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阅读题及参考答案-范文模板 (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第一篇: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 1.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
相应的变法措施是()A.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B.募役法 D.市易法【解析】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积法都是与农业相关的变法措施,故A、C两项错误;募役法是与劳役相关的变法措施,故B项错误;市易法是与市场相关的变法措施,故D项正确。
【答案】D 2.王安石上书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募役(也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________。
”空白处应填写的语句是()A.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B.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C.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D.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它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收入,故A项正确;B项为保甲法的作用,C项为市易法的作用,D项为青苗法的作用,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3.王安石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的变法中,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是()A.保马法 C.保甲法B.将兵法 D.设军器监【解析】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成保甲,平时参与社会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所以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 C 4.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材料阅读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达两千多年的王朝时代,中国有一个其他政治实体无法抗衡的中央集权政府。
精英的构成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财富与才能,家族在社会等级中上下波动,阶级界限比较模糊。
教育与政治经验在普及,人口一般在政治中发挥着作用。
经济以私人经营为基础,价值观相对地说是世俗的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美国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材料二西欧中世纪是多元的政治体制,在王权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仅发生在教权与王权之间,而且国王与贵族诸侯一直有“约”,且约定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
在社会的下层,领主与佃户之间、领主与农奴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农奴有条件的坚持某些个人权利,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保护,这从根本上削弱着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
——侯建新《原始个人权利与西欧封建政治制度》(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能够长期运行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相比,西欧中世纪政治体制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材料阅读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材料阅读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达两千多年的王朝时代,中国有一个其他政治实体无法抗衡的中央集权政府。
精英的构成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财富与才能,家族在社会等级中上下波动,阶级界限比较模糊。
教育与政治经验在普及,人口一般在政治中发挥着作用。
经济以私人经营为基础,价值观相对地说是世俗的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美国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材料二西欧中世纪是多元的政治体制,在王权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仅发生在教权与王权之间,而且国王与贵族诸侯一直有“约”,且约定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
在社会的下层,领主与佃户之间、领主与农奴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农奴有条件的坚持某些个人权利,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保护,这从根本上削弱着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
——侯建新《原始个人权利与西欧封建政治制度》(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能够长期运行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相比,西欧中世纪政治体制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政论文言文分析(附练习及答案)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之政论文言文分析(附练习及答案)壹~知识梳理~知识点1:中国古代政论文概述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经历大都带有很浓烈的政治色彩。
中国文人尽管总是在“入世”和“出世”的边缘地带左右徘徊,其实心中最难割舍的还是仕途政治。
可以说,除了一部分真正以隐居为乐的人以外,中国古代文人几乎都很热衷政治。
而古人参与政治、热衷政治的表现之一,就是留下了数量繁多、种类繁杂的政论文,这些文章议论时政,观点鲜明,气势澎湃。
如贾谊《过秦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柳宗元《封建论》、苏轼《留侯论》、辛弃疾《美芹十论》等。
知识点2:中国古代政论文的特点1、在论证方法上,多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
2、鲜明的语体风格,多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格,汪洋恣肆,纵横捭阖。
3、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现实政治的反映或政治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
一个王朝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往往成为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素材。
他们思考和论证往事的得失,为后代的统治者提供新的治国方针,以纠前代之失,绝少抽象的思辨和繁琐的论证。
4、古代政论文一般的思想都是奉天法古,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等;争论的问题大多是人治和法治、德治和刑治、王道与霸道、民本主义和君主至上、尊贤和尊亲、义理和功利等。
5、儒家思想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为政以德”,宣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把三纲五常视为治国之本。
伦理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贰~例题汇总~练习一:争臣论(韩愈)①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②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经典)高中政治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共50篇
(经典)高中政治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共50篇经典高中政治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篇章一文章标题: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文章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起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内容,以及这些思想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答案解析:该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文章从起源开始,提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及墨子的墨家思想,并简要概括了它们的核心观点。
在讲述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内容的部分,文章分别提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以及墨家的非攻思想。
对于每个主要代表人物,文章都简要说明了他们的思想核心和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最后,文章总结了这些古代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强调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皇权制度的影响以及墨家思想对中国战争观念的影响。
通过阅读此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与影响,对于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定的帮助。
篇章二文章标题: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与发展趋势文章内容包括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类型以及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答案解析:该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提到了政治制度的多样性,涵盖了民主制度、专制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不同类型。
接下来,文章列举了几个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类型,如美国的总统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及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对于每个国家,文章简要说明了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最后,文章讨论了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它强调了民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性和推广趋势,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市场经济的引入。
综合来看,这篇文章通过对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的介绍,帮助读者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类型和发展动态,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考。
语文试卷三
语文试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清时期,土地交易颇为频繁。
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通过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重保障,明清土地契约得以顺利履行。
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产生实质性分离,由此出现了买卖、典当、质押等多种类型的土地契约文书。
这些土地契约虽然因为土地转移权属类型、乡间俗例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是为了双方快速便捷交易,明清时期已形成类似标准化的“格式合同”。
这种契约几乎包含了民事合同的所有要件,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
例如,“明万历三十九年浙江会稽县叶汝兰与祁某某的绝卖契”,出卖人叶汝兰享有订立契约当日收到地价银180两的权利,同时应保证自己拥有出卖的两段山地的所有权;买受人祁某某则应向叶某交付价银,按照“推头通例”交纳契税完成过户后,即拥有该土地的所有权。
契约文书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规范,对这一时期土地权属流转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契约的顺利履行首先有赖于当事人的自觉自愿,取决于当事人是否重信守诺,是否能做到自我的道德约束。
但实际契约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能因为各种缘由而中断或者撕毁契约,从而导致纠纷、争诉等。
这就需要外部力量对双方进行监督,以协助契约的顺利履行。
几乎所有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都有“中人”“中保人”等。
中人扮演了中介、担保人、调解人、证人等多种角色。
中人要保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没有争议,要参与土地定价、土地贫瘠与否、土地大小等交易过程中实质性问题的讨论和鉴别。
有些中人在促成交易方面颇有经验,他们会将也许并不太熟悉的交易双方约在一起“三面言议”,凭借自身的威望或者智识,说服当事人最终达成协议签订契约。
一旦契约出现纠纷或者争诉,中人有责任进行调解。
中人凭借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威望,以及对交易双方实际情况的熟悉,会督促双方履行相关义务,或者适时进行调停、斡旋、说合,尽力解决双方争端化解纠纷。
吉林省长市第十一高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长春市十一高中2017-2018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组题人: 陈兆辉申题人:夏光民 2017.10.28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2.考试时间150分钟。
(10月28日07:30—10:OO)3.请将客观试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处,主观试题用蓝黑或黑色0.5毫米签宁笔城中性笔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处。
4.客观试题位置填涂错误。
主观试题各案书写位置错误或超出答题区域作答均不得分。
5.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园读(本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住,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
西周建立后报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委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孟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说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城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商映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健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平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國,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釹了大量土地与財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税治。
对此,大情董仲舒肯建议通过“限民名国”“来抑制土地景并,但未械采纳。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②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A.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B.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C.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D.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答案】B【解析】(1)“军士”作“飨”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两项“项伯”作“常屏蔽之”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B【答案】C【解析】(2)C项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答案】B【解析】(3)B项“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不正确因为原文中“岂自知附骥之尾”的意思是“依附他人而成名”【答案】(4)①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②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解析】(4)①辞推辞不接受特特地特意卮古代盛酒的器皿②甚厉害严重绝诀别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①崔颢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汉驿通烟火胡沙^②乏井泉功成须献捷^③ 未必去经年【注】①单于指单于都护府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裴都护事迹不详都护为官名设大都护、副都护管辖境内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②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③献捷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A. 诗歌的首联用了“征马”“秋月”两个意象除了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渲染了裴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B. “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含有思乡离愁或团圆高兴之意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C. 颔联细致地描写了单于和都护这两个人物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D. 胡地黄沙漫天大漠浩瀚却无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答案】D【解析】A项“前去征战”表述错误应为“前去任职”B项“寄予思念家乡之情”错误应为“衬托朋友分别之情”C项“细致地描写”表述错误诗句并非细致描写“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述错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匈奴单于你切莫靠近我汉家边塞如今我都护将军正欲莅临边关以虚拟的口吻告诫敌酋不要轻举妄动扰犯边关衬写裴都护强大的声威谐谑而又豪壮故选D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 中国新诗是对“五四”时期新的审美精神最大适应的文化运动产物又是“诗体大解放”的产物B. 中国新诗处在传统要经受现代化验收、经过现代化处理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扬弃过程对传统有继承与发展也有批判与放弃C. 中国新诗存在着与传统界限太清的焦虑这个“太清”已经有近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为它的危害性作证D. 中国新诗的倡导者们虽然激烈地反传统但实际上传统的诗学范畴仍潜在地给他们以影响倡导传统主义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答案】D【解析】(1)D项从文中找到与“中国新诗”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倡导传统主义”属偷换概念应为“接通传统” 原文最后一段为“接通传统是诗体解放以后新诗的十分关键的使命”【答案】D【解析】(2)D项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传统是非常稳定”错误原文第三段为“传统是具有神圣性、社会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现象”传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此处绝对化了【答案】B【解析】(3)B项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东西方诗的不同是东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等方面看法不同造成的此处因果倒置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下列说法中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中第二个维度的观点的一项是()4.(4)材料一是怎样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结合文本从论据使用和语言表达角度加以分析4.(5)要想获得更多的考古发现考古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态度与精神?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A.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考古发掘用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未知的世界就不会有新的发现B. 从考古发现和文献典籍记载两个角度分析都可以找到中原文明与三星堆文化的联系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C. 古蜀人独具匠心的创造、浪漫夸张的艺术想象为中国青铜时代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为中华文明作出了独特贡献D. 在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后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答案】C【解析】(1)A项表述绝对B项“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分析错误考古发掘只是找到了“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 “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并未确定D项颠倒了先后顺序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的“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其动因之一就是因为在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可知应是先发现了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后开拓出丝绸之路故选C【答案】B【解析】(2)B项“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现实联系”缺乏依据【答案】D【解析】(3)D项“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中国西北地区曾经出土过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类似的‘权杖’”是用来支撑第三个维度的【答案】(4)①观点有据每个观点都有实证材料支撑如论证第一个维度时运用《尚书》和《蜀王本纪》的记载来证明三星堆文明的源头和发展脉络②语言客观对于未确定的结论用“可能”表示只是推测加入修饰限定成分使表述内容更符合事实如“若隐若现地始终保持着”“客观上不能排除”等这些词句使表达客观严密【解析】(4)从论据使用的角度来看材料一在论证三个维度时均有事实材料支撑例如论证第一个维度时运用《尚书》和《蜀王本纪》的记载来证明三星堆文明的源头和发展脉络论证第二个维度时举了三星堆中“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尤其是龙、虎、鸟、大眼兽面等神秘动物图像和我国南方青铜器系统(如湖南)也有密切的关系”的例子来论证论证第三个维度时举了“对神秘的大眼睛、神树、太阳神等的崇拜现象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都有存在不能将三星堆出现的这类考古现象都归结于外来文明”的例子来论证充足的事实材料证明了作者论证的严密性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作者论述时所采取的语言极其客观符合事实比如“很可能也是丝绸的残痕”一句中用“可能”表示推测不直接给出结论“它们有可能是三星堆文化的源头之一”“客观上不能排除” 加入修饰限定成分使表述内容更符合事实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答案】(5)①善于打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探寻新的解读角度②勇于创新创新性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对世界文明研究做出理论贡献③使命担当中国考古工作者肩负重大使命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增强民族自信④态度严谨尊重考古发现事实参考文献典籍解读三星堆文明【解析】(5)依据材料一的“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已经出土和即将出土的各种考古遗物和遗迹现象在当前至关重要”可知考古工作者应善于打破思维定势不拘泥于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探寻新的解读角度依据材料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摆脱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三要素’即文字、青铜器和城市的束缚……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的建筑、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等”“我们提出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新标准也符合世界其他一些原生文明具有普遍意义是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理论贡献”可知考古工作者应具有勇于创新精神依据材料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取得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实现其肩负重大使命的典型例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滋养和学理支撑”可知考古工作者应具有使命担当精神依据材料一的“在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长江上中游地区的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当中都可以找到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在文献典籍当中同样可以看到两个和三星堆文明关系密切的古代书写系统”可知考古工作者应态度严谨尊重考古发现事实参考文献典籍解读三星堆文明5.(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王老太太”的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5.(3)有人认为小说中“娘家妈妈”这个角色是多余的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4)老舍的作品以充满喜剧性著称请以本文为例分析其喜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A. 第一段中王老太太将抱孙愿望的屡次落空归结于“命该如此” 这既表现了她想抱孙而不得的无奈也为她在产子风波中的行为、态度作出铺垫B. 在本次孕产事件中医生的处置科学合理、充满智慧但最终孩子死了医生自己也可能惹来官司如此安排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悲哀和愤慨C. 小说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营造出一种“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这可以淡化悲剧意义使作品不至于“赶尽杀绝” 体现出老舍的宽厚和同情D. 老舍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组织成悲喜更迭的曲折情节本文既有对当时社会观念的讽刺也能引起读者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思【答案】C【解析】(1)C项“可以淡化悲剧意义”错误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可以使悲剧更显其悲【答案】B【解析】(2)B项不允许“多眨巴眼睛”不属于王老太太“浑身解数”中的内容属于作家幽默、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表达【答案】(3)不能删去①“娘家妈妈”这个角色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合理没有“娘家妈” 媳妇送不到医院后面的情节也无法展开②衬托主要人物用妈妈对女儿的真心疼爱衬托了主要人物王老太太的冷漠自私③反映了普遍的社会环境两位母亲都固执已见思想保守不信任医院构成人物群像共同构建了一个愚昧无知的社会环境【解析】(3)由文中“王老太太急得给子孙娘娘跪了一股香娘家妈把天仙庵的尼姑接来念催生咒”“有人说少奶奶得上医院王老太不同意……娘家妈也发了言催生咒还没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可见王老太太和“娘家妈”一样思想迷信不信任医院多一个“娘家妈”这样的角色便能和王老太太构成人物群像反映当时愚味无知的社会环境由“王老太太眼中含着老泪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女儿是女儿上医院吧”“娘家妈哭得放了声王老太太到底心硬只落了一半个泪”等内容可见两人对待产妇的态度截然不同设置“娘家妈”的角色能反衬王老太太的冷漠自私且如果没有“娘家妈”决定送女儿去医院后面的情节就难以发展“娘家妈”的角色还起到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合理的作用【答案】(4)①体现在矛盾冲突的情节上如作者巧妙地安排了医院挂号排队、男大夫接生等情节使其与王老太太产生冲突引人发笑以及爱之反害之的矛盾构成喜剧性②体现在人物的行为、语言、观念上王老太太、娘家妈包括媳妇在内的荒诞言行、愚昧思想观念与事实的悖逆都充满喜剧性③体现在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作者用夸张、比拟、比喻、双关、联想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反讽的写作技巧诙谐的俗语构成了幽默的语言风格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解析】(4)小说中从在家接生到去医院接生再到抱着孙子回家把孙子害死等情节多处充满喜剧色彩如“生孩子又不是买官米给钱就结了挂哪门子号你当我的孙子是封信呢” 把医院的“挂号”谐音联想到“挂号信”上反问孙子难道是信吗“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 把“手术”一词理解为“把手竖起来” 造成荒诞的幽默效果在医院忌讳男医生接生百般不从却不得不依接生后还把医生当成恩人最终孩子死了又骂医生前后矛盾对比中增强了喜剧性又如“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了两次眼睛小产了”“儿媳妇要吃活人脑子老太太也不驳回”“那么不会用胶粘上点吗”“每个嚏喷都是照准了孙子的脸射去的”等荒诞的言行愚昧的思想令人忍俊不禁还有如“吃得顺着枕头往下流油被窝的深处能扫出一大碗什锦来”“县官不如现管”“孙子烧得象块火炭”“哭完了她的老眼瞪圆了”等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细节描写、俗语等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也使小说更具有喜剧性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6.(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6.(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6.(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面世淋漓尽致蕴藏如雷贯耳B. 面市淋漓尽致蕴含如数家珍C. 面市酣畅淋漓蕴藏如数家珍D. 面世酣畅淋漓蕴含如雷贯耳【答案】B【解析】(1)面世指作品、产品与世人见面问世面市谓产品投放市场同消费者见面“面世”多指作品问世“面市”多指面对消费者买卖的货物、产品投放市场结合语境分析应选填“面市”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讲话表达得详尽细致、充分彻底也可形容非常痛快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结合语境分析应选填“淋漓尽致”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蕴含包含在内结合语境分析选填“蕴含”更好一些如雷贯耳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结合语境分析应选填“如数家珍”故选B【答案】C【解析】(2)结合前文“神话中寄托着上古时代的祖先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美好想象……在能动的文化创作中得以深刻体现”分析可知神话现实意义深刻结合下文“提起中国神话却认为晦涩难懂不愿了解和深究”分析可知“现在似乎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许多中国人并没有重视神话的现实意义故括号中所填语句应体现前后文的转折意味选项中只有C项最符合故选C【答案】D【解析】(3)画线句子中的“不仅需要薪火的传承更需要静心阅读和领略”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需要静心阅读和品味更需要薪火的传承” 排除A项和C项结合语境分析句子主语应为“神话” 而画线句子的主语为“流传” B项句子的主语也是“流传” 故排除B项故选D7.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和当事三方的关系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环节)不超过80个字【答案】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协议确立劳务关系劳务派遣单位和被派遣的员工签订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和被派遣的员工签订岗位协议确立使用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理清圆圈里的是当事三方派遣单位用人单位被派遣员工箭头上的文字说明了当事三方的关系是劳务关系、使用关系、劳动关系它们通过“签订协议”、“岗位协议”和“签订合同”三种方式形成不同的关系所以当事三方相互之间的关系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员工之间签订劳动关系被派遣员工与用人单位签订使用关系用人单位和派遣单位签订劳务关系8.(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8.(2)请各用一个偏正词组概括三段文字的内容每个词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①属于舟山群岛中的一个, ②岱山岛更是提升了它的名气, ③来岱山一定要看摩星山【解析】(1)根据①空前“岱山岛”和空后“它在舟山本岛的北部”可知这是在讲述岱山岛的地理位置据此①空可填“属于舟山群岛中的一个”根据②空前“舟山群岛本来就名扬四海”和空后“早在唐开元年间岱山就被命名为‘蓬莱乡’”可知这是在强调岱山岛对舟山群岛名气的加持据此②空可填“岱山岛更是提升了它的名气”根据③空后“摩星山属于岱山最高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典型的蓬莱仙境”可知这是在强调摩星山的具体位置及周围美景据此③空可填“来岱山一定要看摩星山”【答案】(2)①岱山岛的名气和命名②岱山岛上的摩星山③摩星山上的茶园【解析】(2)注意要使用偏正短语进行归纳第一段根据“岱山自古就有‘蓬莱仙岛’之称”可概括为“岱山岛的名气和命名” 第二段根据“摩星山属于岱山最高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典型的蓬莱仙境”可概括为“岱山岛上的摩星山” 第三段根据“这就是人们说的蓬莱茶园”可概括为“摩星山上的茶园”。
2020年新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评讲课件(共58张ppt)
2020/7/29
7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 《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 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 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 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 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 理学的科学特征。 D. 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 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D项,由原文“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 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 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可知,ABC正确,由“前者一 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 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 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可知,D项不属于沿革地理。
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 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 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
2020/7/29
15
字、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 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 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 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 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 买几个来解渴。
《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阅读题及参照答案试题内容: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在中国古代汹涌澎拜的政治改革浪潮中,土地问题老是饰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并在必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度。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就一定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紧紧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经过一系列制度的实行来实现。
西周成立后实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实联合在一同。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改革常常陪伴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改革。
商末周初的政治改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系统即是最重要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录了周康王封赏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况,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此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系统走向崩溃,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起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重点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派双方面达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一致六国此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系统日趋稳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固。
西汉中期此后,聚敛了大批土地与财产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
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经过“限民名田”来克制土地吞并,但未被采用。
自此此后,严重依靠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没心解决土地吞并问题,最后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期间持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地区内土地与行政权利的控制愈来愈弱,反过来又促进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转体制进行调理与整改。
于是,在隋唐北宋期间,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改革。
隋朝成立,实行均田制。
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盛族权利方面成效明显的举措,在当时的状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基础未稳的隋王朝也快速覆亡。
随后兴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派方面持续并完美了均田制。
使得唐代开始走向强盛;但自天宝以后,中央政权失掉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盘据、边境不守的场面,以此走向消亡。
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征记(节选)宗璞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
这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
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
读完全诗,默然片刻,他开始讲,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时,激昂起来:"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这个'毅'字很重要。
"他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
江昉毫不觉得,只管讲述,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江昉放下粉笔,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
一会儿,人散去了。
孟嵋早从老校工处拿来了针线,走上来说:"江伯伯,我来缝一下,不然走起路来不方便。
"江昉看看嵋,有些惊异地说:"你真长大了。
"遂脱下长衫放在教桌上,嵋把撕破处对好,飞针走线,针脚匀净细密,这是碧初特意教的,一时缝毕,将长衫递给江昉。
江昉走后,嵋也离开教室,恰遇庄无因来找她。
又下雪了,下得很急,不像昆明的雪。
两人转过几间教室,走进图书馆。
他们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
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
"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像玮玮哥那样。
"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七)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七)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明清时期,土地交易颇为频繁。
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通过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重保障,明清土地契约得以顺利履行。
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产生实质性分离,由此出现了买卖、典当、质押等多种类型的土地契约文书。
这些土地契约虽然因为土地转移权属类型、乡间俗例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是为了双方快速便捷交易,明清时期已形成类似标准化的“格式合同”。
这种契约几乎包含了民事合同的所有要件,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
例如,“明万历三十九年浙江会稽县叶汝兰与祁某某的绝卖契”,出卖人叶汝兰享有订立契约当日收到地价银180两的权利,同时应保证自己拥有出卖的两段山地的所有权;买受人祁某某则应向叶某交付价银,按照“推头通例”交纳契税完成过户后,即拥有该土地的所有权。
契约文书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规范,对这一时期土地权属流转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契约的顺利履行首先有赖于当事人的自觉自愿,取决于当事人是否重信守诺,是否能做到自我的道德约束。
但实际契约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能因为各种缘由而中断或者撕毁契约,从而导致纠纷、争诉等。
这就需要外部力量对双方进行监督,以协助契约的顺利履行。
几乎所有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都有“中人”“中保人”等。
中人扮演了中介、担保人、调解人、证人等多种角色。
中人要保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没有争议,要参与土地定价、土地贫瘠与否、土地大小等交易过程中实质性问题的讨论和鉴别。
有些中人在促成交易方面颇有经验,他们会将也许并不太熟悉的交易双方约在一起“三面言议”,凭借自身的威望或者智识,说服当事人最终达成协议签订契约。
一旦契约出现纠纷或者争诉,中人有责任进行调解。
中人凭借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威望,以及对交易双方实际情况的熟悉,会督促双方履行相关义务,或者适时进行调停、斡旋、说合,尽力解决双方争端化解纠纷。
高中论述类阅读: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
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由此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
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納。
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
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
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显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
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
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
历史探究类试题及答案解析
历史探究类试题及答案解析题目一: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变迁,并探讨其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均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演变。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国家分配给农民耕种。
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但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井田制逐渐被均田制取代。
均田制是唐朝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其核心是按人口分配土地,以保证农民有土地耕种,从而稳定社会秩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均田制逐渐暴露出弊端,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最终演变为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一方面促进了土地的自由买卖和流转,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导致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农或流民,社会矛盾激化。
解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考生需要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分析不同土地制度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生应该从井田制、均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演变过程入手,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分析各种制度的优缺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题目二:探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参考答案: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在欧洲发生的一场文化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理性和尊严,主张回归古典文化,重视个人价值和自由意志。
这一思想的兴起,与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形成鲜明对比,为个人解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如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等,通过文学、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的创作和研究,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启蒙运动、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析: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需要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能够分析其兴起的原因和对后世的影响。
考生应该从人文主义的核心理念出发,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和作品,探讨人文主义如何促进了个人解放和社会进步。
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政策调整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下列材料间答
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政策调整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下列材料间答阅读下列材料解答材料一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比考其他科的人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
后来有人作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教中矣”。
材料二北宋轻武有其社会历史原因,重文也有其社会历史原因。
宋初的当务之意,不在对外战争,而在整顿内政。
要整顿内政,就必须一反五代武治的纷乱状态,实行文治、吏治。
而要文治,必然要起用大量文人,这就渐渐形成了宋朝的“重文”。
材料三材料四军机处是清王朝封建制度得到高度发展的历史产物。
军机处是皇权的附庸,它是一个作用极大而没有独立性的特殊的政治机构。
皇帝运用这一特殊的工具,推行和实现自己的旨意,达到强化专制主义的目的。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宋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怎样的基本治国政策?该政策实施的历史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哪个朝代实行的政治制度?为了加强皇权,这个朝代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列举两例。
(4)材料四中提到的军机处是由哪位皇帝设立的?根据材料四概括,军机处的设立起到了什么作用?(5)结合上述材料,归纳这些制度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
正确答案:(1)科举制;隋朝。
(2)重文轻武;因为赵匡胤是前朝武将夺权,所以他害怕其他武将效仿,整个宋代都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3)明朝;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
直接对皇帝负责;实行三司分权;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监视、侦查官名的不法行为。
(4)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
(5)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
《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试题内容:(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
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
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
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
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阅读题及参考
答案
试题内容: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
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
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
西周
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
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
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
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
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商
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
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
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
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
自
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
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
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
节与整顿。
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
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
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嫌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
随后崛
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
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
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
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
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选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C.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D.隋朝统治者为打击那些豪强大族势力推行了均田制,可惜操之过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提出观点,然后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历代重视土地问题的材料来进行论证。
B.文中所举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事例,证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常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C.文章通过董仲舒建议未被采纳的事例,证明了中央政权如果无法抵制土地兼并,对所辖区域的控制就会越来越弱。
D.结尾一段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