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
廓庵_十牛图颂_的悟道模式_吴正荣
艺术空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5宋代廓庵禅师在清居禅师《八牛图》的基础上绘成《十牛图》(《十牛图颂》一卷,全称《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收于续藏第一一三册),描述禅修次第。
且每图皆附以偈颂,共10首,以阐释行者从修行,到见性,到世出世间圆融无碍的整个生命历程。
因其以诗意形式切中修心要害,一时与《信心铭》、《证道歌》、《坐禅仪》合称禅林四部录,至今仍有其独到价值。
南禅宣扬离文字相和直了顿悟,难免有模糊性。
《十牛图颂》将一般意义上的修行悟道过程次第化,以诗意语言展现而出。
十颂其实是南宗禅修思想的缩影。
同时,它再次明确,禅并没有脱离日常存在,它反而正是人们本来的最真最朴实的生命状态。
一从悖论开始佛陀确证了“佛性”的恒定不变,万物都是佛性所生。
《百喻经》云:“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
’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曰:‘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泥洹即涅,是超越逻辑而存在的“实相”,是宇宙万物的本源,然而它又不是一个具象,具体的东西是不可能作为本源的,故而是虚空,是“无相”。
它“无来无去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
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间。
”这就是空性意义上的“空无”,是因缘和合能生万法的“空无”。
然而将它当作一个对象描述,预先设定一个本体的存在,却又有了一种阻碍和执着。
但,人们存在的实际情况只能以此作为出发点———若没有“牛”,怎么去寻牛呢?《十牛图颂》提供了一种“寻牛”模式。
禅诗的灵性如此吸引人,就因它在叩问或已触及生命的终极真相。
故而,禅诗多是关于修道方式和体验的。
当禅的境界真实不虚地与自己同在,则信手信口所出,都是禅的境界,也是生命最真实丰满的境界。
于是“总在此常住真心中行住坐卧,自无始至今当下,并无一刻能离”,然而悖论从此而生,人们以思维推知了它的存在,却因此而远离了它,最终不得不去追寻。
《寻牛》云:“茫茫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整理版]十牛图颂
[整理版]十牛图颂十牛图颂十牛图颂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夫诸佛真源。
众生本有。
因迷也沉沦三界。
因悟也顿出四生。
所以有诸佛而可成。
有众生而可作。
是故先贤悲悯。
广设多途。
理出偏圆。
教兴顿渐。
从粗及细。
自浅至深。
末后目瞬青莲。
引得头陀微笑。
正法眼藏自此流通天上人间。
此方他界。
得其理也。
超宗越格。
如鸟道而无踪迹。
得其事也。
滞句迷言。
若灵龟而曳尾。
间有清居禅师。
观众生之根器。
应病施方。
作牧牛以为图。
随机设教。
初从渐白。
显力量之未充。
次至纯真。
表根机之渐照。
乃至人牛不见故。
标心法双亡。
其理也。
已尽根源。
其法也。
尚存莎笠。
遂使浅根疑误。
中下纷纭。
或疑之落空亡也。
或唤作堕常见。
今观则公禅师。
拟前贤之模范。
出自己之胸襟。
十颂佳篇。
交光相映。
初从失处。
终至还源。
善应群机。
如救饥渴。
慈远是以探寻妙义。
采拾玄微。
如水母以寻餐。
依海虾而为目。
初自寻牛。
终至入廛。
强起波澜。
横生头角。
尚无心而可觅。
何有牛而可寻。
泊至入[邱-丘+(厂@墨)]。
是何魔魅。
况是祖祢不了。
殃及儿孙。
不揆荒唐。
试为提唱。
寻牛序一从来不失。
何用追寻。
由背觉以成疏。
在向尘而遂失。
家山渐远。
岐路俄差。
得失炽然。
是非锋起。
颂曰。
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和石鼓夷和尚。
只管区区后外寻不知脚底已泥深几回芳草斜阳里一曲新丰空自吟又坏衲琏和尚。
本无踪迹是谁寻误入烟萝深处深手把鼻头同归客水边林下自沉吟见迹序二依经解义。
阅教知踪。
明众器为一金。
体万物为自己。
正邪不辩。
真伪奚分。
未入斯门。
权为见迹。
颂曰。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章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和。
枯木岩前差路多草窠里辊觉非么脚跟若也随他去未免当头蹉过他又。
见牛人少觅牛多山北山南见也么明暗一条来去路个中认取别无他见牛序三从声得入。
见处逢原。
六根门着着无差。
动用中头头。
显露。
水中盐味。
色里胶青。
眨上眉毛。
非是他物。
颂曰。
黄鹂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迴避处森森头角?难成和。
廓庵禅师十牛图
廓庵禅师十牛图十二世纪,中国的禅师廓庵禅师著了一本名为《十牛图》的书,成为禅门中的至宝。
他绘制了禅宗的十牛图,并以诗偈和散文加以评唱,形象地展现了由修行以致顿悟的体悟过程。
一、寻牛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解:寻牛----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第一寻牛,即寻求业已失散的心牛。
所谓心牛,就是真实的自己,是生命的本体,也就是临济祖师所讲的无位真人,这一阶段是立志求道的阶段。
不过,实际上心牛(无相的自己)从未失去。
真人总是在我们的面门,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中出入。
仅仅由于缺乏正确的自觉,而与本来的自己疏远了。
找到真我根本不必从外从他而求,只要照顾好自己脚下就行了。
著语:从来不失,何用追寻?由背觉以成疏,在向尘而遂失。
家山渐远,歧路依差;得失炽然,是非蜂起!著语大义:心牛从来就没有失去,哪里用得着去追寻?由于缺乏自觉以致与心牛疏远,在尘世的迷乱中心牛逐渐被淹没,离真我愈来愈远。
由于前路参差峻峨,于是得失之心愈盛,是非之争更烈。
二、见迹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解:见迹----依经解义阅教知踪第二图为见迹,只是发现了心牛的足迹。
这是一个阅读经书禅典,谛聆师家教诲,理解佛教法理的阶段。
通过这一阶段,从而知晓一切都是独立存在的,而它们却处于矛盾的统一之中;明白万物的客观与自我的主观是息息相关的存在;理解万法都是一个心牛的千变万化,即一切存在都是真我的变体的禅的思想。
不过,在这一阶段还无法弄清牛是白还是黑。
所以,仍处在禅门之外,只是见到了踪迹而已。
著语: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明众器为一金,体万物为自己。
正邪不辞,真伪奚分?未入斯门,权为见迹。
在水边、林下、萋萋芳草中到处都有牛的足迹。
那辽天的鼻孔,冲天的气势,纵是深山老林,也隐藏不住。
著语大意跟上述大同小异。
所谓众器为一金,万物为自己的表意为:金镯、金炉、金项链等器皿,林林总总,形态各异,都是金子制造的。
廓庵师远禅师
廓庵师远禅师【梁山师远禅师】常德府梁山廓庵师远禅师,合川鲁氏子。
上堂,举“杨岐三脚驴子”话,乃召大众曰:“杨其汤者,莫若扑其火;壅其流者,莫若杜其源。
此乃智人之明鉴。
佛法之至论,正在斯焉。
这因缘,如今丛林中提唱者甚多,商量者不少。
有般底,只道宗师家无固必,凡有所问,随口便答。
似则也似,是即未是。
若恁么,只作个干无事会。
不见杨岐用处,乃至祖师,千差万别,方便门庭,如何消遣?又有般底,只向佛边会,却与自己没交涉。
古人道,凡有言句,须是一一消归自己,又作么生?又有般底,一向只作自己会,弃却古人用处,唯知道明自己事,古人方便却如何消遣?既消遣不下,却似抱桥柱澡洗,要且放手不得。
此亦是一病。
又有般底,却去脚多少处会。
若恁么会,此病最难医也。
所以他语有巧妙处,参学人卒难摸索,才拟心则差了也。
前辈谓之杨岐宗旨,须是他屋里人,到恁么田地,方堪传授。
若不然者,则守死善道之谓也。
这公案直须还他透顶彻底汉,方能了得。
此非止禅和子会不得,而今天下丛林中,出世为人底,亦少有会得者。
若要会去,直须向威音那畔,空劫已前,轻轻觑著,提起便行,捺著便转。
却向万仞峰前进一步,可以笼罩古今,坐断天下人舌头。
如今还有恁么者么?有则出来道看。
如无,更听一颂:三脚驴子弄蹄行,直透威音万丈坑。
云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下太忙生。
湖南长老谁解会,行人更在青山外。
”上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这个说话,是家常茶饭。
须知衲僧家,别有奇特处始得。
且道衲僧门下有甚奇特处?天得一,斗牛女虚危室壁。
地得一,万象森罗及瓦砾。
君王得一,上下四维无等匹。
且道衲僧得一时如何?要见客从何处来,闲持经卷倚松立。
”浴佛上堂,举“药山浴佛公案”,拈云:“这僧问处,依稀越国,仿彿杨州。
药山答来,眼似流星,机如掣电。
点检将来,二俱不了。
若是山僧即不然,当是时,才见他问,只浴得这个,且不浴得那个。
但转木杓柄与伊,待他拟议之间,拦面便泼。
假饶这僧有大神通,具大智慧,也无施展处。
诗300首古诗
《登鹳雀楼》王之涣〔唐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行宫》元稹〔唐代〕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相思》王维〔唐代〕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竹里馆》王维〔唐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哥舒歌》西鄙人〔唐代〕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登乐游原》李商隐〔唐代〕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送方外上人》刘长卿〔唐代〕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裴迪〔唐代〕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余雪》祖咏〔唐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春怨》金昌绪〔唐代〕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八阵图》杜甫〔唐代〕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杂诗三首·其二》王维〔唐代〕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送别》王维〔唐代〕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静夜思》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听筝》李端〔唐代〕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宿建德江》孟浩然〔唐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玉台体》权德舆〔唐代〕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代〕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宫词二首·其一》张祜〔唐代〕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江雪》柳宗元〔唐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新嫁娘词》王建〔唐代〕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鹿柴》王维〔唐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问刘十九》白居易〔唐代〕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牧牛诗和颂全集(详细校勘,精美排版)
牧牛诗图和颂全集本书内容根据以下三部经典整理并配图。
①卍新续藏第64 册No. 1269 十牛图颂No. 1269十牛图颂(一卷)〖宋·慈远述〗②卍新续藏第64 册No. 1270 十牛图颂No. 1270十牛图颂(一卷)〖明·胡文焕著〗③卍新续藏第64 册No. 1271 十牛图和颂十牛图和颂(一卷)〖明·祩宏书〗十牛图住鼎州梁山廓庵ān和尚“十牛图”颂(并)序夫诸佛真源,众生本有。
因迷也沉沦三界,因悟也顿出四生。
所以有诸佛而可成,有众生而可作。
是故先贤悲悯,广设多途。
理出偏圆,教兴顿渐。
从粗及细,自浅至深。
末后目瞬青莲,引得头陀微笑,正法眼藏,自此流通天上人间。
此方他界,得其理也。
超宗越格,如鸟道而无踪迹,得其事也。
滞句迷言,若灵龟而曳yè尾。
间有清居禅师,观众生之根器,应病施方,作牧牛以为图。
随机设教。
初从渐白,显力量之未充。
次至纯真,表根机之渐照。
乃至人牛不见故,标心法双亡。
其理也,已尽根源。
其法也,尚存莎笠lì。
遂使浅根疑误,中下纷纭。
或疑之落空亡也,或唤作堕常见。
今观则公禅师,拟前贤之模范,出自己之胸襟。
十颂佳篇,交光相映。
初从失处,终至还源。
善应群机,如救饥渴。
慈远是以探寻妙义,采拾玄微。
如水母以寻餐,依海虾而为目。
初自寻牛,终至入廛chán。
强起波澜,横生头角。
尚无心而可觅,何有牛而可寻。
泊至入廛,是何魔魅。
况是祖祢mí不了,殃及儿孙。
不揆kuí荒唐,试为提唱。
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本《十牛图》,是禅学界公认的廓庵师远《十牛图》现存最古老版本。
一、寻牛廓庵和尚序从来不失,何用追寻。
由背觉以成疏。
在向尘而遂失。
家山渐远。
岐路俄差。
得失炽然。
是非锋起。
颂(廓庵和尚)忙忙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和(石鼓夷和尚)只管区区后外寻,不知脚底已泥深。
几回芳草斜阳里,一曲新丰空自吟。
体现教师幸福感的诗句
体现教师幸福感的诗句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马迁《史记》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8.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9.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杂剧·温太真玉镜台》10.古之学者必有师。
——韩愈《师说》11.圣人无常师。
——韩愈《师说》12.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13.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
——司马光《资治通鉴》1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师说》15.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杜甫《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16.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杜牧《雪中书怀》17.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杜牧《雪中书怀》18.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刘基《题太公钓渭图》19.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20.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韩愈《听颖师弹琴》21.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22.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郑板桥《新竹》23.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郑板桥《新竹》24.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杜甫《野老》25.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
——李白《金陵听韩侍御吹笛》26.灵师皇甫姓,胤胄本蝉联。
——韩愈《送灵师》27.闻道谿阴山水好,师行一一遍经过。
——张籍《送僧往金州》28.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
——欧阳修《答祖择之书》29.山下禅庵老师在,愿将形役问空王。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
/content/?134.html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
彭培南
常德太阳山的南宋高僧廓庵师远所撰《十牛图诵并序》,是一部集绘画、诗偈、序文三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禅门经典,
问世近千年来,远播海外,传唱百代,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宝库中一朵不朽奇葩。
本文试图运用现有资料,初探师远《十
牛图颂》的撰述、传播源流。
一、关于牧牛图颂
佛学界一致的看法是,以牛喻佛陀、喻比丘,始于原始佛教。
如《佛说水牛经》:“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水牛王者,即我身是;为菩萨时,堕罪为水牛;为牛中王,常行忍辱,修四
等心,慈悲喜护,自致得佛。
其余水牛,诸眷属者,诸比丘是也”。
而以牧牛组诗喻修心开悟,则滥觞于唐代高僧湘山宗慧(736--867)的《牧牛歌》,大兴于宋代禅门。
台湾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释天宏在《廓庵〈十牛图颂〉考:从牧牛图颂谈
起》中论述,唐宋以降,牧牛组诗已见十五种,牧牛图颂有十
三种。
已知的十三种牧牛图颂一览表①
作者宗派年代章
牛数牛色最终目标
数
皓升曹洞1O一11世
121黑一白人牛不见
纪中叶
普明?1025之前101黑一白双泯
入世度化佛印云门1032-10984黑一白一
黑
杨杰云门11世纪101黑一白人牛不见云门宋86?人牛俱亡孟录2
70号
惟白云门1l一12世纪
8??人牛不见
前叶
1。
【宋代廓庵禅师《十牛图颂》】
【宋代廓庵禅师《⼗⽜图颂》】
《⼗⽜圖頌》
宋代廓庵禪師
第⼀圖尋⽜
頌⽈:
忙忙撥草去追尋,⽔闊⼭遙路更深。
⼒盡神疲無所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第⼆圖⾒跡
頌⽈:
⽔邊林下跡偏多,芳草離披⾒也麼?縱是深⼭更深處,遼天⿐孔怎藏他?
第三圖⾒⽜
頌⽈:
⿈鸝枝上⼀聲聲,⽇暖⾵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回避處,森森頭⾓畫難成?
第四圖得⽜
頌⽈:
竭盡精神獲得渠,⼼強⼒壯卒難除。
有時才到⾼原上,⼜⼊煙雲深處居。
第五圖牧⽜
頌⽈:
鞭索時時不離⾝,恐伊縱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羈鎖無拘⾃逐⼈。
第六圖騎⽜歸家
頌⽈:
騎⽜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拍⼀歌無限意,知⾳何必⿎唇⽛。
第七圖忘⽜存⼈
頌⽈:
騎⽜已得到家⼭,⽜也空兮⼈也閑。
紅⽇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第⼋圖⼈⽜俱忘
頌⽈:
鞭索⼈⽜盡屬空,碧天廖廓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熔雪,到此⽅能合祖宗。
第九圖返本還源
頌⽈: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庵前物,⽔⾃茫茫花⾃紅。
第⼗圖⼊尘垂⼿
頌⽈:
露胸跣⾜⼊尘來,抹⼟塗灰笑滿腮。
不⽤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放花開。
中国禅画在美国现当代诗歌中的调适研究
中国禅画在美国现当代诗歌中的调适研究^谭琼琳M内容提要:中国禅画是一种融绘画、哲理和宗教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古代禅僧画家表达禅理的方便法门之一,具有一种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美,给观者 留下超凡脱俗、清丽俊逸、寓意深刻之印象。
禅画秉承物我合一的创作理念,以静止 的形态表现自然变化的动势,同时还遵循佛法上所讲的“空而不空”的教义,故画家常 运用留白、简洁等技巧表现画作留给禅修者“修心观境”的精神空间。
中国禅画自从被意象派诗歌领导者庞德引介英语世界后,受到一些现当代美国诗人的追捧,并在诗 歌实验时被改写人诗。
本文以一幅宋朝匿名山水画、廓庵师远禅师的《十牛图颂》和牧溪的《六柿图》为绘画蓝本,选取简•赫斯菲尔德、约翰•凯奇和加里•斯奈德依据这些禅画所创作的诗歌作品,探讨美国现当代诗人是如何吸纳中国禅画时空一体、物 我不二和虚实相生等特性,解构西方哲学所蕴含的二元对立思想,从而达到有效调适的审美愉悦目的。
关键词:中国禅画;美国诗歌;二元对立;有效调适Abstract: Chinese Chan painting, as an artistic expression form combining some elements of painting skills,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religious teachings, is one of the convenient means to express Chan teachings employed by Buddhist-painters in ancient China. It possesses a kind of intuitive and simple beauty without relying on words,but directly pointing to the original mind, which gives the viewer an impression of charismatic beauty, elegance and incisiveness. In the process of drawing,a Chan painter often adheres to the creative principle of “the objects and the self into oneness,’’attempting to convey a dynamic trend of natural changes in a static form,in which the Buddhist teaching of “emptiness but not empty” is followed. Hence, some techniques,such as “whiteness” and “simplicity,” are employed to express a created spiritual space for a practitioner, who sees the secular **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生态文学进程中的中国话语研究”(19BWW010)的阶段性成果。
师说逐句翻译
不齿”等。“不耻”前边不能加“所”。
不齿”欤后:边一语般气不词接东,西表,达假如感要叹接,就相必须当在于所“接东啊西”前。加
“于”,构成“不齿于……”。如:“不齿于人” 不译耻文”:后巫边医可,直乐接师接,东各西类,工构匠成,“是不士耻大×夫×们”所,看如不“起不旳耻,下目问前”。 他们旳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正面论述道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1、从师旳原因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旳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顶真
修辞探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望时而得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1
2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惑 1 :疑惑
➢从:动词,跟从,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惑 2 :疑难旳问题
➢解:处理
译文:(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旳问 题,终归不能处理。
1
2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 1 :介词,在。 ➢闻:懂得,懂得。 ➢固:原来 ➢乎 2 :作“于”用,比旳意思。 ➢从:追随,跟随,省略了宾语(之)。 ➢师:意动,“以……为老师”。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泛指多数(三人成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贤:胜过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像。 ➢是:代词,这么子。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神气磊落:赵孟_跋韩《五牛图》
52集锦*****************************牛的艺术形象,多见于古代建筑壁画和器物装饰中。
在绘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不断用画面表现牛的神采丰姿——崇拜牛的力量,歌颂牛的坚忍,描绘牛的形态,丰富牛的意象。
唐代韩的《五牛图》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国宝级作品,通幅气度宏阔,颇具唐人风规。
赵孟的题跋,是研究《五牛图》传承与收藏的重要佐证。
其前后有三段题跋,时移世易,体现着作者不断变化的心境。
在第一段题跋中,赵孟追述了此画入手收藏的由来。
跋文中多次提及观览韩画作,并下断语《五牛》等图皆为真迹:“余南北宦游,于好事家见韩画数种。
集贤官画有《丰年图》《醉学士图》(最神),张可与家《尧民击壤图》(笔极细),鲜于伯几家《醉道士图》,与此《五牛》皆真迹。
初田师孟以此卷示余,余甚爱之,后乃知为赵伯昂物,因托刘彦方求之,伯昂欣然辍赠,时至元廿八年七月也。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赵孟是极为喜爱韩作品的。
描述、品评、鉴赏,集于跋文中,加之作者当时心境的流露,使观者能更好地领略作品之内涵。
作者接着写道:“明年六月,携归吴兴重装。
又明年济南东仓官舍题,二月既望赵孟书”。
从中可以明了赵孟神气磊落:赵孟跋韩《五牛图》□ 孙文韬53集锦风神俊美,真所谓云花满眼者。
”显而易见,此跋充分体现了赵孟书风的仪态万方:法书线条优美挺健,结字宽博舒展,呈现华美雍容之风貌。
第三段题跋以行楷书之,六行。
“此图仆旧藏,不知何时归太子书房。
太子以赐唐古台平章,因得再展,抑何幸耶!”再展旧藏,作者感怀非常。
对于此卷画作的得失,则轻描淡写。
可以想见,赵孟宦海沉浮的磨砺与艰辛。
“延祐元年三月十三日,集贤侍读学士、正奉大夫赵孟又题”。
如此头衔,可见其一生做了许多功名利禄之事,正如那头络首之牛。
《跋韩〈五牛图〉》元·赵孟回乡后赴任济南的时间节点,特别是跋中提到的馆舍地点——“济南东仓”。
现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仍然保留“东仓”这一地名。
所以,赵氏这段跋文于艺术价值之外,还兼具重要的史料价值。
7《归园田居(其一)》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
叠音词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
中景,显得情韵悠久。 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增添了诗歌的音韵美和修辞美。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拟古九首·其一》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拟古九首·其三》
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 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
——《拟古九首·其六》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一 农共来乡多明随望无争用 , 年 知
首 村五后里天在波。意权。 曾 家
。生首,小,江逐他收夺东 有 道
活,作儿便西流不复利晋 建 中
人 论
的描《折声彭,愿失,末 功 落 世
浑画归腰称泽曾在地既年 立 ,
厚田园”不做几缭。不统 业 家
,园田,愿县次乱陶想治 的 境
教风居挂“令退黑渊整阶 大 清
材光》印为,离暗明理级 志 贫
李 白:“何时到彭泽, 狂歌五柳前”
杜 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 文思何高玄”
一、吟诵入情——欣赏田园白描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律) 韵脚:(稍强) 情感:热爱、向往
——
户 狗 暧 榆 方白 庭 吠 暧 柳 宅描 无深远荫十 尘巷人后余 杂 中 村 檐 亩田 , , , , ,园 虚 鸡 依 桃 草生 室 鸣 依 李 屋活 有 桑 墟 罗 八图 余 树 里 堂 九景 闲颠烟前间 。。。。。
园生活图景
白描:用最 简练的笔墨,不 加烘托,描画出 鲜明生动的形象。
陶诗: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朱自清: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 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 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 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 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 的美人。
牧牛图 Microsoft Word 文2
《牧牛图之一:未牧》《牧牛图之一:未牧》怎么来认识我们这些烦恼呢?过去禅宗的祖师把我们的烦恼比喻成牛——牧牛、放牛,所以有《牧牛图》的十个颂。
小童子放牛这个境界,就犹如我们认识烦恼的境界。
《牧牛图》第一个颂:生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生狞头角恣咆哮”,就是这只牛犹如一只疯牛一样,它头上长了角;“恣咆哮”,一直在乱发脾气,乱咆乱哮,这个比喻人非常聪明——世智辩聪;“奔走溪山路转遥”,就是它越跑越远,不知道回家,到处乱跑;“一片黑云横谷口”,天黑了它也不知道回家,不知道去哪里;“谁知步步犯佳苗”,就是这只牛乱跑、吃庄稼,意思就是指我们内心当中有烦恼,人不由自主,所以一直在坏善根,断自己的善根,造恶业,“谁知步步犯佳苗”。
这是第一个偈颂,就是说未信佛的人、未学佛的人、未修行的人、未调心的人,每一个人的内心就犹如一只疯牛,烦恼就像疯牛一样,到处乱吃东西,不知道什么是庄稼、什么是青草,它是分不清楚的。
这是未信佛、未学佛的人,不知道烦恼。
牧牛图之二:初调》《牧牛图之二:初调》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到第二步,就是开始信佛的、开始学佛的,就是给这只牛的鼻子穿上一条绳。
给牛的鼻子穿上一条绳,有什么好处呢?就是说,我们起烦恼的时候,听到佛法就能把心拉回来,就知道说我们这个不对。
但是这个时候还需要靠这个小童子、小孩子来拉这只牛,还是需要靠人来拉。
如果没有靠人来拉这只牛的话,它一样会跑。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小孩就犹如我们内心的作意,犹如我们内心的心愿,以及我们自己内在的佛性。
因为我们内在有佛性,所以我们能够作意,我们能够发愿,需要去提策。
这个绳是什么意思呢?牛鼻子的绳,就犹如我们念佛、数息、禅观、念经、礼拜,必须要通过这些仪式、通过这些内容、通过这些法门,才有办法把我们的烦恼——散乱心、狂妄心制伏,才有办法在这只疯牛的鼻子上穿上一条绳子。
宋代廓庵师远撰绘十牛图
宋代廓庵师远撰绘十牛图十牛图宋代廓庵师远撰绘(一说清居禅师作)。
此十图以牧牛为主题,并各附自序及偈颂,以阐示修禅之方法与顺序。
十牛图颂(全称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一卷,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三册。
所谓“十牛”,即:(一)寻牛,喻吾人放失本具圆成之心牛,寻于得失是非之中。
(二)见迹,喻依经解义,阅教知踪,渐见心牛之迹。
(三)见牛,喻依闻法修学之功,发见本具之心牛。
(四)得牛,喻虽得心牛,犹存烦恼习气,恐再放心,遂加修练。
(五)牧牛,图示持牛之鼻索而牧之,得纯和之相。
即示身不离修练之意,喻悟后之调心。
(六)骑牛归家,喻脱离情识妄想之羁绊,骑本具之心牛,归还自己本来之家乡。
(七)忘牛存人,喻若归本觉无为之家乡,无须再修练,则无事安闲。
(八)人牛俱忘,喻凡情脱落而全界无物,凡圣共泯,生佛俱空,故图以空白表之。
(九)返本还源,以水绿山青,不留一尘一埃之图,喻自己之本心本来清净,无烦恼、妄念,当体即诸法实相。
(十)入廛垂手,绘济度众生而垂慈悲手,入市井之尘境相,以喻不偏居于向上,更能向下入利他之境。
十牛图与信心铭、证道歌、坐禅仪合印,称四部录。
寻牛颂: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所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见迹颂: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见牛颂:黄鹦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得牛颂: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牧牛颂: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鞭锁无拘自逐人。
骑牛归家颂: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忘牛存人颂: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人牛俱忘颂: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返本还源颂: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入廛垂手颂: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牧牛图略说
牧牛图略说要管理好我们的心,具体操作就要讲到调心,我把心比喻成牛。
当过农民的人都知道,一条牛从不听话、不耕田、不做活,要把它调伏得听话、干活、耕田,要经过一段的时间。
调伏牛,就是要让它驯服。
要让牛驯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下苦功夫。
古人把调伏心牛的过程分为十个阶段,并画成十幅图画,每幅图画步步递进,连环成套,使得我们一看这十幅图,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
柏林寺问禅寮的接待室也挂了一套现代人画的《十牛图》。
有位德国的天主教神父,七十多岁了,他也学习坐禅,他在印度、在日本,学了二十年,他在柏林寺看到挂在墙上的《十牛图》,就说:“哦,这是告诉我们怎么用功。
”他用德语讲这几句话,一看就明白。
形象化的东西,容易给人深刻的印象。
《十牛图》又配十首诗,每一首诗说明每一幅图的内容,也就是说明用功在那一个阶段的境界和方法是什么。
它既有功夫和见地的内容,也有文学意义,对于接引一些有文化的人进入禅的修炼,有很大的作用。
从宋朝开始,大概不下二十位禅师都用诗歌的语言描述《十牛图》。
最早的《十牛图颂》,是宋朝的廓庵禅师写的,以后的禅师都是来和他的诗。
我们不要纯粹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诗,一定要结合功夫与见地来读,这样就会对怎样管理此心有一个非常形象的了解。
一、寻牛《十牛图颂》有十个阶段,第一是“寻牛”,寻找内心的这头牛。
这头心牛已经走失了,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
是藏在草丛里?还是藏在树林里?藏在山崖下?藏在草丛里,比喻此心被邪见障蔽了藏在高山上,比喻此心就被贡高我慢障住了,藏在泥沼里,就像水牛一样,它走到泥塘里,只有头露出来,整个身体都在泥水里头,水牛的颜色和泥巴没有两样,你要找确实很困难。
泥沼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情欲,情欲把我们的心牛埋没了。
所以我们就要找啊!在哪儿去找?就在是非得失之间,看我们怎样用心。
所以要寻找这条心牛。
廓庵禅师的诗写道: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牛在什么地方啊?在草里面去找,在树林里面去找,在水边去找,力尽神疲也找不着。
《牧牛图颂》全文-古籍
牧牛图颂嘉兴大藏经牧牛图颂刊牧牛图颂序牧牛之说创自契经。
牧牛之人则历代诸祖也。
然其说其人虽见于佛祖。
而牧牛之功于何见之。
诸大禅师之图颂所以照耀古今。
为人之标榜耳。
(信)本俗子。
未纯牧牛之功。
窃见梦老和尚所辑图颂。
真集牧牛之大成者。
欢喜踊跃售诸梓人。
公之天下。
庶不辜佛祖一片为人苦心。
时康熙戊子年佛诞日白山纳信稽首撰梦庵格禅师辑牧牛图颂目录刊牧牛图颂序(纳信)原叙(云栖宏)又叙(南涧格)普明目次普明禅师原唱磬山修禅师和箬庵问禅师山茨际禅师玉林琇禅师牧云门禅师闻谷印禅师严轹居士迦陵音禅师续辑梦庵格禅师纳允庵居士梁山目次梁山远禅师原唱(并原序)灵隐希彝禅师和千岩长禅师楚石琦禅师迦陵音禅师续辑梦庵格禅师纳允庵居士跋(迦陵音)牧牛图颂原序遗教经云。
譬如牧牛执杖视之。
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则牧牛之说所自起也。
嗣是马祖问石巩。
汝在此何务。
答曰牧牛。
又问牛作么生牧。
答曰一回入草去。
蓦鼻拽将来。
则善牧之人也。
又大沩安公之在沩山也。
曰吾依沩山住。
不学沩山禅。
但牧一头水牯牛。
又白云端公之于郭功辅也。
诘之曰牛淳乎而。
若自牧若教他牧。
层见叠出于古今者益彰。
彰矣后。
乃有绘之乎图。
始于未牧终于双泯。
品而列之为十。
其牛则如次初黑继白。
以至于无粲如也。
而普明复一一系之以颂普明未详何许人。
图颂亦不知出一人之手否。
今无论惟是其为图也。
象显而意深。
其为颂也。
言近而旨远。
学人持为左券。
因之审德稽业。
俯察其已臻。
仰希其所未到。
免使得少为足。
以堕于增上慢地。
则裨益良多。
遂录而重寿诸梓。
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
亦为图者十。
与今大同小异。
俱附末简以便参考。
若夫一超直入之士。
无劳鞭挽。
而天然露地白牛。
不落阶级。
而刹那能所双绝。
则图成滞货。
颂成剩语。
览之当发一笑。
吾无强焉。
万历己酉佛诞日后学袾宏谨书又序普明牧牛图颂源流。
云栖序之详矣。
但叙云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
亦为图者十。
与今大同小异。
附末篇以便参考。
而不及梁山远公序偈何也。
况梁山原唱既妙。
附和代不乏人。
其见地超卓声调轩亮。
《十牛图和颂》全文-古籍
十牛图和颂续藏经十牛图和颂牧牛图序遗教经云。
譬如牧牛。
执杖视之。
不令纵逸。
犯人苗稼。
则牧牛之说所自起也。
嗣是马祖问石巩。
汝在此何务。
答曰。
牧牛。
又问。
牛作么生牧。
答曰。
一回入草去。
蓦鼻拽将来。
则善牧之人也。
又大沩安公之在沩山也。
曰。
吾依沩山住。
不学沩山禅。
但牧一头水牯牛。
又白云端公之於郭功辅也。
诘之曰。
牛淳乎。
而若自牧。
若教他牧。
层见迭出於古今者。
益彰彰矣。
后乃有绘之乎图。
始於未牧。
终於双泯。
品而列之为十。
其牛则如次。
初黑继白。
以至於无。
粲如也。
而普明复一一系之以颂。
普明。
未详何许人。
图颂亦不知出一人之手否。
今无论。
惟是其为图也。
象显而意深。
其为颂也。
言近而旨远。
学人持为左劵。
因之审德稽业。
俯察其已臻。
仰希其所未到。
免使得少为足。
以堕於增上慢地。
则裨益良多。
遂录而重寿诸梓。
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
亦为图者十。
与今大同小异。
并及教中分别进修次第。
可比例而知者。
俱附末简。
以便参考。
若夫一超直入之士。
无劳鞭挽而天然露地白牛。
不落阶级而剎那能所双绝。
则图成滞货。
颂成剩语。
览之当发一笑。
吾无强焉。
万历己酉如来诞日后学袾宏谨书普明寺牧牛图颂序咄。
尽大地是普明一头牛。
何处更有佛与众生。
毫厘不隔。
本是如如。
若道此牛有黑有白。
有雄有雌。
有饥有饱。
便是一体分别成二。
世尊初生。
指天指地。
周行目顾。
犯人苗稼不少。
祖师西来。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吃他水草良多。
三玄要.四料拣.五位君臣.九十六圆相。
受尽牵制鞭策。
乃至拈椎竖拂。
行棒行喝。
种种机用。
皮毛脱落。
四足潜踪。
许大一头牛。
不知逃向那里去了。
到这里地。
重关已破。
且道向上还有事么。
以拂子打圆相云。
火里木牛耕白雪。
云中石马舞春风。
会么。
不会。
请看牧牛颂并诸方次韵语句。
毕竟还有优劣也无。
临济正宗三十二世[车*度]轹道人严大参谨序普明禅师牧牛图颂附诸大禅师和颂目录普明原颂。
云栖莲太师付梓序云。
普明。
未详何许人。
则亦不知道场之所矣。
辛丑冬。
予来理坊事。
壬寅夏。
[车*度]轹严居士将普明缘起及旧寺图相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tent/?134.html驯伏调伏性安然,任过前川,青山绿水去来还。
虽有鞭绳无用处,狂劣都捐。
这边又那边,泉穴云巅,悠游踏断白杨烟。
日暮归来无罣碍,何用劳牵?无碍任意去西东,到处从容,横身高卧柳阴中。
笛声吹出无思算,快活阿童。
浅绿间深红,景物融融,歇肩稳坐意忘工。
忆昔劳心空费力,露地全供。
任运缘杨芳草边,任运天然,饥来大嚼渴吞泉。
踏转溪山随处乐,在在逢源。
横卧万峰前,景物幽闲,山童熟睡不知年。
抛置鞭绳无罣碍,好个灵坚。
相忘物我两形忘,月印沧浪,白云影里白牛行。
牛本无心云自静,彼此相当。
交对露堂堂,何用商量,山童不复着提防。
云月人牛俱自在,端的家常。
独照忒怪这牛儿,不记吾谁,阿童霁晓独横吹。
山北山南皆自得,工用俱离。
拍手笑嘻嘻,乐以忘疲,逍遥物外且何之。
若说无心即是道,犹欠毫厘。
双忘无相大圆融,不立西东,人牛何处杳无踪。
子夜赤轮浑不照,八面玲珑。
魔佛总成空,凡圣销镕,冰河发焰耀天红。
枯木枝头花灿烂,绝没香通。
湘山宗慧的《牧牛歌》无图。
释天宏列表中,清居皓升《牧牛图颂》仅存2章诗偈,《孟录》270号作品无考,佛国惟白《牧牛图颂》失佚。
存世之宋代《牧牛图颂》图颂俱全的有:普明《牧牛图颂》、佛印了元《牧牛》、杨杰《牧牛图颂》、师远《十牛图颂》、雪庭《四牛图》、自得《六牛图》六种,其中杨杰的《牧牛图颂》是雕塑②。
苏轼曾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
我见大海,西北南东。
江河虽殊,其至则同”(《祭龙井辩才文》。
他的见解,反映出宋代学术界、思想界力倡儒、释、道三教和融以及佛教内部禅、净相互影响的浓郁氛围。
而禅宗,对宋代哲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影响尤其集中、尤其深远。
众所周知,孔孟之后集儒学之大成者朱熹青年时期曾深研禅学,对其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的嗣法弟子、南宋著名高僧大慧宗杲禅师。
朱熹自己说,早年进京赴试,箧中唯置《大慧宗杲语录》一书。
朱熹《借韵呈府判张丈既以奉箴且求教药》):“飞腾莫羡摩天鹄,纯熟须参露地牛”③。
黄庭坚《何造城作浩然堂》:“无钩狂象听人语,露地白牛看月斜”④;《奉答茂衡惠纸长句》:“春草肥牛脱鼻绳,菰蒲野鸭还飞去”⑤。
文坛即已如此重视藉“牛喻”入诗入画,以此为传统开示方便的禅宗牧牛图颂的创作,更到达巅峰。
宋代六种《牧牛图颂》,问世以后受到广泛关注的是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和普明的《牧牛图颂》,尤以师远《十牛图颂》为最。
台湾中正大学蔡荣婷教授考证,“禅宗的牧牛诗组,今见载于禅籍者约有八种类型,其中以宋代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最为完备,流传也最广,中外学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
”⑥日本学者柳田圣山是国际间备受尊崇的佛禅学大师,研究中国禅学著作等身。
他在《十牛图—自己の现象学》⑦中论述:中国元朝初期,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传入日本,引起整个日本社会的重视,这部作品“影响广泛涉及到文学、绘画、书法甚至能乐和庭园设计领域。
可以说影响到整个室町(1338--1573)全期、江户(1603--1867)时期,直到今日”,“中世纪日本盛行的,全部是廓庵的《十牛图》。
普明的作品直到江户初期才为人知晓。
”上世纪40年代,重庆大足石刻沉寂800年之后惊艳亮相。
南宋礼部员外郎杨杰撰述,大足名僧赵智凤主持,历经宋孝宗淳熙至理宗淳祐年(1174--1252 )数十年,雕刻在宝顶山石窟的大足牧牛群雕,也很快引起世人关注。
二、关于师远《十牛图颂》《续传灯录》、《五灯会元》、《嘉泰普灯录》和《指月录》均载有师远的传略。
《五灯会元》卷20临济宗大随静禅师法嗣下《梁山师远禅师》篇,开篇记述“常德府梁山廓庵师远禅师,合川鲁氏子”,篇末记述“师有十牛图并颂行于世”⑧。
由此得知,廓庵师远禅师俗姓鲁,合川(原四川合川,今重庆合川区)人。
是临济宗五祖法演的法孙(五祖法演法嗣大随无静的弟子)。
生卒年不详,由其师父大随无静(1065--1135)、师叔圆悟克勤(1063-1135)的生卒年代推断,师远应当生活在北宋末至南宋初(11世纪末—12世纪初)。
梁山即常德太阳山,古名昜丘、旸山、阳山,唐天宝六年(747)因阳山庙“配祀”梁松更名,故唐宋时阳山多称梁山。
明代,对梁松功过颇多议论。
王俨《梁松庙祀议》、袁中道《游居杮录》、杨嗣昌《梁山游记》,包括明《嘉靖常德府志》,都对阳山配祀梁松、阳山改称梁山,提出了明确的非议。
故明以后又多称阳山,现在统称太阳山。
各种灯录在廓庵师远法号之前都冠以梁山二字,盖源于太阳山另一位高僧缘观禅师。
缘观生卒年不详,由其弟子大阳警玄( 943-1027)在缘观殁后建塔供养,于宋咸平三年(1000)才辞别太阳山,推算其生卒年当在公元900--1000年之间。
缘观禅师自号“梁山老汉”,是曹洞宗陷于“百年孤独”、面临绝脉危机的关头,与其嗣法传人大阳警玄先后承接曹洞宗法脉的大师⑨。
后世遂尊缘观禅师为开山祖师,称其道场为梁山。
因此,缘观之后的太阳山历代禅门住持,其法号前多冠有梁山二字。
“师有十牛图并颂行于世”。
师远《十牛图颂》作品的全称,不同的典籍版本略有差异。
在宋代子升、如佑辑录佛祖及历代佛门祖师垂诫、偈颂的典籍《禅门诸祖师偈颂》中,叫《梁山廓庵则和尚十牛颂》。
在日本京都大学藏本《十牛图》、天理图书馆藏本《四部录》、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五味禅》、国会图书馆《五味禅》中,均为《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
《卍續藏》第64冊中篇名最长,为《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
版本不同还导致了篇章标题、诗偈文字和附加和诗的个别差异。
如总序:《卍續藏》与日本各种藏本在篇名之后,都刊有总序;而《禅门诸祖师偈颂》的《梁山廓庵则和尚十牛颂》无总序;如标题:《卍續藏》与日本各种藏本的第7章标题均为“忘牛存人”,而《禅门诸祖师偈颂》的《梁山廓庵则和尚十牛颂》第7章标题是“忘牛”或“到家忘牛”;各版本第8章标题均为“人牛俱忘”,《禅门诸祖师偈颂》第8章标题则是“人牛不见”;如和诗:师远的作品一经问世,随即引起佛门关注,历代高僧纷纷唱和,直到现在。
如奉旨出使后被日皇赐谥“国师”的元代一山一宁禅师、当代国际著名法师虚云大师,都留下了唱和师远的经典作品。
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版本中,《禅门诸祖师偈颂》的《梁山廓庵则和尚十牛颂》没有唱和作品,京都大学藏本添加了石鼓希夷的和偈,其他日本藏本及《卍續藏》还在石鼓希夷之后,添加了坏衲琏禅师的和偈。
而日本的各种藏本,因刊刻年代不同,书名也不同。
京都大学藏本《十牛图》以十牛图为书名,书中还合编了《三祖鉴智禅师信心铭》、《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坐禅仪》、《入众日用》等四部著作;天理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国会图书馆藏本中同样收录了上述四部禅学著作,而书名则分别叫做《四部录》《五味禅》。
如下图:那么,那一种刊本属于廓庵师远的作品原型、或者最接近师远作品的原型?早在清康熙年间,迦陵性音法师重刊《牧牛图颂》时,在中国已经很难找到师远作品的原型了。
他在《跋》中说:“梁山远原唱,吾师梦老人觅之四十载未获一见。
主南涧日始得于幻舟和尚所,喜不自胜。
但原本蠹邮数字,遂空之”⑩。
性音法师的遗憾一直延续到今天。
宋版的师远《十牛图颂》,现存最早的文字版本,是载于经籍的子升、如佑撰著的《禅门诸祖师偈颂》;最早的图文刻版则是日本五山版的京都大学藏本《十牛图》。
理由已在前面版本的差异比较之中,不再赘述。
最为遗憾的是至今尚未见到师远作品的原图。
见于经藏的《禅门诸祖师偈颂》和《卍續藏》以及明末莲池袾宏、清迦陵性音等所刊《十牛图颂》,都没有图画。
所幸日本的各种藏本每章俱有精美的木刻版画,且都属于日本的五山(镰仓[1185—1333]至室町[1338 -1573]年代)版本。
这些五山版的十牛图,极为忠实地依据宋版复刻。
因此禅学界认为最接近廓庵师远的原作。
但版本不同,其图画亦小有差别(考虑篇幅,引第1和第10图)。
京都大学藏本中国大陆的著作文章、包括佛门道场刊布师远十牛图,引用的多为日本相国寺画僧周文的仿绘《十牛图》。
流布所致,研习师远十牛图的人,都以为周文的仿绘即是师远的原作。
仍举第1、第10图为例:周文,生卒不祥,日本室町时代著名画僧,曾为京都相国寺主僧,其水墨山水深谙宋元山水技法。
代表作《竹斋读书图》,是典型的禅宗诗画。
他仿绘的十牛图,既忠实于师远十牛图颂原作意旨,又充溢着禅画空灵幽远的气韵。
周文仿绘十牛图对于传播师远十牛图,也可以说贡献卓著。
三、关于师远十牛图颂的文化价值唐宋明清之际,佛门有图有颂的牧牛作品有十余篇,加上历代禅师唱和的偈诗则数以百计。
受到广泛关注的师远和普明两位禅师的作品,加上近世拭尘现身的大足牧牛石刻,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牧牛图颂系列中的巅峰之作。
唯师远十牛图颂有图、有颂、有文,而普明牧牛作品和大足牧牛石刻都只有图颂,只能就图颂部分稍作比较。
为方便对比,仍举第1和第10图为例:嘉兴藏普明牧牛图大足宝顶山石刻牧牛图万历己酉年(1609),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莲池袾宏刊刻《牧牛图》时作序说:普明《牧牛图》“惟是其为图也,象显而意深;其为颂也,言近而旨远……遂录而重寿诸梓。
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亦为图者十,与今大同小异,并及教中分别进修次第,可比例而知者,俱附末简,以便参考。
”袾宏所说“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亦为图者十”,即指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
袾宏刊刻了师远《十牛图颂》的十幅图,但未刊刻序和偈。
此后将近百年,康熙乙酉年(1705),梦庵格禅师不满袾宏刊刻时不印师远的序偈,其法嗣迦陵性音依据其师的意旨和所稽版本,又刊布了师远《十牛图颂》序文和诗偈。
⑾寻回久已忘失了的心牛。
第八图颂表示这阶段的极峰,表示修行者已臻于忘主客、齐物我的精神境界。
第九图颂返本还源与第十图颂入廛垂手则表示修行者寻回心牛,个人的觉行圆满后,仍然不舍世界,要把自家修得的功德,回向世界,以垂手拱立的谦卑方式,服务人群,引导他们觉悟本具的心牛,共享解脱的果实。
这是禅佛教的终极关怀所在”。
他在《游戏三昧: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⒁书中进而分析,止步于“双泯”的“牧牛图颂”,自身虽已修得心境合一的双寂境界,但“孤芳自赏、掉禅不顾”,“不顾念世间众生,不表现现世情怀”。
而“廓庵既出自临济宗,也自不脱临济宗的特色。
如众所周知,临济宗的重点在动感的讲求,要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运用种种奇诡的言说与动作,以回应问者或参学者,使之开悟。
此中自有一种机用或大机大用的表现。
这机用自是要在现实的世间中点化或教化众生中作,这便显示一种现世情怀”,换句话说,这才是真正的“利他行”,真正的大乘菩萨精神。
《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历千年至今,日益引起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唱和者、仿绘者、研究者日众,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禅学界、佛学界、国学界。
而我们对师远其人及其作品的关注,仿佛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