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思考
三、加强实践教学
三、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重要手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与企业、 研究机构等进行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引入企业项目、开展科研实践等 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提升技术技能。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 织技术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一些新建地方工科院校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创 新性和多样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实践能力。
二、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最后,师资力量不足。一些新建地方工科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师数 量和质量都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也难以推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 升。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潜力和需求。新建地方本 科院校应学生的个体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培养。通过设立灵活多 样的课程和项目,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六、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六、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各类学术讲座、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 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 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 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 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中,新建地方工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其本科人才培养模 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将从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 要性、现状和问题、优化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浅析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 国地 方本科 院校发展 中存 在 的问题及对策
◆许 箫悦
( 广西科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鹿山学院
广西
5 4 5 6 1 6 )
【 摘要 】 我 国地方本科 院校数 量 最 多, 招 生规 模 最大 , 却 陷入 大 学 地方政 府缺乏校企合 作培养高层次技 术技能型人 才的鼓励政 策 ,
生 就 业 难 的发 展 困境 , 笔者试从 办学定位 、 专 业 学科 建 设 、 人 才 培 地 方 教 育 行 政 部 门在 高 校 和 行 业 企 业 之 间 的 桥 梁 纽 带 作 用 缺 失 , 养方案 、 师资 队伍 建设和产 学研合作 等方 面浅析地 方本 科院校存 企业参 与高等学校办 学的积极性缺乏 多方 面基础 , 产学 研合作 教 育 没 有 广 泛 切 实 实施 。 在 的问题并提 出相应 的解 决对 策。
一
、
型” 、 “ 研究 型 ” 、 “ 教学研究 型 ” 这些 名词 上做文 章 , 把 自己 定 位 于 好 一 批 与 区域 经 济 结 构 匹 配 度 较 高 的 应 用 技 术 型 重 点 学 科 和 特 教学研究 型甚至于研究 型大学 , 定位趋 同 , 发展错位 , 学校 自身无 色专业 , 促 进学科 专业交 叉融 合 , 实现专 业群 与区域产业 链 的紧 坚实的办学基础 和发 展条 件 , 发展 困难 重重 , 前景不 明。 密对接 。 二、 学科专业无特色 , 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 ( 三) 加强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的特 色师资队伍 建设。 根据近 三年 本科 院校招 生专业数量 的统计分 析 , 半数 以上 的 骨干教师素质要 具备企业经历 与学术经历 的双重素 养 , 既具 新建本科 院校集 中在英语 、 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 、 艺 术设计 、 市场 营 备扎实 的基础 理论知识和较 高的教学水平及一 定的科研 能力 , 又 销、 国际经济 与贸 易 、 电子信 息T 程和汉语 言文学 等 7个专业 招 具有与专业相关 的企业T作经历 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以校企 生, 地 方 经 济 人 才 培 养 对 社 会 的适 应 性 差 , 造 成 的 严 重 后 果 就 是 合作 为主要渠 道 , 积极从 企业 行业聘 用专业 素质高 、 实践经验 丰 大量毕业 生找不 到合适 的 岗位 , 就业 困难 , 出路不 畅 , 而且造成 了 富 、 教学能力强 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 管理 人员作为兼 职教师 , 打 教 育 投 资 的严 重 浪 费 。 造一支专兼聘结合 的双师 素质 教学 团队。同时加强对在职教师 的 三、 人 才 培 养 重 理 论 轻 实践 , 人 才 培 养 体 系不 完善 。 培养 , 尽 可能安 排专业 教师 到企业顶 岗实践 , 引导教 师为企业 开
对地方新建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对地方新建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摘要:地方新建一般本科院校由于从事本科教育时间较短,专业优势与特色不明显。
如何构建自身专业特色、形成专业优势、全面提升培养质量,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重大课题。
本文拟从人才培养要求、学习能力与意愿等4个方面探讨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方式。
关键词:培养方案;就业;素质提升中图分类号:g40-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32-01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适应学校以“更新理念、优化模式、突出特色、强化质量”为宗旨,以“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短学期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势”为目标,体现了“固化、深化、优化、强化”的四项原则的要求,通过走访调研、召开论证会各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集思广益、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不断充实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培养方案能够实现学校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本人认为基于我校师资、生源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符合当前的我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但是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根据目标就业岗位市场与可能面对的竞争对手,有针对性地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就浙江省内高校来说,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岗位与浙大等一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岗位重叠的可能性不大,他们之间几乎不会形成竞争关系,其主要的竞争对象主要来自如湖州师院、台州学院、绍兴文理等一大批办校实力相仿的二本院校的毕业生,也会与浙工大、宁波大学、浙工商等一本院校的毕业生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因为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无法通过毕业生提供的书面材料与短暂的面试确定一名大学生的真正实力,只好通过学校的名气来做出录用决定,所以一般来说,我校毕业生是竞争不过这些一本院校的毕业生)。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我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呢?本人的看法是以宁波大学、浙工商等一本院校作参照物或标杆,按照他们本科生培养要求来培养我校的学生,再辅之以我校的培养特色,全面提升我校毕业生对诸如湖州师院、绍兴文理等二本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力。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和人才培养的探讨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年第36卷第8期地方高校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高校办学理念,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方向,以培养优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走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
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思路、方式和方向。
根据有条件适合的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以试点、示范、引领的方式,通过试点一批、带动一片的模式,逐步推广。
树立一批试点方案科学、社会发展需求迫切、实施取得显著成绩的高校为典型,并给与政策和经费大力支持,从而引领地方高校加快转型步伐,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当然,地方高校加快转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地方高校转型要正确定位应用型是高校发展中的一条道路,为地方大学发展提供一个多样化的途径。
但应用型不是低水平,低层次的,而是一个地方高校发展的方向。
应用型,指的是以需求导向。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目的是服务地方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也是需求导向。
不同类型的大学存在,不仅是学科发展水平的要求,也要服务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2]。
首先,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明确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地方高校职责使命。
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立足点,以所服务区域、行业的发展需求,为地方高校改革的切入点、创新点。
其次,加快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抓住不断出现的新行业和新技术发展的机遇,加强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建立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
建立合作关系,使转型高校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3]。
以我校的化工专业为例,充分利用淮北当地的丰富煤资源的优势,与企业进行需求对接,以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合作位切入点。
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煤深度加工研究中心,建立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格局,形成我校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促进新理论和技术渗透并应用到生产中去,推动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
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1地方应 用型本 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中存 在 的 问题
1 1 人才 培养 目标 定位 不准 确 . 人 才 培 养 的 目标 定 位 应 该 取 决 于 社 会 发 展 、 济 发 展 和 科 技 进 步 发 展 的 客 观 需 经
要 。 是 , 到 固有 办 学 模 式 以 及 传 统 思 维 但 受 习 惯 的 诸 多 影 响 , 多 新 建 地 方 应 用 型 本 很 科 院 校 的 人 才 培 养 目标 也 都 在 逐 渐 提 升 , 不 知 不 觉地 要 沿 着本 科 生 , 士生 , 士 生 硕 博 这 样 一 路 走 上 来 。 可 否 认 , 方应 用型 本 不 地 科 院校 在 其 发 展 到一 定 阶 段 的 时 候 也 不 排 除 有 培 养硕 、 研 究 生 的 可 行 性 , 它在 人 博 但
20 NO 0 1 2 5
Ci d so Io tn e I ha u tnn v i r n E c l n ao H s d
科 教 动 态
提 高 地 方 应 用 型 本 科 院 校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的 几 点 思 考
朱利荣 ( 吉林 工商学 院 长春 1 0 6 ) 0 2 3
都 还 没 有 改 变 过 去 一 刀切 的 管 理 模 式 , 各 层 次 各 类 型 的 众 多 高 校 盲 目无 序 竞 争 , 这 十 分 不 利 于 应 用 型 人 才 培 养 改 革 和 应 用 型 高等教育 的发展 。 2. 人 们 对 高等 教 育在 观 念上 仍 然存 在 一 2 定 的 认 识 误 区 长 期 以 来 , 学 而 优 则 仕 ” 中 国传 统 “ 的 观 念促 使 人 们 把 受 教 育 的 目的 归 纳 为 改 变 自身 的 生活 层次 , 上 所 谓 的 上 流 社 会 。 挤 实 际 上 , 育 的 功 能 不 应 该 是 简 单 的 促 使 人 教 的 向 上 层 流 动 , 教 育 的 更 大 的 效 用 在 于 受 促 使 人 社 会现 实 角 色 和 理 想 角 色 的 统 一 , 实 现 人 的 全 面 社 会 化 , 具 备 社 会 化 角 色 并 所 要 求 的最 基 本 能 力 。 实 中 , 们 一 方 面 现 人 承 认 应 用 型 人 才 有 着 非 常 广 泛 的社 会 需 求 和令人看好 的就业前 景 ; 另一 方 面 只认 管 理 岗位 、 究 岗位 做 自 己的 职 业 选 择 , 愿 研 不 意 面 向 生 产 一 线 。 些 都 构 成 人 们 对 高 等 这 教 育 的 认 识 误 区 , 某 种 程 度 上 影 响 了 应 在 用 型教 育 , 育 资 源 不 能 达 到 最 好 的 配 置 , 教 应 用型人才的输 出与需求不 能匹配 。 2. 来 自社会 和企 业 的支 持不 够 3 方 面 , 方 应 用 型 本科 院 校 大 多 数 不 地 具 备 品 牌优 势 , 导致 它 们 经常 无 法充 分 向社 会 上传递 其 绩效 信 息 , 这样 就 不 容 易获 得 广 泛 的 社会 优 质 资 源支 持 , 企业 因 为不 信 任而 不愿 意 与这 些 高 校 合 作 ; 另一 方 面 , 企 合 校 作还 存 在着 一 些需 要 解 决 的 问题 , 比如 政 府 主导 的 关于 校 企 合 作 的 社 会 政 策法 规 不 是 很健全 , 业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企 校企 合 作 没 有 良好 的绩 效 评 价 机制 , 校企 合 作 的 风 险大 等 , 如果 合 理解 决 这 些现 实 问题 必 将 有 助于 校 企 合 作 机 制 的 构 建 。 2. 教 师缺 乏 改革动 力 4 教 师在 应 用型 人才 培 养改革 中还存 在 额 外 成 本 。 对 业 务 水 平 的 要 求 上 看 , 学 内 从 教 容 将 由单 纯 理 论 内 容 向 理 论 教 学 与 实践 教 学 结 合转 变 , 教学 方式 上将 由讲 授 型 向 实 从 操 型转 变 , 核 方式 将 由单一 考 试 向几 种 考 考 核 方式 结合 转 变 ; 对教 师 的能 力要求 上看 , 从 原 来 是 专 业 教 师 , 在 得 考 双 师 证 。 有 这 现 所 些 都 是 教 师面 临 的 新 问题 , 革动 力不 足 。 改
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其思考
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其思考作者:朱礼龙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34期摘要:反思了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空泛、缺乏个性与特色、培养模式改革形式重于实质、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思想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专业选修课程选择上存在功利性和盲目性、考核方式过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三方面定位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最后,对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者简介:朱礼龙(1967-),男,安徽和县人,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安徽凤阳233100)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科技学院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研究”(项目编号:x20120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26-02关于人才培养模式,199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2012年3月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文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魏所康(2004)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
”[1]李望国(2006)分析了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背景、理论依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阐述了构建这一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以及条件和措施。
试析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思考
试析地方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思考论文摘要:人才引进是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捷径,是各高校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地方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科学规划,构建高效务实的人才引进机制,同时做好人才的使用与培养工作。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人才引进;思考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第一要务,为此,各高校一直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人才引进一直是迅速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地方高校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往往在人才的引进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为有效引进高层次人才,有些地方高校甚至采用“非常规”措施,不惜重金、不分专业的盲目引进,虽然表面上营造了重视人才的氛围,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动力,但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使用过程中却不断凸显出如重引进轻规划、重引进轻使用、重学历轻能力、重学历轻素质、重校外轻校内、重形式轻内容、重引进轻培养等问题,影响到人才引进工作的效益发挥。
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构建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是促进地方高校内涵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科学规划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首要前提人才的引进工作决不能盲目跟风,地方高校必须结合本校特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订适应于本校学科发展和教学建设需要的人才引进机制。
1.人才引进目的要明确,专业要有针对性地方高校受经费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人才的引进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需要,学校重点专业学科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是重点引进对象。
例如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就应该引进一些能带动某个学科甚至影响整个医院的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
对于重点人才,学校要舍得花钱,敢于投入,切忌不分重点、不择专业,不然高学历人才的数量上去了,但未必就能有效促进学校的学科发展,解决了高层次人数不足问题,却会带来更多的后续问题。
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摘要】地方本科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以新的就业、经济形势为视角,分析了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适应圈广、基本功硬、实践性强的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从明确培养目标,拓展就业范围;优化培养环境,夯实基本功力;丰富教学模式,增强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入手探析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新形势;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转折期,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
而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对于新形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因此,直面全球难题、迎接新形势的挑战,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在当下重新成为了新的热点议题。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新形势主要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形势新;二是就业形势新。
1.经济形势新。
①外部经济不确定性加大。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已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加之目前的欧债危机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现在面对着一个很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部需求减弱,抑制了国内劳动岗位的增长。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长期性的认识还有所欠缺。
怎样来迎接这样一个长期的经济不稳定期,怎样在这样一个金融危机时代求生存、谋发展,寄予了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期盼以及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责任。
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4月25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12年春季报告》指出,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发展以及国内投资增速放缓的背景下,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回落,预计gdp增长速度为8.7%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是塑造学生的心智和个性 , 为学生将来成为官员 或从事 学术 研究 做 好 准备 , 主要 培 养 的是 学 理 型
人 才 ; 众 高 等 教 育 , 规 模 可 为 1% 0 的 大 其 5 % 适 龄青 年提 供学 习机 会 , 接受 高 等 教育 是 适 龄 青
・
71 ・
源 的激烈 竞争 。随着 我 国高等 教育 系统 的分 层定
位 日益规 范和 明确 , 同层 次 的 大学 有 不 同 的 服 不
转变 , 经济 和社 会 竞 争力 的增 长 对 于 自然 资源 和 简单 劳动力 的依 赖减少 , 主要体 现在 知识 、 而 科学
年的权利 , 重点从塑造心智和个性 向传授技术与
能力转 变 , 主要 培 养 高素 质 应 用 型人 才 。所 以党 的十六 大报 告 中就 明确提 出 , 造 就 数 以亿 计 的 要 高素质 劳动 者 , 以千 万计 的专 门人才 和一 大 批 数
拔 尖创 新人 才 。
技术水平的提升和高素质人才数量的增长上 。人 才 的需求 随着 经 济 的转 型 而 呈现 出多 层 次特 征 , 不仅需 要具 有一 流基础 研究 能力 和科技 开发 水平
的科 学家 、 究 员和开 发工 程师 , 研 更需要 大量 能将
理论 知识运 用 到生 产 一 线 中 的操 作 、 理 和 经 营 管
21 0 2年 5月
鲁东大学 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L dn n e i ora( hl o h n oi cecs dt n u ogU i r t JunlP i sp yadSc l i e E io ) v sy o aS n i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
外部需求 和 自身教育资源配置而形成 的教育过程。 根据上述观点 ,不难得 出 目前关 于 院校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应 用 型 人 才
述是多种多样的 , 但对 于其 内涵还是有着基本 的共识 , 即人 才培养模 式应该包 括人才培养 目标和规格 、 系 、 体 途径 、 过
Auh rS a d es Ja g i Ag c l rl to ’ d r s in x i r ut a Unv ri ,3 0 5 u iest 3 0 4 , y Na c a gJa g i hn n h n ,in x, ia C
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前言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地方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这些院校承担着培养地方高素质人才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地方本科院校当前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着一些瓶颈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问题分析1.招聘优先原则地方本科院校在招聘高层次人才时,往往采取优先本校毕业生或者优先本省籍人才的原则,这种做法会限制招聘范围和增加成本。
因为这种做法往往会倾向于选择口碑较好的一流大学的本校毕业生或者有地方户籍的人才,而不是更优秀的外校人才。
2.薪资待遇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对高层次人才薪资待遇不高,而且一些院校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不太能够提供合理的薪资福利方案。
往往面对来自一流大学的高素质人才,这些院校缺乏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
3.绩效考核地方本科院校对高层次人才的评价标准太过于单一,过于注重科研成果而忽略了教学质量。
而且,评价标准和绩效考核存在着实际操作上的难题。
这会导致一些十分优秀的教学型人才难以通过绩效考核。
4.管理机制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机制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一些院校的管理措施还比较严格,招聘的流程和程序又比较繁琐,很难快速有效地给到应聘人员反馈。
这样会导致一些有才华的人才被招聘过程耽误,错失宝贵机会。
5.求学环境地方本科院校有的地方在硬件、软件和团队环境上并不十分优秀,也缺乏具有吸引力的软环境。
合适的学术团队、技术支持、研究资源等方面的配备也往往无法与一流高校相当。
对策研究1.放宽招聘条件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拓宽招聘渠道,缓解引进人才的限制条件。
可以放宽优先录取原则,向外校招聘有才华、符合条件的人才,赋予他们与本校内部才华相同的权益。
2.提高薪资待遇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薪资待遇,并根据工作年限,教学能力、科研成果等综合评估指标,提供更具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方案。
3.改革绩效考核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包括从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分别考核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若干关系探讨
、
德 与 智的关 系
教 育是一 种说 教 , 上课 是浪 费 时间 。 分学生 对思 部 想政 治教育 课没有 热 情 , 想上 课 或上 课开小 差 。 不 部分专 业教 师则认 为 思想政 治教育 课 占用 了太多
的学 时 , 占了专 业课 的空 间 。 挤
德 与 智 的 问题 ,是 人才 培养 关 系 中的核心 问 题 , 是个 老 问题 , 也 可能 自从 有 了现代 教育 就 已经
创 到成熟 都凝 聚 了无数 科学 家 追求 真理 的献 身精 神 、 实求是 的科 学态 度 和坚忍 不 拔 的科 学 品质 。 事 每位科 学家 平凡 或不 平凡 的人 生 经历都 犹 如一首
感人 的史 诗 , 歌可泣 。从 亚 里 士多德 到 达尔 文 , 可
政 治教 育 的现 状 。 目前 学校 的思 想政 治教 育 , 主要 依 靠 四 门理论 课程 和两 支 队伍—— 思 政教 师 队伍
只关 注学术 内容 ,较 少花 功夫 去开 发 隐含在 学科 内容 中 的德 育素 材 ,如在 学科 教育 中培 养学 生 的 学科 感情 、 科学 精神 、 学术 诚 信 和为科 学献 身 的精
神 以及 唯物 辩 证 法 的哲 理 和 伦 理学 的精 髓 等 等 。
一
任感 , 求 个 人 主义 等 倾 向 ; 追 个别 学 生 心 智 不全 , 心 理危 机 , 格 怪癖 ; 个别 的学 生道 德 缺 失 , 性 极 作 弊偷 盗 , 至触犯 刑 律 。 加工 作后 的学 生也 存在 甚 参 着缺 乏敬 业 和进 取精 神 , 业道 德不 高 , 职 不讲诚 信
关键 词 : 方 本 科 院 校 ; 才培 养 ; 系 地 人 关
怎样 培 养应 用型 人才 是高 等教育 的一 个 新课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ZHoN GGUoYETNTAoYU I I
地 方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的思考
冉 晓 宇
( 重庆科技 学院. 重庆 4 13 ) 0 3 1
摘 要 : 通过 分析 当前地 方本 科 院校在 人 才培 养方 面存 在 的 问题 。 出依 靠地 方 经济 资源 为 学校 提
地方 院校可 持 续发 展 提 供 招生 和就 业 的广 阔平 台 ; 识 课 程 , 键 在于 开设什 么样 的通 识课 程 。 关 这就 必须
另一 方面 , 地方 院校 在人 才培 养模 式 、 构 等方 面适 分析 校 情 , 掘 和 开发 现有 资源 和优 势 , 结 发 重点 布局 , 应本 地 区经 济发 展 的需要 ,将 为本 地 区经济 的发 展 而不 是遍 地开 花 , 全求 大 。 求 提供 智力保 障 和人才 支持 。
重 。在课 时 中 , 践课课 时较 少又极 其单调 , 实 而且 开 确定在什么领域、 层次做出 自己的贡献。 学校的发展 出的实验 基本上 是验证 性实 验 。本科 学生 也很 少有 目 标和建设方略必须实现与地方文化和地方经济发
第 1 2页
维普资讯
发展 服务 。通过加 强 文理结合教 育 , 供 学生 学术发展 空间 , 提 将科研 引入 本 科 生教 育等措施 , 建 构
新 型的人 才培 养模 式 。 关 键词 : 方 高校 ; 才培养模 式 ; 新型人 才 地 人 创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涉及到学校教育定位 、 参 与科研 的机 会 。这 种教 学安 排对培养 学 生创新 能
素
养规 格 的质 量标 准组织 深入研 究 。地 方本 科 院校 由 思 想理念 方 面 ,当前 中国教 育思维 中缺 乏怀 疑 于实际办学水平和实力 ,应该依托地方优势和经济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 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决定高等教育必 须走多样化发展的道 “ 路 ,如何应对社会需求 , ‘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眼下高等教育界共 同面对 的一个新课 题。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与 是 传统本科 院校人才培养相 比, 显著特色是 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 ; 而与面向岗位和职业培养的 技能应用 型人才相 比, 高层 次应用型人才 面向的是行业 , 它要求学生具有较为综合 的专业知识和 良好 的文化素质 , 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 ”_ 『 I 。也就是说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 比, 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 ; 更 与高职高专层 次 相 比, 更强调一定 的基础教育 , 强调一定的后续发展 , 即它体现 的是加强基础 , 出应用的人才培养要求 。当然更 广 突
及存在问题 ; 并结合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实际, 出了构建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提
关键词 : 用型本科教育; 才培 养模式 ; 应 人 办学模式 ; 色专业 ; 特 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 :4 0 G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 8 3 2 (0 8 0 — 0 10 10 — 4 12 0 )1 0 0— 6
来的 。
应用 型本科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 概括起来就三句话 : 一是社会发展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 二是优化高 等教育结构布局的需要 ; 三是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 的需要。正是在这 “ 三个需要” 的背景下 , 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
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与改革思考
大 学 教 育科 学
21 0 0年第 3 期 ( 总第 1 1 ) 2期
地 方 教学 型本 科 院校 人才 培 养 模 式 的突 出问题 与 改革 思 考
胡 建 ,宋克 慧 ,彭庆文
(怀 化 学 院 , 湖 南 怀 化
化 为依 托 , 专 业 能力 素 质 ” 培 养 为 主 线 ,整 合 和 融 通 课 堂 教 学 、实 验 实 训 、校 园 文 化 活 动 三 个 人 才 培 养 平 台 , “
重构 或 创 新 “ 三位 一 体 ” 人 才培 养 模 式 ,以适 应 新 形 势 下 专业 教 育 多 样 化 的 市 场 需求 。 [ 键 词 ]地 方 教 学 型 本科 院校 ;人 才培 养 模 式 ;应 用 型人 才 关
教 育 研究 。
胡 建 等 :地 方 教 学 型 本科 院 校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突 出问 题 与 改 革 思 考
大 学 教 育科 学 ・ 教 学 虚 实
3 5
多方 面仍 存在 较大差 距 和不足 。基 于此 ,各 校在改 革过 程 中大多将 人才 培养 规格 界定 为应用 型 ,在此
、
地 方 教 学型 本 科 院校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 突 出 问题
1 .应 用 型 人 才 概 念 模 糊
目标 、规格 的确定 ,课程设 置 、教学 内容与 方法手 段 的选择 ,以及 管理 与评价 的方法等 内容 。 高等教育是 依据学科 知识 和专业分类 培养 高级 专 门人才 的活动 ,客观上 讲 ,高 等教育就 是一种专 业 教育 。“ 各类 院校 都要 合理 定 位 ,努 力 形成 自己
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其 已有 的传 统、办学条 件和 办学水平 以及 所处地位 ,也有较 大差异,国家 、所在地 区对他们 的要求和期望也不相 同。地 方院校 的人才培养模式不 能单 一雷 同,必须明确 目标,找准 位 置,扬 长避 短,发挥 优势,办出水平和特色 ,才能促进 自 身的发展和 进步。 二、 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思 考 ( )转变观念 ,统 一认识,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一 的指导思想 与总体 目标 人才培养模 式是人才培养 目标 、教育制度、培养方案和 教育过程诸要素的组合与教育教学运行 机制的总称, 其特征 具有多样性、动态性 、特殊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决定 了没有一个 普遍 适用的理想人才培养模 式。因此 , 了实现 为 定的教育 目的,可以通过 目标 与过 程、制度 、方案等之 间 的反馈调整 , 适当变换构成要素 的不 同组合就能够形成不 同 的人才培养模式 。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 内涵就是因地制宜 地组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
l3 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能力 , 对基础 教育改革 、 区域经济建 设具 有较 强适应力并具 可持续发展力 的高素 质应 用型人才 , 同时根据 学生的潜 能和 特点 , 培养一 部分学科交叉 、 知识综合 的复合 型人才和 基础 扎实、具有较强研究 能力 的研 究型人才 。 ( 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 的主要措施 1 .清醒认识新形势 下的人才 培养质量观 ,建立人 性化 教学管理体制 伴随着高等教育 的大众化 , 人才培养质量观在不断发 生 变化。高等教育不但要培养适应现 实社会 需要的人 , 还必须 使这 些人能够面 向未来 ,因此 , 才的综合素质 已经成为 当 人 今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重要 内容 。 根据 我校 办学定位 , 在人才 培养 模式改革中 , 我们要积极开展高等教育 思想研 究 , 全面 贯彻 “ 的全 面发展 ”的现代 教育理念,瞄准社会对人才 的 人 需求 ,以 “ 既要成才更要成人 ”为标准 ,在培养学生的知识 面及适应 性上下功夫,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 调发展及思 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综合提 高,使学校培 养 的人才 既具有共性 ,又具有个性 , 使不 同知识 水平 和智力 的学生都有适合 自身发 展的 目标 取 向。 教学 管理 制度 要坚 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 既注 意发挥教 学管理 的规 范功能,又注重教学管理 的弹性 , 制度 上保障 从 学生学 习具有选择性 、个性 ,发挥学 生的潜 能、满足 学生的 成才需求 。学校将逐步推行学分制 、主辅修制 、本科 生导师 制, 增加 学生选择 专业 、课程 、 教师 、学业进程 、学习方式 、 学习 内容等的灵活性 , 正建 立有 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的人才 真 培养 体系 , 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挥学生创 的造潜质 ,满 激 足不 同层次学生成长成才 的需要 。 2 .构建 多样化 的人才培 养模式 要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 目标 , 必须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 养模 式。进一步完善 “ 学程 分段 、方 向分流 、分类 培养 ”的 人才 培养思 路,实行 “ 识教育+ 通 学科专业 教育 + 实践教 育 ”的 “ + + ”基本培养模式 ,即在第一 学年进 行通识教 12 1 育 ,第二 、三学年进行学科专 业基础教 育及专业方 向 ( 含教 师教 育方 向)教育 ,第 四学年进行实践教育 。此外,各专业 可根据专 业特 点、培养 目标 、社会 需求 和学生个体特质 ,结 合本 学科 专业 发展要求,充分论证 ,大胆创新 ,实施校地 、 校校 、校 企合 作培养模 式,中外分段、 国际合作培养模式 , 优特生培养模 式及其 它有利 于突出学校优势学科专业 、 现 体 学校办学特色 、 发展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 探索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辅修模式及培养研究 型 人才 的导师制模式 。 3 .狠抓产学研相结合 的 “ 用型实践 ”环节 ,切 实提 应 高学生实践能力 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 狠抓 应用型实践环节是教学应用型 大学突出本科人才培养特色 的关键 。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周 边 区 ( )政府的联系 ,本着 “ 县 优势互补 、互 惠互利、协 同 创新、共 同发展 ”的原则 ,积极主动 与周边 企业建立长期 、 稳定的合作关系 , 开展技术交流 与产学研合 作,并借助战略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引进策略的思考
科 学 规 划 与 分 类 措 施 等 问 题 , 出科 学 规 划 、 价机 制 、 提 评 激励 机制 、 长 环境 等人 才 引 进 策 略 。 成 关 键 词 : 方 本 科 高校 ; 才 ; 策 地 人 对
中 图分 类 号 : 4 G6 收稿 日期 : 0 00 — 2 2 1 — 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8 2 ( O O O — 1 40 1 0 — 2 4 2 1 ) 30 2 —4
第 2 8卷第 3 期 21 0 0年 5月
泉 州师 范学 院学报 ( 会科学 ) 社
J u n lo a z o r lUnv r i ( o i1 ce c ) o r a fQu n h u No ma i est S ca in e y S
Vo1 2 NO 3 .8 .
相应 的教学 工 作 条 件 和科 研 项 目, 致 引 进 的人 导 才无法 达到 引 进 时 的期 望 值 , 结 果 必 然是 人 才 其 闲置或 引进人 才 的再次 流 动 。一 些地 方本 科 高校 在人 才 引进 过程 中 , 乏对 科 研 、 科 、 学等 的 缺 学 教 发展及 其所需 人 才 的长 远 规 划 , 有 从 学科 专 业 没 建设 和师 资 队伍 建 设 的实 际 需 求 出发 , 切实 地 制
应 配套措施 未 能及 时跟 上 。另外 , 在人 才培 养 、 选 拔、 用、 任 考核 及 激 励 等方 面仍 不 够完 善 , 在 因 存
循守 旧、 论资排 辈 的思 想 和现 象 , 一定程 度上 制 在 约 了人才 的发展 [ 。 6 ]
对 高校人 才引进 过程 中 的博弈 双 方提 出了各 自理 性 思考 和决策 的量 的依 据等 [ 。本 文结 合 地 方本 3 ]
地方本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
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 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国家和
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拔尖创 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亟待解决。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 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改进地方本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提供参考。
障。
深入研究地方本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 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提炼有效的培养模式 和教学方法。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 和培养机制,注重个性化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该高校建立了多个实践平台,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科研团队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同 时,该高校还与多家企业和机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项目合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 于实践。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地方本科院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相对不足 ,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
地方本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的几个问题
2023-10-28
目录
• 引言 • 地方本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 地方本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策与建议 • 地方本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允 许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摘要】人才培养工作是高校生存与发展之根本。
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有争议、易误解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根据其本科办学历史、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办学传统等因素,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和类型一般定位于教学型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主,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
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与探讨。
一、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服务面向地方本科院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性,其人才培养应突出“地方性”特色。
地方本科院校应从学校自身条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出发,为地方培养大批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然而,有些地方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公开表示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就是为地方服务的。
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的服务面向是否仅限于地方,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最主要的职责,也是其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的服务对象却是多重的,既包括地方、行业,也包括国家。
比如,有些原来的部属高校,虽然下放后由地方政府管理,但是这些高校原本就是国家建设起来的,所培养的人才适当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是理所应当的。
并且这些高校都有很强的行业背景,如一些石油、地质、邮电等院校,其学科、专业具有较强的行业特色,而且这些专业是这些高校的优势传统特色专业,它们所服务的行业可能分布在国家的其他地方,不一定局限在高校所在地,也不一定对应所在地的支柱产业,在此情况下,所培养的人才除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外,继续为行业和国家提供部分服务也是这些高校应尽的职责,服务地方与服务行业、国家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鱼”和“熊掌”的关系,它们是可以统一协调的。
另外,从学生就业的角度看,既服务地方,又服务行业和国家,能够有效地扩大学生就业渠道,有利于减小高校和地方的就业压力。
综上所述,在地方高校培养人才的服务面向问题上,首先要突出服务地方,如果有条件继续为行业和国家提供服务的也应当继续提供,这样对国家、地方、高校和学生都是有利的[1]。
二、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兼顾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应突出“应用性”特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然而,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甚至一些地方院校的部分教育工作者主张,地方本科院校只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基于教育的本质,大学教育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也要满足所有受教育者成长与发展的不同需求[2]。
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目的:一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坚持服务社会需求兼顾个性要求的价值取向,其人才培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考虑学生在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满足不同需求学生的要求,实施分层次、分类型办学,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3]。
地方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可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或特色专业,并根据学生的潜能和特点培养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以及少量的基础扎实,具有研究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应以本科教育为主,可进行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教育,也可进行适量的高职教育[4]。
如果一所高校的部分学科和专业有优势,科研成果突出,师资水平高,研究和开发能力强,具备举办研究生教育的条件,立足于高校的长远发展,以及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应当适度举办研究生教育[1]。
部分部属下放院校,以及位于省会城市的一些办学较早的本科院校可培养硕士、甚至博士;新建本科院校也可以根据其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师资条件、科研能力等,以及所在区域相关特色产业需求,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一些地方高校,因多省市招生,学生基础差距大,考虑到培养对象的客观差异,为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
一些基础好、钻研能力强的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愿望强烈,在此情况下,立足于对学生负责,学校应该通过适度发展普通本科教育,为这类学生愿望的实现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相反,有些学生根本无法适应应用型本科学习,在此情况下,立足于对学生负责,学校应该适度发展部分高职教育,为这类学生提供一个适宜的发展空间[1],这也符合当前国家引导、鼓励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或部分专业或部分学生转型发展,大力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发展情况下,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地方本科院校具体如何发展,应由学校根据自身的生源质量、学科专业状况、师资条件、科研水平等实际情况来决定[1]。
三、坚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并重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服务是地方高校必须坚持的办学理念,在确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使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相适应[5]。
但是不能片面地强调“社会适应论”,不能过分强调社会需求,如今社会由于知识的快速增长和职业间的流动性更大等原因,任何一个专业,教育注入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既不能确保学生今天的就业,也未必能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等同于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目标;人才培养具有内在的规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必须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只会损害人才的健康成长[6]。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坚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并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四、坚持市场导向与学术导向并举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基础、生源特点、服务面向、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等因素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突出实践训练,注重职业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如果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仅仅遵循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忽视市场需求,则培养的人才无用武之地;如果培养的人才只懂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则不受市场和企业欢迎。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地方、行业对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技术支撑[7]。
地方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主,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面向社会与行业办学,但不能过分强调职业性而摒弃学术性,否则,应用型本科教育将导致本科属性丧失,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也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将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
科研作为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既是沟通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有力推手[8]。
科研既是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高职高专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薄弱环节。
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主要是应用性开发研究,较少关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但不反对和排斥少数教师从事基础科学及高精尖方面的研究,然而,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主要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是围绕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展开的。
并通过积极开展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和技术创新来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4]。
学术能力的培养能够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只重技术,不重学术;另外,技术密集型企业需要具有新产品研发能力、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因而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学术能力。
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应重视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也是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5]。
科研育人除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持到底、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事业心[9]。
五、重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地方本科院校要切实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其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充分反映社会需求,满足地方、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应用性课程体系[4]。
因而,有些人就认为,社会需要什么,就教学生什么,而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因为时代在变,当学生学会这些知识以后,社会发生了变化。
强调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求是正确的,但不能过分追求适应社会需求,不能仅根据社会近期行业的变化来设计教学内容,要有长远的、发展的战略眼光,要遵循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向为着眼点做长期规划。
市场需求变动很快,不要教学生因市场变化而丧失基础的知识,而要给他未来10年、20年都能够有用的知识,就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10]。
很多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可能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因此,有些人希望本科生干什么就学什么,到了岗位上马上就能上手、操作,如果以学生到了岗位上就有用的话,那中专生最合适。
应用型本科教育毕竟是本科层次的应用型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遵循本科教学的一般规律,不能降低本科基础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应该给学生提供较为厚实的知识理论和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另外,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和专业性基础知识,当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后,他们就可以用知识去解决面对的新问题[10]。
如:两个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不同的学生,放到同一岗位上时,学习专业知识比较多的学生可能上手快,但是3年、5年后,我们会发现基础理论比较扎实的人可能成为创新者和资源的重新整合者。
所以,大学本科不要过早的让学生被专业知识所俘虏,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宽广的知识面是创新的“基石”。
本科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重要阶段。
学生要想有长远的竞争力,必须首先让学生打好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专业基础,使学生具备发展知识、思维和创造能力所需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基础性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发展属性,知识基础越牢的人更能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