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品读 领悟语感
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文本情感
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文本情感第一篇: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文本情感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文本情感——《桂花雨》教学反思《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
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
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
但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
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反复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结合着本班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
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出你认为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并在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旁边做一些适当的批注。
接着在学生交流课文中表现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交流体会,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对琦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乐事。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琦君对摇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创设情境进行了“三读”琦君的话。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让学生尝试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描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
学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
(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撒桂花,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飘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摇桂花的快乐。
而提示语的填写则更加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
加强朗读领悟语感
加强朗读领悟语感谢青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它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
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更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
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上乘境界。
械朗?/FONT>:“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所以每一次上课,我尽可能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加大读书实践。
一般来说,一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2,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
要给全体学生有足够的试读、练读和评议的时间,体现朗读对语言学习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注意读书形式多样,指导得法。
如教学《啊!故乡那轮明月》,我落实以读为本,即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并对朗读流程的各个层面有明确的指向: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顺,而且是读出声音。
因为我发现以往让学生自读课文,个别学生不是含糊不清,就是懒得动嘴,以至于站起来交流时破句连篇,加字、漏字,不便于教师检查,也浪费了上课的时间;2、细读课文,要求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脉络层次,这时就采取默读的形式。
因为这时学生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如果再大声朗读的话,会影响到他们思考问题;3、精读课文,这时则抓住重点句段2—6节,围绕“故乡一年四季的月夜美在哪里?”细加品味,感悟入情。
教学这五节时,我先让学生试读,找出自己喜爱的一个季节。
然后自我感悟,加深理解,再在全班交流指名读,并抓住关键词来谈谈它的“美”,接着大家共同评议,探讨问题;最后请同学们跟着音乐齐读2——6节,感染升华,字字声声洋溢着对首都月亮的热爱之情。
如果只有学生的读书实践,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就没有体现语文教学的意义,称不上是真正的课堂教学。
如何培养语文语感(优秀4篇)
如何培养语文语感(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如何培养语文语感(优秀4篇)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抓重点词句促进阅读感悟
科研视角抓重点词句促进阅读感悟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
它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对于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要达到上述目标,老师就得深挖教材,找准读懂文章的切入点,沿着一条主线来设计教案,文章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了解内容,领悟情感,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因此,抓关键词语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学习语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那么究竟该怎样抓重点词句促进阅读教学呢?一、抓住中心句,把握课文的脉络。
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我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甲”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哪些具体的景物来突出这个“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点?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点?通过理解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初步懂得整篇课文是围绕着这个“甲”字来写,用了先总后分的叙述方式,以下的内容都是“甲”字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无疑起了先导作用。
另外还有《哈尔威船长》中我抓住“面对死亡的考验,谁能说他不是一名英雄!”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首先和学生一起理解英雄这个词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自己心目中英雄的形象,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希望对你有帮助!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语感一、在情感中品味语感深入理解词句、领会情感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循序渐进的,后者是难点。
学生理解词句易,身临其境感知描绘的场景则难,领会作者深刻的意旨更难。
学生没有“入境”,谈何“入情”?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创设浓浓的语感情境。
如《早发白帝城》,先自由读,再引导学生理解词句,接着根据诗句意思自己体会情感再次朗读。
当读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有个学生提出:“诗人乘着小船顺水而下,听到两岸传来叫个不停的猿声,这声音听起来凄惨,一路上应该是难熬的,可下句却说小船很快驶过重重高山,不知用什么感情来读?”我趁此介绍了诗人当时的背景,诗人被赦后特别高兴,觉得猿猴声好听,一路上都在给他解闷。
然后创设情境,把自己看做诗人,给出片断的开头“我像一只脱笼的小鸟,恨不得立刻飞回家乡。
我乘上轻快的小船……”,让学生续写路上所见所闻,这样,学生便明白其中道理了。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感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初读全文。
初读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可让学生通过听教师范读或录音、自由读、出声朗读等途径进行。
这时的“读”要充分,先要正确练读,做到不多一字、不少一字。
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句及全文表达的意思,也可适当安排复述、讨论等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初步感受表达出来。
三、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语文教学用诵读感悟的方法,可称之为语感教学法,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又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
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直接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
品读-体验-感悟
品读?体验?感悟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现结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品读古人有“涵咏工夫兴味长”的读书名言,是说读书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方觉兴味无穷。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找准品读的点,并创设一定的意境,感受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自然地发现其间之美与独特。
例如《九寨沟》的第三自然段写九寨沟的原始风光,展示了一幅清纯脱俗、色彩斑斓的画卷。
教学时,我就让学生边读边在头脑里浮现出相应的画面(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并练习用抑扬顿挫、轻重徐疾的语调把自己感受的生动画面“描绘”出来。
如“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
湖水清澈见底,湖底色彩斑斓,”引导学生抓住“大大小小、像颗颗宝石、镶嵌、清澈见底、色彩斑斓”重点词语的品读,使人感受到九寨沟不仅水清,而且色美;读到“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让人体会到动态美。
如此品读,文章的韵味及情致尽在每位小读者的心中,充分表现九寨沟的独特美,在朗朗的书声中,语言所蕴含的音韵就会像溪水一样流入孩子们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发现美的能力自然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体验孩子们学习语文应该是一种美丽的畅想。
在追求自主感悟、个性体验,人文熏陶的新课标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美丽畅想的情境和空间。
让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培养语感,张扬个性,陶冶行情,提高学习兴趣,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
还要尊重并鼓励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如教学《桂花雨》一课的第二大段,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了作者摇桂花的快乐,那么我就给他们提供体验的机会。
出示句子:“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体会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身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出示:“于是我就()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孩子们此时把自己当成了作者,把作者家院子里的桂花数当成了自家院子里的桂花树,学生整个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作者用文字描述的摇花乐的情景中了,他们已经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自己是在学课文了。
语感,唯有读中来
语感,唯有读中来《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要达到的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这是课程中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感。
那么,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
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应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就怎样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在朗读中感悟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由此可见,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让学生在变化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
我教学《二泉映月》一课,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时,将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因为阿炳的悲惨命运就体现在他的这首二胡曲中,学生从音乐中能体会到阿炳深沉的呼唤,伤心的哭泣,倔强的呐喊……配乐朗读就能读出阿炳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语感。
再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主要采用范读的形式,先调动自身的情感,再引发、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老师那饱含深情的范读下,他们仿佛看到了刘伯承在忍受着不打麻药的剧痛,数着医生的刀数,竟然抓破了崭新的床单,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对刘伯承的敬佩。
教师的范读可以给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在赏读中领悟语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饱含着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思想道德观念。
学习这些文章对培养语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文章应该精读,但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抓住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赏读,领会遣词造句之精妙,学习其语言规律,增强语感。
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学生对北大荒这个地方的了解是陌生的,如仅靠教师的介绍,学生感受到的北大荒秋天的美丽也是肤浅的,如果我们能抓住文中的一些优美语句让学生赏读,就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中。
品读文本语言,领悟表达精妙
品读文本语言,领悟表达精妙作者:庄金梅来源:《语文天地·小学版》2020年第03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
”这就是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切实以品读文本的语言为重点,让学生从中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所在,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乐享审美的历练。
一、抓住关键性的词句进行品读在统编教材中,抓住关键词句的学习已经列入语文要素的训练范畴,这就更需要教师根据编者意图,努力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领学生悉心品味,在咬文嚼字中,获得与作者心智的沟通、理趣的妙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教学《小虾》(三年级下册第15课),课文第3自然段开始就是一个关键性的句子“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十分有趣”这一关键词语进行品读:首先需要确认“趣”是指什么?从儿童的角度看就是好玩,然后从这一自然段课文中找出小虾好玩的描写,学生觉得用小竹枝逗玩非常有意思“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气似的”,这种情形又会引发儿童不断地逗弄小虾,好像要让它气个够似的。
其次,需要明白这些“有趣”是从哪里来的?一方面是对小虾的喜爱,因为喜爱才会去逗玩,如果缸里不是小虾而是毒蛇的话,走到缸边都会觉得害怕;另一方面是带着喜爱的用心观察,很细小的动作都被捕捉到了“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用三个不同的“一()一()”来表达小虾生气似的举动,突出表达出作者在观察时的那种暗暗窃喜从心头不断冒出来,是那种一串一串的;再次,小虾互相之间的“搏斗”也是趣味十足,在搏斗的时候小虾显然常常有蹦跳的动作,或者逃避攻击,或者用力攻击对方,小虾只习惯于搏斗起来就蹦跳个没完没了,却不知道在池塘里那样做很自在,在缸里那样做就带来了危险——蹦到了缸外面的地上,此时如果没有喜欢的小手施以援助,小虾是无论如何也蹦不回水里了,你看小虾喜欢搏斗到连小命都不顾了,是不是很有趣呢。
培养语感、提高高二语文的素养的技巧
培养语感、提高高二语文的素养的技巧(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培养语感、提高高二语文的素养的技巧培养语感、提高高二语文的素养的技巧汉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在品读关键词句中培养语感
在品读关键词句中培养语感语文教学过程如能重视培养学生赏听语言的习惯,积极提高语感能力,才能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多元任务。
同时推敲语言的内涵,品味语言的言外意,可以活跃思维,增智长识,提高认知能力,促进筹备智力的发展。
所为语感,实际上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
同样一篇文章,有的人读出来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而有的人读出来却平淡无味,毫无吸引力,同样一个词,比如“春天”,有的人看到的仅仅是两个汉字符号,而有的人却能透过汉字看到万紫千红、莺飞燕舞的美好景象。
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语感:一、做好范读,让学生感受悟语感。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让朗读教学始终活跃在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永远充满学生朗朗书声。
因此,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全篇或片断地进行范读。
范读,不仅浓缩着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音韵的魅力,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会像溪水一样同时流入学生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所以,教学中,每学一篇文章,我们都要会用音韵很美的范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身体力行指导美读。
课文《日月潭》第二、三段描写了日月潭清晨、中午、晴天、雨天的美丽景色。
教学时,充分利用文中的语言,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感染。
然后,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教师范读这一段。
教师的范读使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被老师美的情感、美的语调,美的音质感染了。
孩子们很善于模仿,无形中,我们的范读将为孩子们学习美读树立了榜样。
二、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丰富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
”同样,语感的训练也离不开背诵,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
熟读,直到能背,让规范的、优秀的课文中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也就是语感训练。
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背诵,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朗
朗、诵、品、阅四种阅读的滋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
”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两位语文界泰斗的论断,精辟地阐述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中也曾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修养,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领悟能力。
它是从整体上直观语言对象,进而体验出的一种语言模式。
这种语言模式具有模糊性、意象性,以一种“美”的状态存在。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浅见。
朗读示范,触发语感语感潜藏于朗读之中,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方法。
因为朗读是一种各项器官的综合性活动,眼耳口脑协调配合,共同合作,这些器官处于生理运动状态,又处于理性感悟状态,在活动中渐入佳境,在感悟中更有效运动,那些抽象的文字便由静态变为动态,文字有了一种立体感,语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多种形式的示范朗读是引领学生触发语感的有效方法,专业人士范读、配乐范读及教师本身声情并茂朗读均可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教师在范读时,倘能披文动情入境,用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直接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准确、鲜明的感知,甚至进行深入的内心体验,学生将有可能迅速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意蕴,从而获得“即时语感”。
如在教学《母亲、荷叶》这课时,我配上轻音乐,动情范读,学生闭目静听,边听边想象雨打荷花、荷叶倾侧覆盖荷花的景象,学生情不自禁地随着教师的朗读和文本产生共鸣,渐渐地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氛围,学生在听读中感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很快进入了课文的意境。
品味语言 提升语言感受能力
品味语言提升语言感受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两位语文界的老前辈的话,肯定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养和发展语感的方法和途径有三:一是在诵读中积淀语感;二是在品味中领悟语感;三是在应用中强化语感。
下面我就在品味中领悟语感来谈点体会。
我在教余秋雨先生的《信客》这篇课文时,着重品味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语言特色,从而以点带面地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余秋雨先生散文的语言特点有三:典雅、朴素、精辟而富有哲理意味。
下面就以上特点举一些例子:这篇文章语言非常典雅,有很多语句书面语言的气息非常浓,表达非常凝练,有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
如第三部分的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信客铺纸磨墨,琢磨句子。
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这里的“铺纸磨墨”有很强的书面语言色彩;把“破碎和焦灼的心”、“带向远方”,又写出了信客强烈的使命感,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信客在路途中的情感起伏。
这篇文章有些语言也比较朴素。
比如第二部分的第二段,还有第四段里面妇人给他说的悄悄话,这些语言都比较朴素甚至有一些口语化的倾向。
作者很注意说话人的身份,不同身份的人说的话也各不相同。
这篇文章中有些句子特别富有哲理。
这就是学者散文的特点。
比如第二部分的三、四段中,各有这样一些话:“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这些句子都非常精辟,比喻用得很妙,又概括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为了让学生对余秋雨的散文特点有更深刻的体会,我还向学生推荐了余秋雨的散文,如《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散文》等。
让学生自己在课外阅读中仔细品味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点,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
在品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在品读中培养学生语感品读是指通过阅读、欣赏作品来感受其中的情感、思想、文化等内涵,并加以领会和理解的过程。
在品读中,语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语感是指对语言所具有的艺术要素的敏锐触觉和悟性。
在学生学习中文的过程中,通过品读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进一步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首先,在品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开始。
教师可以通过鲜活的生活经验,点拨学生的阅读思路,引领学生逐步进入文本生动、丰富的想象世界。
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来学会运用各种思路去构建一个有意义、感染力强的文本形象,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性认识能力。
其次,品读可以通过语言节奏的感受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言节奏是指语言中的节奏感,包括了各种韵律和音调。
在品读中,学生可以通过歌唱、口语反复朗读等方式来感受语言的韵律和音调。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语言的重音位置、音调变化、音量大小等,通过熟练跟读、背诵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语感体验。
第三,在品读中可以让学生学会感受并体验作者的情感。
每个作家都有着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体验,这些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可以通过品读作品来获得感受。
学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和品味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了解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生可以通过表演、朗诵等方式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从而获得深厚的情感体验和对语言艺术的感悟。
最后,在品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多与学生进行语言游戏和探究。
通过编排一些语言游戏或者以小组形式进行语言探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速度和语言组合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索语言运用的规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语言中的艺术要素,增强学生的语感。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在品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这也是当前语文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培养更多优秀的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
品读“三分”语,感悟“十分”意
品读“三分”语,感悟“十分”意新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理念,就是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以挖掘。
在该理念下,教学要为学生服务,教学效率不仅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和学好当堂的近期学习效果上,还体现在学生获得发展的远期学习效果上。
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取决于教学打算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发展。
让“读、注、悟”走进语文课堂,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品味语文独特的语言魅力,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让学生的心灵也能得到人文和美的滋润。
在品读中学习作者锤炼语言的技巧,并接受情感熏陶。
一、“读、注、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基本的途径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最重要而又最基本的途径是培养语感。
为了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语感,可以引导学生读、注、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让学生去体验,感悟词句的内涵。
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指导:(1)要在“读”字上下功夫,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要选择多样化的读法,要有层次地进行读的训练:①初读,旨在扫清文字障碍,力求读顺,读通;②研读,属于理解性的解,应与注、悟结合,力求读懂;③美读,就是根据磁带中的语言、语调,有表情地、动情地大声朗读。
朗读时应注意轻重缓慢,不要一味强调速度,要揣摩每一句话的意思及全文大意,在读中使感悟得以升华。
(2)设计思考切入点引领学生有效地沉浸到文本中。
(3)以自己的注、悟去感染学生,给学生的自学做示范。
(4)可以对学生的注、悟给予点拨、点评,帮助其深入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
读是悟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读是语感的积累。
经历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学生的语感会得到增加,自学的效益也产生了。
在《百合花开》的教学中,课堂上,有的学生对文中四处“我要开花”作批注:根据“要”的四层含义(希望、需要、应该、必须)悟出百合希望开花,需要开花,应该开花,必须开花,体验到百合明确的人生目标,执著的人生信念。
在品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在品读中培养学生语感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是在长期的语言环境中积累而成的,是每个人独特的语言感知和认知。
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培养的能力之一。
而在品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方法和途径。
下面将从品读的定义、品读对语感的作用以及品读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什么是品读。
品读,顾名思义,就是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品味和思考。
它不同于浏览或者速读,更注重于对文字内容、情感表达以及语言运用进行深刻的体味和体悟。
品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反复品味和思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语言的感悟。
品读是一种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是一种对感情的体味和共鸣,更是对文学艺术的领悟和鉴赏。
品读是一个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品读对培养学生语感有着怎样的作用。
品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情感表达。
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阅读和体味文中的情感表达以及语言运用,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和情感,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
这种深入理解和情感表达的体味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更加敏感于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品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领悟和鉴赏能力。
文学艺术是语言的高度艺术表达,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文字的表面含义,更需要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情感,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
这样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培养对文学艺术的领悟和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品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味,这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也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深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情达情细思品读培养语感
以情达情细思品读培养语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中文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表达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它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中文的语感呢?以下是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要以情达情。
语言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而情感则是语言的灵魂。
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用中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可以通过朗读和写作来提高自己表达情感的能力。
在听说读写中文的时候,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的情感融入使语言表达更加富有感情,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中文的意义和感受中文的美。
要细思。
中文是一门非常庞大和精细的语言,其词汇丰富多样,而且语法结构复杂。
想要提高中文的语感,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和使用上,还需要通过深入思考来加深对中文的理解。
可以通过阅读中文文学和名著,或者进行文学赏析和作文写作来培养自己的细思能力。
通过仔细体会和思考中文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中文的独特之处,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感。
要品读。
学习中文,需要不断地接触和阅读中文书籍、文章、诗歌等。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词汇量,了解中文的用词和表达习惯,熟悉中文的语感。
我们要注重品读,通过仔细阅读,品味其中的文字韵味和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只有通过品读,我们才能真正领悟中文的美和韵味,培养出深厚的语感。
要培养语感。
提高语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磨炼,需要不断地接触和使用中文。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来练习中文,比如和中文母语者交流、参加中文演讲、写中文博客等。
通过实际应用中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中文的表达方式和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感。
要想提高中文的语感,我们需要以情达情,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要细思,深入理解中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要品读,通过阅读中文文学来培养自己的修养和审美能力;最后要通过实际应用来培养语感。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提高中文的语感,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母语。
在品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在品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品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它是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基础和支撑。
通过品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能力,提升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品
读中感受语言的美丽和力量。
在品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学生品读的
基础,只有兴趣存在,才会有持续的阅读动力和愿望。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感兴趣
的图书、文章等,让学生在愉悦的阅读中感受语言的美妙。
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
习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逐渐培养起品读的习惯。
在品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品
读的重要目的之一,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别人的表达,还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
想和感情。
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机会,如朗读、演讲等,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
能力。
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品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艺术欣赏能力是指
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在品读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欣赏音乐、
观赏艺术品等,提高自己对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文艺活动,如
诗歌朗诵比赛、文学讲座等,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例1:小学语文第七册(人教版)《火烧云》
设计理念:重点品读领悟语感
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使学习活动有真正的教育价值。
在通读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已喜爱的方式,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
设计环节:
⑴自主诵读,合作交流
先让学生选择自已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同桌听,并跟同桌交流自已喜欢的理由。
⑵充分诵读,整体感知
课文第3——6自然段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课文第1自然段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鼓励向读得好的学生学习。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⑶重点品读,领悟语感
第2自然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体会哪个字用得特别好,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组内讨论交流。
集体交流:开始有的认为是“红”字,有的认为是“火”字,经过争议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是“烧”字。
在学生争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鼓
励学生毫无顾忌地大胆发表各自的意见。
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通过自已的朗读来体现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读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评析:
⑴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
在重点品读的环节,学生在组内有机会展示自已的品读成果,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集体交流时,教师延缓评价,鼓励各小组亮出自已的观点,让学生自由表达、互相争论,真实地展示了学情。
从而使学生在自主研究中,在讨论交流中,充分挖掘了“烧”字的信息量。
⑵教师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多种形式地读,发散性朗读、竞赛性朗读、示范性朗读……,读出了趣味,读出了个性,读出了积极的思维活动,读出了丰富的信息含量。
从反复“通读”课文到“读通”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了阅读质量,为深读课文的研究探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课例2:《少年闰土》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
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把课堂大量的空间时间还给学生,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设计环节:
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其中描闰土外貌的片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提示课题后,屏幕上出现四个孩子的头像,其中有一个是少年闰土,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猜猜哪个是闰土,由于学生事先没接触过课文,一下了辨认不出来,这时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一部分学生很快辨认出闰土。
我将闰土的头像放大,让学生谈谈依据,学生马上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断,这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反复朗读,说说作者在介绍人物外貌上,最让你佩服的是什么?学生们各抒已见,对闰土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我请一个学生扮演闰土,说:同学们,现在少年闰土来到了你们身边,愿意跟他交朋友吗?学生热情地欢迎闰土,并向他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你几岁了?你的名字为什么这么怪?你来城里干什么?你在农村生活有没有好玩儿的?……?扮演闰土的学生一言不发,装出一副很害羞的样子。
这时,我抓住契机,说:“你们心中的这些疑问该怎么解决”?学生们说:“读课文”。
然后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也可以提出自已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让学生以“初识闰土……”为开头,写一写自已印象中的闰土,学生们将读课文的收获和自己的思考融合起来,写出了各自印象中的闰土。
评析:
本教学片断设计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以“猜认闰土”的形
式完成了传统的外貌教学,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需要。
让学生在“猜——读——认——评”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作者以寥寥几笔勾勒人物外貌的精巧。
这种感悟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教师灌输的。
第二个教学环节,主要是创设一个情境,让闰土来到学生中间,让他们相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能提出自已真正想了解的问题,一改过去“投师所好”的质疑。
学生进入角色后,用心地去读书边读边思,边体验边感悟,在交流、探究中收集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给织整理,写出了各人不同的感悟,也得到了各自不同的收获。
以上两个案例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设计点滴。
通过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各种外显的、操作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既使课堂信息不断拓展延伸,又使学生动脑、动眼、动手、动口、动耳,以外显的活动促内隐的认知、情感、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建立起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