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八章《一、力弹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8.1力——弹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测量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弹力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弹力的测量方法。
3. 生活中的弹力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弹簧玩具,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讲解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本质。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簧的弹力,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弹力的存在和大小。
4. 应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簧床等,让学生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的种类:1. 弹力弹力的概念:1.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产生原因:1. 物体内部的弹性形变弹力的测量:1. 弹簧测力计生活中的弹力现象:1. 弹簧门2. 弹簧床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的弹力,并记录下来。
3.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并分析其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弹力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能够测量弹力的大小,并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弹力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讲解弹力产生原因时,可以结合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更深入的解释。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1节《力 弹力》教学设计1 (新版)苏科版
一、力弹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
(2)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对物体的作用,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通过学生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4)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是具有能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及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力的概念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难点:弹簧力计的原理及力的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教案:第八章《一、力弹力》
教案: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教案:第八章《一、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等。
2.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方向等。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 力的示意图:介绍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能正确描述力的三要素。
2. 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 学会绘制力的示意图,能通过示意图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弹簧测力计、力的示意图示例。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同学们拿出一根弹簧,用手拉伸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及恢复情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的方向。
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原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5.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意义: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力的示意图的意义。
6. 例题讲解:结合实例,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7. 随堂练习:请同学们用铅笔和橡皮自行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并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三要素、弹力的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力的示意图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条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92,完成练习题14。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是牛顿(N)。
(2)弹力的产生条件:直接接触、发生形变。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观察量程和分度值、调零、避免超过量程、读数时保持视线与刻度垂直。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弹力的概念以及弹力的产生。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有力时物体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方向以及是否运动。
3.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4. 弹力的产生: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3. 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难点:弹力的产生原理,以及如何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小球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包括弹簧、橡皮筋、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
3. 讲解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弹力的定义、弹力的产生原理。
4. 演示弹力的产生:通过弹簧、橡皮筋、小球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产生。
5. 随堂练习: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7. 课后作业:运用力的作用效果和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七、作业设计1. 题目:运用力的作用效果和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力的作用效果和弹力的知识,解释现象。
2. 题目:判断下列现象是否与弹力有关,并说明理由。
答案:与弹力有关。
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 弹力教案
一、力弹力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明确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2.掌握弹力的概念,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3.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初步感受力是维系宇宙万物的纽带。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关于弹力、物体弹性形变量与外力大小关系的猜想,经历探究过程,培养探究兴趣,提高探究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自学和运用工具的能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
2.学情分析“力”看似简单的概念,但由于学生头脑里早已有了所谓力的概念。
要使学生把这先入为主的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重新从物理学角度认识,又成了这节课的关键。
所以本节要通过大量的事例和学生动手实验自己总结力和弹力的概念,从而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通过归纳实验现象,建立力和弹力的概念;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理解物体形变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并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教学难点:1、力、弹力概念的建立及产生的原因;2、探究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及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4.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力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宇宙中的天体,地球上的空气、人和动物,甚至物质的内部微粒,它们的运动和变化都离不开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1.体验活动一:感受力的作用(1)比一比:谁的力气大?请两位同学上台比比扳手腕,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感受力的大小(小组内完成)小组同学在组内互相握拳对推或者手指相扣互拉,每一位同学都感受一下力的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力弹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1力弹力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培养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理解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力的存在和弹力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知道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产生条件。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橡皮筋、小球、尺子等。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弹簧、橡皮筋、小球、尺子等。
四、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弹簧会恢复原状?3.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4. 讲解弹力的产生: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5. 演示弹力的产生:用手挤压橡皮筋,松开手后,橡皮筋会弹回原状,产生弹力。
6. 学生操作:学生自己用手挤压小球,观察小球的形变和恢复情况,感受弹力的作用。
7. 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并记录下来。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活动难点: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产生条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弹力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和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弹力的应用,如弹簧床、弹簧门等,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是理解整个物理学的基础。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例如,我让孩子们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和恢复情况。
苏科版八年级我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我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弹力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确定了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为教学难点,而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基本原理为教学重点。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准备了大理石、弹簧、测力计等教具,以及实验记录表和学生实验手册等学具。
在活动过程中,我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弹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弹力的存在。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弹簧的形变和弹力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然后,我讲解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我组织了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加深对弹力的理解。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重点讲解了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掌握重点。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环节,我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同时,我反思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在实验操作上,部分学生动作不够规范,测力计的使用还不够熟练,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总的来说,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弹力的概念,掌握了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弹力概念的设计是我认为非常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骤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弹力的直观理解。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弹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以及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 能够判断弹力的方向,并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难点: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教学课件。
学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弹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产生原因和条件。
2. 概念讲解:介绍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 方向判断:讲解弹力的方向,并通过实验演示和随堂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方向。
4. 测量弹力: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六、板书设计力弹力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形变,想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叫弹力。
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形变时,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形变,与它接触的物体。
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七、作业设计1. 解释下列现象中弹力的作用:拉扯弹簧、挤压弹簧、扔铅球时手的感觉。
答案:拉扯弹簧时,手对弹簧施加拉力,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手感觉到弹簧的弹力。
挤压弹簧时,手对弹簧施加压力,弹簧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手感觉到弹簧的弹力。
扔铅球时,手对铅球施加力,铅球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手感觉到铅球的弹力。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_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力弹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以及弹力与重力的区别。
2. 弹力的产生原因:解释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有力的作用,这就是弹力。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测量: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弹力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方向,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够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产生原因,弹力的方向。
2.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细线。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挤压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及恢复原状的过程,感受弹力的作用。
3. 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弹簧形变的过程,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
5.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能够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拉伸弹簧、挤压弹簧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产生原因、方向及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拉伸弹簧时,弹簧对手有什么力作用?(2)挤压弹簧时,弹簧对手有什么力作用?(3)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2. 答案:(1)拉伸弹簧时,弹簧对手的力作用是弹力。
(2)挤压弹簧时,弹簧对手的力作用是弹力。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大小的方法: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产生原因、方向及测量方法。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1力弹力_教学设计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特别是弹力,并且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重点: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测量方法。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尺子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弹簧被压缩后能恢复原状,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作用,以及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弹簧的形变。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5. 练习:学生使用学具进行随堂练习,例如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2.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重力。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弹力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的弹力特性,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人体的弹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弹力的产生和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重点。
弹力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理解它并不是那么容易。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形变,并且能够测量这个力的大小。
这个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还能够让他们学习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这个工具。
让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难点。
很多时候,学生学习了物理知识,但是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
具体教学章节内容如下:1.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 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并且发生弹性形变。
3.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5. 生活中的弹力现象:例如,弹簧床垫、弹力球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
2. 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
2. 难点: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橡皮筋、实验台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提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如弹簧床垫、弹力球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和产生。
2. 概念讲解:讲解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和方向,结合实例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弹力的基本概念。
3. 实验演示:利用弹簧测力计、弹簧等教具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弹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心得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弹力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一定会产生弹力。
()(2)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同。
()(3)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无关。
()2. 选择题:A. 直接接触B. 发生弹性形变C. 相互吸引D. 相互排斥(2)弹簧测力计可以用来测量下列哪种力?()A. 重力B. 弹力C. 摩擦力D. 拉力3. 问答题:请解释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一、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定义,理解弹力是一种接触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讲解弹力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明白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3. 测量弹力:介绍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
2.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和测量。
难点:弹力的产生原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桌子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拉伸弹簧,感受弹力的存在。
2. 讲解弹力的概念: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 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4.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弹力。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相关的练习题。
7. 板书设计: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产生原因: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8. 作业设计:题目1:简述弹力的概念。
答案: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题目2:解释弹力的产生原因。
答案: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题目3: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答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位置;然后,将待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弹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力 弹力》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参赛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联系宇宙万物的纽带第一节力弹力《力弹力》教学案例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二学生2、学科:物理3、课时:1课时4、课前准备:教师上网搜索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准备教具。
学生准备好橡皮筋、气球、乒乓球和橡皮泥。
二、教学课题: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三、教材分析《力弹力》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一节。
本章是力学的开篇,二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
本节主要由“力是什么”“形变和弹力”和“力的测量”三部分组成。
其中,“力是什么”和“力的测量”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教材从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建立物理概念,再用概念用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的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能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4、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弹性势能。
四、教学方法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关门”引入,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吸引到课堂中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从生活现象中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中的图片、视频和小实验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己能主动得出结论。
但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只顾拿着实验器材玩耍,而忽视了实验的目的。
在两人一组的合作中,我发现有些小组学生之间的配合还存在问题,在这方面我也要花些时间去尝试改进。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教案及反思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力弹力》2. 详细内容:(1) 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2) 弹力的方向及其作用;(3) 弹力的测量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2. 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弹力的方向及其作用;2. 重点: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绳子;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的现象,引发学生对弹力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2)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形变,且形变越大,弹力越大;(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3. 例题讲解: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弹簧门的开启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5.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钩码重量下的弹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作用。
6.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形变下的弹力,并记录实验数据。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2.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形变,形变越大,弹力越大;3. 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弹簧测力计在不同钩码重量下的示数;2.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钩码重量成正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作用,再结合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方向;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座椅的原理。
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方向,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一、力 弹力 教学设计
第八章力
一、力弹力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力
1、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
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二、形变和弹力
1、性变:物体形状的改变
2、弹性性变:撤去外力后能够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
塑性形变:撤去外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
3、活动8.1
结论:外力越大,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
4、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三、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2、构造:刻度盘,指针,弹簧,秤钩
3、使用方法
测量前:看量程、看分度值、看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
测量时:受力方向与轴线一致、视线与刻度盘垂直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实际内容引入,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引起学生有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教学目标。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习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8.1力弹力一、教学内容1. 弹力的定义:弹力是指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2. 弹力的产生原因:当物体发生形变时,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体想要恢复原状,从而产生弹力。
3.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弹力的定义,知道弹力是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
2.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明白弹力是由于物体形变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方向,能够判断物体受力时的形变方向。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弹力的方向判断。
2. 教学重点:弹力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同学上台,用手挤压一个气球,观察气球的形变及产生的力。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力是什么力?它是如何产生的?2. 知识讲解:讲解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弹力的方向。
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弹力是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是由于物体形变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3.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有关弹力的例题,如:一个悬挂的弹簧,当挂上一个重物时,弹簧会发生形变,求弹簧产生的弹力。
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弹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有关弹力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弹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定义2. 弹力的产生原因3. 弹力的方向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弹力的定义。
2. 解释一下为什么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存在。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弹力知识解决问题。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在弹力方向的判断上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八章. 力 一、力 弹力》教案_28
力弹力简案
一、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图景的观察与分析,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通过实验观察和对比,认识形变,知道弹力的产生原因,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③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④经历测量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2)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过程
1、播放视频:撑杆跳。
引入。
感受身边的力
2、观察课本P44四幅图归纳出力的概念
3、同学们,请你们利用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气球、弹簧、尺、橡皮泥,对以上物体施加力观察物体的变化。
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变化?施加更大的力物体的变化?
归纳出形变概念。
介绍两种形变。
---复习转化放大法
4、通过压直尺和拉弹簧---得出弹力的概念。
5、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6、P46 阅读信息快递判断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正误
活动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①、测两个钩码的拉力相当于提起2个鸡蛋的力
②、用手拉秤钩,使指针指在1N 、5N ,感受一下1N 、5N的力有多大?
③、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秤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7、小结所学知识
四、习题反馈
课本 www习题制作测力计《评价手册》。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第八章一力弹力
2019-2020学年物理中考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1.用一个导体制成长度相等但横截面积不同的圆柱体a和b(a和b互相连接),a比b的横截面积大,将它们接入电路中,如图所示,通过a、b电流分别为I a,I b,a、b两端电压分别为U a,U b,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I a>I b、U a=U b B.I a<I b、U a=U bC.I a=I b、U a>U b D.I a=I b、U a<U b2.如图所示,几个同学在只有电流表或电压表时,利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R0,设计了下面四个测量未知电阻R X阻值的电路,其中不可行的是A.B.C.D.3.在做“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小翔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他先在电路的A、B间接入10Ω的电阻,移动变阻器的滑片,读出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记录数据后,改用15Ω电阻替换10Ω电阻,闭合开关,接下来他的实验操作应该是()A.观察电压表,向右移动滑片,读取电流数据B.观察电流表,向右移动滑片,读取电压数据C.观察电压表,向左移动滑片,读取电流数据D.观察电流表,向左移动滑片,读取电压数据4.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不计绳重和绳子与滑轮的摩擦力),动滑轮的重力为15 N,把60 N的重物1 s内匀速提高1 m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机械效率为75%B.绳子自由端向下移动速度为1 m/sC.拉力做功的功率为37.5 WD.绳子的拉力为37.5 N5.用质量相同的铅、铜、铁、铝(ρ铅>ρ铜>ρ铁>ρ铝)制成同体积的四个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四球都一定是实心的B.四球都一定是空心的C.铝球一定是实心的 D.铁球一定是空心的6.如图是“测量浮力”的实验情形,通过本实验,下列计算正确的是A.物体所受浮力为3N B.物体的体积为4×10﹣3m3C.物体的密度为4×103kg/m3 D.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为0.3kg7.小明在做鸡蛋沉浮实验,鸡蛋漂浮在盐水表面,如图所示,接着他沿杯壁缓慢加入清水使鸡蛋下沉,在此过程中鸡蛋所受浮力F与向水中加水的质量m的关系是A. B.C. D.二、多项选择题8.在厨房做饭的时候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用高压锅炖肉热得快是因为锅内气压增大使水的沸点升高B.电热水壶上的橡胶把手属于绝缘体可以防止发生触电事故C.电饭锅的插头插入插座空气开关跳闸原因可能是功率过大D.茶壶的壶嘴和壶身构成连通器,当壶中水静上时水面相平9.关于体育活动中的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慧跑800m,冲过终点时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她受到冲力的作用B.小静垫排球时,排球离开手后上升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C.小睿做引体向上,当他拉住单杠静止时,他所受重力与单杠对他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D.小勇练习运篮球时,带球绕过标志杆,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10.自然界的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一、力弹力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建立力的概念,并能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亲身感受物体的形状与体积的变化,建立物体的形变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领悟弹性形变的内涵,了解范性形变;
2、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并学会如何使用;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4、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力弹力
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外力的大小与物体
形变大小的关系;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
难
点
通过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
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
设计能力
课前
准备
气球、弹簧、橡皮筋、橡皮泥、图片
导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指导过程学生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用“孤掌难鸣”的原因引入
、、学生活动1:感知力的作用
利用身边的器材做推、拉、举、挤、揉、压等游戏,感知力的作用。
思考:两个物体间有力的作用时,这两个物体是否一定要接触?
两个物体接触时,这两个物体间是否一定有力的作用?
试着通过举例说明。
讲解并板书:力的概念:把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受力物体:受到里的物体。
举出一些有力作用的例子让学生分析
二、学生活动2:探究形变和弹力
在压气球、拉弹簧、拉橡皮筋、揉纸团、压橡皮泥等活动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分别松开手之手,有的物如
,它们的形状
,像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
在压气球、拉弹簧、拉橡皮筋中,你的手有的感觉。
叫做弹力。
讨论:弹力产生的条件是:、
形变和弹力
1、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2、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一个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如拉弯的弓、拉长的橡皮筋、被挤压的皮球、弹簧等,都会产生弹力。
三、学生活动3:探究物体形变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1:(1)架高塑料尺,放上不同重物,观察塑料尺形变大小(2)、在弹簧下挂不同钩码,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弹簧长度的变化与外力的大小关系思索
同位同学配合着完成
思考并举例
看书知道力的概念、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分析
回顾实验感觉完成问题补充
讨论
学生活动:架高塑料尺,放上不同重物,观察塑料尺形变大小
(2)、在弹簧下挂不同钩码,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情况,并探究弹簧长度的变化与外力的大小关系
小组交流:通过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活动8.1观察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弹力的产生离不开形变,而形变又离不开外力。
那么物体形变的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
实验2:探究物体弹性形变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1)、塑料尺,施加向下不同的压力,观察塑料尺的弯曲程度;
(2)、手沿水平方向拉弹簧的一端,逐渐增大拉力,观察弹簧的形变情况。
总结:以上观察表明,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作用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四学生活动4:自学,交流弹簧测力计
1.自学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一定限度内,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2)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刻度盘、指针、弹簧、秤钩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①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和。
②校零:检查指针是否在刻度处,若不在应。
③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
④观察时,视线必须。
2.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五、学生活动5:认识弹性势能
通过观察图片我们可以得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有。
通过教师举例引入,说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能使其他的物体工作,即具有弹性势能。
举例说说身边的物体哪些具有弹性势能。
六、总结
七、练习巩固:《物理补充习题》26页1-10题
八、布置作业:
1、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和儿童玩具,其中哪些是利用弹力来工作的?
2、书面作业:《物理创新练习》35页1-6题活动总结
自学
完成弹簧测力计的相关知识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观察图片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学生举例、讨论
做练习
板书设计
8.1力弹力
一、力
1、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
2、单位:牛顿(N)
3、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二、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
三、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1、构造:
2、使用方法:
四、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