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二模——古诗词鉴

合集下载

2023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2023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C.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泛舟时间 推移和景致的转换。用简练的笔墨写出了诗人乘坐的小舟在溪水中千回百转的动态之状。
D. 本诗所描绘的夜景,给人带来轻松惬意的美感享受。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作结,情景之间融合无迹,浑然一体。
16. 王维与綦毋潜同为“田园山水诗派”名家。请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两首诗,谈谈他们各自所抒发的情感。
B.第六句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水面初平云脚低”都写出了春天水面涨平的情景。
C.尾句以景结情,以料峭春风、如烟柳枝收束全诗,增添了诗人的惆怅意绪,含蓄隽永。
D.全诗用字精当,“自”“空”等字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之中,虽经雕琢而不失本色。
16.古诗词中常存在逻辑现象。钱锺书曾说“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请从这一角度简要赏析“损花微雪似无情”一句。
2023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野老①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②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③。
王师未报收东郡④,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①作于安史之乱中760年,此年吐蕃虎视眈眈。②澄潭:杜甫草堂旁百花潭。③琴台:浣花溪北的汉司马相如弹琴处。④东郡:故乡洛阳。
16. 辛弃疾善于借送别、饮宴等社交题材来抒写胸襟。下阕先写他人,后写自身,情感富于变化,跌宕起伏。请结合下阕内容,概括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答案】15. C 16. ①首先词人以昂扬的笔调,想象友人得以重用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福。
②接着情感转入低沉,借“故人”之问,道出借酒浇愁的困境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 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 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 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分析】(1)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设想的是自己等待友人归来。

故选D。

(2)根据诗中的“多材雄”“惟道三数公”分析其有雄才大略;根据“绣衣貂裘”“银鞍”分析其器宇不凡;根据“飞书走檄如飘风”分析其富有才华;根据“天外飞霜”“下葱海”分析其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⑴D;⑵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高三二模考试古诗

高三二模考试古诗

这是一首描写音乐的诗。

王中丞,可能指王思远。

沈约有《应王中丞思远咏月》诗,王中丞即王思远,曾为御史中丞。

琴音古雅清澹,在诸乐中俨然有高士林泉风致。

这首闻琴诗,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

这是此篇构思的显著特点。

开头两句写凉夜景物。

时届秋令,入夜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

两句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惑和宁静感。

“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

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

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这正是“闻琴”的适宜环境气氛与心理状态。

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

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

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极有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

古代有焚香鼓琴的习惯,这“蕙风入怀抱”正像是大自然布置的最佳“闻琴”环境气氛。

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琴”。

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极富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

五六两句,正面写“闻琴”。

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

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说琴声如秋风之萧瑟,满林传遍其飒飒秋声;又如涧水轻鸣,发出琮琮作晌的清韵。

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极富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

由“林”“涧”又自然逗出下文。

最后两句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古诗鉴赏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线下):古诗鉴赏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此组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 ②此诗是诗人遭贬任建阳令时所作,建阳地处南方,当时属荒僻之地。
12. 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是咏物诗B. 都是近体诗C. 都押5个韵D. 都是讽喻诗
13. 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 )
C. 苏轼诗歌首句指出统治之道,与后文构成铺垫与对比的关系。
D. 苏轼诗歌中的“叹”字表达对“前王”太平伟业不再的感慨。
14.李白诗中有“菊花何太苦”,苏轼诗中有“辛苦骊山山下土”,请赏析这两首诗中“苦”字的妙处。(5分)
12.(1分)D
13.(2分)C
14.(5分)
答案示例:
李诗菊花之“苦”,为菊花两遭采撷之苦。(1分)表面上同情菊花,实则暗写自己屡遭不幸;表面幽默诙谐,实则悲苦感伤(1分)。苏诗山土之“苦”,前一次因兴建阿房宫,后一次因兴建华清宫(1分)。表面上同情骊山之土,实则讽刺统治者穷奢极欲,隐含对民众遭受横征暴敛的同情(1分)。两首诗皆以拟人笔法,表达曲折而又意味深长(1分)。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二诗均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写作手法”错,《宾至》全诗直叙情事,描写作者于僻居老病之中有贵客不期而至而竭诚款待情事。没有采用情景交融、景中融情的手法。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百年粗粝腐儒餐”可知,主人公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有客来访,“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待客只能用粗茶淡饭,可见主人公困病交加,颇为潦倒;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优选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优选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答案)优选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

②端须:只该。

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B(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

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

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

最新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优选】

最新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优选】

最新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优选】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答案】(1)凄凉悲切;送别(2)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日暮独立图。

天寒日暮时分,友人离去,作者独立于苍茫山林中,久久不愿离去。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表明作者的孤寂,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归去来兮",说明叶衡离开建康奔赴京城,道出了送别友人的中心。

由此可见,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凄凉悲切的氛围。

并由内容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

(2)本题中,“归去来兮”表达的是的不舍;“今我来思,杨柳依依”传达的是悲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引用,借李广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考生围绕这些要点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凄凉悲切送别⑵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 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

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专题(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春日独酌唐李白东风扇淑①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②。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注】①淑:美好。

②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知音寻不存,已矣何所悲。

”13.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分)A.清新俊逸B.风骨峥嵘C.浪漫奔放D.天然去雕饰14.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B.“扇”写东风吹拂的态势,“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C.“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更富有动态。

D.结尾两句点题“独酌”,又呈现了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

15.请从写法和情感两个方面比较画线句与注释《咏贫士》的异同。

(4分)13.B 14. A“比”错,应是“兴”;“重在托物言志”错,重在寓情于景,然后景中寓理。

15. 示例:(1)写法上都用了(物我)对比;(2)李白用具体意象“孤云”、“众鸟”(为“彼物”)与自己对比,陶渊明用总括的物类与比喻自己的具体意象“孤云”作对比(李白用具体意象作“彼物”,陶渊明用具体的物象喻自己而用“类”作彼物)。

(3)情感上都是孤独无依;(4)李白是更多理想破灭的伤感,陶渊明更表达了对清贫(高洁)的坚守。

(1点1分。

写法和情感各2分。

“同”2分、“异”2分)青浦区(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8分)春日独酌唐李白东风扇淑①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②。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注】①淑:美好。

②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知音寻不存,已矣何所悲。

”13.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分)A.清新俊逸B.风骨峥嵘C.浪漫奔放D.天然去雕饰14.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2020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汇编:古诗鉴赏

2020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汇编:古诗鉴赏

2020高三二模:古诗鉴赏2020二模·长宁区九日渡江(明)李东阳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九日渡江:成化十六年,李东阳被派为应天(今南京)乡试考官,放榜后,由南京渡江往扬州北上,时逢重阳,遂作此诗。

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宗广德元年,官军先后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终于平息,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听到这一消息,遂作此诗。

12.下列对两首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两首诗的韵脚相同。

B.两首诗都有对仗句。

C.两首诗并非都是首句入韵。

D.两首诗中只有一首是七律。

13.下列对两首诗写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九日渡江》第一联由景入情。

B.《九日渡江》第二联即景抒情。

C.《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首句领起全篇。

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诗人的行踪为主线。

14.“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都连写四处地名表达“归心”,请比较其表达效果。

(5分)12.D(1分)13.D(2分)14.答案示例:两首诗都以四个地名连续转切,分别以“直过”“更东下”和“即从”“便下”等词衔接,节奏紧凑,绾合紧密,流转自如,渲染出归心之切。

李诗的地名收于“维扬”,重阳节还是免不了漂泊在外,在归程的急切和愉悦中,还透出一点孤独落寞之感;杜诗的地名则直指最终的目的地,急切回返的心情中充满了喜悦、兴奋。

(5分)评分说明:如果从距离的角度作答,也可酌情给分。

2020二模·黄浦区闻角(唐)章孝标边秋画角①怨金微②,半夜对吹惊贼围。

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

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

2024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古诗鉴赏》

2024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二模试题汇编《古诗鉴赏》

2024高三二模古诗鉴赏汇编【24二模徐汇区】(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3题。

(7分)初发夷陵①〔南宋〕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②舞便风。

〔注〕①孝宗淳熙五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

此诗作于船出三峡到达夷陵(今湖北宜昌)后再出发时。

②黄旗:古代军中用旗,此处借指诗人船上的旗帜。

12.下列对本诗写景笔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联以听觉写船出三峡,再侧面点染船闯险滩。

B.颔联写景远近结合,江天一色,画面壮阔立体。

C.颈联从天空到水面,鹘飞鱼跃,景象生动传神。

D.中间两联写景动静、点面结合,虚实互为映衬。

13.尾联以问答抒情,请结合全诗和注释对此作赏析。

(5分)12.(2分)A13.(5分)答案示例:前三联写船行出三峡后江面豁然开朗,轻舟即将顺风顺流而下,抬头见船头旗帜飘扬,自问为何喜不自禁,自答为告别多年异乡生活而欣喜,为将要回归故乡而激动,更有对向皇上倾诉报国襟怀的期待、对实现驰骋沙场理想的憧憬,以答问直抒胸臆增强了欣喜之情的感染力。

评分要点:诗句分析2分,情感分析2分,效果1分【24二模金山区】(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1—12题。

(8分)寄李儋元锡①(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和元锡是韦应物的诗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此诗是诗人在滁州刺史任上所作,当时社会动荡,贫苦百姓逃亡。

11.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选出填入上面这首律诗空白处的中间两联并说明理由。

(4分)①身多疾病思田里 ②春愁黯黯独成眠 ③世事茫茫难自料 ④邑有流亡愧俸钱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④③②D.③②①④我的选择是(),我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东城高三二模诗歌鉴赏

2021东城高三二模诗歌鉴赏

2021东城高三二模诗歌鉴赏:
诗歌标题:《春日》
春日暖阳照大地,万物复苏生机起。

杨柳依依随风舞,桃花灼灼映日绮。

燕子衔泥筑新巢,蜜蜂采蜜酿甜蜜。

人间四月芳菲尽,唯有春光不老去。

鉴赏:这首诗以春日为主题,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春日的阳光、杨柳、桃花、燕子、蜜蜂等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生机
盎然的春日画卷。

同时,作者通过“人间四月芳菲尽,唯有春光不老去”的诗句,
表达了对春天永存的向往和赞美。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

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 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 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 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解析】【分析】(1)B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

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

“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故选B。

(2)“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

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

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故答案为:⑴B;⑵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 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 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 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

②使用叠词。

“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

“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

④视听结合。

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⑤远近高低结合。

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分析】(1)D项,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

故选D。

(2)阅读全诗,精读“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这四句写景的诗句。

首先选取了典型的景物(意象)“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田园景物的优美。

“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高处景低处景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备战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

备战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

备战高考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杜甫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 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 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1)D(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思是“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优选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优选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优选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典型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典型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典型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2024年北京市部分区高三语文一、二模卷【古诗词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2024年北京市部分区高三语文一、二模卷【古诗词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2024年北京市部分区高三语文一、二模卷【古诗词阅读题】(2024·北京东城·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柳薛能轻轻须【1】重不须轻,众木难成独早成。

柔性定胜刚性立,一枝还引万枝生。

天钟和气元无力,时遇风光别有情。

谁道少逢知己用?将军【2】因此建雄名。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3】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4】。

注释:【1】须:是,自。

【2】将军:指西汉周亚夫,曾屯兵名叫细柳的地方。

【3】解:能。

【4】清霜:指秋天。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薛诗首句中“轻轻”言新柳身姿轻柔,但句尾的“轻”有轻浮之意。

B.薛诗“柔性”句写柳树比“刚性”的“众木”更易适应环境而生存。

C.薛诗“天钟”句写大自然既赋予柳树以温柔,又赋予它强悍的力量。

D.曾诗“解把”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柳絮高高扬起遮蔽了日光月色。

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薛诗用“众木难成”来反衬柳树的“早成”,表达了他对柳树早熟的好感。

B.薛诗用“别有情”三字引发读者想象柳树逢时生长、风韵宜人的优美景象。

C.曾诗写柳枝借东风飘舞,柳絮漫天,以及预示柳树凋零的过程,意蕴深长。

D.两诗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诗人的人格追求寄托在对柳树的描写之中。

3.两首诗同样咏“柳”,在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024·北京西城·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宿晋昌亭闻惊禽【1】李商隐羁绪鳏鳏【2】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

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3】树更深。

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

失群挂木知何限【4】,远隔天涯共此心。

注释:【1】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丧妻,且在长安谋职不遂,不得已远赴四川幕府就职,行前作此诗。

【2】鳏鳏:因忧愁而张目不眠的样子。

【3】曲渚、南塘:均为晋昌亭附近地名。

【4】失群挂木:失群指胡马,挂木指楚猿。

何限:多少,几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二模——古诗词鉴————————————————————————————————作者:————————————————————————————————日期:古诗词鉴赏14年崇明县二模(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①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飕飗:风凛冽貌。

②拳毛:卷曲的毛发。

14.与诗题中“秋”字直接照应的意象有“黄菊”和“”。

(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是一首悲秋之作,表现了由此生发的人生易老之感。

B.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情有意的“秋风”形象。

C.颔联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正面点出“始闻秋风”。

D.尾联中的“天地肃清堪四望”表现出跌宕雄健的风格。

16.赏析“马思边草拳毛动”中“动”字的表达效果。

(4分)14.(1分)玄蝉15.(3分)A16.(4分)骏马因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着拳曲的毛。

这里骏马的“动”应和着内在的“思”,透过骏马的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

表达了诗人十分坎坷人生经历和远大政治抱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14年奉贤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①文天祥乾坤能②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

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③四壁。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

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去去龙沙④,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①文天祥领兵拒元,因叛徒出卖,于公元一二七八年(宋祥兴元年)十二月,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被捕。

第二年四月,他被押送到燕京。

同被押送的还有他的同乡好友邓剡。

邓因病留在天庆观就医。

临别时邓剡作词《酹江月·驿中言别》送文天祥。

文天祥借苏东坡赤壁怀古词韵,酬答邓剡。

②“能”,同“恁”。

③蛩,音qiong,蟋蟀、蝗虫等昆虫。

④龙沙,指北方沙漠。

14.“横槊题诗”典故描绘的是________(填人名)的形象。

(1分)15.对本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元不是池中物”意指文天祥和邓剡不会久居人下,必有腾达的一天。

B.“风雨”二句借写眼前景象,烘托囚徒们在清秋来临之时的凄苦生活。

C.“江流如此”句,“如此”承上启下,抒“万事空中雪”的悲苦落寞。

D.“杜鹃枝上残月”借助想象,通过意象叠加来表达对故人的不舍之情。

16.(4分)结合这首词的词眼,赏析下阕画线内容的表达效果。

14.(1分)曹操15.(3分)B16.(4分)“只有丹心难灭”是这首词的主题句,“去去”运用叠词,音韵和谐,以虚笔设想在被押解去北方的路上一步一回头的依依不舍之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和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的豪情,没有丝毫萎靡之色。

14年虹口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清平乐【南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砌下:即台阶下。

14.从字数看,这首词是()(1分)A.小令B.中调C.长调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统摄全词,“别来”与“断肠”二语,直抒离愁别恨。

B.下片抒情主人公不胜翘首远望之苦的形象隐现于字里行间。

C.结句以春草为喻,贴切而生动地描摹出离恨之绵远、浩渺。

D.全词语言委婉深沉,创造寂寥苍凉之意境,给人审美感受。

16.这首词抒写离情颇具特色,请结合画线句加以赏析。

(4分)14. A15.D(意境以“苍凉”概括不准确)16.可就寓情于景、双关等角度赏析,角度1分,分析2分,语言1分。

如:画线句看似写景,实则语意双关,抒写离情。

“乱”字尤妙,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

“拂了一身还满”,描写落梅沾满衣襟,拂去又来,这落不尽、拂不尽的梅花,犹如他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

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情思,将离人愁肠欲断的内心悲痛形象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4年黄浦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

(8分)浪淘沙疏雨洗天清邓剡①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4.“浪淘沙”是这首词的。

(1分)15.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井桐落叶勾起诗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内容。

C.“不见王谢宅”隐含对南宋即将灭亡的担忧。

D.“访新亭”意味深长,为纾解自己无尽的情思。

16.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点。

(4分)(四)(8分)14.(1分)词牌名15.(3分)C16.(4分)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14年静安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山馆 [宋]余靖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①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①畲(shē)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14.这首诗对仗最工整的一联是()(1分)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15.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由“对竹扉”引出所见之景。

B.颈联中“穿云翠”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草木葱郁。

C.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织,情景交融。

D.尾联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16.颔联中“老”字用得别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

(4分)(四)山馆(8分)14.C(1分)15.D(3分)16.首先“老”字写出了秋天傍晚时分树色的晦暗、苍老。

其次暗示作者的年老、衰老。

一个“老”字,情景交融,既写景又传情,景凄凉人孤寂、哀伤。

(4分)14年闵行区二模(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

(7分)赤壁清·袁枚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4.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诗。

(1分)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

B.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C.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

D.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

16.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

(4分)(三)(四)14、咏史怀古记游15、C16、诗歌的最后一句,“乌鹊”二字用典,通过赤壁之战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歌行》里的诗句,使读者联想起当年的古战场(1分)。

同时,他还通过乌鹊凄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1分),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1分)。

语言表达(1分)14年浦东新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永遇乐【南宋】刘辰翁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①,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②离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③无寐,满村社鼓。

【注】①李易安《永遇乐》: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

②缃帙:本义是书籍、书卷。

这里指李清照南渡时丢失的书籍等。

③釭:油灯。

14.词中最能体现上元节景象的一句是:(1分)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中说“托之易安自喻”,表明作者借写李清照的身世,来抒发自身在乱世中的感慨。

B.上片通过今昔对照写出了本应欢乐的场景却因战争和天气的因素显得格外冷清、萧条。

C.下片用“此苦又谁知否”这句话来呼应序中的“悲苦过之”,强调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D.下片运用了李清照、杜甫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让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深远。

16.有人说,画线句曲折说来,有多少眼泪,请作赏析。

(4分)(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 -16题o(8分)14.(1分)华灯明昼15.(3分)B16.(4分)要求:答题时抓住“空”、“残红”、“无寐”、“满村”等词语进行赏析,手法上关注对比、以声衬静等。

示例:在战乱中,诗人远离亲人,思念故国,独自一人对着残灯发愁,无法入睡,心情愁怨,而此时满村热闹的祭神仪式开始,社鼓声不断,更反衬出了诗人此时的寂寞愁苦;(2分)但这新春祈求丰年举行的祭神仪式真的可以给百姓带来幸福安宁?这里蕴含了作者对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的失望和哀叹。

(2分)14年徐汇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庆清朝慢·踏青①王观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②分付春还。

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③。

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④,有许多般。

须教撩花拨柳,争要先看。

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

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注】①北宋词,出自《冠柳集》。

“庆清朝慢”由王观创调。

②东君:司春之神。

③小双鸾:鞋面所绣的双鸾图案。

④则个:语助词,表示动作进行,近似于“着”。

饾饤(dòu dìng):喻指杂凑堆砌。

14. 王观将词集取名为“冠柳”,表示其创作欲高出词人(人名)之意。

(1分)15. 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调雨为酥”和“催冰做水”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与变化,表现春神的运行造化。

B.“何人……点破残寒”的疑问,既让表达跌宕生姿,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好奇。

C.作者化用了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写出了烟郊外迷蒙的春色。

D.过片“晴则个”等三句运用口语,描绘出天气的阴晴不定,活泼而富有意趣。

16.这首词的下片巧妙地表现了姑娘们在踏青中的情绪变化,请就此加以赏析。

(4分)(四)8分14.柳永(1分)15.B(3分)16.阴晴不定的天气喻示着姑娘们情绪的阴晴不定。

“撩”花“拨”柳的动作,写出了她们一览春色的急切心情。

“香泥斜沁几行斑”的细节,则从侧面表现了她们只顾看花觅柳、忘情地欢笑,却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的懊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