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剖析

合集下载

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953年9月25日,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在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周年的口号里,向全国 人民正式发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4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的《宪法》,把总路 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总纲。
2.理论归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穷棒子社” 在社主任王国藩 的带领下发挥 集体力量 ,艰苦创业,从三条驴腿起家,依靠 自己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第一个丰收 年,用事实对那些散布合作社要“穷散架”的 人,做出了强有力地回答。
“穷棒子社”一年中巨大变化的事实,使西铺村 更多的农民看到了合作社的优越性,它像磁石 一样,强烈地吸引着社外农民特别是那些比较 贫困的农民的心。他们迫切地要求入社。
1953年2月15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南下视察。 列车路过河北,邢台县长张玉美向毛泽东汇报 到邢台全县入社、入组 情况。
毛泽东 :“是啊,多数农民是愿意走社会主义 道路的,因为这是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关键 是我们领导采取什么态度,这两个村群众办社 的热情很高,思想发动工作搞得也不 错。”“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 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法。”
①农业改造: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
②手工业改造:办手工业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和生 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胳臂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全行业公 私合营之前,企业的利润分配采取“四马分肥”的方 式,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后的赎买政策是国家按照企业 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拨付给中标价5%的定息,共计 10年。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一化三改” (一体两翼) “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 ,这是主体; (核心) “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 是“两翼”。(实质:改变所有制关系)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 史的必然性



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 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2、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 在着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限制和反限制 的斗争。 3.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日渐突出, 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课堂讨论:
1、 为什么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 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 策?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特在何 处?
讨论总结
1、 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二是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 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 的一面。 三是大多数工商业者都具有较高的科学 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和平改造有利于 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四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就形 成了盟友关系。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内容


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述: 1954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的《宪法》 把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写入总纲。
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是:

三、三大改造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途径: 互助合作 目标: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 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原则:自愿互利、国家帮助、典型示 范 分三个阶段,于1956年底基本完成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形式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改造旧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体系。

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要实现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旧的社会制度和观念进行革命性的转变,以建立起社会主义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涵社会主义改造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度的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次是政治制度的改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还包括对文化等方面的改造,实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等。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特点1.全面性:社会主义改造是对整个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全面转变,不仅包括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

2.历史性: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改造。

3.阶段性: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4.实践性: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改造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主要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国有化、个体农业社会化、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

这些改革和措施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步骤,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变的必要途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彻底扫除旧的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生产关系,确保广大劳动人民共同享有生产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挑战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实践中也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

其中包括对传统文化观念和制度的改造、对生产关系的转型、对生产力的提升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综合斗争,完善理论制度,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改革进程。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一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讲述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讲述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 前,主要是实行初级形 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对私营工业实行了加工订 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 业实行了经销代销,使这 些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开始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 道。
第二阶段,1954年至 1955年上半年,除继续 发展初级形式外,开始 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 营。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要进行工业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结合实际踏出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和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合作化的基本原理在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农村的阶级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找到了中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为什么要进行工业化
一、从金门登岛叹工 业基础落后的中国军 力
• 1949年10月24日,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 战军叶飞、胡琏为指挥员的第十兵团9000多 名战士凭借顽强毅力利用破木陈舟,以闪电般 登上汤恩伯20000多人驻守的金门岛,但悲剧 随之开始。国民党军凭借空军长处和海军优势,
二炸、从毁朝解鲜放战军争船看只工,将登岛战士上万人在几天之 业 防内 官基础消 一落灭 片后殆 嚎的尽 啕中。 。国消 上国息 报传 中到 央解 ,放 毛军 泽前东线主司席令静部坐,了将两
• 虽然我们都知道,对于朝鲜战争,中国 参战了,也属于胜利国,但当时的领导 人也十分的顾虑,军队也有所动摇,毕 竟面对的是一个超级大国,不论军事还 是科技,不论装备还是经验,我们都相 形见绌,劣势凸显。说白了,我们的胜 利不是依靠的是强大的国防和军力,而 在一定程度上是尸体的堆积,生命的凝 结。所以,在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 等烈士的背后,更深层次上射影出的是 一个工业极其落后的大国的不幸,一个 贫弱民族的悲哀。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重要理论体系。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经历了多次探索和实践,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最基本的理念是通过改造传统社会结构和制度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这种改造主要包括对生产关系的改变、对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等方面。

通过这些改造,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平等、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传统社会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并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形成一种愿景和共识。

这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协作,政府的有序领导,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必须基于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其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同时,它也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只有把握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才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 引言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理论上明确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和路径,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方法,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2.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和压迫是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矛盾激化,危机频发。

为了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开始探索并实践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3. 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目标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包括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性、先进性、指导性原则等。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人民民主国家。

4.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和方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主要包括革命的方式和途径。

革命方式主要分为暴力革命和和平革命两种,途径则包括农村包围城市和城市夺取政权等。

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土地革命、人民战争、群众运动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破坏等。

5.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与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成果丰富多样,例如苏联、中国、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6.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研究和运用,能够回答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7. 结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根据具体国情,不断总结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的胜利。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习感想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习感想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习感想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核心是通过对工商业、农业、手工业等领域进行全面的改革和重新分配,实现国家所有制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逐渐成为一个体系,并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思潮。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一思想是否依然有现实意义呢?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我深刻领悟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积极引进和探索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经济建设中。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国家的工商业、农业等领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而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不仅有助于改革,而且也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

随着改革深入推进,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现象,有些人权利可能会受到侵犯,这时就需要一些稳定因素的出现,以保证社会秩序。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则提供了这个稳定因素,因为它追求的是公平、平等和正义,只要坚持这个理念,就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我也意识到改革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

首先,需要有强大的领导力量和宏观管理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改革不偏离方向,同时也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引领改革者前进。

其次,还需要普通民众的支持,因为改革本质上是为了群众的利益,需要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才可能取得成功。

另外,我也发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

首先,它过于强调所有制的变革,忽视了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的重要性。

其次,它在实施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割裂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问题,这可能导致改革者受到压力和反对。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它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但其基本原则仍然是值得倡导的,这包括公平、平等、正义和稳定等方面。

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注重解决相应的问题和矛盾,才能取得更好的改革成果。

东南大学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

东南大学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

东南大学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主要矛盾: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外部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关于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曾有两种不同的设想,即“将来突变论”和“现在渐变论”。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新的设想,即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式实现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论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同年12月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浅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浅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院:姓名:雷梦学号:日期:2013.12.03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摘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本形成,在过渡时期补充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一步完善的。

研究该理论的发展史,对于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形成;发展;意义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对于这个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造是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举措, 是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前途之间激烈矛盾斗争的根本解决,并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基本形成。

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从党的成立到抗日战争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初步萌芽这一时期我们党提出,中国革命第一步要变成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对他们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没收官僚资本而节制民族资本;走农业集体化、合作化道路等。

2.解放战争时期,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基本轮廓。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即将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作任务将由战争变为建设,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即将成为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1948年至1949年间,毛泽东和党中央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1)提出经过15年左右时间再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设想。

对社会主义改造这一伟大社会变革的理解

对社会主义改造这一伟大社会变革的理解

对社会主义改造这一伟大社会变革的理解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进行的一场伟大社会变革。

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彻底改变社会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要消灭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

这意味着生产资料将不再归个人所有,而是归全体人民所有。

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国家的力量,将私营企业、合作社等私有制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使生产资料从少数人的私人占有转变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占有。

这样,社会主义改造就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它需要经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全面改革。

首先,要在政治上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即建立起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意味着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法权,建立起全体人民的民主权力,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其次,要在经济上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即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

这需要通过国家的计划调控,实现对生产要素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和统一管理。

此外,还要对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进行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证明,它是一场艰巨而复杂的斗争。

在改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

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代表和受益者会采取各种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各个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上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和挑战。

然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定信念,勇敢前行。

只有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深远而广泛。

它不仅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了基础,也为人民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社会福利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社会主义改造还使社会的发展更加公平、公正,消除了剥削和压迫,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平等。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信息工程系10级通信一班1041303048 张霞浅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建国初期,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众多的问题。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结合我国实际系统的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当我国开始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时候,从理论上讲我们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即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但实际上当时国际国内的具体情况却限定了我们的选择路径。

从国际上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对当时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苏联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一举成功。

苏联在十月革命以后的十多年的时间内在工业力量方面已赶上了德国,其矿业总产量、基本设备和工业方面,已接近欧洲大陆所有的发达国家,城市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从国内来看,首先,我国不具备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客观条件。

由于我国的民族资本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后的中国仍不能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这样必将导致对国际资本的依附,从而危及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安全。

由此可见,走资本主义道路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第二,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悖的。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大势所趋。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它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有现代化取向的强大、有效的政府。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过渡时期,经过在实践中的补充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论证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总结了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与形式;探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途径、形式、办法与政策。

社会主义改造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走向、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引起的巨大变化产生了直接的重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 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 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 必要的条件。 3.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 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要求,提高整个 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 路的要求
• (4) 我们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 商业的许多经验,这实际上成为对资本主 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5)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上
•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 会的转变 •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 验 •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我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从新民 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开始。
•初级形式 •高级形式
加工订货 统购包销 经销代销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 (2)改造的方针:“和平赎买”
•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 国家税收
企业公积金
职工福利
国家税收:34.5% 职工福利:15% 企业公积金:30% 资本家红利:20.5%
③把对企业的改造同对资本主义分子的改 造结合起来
(1).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 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2).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第一个五年计划 完成后10-15年. (3).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 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96.3%,5亿多农民
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 作化,走上了社会主
入社农户 96.3%
义道路。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是从供销合作 入手,逐步发展到走 生产合作的道路。
具体形式是: 手工业小组手工业供销 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 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改造的道路:创造了从低级到高 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பைடு நூலகம்
这就是克拉克
金日成在 《朝鲜停战协定》 上签字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工 业 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 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 • 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 总路线比喻为:“一体”和“两翼” • 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 系的辩证统一 • 总路线的实质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毛泽东修改过的文件
• 过渡时期总路线已具备了实现的可能: • (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的完成
土地改革


1952年2月10日公审中共高级干部 刘青山、张子善,并以贪污罪判处死刑。
• (2)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 (3)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重要意义
• 1.为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具体途径, 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 2.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国家学说,指导了新中国的建立。 • 3.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供了理论来源。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 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即:从先搞工业化建设、 再一举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 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国这样一 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 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 主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使学生懂得我 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 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 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之 间的矛盾。 • 土改任务完成后,就集中地表现为社 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 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外 部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 会,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时期,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 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 的中介和桥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1)经济方面: 国有经济及其领导下的合作社 经济、个体经济、私营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 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 济制度。 • (2)政治方面: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 专政。 • (3)文化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 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历史经验
•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走合作化道路 • 基本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 帮助 • 过渡形式:互助组(1949.10—1952.冬) 初级社(1953.1—1955上)高级社(1955 夏—1956底)
报名参加合作社
到1956年底,全国入
社农户占总农户的
•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1953年12月,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把 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 纲》: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 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