出的传播学观点和方法都对我国传媒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发挥了借鉴和推动作用。

他们探讨了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传播对公众的价值观的引导等重要问题,为中国传媒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学科定位和发展:李杜之争对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场争论也受到当时中国社会情境的影响,成为传播学发展的缩影,促使传播学的发展更加紧密结合中国实际。

总之,通过李杜之争,中国传播学界在理论建设、学术进步和学科发展等方面得到了推动和促进。

这场争论不仅开拓了中国传媒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丰富了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传播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简析狭义社会学学科定位及其研究方法

简析狭义社会学学科定位及其研究方法
70 天津社会科学 2013年第2期
“社 会 价 值 标 准 ”作 为 人 类 互 动 过 程 中 相 互 理 解 的 基 础。这种相对典 型 的 社 会 价 值 标 准 因 素 ,是 人 们 在 长期的相 互 联 系 中 形 成 的 ,具 有 历 史 性 和 群 体 性。 因此,对这种存在 于 不 同 民 族 、国 家、团 体 等 特 定 场 景中价值标准的认 识 ,构 成 培 养 “社 会 学 想 象 力 ”的 核心内容,是社会学的特定视角 。
3.狭 义 社 会 学 研 究 对 象 与 实 证 学 科 性 质 的 一 致性。
从人类行动中 分 析 出 “社 会 的 ”因 素,对 于 分 析 研究社会现象是必要的。它解释了许多从人类个体 的生理与心理 ,或从历史个体的独特性 、情感个体的 丰富性、经济个体 的 占 有 性 等 侧 面 都 不 能 合 理 地 解 释的人类活动既有规律又存在着大量例外的现象; 它使人类对自己生存之中的社会具有了更深刻的认 识。社会行 动 是 诸 种 因 素 共 同 作 用 的 结 果 ,“社 会 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 。
以 上 两 个 “社 会 的 ”相 互 独 立 的 成 分 又 是 紧 密 关 联着的。其实质是人们在互动中是以当时所处环境 的“主导价值标准”为基础猜测第三方的意图 。这样 不仅可以在实践 上 有 效 地 避 免 空 想 与 玄 想 ,而 且 在 理论上与诡辩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对于社会 价值标准的发现 ,其 实 也 就 是 对 特 定 环 境 中 人 们 互 动意图猜测的分析。
关键词 社会的 社会学 狭义社会学 社会科学方法论
迄今为止,什 么 是 社 会 学 仍 然 是 令 人 困 惑 的 问 题。其根源在于目前社会学学科定位的多元性。社 会学摆脱这种困境 的 途 径 是 “消 元 ”,即 探 讨 学 科 定 位标准的 合 理 性 问 题。 依 据 学 科 性 质 定 位 要 兼 顾 “对象与方法”两 方 面 的 历 史 经 验 ,可 以 将 所 有 学 科 划分为三 大 类 型:经 验 性 实 证 学 科 、理 论 和 构 想 学 科、规范学科。经 验 性 实 证 学 科 是 以 科 学 方 法 测 量 对象的特征并且 发 现 其 一 般 规 律 ,它 的 研 究 结 果 的 效度,是基于不断地对于测定对象的真实性检验 ;理 论与构想学科具有自我证明的性质 ,如哲学体系 、宗 教信仰体系等 ,只 有 依 靠 一 个 严 密 的 推 理 体 系 来 证 明;规范学科也可 称 之 为 “工 具 性 学 科 ”,如 逻 辑 学、 法学等,其有用性 与 意 义 是 合 一 的 ,即 “要 求 研 究 对 象 去 适 应 它 的 研 究 结 果 ”① 。

方法论还是本体论_

方法论还是本体论_

2024 年第 2 期第 64 卷(总 308 期)No.2 2024Vol.64 General No.308方法论还是本体论 *——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阐释学之争的学理重省朱海坤摘要:方法论与本体论是西方现代阐释学互相对立的两种理论形态。

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争在学理层面揭开了它们之间的深刻矛盾。

首先,在意义旨归上,方法论阐释学主张意义的先在性,追求理解的同一性;本体论阐释学强调意义的生产性,肯定理解的差异性。

其次,在本体论上,方法论阐释学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自然本体论为基础,而哲学阐释学以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变革为前提,主张理解即存在。

再次,在价值论上,方法论阐释学秉持价值优先原则,而伽达默尔坚守事实理性,面临价值相对主义的问题。

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争为中国阐释学建构的路径选择和学理奠基提供了必要参考。

中国阐释学应当以方法论为主,强化价值论维度,从民族文化传统中确立其学理根据,化解方法论与本体论的冲突,避免因激进历史主义而造成价值虚无主义。

关键词: 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争; 方法论阐释学; 本体论阐释学; 中国阐释学DOI :10.13471/ki.jsysusse.2024.02.009一、问题的提出西方现代阐释学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向。

第一次是从局部阐释学到一般阐释学,19世纪的施莱尔马赫将《圣经》阐释传统发展为面向所有文本的普遍的理解方法论,旨在正确理解文本中的作者原意。

第二次是从方法论阐释学转向本体论阐释学,20世纪的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完成了阐释学的本体论变革,把理解看作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肯定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领悟。

方法论和本体论是西方现代阐释学前后相续的两个阶段,也是彼此对立的两种形态,呈现为一种清晰的两极化:“一边是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传统,其拥护者们将诠释学视为奠定诠释的方法论原则之普遍性的主干部分。

而海德格尔的追随者们,则将诠释学看作对于所有的理解之特征和必要条件的一种哲学探索。

”①如何处理方法论和本体论的关系,成为当代阐释学研究与理论建构绕不开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 到 如 此 之情 形 。

状态 ,诸如国家 、社 团 、公 司和基 金会 等 ,视 为仿 佛是 作 为个体的个人 ,或许是 方便 的 ,甚 至是必 要 的。但是 ,为
了在 社 会 学 著 作 中 对 行 动 作 主 观 的解 释 ,这 些 集 体 状 态 必 须 视 为单 个 个 人 的 特 殊 活 动 的 单独 结 果 和 组 织 模 式 。就 社 会学 的闷的 来说 。不存 在诸 如 “ 作 用 ” 的集体 “ 体” 起 个
维普资讯
第 1 卷第 3 20) 1 期(06
甘 秆孑 音高 拒
V1 l o320) o 1N .(06 .
分 合 之道 : 会 学 视域 的 方 法 论 之争 社
王建 光 罗 静
( 国社会 科 学 院 , 中 北京

]0 0 ) . 1 2 0
在 社 会 学 学 科 中 对 方 法 论 进 行 自觉 的探 索 应 该 可 以 追
溯 至 涂 尔 干 和 韦 伯 。 在 他 们 之 前 的 社 会 学 家 们 像 孔 德 、斯 宾 塞 、 马 克 思等 人 。尽 管 也 受 到 当时 自然 科 学 研 究 方 法 的 影 响 ,可 以 说 在 他 们 的 研 究 中 深 深 地 渗 透 着 所 处 时 代 的 方 法 论 的 成 果 ,但 他 们 并 没 有 进 行严 格 意 义 上 的方 法 论 探 讨 。 韦 伯 坚 持 个 体 主 义 的 ( dv ult ) 理 解 的 ( ne— i id as c、 n i ii u dr
中 图 分 类 号 :9 —0 C1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0 0 2 0 )3 1 10 —9 2 (0 6 0 —14—0 4 0
社 会 学 家 韦 伯 面 对 他 生 活 的 时代 曾 慨 然 道 : “ 多 昔 日 许
方 面 的 意义 , 即 直 接 观 察 的 理 解 和 解 释 性 的 理解 ,前 者 通 过 直接 观察 就 能 理 解 行 动 的 主 观 意 义 ,而 后 者 是 根 据 行 动 的 动 机来 探 求行 动 者 对 自己 的行 动 所 赋 予 的 主 观 意 义 。 可 ¨J 以 说 ,韦伯 的 理解 社 会 学 的 核 心 是 试 图 理 解 社 会 行 动 的 意 义 —— 不 管 是 明 显 的 还 是 隐 晦 的 ,公 开 承 认 的 还 是 默 认 的 。 韦们 从 方 法 论 个 体 主 义 立 场 出 发 ,强 调 对 行 动 者 社 会 行 动 的 | 观 意 义 的 理 解 ,并 认 为 个 体 是 这 些 行 动 的惟 一 载 三 体 。他 指 出 ,为 了 某 种 目的 ( 法律 目的 ) 如 ,把 社 会 的集 体
理 解 达 到 对 整 体 社 会 现 象 的 因 果 说 明 ,亦 即在 研 究 社 会 现 象 时 优先 考 虑个 体 ,通 过个 体 研 究 整 体 。 与韦 伯 相 对 ,涂 尔 干 所 采 取 的 是 整 体 主 义 的 ( 0s hI— i t) i 、实 证 的 (oiv )方 法 论 。 在 他 看 来 ,社 会 学 研 究 方 c ps i te
这 类 事 物 。 当在 社 会 学 意 义 上 提 到 国 家 、 民 族 、公 司 、 家

方 法论 个体 主 义 和方 法论 整 体 主 义 : 韦伯 和涂 尔干
庭 或 类似 的集 体 状 态 时 ,它 所 指 的 只是 单 独 个 人 实 际 的 或
可能的社会行 动的某 种发展 ,即是个体 之 间相互 作用 的复 合体 。由此可见 ,韦伯 试图通过 对个体 行 动的主 观意 义 的
的神祗 已从 坟墓 中走 出来 ;不过 它们 已被祛 除巫魅 ,因而
采 取 非人 格 力 量 的形 式 出 现 。[ 于是 ,“ 代 社 会 又 回 到 了 ”t l 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价值的多神论 ,只是这些 神只 已不是 希腊神话 的众 神 ,也
不 再 被 拟 人 地 叫 做 朱 必 特 、 阿 波 罗 、 阿佛 罗 黛 特 等 , 而 是 被 叫做 自由 主 义 、保 守 主 义 、无 政 府 主 义 、社 会 主 义 、 女 权 主 义 、性 解 放 等 等 。 ‘ 这 正 是 影 响 久 远 的 “ 神 纷 争 ” ”2 诸
sadn )方 法 论 主 张 。 他认 为 ,社 会 学 是 一 门 致 力 于 解 释 tn i g
法的最基本的规则 是把 社会现 象 当作 客 观事物来 看待 。第


社会 现 象 不 能 简 单 地 等 同 于社 会 中 的 普 遍 现 象 ,它 是
性 地 理 解 社 会行 动 并 因 而 对 原 因 和 结 果 作 出 因 果 说 明 的 科 学 。“ 动 ”是 正在 行 动着 的个 体 把 主 观 意 义 附着 在他 的 行 行 为 之上 ;只 有 在 行 动 的 主 观 意 义 上 能 够 说 明他 人 的行 为 并
命题 。当统一而 占优势 地位 的价值 观破损 之际 ,不可 避免 地会 出现继 之而起 的诸 种价值 观的纷 争与对 抗。其实 ,不 唯价值 观的流变如此 ,“ 合久必分 ”的局面 同样 存在于许多
事 的发 展 规 律 中 。 当然 与 “ 久 必 分 ” 相 对 而 言 的 “ 久 合 分 必合 ” 也应 当放 在 整 个 事 物 发 展 的 链 条 环 巾 。 当 我 们 在 社 会 学 的 脉络 中考 察 社 会 学 方 法 论 的 演 变 继 替 时 , 同 样 也 能
要 : 察社 会 学 方 法论 的 演 变 , 个 明 显 的 特 征 是 : 法 论 个 体 主 义 和 方 法 论 整 体 主 义 ; 种 方 法 论 的 对 考 几 方 两
立 和并 举 ; 法 论 整体 主 义 和 方 法论 个体 主 义的 结 合 。 方
关键词 : 分合 之 道 ; 会 学 ; 法 论 社 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