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文学常识: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文学常识5 三曹七子一蔡
三曹七子一蔡一、建安文学1.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代表作家:三曹、七子、一蔡。
因居邺城,形成以三曹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2.建安风骨:建安作品反映现实动乱和人民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理想和积极进取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3.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小谢:谢朓)二、三曹1.曹操:东汉,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
鲁迅:“改造文章的祖师”。
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
(1)典故:挟天子以令诸侯、望梅止渴、横槊赋诗、迎回文姬。
(2)《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4)《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曹丕:三国魏,字子桓。
命陈群制定九品中正制。
(1)《燕歌行》: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2)《典论·论文》: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3.曹植:三国魏,字子建。
建安之杰。
谢灵运:“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才高八斗、七步成诗。
(1)《洛神赋》:凌波微步,区分《洛神赋》和《洛神赋图》(顾恺之画作)。
(2)《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3)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七子1.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孔融:孔子二十世孙,孔融让梨。
《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3.王粲:建安七子之首、七子之冠冕。
曹王:曹植、王粲。
4.阮瑀: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位列“竹林七贤”。
四、一蔡1.蔡琰,本字昭姬,晋朝避司马昭讳称文姬。
蔡邕之女。
(1)文姬归汉:东汉末,中原大乱,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
2017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
2017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中国古代文学史:前后七子
• 释名: 所谓“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
海、王九思、边贡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群体。弘 治年间是他们相聚倡和最盛的时期。
• 康海《渼陂集序》云: “我明文章之盛,莫极于弘治 时。所以复古昔而变流靡者,唯时有六人焉:北郡李献 吉(梦阳),信阳何仲默(廷相),仪封王子衡(廷相),鄠hù 杜王敬夫(九思),吴兴徐昌穀(祯卿),济南边庭实(祯卿), 金辉玉映,光照宇内,而予亦幸窃附于诸公之间。”康 海列举六人,连他自己,共为七子。
者,气之最也;夫然,又华之以色,永之以味,溢之以
香。是以古之文者,一挥而众善具也。然其翕辟顿挫,
尺尺而寸寸之, 未始无法也,所谓圆规而方矩
也。”(《空同集》卷六十二)
• 王廷相在《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中说:“然 措手施斤,以法 而入者有四务……何谓四务, 运意、定格、结篇、炼句也。意者诗 之神气,
• “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 铲去不为。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诗矣。” (《缶音序》
• “予之诗非真也,王子(叔武)所谓文人学子 韵言耳,出之情寡而工之词多者也。” (《诗 集自序》)
• 《四库全书提要》: “学者翕然从之,文体一变。”
自此宋、王的“文道合一”论以及“台阁体” 可谓一蹶不振。即使到了晚明,李梦阳以及何 景明等人对文学发展的贡献和地位依然得到许 多作家的肯定。如袁宏道《答李子髯》诗中有 “草昧推何、李,尔雅良足师”之句,称赞之 意溢于言表。过去一些文学史论著把李、何视 为晚明文学新思潮的对立面加以评价,是不妥 当的。
• 《东门赋》,写一对“少小结发”的夫妇,濒于饿死 之际,展开一场“辩说”。丈夫劝妻子另觅生路,而 妻子宁愿与他一起饿死,不愿成为不“从义”的“污 人”。丈夫严厉地责备她: 言乃执古!死生亦大,尔何良苦。死为王侯,不 如生为奴虏; 朱棺而葬,不如生处蓬户。生尚有期,死即长腐。 潜寐黄泉,美谥何补!
浅论前后七子的异同
中文1001班陈玲 5浅论前后七子的异同明代中叶,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前七子是指弘治、正统年间倡议复古的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
后七子是指嘉靖、万历年间的复古派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关国伦,其领袖为李攀龙、王世贞。
前后七子的共同文学主张主要有两个:一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他们提倡向秦汉盛唐学习。
李梦阳《缶音集序》曰:“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
宋人主理而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诗矣。
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何景明《杂言》也说:“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王世贞则明确提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
”二是提倡学习古人格调、法式。
他们认为,汉魏及盛唐以后,诗的格调下降了。
还有,格调生于才思,格调之高超在于才思之深远广博,故学习古人格调,不可在形貌上摹拟因袭,而要在扩大自己的才思上下工夫。
李梦阳强调“格古,调逸”(《潜虬山人记》),称“高古者格,宛亮者调”(《驳何氏论文书》)。
王世贞《艺苑卮言》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
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他们都把格调作为论诗的重要环节。
李梦阳的《缶音序》还说:“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
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
”王世贞也说:“余所以抑宋者,为惜格也”(《宋诗选序》)。
与前七子的文学主张不同的是,后七子虽然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是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的创造。
另外,对法度格式的讲究更趋强化和具体化,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和对艺术的灵敏悟性,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前后七子在创作上一般都取得了较可观的成果。
他们扫荡了“蝉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台阁体,也打击了违反艺术规律、枯燥浅俚的性理诗,使文坛耳目为之一新。
2017年高考文学常识: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2017年高考文学常识: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导读:2017年高考文学常识: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前后七子
前后七子指的是明朝中叶的诗文流派。
15世纪末以后,明代诗文领域内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这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
以李梦阳、王世贞等人为代表的前后七子,在这一阶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前七子的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活跃于弘治、正德间。
后七子成员有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后七子中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活跃于嘉靖、隆庆间。
从前后七子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上看,首先它们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
特别是前七子崛起之初,文坛歌颂圣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创作风气还没有完全消除,高二,加上程朱理学学风的炽热,文士中有轻视诗文而热衷于治经穷理的倾向,一些“文学土”甚至遭到排挤打击。
其次,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如后七子提出重“辞”而轻“理”的主张,虽有过多地注重文学形式的一面,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以重形式的手段来摆脱文学受道德说教束缚的要求。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2017高考语文必修文学常识汇总归纳
2017高考语文必修文学常识汇总篇一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
《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2、《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3、《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定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5、《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的,共33篇,属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6、《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与司司马光并称为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
司马迁另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其坚毅之品质为历代传颂。
7、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和散文诗集《野草》;《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等多部杂文集。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8、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家》是新文学第一部畅销小说。
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晚年所作的散文集《随想录》是其真诚反思“”的最重要的作品。
简述前后七子复古的文学理论
简述前后七子复古的文学理论前后七子复古是一个综合运用了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理论,它提倡将在现代文化中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古典文学的精神进行融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学形式。
前后七子复古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张志和、石头牌派、陈忠实等作家创造并且改变了当时流行的文学理论,帮助把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结合,使中国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其基本特点是:一是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有机融合,希望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料,然后以现代文学的形式重新创造出新的文学作品;二是要求在文章中经常出现跳跃式的结构,有的段落将文章突然穿插出来,使文章更具有变化性和传神性;三是强调文章中的意象,要求文章要有强烈的描述性,让文章在读者心目中有深刻的印象。
前后七子复古理论把古典文学的文化永恒性、诗意性、神秘性与现代文学的现实性、普遍性、变化性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写作艺术。
它把古典文学的抽象思想、精致的文字融入到现代文学中,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表现手法和作品内容,同时也给了读者一种新的感官活动,使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感受。
通过前后七子复古理论,国人得以根据自身传统文化特色,表达自身文化底蕴,把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有机融合,并创作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
前后七子复古理论已经深入人心,影响了许多文学作家。
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发现许多古典文学的写作特色,比如简洁的句子,细腻的描述,以及隐喻的使用,等等。
他们的作品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把前后七子复古理论的精髓融入其中,展示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后,要说明的是,前后七子复古理论的发展离不开众多作家的努力,他们都在以自己的独特艺术创作把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结合,把中国文学发展成一个新的模式。
另外,也不能忽视读者对文学创作形式的接受度,文章要达到最佳效果,作者需要结合读者的口味来完善其作品,以进一步提高其文学质量。
前后七子的文学观点及创作
前后七子的文学观点及创作一、前七子的文学观点及创作前七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他们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文学观点和创作风格各具特色,但都以人类的视角展现出真实而充满情感的故事。
在前七子中,孔子是最重要的一位。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他的文学作品以《论语》为代表,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言行,他通过对话中的故事和寓言,传达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
墨子则注重实用主义,他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他的文学作品以《墨子》为代表,强调了克己奉公、爱人利人的观念。
他通过讲述各种实用的故事和寓言,教育人们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
老子则追求超越感官世界的境界,他的文学作品以《道德经》为代表,强调了虚无缥缈的道德境界。
他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庄子则注重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界,他的文学作品以《庄子》为代表,强调了个体自由和人性的多样性。
他通过夸张和幻想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荀子则注重人性的善恶和道德的培养,他的文学作品以《荀子》为代表,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通过讲述各种故事和寓言,教育人们如何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水平。
韩非子则注重政治和法律的规范,他的文学作品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他通过讲述各种政治和法律问题的故事和寓言,教育人们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孟子则注重人性的善良和仁爱,他的文学作品以《孟子》为代表,强调了仁爱的观念。
他通过讲述各种仁爱和道德问题的故事和寓言,教育人们如何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后七子的文学观点及创作后七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重要流派,他们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文学观点和创作风格各有特色,但同样以人类的视角展现出真实而充满情感的故事。
在后七子中,李白是最重要的一位。
他提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个性和才华的重要性。
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代表,通过自由奔放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
本文是关于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感谢您的阅读!
特别推荐: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74首(音频)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
1.花间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2.山水田园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3.左思风力特点及代表人物
4.豪放词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5.永嘉四灵特点及代表人物
6.建安风骨特点及代表人物
7.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8.雅正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9.临川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10.新乐府运动特点及代表人物
11.边塞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12.诗界革命特点及代表人物
13.正始文学特点及代表人物
14.茶陵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15.台阁体特点及代表人物
16.江西诗派特点及代表人物
2017年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
1.提高高考语文分数的方法
2.提高语文成绩的32种方法
3.古诗文背诵方法
4.答题技巧
5.提高高考语文阅读速度的方法
6.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7.高考语文写作技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解释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解释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
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
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
前七子崛起文坛之后,其复古主张立迅速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他们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不尽相同,创作上各呈特色。
李梦阳在复古模拟上坚持主张"刻意古范",句模字拟,逼肖前人;诗重气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
何景明思想较灵活,主张对古人作品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以达到"达岸舍筏"的目的;诗重才情,偏向清新一路。
徐祯卿诗论颇多精辟、独到之处,在追随李、何后其诗歌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杂剧,诗多率直。
边贡、王廷相短诗清新、明快,但总体成就较逊色。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前后七子特点前后七子出现于明代,由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领袖,称为前后七子的十四人,标榜所谓的复古,并且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这种复古,实为拟古。
这群作家凭着少年锐气,起身反抗箝制士人思想,迂腐不通的八股文以及雅正有余,生气缺乏的台阁体。
然而,前后七子振兴散文诗歌的目的并未达成,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以模拟为创作法门,因此作品缺乏独创的精神与风格;二是前后七子或互相标榜,或互相排挤,把持文坛,目空一切。
洁身自好的士人感到厌恶,无不望而却步。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前后七子代表人物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至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
其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
特别是1570年李攀龙去世后,更是成为文坛宗主。
《明史·王世贞传》称:“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
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
一时士大夫及山人。
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前后七子文学影响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思潮,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产生过不小的震动,同时也给后世文坛带来了直接与间接、正面与负面的种种影响。
比如诗人沈德潜,曾标榜前后七子的复古业绩,指出:“弘、正之间,献吉、仲默,力追雅音,庭实、昌谷,左右骖靳,古风未坠。
……于鳞、元美,益以茂秦,接踵曩哲。
”他论诗主张从前后七子的文学论点中吸取内容,重新举起复古旗帜,以为“诗不学古,谓之野体”,并且着眼格调,直接继承了前后七子复古的衣钵。
汉语言文学 古代文学4 明清两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
但是七子以复古入手来改变文学现状的态度也包含着某些弊端,他们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了他们的创作手脚,影响了作品中作家情感自由充分地流露,难免要暴露出“守古而尺尺寸寸之”的毛病。
前七子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出以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为取法对象,矛头主要指向茶陵派和性气诗派,希望借复古达到反映现实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2、后七子: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但后七子成员之间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而且与前七子相类似的是,后七子创作的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同时,后七子曾对当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影响的唐宋派文人“惮于修辞,理胜相掩”(李攀龙《送王元美序》)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击中了唐宋派一些作品理气过重的弱点。
)3、唐宋派:1、“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
2、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3、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茅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唐宋派虽说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而各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
2017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常识3
2017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常识 32017高考语复习资料:学常识 3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28年出版散集《背影》,著名的散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另有散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他的散以“语言洗练”“笔秀丽”著称。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采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学流派)代表作家。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学的的主将,现代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等十六部;散集《朝花夕拾》;散诗集《野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桃花记》《归去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阿。
”出自他的《挽歌》。
7.《心雕龙》:中国古代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学批评家。
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
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
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家,著有《日知录》。
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
前后七子
•前后七子:•明中叶诗坛,前后七子一统天下,掀起了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为李梦阳、何景明等,后七子为李攀龙、王世贞等。
•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推崇秦汉古文,汉魏古诗,唐近体诗。
•文学创作也唯古是尚,模仿得越像越好。
•文学复古运动纠正了读书人沉缅于八股文的不良读书风气。
也矫正了粉饰太平、空洞无物的台阁体。
•但盲目复古,以形式主义的模拟代替了对古代文学遗产的合理继承,从而滑向了仿古的创作极端。
•公安派:•万历年间,公安派兴起。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他们主张文学随时代发展而发展,不应厚古薄今,反对前后七子认为文学发展一代不如一代的错误观点。
•主张文学创作不必模仿古人应“不拘格套,独抒性灵”。
•这是中国传统的“诗主性情”的文学主张在新形式下的一种发展,对改变当时的泥古复古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正确舆论指导,具有要求个性解放的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意义十分深远。
•“神韵说”•康熙后期,王士禛倡导的神韵说风行天下。
神韵说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为理论宗旨,推崇王、孟、韦、柳,鄙薄杜甫、白居易等,形成了“佳处多从五字求”(五言诗)的创作格局。
创作风格推崇清新淡雅,赞赏委婉含蓄、蕴藉不尽的韵味。
此说对于纠正当时的宗唐但又失之华丽繁缛,而宗宋流于议论铺排的不良创作倾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神韵说推崇清新淡雅为诗风正宗,显得气势不足,视野狭窄。
•格调说:•清中叶,正统诗坛影响最大的是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此说主张诗贵性情(性情多指诗歌的思想内容,应反映重大题材);•主张诗歌创作“亦须论法”(法是指诗歌艺术表现的手法:重含蓄委婉,反对直露);•主张宗法盛唐,贬斥两宋(此说认为唐诗“蕴藉”,宋诗“发露”),宣扬“温柔敦厚,怨而不露,亦归于中正平和”的审美风格。
•为了扩大影响,沈德潜特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
•此说对前后七子的诗必盛唐十分推崇,而反对公安派,竟陵派、神韵说,带有明显复古倾向。
前七子古文流派
前七子是明朝中期出现的古文流派,代表了当时文坛主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代表人物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文学应"明道"、"助教","讽议左右,若有神助"。
在古文方面,前七子认为文学应该具备"理"、"气"、"文"的结合,以达到文学的最高境界。
他们提倡古文,反对拟古之风,认为只有学习秦汉时期的古文,才能使文学达到新的高度。
因此,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具有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特点,反对纤弱轻浮的文风。
在诗歌方面,前七子同样强调诗歌应该具有哲学内涵和艺术价值,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他们提倡盛唐诗歌,认为盛唐诗歌气象万千、意境高远,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因此,他们主张诗歌应该具有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特点,同时也应该具有清新自然、流畅自然的语言风格。
在古文流派的影响方面,前七子作为当时文坛的主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们的文学主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成为了明朝中期的文学主流。
同时,他们的文学思想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流派之一。
前七子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也非常显著。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在后世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然而,前七子的文学主张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们过于强调文学的功用性,忽视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同时,他们的文学风格过于追求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特点,有时会显得过于生硬和浮夸。
这些问题也影响了他们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前七子作为明朝中期的重要古文流派,在文学主张、创作成就和影响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不仅对当时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前后七子名词解释
前后七子名词解释前七子及其名词解释:1.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的一种思想斗争现象,指的是当时各种不同的学派、思想流派之间的辩论和争执。
这些学派包括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兵家和纵横家等。
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篇章,也为后世的学术发展、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2. 法家:法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强调法治和严格的统治。
法家主张采取严厉的法律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以权威的法律和规章来取代传统的道德准则。
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和商鞅。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中有着重要影响,尤其对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有着重要作用。
3. 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和道德理论体系,以孔子为代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
儒家强调“仁爱”、“礼”、“信”等价值观念,主张在社会关系中注重道德规范和人伦道德。
儒家思想被奉为正统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 道家:道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规律。
道家强调“道”是宇宙万物的原则和源头,主张通过顺应自然的方式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幸福。
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名家:名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墨子和公输般。
名家注重科学和技术,主张以实用主义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名家思想主张普惠于民,反对虚伪精神和浪费行为,对中国古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兵家:兵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孙子和吴子。
兵家主要研究军事战略和战争技巧,提出了一系列军事理论和战术,并以之为依据编写了《孙子兵法》等著作。
兵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和战争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7. 纵横家: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庞涓和张仪。
纵横家主张力图权谋和策略来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利益。
纵横家思想主张积极应对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身目标。
前七子名词解释
前七子名词解释前七子:指战国时期以宋玉、屈原为首的楚国七位诗人。
因其常在汉中(今属陕西)讲学,所以称“前七子”。
思想主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否定社会的等级差别,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追求平等、民主。
一些政治家也提出类似的观点。
比如,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他本人就是一个相当好战的贵族,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有强烈的反感。
在儒家经典《礼记·檀弓上》有一段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子小白与鲁桓公争夺君位,鲁桓公问齐国群臣,谁能抵挡齐国,管仲回答说:“无敌于天下者,其惟仲父乎?!”(仲父,指的就是孔子)。
这样,齐鲁两国打了起来。
鲁桓公打了胜仗,气势很盛,一度威胁到齐国的都城。
孔子当时是从政者,听到这件事情以后说:“桓公,霸者之器也。
”(霸者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明确提出孔子也要夺取政权。
南宋的杨万里说:“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孟东野(浩然)妙于谐语,子美(渊明)、子瞻(轼)极于情语,元微之尽于象语,四子者皆所谓妙于语者也。
”(江西诗派的四个代表人物,是指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和苏轼)。
其实王安石才最高,不过太注重新意而忘记传统;黄庭坚次之,如老杜、东坡;陈师道又次之,但也自成体系;苏轼是后来居上的,特别是词作,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此外,他们还写了许多诗论,代表着古代诗歌理论的高峰,涉及到文学批评的方方面面,堪称诗论名著。
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等人,也写了许多诗论,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前七子也不仅仅是理论家,而且是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柳开( 《南华真经口义》 )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司马相如的赋体形式,屈宋的骚体意味,把新的创作精神融入诗歌。
这种创新,使七子的诗歌显得丰富多彩。
比如同是七绝,七子各不相同,李白长于想象,铺张渲染,创造奇境;杜甫擅长白描,遣词造句朴实,语言凝炼含蓄,感情深沉。
再如七律,七子各不相同,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韩愈则变化多端,或工于铸词炼句,或流于浮艳堆砌。
有些人的诗歌虽然很不成熟,却为历史留下了精品。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前后七子特点前后七子出现于明代,由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领袖,称为前后七子的十四人,标榜所谓的复古,并且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这种复古,实为拟古。
这群作家凭着少年锐气,起身反抗箝制士人思想,迂腐不通的八股文以及雅正有余,生气缺乏的台阁体。
然而,前后七子振兴散文诗歌的目的并未达成,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以模拟为创作法门,因此作品缺乏独创的精神与风格;二是前后七子或互相标榜,或互相排挤,把持文坛,目空一切。
洁身自好的士人感到厌恶,无不望而却步。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前后七子代表人物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至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
其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
特别是1570年李攀龙去世后,更是成为文坛宗主。
《明史·王世贞传》称:“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
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
一时士大夫及山人。
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前后七子文学影响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思潮,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产生过不小的震动,同时也给后世文坛带来了直接与间接、正面与负面的种种影响。
比如诗人沈德潜,曾标榜前后七子的复古业绩,指出:“弘、正之间,献吉、仲默,力追雅音,庭实、昌谷,左右骖靳,古风未坠。
……于鳞、元美,益以茂秦,接踵曩哲。
后七子文学观念
在表现方法上
完全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有
俱
属象而妙者,有俱属意而妙者,有俱作高调而妙
者,有直下不对偶而妙者,皆兴与境诣,神完气
合使之然。”
格调说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 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认为格调生于才思,格调之高超在才思之深 远广博,故学习古人格调,不可在形貌上摹 拟因袭,而要在扩大自己的才思上下工夫。
四、主张影响
第一,它们在 复古的旗帜下, 为文学寻求了一 席独立存在的地 位。
第二,在重视文 学独立地位的基础 上,前后七子增强 了对文学本质的理 解,也正是在这一 点上,他们对旧的 文学价值观念和创 作实践发起了一定 的冲击。
五、王世贞
后七子气焰高于前七子,攀龙自夸“微吾竟长夜 ”,自比孔子。后七子多少年得志,王世贞《艺苑 卮言》批评所及,更是目空一切,但晚年颇自悔。 《明史》上说“元美尝曰:吾作《卮言》时,年 未四十,与于麟辈是古非今,至于戏学《世说》, 比拟形似,既不切当,又伤轻薄,惟有随事改正, 勿误后人而已。”后七子影响最大的是王世贞,他 主盟文坛二十多年。
自今而后,拟以纯灰三斛,细涤其肠,
日取《六经》《周礼》《孟子》《老》 《庄》《列》《荀》《国语》《左传》 《战国策》《韩非子》《离骚》《吕氏 春秋》《淮南子》《史记》,班氏《汉 书》,西京以还至六朝及韩,柳,便须 诠释佳者,熟读涵咏之,令其渐渍汪洋。 遇有操觚,一师心匠,气从意畅,神与 境合,分途策驭,默受指挥,台阁山林, 绝迹大漠,岂不快哉!世亦有知是古非今 者,然使招之而后来,麾之而后却,已 落第二义矣。
明代的著名诗论家,字茂秦,号四溟山人, 山东临清人,“后七子”之一。他的诗论 《四溟诗话》 (又名《诗家直说》 )在明 代乃至于在中国诗论史上都是一部具有高度 理论价值的诗歌美学著作,充满了诗歌创作 的审美感兴思想。
前后七子
前后七子"前后七子"出现于明代,由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领袖,称为前后七子的十四人,标榜所谓的"复古",并且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这种复古,实为拟古。
这群作家凭着少年锐气,起身反抗箝制士人思想,迂腐不通的八股文以及雅正有余,生气缺乏的台阁体。
然而,前后七子振兴散文诗歌的目的并未达成,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以模拟为创作法门,因此作品缺乏独创的精神与风格;二是前后七子或互相标榜,或互相排挤,把持文坛,目空一切。
洁身自好的士人感到厌恶,无不望而却步。
概念简述15世纪末以后,明代诗文领域内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这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
以李梦阳、王世贞等人为代表的前后七子,在这一阶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复古的旗帜下,他们重新审视文学现状,寻求文学出路,尤其是针对明初以来受理学风气及台阁体创作影响所形成的委靡不振的文学局面,他们重新构筑文学的主情理论,注意文学艺术体制的建设,并给民间俗文学以应有的重视,反映出对文学本身一种新的理解。
前七子的复古主张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前七子的某些复古论点透露出他们对文学现状的不满与对文学本质新的理解,这在李梦阳(1472-1530)的复古主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如他提出“宋德兴而古之文废矣”,“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如画焉,似而已矣。
是故贤者不讳过,愚者不窃美。
而今之文,文其人,无美恶皆欲合道”(《论学上篇》),认为“今之文”受宋儒理学风气的影响,用同一种道德模式去塑造不同的人物,其结果造成“文其人如其人”的古文精神的丧失。
他以为“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
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因而使得“人不复知诗矣”,并且指责“今人有作性气诗”无异于“痴人前说梦”(《缶音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文学常识: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2017年高考文学常识:前后七子特点及代表人物?
前后七子
前后七子指的是明朝中叶的诗文流派。
15世纪末以后,明代诗文领域内经历了一次新的变化,这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
以李梦阳、王世贞等人为代表的前后七子,在这一阶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前七子的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活跃于弘治、正德间。
后七子成员有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后七子中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活跃于嘉靖、隆庆间。
从前后七子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上看,首先它们在复古的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
特别是前七子崛起之初,文坛歌颂圣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创作风气还没有完全消除,高二,加上程朱理学学风的炽热,文士中有轻视诗文而热衷于治经穷理的倾向,一些“文学土”甚至遭到排挤打击。
其次,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如后七子提出重“辞”而轻“理”的主张,虽有过多地注重文学形式的一面,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以重形式的手段来摆脱文学受道德说教束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