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如何欣赏
《登乐游原》杜牧古诗赏析
《登乐游原》杜牧古诗赏析《登乐游原》杜牧古诗赏析《登乐游原》唐代:杜牧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译文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
想要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那五陵的数目都在那萧瑟而秋风中。
注释①乐游原:古地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大雁塔东北,是当时有名的游览胜地。
②澹澹:广阔无边的样子。
③没:消失。
④销沉:形迹消失、沉没。
销:同“消”,消散,消失。
⑤此中:指乐游原四周。
⑥事业:功业。
⑦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分别为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
约位于现在的西安市西北。
⑧无树:即每棵树。
赏析“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上联描写了乐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登临乐游原,只见孤鸟远飞;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惟有长空永在。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对执政者的劝勉忠告。
诗人在此展示了永恒的宇宙对有限的人事的销蚀,深感人世盛衰、兴亡迭代、终在无限的宇宙中归于寂灭,可见诗人感慨之深。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下联萧瑟凄凉,衰败的景色使诗人对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发出由衷的感慨。
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
用典的修辞手法,凝练含蓄,反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飞意”,言汉朝之英雄伟业皆已成历史陈迹,诗人内心对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驱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爱国热情,感喟之情极深。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及赏析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及赏析《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先说自己才华平庸,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尚般清净,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意趣;然后写自己临上任前对长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达了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唐代:杜牧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译文天下清平是,像我这般无大才能的过得很有兴味,闲时喜欢如孤云般逍遥悠闲,静时就如老僧的静空恬淡。
我将手持符节,远去江海,临去之前,到乐游原上去西望那位文治武功煊赫一时的明君唐太宗的陵墓。
注释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一麾(huī):旌旗。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将离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时所作。
杜牧,一心想报效国家。
他曾在京都长安任吏部员外郎,职位清闲,难有作为。
他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年华,所以这次请求外放,得到批准后,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心情。
赏析此诗先说自己才华平庸,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尚般清净,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意趣;然后写自己临上任前对长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达了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
全诗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
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
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
《乐游原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
《乐游原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乐游原 /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乐游原 /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1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唐代·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译文天下太平之时,像我这般无大才的过得很有兴味,闲时喜欢如孤云般逍遥悠闲,静时就如老僧的静空恬淡。
我将手持符节,远去江海,临去之前,到乐游原上去西望那位文治武功煊赫一时的明君唐太宗的陵墓。
注释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一麾(huī):旌旗。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赏析此诗先说自己才华平庸,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己般清净,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意趣;然后写自己临上任前对长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达了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东情。
全诗以登乐游原表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
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东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
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时出守外郡。
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
诗从安于现实写表,反言见意。
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东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
诗的表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
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东“味”。
而以爱孤云东闲见自己东闲,爱和己东静见自己东静,这就把闲静东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唐诗赏析-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练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练习题阅读答案及赏析'《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全诗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杜牧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1.首句“反见其意”:“清时”是指_____,“无能”是指________。
2.第二句写自己喜爱“闲”、“静”,以孤云之闲表现_______,以和尚之静表现_______。
这一句是对第一句中“______”的注解。
3.第三句是“转”,写自己在京城抑郁无聊,很想______。
4.,末句写登“乐游原”所望。
只写“望昭陵”是因为_______。
参考答案1.政治上不清明自己有才能2.自己的闲自己的静味3.出守外郡,远去江湖4.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那时唐朝繁荣安定,由此想到目前国家衰败,自己无法施展才能,实在生不逢时。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
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
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
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
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
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
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
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
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以祖居长安南樊川,世称“杜樊川”。
文宗大(太)和二年(828)进士,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旋应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宣州幕吏。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掌书记,世称“杜书记”。
入朝为监察御史、左补阙,复出为黄、池、睦三州刺史。
再入为司勋员外郎,因称“杜司勋”。
出为湖州刺史。
官终中书舍人,故世称“杜舍人”。
因中书舍人尝称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
两《唐书》有传。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诗学杜甫,时称“小杜”。
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古体诗风格跌宕豪雄,近体诗更富独创性,特别是绝句,能于拗折峭健之中,兼寓风华掩映之美,充溢着一种俊爽清丽而又明快自然的情韵。
与李商隐齐名,而风格各有特色。
为别于李白、杜甫,时号“小李杜”。
明人杨慎曰:“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
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升庵诗话》卷五)现存诗五百余首,有《樊川文集》行世。
【原文】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憎 [1] 。
欲把一麾江海去 [2] ,乐游原上望昭陵 [3] 。
【注释】[1]清时:清明承平之时。
味:即指下句所言闲静。
以闲静如孤云、老僧为有味,正说明自己无能。
此乃愤语反言之。
[2]把:持。
麾:旌旗之类,此指出任刺史之旌节。
颜延年《五君咏•阮咸》:“屡荐不入宫,一麾乃出守。
”谓阮咸受人排挤,出为始平太守。
杜牧自请外调,“把一麾”即指出任湖州刺史,颜诗“一麾”作动词用,牧诗作名词用。
江海:即指湖州,湖州北临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云。
[3]昭陵:唐太宗陵墓,在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之九嵕山。
【译文】升平时散淡有味是自己无能,闲爱天际孤云静爱山寺老僧。
就此一麾南去游宦泛舟江海,临别登乐游原纵目遥望昭陵。
【解读】诗题一作《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原文、赏析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出自唐代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将离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时所作。
杜牧,一心想报效国家。
他曾在京都长安任吏部员外郎,职位清闲,难有作为。
他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年华,所以这次请求外放,得到批准后,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心情。
赏析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
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
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
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
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
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
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
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
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
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
幡即旌麾之类。
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
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
(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
)第四句再转。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
登乐游原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乐游原原文、翻译及赏析登乐游原原文、翻译及赏析《登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语言凄婉动人,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描写了诗人于秋日夜晚登临乐游原的所感,表达了客居思乡之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乐游原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乐游原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登乐游原杜牧〔唐代〕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翻译:译文: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
请看那昔日的汉王朝何等壮阔的事业,如今的五陵原上树都没有了,只有秋风呼啸。
注释:乐游原:古地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大雁塔东北,是当时有名的游览胜地。
澹澹:广阔无边的样子。
没:消失。
销沉:形迹消失、沉没。
销:同“消”,消散,消失。
此中:指乐游原四周。
事业:功业。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分别为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
约位于现在的西安市西北。
无树:即没有树。
赏析上联描写了乐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登临乐游原,只见孤鸟远飞;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惟有长空永在。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对执政者的劝勉忠告。
诗人在此展示了永恒的宇宙对有限的人事的销蚀,深感人世盛衰、兴亡迭代、终在无限的宇宙中归于寂灭,可见诗人感慨之深。
下联萧瑟凄凉,衰败的景色使诗人对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发出由衷的感慨。
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
用典的修辞手法,凝练含蓄,反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飞意”,言汉朝之英雄伟业皆已成历史陈迹,诗人内心对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驱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爱国热情,感喟之情极深。
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评析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评析原文:《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评析:本诗是作者在宣宗大中四年(850),由吏部员外郎出任湖州(即吴兴)刺史时的抒怀之作,也是作者即将离开京都南下的一首告别诗。
诗人出外赴任,是迫于当时牛李党争、宦官擅权的昏暗政治形势。
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诗人有不少感慨,离长安前登上乐游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申的郁闷之情。
乐游原,位于长安城南,地势高于长安城,四面宽敞,居高远眺,可一览无遗,为游览胜地,因汉宣帝曾建乐游苑于此而得名。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
诗人有政治、军事才干,素怀宏大抱负,但始终得不到施展。
因此说,在大有作为的清平时日,将情趣用于欣赏天上闲游的孤云、寻求僧侣的清静,这样虽是有味,却是毫无才能的表现。
表明诗人并不愿意闲置终生,只是由于处身派系斗争的政治环境,得不到朝廷重用,只好无聊度日。
此两句在流露诗人愤激的反语中足见其深沉的苦闷情怀。
第三句是说自己将赴吴兴出守之事。
据汉制,郡太守一车两幡。
幡即旌麾,古代官员出行,用旌麾表示身份。
此句指诗人将以州刺史的身份远去江海。
湖州北面为太湖,东南是东海,故以“江海”代称。
诗中的“欲”字,是“将要”的意思。
以“欲”字领起,意在唤起下文,指明此时此刻自己内心的激动。
第四句点明题意。
在这不平常的时刻,自己独登乐游原的目的是去遥望昭陵。
昭陵,为唐代开国之君、太宗皇帝的陵墓,其位在陕西礼泉县东北九峻(音宗)山。
太宗皇帝任人唯贤,使国家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广大百姓安居乐业,故深受人民的爱戴。
诗人在乐游原上远眺昭陵,因不满现时政治的衰败,而追怀、向往唐初盛世,从而进一步表现自己有才却无所施展的难言痛楚。
本诗采用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既简练,又含蓄,构思巧妙,词意深藏。
杜牧诗:“清时有味是无能……”此盖不满于当时,故末有“望昭陵”之句。
汪辅之……谪官累年,遇赦幸复知处州,谢表有云:“清时有味,白首无能。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杜牧 读后感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杜牧读后感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反映了杜牧对于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首先,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牧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歌颂。
他在诗中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会稽山的景色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比如:“落日满屋梁,春山一雨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样的描写渲染出整座会稽山的壮丽和神韵,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我们无限的美好和奇妙。
其次,在这首诗中,杜牧还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
他在诗中提到了自己要去登临乐游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之处,这种充满勇气和热爱生命的精神令人感动。
在现今这个不断快节奏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被繁琐的琐事和压力所压垮,而杜牧则鼓励我们不要焦虑,要静心去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向着追求自由和真正自己想要的生活前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的结构完美,朗朗上口,让人爱不释手。
此外,杜牧用鲜明的对比,在诗中展现了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体现了希望人们追求真正的自由和活力的价值观。
总的来说,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是一首流芳百世的佳作,通过深情感受大自然、赞美生命等手法,表达了杜牧对于自由和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读过这首诗之后,我们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追求真正自由的人生追求。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赏析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赏析诗人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子安,京兆府(今陕西西安)人。
他是唐代初年重要的文学派别——“作坊派”的代表人物,曾经受封为“大和尚”。
其诗风清新灵动,善于描写山水田园和生活,成就颇高,被誉为唐代婉约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诗歌赏析“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将要前往吴兴登游,欣赏乐游原风景的情景。
第一段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去时四五月,还日九十程。
山舍半雨时,江村一夜萤。
明星何窈窕,西风吹帛声。
这一段描述了诗人出发前的景象。
草已经枯黄,因为鹰眼疾病,而雪也已经化尽,因此马蹄走起来轻快。
此时正是五月,诗人从出发到目的地要走上九十天的路程。
行程中,时常会经过山舍,在雨中过夜,也会在江村作短暂的停留,看到萤火虫时也有感慨。
最后又提到了明星和西风的吹拂,展现出明亮的夜晚和吹过帛子的声音。
第二段一望无垠地,千里一碧屏。
白沙连云低,青田入海平。
好去沧江口,须看白帝城。
银鞍汗漫润,燕辞声断肠。
这一段描述了诗人到达乐游原后看到的壮观景色。
一望无垠的土地,远处的天空就像碧色的幕布,白沙和云朵低悬,青田和大海连成一片,美景尽收眼底。
而去沧江口的途中,一定要去看一看白帝城,这是齐白石笔下的名胜之一。
最后,提到银鞍汗漫润和燕辞声断肠,表现出王之涣的豪情壮志和眼前美景的感动。
总结“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是一首清新田园风的诗歌,词藻优美,语言简练,描写细致入微,表现了诗人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意境。
此诗也反映出作者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命运的深切感受和反思,无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思想价值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唐诗全集-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1)诗词简介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先说自己才华平庸,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尚般清净,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意趣;然后写自己临上任前对长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达了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
全诗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2)诗词原文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3)白话译文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论悠闲爱孤云论静爱山僧。
我将手持旌麾向江海而去,行前到乐游原上眺望昭陵。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及赏析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及赏析《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及赏析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清时有味是无能,闲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诗鉴赏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秋天,那时杜牧由京官外调湖州刺史(湖州又称吴兴郡)之前,曾登乐游原游赏。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地势高敞,可以登临遥望。
首句以“清时有味是无能”议论起。
清时,指政治清明的承平时代。
意为在当前这个政治清明的年代,能够享有清闲幽静的的人,应当是像我这种无才无能之辈。
这是一句带有满腹牢骚的反话。
大中三年,原先被吐蕃占领的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的人民起义归附唐朝,这年八月,河、陇诸州老幼千余人来到长安,宣宗在皇城东北延喜门楼接见,他们欢呼跳跃,脱掉胡服,换上汉族衣冠。
这是当时被看成太平盛事的一件大事。
但统治集团却因此而志满意得,粉饰太平,竞为豪侈。
这里说自己“无能”,显然也是对自己身“居下位”,无所作为处境的一种牢骚不平。
次句承“有味”,具体形容自己的闲静生活意趣。
孤云来去悠悠,无依无傍,无心无机,闲逸自在,历来被士大夫们当作闲情逸致的象征。
僧人生活悠静、心境虚静,向来被文人视为静默淡泊的化身,诗句用“爱孤云”、“爱僧”这两种具体的心理与行动将自己的“闲”、“静”的生活意趣形象化地表达出。
以上两句,其实都是反言若正。
表面上他认为自己“清时”,自己“无能”,其实当时的心境、意趣并不闲静。
诗人反话正说,正好发泄了被迫置散投闲,无所作为的内心苦闷。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麾(huī挥),旌麾,古代将外出任郡守叫“建麾”。
吴兴地近太湖、长江与东海,自可称“江海”,但古代也常用“江海”指远离朝廷的地方。
这里兼含以上两义。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今陕西醴泉县九峻山。
乐游原地势高敞,故可以遥望西北方向的昭陵。
这两句是说,诗人正想手持旌旗,到远离朝廷的江海之地去过一种潇洒自在的生活,但登上乐游古原,却不由自主地遥望起西北方向的昭陵。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引导语:《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
全诗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全诗如下: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⑴杜牧清时有味是无能⑵,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⑶,乐游原上望昭陵⑷。
【注释】⑴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⑵“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⑶一麾(huī):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白话译文】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将离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时所作。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军事家;曾祖杜希望为唐玄宗时的边塞名将;祖父杜佑则是中唐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可惜英年早逝。
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绝佳,而且颇有政治才能,一心想报效国家。
他曾在京都长安任吏部员外郎,职位清闲,难有作为。
他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年华,所以这次请求外放,得到批准后,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心情。
【作者介绍】杜牧(803-853),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学者。
大和二年(828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以济世之才自负。
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
以七言绝句著称,境界特别宽广,寓有深沉的历史感。
如《赤壁》、《题乌江亭》、《过华清宫》、《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绝句》、《山行》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篇。
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收其诗八卷。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⑴清时有味是无能⑵,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⑶,乐游原上望昭陵⑷。
【注释】⑴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⑵“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⑶一麾(huī):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白话译文】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将离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时所作。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军事家;曾祖杜希望为唐玄宗时的边塞名将;祖父杜佑则是中唐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可惜英年早逝。
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绝佳,而且颇有政治才能,一心想报效国家。
他曾在京都长安任吏部员外郎,职位清闲,难有作为。
他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年华,所以这次请求外放,得到批准后,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心情。
【赏析】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
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
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
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
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
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
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朝代:唐朝作者:杜牧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注释⑴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⑵“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⑶一麾(huī):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将离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时所作。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军事家;曾祖杜希望为唐玄宗时的边塞名将;祖父杜佑则是中唐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可惜英年早逝。
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绝佳,而且颇有政治才能,一心想报效国家。
他曾在京都长安任吏部员外郎,职位清闲,难有作为。
他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年华,所以这次请求外放,得到批准后,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心情。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2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古诗简介《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这首诗是作者于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翻译/译文太平时有闲情逸兴,是无能之人;喜欢孤云悠闲,也喜欢僧人的清静。
我想手擎旌麾,远去江海的吴兴;再登上乐游原,遥望太宗的昭陵。
注释1、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2、昭陵:唐太宗的陵墓3、一麾(huī):旌旗。
赏析/鉴赏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
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赏析唐诗《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赏析唐诗《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全诗如下: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时光荏苒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官场名利的厌倦。
诗中的“乐游原”位于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的一处名胜,诗人在这里远望昭陵,以昭陵为背景,寄托了对于先贤的敬仰之情。
江海苍茫何处寻,吴兴山水共长吟。
舟行柳岸清秋影,云起青山晓日阴。
谁解寂寥登古道,鸥鹭忘机逐远岑。
此时旧梦凭谁忆,唯有诗心伴我心。
猿啼鹤唳暮云低,远眺烟波万里迷。
碧水绕城声细细,扁舟载月影依依。
红尘渐远诗心在,白首归来共此溪。
梦里江南春色好,吴兴水暖鳜鱼肥。
唐诗之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唐诗之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唐代诗人杜牧是唐诗中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在其刚刚过世的时刻,唐朝正是进入一个腐败愈加严重的时期,同样也正是安史之乱以及十国互争的时期,只有文化生态的改变才能让一个国家摆脱困境。
而杜牧这位诗人则著名地诗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其代表作《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正是其创作生涯中的杰作之一,而这首诗不仅从文学价值的角度得到了广泛认可,同时也具有深度的爱国意义。
作品内容简述《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是一首具有独特韵味的诗歌作品。
整首诗的情节勾勒出了诗人杜牧对于自己将要离开的感慨,杜牧将要前往吴兴游玩,其中有一个景点“乐游原”,诗人由此得出灵感,创作了这首色彩丰富,深情自然的诗歌作品。
杜牧将仙境中的田园风光与现实中的边疆残酷并置,表现出人类在珍爱美景的同时却又不能独善其身的命运。
在诗中,杜牧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这片神秘的景区,通过将自然的景色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使得整篇诗歌处处带有强烈的兴奋和感染力。
诗歌魅力这首《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完美地融合了自然景色和人情感。
整个诗歌充满了强烈的自然气息,诗中笔墨娴熟,情感充沛,令人身临其境。
杜牧将自然风景和人的情感相结合,展现出强烈的美感和排场。
因此,这首诗歌被称为“养气之作”。
此外,这首诗歌的语言简洁,描述细腻。
杜牧运用了扣人心弦的叙述,把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不仅感受到其本身的美感,更感受到了从中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当时的许多文学家,都倾向于笔端之间用过多华丽的文字,而杜牧却更倾向于用简单的话语描绘出一份独特的美感。
这些美妙的语言,既有丰富的意蕴,又不失生动活泼。
爱国情怀杜牧,是一个执鞭守法的诗人,也是一个爱国的诗人。
将其生活经历,在那个充分表现爱国主义的时代下,杜牧的作品也既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又充满了文化深度。
杜牧在写作中注重描绘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提高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吸引力。
在《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中,杜牧不仅深深地爱着祖国的山水,更爱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其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也被许多人所赞誉。
杜牧怀古诗的表现技巧
杜牧怀古诗的表现技巧杜牧怀古诗的表现技巧杜牧的怀古诗往往采用借古抒怀、借古讽今、以古喻今的艺术技巧,构成了“雄姿英发”的独特风格,深受世人称道。
一、借古抒怀借古抒怀指诗人借助古迹、古物联想到古人和史实,借对古人和史实的叙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杜牧游历过许多地方,如:江西、宣歙、淮南、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
每到一处,他都登览名胜,游历古迹,有感而发。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这首诗写于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杜牧此时为宣州团练判官,对于他来说,这段时期并不如意,当时正是“甘露之变”、突厥肆虐,可谓内忧外患。
朝廷的黑暗,人们之间互相倾轧使杜牧颇为苦闷。
后因为弟弟的眼疾去了宣州,他的抱负是在京城而不是在宣州,正是他的不得志,才有这样的诗篇。
宣州是今天安徽省的宣城,开元寺是东晋时所建,原名永安寺,唐开元年间改名为开元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诗人看到开元寺的景物联想到六朝兴废之感。
原来兴盛的六朝现在只有草连着天空,“天”和“云”古今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自然景物并没有发生改变,变的是人事。
作者把视角从下推到上,不禁发出感慨。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谁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望着天空看着鸟在山间飞来飞去,又把视角推到下面,那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在倾听人们的喜怒哀乐。
“深秋”、“落日”这些意象都让人感到惆怅伤感。
这四句是写宛溪一带的景色,通过景色反映当地人的生活。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人因为没有办法见到范蠡而感到惆怅,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曾帮助越王勾践灭吴。
从水阁遥望太湖,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触。
整个这首诗都被惆怅的思绪贯穿下来,诗人借开元寺的景色追溯到六朝的兴衰,借古人范蠡写出自己对古人的追慕之情以及对范蠡的向往,也想像范蠡那样辅佐明君,建功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杜牧如何欣赏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唐代: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译文 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注释 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 当时的游览胜地。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一麾(huī):旌旗。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鉴赏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 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
杜牧这 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 “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 ,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
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 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
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 的环境, 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
诗从安于现实写起, 反言见意。
武宗、 宣宗时期, 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 上“清时”。
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 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
次句承上,点明“闲” 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
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 爱和尚之静见自 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
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
幡即旌麾之类。
唐时刺史略等于 汉之太守。
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
(湖
1/5
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
)第四句再转。
昭陵 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
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 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赠白马王彪》)杜甫 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 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
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 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
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 会中杰出的皇帝。
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 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 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
诗 句 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 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
写得既深 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