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劳动力::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力资源: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与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劳动力需求:指雇主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需求的含义:1、 是雇主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缺一不可2、 是一种派生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由于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引起的。

3、 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4、生产技术的状况对劳动力的需求影响较大。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含义: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资本上,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当劳动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继续增加劳动要素投入将使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产量:指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维持相同产量时,减少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之比。

MRTS=∣dK/dL ∣=- dK/dL是等产量曲线的斜率,是一个负值,为了分析方便,一般用绝对值表示。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单位,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即工资率变化l %,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

完全无弹性:如果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都不会对劳动需求产生任何影响,弹性等于零。

缺乏弹性:如果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大于零,此时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小。

单位弹性: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等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即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

富有弹性:如果企业雇工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的变动速率,即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

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意味着企业的雇工数量对工资变动的敏感程度较高。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经济活动人口数 100% 人力资源总量
是效用大;反之,就是效用小。主体如果 4、劳动力供给表。 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 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从消费中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 用来表明市场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之间 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 为什么说规范的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 效用是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其大小取决 关系的表格称为劳动力供给表。 的满足。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制定经济政策的工具? 于消费主体的主观评价而没有客观标准。 5、劳动力供给曲线。 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 效用要取决于物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 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 假设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无限可分,即 突出了效用和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 是物品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它是一种不以 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 假设工资率和劳动力供给是连续变动的, 货币收益方面。 人们的主观评价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效用 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 则可以把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 强调消费者对物品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 如何选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配 惠的交换不能实现。其主要障碍有以下三 描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 的主观评价。 效用的大小不能准确地量度。 置。 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 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特点是什么? 其评价数值只表明主观评价的高低和选择 通过人们的无数次各种各样的选择,将可 互惠交换的障碍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 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量就逐渐 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劳动资源按一定的工 很难消除甚至不能消除,需要政府制定一 增加;根据劳动力供给表画出的劳动力供 的优先顺序,而不表示物品消费所带来的 资分配到不同的职业、企业、部门和地区, 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整才能推进互 给曲线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而不是一条折 效用的大小。数值大,表明效用的主观评 从而在劳动方面最终回答一个经济社会必 惠交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因此, 线,是假定工资率和供给量无限可分,连 价高,选择顺序在前,数值小,表明效用 的主观评价低,选择顺序在后。 须解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 续变动的。 在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中,家 为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 政策服务的工具。 6、劳动力供给弹性。 庭或劳动者个人“消费”的物品分为两个 所谓选择,就是指主体关于如何利用资源 什么是劳动力供给弹性?有哪些种类? 相互独立的部分:闲暇时间与劳动时间。 去生产物品和消费闲暇的决策,从而达到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 主体能够支配的劳动时间可以划分为相互 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和愿望。 1、劳动力的三种含义: 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 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部分:闲暇时间与劳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的人、社会劳动力。 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 动时间。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劳动资源的稀 劳动力有三层含义:人的劳动能力;有劳 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 劳动时间所能带来的劳动收入与闲暇的各 缺性而引起的劳动资源配置的问题。可以 动能力的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全部从事 比值。设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S/S)表 种配置组合,给主体(家庭或个人)带来 初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的科 和要求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即社会劳动 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W/W)表示 的效用可以用无差异曲线来描述。 学。 力。 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Es=(△S/S)/ 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 劳动力的特点: (不可分割性、生理性) 劳动力的本质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劳 (△W/W) 。 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a 种组合 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是活的人体中 劳动力供给弹性的实质就是工资率变动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 与 b 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 的一种能力,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 1%,劳动力供给变动多少。 二、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 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 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和劳 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 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 顺序在前,此时,a,b 两种组合对于主体 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 1、供给无弹性,即 Es=0。在这种情况下, 来说是无差异的。那么,将与 a 点所示的 1 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 2、劳动力供给。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 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 件。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 不变。无弹性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与 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 2 劳动力形成周期较长,在现代社会至少 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 横轴垂直的曲线。 异曲线。

劳动经济学64649

劳动经济学64649

劳动经济学1.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需求曲线形状,弹性差异.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则较为平坦。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2.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替代效应:企业如果仍然在原有的产量水平上生产,则将会采用更加资本密集的生产方法,以使得总成本下降;用资本替代劳动(等产量线上点的移动)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的下降。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p59-60)3.弹性的概念和五种情形。

弹性:是指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发生的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

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在所有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之间。

作为原因的变量通常称作自变量,受其作用发生改变的量称作因变量。

五种情形:(P71)4.生产要素的互补与替代关系互补性生产要素是指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 是生产要素B的互补性生产要素;相反,替代性生产要素是指,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将会导致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下降,则生产要素A 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5.劳动力参与率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

公式(P105):6.等效用曲线(无差异曲线)特征:无差异曲线具有负的斜率;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存在着一个无差异曲线组合图,在该组合图中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偏好:代表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相对其他商品的心里愿望强度。

陡峭关系:7.劳动与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概念: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15.计时工资:是依据雇员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适用范围:(1)产品数量标准不易精确确定、产品(服务)数量难以度量的行业和职业;(2)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劳动作业速度及劳动结果不由个人决定,而是主要的取决于机械性能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3)产品质量重于数量,质量要求严格且要求雇员个人素质高的产品的生产行业;(4)产品、经营项目和生产条件多变且便于监督控制的企业等。
21.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1)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是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3)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22.凯恩斯的就业理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适用范围:(1)产品数量、质量可以准确计算检验,并能以此反映工人的劳动量的产品的生产行业和企业;(2)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主要地取决于工人的勤奋和努力;(3)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且大批量生产的行业和企业等。
17.工资谈判: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企业、雇主或其组织为一方,以雇员或工会组织为另一方,在政府的指导协调下,就企业工资分配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
23.配第-克拉克定理: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关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的演变规律。(1)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2)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19.洛伦茨曲线:为了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茨提出了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以横轴表示累计家庭户数的百分比,纵轴表示累计收入的百分比,当累计量不断变化时,即可画出从原点(0,0)到纵坐标(1,1)的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即洛伦茨曲线。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1、劳动经济学的概念: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以后和此刻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和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派有关的公共政策. 2、阻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①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② 时刻长短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③ 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阻碍 ④ 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阻碍3、试着推导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下的短时间劳动需求1、完全竞争企业利用劳动要素的原那么;(1)利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P MP VMP •=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边际价值曲线重合的两个假定: 第一,劳动的边际产品曲线不受劳动价钱转变的阻碍; 第二,产品价钱不受劳动价钱转变的阻碍。

3、完全竞争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整个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能够看成是所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加总。

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峻峭。

二、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企业应付劳动价钱上升不仅能够通过调整其利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能够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映。

二、完全竞争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工资率的上升致使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若是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那么会采纳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式。

规模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本钱将上升,从而致使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致使利用的劳动数量下降。

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发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转变之和。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时间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4、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①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性质不同: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知足“效用”。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是来自厂商,知足“利润”的需求。

②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资源在即定目标下的有效利用的学科,它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

确世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者与经营者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劳动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研究的焦点在于群体而非个人的行为动机,其任务有三:一、是揭示劳动要素在一组局限条件下的投入---产出机理及其经济效益;二、是用既定的价值观和目标所确定的某种标准对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及决定这种经济效益的制度和政策前提进行评价;三、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分析,揭示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

熟悉----劳动要素的投入-产出机理1、劳动投入生产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2、劳动投入成本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

3、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收益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熟悉----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一、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可以概括为: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和人力资本占用的费用之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由三方面因素决定。

首先是劳动生产率,它是产品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比,即投入单位劳动生产的产品量,用Y/L来表示。

其次是产品收益率;用R/Y 表示,第三是劳动投入费用本身。

二、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所使用的标准有:1、经济效益理论。

其判断标准有以下几条:1、消费最优化条件2、生产最优化条件3、产品组成最优化条件以上3个条件被劳动经济学认为是3个从劳动需求方面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

此外,还有一个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的条件,被称为要素使用强度最优条件。

2、“平等”和“效率”交替理论。

3、外在化效应理论。

外在化效应是指某种制度或政策所产生的,使某些个人或某些单位在本身没有进行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便获得某种利益或招致某种损失的效应。

4、补偿理论。

熟悉----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在典型的产品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依附行政体制的一种分配和被分配的关系;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建立的一种契约关系。

劳动经济研究

劳动经济研究

收入差距的度量与分解
收入差距的度量:
• 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 • 泰尔指数:衡量收入差距的另一种指标
收入差距的分解:
• 个体特征差异:劳动者教育、技能等特征差异导致的收入差距 • 行业差异:不同行业劳动生产率差异导致的收入差距 • 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的收入差距 • 政策因素:劳动法规、税收政策等导致的收入差距
• 影响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因素: • 人口结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人口增长 •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速度 • 政策因素:劳动法规、社会保障制度及教育政策
就业政策与失业问题的关系
就业政策:政府为促进就业采取的一 系列措施
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 失衡导致的劳动力无法
找到工作的现象
规与劳动关系
劳动法规的历史演变与主要内容
劳动法规的历史演变:
• 初期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关注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 • 中期阶段: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关注劳动市场结构与制度改革 • 现代阶段:21世纪初至今,关注劳动市场宏观与微观问题,适应经济发展
主要内容:
• 劳动合同:规范劳动合同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 • 劳动条件:规定劳动时间、工资、福利等条件 • 劳动纠纷:规定劳动纠纷处理程序和机构 • 劳动保护:规定劳动者安全、健康等方面的保护措施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劳动经济研究:理论与实践
劳01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
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与核心概念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的学科
•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 • 就业与失业
核心概念包括:

劳动经济学——精选推荐

劳动经济学——精选推荐

劳动经济学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作为需求方的雇主和作为供给方的员工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中的非货币因素(比如工作条件)等所做出的反应。

2.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其一,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行及其结果。

其二,未来以及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所需要进行的相关决策。

其三,与劳动力资源的就业以及报酬等问题相关的公共政策。

3.内部劳动力市场:指在大企业内部存在一系列的规则和程序来指导企业内部的雇用关系调整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一种有序的内部人力资源市场。

这种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通常只从外部雇用填补较低级岗位的劳动者,企业较高层级上的人员一般都是通过企业内部的提升来实现的。

在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企业通常对于短期解雇顺序、报酬等级、工作分配、晋升以及调薪和争议处理程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4.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降低雇用和培训成本;鼓舞员工士气,增强对员工的激励性;降低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影响。

5.无差异曲线:又称等效用曲线,对于单个劳动者来说具有相同效用水平的闲暇时间与货币收入组合所联结成的平滑曲线。

6.无差异曲线的特点:1)每一个人都会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它们彼此相互平行,并且越远离原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也越高。

2)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且凸向原点。

3)不同人之间的无差异曲线形状是存在差异的7.预算约束或收入约束是指在工资率一定的情况下,一位劳动者所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收入-闲暇时间组合。

8.预算约束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为工资率,它表示工作时间增量所带来的收入增量:W'=△Y /△H(工作时间的变化值与闲暇时间的变化值在绝对值上是相等的,工时增加1小时,闲暇时间就减少1小时)。

9.收入效应:在工资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变化所导致的对闲暇时间(或工作时间)的需求变化。

收入效应为负。

10.替代效应:总收入或财富不变,工资率的变化所导致的工时的同方向变化。

劳动经济学——精选推荐

劳动经济学——精选推荐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劳动力的特征: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二、在我国是按法定退休年龄规定的,把男到60岁、女到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

三、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是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丧失劳动能力的若不算劳动力资源。

包括:潜在的和现实的。

还可分为潜在劳动力资源和现实劳力资源。

在劳动适龄人口总体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人,精神病人等都不算劳动力资源。

劳动年龄以外的未成年人和退休老人,一般不属于劳动力资源。

达到劳动年龄而实际参加劳动的人,以及超过劳动年龄却仍在从事工作的人,也算作劳动力资源,如未成年人、重新被聘用的退休职工、农村中的半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等都是劳动力资源。

四、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范围比较狭窄。

五、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杠子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是由市场对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的。

六、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需要的区别: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

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需要和需求区别是否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

七、劳动力需求的划分: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不是时间的划分,是功能的划分。

短期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惟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

长期需求是指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

八、劳动力需求的假设: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九、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要素其他因素不变时: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因素之间可替代性增加产品的需求弹性增加其他生产因素的攻击弹性越大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所占的比重越大1、要素替代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劳动力:1、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1、劳动力需要是派生性需求。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假设。

2、组织目标的假设。

3、市场环境的假设。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边际生产力递减速规律:在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惟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调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1、弹性等于零,此时为完全无弹性需求。

2、弹性小于1,无弹性。

3、弹性等于1,为单位弹性。

4、弹性大于1,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

5、弹性无穷大。

称之为完全有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一的决定要素:1要素替代: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需求: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劳动力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工资的变动对就业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工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1、希克斯技术进步。

2、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

3、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上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办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1 劳动力: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所有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

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 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3 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4 劳动力需求的特点:①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②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③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5 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①生产技术的假设(技术条件是否变)②组织目标的假设(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总产量最大化)③市场环境的假设(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不完全竞争性市场)④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假设同质)6 利润公式:Ⅱ=R-C=QP-(Lw+Kr) 如果想要Π最大化,就得对其求导,并求得导数值为零。

即达到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X*,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AP=Q/L. MP=△Q/△L. Q总产量,L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AP平均产量,MP边际产量。

7 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需求(企业如何运用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需求来进行决策?)在长期劳动力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

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的产量决定后,节约资本、多雇佣劳动力的生产方法,或是节约劳动力、多使用资本的生产方法都可以选择。

6 劳动力需求弹性(E=△L/△W. W是工资)的五种状态E=0.E<1.E=1(单位弹性,直角双曲线).E>1(敏感度高).E=∞(水平线).7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其他因素保持不变)①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②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③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④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8 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①希克斯技术进步。

(劳动与资本的边际替代率不变化)②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劳动:劳动指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的科学。

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1.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3.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4.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5.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

1.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U-V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4.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5.雇佣调整——指如何使现有的雇用量接近最佳目标雇用量的调整活动。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劳动力市场: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

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点: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实证方法:解决“是什么”的方法,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

规范方法: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带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特点:1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前者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后者学主要是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和认识的;2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一种派生需求,是对产品需求所产生的需求,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波动变化将影响劳动力市场。

(第二章)派生需求: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要点知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要点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要点梳理(*为重点,&为一般)第一章劳动经济学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概念概念: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地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相对稀缺绝对稀缺支付能力手段的稀缺(相对)*2、效用最大化(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3、劳动力市场劳动经济学就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劳动要素的特点:1、动力性2、自我选择性3、个体差异性4、非经济性二、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1、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别/某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2、劳动力供给概念: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弹性(Es)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即:ES=(△S/S)/ (△W/W)ES=0,供给无弹性。

无论工资率怎样变动,劳动力供给固定不变;ES→∞,供给无限弹性。

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ES=1,单位供给弹性。

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ES>1,供给富有弹性。

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ES<1,供给缺乏弹性3、劳参率的生命周期与长期变动趁势:.15-19岁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4、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5、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1.劳动力需求: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数量2.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是一种劳动力的需求量对其他要素或其他类别劳动力价格或工资的敏感程度。

3.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4.劳动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而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称之为劳动力供给价格。

5.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6.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边际效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没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

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非劳动收入变动变动所引起的个人工作时间的反方向变化。

8.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工资率的增加,闲暇的价格上升,减少闲暇增加工作时间的一种反应行为。

9.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波动称为“发散型蛛网”,蛛网理论。

10.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

单一劳动市场,没有劳动差异和市场差别。

11.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所需要探究的是工资率水平跟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这是主流宏观理论为了解释工资刚性而提出的理论。

效率工资理论是一种有关失业的劳动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员工的生产力与其所获得的报酬(主要是指薪资报酬但亦能轻易地推广到非金钱报酬)呈正向关系,是为了解释非自愿性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现象所发展出来的相关模型的通称。

12.影响工资水平变动的因素:宏观1.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工资水平;2.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3.国民收入分配比例与工资水平4.可供分配的个人消费品与工资水平5.就业规模与工资水平6.人口增长状况与工资水平微观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外部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政府对宏观工资水平的决策以及物价等企业内部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员工之间的劳动差别、分配形式和企业经济效益三个方面13.工资差别: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02knso经济学定义:研究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定义:研究如何实现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1、劳动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2、是西方经济学中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问题的专业化学科;3、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劳动领域的应用。

劳动经济学定义的理解:1、劳动力是稀缺资源,它有价格,即使闲置也不能无常使用;即使偶尔被无常使用或低价使用了,其他已经被使用的劳动力的价格也不会降低。

另外,如果一种资源的价格不能有效降低,则对其使用量很难扩大。

这种资源价格不能有效降低的现象就是价格刚性或价格粘性。

2、劳动资源配置假定经济行为人是理性的。

对于理性的理解就是:劳动者总是通过选择劳动收入和线下的组合来最大化其效用。

劳动力市场上经济行为人的理性使得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特殊的买卖,即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特殊买卖关系:劳动力需求的特殊性是存在派生需求;劳动力供给的特殊性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不能分离,工作中的非货币因素也很重要,如工作的健康和安全特征,工作难度,稳定性,社会地位,培训和晋升机会……理论产生:1 20世纪20年代飞速发展2 1994年劳动报酬在总收入中比例很大发展原因雇佣关系是基本关系3在中国的产生理论发展:20年前论述工人运动,劳动法,工会组织结构,集体谈判等描述阶段近20年方法上:数量分析好计量经济学为主要研究方法,成为一门应用微观和宏观理论理论上,对劳动力市场看法有转变,以前认为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现在认为有缺陷,需要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在制度上如何统一和谐发展……现代劳动经济学解决它放弃了完全竞争的假定3劳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1是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工资,就业,劳动工资水平的决定,管理的基础)2,经济学的分支,专门学科化,要素市场的深入,和微观经济学紧密相关,失业,通膨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研究内容,宏观。

二元经济涉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失业问题又是发展经济学内容。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名词解释:1.劳动参与率?答:劳动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应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可依若干标志进行分类。

如总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不同年龄组人口,不同性别人口等。

2.工资水平?答:工资水平是指在单位时期和一定统计范围内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数额,其基本计算公式:工资水平=劳动者工资总额/劳动者平均人数3.延期支付?答: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企业现在支付一定量货币作为保险基金,待具备享有资格(条件)时,员工获得使用权。

4.劳动力短缺?答: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处于长边,劳动力供给处于短边,劳动力的初始需求大于有效需求。

这种情形也可以称为劳动力过度需求。

劳动力短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是因为,从劳动力需求方来说,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行政机构,在帕金森定律的支配下,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的冲动,而这种扩大规模的冲动就引起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冲动,劳动力需求冲动表现在企业在向上级单位争取用工指标的行动中,使劳动力需求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长边的位置。

5.季节性失业?答: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6.劳动力?答:(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在生产使用价值的活中所运用的能力(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7.期望工资总收入?答:人们在选择就业单位时,除了考虑自己的工作兴趣之外,就是工资,劳动时间,劳保福利等雇佣(劳动)条件。

此时考虑的劳动条件不仅是当时的状态,还能包括未来的前景,既准备就就业的企业将来会怎么样,自己升职,加薪的可能性等。

8.收入约束线?答:收入约束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态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9.劳动力需求弹性?答: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未来和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政策。

@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的三个因素(1)市场性因素。

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供求对比状况所决定的劳动资源配置及其价格。

(2)制度性因素。

指工会、政府和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工资和劳动力配置的影响。

第一,可以将整个劳动力市场分割成许多联系松散而大小不同的次级市场。

第二,可以独立的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

(3)社会性因素。

指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在工资确定和劳动力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

@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不同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所谓“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是来自厂商,满足“利润”的需求。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共同性”,即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具有相互依赖的特点。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技术;厂商的经济目标;时间的长短;社会制度环境@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工资相等。

公式表示为:VMP=W或MP·P =W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并且向右下方倾斜。

调整后的短期劳动需求曲线:该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

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企业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的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区别: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则较为平坦。

原因在于工资率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

@等产量曲线与要素投入选择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的概念: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适龄人口:是指人口处于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人口。

我国:下限为16岁,上限为男60岁,女55岁。

◆劳动参与率公式: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劳动力资源的概念: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资源=劳动人口数量*劳动力质量◆潜在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总体。

◆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可以运用的劳动力资源。

它等于从潜在劳动力资源中减去那些虽具有劳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劳动力数量:是指某一时间、某一地区劳动力人数的多少。

劳动力质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微观方面:1、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

2、劳动者的工作偏好。

宏观方面:1、人口规模及人口自然结构。

2、经济发展状况。

3、社会制度因素。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曲线上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

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

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

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

◆收入约束线:是指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一定的状况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十三章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 第十四章 就业与失业理论 • 第十五章 收入分配差异
• 第十六章 政府管制与劳动力市场
2013-7-14
2
• 参考书目:
• 1、张抗私等,当代劳动经济学,经济科学版, 2000 • 2、杨河清,劳动经济学,人大版,2007 • 3、卢昌崇,高良谋,当代劳动经济学,东北 财大版,1997 • 4、曾湘泉,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版,2005 • 5、陆铭,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版,2002 • 6、(美)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 学,人大版,2007 • 7、(美)坎贝尔·麦克南等,当代劳动经济 学,人民邮电版,2004
• (2)研究内容更全面 • 20世纪20年代,研究劳工问题、劳资问题、 收入分配问题等; • 30年代,就业与失业; • 50年代,地区与行业工资变动 • 60年代,人力资本; • 90年代,知识经济 • 21世纪,劳动力流动、技术人才、培训 • (3)劳动科学日益完善 • 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 等角度研究。
2013-7-14
27
• 二、劳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 • 人口经济学: • 研究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 将人当作消费者,所有的人 • 劳动经济学: • 研究劳动中“劳动力”的劳动 • 将人作为生产者,不包括非劳动力
2013-7-14
28
• 三 、劳动经济学与劳动关系 • 劳动关系: • 研究实际的劳动问题 • 从属于法学或社会学 • 劳动经济学: • 经济分析工具
2013-7-14 17
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 • • • 假设与模型 静态与动态 短期与长期 实证与规范 均衡与非均衡
18
2013-7-14
• 一.假设与模型 • (一)假设 1、人力资源稀缺性假设 2、人的行为理性假设 3、劳动是人的本质性假设 4、行为适应性假设 • (二)模型 公式、图形、文字
2013-7-14
8
• (四)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 从经济资源稀缺性→劳动力资源稀缺 性 相对稀缺 劳动与闲暇 机会成本
2013-7-14
9
• (五)研究劳动力投入与产出机理 • 1、劳动投入生产理论: • 劳动投入与产出之间数理关系 • 2、劳动投入成本理论: • 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关系 3、劳动投入收益理论:
2013-7-14 33
• (三)古典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理论的 形成 • 第一阶段:1776年,亚当· 斯密《国 富论》,论述了社会财富的增长依赖资 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生产的劳动生产力的 提高等经济学的原理,奠定了劳动经济 学的基本框架。
2013-7-14
34
• • • • • • • •
相关内容 1.劳动分工对劳动生产力增长的分析; 2.工资性质的分析; 3.决定工资差别因素的分析; 4.劳动供求与工资率运行状况的分析; 5.高工资运行的原则分析; 6.个人天赋自由权的分析;(看不见手理论) 7.教育与劳动力素质的分析。
2013-7-14
19
• 二.实证与规范 • (一)实证分析 • 1、含义 • 它排除价值判断,重视实际经济本身的 内在规律,只回答“是什么”问题,不 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研究的 内容是客观的。
2013-7-14
20
• • • • • • •
2、分析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搜集资料 (3)设定假定条件 (4)建立数理模型 (5)检验数理模型 (6)预测经济行为
25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与相关学科
• • • • 理论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 劳动关系 人力资源
2013-7-14
26
• 一、劳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 • 一般与特殊 • 1、微观经济学:核心是价格问题 • 劳动经济学:核心是工资决定 • 2、宏观经济学:根本问题是国民收入的 规模决定与变动,充分就业决定国民收 入 • 劳动经济学:根本问题是就业与失业
2013-7-14
21
• (二)规范分析 • 1、含义 • 它以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行为的标 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方 法;它着重研究事物的好与坏,解决 “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研究的内容 受人们的观点、立场、伦理道德标准等 因素的影响较大。
2013-7-14
22
• 2、特点: • (1)价值判断。行为的好坏,通过 “互惠”基准来解决。 • 互惠条件有三: • ①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 • ②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 • ③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
2013-7-14
6
• (二)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与结果 • 劳动经济学研究雇员和雇主对工资、 价格、利润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的 反应。(伊兰伯格、斯密斯) 工资决定 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市场制度 报酬 歧视
2013-7-14 7
• (三)劳动经济学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 织、功能与结果;将来与现在劳动力市 场的参与者的决策;劳动力资源报酬、 就业相关的公共政策。(坎贝尔·麦克 南) • 1、劳动供给的分析 • 2、劳动需求的分析 • 3、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及其调整
2013-7-14
38
• (三)制度学派的分析 • 19世纪末诞生于美国,认为经济学应 从制度进化的取向来研究社会经济,它 以劳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制度结构 为对象,分析了工会在劳动力市场中的 作用 • 代表人物:维伯伦、科芒斯等。 • 从劳工运动研究、到劳工关系研究、 到劳动力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
2013-7-14 3
第一章 绪论
• • • • 劳动经济学的概念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劳动经济学史简介
2013-7-14
4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概念
劳动经济学的概念 劳动经济学的特点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价值
2013-7-14
5
• 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一)研究人力的需求与供给 • 人力的需求与供给是最重要的生产要 素。人力资本主要分析个人决策和劳动 供给的质量(弗里德曼)
2013-7-14 43
• • • • • • • •
三、劳动经济学在中国
1927,陈达,《劳动经济学》 1931,朱九通,《劳动经济学概论》 1952,清华、燕京、辅仁,劳动专修科 1955,北京,劳动干校 1958,劳动干校升格为北京劳动学院 1979,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劳动经济研究室 1984,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劳动人事学院
2013-7-14
16
• 三、关于劳动问题的一些观点 • 1、威廉·配弟(英)(1623-1687): •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 2、亚当·斯密(英)(1723-1790): • 劳动是最初的价格,购买一切世界财富 的是劳动,而不是金银 • 3、马克思(德)(1818-1883): •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4、A·马歇尔(英)(1842-1924): • 劳动问题的解决是决定一个社会福利、 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 • 5、岛田晴雄: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根本
2013-7-14
12
• (八)劳动经济学的一般含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 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 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 一门科学。(曾湘泉)
2013-7-14
13
• 二、劳动经济学研究特点 • (一)微观上 • 同时研究生产者满足和消费者满足 • (二)宏观上 • 与资本市场、商品市场相结合
2013-7-14
36
• 二.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 (一)历史学派 • 19世纪40-50年代,盛行于德国,强调 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 用。最紧迫的问题是要研究劳工问题。 •
2013-7-14
37
• (二)边际革命与边际分析 • 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 • 杰文斯:关于个人劳动力市场上的最 佳选择行为 • 瓦尔拉斯:考察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 的统一。 • 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力的75%归因 于劳动力,25%归因于资本。
2013-7-14
29
• 四、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管理层面的劳动过 程或劳动活动 •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
2013-7-14
30
第四节 劳动经济学起源与发展 简介 •
2013-7-14
31
• 一.劳动经济学的起源 • (一)早期劳动经济思想的萌芽

公元前8世纪,希腊诗人赫西奥德,《劳动 与时日》——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 家庭和朋友。 •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考察了 劳动分工的意义。 • 柏拉图,《理想国》、《法律论》——考察 了社会分工。 • (春秋)管仲,职业——士、农、工、商。
劳动投入与产品收益之间数理关系
• •
2013-7-14
4、劳动投入效果理论: 劳动投入与经济效果之相对关系
10
• (六)研究劳动关系 • 制度经济学观点:对劳动关系进行历 史分析,把时间因素纳入经济模型,总 结、预测
2013-7-14
11
• (七)研究劳动的人的问题 • 就业、失业、劳动时间、生产率、收 入、工资、物价、闲暇
劳动经济学
( Labor Economics)
杨爱元 安徽大学商学院
2013-7-14
1
目录
• • • • • • •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劳动需求理论 第三章 劳动需求决策 第四章 个人劳动供给理论 第五章 家庭劳动理论供给 第六章 劳动供给的决定 第七章 劳动市场均衡 第八章 生命周期与职业选 择理论 • • • • 第九章 人力资本理论 第十章 工资理论 第十一章 工会理论 第十二章 劳动力流动理论
2013-7-14
35
• •
第二阶段:分配论与市场法则的形成 大卫· 李嘉图(1772-1823):工资理 论是整个分配理论的关键,工资是由劳 动力的再生产的费用决定的。 • 让· 萨伊:供给自行创造需求。 • 第三阶段:工资基金学说的产生 • 19世纪初,斯图亚特· 穆勒:工资决定 于人口与资本的比例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