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分层作业人民版必修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
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③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①式样、颜色趋于单调。
②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后:①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和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预习评价】1.(判断)中山装和改良旗袍都体现了中国近代服饰中西合璧的特点。
(√)2.(思考)结合课本知识,概括我国近现代服饰演变的趋势。
试答: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款式新颖,从封闭走向开放。
知识点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 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原先的 “扬 气” “今则竟曰‘洋气’了” 。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史料二
近代礼仪的变化。
史料三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
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 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 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 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1920 年
经济上,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社会影响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 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 活和习俗。
(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 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 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 迁。
④社会习俗。
时期 戊戌变法 变化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改 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城市变 特点
农 “断发易服”具有反清的革命 化大, 辛亥革命 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 村变化 后 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 小 简约文明
[易错提醒]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
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允许人们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 是辛亥革命后。 (3)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 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社会史观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关系 社会史观以“社会”为历史研究的基本范畴,它更 多关注的是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它集中研究社会结构、 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社会意识的变动过程。由此可 见,如果用社会史观的视角观察历史,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参考教案2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之小船创作教材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专题的一部分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在以前历史教科书中提及甚少,但是它又是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部分,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必修二》将其作为专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知识的多样性。
这一课介绍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近代的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以及习俗风尚的变迁的基本史实以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发展特征,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迁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利用教科书与相关的图片、影像等资料了解中国近代的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以及习俗风尚的变迁的基本史实,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并积极与同学合作交流,以拓展其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归纳、分析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和发展特征,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思考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迁的原因所在,培养学生站在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它的出现是不可逆转的。
并能透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认识到开放是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
【推荐精选】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民版必修2
(4)国家政策的影响。 如 “菜篮子工程” 、 “安居工程” 、 《婚姻法》 、统购统销政策等。 (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 力大幅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 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探究问题]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
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 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 于适应万国竞争的时代。 为了“与欧美同俗”, 他说: “非 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
(2)进步之处。观念:由父母包办到男女婚姻自主、 平等。礼仪: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 约性。主要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 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 运动的影响。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 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在思想观念和 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简要说明影响近代中国人民的生 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析: 本题以近现代习俗风尚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其 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原因的理解, 回答时注意观察、 理解材 料,并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即可。 答案:(1)主张:放足、剪辫、易服。 目的:革除固有陋习;启发民众智慧;学习西方文 明;推行变法新政。
(2)现代社会: ①新中国成立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以列宁装和连 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青睐。 ②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 末:由于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③改 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 渡。
[易错易混]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 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面的 影响,民众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服饰: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②女装: 旗装 西装 改良旗袍 中山装
(2)变化趋势: 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由拘谨、呆板走 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 “开 放” (3 )变化特征: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土洋并存)
3、习俗风尚变革的趋势: (1)由繁琐、落后走向简约、文明 (2)生活心理由封闭走向开放 4、习俗风尚变革的特点: 追新慕异、去土存洋,新旧并存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一般规律):
(1)受西方影响明显。 (2)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 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3)发展不均衡。如在空间范围上,开放口岸,都 市变化快、大,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 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接受较慢。 “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也不平衡,如“服饰” 类的变化大于“居住”、“饮食”类的变化等。 (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 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①西餐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②出现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 ③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形成原因
4)中西餐区别
5)西餐传入的 影响
趋势:从传统饮食到引建筑:地域差别大,北方以四合院为主 2、近代:
①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 西式住 房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住宅 ③天津、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 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 如:里弄 ▲原因: ①西方入侵,西方人来华 ②经济发展,官员、商人效仿
★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因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冲 击;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机器大工业和市场经 济的发展) ③政治社会变革的推动;(尤其辛亥革命、新中 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推动) ④科技革命的影响; ⑤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2)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体现。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3.重要影响。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参考学案1 人民版必修2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分析与综合能力【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自主学习】知识点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向美观、适体、方便、转变。
2.近代服饰的变化男子服饰①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成立后流行;③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饰。
女子服饰①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②20世纪20年代后,经过改革和创新的,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3.现在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连衣裙为特征的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军装和盛行。
(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
知识点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四大菜系。
2.西方饮食(1)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陆续出现由经营的西餐馆。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就餐环境、都存在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和调味品开始进入百姓饭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开始大量出现,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民居: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①鸦片战争后,在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后,京、津地区开始出现完全的新式住房。
③西式的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沙发、茶几等。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的特点,成为典型的特征。
知识点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等的影响。
2、表现丧葬习俗①近代:丧礼趋于。
2018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2018年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专题十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们日常的物质生活之中往往积聚了许多那个时代的素,人们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则体现着某个时代政治、经济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衣、食、住、行四项中,衣被列为首位,它起着护体、御寒、遮羞、标识和美化人们生活的作用,所以说服饰是人类生活的橱窗。
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是体现一个民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第 2 页第 3 页要,同时服饰上面也体现着一定的文化与思想,中山便是如此)扣:三民主义衣袋:礼、义、廉、耻排扣: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女子服饰变化:旗袍的流行:宽松肥大---合身适体,短袍窄袖。
(20世纪20年代改良)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由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风行于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的。
在改良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第 4 页线美。
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方美学标准的成尝试。
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念在服饰方面的变化。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为国家礼服之一,不属于汉服(即华夏衣冠)体系。
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良。
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
)服饰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兼具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女性好近代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西风美雨”的潜移默化(受西方民主思想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府政策的影响(如临时政府移风易俗政令的促进作用)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近代服饰的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近代服饰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变。
2018_2019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
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③辛亥革命后,________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①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________,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________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①式样、颜色趋于单调。
②军装和“________”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知识点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鲁菜、粤菜、川菜、________菜四大菜系得以在近代发展和最终形成。
2.西方饮食(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
(2)西式饭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由中国人经营的________馆。
(3)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都存在明显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西菜、________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1)出现: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________成为典型特征。
3.欧化住宅(1)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京、津等地开始出现。
(2)西式家具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知识点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________等的影响。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 物质活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人民版必修2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__________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辛亥革命
改革开放
1.变革原因:__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__________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
大影响。
思维拓展:
2.导致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西方礼仪的传入。②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推动。③教育的普及,人们思 想的解放。
【解析】 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喜字纱灯”,又有“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 习俗的融合,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信息,排除A、C; 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体现的是政府的引导,并非主导,D错误。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的盛行,体现了极“左”的革 命色彩。
拓展深化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西方国家侵略的客观影响(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 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文明的窗口,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提示』
(1)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政治变革的促进;外来文化的渗透。
(2)论证: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行,凸显了人们对民 主、自由、平等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初,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 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
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缔结婚姻凭清借父末母民之初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__________,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建议用时:30分钟)[学业达标练]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 )A.明末清初B.鸦片战争前C.鸦片战争后D.辛亥革命后C[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开始于”。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文明及事物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2.1902年,天津《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要求女子:一不能缠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三要“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则广告反映了( )①开明人士推崇西式婚礼②反对缠足的主张已经提出③女子已普遍获得受教育的权利④辛亥革命推动了婚俗变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A[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有人推崇西方婚礼以及反对缠足。
③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④。
]3.1912年5月1日,《申报》载文称:“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下列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婚俗B.国人逐步接受西方的婚俗C.新文化运动推动婚俗改变D.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B[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并以失败而告终,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故排除C项;D项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题干中的信息“看侬亲手挽郎行”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意。
]4.上海石库门住宅(见右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近代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文化。
综上所述,石库门的出现反映了( )【导学号:97372046】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②近代中国生活模式的转型③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④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B[题干中“上海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表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表述错误,故排除含①的选项即可,故选B项。
]5.1921年9月8日,《申报》载文称:“西装冬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下列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的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标准C.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C[A项中“应有尽有”说法错误,B项中“辛亥革命导致说法”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选C项。
]6.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国日益与世界潮流接轨B[近代化的范围过大,礼仪上的变化只能体现习俗上的近代化,不能反映其本质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交礼仪的变化,从“跪拜礼”“老爷”“大人”不平等的礼仪发展为“握手、鞠躬”“先生”“同志”等平等的礼仪,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故B项正确;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与世界潮流接轨只能反映表面现象,不能体现本质,故C、D两项错误。
] 7.秋瑾(1875—1907)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据此推断,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已经明显转变B.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女权思想兴起C.经济独立应是女子自由幸福的基础D.西方思想冲击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革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沿海大城市变化较为明显,内陆广大农村变化很小,“明显转变”与史实不符,故选A项。
]8.下边是1911年2月5日法国《小日报》刊登的石印画,再现了当时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
该画反映出( )【导学号:97372047】A.剪辫易服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B.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C.民国政府剪辫易服法令得到贯彻D.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杂糅特征D[题干石印画反映的是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并非社会共识,故A项正确,D 项错误;由题干时间来看,辛亥革命尚未爆发,故排除B、C两项。
][冲A挑战练]9.“民国是个女性服装变革的转折时期……在曲线和身体暴露方面有所表现……一时间,这些露出的白胳膊,很是刺激了国人特别是某些男人的神经,让他们在吞咽口水的同时,认为有伤风化。
”这不能体现 ( )A.西俗东渐,西式的裙服传入B.满人旗袍不断改良C.当时国人的思想较为开化D.西俗东渐,中俗渐变C[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近代中国服饰日益中西合璧或土洋并存,因此A、B、D三项在材料中都有反映;材料信息“认为有伤风化”说明当时国人深受传统文化或思想的影响,尚处于保守状态。
]10.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
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1930年以后逐渐与男鞋合卖,“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
这体现了当时( )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A[根据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部分程度上得到解放,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男女平等问题,而非生活水平的问题,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与材料“1930年以后”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其他方面男女尚未真正平等,故D项错误。
]11.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新唐书·车服志》材料二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材料三19世纪的后三十年西方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并用堆积的大蝴蝶结和褶裥来增加后部的丰满感,上体的造型则是突出胸部的丰满。
……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
——张乃仁、杨蔼琪《外国服装艺术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进行归纳总结即可;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分析原因。
第(3)问,根据材料三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1)特点: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
原因: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2)变化: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等。
(3)特点:注重个性;崇尚美感等12.人与人之间较为寻常的称呼,却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
”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
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
材料三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
从“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做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1)材料一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2)材料二与材料一在称呼上有何相似之处?(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解析】第(1)问,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与当时的革命运动及思想变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
第(2)问,称呼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
第(3)问,结合当今现实分析,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价值观相关,称呼的多样化即反映了价值观的多元化(或与此相近的答案均可)。
【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民主、平等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2)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
(3)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上多样化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