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郑恒)
第8版第一章 绪论和热力学第一定律fhy - P2
QV
封闭体系, W′=0,等容过程的内能的变化:
U QV CV dT
T1
恒容摩尔热容
上一张 下一张
CV , m
CV 1 QV n n dT
回主目录 返回
10
三. 等压热容 对于无化学变化和相变化,且W′=0的封 闭系统、W′=0、等压过程
dH QP
dH CP dT
U CV (T ) dT H CP (T ) dT T
1
T2
T2
T1
不需要恒容过程也 可使用公式
上一张 下一张
不一定恒压过程
回主目录 返回
25
课堂练习-单选题:
恒容下,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当温度升 高时内能将: (A) 降低 (B) 增加 (C) 不变 (D) 增加、减少不能确定
=37.6(kJ)
在恒温、恒压下的可逆相变过程(水-汽):封闭 系统吸热一部分用于做功,一部分用于增加内能。
上一张 下一张 回主目录 返回
19
途径2:pe= 0
W=0
不可逆相变
∵ 始态与终态与⑴相同
∴ △H= 40.7(kJ) △U= 37.6(kJ) △U=Q+W ∴ Q= △U-W =37.6(kJ) ≠ △H
W
V2 V1
pi dV V
下一张
V2
1
V2 nRT dV nRT ln V1 V
回主目录 返回
上一张
1
第五节
焓 enthalpy
热Q不是状态函数,但是某一特定过程的热, 是否有确定值,是否状态函数?
1.多数化学反应是等压,不做非体积功的封闭系统
△U=Q +W= QP-pe△V QP= △U+ pe△V=U2-U1+ pe△V QP=U2-U1+ pe(V2-V1)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心整理超全版2014年考研必备)_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一章绪论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一)社会学的孕育产生:“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正式提出。
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二)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学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适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主要就是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1)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2)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两次大革命的实质是推动西方社会由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在两大革命的推动下,西欧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社会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这种巨变之突出表现的工业化、都市化、人口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对推动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3)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劳资冲突、失业和犯罪等等。
这些都以十分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改良,维护资本主义的理想;而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着眼于社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彻底批判。
两种不同的回答,形成了社会学中的两大传统。
(三)社会学的思想渊源:(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
人大行管考研参考书目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最新考点
人大行管考研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指导社会学概论复习指南第一章绪论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什么是社会学?”一个半世纪以来—直是它的创始人以及后辈社会学家力图明确回答而又不容易回答清楚的问题。
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曾系统介绍过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为止国外9种关于社会学的定义,即社会学是研究①社会现象,②社会形式,③社会组织,④人类文化,⑤社会进步,⑥社会关系,⑦社会过程,⑧社会现象间的关系,⑨社会行为的科学。
有的美国社会学家统计了1951一1971年20年间由美国出版的16种社会学教科书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8种提法,即研究①社会互动,②社会关系,③群体结构,④社会行为,⑤社会生活,⑥社会过程,⑦社会现象,⑧社会中的人。
当然,社会学在160多年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定义远要比上述提到的多得多。
这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于三大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
这两类观点影响至深,后世的许多定义多为这两类观点的变形或混成。
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
但他们都是以社会和个人的统一为指导的,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3)至于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可以看作是第三大类,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
二、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一百年来,中国社会学界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大体上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
其代表性观点有:(1)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第1章静电场恒定电流场
• 1993年,瑞典等北欧三国的研究调查公布,长期 受到2mG以上的电磁辐射影响,患白血病的机会 是正常人的2.1倍,患脑肿瘤的机会是正常人的1.5 倍
2. 电磁辐射的来源
天然:天然的电磁辐射是一种自然现象,主要来源于雷电、 太阳热辐射、宇宙射线、地球的热辐射和静电等
库 仑
奥 斯 特
安 培
法 拉 第
麦 克 斯 韦
三、电磁学的研究方法
实践——理论——再实践 通过观察、实验、抽象、假设,从而得出定律定 理,然后再通过实践予以检验以决定其是否成立
四、电磁学的应用
—— 渗透到物理学的各个领域 力学、声学、光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光电
子学、激光物理、量子物理、地球物理、天体物理 …… —— 研究化学、生物学的重要基础
知识储备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考核方式
平时: 30% 作业等 期末: 70% 闭卷
绪论
一、电磁学的研究对象
电场
直流电路
场
路
磁“场场” “路” 交流电路
• 电荷、电流产生电场、磁场的规律
• 电场和磁场的相互联系
• 电磁场对电荷、电流的作用
• 电磁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本课程将按照 静电场 恒定电流场 恒磁场 电磁感应 电磁介质 电路
是研究电磁场与生物系统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一 门跨越传统学科边界的交叉学科。它与生命科学、环境 科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都有着密切关系。
天体磁学
研究宇宙世界的天体和星际物质之间各种磁场, 磁力的产生、运作和相互间的关联。
五、电磁辐射
——神秘的柔情杀手
1. 电磁辐射案例介绍
医学机能实验技术教案
********学校护理专业《医学机能实验技术》教案编号:1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年9月1~4日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仪器介绍)、实验重要步骤、实验中应注意事项。
见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等的教案内容可参照理论课教案内容编写。
********学校护理专业《医学机能实验技术》教案编号:2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年9月8~11日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仪器介绍)、实验重要步骤、实验中应注意事项。
见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等的教案内容可参照理论课教案内容编写。
********学校护理专业《医学机能实验技术》教案编号:3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年9月15~18日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仪器介绍)、实验重要步骤、实验中应注意事项。
见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等的教案内容可参照理论课教案内容编写。
********学校护理专业《医学机能实验技术》教案编号:4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年9月22~25日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仪器介绍)、实验重要步骤、实验中应注意事项。
见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等的教案内容可参照理论课教案内容编写。
********学校护理专业《医学机能实验技术》教案编号:5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年10月6~9日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仪器介绍)、实验重要步骤、实验中应注意事项。
见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等的教案内容可参照理论课教案内容编写。
********学校护理专业《医学机能实验技术》教案编号:6任课教师:**** 授课日期:****年10月13~16日注: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包括:实验原理介绍、基本操作(仪器介绍)、实验重要步骤、实验中应注意事项。
见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病例分析等的教案内容可参照理论课教案内容编写。
行政学原理第一章 导论
唐兴霖:《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欧文·E·休斯著:《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尼古拉斯·亨利著:《公共行政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三联书店,1999年
2.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2000 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二)不同视角对行政管理 的审视
1.立法.司法和行政 从民主制 度建设角度对行政加以界定
三权分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立法——国家意志的表达
行政——国家意志的执行
司法——国家意志的维护
西方国家把国家权力体系分为 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并分 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 行使。行政是与立法和司法相 互制约的一种权力体系。
版。
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8年版。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 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 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课程讲授与学习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预习 课堂讨论 课程作业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 4教学目的与要求--------------------------------------------------------------------------------------------- 4第一章绪论------------------------------------------------------------------------------------------------ 4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4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一、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4二、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5第三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第四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5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5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5第五节社会学与现实社会----------------------------------------------------------------------- 5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5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5第二章社会------------------------------------------------------------------------------------------------ 5第一节社会的概念-------------------------------------------------------------------------------- 5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 6第三节社会的类型-------------------------------------------------------------------------------- 6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6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6第四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6第五节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6第三章文化------------------------------------------------------------------------------------------------ 6第一节文化的定义-------------------------------------------------------------------------------- 6第二节文化的特征-------------------------------------------------------------------------------- 7第三节文化的区分-------------------------------------------------------------------------------- 7第四节文化的结构-------------------------------------------------------------------------------- 7第五节文化的功能-------------------------------------------------------------------------------- 7第六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7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8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8第二节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8第三节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8第四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8第五节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8第五章社会角色----------------------------------------------------------------------------------------- 9第一节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9第二节社会角色的类型-------------------------------------------------------------------------- 9第三节社会角色的扮演-------------------------------------------------------------------------- 9第四节社会角色的失调-------------------------------------------------------------------------- 9第六章社会互动----------------------------------------------------------------------------------------10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10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10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10第四节集合行为----------------------------------------------------------------------------------10第七章社会群体----------------------------------------------------------------------------------------11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11第二节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11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11第八章家庭-----------------------------------------------------------------------------------------------12第一节家庭概述----------------------------------------------------------------------------------12第二节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12第三节家庭的功能-------------------------------------------------------------------------------12第四节转型社会中的家庭----------------------------------------------------------------------12第五节家庭的未来-------------------------------------------------------------------------------13第九章社会组织----------------------------------------------------------------------------------------13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13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13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结构-------------------------------------------------------------------------13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14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4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14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15第三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 15第四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15第五节社会流动----------------------------------------------------------------------------------15第十一章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16第一节什么是社会设置-------------------------------------------------------------------------16第二节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16第三节社会设置与社会转型-------------------------------------------------------------------16第十二章社区--------------------------------------------------------------------------------------------16第一节社区概述----------------------------------------------------------------------------------16第二节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17第三节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17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7第一节社会变迁----------------------------------------------------------------------------------17第二节社会现代化-------------------------------------------------------------------------------18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18第四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8第十四章社会问题-------------------------------------------------------------------------------------18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18第二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19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19第四节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19第十五章社会控制-------------------------------------------------------------------------------------19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19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19第三节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20第十六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20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20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20第三节社会保障概述----------------------------------------------------------------------------20第四节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21第十七章社会发展的评估与预测-------------------------------------------------------------------21第一节社会指标概述----------------------------------------------------------------------------21第二节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21第三节社会指标体系与社会发展评估------------------------------------------------------ 21第四节社会预测----------------------------------------------------------------------------------22第十八章社会调查-------------------------------------------------------------------------------------22第一节社会现象的测量-------------------------------------------------------------------------22第二节社会调查概述----------------------------------------------------------------------------22第三节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22第四节调查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23第五节社会调查问卷的设计-------------------------------------------------------------------23第六节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23第七节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23《社会学概论新修》郑航生版考研笔记目的与要求“社会学概论”作为一门系统讲授社会学知识的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 2)社会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 4)社会运行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等;( 5)社会运行研究的手段,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社会调查等。
线性代数讲义正式版
3:行列式——由 n2 个数组成的下列记号
a11 a12 ... a1n
D
a21
a22
...
a2 n
,称为 n 阶行列式,规定
an1 an2 ... an2
D 1 a a a j1 j2 jn
( j1 j2 jn )
1 j1 2 j2
njn
4:余子式与代数余子式——把行列式
1
郑老师线代核心讲义 第五节:线性方程组的性质........................................................................................................ 29 第六节:典型例题:.................................................................................................................... 31 第五章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39 第一节:基本概念........................................................................................................................ 39 第二节: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40 第三节:矩阵相似........................................................................................................................ 43 第四节:相似及对角化性质........................................................................................................ 43 第五节:非实对称阵对角化步骤................................................................................................ 43 第六节:求特征值的方法............................................................................................................ 44 第七节:典型例题........................................................................................................................ 46 第六章 二次型.................................................................................................................................... 56 第一节 二次型及其标准型.......................................................................................................... 56 第二节:如何化二次型为标准二次型........................................................................................ 58 第三节 矩阵之间的三大关系.................................................................................................... 59 第四节 正定矩阵与正定二次型.................................................................................................. 63
陈敏恒化工原理上册绪论ppt课件
和水蒸气,其消耗量为0.095kg/s,蒸气冷凝成同温度的饱和
水排出。试计算此换热器的热损失占水蒸气所提供热量的百
分数。
解:根据题意画出流程图
120℃饱和水蒸气
0.095kg/s 25℃溶液 1.0kg/s
代入已知数据,得:
50 000 .12F1x1
解得:
500104.643F1
F1353 .6k 6g /h
x10.161 9.9 6 7% 7
2020/3/4
2. 热量衡算
依据:能量守恒定律 即任何时间内输入系统的总热量等于系统输出的总热量与 损失的热量之和。
或写成
Q IQ 0Q L
化学加工
反应生成新物 质 化学或生物化 学变化过程
各种后处理
精制、分离、 干燥等 物理变化过程
产品
中间 产品
2020/3/4
乙炔 提纯 氯化氢 提纯
单体合成 反应热
单体精制 压缩、冷凝
聚合
脱水 干燥
反应热
成品
单元操作:流体输送、沉降、过滤,传热、蒸发、结晶、等
2020/3/4
一、化工原理课程简介
3. 输入系统的物料质量等于从系统输出的物料质量和 系统
4. 中积累的物料质量。
GIG0GA
——物料衡算的通式
2020/3/4
衡算的系统
整个生产过程 某一设备
衡算的对象
系统中的所有物料 某一个组分
定态过程,积累为零。则:
GI G0
例
2020/3/4
例:在两个蒸发器中,每小时将5000kg的无机盐水溶液从 12%(质量%)浓缩到30%。第二蒸发器比第一蒸发器多蒸 出5%的水分。试求: (1)各蒸发器每小时蒸出水分的量; (2) 第一蒸发器送出的溶液浓度。
10每章重点(郑旸)
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定义: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有关健康和疾病中的心身相关性,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3、新医学模式和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整体观心身统一观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观主动调节和适应观4、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特殊性⑴基础理论的多样性⑵心理因素的主观性⑶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5、医学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行为定量描述:这是现象学的方法,一般通过观察、晤谈等方法。
间接定量:主要指各类心理测验和临床问卷调查等方法。
直接定量:在医学心理学研究领域,这种定量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实际研究中,往往综合使用上述各种定量方法。
6、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以研究使用的手段分观察法:顾名思义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其中的心理行为规律。
调查法:包括会谈法、访问或座谈法、问卷法。
心理测验法:使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现成量表,例如人格量表、智力量表、症状量表等等。
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2)以研究对象多少分个案研究与抽样调查(3)以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第二章医学心理学主要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1、意识层次理论意识(conscious)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属于意识层次。
如人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和对外界各种刺激的感知力等。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是人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一些不被社会标准、道德理智所接受的被人压抑着的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的事件。
前意识(preconscious)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还有一种前意识,这就是指目前未被意识到,但在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下可以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整理重点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杭生考研重点整理一、全部名词解释第一章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的观点浓缩为社会运行论。
2.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与各系统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的围之。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
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因程度不同表现多样性。
3.社会的中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可称“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是一种良性,恶性运行之间、协调,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可能向前进、进化,可能向后者退化。
4.社会的恶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5.教育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边缘性科学。
第二章6.社会要素:要素是指,必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文本把社会要素归纳为:地理的要素、生物的要素、心理等要素、文化的要素。
7.硬控制:指控制的手段和方式都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的控制。
国家,法律,纪律等。
8.软控制:指不依靠强制力,而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大众传播工具等进行的控制,所以又叫舆论控制、心理控制,使用风俗、道德、信仰、信念等手段。
9.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10.机制:亦称机理,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引申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作用原理、作用过程与其功能。
基本含义:(1)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构造。
(2)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3)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
11.◇社会运行机制: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与其相互联系,以与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说,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机械原理(第七版)东南大学机械学学科组郑文纬
机械原理(第七版)东南大学机械学学科组郑文纬<i>机械原理(第七版)东南大学机械学学科组郑文纬</i>教材: 教材: 《机械原理》(第七版)东南大学机械学学科组郑文纬吴克坚主机械原理》第七版)编参考书: 参考书1、《机械原理》孙桓(西北工业大学)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机械原理》(第六版)黄锡恺郑文纬(东南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机械原理学习指导书》高松海申永胜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年10 月4、《机械原理》天津大学等和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学时及安排:总共48学时,讲课42学时,实验6学时。
成绩评价办法:成绩评价办法:考试占80%,平时占15%,印象5%;考试80% 的基础,15的提高部分,5%的难题。
试题的构成:概念题30分,计算25分,设计45分。
<i>机械原理(第七版)东南大学机械学学科组郑文纬</i>纪律:纪律:1:上课按时到座,作好笔记,有事请假,无故旷课按学院规定办。
(平时不点名,一经点名发现旷课,以8小时计) 2:上课不住与本课程无关的事。
3:按时、按质、按量、独立地完成作业。
4:尊敬老师,上课前保证黑板,讲台干净。
(班干部要主动绪论一、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机器和机构,它们统称为机械。
机器的三个特征:1 、制造单元(零件)装配而成的各个运动单元(构件)的组合体2、各个运动单元之间有确定的相对运动3、代替或减轻人的劳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i>机械原理(第七版)东南大学机械学学科组郑文纬</i>机器有:1、工作机:用来完成有用功的机器,如机床、轧钢机2、原动机: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动机等机组=电动机+传动装置+工作机机构:只具备机器的前两个特征,即机构也是由构件组合而成的,组成机构的各构件之间也可也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机构仅用来传递或转换运动。
第一章序论PPT课件
• 《普通心理学》,张积家,广东 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 《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 Richard Gerrig / Philip Zimbardo ,王垒 / 王苏,译人民邮电出版 社,2003年10月。
2020/9/23
2020/9/23
本章概要:
• 什么是心理学? • 心理学的目标是什么? • 心理学家在研究什么? • 心理学家如何研究? • 心理学的前生今世如何?
2020/9/23
第五节 现代心理学研究简史
• 3.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
我实现的需要。
2020/9/23
第五节 现代心理学研究简史
• 4.认知心理学
–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 研究。
–20世纪50-60年代:信息论、系统论、控 制论对心理学的影响。
笛卡儿的观点
• 身心“二元论”:灵魂与身体有密切的关 系。
• 反射的概念:笛卡儿断定心与身的交流基 地是松果腺,位置在大脑底部。
• “天赋概念”:笛卡儿认为人的某些观念 不是由经验而得到的,而是人的先天组织 所赋予的。
2020/9/23
第五节 现代心理学研究简史
• (2)经验主义
–代表人物:洛克 –观点: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倡
–类型: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优缺点
2020/9/23
三、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 2、测验法(测量法)
–定义: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 量表)来测量某人的心理或行为的方法 。
–类型:按测验内容、按测验形式、按测 验规模。
–优缺点
2020/9/23
三、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不等式中的恒成立问题公开课PPT名师课件
策略与方法
最新版本说课稿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不 等式中 的恒成 立问题 公开课P PT名师 ppt课 件(优 选)
最新版本说课稿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不 等式中 的恒成 立问题 公开课P PT名师 ppt课 件(优 选)
策略与方法
最新版本说课稿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不 等式中 的恒成 立问题 公开课P PT名师 ppt课 件(优 选)
【 最名 新校 版课 本堂 说】课获稿奖高P考PT二-江轮苏复省习高专考题二不 轮等复式习中 专的题恒:成 不立等问式题 中公的开恒课P成P立T名问师题p(pt共课PP件T)((优最选新)版本 )推荐
例题精讲
【 最名 新校 版课 本堂 说】课获稿奖高P考PT二-江轮苏复省习高专考题二不 轮等复式习中 专的题恒:成 不立等问式题 中公的开恒课P成P立T名问师题p(pt共课PP件T)((优最选新)版本 )推荐
【 最名 新校 版课 本堂 说】课获稿奖高P考PT二-江轮苏复省习高专考题二不 轮等复式习中 专的题恒:成 不立等问式题 中公的开恒课P成P立T名问师题p(pt共课PP件T)((优最选新)版本 )推荐
策略与方法
【 最名 新校 版课 本堂 说】课获稿奖高P考PT二-江轮苏复省习高专考题二不 轮等复式习中 专的题恒:成 不立等问式题 中公的开恒课P成P立T名问师题p(pt共课PP件T)((优最选新)版本 )推荐
【 最名 新校 版课 本堂 说】课获稿奖高P考PT二-江轮苏复省习高专考题二不 轮等复式习中 专的题恒:成 不立等问式题 中公的开恒课P成P立T名问师题p(pt共课PP件T)((优最选新)版本 )推荐
例题精讲
【 最名 新校 版课 本堂 说】课获稿奖高P考PT二-江轮苏复省习高专考题二不 轮等复式习中 专的题恒:成 不立等问式题 中公的开恒课P成P立T名问师题p(pt共课PP件T)((优最选新)版本 )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反馈控制系统
1.概念:在控制部分发出指令信息管理受控部分同时, 受控部分又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2.方式:双向性,闭环系统; 3.类型:正反馈、负反馈;
指 令
控制部分
受控部分
机能活动
正 反 馈 信 息+
控制部分
指 令
受控部分
机能活动
负 反 馈 信 息37
4.特点和意义 ①正反馈是维持系统再生状态,不可逆过程。 正反馈机制很少见,如:排尿反射、分娩、大量失血 出现的“恶性循环”。 ②负反馈是维持系统的平衡或稳态,是可逆过程。 负反馈机制多常见,如:压力感受性反射、体温调节、 呼吸运动调节等。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自动控制系统。
31
32
(二)体液调节 概念: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细胞生理功能 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①远距分泌:激素→血液→靶细胞 ②旁分泌:激素→组织液→靶细胞 ③神经分泌:神经细胞→神经递质→血液→靶细胞
33
(三)自身调节 概念:细胞、组织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对环境产生的 适应性反应。 特点:范围较小、不十分灵敏
34
35
三、人体功能调节的控制系统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方式:单向性,是开环系统; 受控部分 控制部分 指令 特点:①对受控部分不起调节作用。
机能活动
②在生理功能调节中少见。 例如:应激刺激引起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使血 压、心率↑,而这些信息不能引起明显的神 经调节活动,故血压和心率维持在高水平。
林可胜 (1897~1969)
16
四、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生理学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待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其所 有正常功能活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必须用“动态”的 思维和观点,去研究和分析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之间 的相互关系。
17
掌握三个对立统一观点 1.功能与结构的对立统一观点
38
39
(三)前馈控制
1.原理:当控制部分发出信号,指令受控部分进行某一活 动时,受控部分不发出反馈信号,而是由某一监测装置在受 到刺激后发出前馈信号,作用于控制部分,使其及早做出适 应性反应,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2.方式:双通路
3.特点:①可使活动更加精确、适时和适度。 ②可以使机体的反应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 4.意义:可以避免负反馈调节时矫枉过正产生的波动和反 应的滞后现象,使调节控制更富有预见性,更具有适应性意 义。
30
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 调节。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 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反应。 结构基础:结构和功能都完整反射弧 分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特点:反应迅速、起作用快、调节精确
19
二、兴奋性
(一)刺激与反应
1.刺激是指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 化。 ①物理刺激 刺激分为 ②化学刺激 ③生物性刺激
④社会心理刺激 2.反应是指机体或细胞受刺激后所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 能的变化。
20
刺激三要素:刺激强度,刺激作用的时间,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
(二)兴奋与抑制 反应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1. 兴奋——是指组织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 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 2.抑制——是指组织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变为 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由强变弱。
40
41
8
(一)整体水平:活体解剖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慢性实验 如研究动物的胃液分 泌,采用假饲的实验方法
9
(二)器官和系统水平 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
离体实验:骨骼肌实验装置图
10
(三)细胞和分子水平:离体细胞、分子实验法
11
现代实验生理学 奠 基 人
Claude Bernard,1813~1878
必 然 是 医 学 科 学 的 基 础 。 ”
22
神经、肌肉、腺体三种组织的兴奋性较高称为可 兴奋组织。 各种组织兴奋性的高低不同,即使同一组织处于 不同的功能状态时,其兴奋性也不相同。当组织、细 胞受到一次有效刺激发生兴奋的过程中,其兴奋性的 周期性变化依次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和低常期
23
24
绝对不应期 ↓ 相对不应期 ↓ 超常期 ↓ 低常期 ↓ 恢复正常
这 就 是 为 什 么 说 生 理 学
法国著名生理学家伯尔纳
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所 以 后 者 比 前 者 更 具 有 普 遍 性 ,
而 生 理 学 是 关 于 生 命 的 科 学 。
“ 医 学 是 关 于 疾 病 的 科 学 ,
近代生理学奠基人 哈维 发现了血液循环 16 28年,发表了 《动物和血 液运动解剖学研究》,终于 推翻了统治了1500多年盖 伦的“心血潮学说”。 哈维第一个科学地阐明了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规律, 而把1628 年这一年标志着 《近代生理学》开始。
William Harvey 威廉 · 哈维
13
( 1578~1657 )
著名生理学家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 洛夫,他研究了大脑的功 能,创建了高级神经活动 学说,对医学、生理学、 心理学甚至哲学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1904年, 他是世界上第一 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生理 学家
14
巴甫洛夫
(1849~1936)
2.局部与整体的对立统一观点 3.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观点
18
第二节
一、新陈代谢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 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包 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各种个体的基本生命特征主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 和适应性,其中以新陈代谢为最基本的特征。 生命过程中表现出的生长、发育、生殖、运动、分泌 等一切功能活动都是建立在新陈代谢基础上,新陈代谢一 旦停止,生命也就随之终止。
《分子生理学》诞生的标志
弗朗西斯· 克里克 (Francis Crick) (1916~ )
15
詹姆斯·沃森
DNA双旋结构模型
1953年
(James Watson) (1928~ )
《中国近代生理学》奠基人 是中国近代生理学的鼻祖; 是中国生理学会(1926)的 创始人; 是我国消化生理学的先驱, 他研究并发现了“肠抑胃素 ”物质,被公认为一项经典 性的工作。
2
欢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和探讨
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3
第一节 概论
一、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 究机体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科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 ,可分为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等。
4
阐明正常状态下人体 细胞、器官、系统的功能
阐述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规律产生机制和调节原理
生理学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郑恒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第三节
1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理学概念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2.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3.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概念和特点; 4.熟悉反馈控制系统,正、负反馈概念与意义; 5.了解生理学与护理工作的关系和研究的方法。 技能目标: 1.能运用所学原理正确判断属于正、负反馈的生命活动; 2.能运用所学原理举例说出属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 调节的生命活动。 态度目标: 正确了解人体整体概念,养成人与环境和谐协调发展的观念
课程 任务
阐述在整体水平上各系统、
器官、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 以及内、外环境的影响作用 揭示各种生理功能 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5
二、生理学的护理专业定位与作用
理论基础知识 生理学 基本实践技能
必要
铺垫
必考
内容
必备
能力
执业护理 护理专业知识
临床护理
基本操作技能
资格考试
6
7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知识的积累主要来源于生 活实践、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分为 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根据研究的层次不同,生理学实验又 可分成三个水平: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细胞和分子 水平。
1.自然环境——存在于人们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 2.社会环境——人类在生产生活交往中相互间形成的 一种特殊关系。包括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二)机体内环境
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的组成实质是由细胞外液组成的。例如:血 浆、组织液、淋巴液、胸腔液和脑脊液等。
29
(三)稳态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细胞外液中的PO2、PCO2、pH、渗透压等保持动态平衡)。 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 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所以,机体的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 内环境的稳态。
27
第三节 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与环境 体液:体内含有的液体,称为体液 分布:细胞内液:约2/3,占体重40%。 • 细胞外液:约1/3,占体重20%。 • 组织液:占体重15%。 • 血 浆:占体重5%。 • 淋巴液、脑脊液 • 胸膜腔及关节腔内液体•
28
(一)机体外环境
外环境是指机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组织对任何强度的刺激无反应
阈上刺激可引起反应 阈下刺激可引起反应 阈上刺激可引起反应 绝对不应期的长短决定了 两次兴奋间的最小时间间隔
25
兴奋 刺激 可兴奋组织 反应 抑制 生理静息状态
26
三、适应性 机体这种根据内外环境情况来调整体内各部分生理 功能和心理活动的过程及其关系的功能,称为适应性。 根据反应可将适应分为行为性适应,如遇到伤害时 会出现躲避活动,这种适应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属于本 能性行为适应;生理性适应,如在光照下人的瞳孔缩小 ,以调整进入眼的光量,使视网膜成像更清晰,是指身 体内部的协调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