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测评手册+作业手册) (29)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三单元 听课手册-正文
线索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发展演变(1)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的17、18世纪,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后,逐步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君主立宪制,形成了责任制内阁。
美国独立后,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三权分立制政体。
(2)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政体,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3)四个国家因国情不同,形成了两种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
但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制又不尽相同,美法两国的共和制也各具特色,一方面体现了世界各国政治文明的多元性、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相同的代议制基本特征,即选举、议会立法、权力制约与平衡等。
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①经济因素: 发展受到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阻碍。
②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扩大自身政治权利。
(2)过程①爆发:1640年,革命爆发。
内战胜利后英国成为共和国。
②复辟: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倒行逆施,尽失人心。
③结束:1688年,“”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问题思索】“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世袭继承规则,为限制王权奠定了基础;此时并没有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2.过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1)确立①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②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③作用: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议会权力超过国王权力,使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误区警示】《权利法案》≠英王“统而不治”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手中。
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测评手册+作业手册) (54)
第32讲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线索1罗斯福新政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线索2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从“自由放任”政策到凯恩斯主义的转变;在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对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长足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新变化。
线索3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
线索4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斯大林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这三次改革都对苏联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32讲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依然存在。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
【易错提醒】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只是直接原因。
(2)爆发:1929年10月下旬,美国纽约股价狂跌。
(3)表现: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下跌。
(4)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5)影响①造成经济衰退或萧条;社会危机加深,势力抬头。
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上的争夺,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世界局势紧张。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测评手册+作业手册) (14)
第十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9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主干知识回扣】一、1.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 2.重工业工业化 3.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二、1.农业国工业国 2.多快好省大办工业公共食堂 3.调整充实调整任务 4.经济领域周恩来全面整顿【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设想: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
不同:不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主张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考点二史料1再现了“大跃进”的本质特点,即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和高指标,明显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史料2体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即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实行军事化的管理形式,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源勘探工作,D项符合题意。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新中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A项说法错误;漫画主要反映的是资源勘探,而不是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B项与题干及漫画信息不符;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C项错误。
考题2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通过对漫画及画中文字的观察,能够看出奶奶和阿姨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从而得出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
漫画及画中文字未体现工业化,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于1958年兴起,故C项错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村、农民和农业,集中力量发展城市重工业,D项说法错误,且在材料中无法反映。
考题3A[解析]本题以“一五”计划期间的投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六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课时作业(四十九)1.B[解析]题干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活动少,而原因就是当时的科技基础薄弱,故选B。
题干提及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面很狭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关系不大,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我国各项建设进行了援助,C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这在材料中无史实支撑,D项错误。
2.B[解析]结合材料“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406项”可以得出,北大在极短时间内成果过多,是一种“左”倾的表现,说明科技领域受到了“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故选B。
“双百”方针于1956年提出,虽然有推动科技发展的作用,但是40天内取得成果3406项超越了客观规律,所以这并不是“双百”方针促进的,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社会主义制度与科研发展的相关内容,C项错误;“向科学进军”是1956年提出的,与1958年科研的发展超越客观规律并无直接关联,D项错误。
3.B[解析]在国际上中国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表明中国在科学技术水平上逐步领先于世界,故选B。
中国在国际上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是现象,不是实质,A项错误;评判科技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在国际上领先的技术发明,C项错误;“科教兴国”促进科技发展,没有起到直接助推作用,D项错误。
4.C[解析]由材料“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知,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双百”方针的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法律形式确保文艺科技事业的发展,总结之前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故选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底,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A项错误;“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提出于1983年,B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左”倾错误思想,D项错误。
5.D[解析]材料中“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故选D。
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消费市场也刚刚起步,A项错误;此时传统道德还占据统治地位,B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电影的表现技巧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21世纪,C项错误。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选修4测评手册答案
单元小卷(十九)1.(1)特点:制定法律,训导官员守法;将法制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率先垂范,执法公正;严格执法,恩威并施。
(2)意义:打击豪强势力,维护法律权威;营造政治清明、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秩序;增强蜀国实力,为北伐中原奠定基础;为后世依法治国提供了借鉴。
(任答三点即可)[解析]第(1)问,据材料“厉行法治,与法正等人制定《蜀科》,‘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得出制定法律,训导官员守法;据材料“反复强调‘教令为先,诛罚为后’……马谡……他力排众议,依法将其处斩”得出法制教育和惩罚相结合;据材料中“上《街亭自贬疏》,自请贬官三级”得出率先垂范,执法公正;据材料“诸葛亮虽责人以严,但待人以诚,对犯人家属绝不牵连……诸葛亮上书请将其废黜流放,然其子李丰仍留丞相府为官,继续受到信任和重用”得出严格执法,恩威并施。
第(2)问,据材料“境内刑律废弛,豪强肆虐妄为,黎民怨声载道”得出打击豪强势力,维护法律权威;据材料“蜀地‘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得出营造政治清明、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秩序;诸葛亮的改革还对蜀国国力、后世法治也有深远影响。
2.(1)内容:提倡“致良知”“心即理也”“理生万物”;认为圣人治天下之道是“致其良知”;主张“知行合一”;重视教育,强调立志。
(2)意义:解决了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传承和创新了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身、社会、自然的和谐;凸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重要性。
[解析]第(1)问,据材料“王阳明继承陆九洲‘心即理’的思想”和“‘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得出“心即理也”“理生万物”;由材料“提倡‘致良知’”得出提倡“致良知”;据材料“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得出认为圣人治天下之道是“致其良知”;据材料“他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得出主张“知行合一”;材料“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得出重视教育,强调立志。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课时作业(十)1.A [解析] 从材料中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且职掌范围达到极限,到宋代转为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可以推断出防止武将专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枢密使的执掌者主体变化和职权缩小,没有提及要限制丞相权力,故B项错误;枢密使在北宋是中央官员,且管理军事,故C项错误;枢密使的职权在北宋是军事方面的,不掌握经济权力,故D项错误。
2.D [解析] 材料中“知州”是地方官员,不分割丞相的军政大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知州”的设立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仅说明管辖地方的官员的职权,并未涉及地方行政单位,故C 项错误;根据材料“‘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可知当时地方长官的权力减小,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
3.D [解析]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服务于专制皇权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以前更注重监察官员的道德品行,故B项错误;同理,监察制度服务于专制皇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宋以前注重监察官员道德品行,而“宋代以后监察官多是进士出身”,更注重其学识,故D项正确。
4.A [解析] 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刺举以闻”等信息可知宋代赋予通判较大的权力,重视监察体系,故A项正确;通判负责监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在地方设通判进行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藩镇割据是由于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材料仅从行政上削弱地方权力,无法达到避免藩镇割据局面的作用,故D项错误。
5.D [解析]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由三省到二府并没有体现中央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膨胀,故B项错误;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制衡,二府三司制“依事系任”进行事权分割,没有制衡体制,故D项正确。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单元作业手册正文
课时作业(十)第10讲辽宋夏金元的演变和政治的发展时间/ 40分钟一、选择题1.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自己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 )A.防止武将专权B.重视分割丞相之权C.强调监察地方D.掌握国家经济命脉2.“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
“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
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A.丞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C.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D.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3.[2018·山东枣庄二模]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是进士出身,而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
这说明监察官选任( )A.逐渐趋于民主科学B.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C.不再受到皇权干扰D.由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4.《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这表明宋代( )A.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B.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D.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5.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在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
此变化说明 (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6.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
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A.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B.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C.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D.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7.[2018·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北宋时,凡是奉朝旨治狱的案件都要受到中书刑房的点检,审理完后即向中书禀命。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3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课时作业(七)1.B [解析] 材料“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没有反映出少数民族文明对汉族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认同,这表明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少数民族对中原农耕生活的认同,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北方地区政局的变化,故D项错误。
2.C [解析] 材料中西魏选才实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出现在之前的两汉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西魏选才“不限资荫,唯在得人”,没有体现出门阀士族政治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故B项错误;西魏选才不限资萌,“唯在得人”,可见九品中正制重视才能,选举不全凭门第,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的是西魏,科举制出现在之后的隋朝,故D项错误。
3.A [解析] 唐朝三省中的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有权驳正皇帝密旨,故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无权驳正皇帝密旨,故B项错误;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无权驳正皇帝密旨,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无权驳正皇帝密旨,故D项错误。
4.B [解析] “过官”制度有利于纠正选官弊病,并未削弱皇帝权力,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可知,“过官”制度有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故B项正确;“过官”制度旨在防范官员滥用权力,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过官”制度有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并且门下省负责审议,故D项错误。
5.C [解析] 材料只是体现从汉到唐地方机构北方减少,南方增多,变化的原因并不是皇帝的个人意志,故A项错误;唐朝时期其统治中心仍在北方,所以对北方的重视程度不会下降,故B项错误;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逐渐繁荣,所以南方地方机构相应进行调整,故C项正确;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来说,其趋势是不断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而削弱地方权力主要方法之一是增加地方行政区划的数量,故D项错误。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选修1 作业手册-答案
1.(1)原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行币制,货币混乱;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
(2)意义: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解析]第(1)问,从改革前的货币秩序、政治统一并巩固统治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回答。
第(2)问,从经济、赋税、交流、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
2.(1)趋势:征兵范围从贵族扩展到平民;从强制服兵役到政府招募、雇佣人服兵役(或从义务兵向职业兵发展);从自备军事装备到政府出钱配备军事装备。
(2)征兵范围从贵族扩展到平民的原因:分封制瓦解,贵族地位下降;井田制崩溃,小农经济发展;各国变法运动对原有秩序的重大冲击;战争频繁,规模日益扩大。
(任答三点即可)从强制兵役到政府招募、雇佣人服兵役的原因: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小农大量破产(答“均田制的变化”也可);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各类战争频繁,政府兵源不足。
军事装备从自备到政府出钱配备的原因:分封制瓦解,井田制崩溃;土地兼并日益加剧,小农大量破产;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需要。
(任答三点即可)(任意选择一个趋势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从征兵范围、兵员形式、装备来源等方面回答。
第(2)问,从第(1)问中任选一个发展趋势回答,如“征兵范围”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来考虑。
3.(1)特点:法律内容反复修改补充,编撰历时较长;改变了以往法典分立篇目的原则与传统,简明扼要;对谋反施以重刑,定罪量刑体现“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
(2)影响:创新和发展了前代法典的内容与结构;为明初强化君主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了保障;为以后的法律制定提供了借鉴。
[解析]第(1)问,从内容、历时、原则等方面回答。
第(2)问,从传承、现实作用、历史影响等方面回答。
4.(1)原因:中国传统天文科技滞后;西学东渐;中西礼仪冲突,传教士干预清廷内政;摆脱西方科技垄断;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选修4听课手册-答案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57讲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认识:①唐太宗执政时期,吸取隋亡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复苏并得到发展、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
②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③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和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造就了兼收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
唐太宗晚年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但这并不影响唐太宗对推动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和杰出政治家的本色。
考点二贡献:①亚里士多德把古希腊哲学崇尚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他尊敬自己的老师柏拉图,但他更追求真理,提出“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②亚里士多德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在哲学方面,他不仅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还创立了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提出了很多观点,为现代许多学科门类奠定了基础。
③亚里士多德是一位著名的教师,他的许多做法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链接突破】1.(1)原因: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共同点: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以唐宪宗励精图治的政治斗争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人物唐宪宗。
本题考查学生史料解读与综合运用能力。
第(1)问,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应该是三点。
材料第二句是减少开支,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第三句是用人方面,任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第四、五句是军事政策调整;第六、七句是平定淮西后采取招抚政策等。
第(2)问,历史功绩相同之处在于对国家统一的维护和中央集权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有注重经济发展等问题。
2.(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
(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三单元 测评手册-答案
单元小卷(三)1.A [解析] 据材料“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可知,英国确立政体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故选A。
据所学可知,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巩固了革命成果,B项错误;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C项本身说法错误;政治生活的理性是限制国王和教会权力,材料“对宪政传统的恢复”是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是理性的体现,D项错误。
2.B [解析] 责任制内阁是指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材料主要说的是议会加强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故选B,排除A。
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是通过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C项错误;在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下,政府大臣在形式上是要对国王负责的,D项错误。
3.A [解析] 材料体现了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符合责任制内阁的特点,故选A。
材料中只是强调代议制中责任制内阁这一点,不断完善也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最准确的表述,B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党活动,D项错误。
4.D [解析] 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根本依据是宪法,与材料中“最高法院以6票对3票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相符,故选D。
材料中“最高法院以6票对3票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符合宪法规定,是三权分立的体现,而非弊端,A项错误;最高法院的判决依据是宪法,除非修改宪法,B项错误;材料中“最高法院以6票对3票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是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的体现,看不出过度集权,C 项错误。
5.A [解析] 联邦制原则强调联邦政府的权力,与题干材料体现的中央集权原则相符,故选A。
分权制衡原则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B项错误;题干未体现法律至上,C项错误;题干未体现地方自治,D项错误。
6.D [解析] 英国民主进程通过多次议会改革逐步推行,具有渐进性,故选D。
责任制内阁的确立是针对转移国王的行政权而言,A项错误;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即已确立民主政体,B项错误;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建立资产阶级统治,革命较彻底,没有保留大量封建残余,C项错误。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三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课时作业(七)1.B [解析] 据材料“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国王,故选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是在1640年,期间出现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与材料“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不符,A 项错误;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在“光荣革命”之后,主要是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内阁,C项错误;议会制度的改革是指1832年的议会改革,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2.D [解析] 材料中议会作出决定,将王位传给乔治一世,体现了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之下,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故选D。
1714年的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体制,材料中英国王位是和平过渡的,说明这中间并未出现封建复辟势力,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1714年英国王位的和平过渡,并未体现首相行使行政权的责任制内阁,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1714年英国王位的和平过渡,不能反映国王是否丧失政治权力,C项错误。
3.A [解析] 材料反映责任制内阁发展,内阁权力增大,故选A。
内阁权力扩大,不能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B项错误;材料体现内阁始终受议会的约束,C项错误;内阁行政权扩大与议会办事效率提高无关,D 项错误。
4.C [解析] 英国内阁掌握行政权,对下院负责,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案制约内阁,一旦议会通过不信任案,内阁要么宣布集体辞职,要么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结合所学,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不信任案作为议会制衡内阁的手段,其实际作用有限,故选C。
材料所给定时间为19世纪晚期,根据所学,责任制内阁确立时间为1721年,与题目时间不符,A项错误;根据材料“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得出议会很少而不是不投不信任票,B项错误;根据材料仅能得出英国内阁权力提升,这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内部的发展完善,英国的民主制度和君主立宪政体并没有出现变化,D项错误。
5.D [解析] 题干中“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议会大选的胜利,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组阁”,体现了内阁由议会选举胜利的多数党组阁,题干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体现了首相掌握行政权,故选D。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作业手册-正文
课时作业(一)第1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时间/ 20分钟一、选择题1.《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出土于河南安阳,骨版巨大且完整,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可见是吉祥卜。
内容涉及商王武丁进行的祭祀活动,商王室成员的伤、病、死以及当时的天象。
据此可知( )A.商代君主权力实现高度集中B.殷商时神权与王权密切相关C.甲骨文是五种主要字体之一D.该文物是研究殷商唯一史料2.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
分封制( )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3.[2018·江西新余检测]周代分封制是“本大而末小”,“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以构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等隶属关系。
据材料可知( )A.周代国家地方自治政权普遍建立B.王权至上、强本弱末是根本原则C.分封地域覆盖了中华民族发祥地D.受封诸侯有“以供王职”等义务4.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说明( )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5.[2018·安徽合肥质检]《礼记》记载,“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据此可知( )A.小宗不能进行祭祀B.祭祀制度开始形成C.王室贵族间关系融洽D.大宗拥有祭祀特权6.“家国同构”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某位学者绘制了右图所示结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血缘关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纽带B.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C.儒家思想是宗法观念产生的思想基础D.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扩展延伸7.[2018·山东青岛模拟]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八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测评手册-答案
单元小卷(八)1.A[解析]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人的价值、力量,推动新航路的开辟,故选A。
材料只论述了文艺复兴运动推动新航路的开辟,B项错误;材料中新航路的开辟“探索基督教世界之外的陆地和海洋”,促进了基督教广泛传播,C项错误;材料旨在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推动新航路的开辟,而非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项错误。
2.C[解析]“哥伦布的发现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强调的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大发现开启了人类全球化进程符合题意,故选C。
哥伦布发现美洲时,工业革命还没开始,工业文明时代还没有到来,A项错误;拓展了欧洲的世界市场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B项错误;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D项错误。
3.B[解析]题干论述的四个变化,充分体现了西欧社会的转型,即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故选B。
题干论述了四个变化,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仅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之一,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国际格局,C项错误;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但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中的四个变化,D项错误。
4.D[解析]“在整个17世纪,荷兰在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等各方面都占绝对优势”,但荷兰没有工业方面的基础,所以在以后的竞争中落后,故选D。
材料中没有体现“联合打压”,A项错误;B项不是主要原因,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争霸战争,C项错误。
5.D[解析]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故殖民地对英国发展意义重大,故选D。
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并不能说明其对欧洲大陆、美洲贸易的变化,A项错误;约1788年时英国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英国与欧洲各国关系恶化,C项错误。
6.B[解析]材料英国早期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都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故选B。
英国的殖民扩张推动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A项不够全面,错误;C项未涉及工业革命的影响,不够全面,错误;材料与英国民主政治发展无关,D项错误。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3单元 测评手册-正文
单元小卷(三)考查范围:第三单元 民族交融与大一统国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220—907年)时间 / 45分钟 分值 / 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时,任用品秩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参与“中朝”事务。
隋唐时期,尚书台发展成为尚书省,成为外朝最重要的行政机关。
这种转变反映出 ( ) A.皇帝的好恶决定机构职能 B.尚书从位卑权重走向位高权轻 C.中央决策机构实现外朝化D.皇帝的集权方式出现了新倾向2.西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 B.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C.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D.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3.唐代宰相杜佑之子杜从郁被任命为谏官左拾遗,因遭到御史反对而改任他职。
这反映出,当时 ( ) A.君主权威日益加强 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C.监察制度比较成熟D.士族门阀政治逐渐衰落4.[2018·山东临沂模拟]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种做法 ( ) A.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 B.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 C.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 D.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5.[2018·江西九江二模] 下表是关于唐朝监察制度的叙述。
据此可知 ( )A.巡察职权弱化,侧重于纠察风俗B.监察范围广泛,巡察者特权泛滥C.纠察结合理案,致使其官阶显赫D.职权相对独立,有利于整肃吏治6.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
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7.下表是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三单元 作业手册
课时作业(七)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时间/ 20分钟一、选择题1.[2018·安徽合肥质检]“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这里的“它”是指( )A.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B.“光荣革命”的胜利C.责任制内阁的形成D.议会制度的改革2.[2018·山东济宁期末] 1714年,英国安妮女王去世,没有继承人,议会决定将王位传给詹姆士一世的曾孙乔治一世。
王位的这次和平过渡反映出英国( )A.封建复辟势力依然存在B.责任制内阁十分优越C.国王已丧失了政治权力D.议会主导了国家治理3.19世纪前,英国各种公共政策的法案由议员以个人名义提出,议会立法很少给内阁优先权;而1811年《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一、周五只讨论内阁提出的“公议案”,后又增至每周3日,相反议员个人却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
这种变化( )A.反映了内阁行政权扩大的趋势B.推动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完善C.说明议会对内阁的影响力增强D.有利于提高议会的办事效率4.[2018·河南郑州一模] 19世纪晚期的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
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
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
这反映了英国( )A.责任制内阁开始得到确立B.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C.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D.内阁权力的膨胀摧毁了宪政制度5.1841年,皮尔率领保守党获得议会大选的胜利,维多利亚女王任命其组阁。
在内阁中,皮尔要求各部主管者在重大政策上预先禀告首相裁决,并垄断了向女王报告政府工作的机会。
这表明( )A.首相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B.责任制内阁左右英国政府决策C.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D.责任制内阁影响英国政治生活6.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56个腐败选区被废除,30个较小的选区失掉一个席位。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4单元 测评手册-正文
单元小卷(四)考查范围:第四单元从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荆州质检]北宋建立之初,北有强悍的契丹、北汉虎视中原,西南有后蜀坐险自固,南有吴越、南唐割据集团占领重要经济区。
赵匡胤决定以汴京为都城,采取“先南后北”战略来统一全国。
北宋定都汴京,采取“先南后北”战略的原因是( )A.汴京地区农业生产发达B.从军事经济地理角度考虑C.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不定D.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需要2.[2018·河北保定一模]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
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
这一建制(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坊市的界限D.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问题3.北宋见于《宋史》的官员中46.1%来自寒族。
而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比例,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
这表明(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B.科举制日臻完善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4.宋代历朝皇帝不仅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
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印刷技术日益进步B.注重文治的基本国策C.理学强调格物致知D.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5.“自边徼犬牙万里之远,皆上所自制命。
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兵权和财权分别由专官掌控),彼监此临,互有统属。
”材料描述的局面应当是哪一措施的结果 ( )A.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B.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C.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6.[2018·安徽合肥质检]两宋时期,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3单元作业手册正文
课时作业(七)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民族融合时间/ 20分钟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
这表明(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2.[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西魏诏书曰:“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
”此后,“周氏以降,选无清浊”。
这表明当时( )A.察举制的选才作用日益凸显B.门阀士族政治逐渐走向鼎盛C.九品中正制选举不全凭门第D.科举制选拔人才更注重才干3.据《李藩传》记载:“……王锷用钱数千万贿遗权幸,求兼宰相。
……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
’(李)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云:‘不可。
’”材料中敢于驳正皇帝密旨的李藩应该任职于( ) A.唐朝的三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4.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
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
唐代的“过官”制度( )A.削弱了皇帝权力B.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C.加强了中央集权D.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5.下表是从汉至唐地方机构变化简表,该表反映了( )机构名称北方南方元封五年十三部刺史94贞观元年道55A.皇帝的个人意志决定了地方行政区划B.国家对于北方的重视程度出现了下降C.古代政治制度受经济重心变化的影响D.减少地方行政区划数量是历史发展趋势6.唐朝法律规定,刑讯必须使用符合标准规格的常行杖,以杖外其他方法拷打甚至致罪囚死亡者,承审官要负刑事责任。
唐律的这一规定 ( )A.防止了刑讯逼供的出现B.是唐朝法律走向完善的表现C.促进了开元盛世的出现D.促进了唐朝政局的长期稳定7.《新唐书·百官志》载:“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三单元测评手册正文
单元小卷(三)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年“光荣革命”之后,大部分辉格党人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赋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的合理性作出辩护,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
这表明在当时英国( )A.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B.“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C.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D.政治生活缺乏理性精神2.[2018·安徽宣城期末] 17世纪英国议会斗争常用的方式是弹劾,但仅用此对付叛乱者、叛国者和滥用公款者。
18世纪早期,下院采取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取代弹劾制,即对政府某项政策或措施进行谴责,或者对国王的某个大臣投不信任票。
这一变化表明英国( )A.责任制内阁逐渐成熟B.议会行政监督制度日益完善C.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D.政府大臣无须再对国王负责3.[2018·江西南昌一模] 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
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
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责任制内阁形成的体现B.代议制不断完善的过程C.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D.议会政党制发展的表现4.下列表格中的现象,说明了( )1935年5月最高法院“扼杀”了3项“新政”立法,其中包括《全国工业复兴法》27日1936年1月6最高法院以6票对3票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宪日1936年6月1最高法院以5票对4票判决纽约州的一项规定妇女与儿童最低工资的法律违宪日A.美国民主运行机制弊端显现B.最高法院缺乏与时俱进理念C.最高法院非常时期过度集权D.宪法至上原则得到充分彰显5.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条第十款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此些规定体现出( )A.联邦制原则B.分权制衡原则C.法律至上原则D.地方自治原则6.[2018·河南洛阳统考]美国学者海斯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测评手册+作业手册) (31)
课时作业(五十四)1.(1)特点:人员伤亡巨大;持续时间长;两败俱伤。
(2)影响:巨大的战争伤亡使人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恶化了战役发生地的生活环境,使当今法国深受其害;警示后人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解析]第(1)问,从灾难、时间等方面回答。
第(2)问,从残酷性、警示性等方面回答。
2.(1)原因:世界经济连为一体,作为主要矛盾双方的英德两国之间经济依赖程度很深;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将引发大灾难,人们相信这可以防止战争爆发。
(2)看法:欧洲民众支持本国政府参与大战;政府认为战争是短期的,本国能获得战争胜利。
影响: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开始传播;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解析]第(1)问,从经济联系、战争灾难角度分析。
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民意、政府观念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国家制度、心理诉求角度回答。
3.(1)意图:了解巴黎和会是如何处理战后问题的;利用个人影响力向世界舆论反映中国的合理诉求。
努力:发表文章、游说演讲,争取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支持;急电国内,传递巴黎和会有关山东问题的信息;发动巴黎中国留学生向北洋政府代表团施加压力。
(2)原因: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合理合法的权益受到侵犯;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梁启超所做的努力;留法学生、工人的爱国举动;顾维钧等代表团成员的努力。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巴黎和会内容、中国诉求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梁启超在法国的活动、对国内活动的影响回答。
第(2)问,从国家权益、国内运动、留法国人举动、代表团的努力等方面回答。
4.(1)变化:从拒绝参加到正式加入国联。
成因:苏联对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的作用有新认识;法西斯国家对外扩张的威胁;法国对苏联的拉拢。
(2)价值:成为凡尔赛体系的维系者;成为致力于协调各国抵制法西斯扩军备战的机构;为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提供了部分借鉴。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苏联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对国联态度的变化回答;第二小问,从国联作用、国际局势发展、法国活动等方面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原因:汉朝制度不完善、不成熟,存在王国问题、少数民族威胁边境等问题,需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建立“中外朝”制度,推行刺史制度和“推恩令”,创立察举制,派大军出击匈奴,等。
(2)原因:三位历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角度不同,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个人立场也有所不同。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当时政治制度弊端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人才选拔、民族问题等角度回答。
第(2)问,从史料视角、时代环境、个人立场等方面回答。
2.(1)建议:练兵选将,充实和巩固边防;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整顿吏治;对补荫弟子实行考试制度;废罢按察使之职。
(2)原因:忠诚爱国;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严格执法;不畏权贵,为民伸张正义。
[解析]第(1)问,从军事国防、政府机构、吏治、科举等方面回答。
第(2)问,结合包拯性格和其处事风格、原则回答。
3.(1)主张:人性本恶,可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
(2)特征:吸收融合各家思想。
成因:战国末年的社会正在一步步地由分裂割据向大一统过渡;荀子阅历多、涉猎广,取各家思想之所长,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融会贯通。
[解析]第(1)问,从伦理观、政治思想、礼制等方面回答。
第(2)问的第一小问,立足“驳杂”回答;第二小问从政治、思想、个人等方面回答。
4.(1)表现:积极上书言事;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关心社会现实,维护儒家正统思想;重视培养、推荐和选拔人才。
(任答四点即可)(2)评价:行道和明道不遗余力,弘扬儒者积极进取的政治参与精神;兼济天下而不独善其身、尊儒却不墨守,彰显了儒者道德自觉和勇于革新的政治态度。
(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由材料“当他自己一旦做了御史,有了言责,便立即上书言事”可知韩愈积极上书言事;由材料中韩愈主张讨伐淮蔡及宣抚镇州叛乱可知韩愈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由材料“在唐代,反对佛教虽不始于韩愈,但兼辟佛老,则以韩愈《论佛骨表》为最”可知韩愈关心社会现实,维护儒家正统思想;由材料“韩愈认为,为国家选拔人才,乃是一种‘深思长虑’,是‘为国家树根本之道’”可知韩愈重视培养、推荐和选拔人才。
第(2)问,由材料中韩愈的行为可知韩愈行道和明道不遗余力,弘扬了儒者积极进取的政治参与精神;由材料中韩愈宣抚镇州叛乱无所畏惧、反佛但兼辟佛老可知,韩愈兼济天下而不独善其身、尊儒却不墨守,彰显了儒者道德自觉和勇于革新的政治态度。
5.(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教育具有平等性,学习传授知识要广泛、全面及实用。
颜元的教育思想:空谈义理误国误民,提倡实学,实践出真知。
(2)相同之处:批判和继承传统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不同之处: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宗教色彩浓厚,更注重全面发展;颜元的教育思想更重经世致用。
[解析]第(1)问,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从教育理念、知识特点角度回答,颜元的教育思想立足实学回答。
第(2)问,相同之处从传承、方式角度回答,不同之处从教育与现实的关系去分析。
1.(1)内容:以中国的道德和平统一全世界;先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再帮助其他民族谋求独立;由个人自省到民族主义再到世界主义;用正义公理来感化人;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2)背景:孙中山对中国国情和西方文化的考察与深入认识;国共合作的建立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发展。
[解析]第(1)问,据材料“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得出以中国的道德和平统一全世界;由材料“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帮助其他被压迫民族”得出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再帮助其他民族谋求独立;据材料“从个人的内省与自我完善做起,讲究自身的文明修养,然后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恢复民族主义才能讲世界主义”得出由个人自省到民族主义再到世界主义;据材料“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可知用正义公理来感化人;据材料“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包括均富)”可知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第(2)问,据材料“力图以王道与霸道这两个古老词汇来区分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国情和西方文化的考察与深入认识;由材料时间“1924年”和所学可知国共合作的建立与国民革命的兴起;据材料“孙中山所说的治国,是指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包括均富);而平天下,则是发扬‘济弱扶倾’的传统理念,帮助其他被压迫民族谋求各自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可知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成世界主义。
2.(1)活动:参加辛亥革命;积极倡导文学革命;积极传播西学。
(2)评价:投身辛亥革命和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思想先进,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去世前做文言文,并不怕被认为“落伍”,对新文化运动局限性有反思;敢于表达真实自我。
(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1)问,从革命活动、文学活动、中西交流等方面回答。
第(2)问,从思想、文化、品质等方面分析。
3.(1)主张: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注重农轻重比例的协调;加强城乡商品供应;减少城市人口和职工数量;减少基本建设项目;发展国际合作与对外贸易。
(2)历史背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困难;中苏关系破裂;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
[解析]第(1)问,从经济结构、比例、城市化、基建、外贸等方面回答。
第(2)问,从国内经济现状、中苏关系等角度回答。
4.(1)①经济基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时代呼唤科学理论。
②阶级基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特别是三大思想来源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来源。
(2)贡献:创立马克思主义;领导国际工人运动;推动巴黎公社建立。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回答即可。
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5.(1)精神品质:反对种族隔离制度,争取民主自由平等的崇高理想;信念坚定,勇于斗争,百折不挠;倡导大度包容的和解理念;热爱和平。
(2)原因:世界民主平等潮流的推动;民族和解政策的实施;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曼德拉本人不屈不挠的努力。
[解析]第(1)问,从政治斗争、人生信念、执政理念等方面回答。
第(2)问,从世界潮流、民族政策、个人努力等方面回答。
1.(1)文化背景:文艺复兴的进行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西学东渐的促进;国内理学日益僵化,中国封建士大夫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
(2)科学精神:注重逻辑推理;探究事物的本质原理;反对主观臆断,提倡怀疑和实证精神;主张经世致用,提倡科技为社会发展服务。
(答出三点即可)[解析]第(1)问,由材料16世纪末的时间信息得出文艺复兴的进行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由材料“中国本土有识之士与一些来华的传教士结交”得出西学东渐;由材料“不满足于仅仅对事物表面现象进行经验性观察,而是试图发现事物的‘所以然之故’”“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得出国内理学日益僵化,中国封建士大夫空谈心性,脱离社会实际。
第(2)问,由材料“将西方科学通过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发现客观规律的逻辑推理方式概括为‘由数达理’”得出注重逻辑推理;由“试图发现事物的‘所以然之故’”得出其注重探究事物的本质原理;由材料“每交食时,臣曾题请身往测候,必得其真时刻”得出反对主观臆断,提倡怀疑和实证精神;由材料“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得出主张经世致用,提倡科技为社会发展服务。
2.(1)思想:对立统一的思想;极限的思想;逻辑推理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2)简评:刘徽在学术上坚持实事求是、古为今用原则;他采用的演绎逻辑证明的方法,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促进中国数学真正建立起了理论体系;其数学思想成为现代数学思想的主要源泉之一。
[解析]第(1)问,材料中“他在《方程章注》中云:‘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言负者未必负于少,言正者未必正于多’”体现了刘徽数学思想中有对立统一思想;材料中“为了证明圆的面积公式……而命题最终成立是要通过无穷的极限过程来实现”可知刘徽数学思想中有极限思想;材料中“《九章算术》包含了若干正确的概念和判断,然而却没有明显的逻辑推理过程……他认为数学的真理性是需要论证的”可知刘徽的数学思想中有逻辑推理的思想;由材料中“他还以‘规矩度量可得而共’为指导思想,把数与形巧妙地结合”可知刘徽数学思想中有数形结合思想。
第(2)问,结合刘徽的数学思想分析可知他的逻辑推理等思想对数学发展贡献巨大。
3.(1)主张:肯定中医价值(反对全盘否定中医);用科学的方法解释、研究中医;中西医相结合。
(2)历史因素:西方先进科技传入中国,中医等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新文化运动兴起,倡导科学精神;杜亚泉一战后反思中西文化,主张调和中西文化。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杜亚泉撰文《中国医学的研究方法》予以反驳:‘中医的阴阳五行六气三候之类,决不能说它全无道理……不能用科学的名词和术语来解释它”可得出他肯定中医价值,根据材料“用西医关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出发点——血、气二字,进行科学的阐述,用中西医对照参考各种疾病不同的看法与称谓,逐一分析对比,找出内在联系”可得出他用科学的方法解释、研究中医,中西医相结合,等。
第(2)问,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被战争触目惊心的现实所震惊,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意识到不能再盲目崇拜西洋,并反过来重新审视中国固有文化,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足以弥补西方文化之不足者”得出一战后他反思中西文化,主张调和中西文化;“余云岫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等都是说谎,绝对不合事实’”得出西方先进科技传入中国,中医等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联系所学可知,他们思想的解放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有一定的联系。
4.(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事业十分落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封锁包围;党中央的战略决策;邓稼先的科学素养和爱国精神。
(2)评价:邓稼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为我国两弹爆炸成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局面;提高了我国的国防科技水平,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百废待兴,为了维护国家独立,发展国防事业尤其重要,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事业十分落后;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得出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封锁包围;根据材料“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和所学“一五”计划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重工业,得出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根据材料“赴美国普度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邓稼先隐姓埋名”“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得出邓稼先的科学素养和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