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开生涩、奇崛的“石榴”--对郭沫若散文《石榴》的有效教学探究

合集下载

掰开生涩、奇崛的“石榴”

掰开生涩、奇崛的“石榴”

掰开生涩、奇崛的“石榴”《石榴》是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被苏教版、语文版等多家选作初中教材。

作者“纵情抒写,无拘无束,似不讲究锤炼,正如万斛泉源,奔涌而出,似滔滔不绝,亦能止于所当止,那潇洒之态表现了作者的富赡才情。

”(黄修己先生语)但对于刚涉及散文的初中生来说,想很好地理解这篇散文,难度是很大的。

很多学生读后却并不知先生所云。

因此,这“石榴”也就变成了生涩的石榴了。

记得我第一次吃石榴的时候也闹出了笑话:那是70年代末期,我的堂叔去县城,回来带了几个石榴,正巧碰上了我,就给了我一个,我接过来一口咬了下去,又苦又涩,连声说:“生的,没熟,不能吃!”堂叔大笑说:“错了,先把皮掰开,吃里面的籽儿。

”学生为什么感觉这篇文章难懂,不好理解呢?我想应该和我一样:没见过,不知怎么吃。

故不知如何下手。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学生的疑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比喻的生涩,二是描写的奇崛。

比喻的生涩。

一代文化大师郭沫若先生,一生建树众多,贡献卓越,其富赡的才情表现在其所涉足的所有方面,仅以其文学创作而论,诗歌、戏剧、散文,无不出类拔萃。

尤其是他对古文字和金石方面的研究,更是令人敬佩。

也正是他的博学,随手写下众多妙句却使人感到十分生涩。

例如:“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这个句子,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石榴的花,但喻体却是“希腊式的安普刺”“中国式的金盅”。

对此作者仅简单注释是“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这对于初中生来说,和没有注释是没有区别的。

因为,他们根本并不知道这种“安普刺”“青铜器”是什么样儿的。

这样,由这个比喻所要写出的石榴花的妙处自然也就没法品味了。

一般来说,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想让本来深奥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中所言:“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石榴》说课稿

《石榴》说课稿

郭沫若《石榴》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所著的《石榴》。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课文小结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所写的对象都是“物”,都属于状物类记叙文。

《石榴》这篇文章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

学习这篇文章,既要把握石榴的特征,也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石榴的方法和优美生动语言的使用,并以此来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感情。

2、教学目标(1)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3)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大量的朗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

另外,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4、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正处于由幼稚转向成熟的阶段。

他们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而且极富想象力和模仿力。

他们不喜欢被动的听课,而是想做课堂的主人;他们不喜欢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提问,而是想向老师提问题;他们不喜欢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想用自己的观点解释问题。

进入初一下期,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语文素养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何在这种基础上进行提升,是一个重难点,也是老师需要精心设计和准备的。

学生需要更扎实的课堂,更凝练的语言,更丰富的拓展知识。

5、设计课时:2课时二、教法和学法(1)情景导入法: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视频,石榴树、石榴花、石榴果的影像等(有条件可以带石榴果到讲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激情和兴趣。

《石榴》郭沫若阅读理解

《石榴》郭沫若阅读理解

《石榴》郭沫若阅读理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郭沫若的《石榴》这篇文章。

你看那石榴,多像个俏皮的小孩子呀!文中把石榴写得活灵活现的,“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描写得多生动啊!就好像石榴站在你面前,让你能清楚地看到它的模样。

记得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哇,真的被惊艳到了!我就在想,郭沫若咋这么厉害呢,能把石榴写得这么有趣。

他写石榴花的那段,“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这比喻,简直绝了!就跟咱平时看那些漂亮的花儿一样,特别直观。

我和朋友还讨论过呢,我说:“哎呀,这石榴在郭沫若笔下简直太有魅力啦!”朋友也点头说:“可不是嘛!感觉比咱平时看到的石榴都有意思多了。

”真的,这篇文章能让你重新认识石榴。

再看描写石榴果实的部分,那细致的程度,就好像作者拿着放大镜在观察呢!“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哇塞,这石榴都有表情了呢!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对石榴的感情都不一样了呢。

以前吧,就觉得石榴是个好吃的水果。

现在呢,觉得它更是个有性格、有故事的“小伙伴”。

总之,郭沫若的《石榴》真的超级棒,让你能在文字里感受到石榴的独特魅力。

观点结论:这篇《石榴》值得大家反复去读,去感受石榴的美妙,去体会郭沫若文字的魅力。

《石榴》教学研究案

《石榴》教学研究案

《石榴》教学研究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学习根据中心需要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形象、准确凝练的语言。

学习重点: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预学篇一、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抗战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所著的《屈原》《蔡文姬》等历史剧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写作背景】1942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

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二、预习要点:(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奇崛( ) 枯瘠( ) 犀利( ) 玛瑙( )柔媚( ) 金罍( ) 丰腴( ) 唾津( )潜溢( ) 争妍( ) 皓齿( ) 盎然( )(二)解释下列词语。

1、奇崛:2、枯瘠:3、辟易:4、陆离:5、犀利:6、丰腴:7、匀称 8、柔媚:9、忍俊不禁:(三)填空:1、石榴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

我国著名的作家、________、________、考古学家、________、社会活动家。

2、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________,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________,而舍去了梅柳之________。

3.《石榴》的体裁是__________,作者按_________石榴、_________石榴、_________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品读郭沫若《石榴》论文

品读郭沫若《石榴》论文

品读郭沫若《石榴》关键词:语言活泼清新比喻大胆奇特《石榴》全文虽然只有500多字,但结构严谨,重点突出,语言活泼清新,不落俗套,比喻大胆奇特,处处都流露出作者向往火热生活的激情。

一、一幅色彩鲜明、姿态奇崛的石榴图文章入笔便突出石榴不惧“炎热”的独特风格,点明石榴的“最可爱”。

接着对石榴进行具体描绘。

描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时,与梅柳作比较。

先说相同点,“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

随后两个对偶句道出不同点。

“奇崛而不枯瘩“写石榴具备梅树盘屈横逸的奇姿异态,却无梅树的冰霜之痕枯瘠之状,给人以苍劲壮美之感。

“清新而不柔媚”则写石榴叶片有柳叶随风飘拂清新秀丽的风韵,却不像柳叶那样放荡柔媚。

通过比较,表现了石榴“兼备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的特点。

至于石榴的花则喻为“夏季的心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

再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果子和子粒,生动活泼、诙谐机智、极富情趣。

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鲜明姿态奇崛,散发着火一般热情的石榴图。

然而,作品的魅力还不仅仅在于此,作为革命者,作者决非仅为看风景而看风景。

应该是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

不难看出,从《女神》到《凤凰涅架》再到《屈原》,无一不涌动着一股激越的洪流。

郭沫若是真正贴近人民咀嚼生活的人。

因而最了解人民的苦难。

“他们的生活如今怎样?”、“他们居住的是些败瓦颓墙,他们的儿女就和猪狗一样;他们吃的呢是草根和树皮,他们穿的呢是褴褛的衣裳”。

(《我想起了陈胜昊广》)也懂得这苦难的根源在于“我们中国出现了无数的始皇!还有那外来帝国主义的压迫”。

(同上)而一九四二年,正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大地上胡作非为无恶不作最猖狂的一年,抗战处于最艰苦的阶段,国民党统治区,悲观失望的气氛浓重,一些文官武将认贼作父,苟且偷生,丧失了民族气节。

作者曾说:“目前的中国乃至目前的世界,整个是美与恶,道义与非道义斗争最激烈的年代。

也就是最须得对于斗争精神加以维护而使其发扬的年代。

”基于此,作者写下了《石榴》。

选修语文《石榴》教案

选修语文《石榴》教案

选修语文《石榴》教案选修语文《石榴》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选修语文《石榴》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

3、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奇崛(jüé)枯瘠(jí)玛瑙(mǎonǎo)琢成(zhu)犀利(xī)劈刀(pī)皓齿(hào)束缚(fù)唾津(tuò)潜溢(yì)2、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劈刀:刀背较厚的刀,用来劈竹子、木头等。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

柔媚:柔和可爱。

争妍斗艳:竞相比美。

妍,美丽。

奇崛:奇特突出。

枯瘠:枯瘦。

瘠,(身体)瘦弱。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不禁,不能自制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忍俊,含笑、忍笑丰腴:这里指丰盛饱满。

二、导入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石榴的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并介绍有关资料。

石榴,一名“安石榴”。

石榴科。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

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人。

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

生平著述甚丰,195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文集》。

三、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课文共有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石榴》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石榴》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石榴》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石榴》这篇课文文笔柔美,以时节的变化,根据石榴的生长过程(即:抽枝、长叶、开花、结果。

)来描写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石榴的爱慕之情。

下面我为大家收拾了关于《石榴》苏教版三班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石榴》苏教版三班级语文上册教案1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的讲述挨次,学习课文按时光挨次描写的办法。

3、学习本文的观看办法,按时光挨次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二、教学时光: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学生们,你们见过石榴吗?吃过石榴吗?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二、自学指导:要求:1、听教师范读课文,思量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2、同学轻读课文,画诞生字词,读准字音、注重字形。

三、自学检查。

1、重音要读准:枣庄、郁郁葱葱、喇叭、子儿、玛瑙2、指名按自然段朗诵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课文按什么挨次写的?3、按照同学答复板书:春天叶夏天花秋天果四、指导精读:1、学习第一自然段:⑴齐读第一自然段:⑵老师老师枣庄⑶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令故乡声名远扬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⑷老师小结:故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这是爱故乡的缘由。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量下面问题:①这一段写了那两个时节?石榴有说什么特点?②用哪些词来写叶子,花的?体味郁郁葱葱的意思。

彷佛一个个活跃的小喇叭表明了什么?这样打比喻合适吗?⑵朗诵第2自然段,体味的写作挨次。

五、作业:1、誊写课后的词语。

2、仿写句子。

例:石榴花彷佛是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

六、板书:石榴春天叶________夏天花________秋天果________其次课时一、听写生字:二、继续精读课文1、指名朗诵第3自然段,答复下面练习: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春、夏、秋)季石榴(叶子、花、果实)的生长状况。

2、默读思量: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表现石榴果实特点的词语。

吟哦讽诵创意境知人论世读经典——《石榴》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吟哦讽诵创意境知人论世读经典——《石榴》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二) 初读 感 知 梳 理 文脉
考虑到学生接触新课文的认知需求 ,教者设计 了
自由朗读 课文 , 熟 悉课 文 内容 的环 节 , 并 以问题 带动 读 书, 达 成 初 读 的 目的 。 同时 , 设置“ 给标 题 前 加 一 个 动 词” 的问 题 , 为 学生 迅 速 掌握 文 章 思路 、 达成 整 体 感 知 的 目标 架设平 台。 ( 三) 细 读 品析 感 受形 象
到 了石 榴 是 ‘ 夏 天 的心 脏 ’ , 这 两 者有 什 么 区别 ? ” 这 一 问题使 学生对 石 榴 的 内在 品质 的理解 走 向深入 。
出示巴金对郭沫若 的评价 , 设计“ 说一说我所知道 的郭
沫若 ” 活动 , 让 学生 了解郭 沫若 的为人 和行文特 点 , 突出 “ 精神 饱满 、 生气勃勃 ” “ 非 常真诚” , 为本课 的教学 奠基 。
与课前教学设计往往会各行其道 , 教者常会因学生不能 如其所愿地理解文章主旨而一筹莫展 , 最后索 I 生 直接出
生。
组自 拟, 可个人可多人组合 , 期间穿插竞赛和点评, 在合
作、 快乐 的氛 围中 , 激 起学生 思维 的火 花 , 真切感 受语 言
美。 在环节的末尾 , 教者设计了小结 , 再 次明确这一教学
环节所达成 的 目标 , 突显 石榴 内外兼备 的美 。
( 四) 知人 论世 探 究 主 旨
此, 教者 引导 学生 紧扣 “ 最 可爱 ” 一词 , 分别 从枝 叶 、 花、
果实的描写角度去体会作者用了哪些句子描绘 “ 最可 爱” 的, 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 最可爱” 的。 为了让学生能 有效开展小组合作 、 自主探究的活动 , 教者先进行了示
范, 以“ 我觉 得石 榴 的花最 可爱 , 你看 ……” 的格 式从 文 句、 手法、 阐述 、 效果 的角 度 品析 文章 的语 言 , 理 解石 榴 花 的特 点 , 有序 安排 小组 活动 的 内容和形 式 , 让 小组 合

《石榴》教案设计——如何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石榴》教案设计——如何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石榴》教案设计——如何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学鉴赏方法。

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技能。

2.深刻理解《石榴》的主题和艺术价值,领悟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回忆《石榴》中的情节,进一步探究作品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2)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如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形式、语言和艺术手法等。

2.讲解环节(1)作品解析:逐段分析《石榴》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表达,讲解作品的意义和象征意义。

(2)文学鉴赏方法:介绍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如叙事结构的分析、语言表达的分析以及象征意义的分析。

(3)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练习文学鉴赏方法,掌握分析技巧。

3.体验环节(1)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实践,探讨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2)作品赏析:让学生在课后再次阅读《石榴》,并结合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析作品中的高潮和情节发展。

三、教学策略1.启发式:通过引导问题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和效果。

2.体验式:通过小组讨论和作品赏析,让学生深入体验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作品的理解。

3.任务式:通过独立分析作品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完成文学鉴赏任务,掌握文学鉴赏方法和技能。

四、教学评估1.考试评估:设置文学鉴赏试题,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

2.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3.作品分析评估: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式作业,掌握文学鉴赏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案例以下是一篇针对《石榴》的文学鉴赏文章,可以作为教学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石榴》是钱钟书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以梁思成夫妇为代表的中国古建筑学界在抗战时期进行的抗日救国活动。

郭沫若作品《石榴》赏析

郭沫若作品《石榴》赏析

【作品原文】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

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美,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烈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似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我本来就喜欢夏天。

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得的束缚。

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作品赏析】“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树木妥协于太阳的威力,只有少数树木勇敢地开启了话。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最可爱的一种〞,这一句总领全文。

“奇崛而不枯瘠〞状写石榴枝干刚健、奇特、突出而又不枯槁瘦弱;“清新而不柔媚〞描写了石榴叶片清爽新鲜而又不柔弱俗气。

“兼备梅柳之长,而舍去梅柳之短〞突出了石榴的与众不同。

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教学设计《石榴》

教学设计《石榴》

各位老师好:我叫昝阳,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郭沫若的《石榴》。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郭沫若的《石榴》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咏物抒怀,而单元前两课的《海燕》和《白杨礼赞》的学习都为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而且本课在本单元中是星标课文,所以我对本课的定位是用于让学生巩固理解咏物抒怀并引导学生总结和实践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说学生八年级的孩子已经上了一年的初中,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并且初一的时候也已经学习过《背影》《我的母亲》《我的老师》《枣核》《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这6篇散文,加上本单元之前学过的《白杨礼赞》,共7篇散文。

也就是说学生对散文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对散文的相关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课文,扫除本课中的字词障碍,并积累生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阅读,体味文章精美的语言,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本课托物言志的写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单元目标,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和实践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说教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在本课中,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对石榴情有独钟,喜欢石榴哪一种品质,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思想与石榴这一具体事物相结合的,从而理解托物言志之一抽象的概念,例如环节二。

2.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郭沫若石榴教学反思

郭沫若石榴教学反思

郭沫若石榴教学反思 《石榴》是 1942 年郭沫若 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选自郭沫若文艺散文集《丁东草》。

郭沫若石榴教学反思一 今天我上了 《石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读通全文, 并能理解第一、 二自然段。

我觉得自己前面的教学任务基本是完成了, 但是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 我没能把握好“整体感知”,把课文 的词句割裂开来,而使学生丧失了体味美的机会。

课文写夏天的石榴园,主 要是描绘了石榴花的颜色、形态之美,教学时应该在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基础上, 再去体味词句。

而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到词句,再去体会其中蕴涵的美。

由这节课我想到: 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往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积淀过程。

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里, 不要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 让学生成为课 堂的局外人。

语文的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 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 陶冶、 感化, 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 体验、 感悟。

我们要树立“ 语感中心论”。

王尚文认为:“语感中心论”是以优秀的言语 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 学生的语感,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 走进生活, 走进作者。

“ 语感中心论”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目的,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意识,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 境界。

“ 语感中心论 ” 认为学生与课文之间是一种 “ 对话 ”的关系, 课文的意义不是由老师提取出来教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去发现、 去创造。

这种发现和创造谁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

郭沫若《石榴》说课稿(精选5篇)

郭沫若《石榴》说课稿(精选5篇)

郭沫若《石榴》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郭沫若《石榴》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郭沫若《石榴》说课稿1【说教材】《石榴》是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全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第二自然段写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景象,重点写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态;第三自然段写在秋天石榴成熟的过程,重点写了石榴熟透后的形态;第四自然段写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味道,表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

一、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本课九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佛”“甚”和“甜”三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石榴生长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

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说教法、学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很高兴认识我们三(1)班的同学。

初次见面,俞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听好了,它——春天开花像喇叭,秋天结果像娃娃,果实外皮红带黄,嚼起子儿酸又甜。

请你猜猜它是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注意“榴”的读音。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起他们对石榴的回忆,这样能唤起他们对教材的亲切感,提高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过渡:那么,课文到底写了石榴的哪些方面呢?(一)自读课文1.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找找后面的生字拼读几遍,直到会读。

小学一年级《石榴》语文教案: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文章结构和要点

小学一年级《石榴》语文教案: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文章结构和要点

小学一年级《石榴》语文教案: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文章结构和要点教学目标1.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孩子能够理解文章中的意思。

2.帮助孩子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要点,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二、教学内容1.教学课文:《石榴》。

2.教学重点:文章结构和要点。

3.教学难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活动1.教学前期活动教师通过图片给孩子们展示石榴的外观,让孩子们对石榴有个大致的了解。

2.教学中期活动通过让孩子阅读《石榴》这篇文章,让孩子们了解到石榴的来历、石榴的特点以及石榴的营养价值等方面的知识。

在读完文章之后,教师可以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文章中所涉及的概念,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3.教学后期活动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回答,测试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例如,关于石榴的名称起源、石榴的特点、石榴有哪些营养价值等方面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给孩子们展示石榴的外观、营养成分等方面的信息,让孩子们对石榴有个大致的了解。

2.认知教学法通过让孩子们了解石榴的营养成分、石榴的来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问答教学法通过提供问题让孩子们回答,测试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结构和要点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评估1.通过平时的考察以及期末考试来评估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章结构和要点的掌握程度。

2.可以通过听孩子们阅读故事以及提问孩子对于故事的理解程度等方式来评估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摸一下石榴,增强了解石榴的好感度。

2.在讲解文章结构和要点的时候,要注意到孩子们的理解程度,可以适当给予解释和举例子,以便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3.在提问孩子们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集思广益,一起讨论问题的答案,增强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

关于郭沫若石榴说课稿

关于郭沫若石榴说课稿

关于郭沫若石榴说课稿关于郭沫若的石榴说课稿有着怎样的精彩内容呢?在教学中,需要明确怎样的目标呢?关于文章石榴的教学过程是怎样的呢?一、教材分析:郭沫若先生的《石榴》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组以“咏物抒怀”为主题的抒情散文。

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助于自然万物,通过具体细致地描绘,委婉曲折地将自己的感情、志趣和抱负表达出来。

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腻含蓄。

学习本单元,以《石榴》一文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领会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并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学会在写作中加以应用。

《石榴》一文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作者用形象生动,准确凝炼的语言对石榴的枝叶、花朵、果实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含蓄地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石榴的外在形态美,到领会其内在精神美,从而深入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难点,也是学习托物言志类文章的难点,即作者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训练下,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能力都比较强,这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技能基础。

同时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热衷于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接受外部信息,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比较强,这也为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主题活动奠定了情感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人生阅历尚浅,对文本的解读大多浮于表面,不能很好的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来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就需要在研讨过程中加以引导和点拨。

三、设计意图:围绕“托物言志”这一主题,我把本课的课型定为“表现手法鉴赏课”,由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指导同学们阅读《主题丛书》中的部分篇章。

第二课时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来解读《石榴》,深入理解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领会作者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之间的内在联系。

掰开生涩、奇崛的“石榴”--对郭沫若散文《石榴》的有效教学探究

掰开生涩、奇崛的“石榴”--对郭沫若散文《石榴》的有效教学探究

作者: 杭法刚
作者机构: 安徽省蚌埠第七中学,233000
出版物刊名: 学周刊:上旬
页码: 205-20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1期
主题词:�石榴》 郭沫若 散文 教学探究 奇崛 初中教材 苏教版 语文版
摘要:�石榴》是郭沫若先生的散文,被苏教版、语文版等多家选作初中教材。

作者“纵情抒写,无拘无束、似不讲究锤炼,正如万斛泉源.奔涌而出.似滔滔不绝,亦能止于所当止.那潇洒之态表现了作者的富赡才情。

”(黄修己先生语)但对于刚涉及散文的初中生来说.想很好地理解这篇散文.难度是很大的。

很多学生读后却并不知先生所云.因此.这“石榴”也就变成了生涩的石榴了。

郭沫若《石榴》读后感

郭沫若《石榴》读后感

郭沫若《石榴》读后感郭沫若《石榴》读后感一石榴是夏天的心脏,因为它火红。

当在炎热的季,许多胆怯的花都要撑起“遮阳伞”,让自己慢慢生长。

而在这时,石榴已经咧出了“四小瓣”,开了花——就要成熟了。

石榴是夏天的心脏,因为它热情,因为它奔放。

在骄阳如火的夏季,它毫不羞怯地咧开它的嘴丫,向欣赏的人一一打着招呼。

它的花瓣仿佛反射着太阳的光,让人感觉到它的深红色的花瓣十分温暖。

石榴是夏天的心脏,因为它积极向上,因为它不断进取。

在炎炎酷日中,在别的花儿因太阳的灼热而偷点小懒的时候,它却懂得珍惜这难得的时光,努力吮吸太阳的光芒,拼命地让自己变得鲜红,也让自己的果实变的粒粒饱满。

石榴是夏天的心脏,因为它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它仿佛似一个年轻的姑娘,老想把自己打扮的漂亮些,才会在身上穿戴红玛瑙,在外衣上勾勒些花纹,把裙摆提得高高的吧。

石榴是夏天火热的灵魂。

在它被太阳感染的同时,太阳也被这可爱的石榴感染者——它们互补着,太阳像石榴那样散发出活力的光芒,石榴像太阳一般熊熊燃烧着——燃烧着自己,燃烧着夏天,燃烧着生命。

石榴有活力,有精神,有梦想,让人觉得好不可爱?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后记作者以时间的`变化运用生动优美的词句,按照石榴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成熟的过程。

并从石榴形、色、香、味等方面做了生动地介绍。

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描写,是本课的一大特点。

把石榴的季节变化规律,什么时侯长叶、开花、结果等生长过程一一进行描述。

这说明作者观察认真;告诉我们平时要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在写作文时不至于弄出笑话。

本课作者还在写作时抓住了几个最明显的特点,如成熟后的石榴的样子,课文中“有的笑的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样就很好地体现了石榴的一个特点——成熟的样子。

如课文中“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又体现了石榴——成熟了的形状。

通过本课作者对一种水果的生动描写,使我觉得我们应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为以后写一种植物和水果的生长、形状、颜色、气味、用途等奠定基础。

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石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2、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丰富、敏锐的语感3、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喜爱向往的感情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让同学们猜两个谜语,从而引出《石榴》话题:同学们见过石榴吗?了解石榴的特征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郭沫若先生的作品《石榴》。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三、学生经过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指名学生先读音,师生再纠正。

四、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分析下面问题:1、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

2、作者是怎样引出课题的。

3、作者以怎样的顺序描画石榴。

4、画出表现其特点的语句,进一步体会石榴枝叶、花朵、果实的特点,欣赏石榴的风姿。

<1>、枝叶:奇崛而不枯癠,清新而不柔媚。

(风度兼备,兼长去短)、(完美)----------(外形美)<2>、花朵:(1)、色彩:深红色、陆丽、华贵(2)个性:对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3)变化形态:逐渐翻红整裂为四瓣、形态匀称,像玛瑙花瓶<3>、果实:(1)、样子:破口大笑(2)、形色:透明的皓齿(3)色彩变化:红--黄--绣彩(4)、形态变化:安普剌--金罍5、总结上文结构,共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五、解读探究作者描画的石榴美丽、清逸,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为什么这么描写?学生思考:1、作者对夏天、对石榴怀有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为什么把花比作夏季的心脏?3、这个比喻的表达作用是什么?4、在后面,作者又为什么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有什么作用?5、夏天的石榴、夏天的心脏有什么共同特点?6联系背景、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写的这篇文章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六、总结归纳文章中心:作者通过对石榴外形特点和内在品格的描写,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七、作业:1、摘录语句朗读。

《石榴》教学设计精选

《石榴》教学设计精选

《石榴》教学设计精选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或咏物抒怀,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下面是《石榴》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目标:1、品味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2、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

3、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作者的感情,明白文章中石榴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美。

体会本文运用比喻、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的特色。

课前学习:1、积累文中的字词,划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地方。

2、收集前人赞誉各种花草的诗文名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历来是文人墨客所钟爱、描摹的对象,并以此来托物言志。

同学们能说出多少这方面的诗文名句来?(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文名句)引入新课,介绍作者郭沫若二、美文美读,把握感情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石榴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勾画出作者笔下石榴的可爱之处的内容。

3、学生轮流将自己标出的段或者句读给大家听,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4、思考交流:这些句子确实写得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你能说出它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吗?表现了石榴什么特征?引导学生发现美点,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三、质疑问难,明确主旨1、质疑:“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这句话如何理解?仅仅是因为它美丽的外形吗?讨论后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对石榴精神美的分析,明确:面对赤日炎炎的'夏日,石榴以它的形态色泽美和精神美独领风骚,成为夏天的中心。

2、把握主旨:让学生找出体现石榴精神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明确所表现的精神实质。

3、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对石榴的赞美之情。

四、体会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举例略。

五、师生共同小结本文内容。

六、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七、作业设计:1、摘录文中状物形神兼备的语句并背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瑙 的花瓶儿 由希腊 式的安普刺变 为中国式的 金盅 . 、 时代 古味盎然 的一种 青铜器 博 殷 周 古家所命名 的各种 锈彩 . 它都是具 备着的 。”
这样 . 学生通过具 体的观察和描 写 . 再去 品味郭老 的描写 . 对 i之下 . 在 f , 便能感受 到郭
老的高明之处 . 也对石榴有了深入的了解 以 “ 我手写我心 ” 缩短 了与名人间 的时 空界 限 . .
描写的奇崛
却不说到底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 自己去想 这
种 手法的运用郭 沫若 在散文诗《 A鹭》 文也 一
出现过 : “ 那雪白的蓑毛 , 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 那铁色 的长喙 . 那青色的脚 . 增之一分则嫌长 . 减 之一分则嫌短 . 素之一忽则嫌 白. 黛之 一忽 则嫌黑 ” 同样 . 学生读后到底也不知道白鹭的 具体形状。由此 , 人联想到先秦宋玉《 让 登徒子 好色赋》“ :东家之子 , 增之一分 则太长 . 减之一 分则太短 ; 著粉则太 白, 施朱则太赤。 莫非. ” 作 者是仿其道而写吗?然而 . 宋玉在 虚晃一枪之 后, 还有实质 的描写 :眉如翠羽 , 白雪 : “ 肌如 腰 如束素 , 齿如含 贝; 嫣然一笑。 阳 , 惑 城 迷下蔡 。 ” 也许 . 郭老太 看重这 些9后 的学生 了 . 为他 0 认 们有超常 的想 象力 . 再往具体里 写 . 反会被他 们笑为迂腐。其实 , ! 不然 那么 ,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我们教师
比喻 的生涩 一代文化大师郭沫若先生 .

生 建树众多 . 卓越 贡献 其富赡 的才情 表现
在其 所涉足 的所有 方面 .仅以其文学 创作而
论 , 、 、 文 , 出类拔 萃。尤其是 诗歌 戏剧 散 无不 他对 古文字和金石 方面的研究 .更是令 人敬 佩 也正是他的博学 . 随手写下众多妙句却使 人感 到十分生涩 例如 :单瓣 的花虽 没有双 “ 瓣 的豪华 . 但它却更 有一段妙幻 的演艺 , 红玛
崛、 枯瘠 。 生3 石榴的枝干叶片奇崛 、 . : 清新 表现了它 枝干刚劲硬挺、 树叶繁茂清新而有生气的特点
解 是学生 知识 问题 . 么 . “ 那 对 石榴 有梅树 的 枝干, 有杨 柳 的叶片 , 奇崛而不 枯瘠 . 清新 而 不 柔媚 . 这风度实兼 备了梅柳之长 . 而舍 去了 梅柳之短 ” 这类句子的品味则让教师讲解感
渐变过程 .他是把石榴 的变化过程用几个喻体
《 石榴》 郭沫若先生 的散文 , 是 被苏教版 、 语文版 等多家选作初 中教材 作者 “ 纵情抒 写. 无拘无束 。 似不讲究锤炼 , 正如万斛泉源 .
奔涌 而出 . 似滔滔 不绝 . 亦能止 于所 当止 . 那
突出一个 “ 字。这里 的“ 活” 爬虫 ” 就很好理解 . 因为大家都经常见到
杂糅在一起了。如果 , 我们对照图片 , 再去读文
字, 其中的妙处 自然 晓得 了 : 二 ) 图( 是初 成石 榴, 和图( 的金盅很是相似: 一) 四) 图( 是成长时
那么 . 我们 再回过头看郭 沫若先生 的 比 喻。以“ 金盅” 作喻 . 见过“ 金盅 ” 的人 自然能感 觉 其比喻的巧妙 . 见过“ 没有 金盅” 的人 . 只能 剩下一脸 的迷茫啦 ! 这样 . 就造成本体和喻体
的无法对接 . 增加了理解的难 度 描写 的奇崛 如果说对 “ 金盅 ” 的没法 理
潇洒之态表 现 了作者的富赡 才情 ”黄修 己 ( 先生语 ) 对于刚涉及散文 的初中生来说 . 但 想 很好地理解这篇散 文 . 难度是很大的 。很多学 生读后却并不 知先生所云 因此 . 石榴” 这“ 也
就变成 了生涩的石榴 了 期的石馏 , 不就是图( 的形状吗? 三) 如果条件允 许, 用动画把石榴的变化过程影映出来. 效果更 好 。而“ 由希腊式 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 写的就是图( 变成图( 的过程 这样 , 二) 一) 我们 把 四副图片放在一起进行 比较.再去看那文字 的描写, 那生涩的石榴也就变得很有深度了 原 来, 这些盛酒的家伙也是运用仿生学啊! 以写代说 , 掰出“ 石榴 ” 的高度 。 每当讲到 : “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 . 有杨柳 的叶片 . 奇崛而不 枯瘠 . 清新而不柔媚 . 风度实兼备 了梅 柳之 这 长, 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 我都会让学生 拿起 笔. 对照图片把心 中的石榴 . 用平实 的语 言写 出, 效果甚好 仅举几例 : 生 1石榴兼有梅和杨柳 的长处 : : 有杨柳的 叶片但要小一点 . 有梅的枝干但要更瘦一点 生2 :石 榴的 叶子和 杨柳 的叶子 外形 很 相似 , 但不像杨 柳那样 招摇 、 柔媚 : 石榴 的枝 干和梅 的枝干外 形很相 似 , 没有梅 那样 奇 但
觉 十分奇崛 这个句子作者运用对比手法 . 但对 比之后
记得我第一次 吃石榴的时候 也闹 出了笑 话: 那是7 年代末期 , 0 我的堂叔去县城 , 回来带 了几个石榴 . 正巧碰上 了我 , 就给了我一个 , 我
接过来一 口咬了下去 . 又苦 又涩 , 连声说 : 生 “
的, . 没熟 不能吃 !” 堂叔大笑说:错了, “ 先把皮 掰开. 吃里面的籽儿 ” 学生为什么感觉这篇文 章难懂 , 不好理解 呢?我想应该和我一样 : 没见 过. 不知怎么吃。故不知如何下手 。 从多年 的教学实践看 .学 生的疑惑 主要 集 中在 以下 两个方面 : 一是 比喻的生 涩, 二是
学 1 1 羁0 第期 2年 1 1
掰开生涩、 奇崛的“ 石榴’ ’
杭法刚
… …
姆索 鸣 探・ 争
f 徽 省蚌埠 第七 中学 2 3 0 ) 安 3 l¨ 0D
… . . ., … .
对 郭 沫 若散 文《 榴 》 有 效教 学探 究 石 的
’ 。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