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幸福
如何构建幸福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构建幸福课堂教学模式教育的目的是生活,生活的目的是幸福,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
十月份,我校提出“幸福教育”。
什么是幸福教育?对于学校来说,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
新的办学理念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 如何构建“幸福课堂”,实行幸福教育?以下是自己对“构建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浅认识,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下。
要想课堂上学生快乐幸福,就必须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中自主学习。
这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课前充分预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这是提高听课效率的前提。
充分预习,可以根据预习中的问题,确定听课重点,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可以有效参与课堂的交流讨论,有话可说,有据可说,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还可以解决听不懂的问题。
这叫先学后教。
教师要像重视课后作业一样重视课前的预习作业,做好课前铺垫,设计预习卷,布置预习题,要做好预习的检查工作。
课中也要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钻研探讨,力求体现少教多学。
学习发生的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教多少,而在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的长短。
教师讲得多,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机会就减少。
教学的二八定律:20%是重点,需教师讲,80%是可以自学掌握。
只有在老师讲解之前已经深入的钻研,才能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沟通,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进行对比的评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
让学生课堂幸福,那么教师的教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分析好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已有的知识技能情感和心理发展对新学习的适合度、学习者的起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分析好学习内容和学习经历。
以学定教(源于因材施教),就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学”的实情出发,使教为学服务。
要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可能产生的难点和障碍;要设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设计好解决方案;要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备课,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要分析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经历、学习机会和学习经验;要根据学的需要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策略。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是英国伟大的
哲学家、社会学家和进化论者。
在他的著作《社会学》中,他阐述了自己的一种思想——“快乐教育”,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够快乐、自由地生活。
斯宾塞认为,人类的本性是追求快乐的,快乐是生命的
最高目的,教育不能忽视这一点。
他认为,受教育的人应该得到最多的快乐,而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人们的快乐感和幸福感。
斯宾塞主张教育要注重身体、智力和情感的发展。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充足的精力去开发自己的智力和情感。
因此,他反对传统的课堂教育,主张更多的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
同时,他还提倡学生要自由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他
认为,传统的教育太过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他主张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向,让学生在自由和创造的氛围中学习和探索。
斯宾塞还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即教育应该注重
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教育应该让人们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学会珍视生命、关爱他人,
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社会和世界。
总之,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幸福、自由和创造的教育理念。
尽管他的思想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但它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让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教育的生命意义和社会责任。
教师的幸福感从何而来(优秀14篇)
教师的幸福感从何而来(优秀14篇)教师幸福感心得体会篇一幸福感受力是指人们对于幸福的认知和体念能力。
有一句话说得很经典,“幸福,不是我们得到的多,而是我们计较的少”。
虽然追求职业的幸福是每个教师都希望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较高的幸福感受力,它跟教师的性格倾向性、精神品位和德性、审美素养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够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他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来抗拒“审美疲劳”,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呢?1、从家人身上获得幸福感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中,更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家庭。
爱人的体贴周到,孩子的天真可爱,父母的健康安乐,是幸福;家人的互相激励,彼此促进,和谐共进,愉悦成长,更是幸福。
反之,那种难以付出自己或亲人的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杰出”、“优秀”是不可能使人产生幸福感的。
教师的幸福首先应该建立在家庭幸福的基础上,与家人共同健康地成长,努力把自己的家庭打造成为和谐家庭的榜样。
2、从学生身上获得幸福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教育对象,有的老师能从学生身上获得幸福感,而有的老师获得的却是苦恼呢?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如何看待学生、如何与学生交往。
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
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以蜡烛来形容教师,“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实际上,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教师是与学生一起成长的。
在成长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业进步而喜悦,为学生的勤奋努力而高兴,也可以为自己的教学进步而欣慰,为师生的教学相长而欢乐。
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的天使。
怎样才能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呢?方法很简单: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学生;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往。
高职院校“10个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7期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产教融合背景下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协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23QTJG082);轨道交通装备动力学破坏测试及材料修复应用技术创新团队㊂作者简介:伍世英(1989-),女,汉族,湖北黄冈人,硕士,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李哲(1986-),男,汉族,湖北仙桃人,博士,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通讯作者)㊂抗震救灾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重家国大义的伦理传统,这与西方强调个人㊁尊重个性发展的观念有所不同㊂从促进跨文化比较㊁激活价值思辨㊁讲好中国故事三个角度运用类似红色育人素材,因课制宜选取自主探究式教学法㊁任务教学法㊁混合式教学法等安排课堂活动,有利于增强课堂互动性㊁实操性㊁趣味性㊂第三,建立多维度多主体多阶段评价机制,形成良性教学闭环㊂只有目标和过程,却没有最终的验收评价环节,则难以评估教学效果和目标达成度,也难以保证教学生态的持续完善㊂对红色资源融入外语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评价,既要重视知识的深度又要强调人文的温度,既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广度也要保留教师主体的高度,既要考虑结果的信度又要突显过程的刻度㊂首先,评价要关注语言㊁能力和素养多维度的协同,除了知识的习得,也要关注红色精神是否入脑入心;其次,采取多主体的评价模式,基于学生自评㊁生生互评㊁教师评价等,获取覆盖多主体视角的反馈信息;最后,在传统的学习效果评价中多采取期终诊断的形式进行检验,难以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阶段性成效,因此形成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形成个体的完整学习档案,并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㊂3㊀结语成渝红色文化是川渝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血脉轨迹,亦是青年学子奋力谱写新征程的内生动力㊂其核心价值中的追求真理㊁开拓进取㊁团结协作㊁艰苦创业㊁无私奉献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㊁革命文化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高度契合,与外语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吻合㊂健全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㊁搭建深入细致的课程资源库㊁创设成果导向课堂实践模式,有利于推动本土红色文化真真切切融入外语课程思政,实实在在春风化雨育桃李培栋梁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㊁赓续红色血脉㊁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 ].共产党员,2021,(22):4-6.[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 /OL ].https :// /zhengce /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0-05-28.[3]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N ].四川日报,2021-06-27.[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OL ].https :// /xinwen /2022-10/25/content _5721685.htm ,2022-10-16.[5]王文斌.文明交流互鉴呼唤外语教育的时代担当[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3-28(08).高职院校 10个坚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伍世英㊀李㊀哲(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430)摘㊀要: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还是 中心环节 ,更是 高校安身立命之本 ㊂高职院校只有落实好立德树人,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㊂本文解释了新时代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内涵,指出当今高职院校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立德树人问题,建议性提出高职院校教师 10个坚持 ,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㊂关键词:高职院校;10个坚持;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7.0860㊀前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㊂立德树人直接关系党的事业㊁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㊂高职院校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㊁牢记使命,为党育人㊁为国育才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㊂当前,我国处在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都需要培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㊁接班人㊂树人 是教育最终目的, 立德 是指导原则㊂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中,德的信念最为重要㊂通过引㊃052㊃2024年第7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领学生㊁关爱学生㊁服务学生,提高学生思想水平㊁政治觉悟㊁道德素质㊁文化修养,从而让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㊂此外, 立德 包含双重涵义㊂一方面,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开展各类思政教育工作,需加强学生的思政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需教育工作者带头做共产主义的拥护者,争做 四有 好老师 有理想信念㊁有道德情操㊁有扎实学识㊁有仁爱之心㊂1㊀高职院校教职工实际工作中 立德树人 存在典型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㊂高校教师是坚定的党执政支持者㊁先进的思想文化传播者㊁先进的立德树人典范,优秀的学生成长成才指导者,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㊂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默默耕耘㊁无私奉献㊁尊重学问㊁关爱学生㊁严于律己㊁为人师表㊂但是,在全国多所高校也发生了师德失范典型案例,极大损害了教师形象,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㊂违纪教师及有关人员均受到了严肃处理,教训极为深刻,以下是实际典型案例:(1)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高校教师承担涉密项目,无视保密工作纪律;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教师未经学校审批私自出国;学生在课堂上发生斗殴冲突,高校教师不管不顾,充当 看客 ;高校教师以学校名义私自开设培训班,损害学校声誉和利益㊂(2)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高校教师在个人微博发表不当言论;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㊂(3)散布封建迷信㊁淫秽内容,诱导学生参加非法组织和非法活动的行为:高校教师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色情内容;高校教师浏览国外网站,翻译传播宗教类非法出版物㊂(4)影响教育㊁教学正常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高校教师屡次在考研㊁考公培训机构兼职,敷衍教学;高校青年教师为发展自己的 副业 ,加入网店㊁微商行业㊂(5)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单位工作安排,影响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的行为:高校教师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工作安排,影响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高校教师编造虚假理由,不服从学校工作安排㊂(6)在教学工作中,备课不认真㊁论文指导敷衍塞责㊁实验与实践指导不负责任等,导致授课出现知识性错误㊁指导论文达不到要求和学生安全出现问题等不良后果的行为:高校教师实验室使用不当,导致发生爆炸事故;高校教师备课不认真,致使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进行㊂(7)在科研工作中,论文数据弄虚作假㊁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㊁违规使用科研经费㊁滥用学术资源等学术不端问题,高校教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抄袭剽窃㊂(8)在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态度不好㊁不作为,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行为;高校招生办教师在回答高考生咨询录取事宜时态度恶劣;高校辅导员在管理与服务学生工作中不作为㊂(9)在招生㊁考试㊁学生推优㊁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的行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推优中偏袒班委;高校教师身为考研出题人,在校外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机构私自任教,以至于泄露考研真题;某高校教师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出题人,考试前对朋友孩子进行辅导;某高校辅导员为学生办事,违规收取学生家长送的礼金㊂(10)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的行为:某高校教师深夜多次通过微信给学生发送低俗消息;某高校教师性侵女同事㊁女学生;某高校教师私下与女研究生单独约会,并发生不正当关系㊂由此可看,高校 立德树人 工作存在大量形形色色问题,从社会层面看,是由于市场经济负面㊁社会思潮多样化㊁网络㊁宗教因素等影响㊂从学校自身层面看,是由于学校对立德树人问题不够重视㊁专业化不高㊁创新性太低,队伍建设不强㊁经费投入太少㊂2㊀高职院校教师 10个坚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㊂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有更高的要求,必须认真总结,积极探索㊁不断创新 立德树人 的实践路径,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㊁社会地位㊁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群体安心从教㊁热心从教㊁舒心从教㊁静心从教,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石㊂(1)坚持政治站位㊂坚定政治方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政治定力,确保 十四五 时期,我国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㊂政治定力是定心定行之力㊁是立身履职之基㊂党员干部只有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才不会 缺钙 ,不会得 软骨病 ㊂(2)坚持爱国守法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前提是忠于人民㊁忠于国家,坚决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遵守法律法规㊁宪法原则,坚决不违背社会秩序㊂爱国守法是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㊂爱国守法主要指爱国主义和遵纪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㊃152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7期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㊂爱国主义指对袓国的忠诚和热爱,既是一个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㊂作为道德规范,它是调节个人同本国㊁本民族之间关系的准绳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在各民族㊁国家悠久历史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无穷的凝聚力㊁向心力,具有无尽的精神力量,可以推动各民族向前发展㊂基本内容是:热爱祖国,建设袓国,保卫祖国,捍卫祖国统一㊂爱国主义不仅是历史范畴,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最高类型的爱国主义,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的科学内容,同形形色色的国家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划清了界限㊂(3)坚持潜心教学,大爱育人㊂只有将立德树人做为首要任务,坚持教育规律,坚持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因材施教,才会教学相长;严格遵守教学纪律,对待教学决不敷衍,不做影响教育教学兼职工作㊂任何教学方式都抵不过爱的教育,这种教育是质朴的,不需要任何包装和技巧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㊂教师对学生充满关爱,关注课堂中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愉快的氛围,以爱育爱,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幸福感㊂老师对学生真挚的情感,会使学生亲近老师,并乐意接受老师教育㊂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曾经说: 爱的教育,最终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他人,将爱传递给社会,将爱传递给民族,将爱传递给国家 教育的确是爱的奉献,是幸福的升华㊂爱学生的过程,也是爱自己;教学生的实践,也是在教自我,学生获得了认同和幸福感的同时,也会累积为师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指数㊂(4)坚持关心关照学生㊂老师只有做到关爱㊁关照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㊂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 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㊂ 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不能很好的从思想㊁学习㊁生活层面关心爱护学生,就不能做到很好地教育学生㊂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㊁生活条件㊁家庭背景㊁社会交际等相关情况,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㊂(5)坚持言行端正㊂作为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到言谈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尊自爱㊂引领正确的社会价值,培养健全人格㊂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育方式,行为习惯㊁人生观㊁价值观迥然不同㊂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为了正班风,树正气,老师需要狠抓行为规范校纪校规教育㊂制班规班训,组织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㊂(6)坚持学术道德㊂坚守学术良知,潜心问道,严谨治学,勇于探索,反对学术不端㊁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影响学术公正的不良行为㊂学术道德是任何一个学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则,是保证正常学术交流㊁提高学术水平㊁实现学术创新的根本保障㊂恪守学术道德㊁遵守学术规范应该是每个学者的基本原则㊂(7)坚持公平公正㊂老师应该做到对每个学生公平公正,处理事务公道,杜绝弄虚作假㊂(8)坚持廉洁清白㊂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相关纪律,清廉从教;不收学生㊁家长送的任何财物,不参加学生以及家长邀请的旅游㊁娱乐等活动㊂(9)坚持服务奉献㊂明确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利益观,向社会贡献出聪明才智,杜绝利用学校名义㊁校徽㊁专利等资源谋取个人利益行为㊂(10)坚持敬业爱岗㊂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 一训三风 ,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主动担当作为,奋力攻坚克难,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㊂3 总结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也是灵魂的工程师㊂新时代背景下,广大教师只有更高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自身的责任感㊁使命感㊁荣誉感,努力成为 四有 好老师,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才能让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推进伟大事业㊂今后,学校将继续强化和坚持 以德为先㊁能力为重 ,将立德树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坚持以德立身,倡导以德立学,鼓励以德施教,营造学校厚德博学㊁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㊂参考文献[1]孙双双. 职业化㊁专业化㊁专家化 发展背景下的研究生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8):130-131.[2]张景黎,张娜,张胜利,等.高职院校学生学风状况分析及解决对策们[J ].办公自动化,2019,24(19):27-28.[3]葛玉芹,秦爱军,刘忠翔,等.浅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J ].课程教育研究,2020,(16):77-78.[4]刘雅奇,郭兴华.新形势下高职航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叮[J ].船舶职业教育,2019,(3):8-10.[5]赵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基本问题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0):86.㊃252㊃。
播种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
播种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意义更加彰显,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育人格、塑造品质的过程。
而一份好的教育,不仅给予孩子们知识,更是播种着幸福的种子,将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什么是播种幸福的教育,以及如何在享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幸福。
什么是播种幸福的教育呢?在我看来,播种幸福的教育应当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它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品德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有道德、有才华的人。
幸福的教育应当是一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追寻自己的梦想,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幸福的教育应当是一种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那么,如何在享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幸福呢?教育者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尊重。
学生是教育的受益者,他们需要被理解、被尊重、被关爱。
只有在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够健康成长,获得幸福感。
教育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能够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而不是简单地被要求死记硬背。
教育者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幸福感。
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生导师。
他们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追求知识的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感。
家庭和社会也应当为学生的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和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社会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舞台。
家庭和社会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资源,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从而获得幸福感。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实现人们的幸福。
本文从不同层面探讨了教育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幸福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教育的意义,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思考。
关键词教育,幸福,最终目的,意义,发展引言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领域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传统观念中,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教育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幸福。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实现人们的幸福。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教育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理解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为幸福提供条件教育对于实现人们的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为人们提供了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取各种学科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生活质量。
其次,教育可以塑造人们的人格和品质,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学习到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这些都为人们的幸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教育对幸福的影响教育对于人们的幸福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从而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和稳定。
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其次,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交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学习到社交技巧和交往规则,增加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能力,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这些都对人们的幸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幸福的重要性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幸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幸福是人们对教育的期待和追求。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人们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
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过去的30多年中,我一直在大学学习和任教。
我的学习经历从清华大学开始,之后到美国留学。
毕业后我在美国的大学执教,后来又回到清华大学。
自2006年起,我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一晃已经9年。
今天,我想同你们分享我在过去这些年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些感悟。
我相信这与你们从事的教育慈善事业很有关联。
说到教育的问题,我想从多数人认可的教育观念开始。
中国的家长或教师,对子女或学生的要求,大致都认同如下的教育观念:子女或学生要学好知识,要学有用的知识,最终要成才。
今天,我想对这个多数人赞同的、听上去理所当然的教育观念,提出一些不同的思考。
这个教育观念中包含了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即“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也就是关于教育的“What”,“How”,“Why”的三个问题。
我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不同思考,要从下面这三组词说起,分别是:“有用”与“无用”、“学好”与“好学”、“人”与“才”。
我先说出我的观点,之后再来详细论说。
首先,我要讲学什么,讲知识的“有用”与“无用”,我要论说的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第二,我要讲怎样学,讲“学好”与“好学”的区别,我要论说的是“好学”比“学好”更重要;第三,我要讲为什么学,讲“人”与“才”不完全是一回事,我要论说的是“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我对中国教育中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的不同思考,在当前中国的环境和语境中,有相当的现实针对性。
一、“无用”知识的有用性这个命题并不是我最先想出来的。
1939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长弗来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哈泼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即“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在这篇文章中,弗来克斯纳对柯达公司创始人柯达先生认为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发明的无线电收音机是最有用的发明提出质疑,认为麦克斯韦尔(Clark Maxwell)和赫兹(Heinrich Hertz)的理论贡献更加有用。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
”[1]教育的灵魂就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唤醒人格心灵。
即从人的生灵深处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生命感、价值感、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等,使其成为一种自觉。
可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文教育受到专业技术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唯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教育对灵魂的唤醒越来越走向衰落。
一、教育:育人而非“制器”教育原本能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爱和关爱他人生命。
可长期以来,现代教育只注重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人性价值,应试化教育的知识本位、技术至上,使得教育演化为工具化教育,只注重学生“何以为生”本领的获取,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学专业的,片面重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放弃了学习和思考“为何而生”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人生。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现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获得某些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用公正观去开拓人类的心魂。
过于强调功利性,过分注重为一己私利谋算,同学间的生命关系被扭曲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他人都已成为自己走向成功需要跨越的障碍,从而使人们丧失了神圣的理想、崇高的情感和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激情,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卑微琐碎。
教育原本是一项塑造灵魂,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根本使命的伟大事业,可如今已被功利主义所取代,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已变成培养冷漠的高速运转的得分机器或只会说话的人力“制器”活动。
这样固然使生命价值日渐衰微、道德日渐荒芜、教育日渐失去真义。
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所说:“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2]明朝薛己在《医案•总论》指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教师的幸福感体现在哪里
教师的幸福感体现在哪里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教育以人的生活为目的,人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教育最终以人的幸福为目的。
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培养人的幸福能力。
人们常说:有了幸福的教师,才可能有幸福的学生。
”从而引出了一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教师的幸福或者说教师的幸福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青年教师,本人觉得教师的幸福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爱学生并得到学生的爱,从学生身上获得幸福感。
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他们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渴望被尊重,渴望表扬,渴望老师亲切的笑,同样也渴望老师的爱。
爱是相互的,我们要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学生;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往,我们才能在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
每天上下班进出校门口,当一张张天真无邪的脸对着我喊:“老师好”“老师再见”的时候;双休日、节假日,在大街上、小区里,当教过的学生向我打招呼的时候;当他们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友好与尊重时,我会感到非常的满足与幸福,多么纯真的孩子呀,他不会为了你曾经在课上批评过他而对你视而不见。
我们学校五年级有一位XXX同学,是个女孩子,她曾经是父母和老师头疼的对象,经常逃学,不愿意到学校,即使父母送到了校门口,也不愿进教室上课。
班主任、任课老师,就连我们校长都跟她交流了一番,但情况还是时好时坏。
一次,她又拎着个书包站在操场的一角扭捏着不肯进教室,于是我也走上前劝解了一番,不知是老师们的话对她真的起作用了,还是她自己真的醒悟到了什么,拎着书包回了教室。
后来,经常在校园内看到她,每一次,她都会很真诚的对我说:“老师好!”还加一个基本能达到90度的鞠躬,我也总会友好的回她一句:“你好!”心里也挺受感动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虽然我不是她的任课老师,和她接触也就那么一、两次,可她却一直记得你,每一次都会主动和你打招呼,对你又这样的尊敬和友好,难道你会觉得不幸福吗?2、业务上的收获,从自身的专业发展中获得幸福感作为青年教师,特别需要在业务上多努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出一个德、智、勇兼备的完善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真正的君子。
教育的实用价值,如解决就业问题,获得社会地位等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教育作为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搭上了快速奔驰的列车,社会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愈来愈功利的心态和冷漠、理性教育的模式,开始离人性精神越走越远,这值得我们搞设计教育人员的深思,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应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育的发展对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满足了人类对物质一浪高一浪的需求欲望。
在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下,已经可以易如反掌地呼风唤雨、改天换地,当科学技术无所不能的时候,渐渐当起了救世主的角色,科学技术已成了国家政治、经济命脉主宰,一切政治的目标和目的都服务于这个前提,教育被认为只是为这个角色而扮演"跑龙套"的,人类自身好像只是为了这个目标而生存。
人们不禁问人类自身生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育最终目的意义又是什么?一、对现代教育的忧虑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大工业生产成为了传统业,但在追求利润上的其目的是不会改变的,掠夺资源的方法则从传统的本地域资源耗散式变成了转嫁地域资源耗散,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力量,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入侵和价值观入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方式和操作行为,在传统的工作流程中,电脑替代了部分手工行为,在设计艺术方面则是代替了传统的表达方式,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释放了人的左脑,三维虚拟现实,使许多传统操作难以达到的工作成为了可能。
以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的出现,可以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和个人。
播种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
播种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育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
在当今社会,教育也许并不总是被人们所理解和重视。
有人认为教育只是为了获取一份好工作,有人认为教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有人认为教育只是为了摆脱贫困。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幸福的人生,给孩子们播种幸福的种子,让他们在教育中收获幸福。
播种幸福的教育需要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理念。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获取和运用知识。
并且,学校应该注重德育和人格培养,教育学生做一个有道德良知和责任感的人。
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健康快乐地成长。
播种幸福的教育需要的是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学校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让学生享受到幸福的地方。
老师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学校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要对学生进行成绩和机械的定义和评价。
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来自教育的幸福。
教育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未来发展的大事,我们应该重视教育,更应该注重广大学生的幸福生活。
我们的教育需要一个全面的教育理念、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一个立德树人的教育培养机制,才能真正让每个学生在教育中收获幸福。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播种幸福的教育,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摘要] 亚里士多德在批评他的老师柏拉图“善理念”和“主知主义”道德教育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示。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生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一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著名的“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把道德的本质视为知识,认为道德教育是任务就是教授人掌握道德知识,继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又提出了“善理念”说,他们开创了一条“主知主义”的道德教育路线,对其后的整个西方道德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但在“主知主义”道德教育的洪流中,也出现了不少主张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待道德、道德教育,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他的主要生活教育观点如下:1.认为生活是道德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教育需要认识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功能”。
教育需要认识人的政治本性和人的理智本性;需要把辨别善与恶的伦理德性和参与公共生活的实践智慧统一起来;需要关怀个人美善的幸福生活,同时需要关心实现个人幸福生活的公共生活。
他将生活视为道德的根据,即从根本上讲,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最终根据。
主要表现在他对幸福,善与至善的理解方面。
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产生以前的半个多世纪里,在希腊社会的实际生活和理论研究中,至善和幸福问题是人们最关心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柏拉图的“善理念”说。
柏拉图的“善理念”,即至善,它是唯一真实的,他认为人们要达到幸福,就必须摒弃一切情欲和现实生活要求,去追求至善。
亚里士多德没有秉承他的老师观点,恰恰相反,他认为应从现实的生活出发,主张人们现实生活中一切具体的行为和活动,都是在追求某种目的,都是在实现某种具体的善,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不能说只有一个善,所有的事物和行为活动都在追求一个善。
善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它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以现实的生活为基础,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需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为什么现在连中小学生都会自杀,甚至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博士生也会因为写不出毕业论文而跳楼?也许,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在教知识,并没有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美好。
教育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关怀,应该在于塑造和培养人的健全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诉我们:“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
”小学教师更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个生命个体,让他们学会如何幸福地生活,快乐地学习。
克里希那穆提还认为,教育应该帮助人了解自己真正爱做的事是什么,然后努力去做值得又深富意义的事。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毕业后从事的不是自己所喜欢的职业,有多少高中生填写志愿时会以“随便”二字来回答家长和教师,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将来要干什么。
那么,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心就陷入了一种例行公事,其中只有无聊、衰败及死亡。
所以,在教育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进而因材施教,对他们进行情感和审美的教育。
通往幸福的教育人生
通往幸福的教育人生作者:姜波代安荣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1年第09期她是一位颇具传奇性的老师。
提起杨琼,认识她的人莫不如此评价——她本身就是一部令人昂扬向上的励志故事。
她从小生活在大凉山腹地昭觉,18岁走上教师岗位,在农村学校工作四年,之后进入县城最好的东方红小学任教,先后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副校长,然后调入县教育局教改办负责全县教改工作。
在昭觉工作生活40年后,放弃一切职务,离开昭觉,先后在私立名校和公立名校任教,2018年,她由彭州市教育局高层次引进人才到四川成都市彭州市任教。
到彭州以后,短短三年,就先后在彭州市最好的三所小学任教,作为彭州教育新人,她每到一所学校,都以高超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师德,快速赢得学生、家长和听课教师的好评。
她一面任教,一面承担彭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职务,带领一群热爱语文的教育人追求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
同时,受邀到各地讲学,先后培训教师2千余人。
她多年始终如一从事一线教育,研究课题,培训教师的经历影响着身边的语文人。
2014年出版个人专著《因为喜欢》,2016年主编课题著作《让每朵花儿都灿烂》正式出版。
她身上完整而清晰地呈现出一名普通教师专业成长的奋进之路,由教师回归教师,始终坚守课堂主阵地。
作为一名教师,这些年来,她辗转各地,坚持追寻教育的理想境界,她如此平凡却又如此励志。
当她站在讲台,面对学生、面对教师,她就是一道光,用她的真挚、执著、专业和敬业精神影响着身边的教师。
一、教育要返朴归真,回归本质“我的感受教育最终是返朴归真,回归教育本质。
”返璞归真是指现在的教育理念、教学流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育机构等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
从促进教育来说,这是好现象,对教师和家长来说,有选择,有对比,才会一步一步接近最好的教育。
但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很多时候,老师被各种教育新概念混淆,被各种外在形式所困扰,反而会茫然。
面对复杂的教育形势,一线教师只有在潜心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学习了解各种最新教改信息,将自己的教学领悟与优秀的教育理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案。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首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个体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智力、创造力、情感、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个体能力的综合提升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只有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面临的各种挑战。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行为准则。
只有通过教育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才能使每个个体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
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提供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可以培养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领导者,为国家治理提供优秀的人才。
教育可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繁荣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教育提升整个社会的素质和水平,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
教育应该帮助每个个体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为其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教育应该培养每个个体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使他们能够自觉地选择和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和生活方式。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
总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通过教育,可以让每个个体具备全面的素质,实现个人的潜能;通过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实现,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助力个体和社会共同进步,实现共赢的局面。
教育与幸福的关系
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作者:杨丽媛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第12期摘要基于需要层次理论视角,论述教育与幸福的关系,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幸福,幸福的实现需要教育,教育的过程要使人体验幸福,教育贯穿于各种层次的幸福之中。
关键词教育;幸福;需要层次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2-0027-02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Happiness: Analysis on View of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Yang LiyuanAbstract Based on the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happiness, pointed out that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make people happy, the achievement of happiness requires educatio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enables people to experience happiness, education runs through the various levels of happiness.Key words education; happiness; hierarchy of needsAut hor’s address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Guangdong, China 514015人类的根本动机是对幸福的追求。
教育的终极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学生能考进重点大学,还是为了他们能找到一个好工作?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许多学生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差生”,厌学情绪强烈,甚至有过多次逃学的经历。
学校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苦多于乐,用他们流行的话说,就是“我是学生,倒霉的学生,我的黑夜比白天多”。
在放学铃声响起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有些学生长嘘一口气说:“啊,终于放学了今天总算是解放了、自由了。
”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悲哀。
悲哀之余,不禁会想:学校本身有那么可憎吗?教育究竟是为了让人获得什么,即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而确定的。
其总的目的是要把青少年乃至青年人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对学校教育来说,包含两个基本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传授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最基础、具体的文化知识,使他们能够掌握在未来社会活动与生活中所必须的生存与发展的手段与工具,另一方面要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多种多样的品质。
如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勇敢、诚实、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等等。
但是我国当前的教育却偏离了教育初衷。
当前我国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严重倾向于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重视学生学业成绩的进步与提高,而且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也偏向于人的成就。
实际上,教育对人的培养是身心两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培养是教育的目的,但不是最终目的,人的精神价值的培养即人格的塑造才是教育最根本的、也是最终的目的。
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关注人生的终极目的,即人的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幸福。
我国的教育目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但终极的目的是让人们幸福的为社会主义服务,在人生价值和幸福感上获得统一。
所以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幸福、人的幸福、整个人类社会的幸福。
但教育终极目的的实现永远是一个过程。
换句话说,教育目的的终极不是一个给定了的终点,而是一种没有极点的无限发展,它存在并实现于人们对具体教育目的的不懈追求和超越之中。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
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摘要:本文通过解读历史上伦理学者的幸福理论,探悉出幸福论的焦点由“物”到“神”再到“人”,由“人欲”到“人心”再到“人伦”的秩序,认为幸福是人的全面人性得到肯定时的主观感受。
幸福与教育之间因人、人生、人性而相互交融;幸福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教育幸福人性人生教育,本意在于发展人的本性,为人造福。
然而,现今人们对幸福的追求陷于有可能受惠于、也可能受制于教育的摇摆境地。
其原因,最基本的在于我们对教育的模糊认识:是让孩子吃穿无愁,校舍繁华?是让孩子高兴愉快,拥有欢乐的学生生活?还是让孩子服从于集体、贡献于社会?——如果不了解幸福在教育领域中的意味,教育本身不仅失去意义,还可能给人带来幸福的失落甚至是不幸。
本文试从论理学者的幸福理论中感悟幸福的含义,探察教育与幸福的交融性,以及幸福对于教育的意义。
一、幸福的伦理学解读幸福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追问、探询、争论。
康德曾慨叹:“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定追求和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1]。
显然,形式逻辑的定义法对于“幸福”而言无能为力。
关于幸福的结论,必须从伦理思想史中古者的声音开始考察。
(一)历史的启迪翻开伦理学史,我们可以看到对幸福问题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甚至相互矛盾。
有人说:“拥有最多的东西,把它们保持到临终的那一天,然后又安乐死去的人,……才能给他加上幸福的头衔”[2]。
而有人却说:“给人幸福的……,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
”[3]有人说:“人类的幸福,决不在于身体上的快乐。
”[4]而有人却说:“幸福是连续的快乐”。
[5]有人说:“幸福就是离开尘世,进入天国”。
[6]而有人却说:“一个人的幸福好在于他能够保持他自己的存在”。
如此对幸福的不同回答源于不同阶级地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哲学派别的人们不同的理解,由此难免呈现繁杂甚至矛盾的状况。
经过对诸多幸福论的分析梳理,本文认为幸福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如下阶段:“物质”幸福:最早的、古代雅典政治家梭伦从重视物质生活的原则出发,指出:谁“拥有最多的物质财富,并把它们保持到临终的那一天,然后又安乐地死去”,谁才能“戴上幸福的头衔”,这种幸福观宣扬“财富就是幸福”,“幸福”是与物质生活相互联系。
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王珍
【期刊名称】《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幸福作为人类一直以来的价值追求,是人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满意度的回答。
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们都对幸福进行了无数次的探索和追问。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学说,怎样使人更加幸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这就要求将幸福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让幸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衡量标准,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实现人的幸福。
【总页数】2页(P104-105)
【作者】王珍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
【相关文献】
1.幸福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关注幸福观教育 [J], 张东洁;郭跃军;刘福会
2.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生活幸福 [J], 廖可斌;;
3.简论人的幸福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J], 金鑫;张明;胡蓉
4.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后物质幸福时代幸福感提升的着力点 [J], 杨现勇;王俭
5.幸福生活观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 [J], 何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幸福
作者:苦海燕
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6年第16期
摘要:本文通过解读历史上伦理学者们的幸福论,研究出由“物”到“神”再到“人”,由“人欲”到“人心”再到“人伦”的过程,认为幸福是人的全面人性得到肯定时的感受,幸福与教育之间因人、人生、人性而相互交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幸福。
关键词:教育幸福人性
教育的本意在于发展人的本性,为人造福。
然而,现如今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有可能受制于教育的摇摆境地。
最基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教育的模糊认识:是让孩子吃穿无愁,校舍华丽?是让孩子高兴愉快,拥有欢乐的学习生活?还是让孩子服从集体、贡献社会?——如果不了解幸福在教育领域中的意味,那教育本身不仅失去意义,还可能给人带来幸福的失落甚至是不幸。
本文试从论理学者的幸福理论中感悟幸福的含义,探察教育与幸福的交融性,以及幸福对于教育的意义。
一、幸福的伦理学解读
幸福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追问、探询、辩论。
康德曾说:“幸福的概念是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在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定追求和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楚明白,条理一贯”[1]。
关于幸福的结论,必须从伦理思想史中古者的声音开始考察。
毕业
(1)历史的启发。
打开伦理学史,我们可以看到对幸福的各种回答,有的甚至相互矛盾。
有人说:“拥有最多的东西,把它们保持到临终的那一天,然后又安乐死去的人……才能给他加上幸福的头衔”[2]。
而有人却说:“给人幸福的……,不是财富而是正直和谨慎。
”[3]有人说:“人类的幸福,决不在于身体上的快乐。
”[4]而有人却说:“幸福是连续的快乐”。
如此对幸福的不同回答源于不同阶级地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哲学派别的人们不同的理解,由此难免呈现繁杂甚至矛盾的状况。
经过对诸多幸福论的分析梳理,本文认为幸福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理念”幸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幸福只存在于“理念世界”。
现实世界中的幸福,尤其物质生活的幸福,不仅不是真正的幸福,反而是对幸福的阻碍;只有进入“理念世界”,才能得到幸福。
它否认幸福与现实生活、物质利益的关联,同时也倡导精神上的无欲无求,虽然其程度不及神学界宣扬地那般赤裸,但也蕴含着禁欲意味。
“物质”幸福:古代政治家梭伦从重视物质生活的原则出发,指出:谁“拥有最多的物质财富,并把它们保持到临终的那一天,然后又安乐地死去”,谁才能“戴上幸福的头衔”,这种幸福观宣扬“财富就是幸福”,“幸福”是与物质生活相互联系。
这是个人以及社会的需求,且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对于物质的追求势必导致人们对物欲的崇拜,从而对人生充满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对幸福感到迷茫、困惑。
“神道”幸福: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家们,大力称道尘世生活不能有任何幸福,而将人的幸福及与幸福有关的一切问题,统统拿到“上帝”和“天国”中去解释。
所有的基督教伦理学都根据
《圣经》,主张生命的唯一价值在于忍受种种痛苦,顺从、忍耐、禁欲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
这种禁欲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幸福观无疑扼杀了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力。
然而,它在创拟虚幻精神境界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幸福论在精神方面的。
“人心”幸福:文艺复兴运动于后半阶段转入解放人的心理、精神属性的主题。
其间,理性幸福论崇尚自然科学,倡导通过认识改造自然对象而使人由上帝卑微的客体变成主宰自己和自然的主体,从而感受到幸福。
从“物”到“神”,幸福论游离与人之外,不可能让人体验到真正的幸福;由“人欲”到“人心”,幸福最终指向了人,然而历史的局限造成片面的人性观念,难免使人的幸福得以沉没。
“人欲”幸福:文艺复兴初期,思想家们开始借以“人权”的旗帜,向宗教神学进行坚决的斗争。
这时的幸福开始从宗教神学那种虚幻的精神境界中返回到现实人间。
在中国,清代哲学家戴震说:“人生而有欲、有情、有知、血气心知之自然也”,肯定了人是有欲、有情、有知的自然实体。
(2)幸福的含义。
首先,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获得幸福虽然要以一定的外界条件为基础,但最终是出于人自身的感受和态度。
费尔巴哈说:“一个陈腐的真理是:我们并不把经常不断享受的东西感受为幸福,并加以珍重,一个陈腐的真理是:为了认识某种东西是幸福,最好我们先丧失了这种东西”。
在很大程度上,幸福是基于主体价值观念的主观感受。
其次,幸福是人性受到全面肯定。
人性即人区别于动物、物质、神的社会属性,以及其必不可缺的自然属性、心理属性,是各要素的协调统一。
由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单一纯粹的自然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对于某一属性需要的满足,都具有整体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马斯洛说:“个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有组织的整体”,“不存在诸如肚子,嘴或生殖器的需要,而只有这个人的需要,并且是约翰?史密斯而不是他的肚子要吃东西,并且,感到满足的是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他的一部分”。
幸福的体验如是:某一属性需要的缺失,都意味着整个人的缺失;而某一属性需要的满足,也具有整体的效果。
二、教育与幸福的内在关系
(1)教育以人的生活为目的。
教育在以人的生活为目的主题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或者与生活浑然一体,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或者指向人的精神属性,为有闲阶级进行个人精神修养服务;或者只联系于人的社会方面、物质方面的生活,忽略人作为个人的本质。
教育以人的生活为目的,则必须以全面的生活为目的。
现代教育必然要与全面的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创造生活。
(2)人的生活应该以幸福为目的。
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为了幸福,“食物和饮料实值上是追求幸福的对象,实质上是与幸福和健康有关的”;人的爱情是为了幸福,没有它们,人的生命、生活幸福就是残缺的;道德生活是以幸福为目的的,因此他反对那种无条件地以自己不幸福使他人幸福的道德。
可知,人的一切活动都与需要有关,而人生的目的无非是满足需要、追求幸福。
(3)幸福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
教育目的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
教育有短期认知目标、情感发展目标,也有长期的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目标;教育有可能是出于升学、就业、提升社会地位等功利愿望,也可能是为了发展身心、陶冶情操、丰富情趣。
而人的幸福正是由这些具体的目标构筑起来的:若没有世俗愿望,人性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幸福便是空中楼阁;若不能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项活动,幸福无从谈及;若不能在认知、情感上得到发展,幸福也无从体验。
幸福是属于世俗生活的,我们不能拒斥这些世俗内容而妄谈清高的幸福。
反向来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必须是幸福的,抛开幸福的最终意义而陷于这些目标体系之中,教育将失去意义。
教育不能为了认知而认知,不能为了情意而情意,也不能为参加社会活动而参加社会活动。
幸福是所有教育目的的终极目的。
/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66页。
[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89页。
[3]冯俊科,《西方幸福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