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齐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目的:对于近年来有关于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研究,总结有关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方法:对临床常用的几种治疗颈椎病的针灸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查阅相关文献,主要包括单纯针刺、电刺、针刀,穴位注射、温针灸、综合疗法以及针灸配合其它疗法等进行分类综述。
结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对临床资料的调查分析可知,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各种针灸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综合疗法整体来说疗效更好。
对于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研究设计、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治疗方法的规范化以及治疗机理的研究等方面。
标签:针灸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颈椎综合征即我们所说的颈椎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颈椎间盘退化,进而导致椎体骨质增生硬化、边缘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以及后纵韧带骨化等情况的出现,病情逐步发展,退行病变的颈椎会压迫神经根乃至脊髓,会引起颈肩部的疼痛,麻木的临床综合征[1]。
颈椎病的发生多见于老年人以及长期从事低头类工作的人群,发病率的逐年提升以及发病年轻化的趋势,这些使得人们对于颈椎病的治疗越来越重视[2]。
对于颈椎病的治療,有多种多样的方法,而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尤其独特的优势与疗效,为总结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查阅各类文献,具体报道如下:1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现状对于颈椎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办法,对症对因治疗是临床常用的方法。
中医针灸对于颈椎病的治疗依据颈椎病的不同分型,具体治疗方法也不同。
颈椎病的分型主要包括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和混合型。
在所有颈椎病的分型中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三种颈椎病的发病率最高,所占的比例达到所有颈椎病的70%[3]。
对于不同的颈椎病分型常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毫针疗法、水针疗法、温灸疗法、电针疗法、灸法等。
现将近年有关针灸治疗主要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如下。
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针灸疗法本病主要为颈推的钩椎关节或推间小关节的退变性增生物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所致。
经验穴_风椎穴_治疗颈椎病颈痛46例_陈琳
参考文献:
[1] 王智勇,宋永伟,李志强,等. 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 寒湿证 115 例 临 床 观 察[J]. 中 医 杂 志,2013,54 ( 4 ) : 311 - 314.
[2] 赵定麟. 现代颈椎病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105. [3] 韩斐,李秋,赵晓东. 背部腧穴排列拔罐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 5C) : 2091 - 2092. [4] 程宾,董晓斌. 牵引下正骨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 新中
医,2011,43( 8) : 56 - 57. [5] 方剑乔. 运用针灸分型治疗颈椎病经验浅析[J]. 浙江中医杂
热敏灸结合针刺风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2例_崔峻
热敏灸结合针刺风池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2例崔峻1,章美琼2(1.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康复部,江西南昌330006;2.南昌市第一医院中医科,江西南昌330008)摘要: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观察组采用针刺风池穴结合颈部风池、颈夹脊为主的热敏化穴位悬起灸治疗本病32例,并设对照组对比。
结果:观察组愈显率43%;对照组愈显率27%;两组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
结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清利头目、升举阳气、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关键词:颈椎病;热敏灸;针刺中图分类号:R245.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719(2010)12-2432-01收稿日期:2010-03-16作者简介:崔峻(1956-),男,江西上饶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疼痛性疾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之一,近2年笔者采用热敏化穴位悬起灸结合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2例,临床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62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
观察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8岁;病程3日 2年。
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62岁;病程5日 2年半。
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实用颈腰背痛学》[1],笔者以临床症状为眩晕、头痛为主,体征以颈部活动受限为主,经颅多普勒(TCD )提示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录入标准。
同时观察组患者在颈项部相应腧穴及附近出现艾灸热敏化现象(主要以热传导为特征)[2],而对照组未出现热敏化现象。
2治疗方法2.1观察组患者取俯卧位,颈项部头发剪净,局部常规消毒,针刺取双侧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8 1.2寸,并行捻转小幅提插手法以得气为度,继之采用本院所制热敏灸艾条点燃后行悬起温和灸法,据TCD 检查结果在椎-基底动脉病变区域的风池穴及颈夹脊周围探查出现热敏化现象的施灸点,并每一热敏点灸15 20min ,每日1次,针刺留针30min ,每周治疗6次,治疗20次评定疗效。
不同针灸取穴方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比较
作者简介:时香雄(1985-),男,硕士研究生。
不同针灸取穴方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比较时香雄(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天津301700)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针灸取穴方法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取自本院2018年7~12月收治的9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实施常规取穴法进行治疗)、观察组48例(在实施常规取穴法的基础上增加太冲、合谷穴),观察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83%,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佳,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实施常规取穴联合太冲、合谷穴进行治疗,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缓解临床不适,值得推广。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效果比较中图分类号:R2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9)02-0071-02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后表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以及肩背痛等临床表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病情严重的会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临床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措施是针灸治疗,但不同的取穴方法会引起不同的治疗效果[1]。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观察不同针灸取穴方法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取自本院2018年7~12月收治的9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实施常规取穴法进行治疗)、观察组48例(在实施常规取穴法的基础上增加太冲、合谷穴)。
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0.39±3.24)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病程(2.22±0.19)年。
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1.37±3.05)岁;病程6个月~4.2年,平均病程(2.23±0.14)年。
所选患者均由临床确定诊断。
刺血疗法治疗颈椎病效果好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刺血疗法治疗颈椎病效果好吗
导语:颈椎病现在的发病率比较高,不但很多老年人得颈椎病,而且现在很多的青壮年也得颈椎病,所以由于发病率比较高,很多得了颈椎病的患者就想通
颈椎病现在的发病率比较高,不但很多老年人得颈椎病,而且现在很多的青壮年也得颈椎病,所以由于发病率比较高,很多得了颈椎病的患者就想通过刺血疗法治颈椎病,那么刺血疗法治颈椎病的效果好吗?为了你能尽快康复,就来看看下面的治疗效果。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常见病,以眩晕为主要表现,其伴随症状有颈痛、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平衡障碍等。
采用刺血疗法予以治疗,效果较好。
取穴:百会、大椎、头维。
患者取坐位,上述穴位用碘伏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挤压百会、头维穴,大椎穴加拔罐,使各穴出血1~3毫升。
2~3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7次。
中医认为,该病病机为气滞血瘀,颈部的长期慢性劳损及退行性变的骨质增生导致气机不畅,气滞日久则血瘀,发为本病。
采用刺血疗法能活血祛瘀,通督利脑,显着改善脑部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头昏、头痛等症状,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个有效方法。
刺血疗法治疗颈椎病效果,相信很多的患者,在充分了解了以上的介绍,也了解了这种方法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好,所以在了解以后,为了能尽快让自己的颈椎病康复,可以尽快选择刺血疗法,通过这种方法治疗,就能尽快的让自己的颈椎病康复。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风池穴不同针刺方向治疗椎_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近况_吴芬芬
·1 9 4 4 ·
约2 5 ~ 4 0m m , 亦使针感扩散至整个枕部及枕下部为 佳。留针期间同样应用提插、 捻转、 平补平泻手法, 双 侧同时行针, 针感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每 5m i n行 针 1次, 留针 2 0~ 3 0m i n 。每日 1次, 共治疗 1 0次。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 T C D检测左椎动脉、 右椎动 脉、 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 率为 8 9 6 6 %。笔者认为 V B I 主要病机可归纳为风、 火、 痰、 虚、 瘀五个方面, 而明代虞抟在《 医学正传》 中 提出“ 血瘀致眩” , 可见活血化瘀是治疗眩晕的重要方 法之一, 而此研究正是通过风池、 天柱活血化瘀的作用 来改善脑部供血不足的。大量临床与动物实验亦证 明, 针灸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脑血流量, 减轻因 供血不足而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 并能恢复已经受到 损害的脑神经, 这是针灸能有效治疗脑血管病的机理 1 3 ] 。 之一 [ 2 向喉结方向刺 1 4 ] 对3 0 例确诊的 V B I 志愿者进行针刺风 石学敏 [ 池穴治疗的实验研究, 进而探讨风池穴治疗缺血性脑 血管病的机理。操作时针尖朝向内下, 向喉结方向震 颤深入 2 . 5 ~ 3 . 0寸, 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行手 法 1m i n , 以咽喉麻胀为宜。每天 1次, 1 5d 为 1个疗 程, 3 个月为 1 观察周期。采用 T C D检测仪观察患者 针前、 针后即刻、 5m i n 、 1 0m i n 、 2 0m i n 、 3 0m i n 、 6 0m i n 等时间椎 - 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 S V ) , 平均流 速( M V ) , 血管搏动指数( P I ) , 血管阻力指数( R I ) 。并 将探测所得信息全部馈入 2 5 6点 F F T频谱分析系统, 实时显示出血流动力学数据。研究结果表明: 针刺风 池穴后血流速度 S V 、 M V在多时相明显加快, 且持续 时间较长。血流速度中 M V的意义最大, M V增高表 明脑血管充盈度高, 血流量增多。 P I 及 R I 也有所降 低, 多在针后 5m i n有此效应。石学敏院士对本病的 治疗提出了手法量学的概念, 对针刺的深度、 方向、 施 术时间作了科学的规定。 1 5 ] 采用电项针针刺治疗 V B I 患者 4 0例, 穴 于秀 [ 位常规消毒后, 用2 8号毫针 1 . 5寸, 进针时风池穴针 尖微向下, 向喉结方向刺入 1 . 5寸; 供血、 天柱、 大椎、 风府余穴常规刺法操作。接着用上海华宜医用仪器厂 生产的 B T 7 0 1 - A型电针仪, 将电针仪导线正极接风 池穴的针柄、 负极接供血穴的针柄, 同侧相接, 选疏波, 以头部轻度抖动为宜, 每次留针 3 0m i n , 每天 1次, 共 治疗 1 0 次。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 T C D检测左 椎动脉( L V A ) 、 右椎动脉( R V A ) 、 基底动脉( B A ) 平均 血流速度。结果治愈 1 4例, 显效 1 9例, 有效 5例, 无 效2 例, 总有效率为 9 5 %。笔者认为风池等项针穴位 深层布有椎动脉和颈内动脉, 通过电针能带动颈部肌 肉有节律的跳动, 可改善椎 - 基底动脉血管的柔顺性 和血管弹性, 从而减少血流的阻力, 降低颈部软组织的 紧张状态, 对增加脑组织血流起到良性调节作用。 3 向对侧眼球方向刺 1 6 ] 对于 3 1 例V B I 所致的眩晕患者给予针 王晓燕 [ 刺风池穴治疗。操作时患者取俯伏位, 常规消毒后用 2 8 号2 寸毫针向对侧眼球方向斜刺, 得气后使针感上 传于头, 并取温灸艾条 1 . 5c m 置针柄上施以温针灸, 每日 1次, 5天后休息 1天, 1 0天为 1疗程, 2个疗程 后评定疗效。治疗前后分别进智宏2
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毛丽娟【摘要】目的研究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长垣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6例CSA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针灸治疗,观察组予以针灸+推拿手法治疗;治疗前后统计对比两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椎基底动脉(VBA)平均血流速度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VA、RVA、VBA 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上升,且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CSA患者,可明显改善其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提高其生活质量.【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01【总页数】2页(P95-96)【关键词】推拿手法;针灸;椎动脉型颈椎病【作者】毛丽娟【作者单位】长垣县中医医院针灸科河南新乡 453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5颈椎病是由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压迫或刺激邻近脊髓、椎动脉、颈部交感神经等,致使患者出现颈椎疼痛、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的疾病类型。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颈椎病分型之一,以头痛症状为主,可伴有眩晕、听视力减退等[1]。
据统计,我国颈椎病发病率为3.9%~17.5%,且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2]。
针灸推拿是我国中医的精髓,历史悠久。
本研究选取86例CSA患者,分组研究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对CSA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长垣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6例CSA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CSA诊断标准[3],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风池穴电针结合高压氧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
V0 1 . 1 9
No . 7
中莲药导最
Gu i d i n g J o u r n a l o f T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Ph a r ma c y
2 0 1 3年 7月
J u l y . 2 0 1 3
风 池穴 电针结合高压 治疗椎 动脉 型颈椎病4 O 例
吴频 霞 , 赵晋 浙
( 滁 州 市第 一人 民医院 。 安徽
滁 州 2 3 9 0 0 0)
『 摘要1 目的 : 观 察 风 池 穴 电针 配合 高 压 氧 治 疗椎 动 脉 型 颈 椎 病 的 疗 效 。 方法 : 将8 0 例 椎 动 脉 型 颈 椎 病 患者 随机 分 为 治 疗 组 和 对 照 组 各4 0 例, 对 照 组 采 用 双侧 风 池 穴 电针 治 疗 , 治 疗 组 在 对 照 组 治 疗 基 础 上 采 用 高压 氧 治 疗 。 结果 : 治 疗组 总 有 效
下. 向鼻尖斜刺 0 . 8 — 1 . 2 c m; 针刺后快 速运针 , 直到穴位处 有 强烈 的酸 胀感直至放射 到头皮 。 后接脉冲针灸 治疗仪 ( 常州
英迪 电子 医疗器 械公 司 ) , 取 疏 密波 , 频 率 为2 - 3 H z , 留针 3 0 m i n 。 1 次/ d , 1 0 次为1 个疗程 , 治疗 1 个疗程 。
1 . 3 治 疗 方 法
注 : 与 对 照 组 比较 , X =1 5 . 4 2, 0 . 0 5 。
3 讨
论
颈椎病 是中老年人常见 的疾患 , 颈性眩晕是 由于椎动脉 予双侧 风池穴 电针 治疗 , 患者取坐位 , 医生 受压后管腔狭窄 , 致椎一 基底动脉供 血不 足; 或颈部交感神经
针刺风池穴及_阿是_法取定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_陆姝帆
153第11卷 第11期 2009 年 1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1 No. 11 Nov . ,2009颈椎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本病多见于30~60岁人,男性多于女性。
从生理学角度讲,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影响颈椎的稳定性,产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几年颈椎病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颈椎病分5型,笔者选定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其中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是得到肯定的。
下面是临床上观察针刺风池穴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
1 研究对象1.1 病例来源共观察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来源于2008—2009年辽宁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将其就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年龄最小30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5年。
1.2 病例选择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1993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会议纪要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制定。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号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病的诊断标准。
辨证分4型:气血两虚证,痰浊上蒙证,瘀血阻窍证及肝阳上亢证。
1.2.3 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上述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且为第一诊断;(2)年龄18~80岁,男女不限;(3)患者同意参与临床研究。
1.2.4 排除标准 对年龄在80岁以上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内科严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急性椎间盘突出或颈椎有骨折、脱位、结核、肿瘤、感染者,除外因耳源性、眼源性、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引起的眩晕。
2 治疗方法2.1 治疗组选穴:主穴:夹脊穴、风池穴。
夹脊穴定位采用“阿是法”即在棘突两旁距离0.3~1寸范围内寻找压痛点或皮下结节。
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
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目的分析并研究推拿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精准并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我院在2013年8月到2015年7月间所接收并治疗的8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进行分组,本着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针灸治疗,观察组采用推拿+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治疗患者38例,治疗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有效治愈患者26例,治疗有效率为65.00%;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临床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推拿配合针灸治疗的方法具有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推拿;针灸;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上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这种病的病症较为复杂且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群体[1],但是从最近这些年的临床治疗当中来看,椎动脉型颈椎病开始有提前发病的趋势[2]。
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也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保障,目前急需对这种病症加以控制,为了更好的治疗患者,我院特将近两年内所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将主要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3年8月到2015年7月间所收治的这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当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
患者的最高年龄为86岁,最低年龄为49岁,平局年龄为(64.5±12.5)岁。
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均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诊断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患者的最长病程为48个月,最短病程为8个月,平均病程为(18.5±4.3)个月。
分组后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和病程等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为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针灸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袁泉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分析袁泉【摘要】目的:探究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并命名为对照组,对另外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并命名为观察组,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7月到2016年3月间接收;通过不同治疗后对患者的效果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发现观察组90.0%相比较对照组的68.5%而言,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临床疗效良好,可以改善单纯使用针灸效果不佳的情况,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关键词】针灸;推拿;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中较为多见,病情发生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影响较大,此时就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本次我们针对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组治疗,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7月到2016年3月间接收,目的在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本次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对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组治疗(将其分组定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7月到2016年3月间接收,80例患者均经过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每组各40例;在进行本次研究前,我们均对患者说明本次研究的基本情况,同时参加并配合研究的80例患者即为本次所纳入者;对照组中女17例、男23例,平均年龄46.25±2.31岁,年龄区间27.5-63.5岁;观察组中女18例、男22例,平均年龄45.98±2.61岁,年龄区间28.5-63.5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其中P>0.05,故两组可比。
1.2方法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帮助患者保持在俯卧位,同时采用活动抬头等方式使颈肩部放松,对患者的太冲、百会、内关、风池、风府、大椎、颈夹脊穴等穴位予以明确,之后开展患者穴位及毫针的消毒处理,各个穴位应用平补平泻手法进针,患者产生酸胀感即可,留针约25分钟左右,1天1次,连续治疗14天;观察组采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针灸方法和对照组相同,推拿方法为先帮助患者取俯卧位,对颈肩部进行充分放松,后让患者保持在仰卧位,对风池穴进行明确,然后用拇指对患者风池穴进行按压,力的方向不变,大小应该由小缓慢加大,患者酸胀感明显但尚可耐受时不再加大力量,持续对患者的穴位进行顺时针按摩,有热感产生时转为对百会穴进行干预,后对于太冲、百会、内关、风池、风府、大椎、颈夹脊穴等均按上述推拿方法进行,推拿时间1天以28分钟为宜,1天1次,连续治疗14天[1];后观察两组患者情况。
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联合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单一的中医针灸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72%,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针灸;手法;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347-0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加,目前很多年轻人都会出现颈椎类疾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常见的一种颈椎类疾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
其主要临床症状有眩晕、头痛、恶心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病主要是由于机体长期保持一个动作造成血液循环不畅,造成的气血流通不畅导致的,主要发病因素有过度劳累、肾气亏损以及长期遭受风寒等[1]。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50例患者,男性31例,女性1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为(45.26±0.47)岁,病程5个月~14年,平均病程(5.48±0.19)年;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为(46.12±0.14)岁,病程8个月~15年,平均病程(5.59±0.02)年。
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头痛以及恶心等症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醒脑开窍为主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
醒脑开窍为主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江玲玲;陈冰;赵建国【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醒脑开窍为基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结果治愈37例,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0%.结论以醒脑开窍为基础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肯定.【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1(000)009【总页数】1页(P1524)【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针刺;醒脑开窍【作者】江玲玲;陈冰;赵建国【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5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常见类型之一,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曲折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1]。
临床常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力障碍、平衡障碍等征象,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
据统计,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占颈椎病的40%~50%。
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以40~60岁的人群为多见[2]。
笔者2009年6月-2010年12月运用醒脑开窍为主针刺治疗40例,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本组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19~67岁,中位年龄46岁;病程1周至5年,平均12.13个月。
诊断符合1993年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3]。
1.2 治疗方法选取0.25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术者双手及针刺部位常规消毒。
主穴为风池、内关、人中,配穴为百会、四神聪、上星、头维。
风池穴以对侧眼球后方向斜刺,以患者得气为度,并施以飞法,120~160次/min,行针1min;内关以患者手指麻木为度,人中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四神聪、上星、头维平刺,手法轻柔,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15min。
针刺风池穴对颈型颈椎病疗效的对比研究
针刺风池穴对颈型颈椎病疗效的对比研究倪金聪;沈莲;夏伟民【摘要】目的:比较针刺风池和颈夹脊穴与单纯针刺颈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组,风池组选取风池和颈夹脊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仅取颈夹脊穴治疗.结果:风池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远期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为88.10%,远期总有效率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和颈部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纯针刺颈部夹脊穴.【期刊名称】《上海医药》【年(卷),期】2013(000)006【总页数】2页(P47-48)【关键词】颈型颈椎病;风池;颈夹脊;疗效【作者】倪金聪;沈莲;夏伟民【作者单位】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602;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602;上海市嘉定区黄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8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9颈椎病多因长期低头工作,感冒风寒,年老体虚等所致。
常见颈肩及上肢疼痛麻木,或伴有眩晕,步行无力等表现[1]。
笔者采用数字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针刺风池和颈部夹脊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进行验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对象来源于2010年1月-2011年7月松江区佘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和嘉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灸科收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有关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②排除椎管狭窄、后韧带骨化、肿瘤、颈肩疾病、上肢周围神经卡压等。
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共84例,采用数字表法分为风池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1.2 诊断标准依据上海市卫生局制订的《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1]有关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有慢性劳损,或感受风寒,或外伤史,或有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⑤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风池穴的针刺方法
风池穴的针刺方法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NFDB6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据文献记载,风池穴可主治多种疾病,尤其对风邪引起的疾患,?NF8FE?更佳。
其现代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如治疗感冒、头痛、颈椎病、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癫痫、视神经萎缩、近视、耳鸣、足跟痛等,风池均为常用穴。
关于风池穴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
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
现代针灸名家姜揖君认为风池穴进针深度需因人因病而异。
通常病深深刺,病浅浅刺,病在皮表亦可梅花针叩刺。
下面就详细谈谈风池穴的几种刺法浅述管见。
1常用刺法(浅刺法)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主治多种疾病。
用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刺入0.5~1.2寸。
感应: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扩散。
可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鼽衄,耳鸣,颈项强痛,癫痫,中风,感冒,热病,疟疾,瘿气等多种疾病。
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阳?NFDB6?之会,鼻为肺之窍,向鼻尖方向针刺可增强其祛风散寒、宣肺解表、宣通鼻窍之功效,用于治疗感风寒表实证,效果更为显著。
2特殊刺法(深刺法)(1)针尖斜向内上,对侧眼窝方向深刺,治疗头面部及肝胆疾患等。
著名针灸家方幼安先生取风池穴治肝胆诸疾,或驱泄风邪时,其进针方向为对准对侧瞳孔,进针后小幅度捻转,针感到局部。
如治目疾,必须紧靠枕骨下方,斜方肌起始部之外侧取穴进针,如偏离穴位即不可能得到预期针感,且针尖须对准同侧瞳孔,进针深度要达到4~5cm,用小幅度捻转法,针感可循足少阳经分布路线渐渐上行,过颈部侧面,渐达阳白穴或眼区,有些患者会感到眼内有冲击感。
方先生认为,医者在操作时,如未取得预期针感,切勿操之过急,加大其捻转辐度,如此会造成针感过强,使患者不适,应耐心操作,必有收获。
刘氏[1]治疗头面部疾患时,取2.5寸毫针,向对侧眼窝方向靠颈椎深刺,可达2寸以上,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3cm,此时,多出现较强的针感,循胆经向上,传至耳颞部及头顶部,再向前传至前额,直抵眼部。
风池穴,7种刺法治病各不同
风池穴,7种刺法治病各不同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据文献记载,风池穴可主治多种疾病,尤其对风邪引起的疾患更佳。
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如治疗感冒、头痛、颈椎病、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癫痫、视神经萎缩、近视、耳鸣、足跟痛等。
关于风池穴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
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
上海市名中医严君白教授认为:针刺或艾灸(间接灸)风池穴,可以振奋人体一身之阳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阳气盛,气血通,风寒之邪自然容易消散。
因此,风池穴的临床运用绝不限于上述这些疾病,只要患者出现阳气不足、正虚邪恋的证候,都可以从风池穴入手。
严教授对风池穴常施以下7种刺法。
常规浅刺法1.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主治多种疾病。
用1.5寸毫针向鼻尖方向刺入0.5-1.0寸。
感应要有局部酸胀,或向头顶、颞部、前额及眼眶扩散,可主治各种头痛、颈性眩晕、耳性眩晕、感冒、不明原因的发热、过敏性鼻炎、副鼻窦炎、耳鸣、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癫痫、颈淋巴结肿大、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
鼻为肺之窍,向鼻尖方向针刺可增强其祛风散寒、宣肺解表、宣通鼻窍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效果更为显著。
特殊深刺法2.针尖斜向内上、对侧眼窝方向深刺,主治头面部疾病。
取2.5寸毫针,用小幅度捻转法,向对侧眼窝方向靠颈椎深刺,可达2寸以上,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1寸。
此时多出现较强的针感,循胆经向上,传至耳颞部及头顶部,再向前传至前额,直抵眼部。
患者得气后,可感到头痛、头晕、头沉、目眩、面痛、耳塞等症状减轻或消除。
3.针尖向同侧鼻旁平直刺入,治疗中风后遗症。
刺法同2,针尖所到之处相当于眼窝下2.3寸,针感或同2,或向上、下肢及躯干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