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完整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完整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是指应用不同型号的金属针,采用一定手法,刺激人体腧穴,调整脏腑功能,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驱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评估1.核对患者,自我介绍,解释操作目的,与患者沟通时语言要适当2.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精神状态,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心理状况及配合程度3.局部皮肤情况,有无出血倾向二、准备1.护士:仪表端庄,衣帽整洁,戴好口罩,洗手2.用物:治疗盘、消毒液、棉签、无菌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干棉球、纱布、镊子及清洁弯盘、必要时备屏风3.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明亮,调节适宜的温度,关闭门窗,防止对流风,必要时屏风遮挡三、操作方法1. 备齐用物,再次核对,解释操作的方法,请患者配合2.取适当体位,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3. 定位:拇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穴位4.消毒:局部皮肤消毒,术者消毒手指5.进针:选用型号适当的毫针,检查针柄、针体是否有质量问题。

根据部位选择正确的进针方法6.行针:运用提插或捻转等手法使用者产生酸、麻、重、胀感并向远端扩散,即为“得气”,并根据病情运用补泻手法,达最佳针感后留针10~20分钟7.观察:有无晕针、弯针、折针以及有无血肿、气胸等,并给予及时处理8.起针:先用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轻微捻针,缓缓退至皮下,再迅速拔出,切不可强行拔出,否则会造成出血或痛感。

出针后要核对腧穴和针数,以防遗漏9.协助患者穿着衣裤,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10.终末处理11.洗手记录四、评价1.患者和家属理解针刺的目的,并主动配合2.患者体位舒适,注意保暖3.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进针后患者有“得气”的感觉,达到预期的效果四、护理及注意事项1.遵医嘱执行,仅在四肢部针刺。

2.认真评估,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刺前要及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针刺过程的感受和注意要点,以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同时取得患者的配合。

毫针诊疗操作规范

毫针诊疗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医生必须熟练地掌握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技术。

一、进针方法(一)刺手与押手针刺时分刺手与押手。

所谓“刺手”,就是持针的手,临床上多数医生以右手持针,故称右手为“刺手”。

持针姿势主要有:①执笔式持针法,即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以无名指抵住针身。

②二指持针法,即以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柄。

所谓“押手”,是指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多以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刺人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并施行出针时的手法操作。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临床施术时,刺手和押手常配合使用。

进针时一边按压,一边刺人,使针尖透入皮肤,然后按照要采用的各种手法进行*作。

故《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

”《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针经指南·标幽赋》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人,不痛之因。

”充分说明针刺时双手配合使用的重要性。

(二)进针方法毫针的进针方法主要分为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将针刺人穴位的方法。

常用的单手进针法有插入法和捻人法两种。

插入法:以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拇指、食指随之屈曲,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将针刺人皮肤。

捻人法:右手拇、食两指夹持针柄,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稍加捻转将针刺人皮肤。

2.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即左右手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皮肤的方法。

常用的双手进针法有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四种。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人腧穴。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

针刺疗法操作规程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

针刺操作流程、规范毫针刺法【适应症】:使用范围广泛,包括内、外、妇、儿、骨、五官等科的常见病。

【禁忌症】:自发性出血、皮肤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部位及孕妇腰骶、腹部均禁针。

【器械】:毫针、消毒棉签,75%酒精和碘酊等。

【操作方法及步骤】:一、持针法(一)“刺手”与“押手”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左手称为"押手"(又称"压手")。

进针时将臂、腕、指之力集于刺手,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然后行针。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使毫针能够准确地刺中腧穴,并使长毫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和弯曲。

(二)持针姿势持针的姿势、状如执持毛笔,故称为执毛笔式持针法。

根据用指的多少,一般又分为二指持针法、多指持针法。

1.二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两指指腹挟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

一般用于针刺浅层腧穴的短毫针常用持针法。

2.多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中、无名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一般用于长针深刺的持针法。

二、进针法进针法,又称刺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是指毫针在刺手与押手的密切配合下,运用各种手法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是毫针刺法的首要操作技术。

1.单手进针法即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用于短毫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刺手与押手互相配合,协同进针。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爪切法:又称指切法,临床最为常用。

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的手法。

(2)夹持法:即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当贴近皮肤时,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此法多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法:即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两指分开置于穴位上,右手持针,针尖从食中两指间刺入皮下,在长针深刺时常用此法。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一、定义:毫针是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位。

二、操作步骤与要求
1、术前准备:选择一次性毫针,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锐利、无倒钩。

根据病情选取适当的施术部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施术体位,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污染。

2、消毒:
部位消毒:可用75%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消毒。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
乙醇擦拭。

3、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等。

4、行针法:主要包括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

5、针刺得气
针刺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

一是患者对针刺得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针刺手指下的感觉。

当针刺入腧穴得气时,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等反应。

6、留针:将针刺入皮肤腧穴后,留置20min~30min左右,医生可根据病情来去确定留针时间,在此期间可行针。

7、出针:留针时间已到,针下轻滑,即可出针;如针
下仍沉紧着,则稍稍向上提针,待针下轻滑时即可出针。

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三、注意事项
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四、禁忌证。

(1)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部位。

(3)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患者。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毫针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毫针针刺
四、适应症:针刺适应范围很广,涉及内患者体位舒适全身放松,留针时不可乱动,以防意外。2.年龄体质有差异,应注意,老人儿童刺激量应小,针刺宜浅。3.针刺时手法应轻巧灵活准确。4.针刺时患者若出现神疲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冷汗甚至意识丧失等晕针情况处理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所有留针,使患者平卧,可饮用温开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观察病人变化,严重时送急症科处理。5.针后异常感是针刺后患者的穴位出现酸麻胀困重等感觉。属于针刺后一些穴位正常反应,多不必处理,休息即可。严重者用推拿手法训循按局部即可痊愈。五.禁忌症1.孕妇腹部2.血友病,凝血机制疾患,出血性疾患极期3.精神失常患者的其他疾患。4.严重内科疾病发作时不可针刺。
三、针刺的方法:1、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2、进针法: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3、针刺角度1.直刺90°左右2.斜刺45°左右3.平刺15—25°。4、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5、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6、行针手法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7、针刺得气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8、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一般留20—40分钟。9、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学习人员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一、针刺前的准备(一)针具的选择:根据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虚实、针刺部位选择针具。

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粗长毫针;女性、体弱、形瘦、病变部位较浅——短细毫针。

(二)体位的选择:既要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便于操作,又要使病人感到舒适。

1.卧位:⑴仰卧位:前身部腧穴。

⑵俯卧位:后身部腧穴。

⑶侧卧位:侧身部腧穴。

2.坐位:⑴仰靠坐位:头面、前颈、前胸、肩臂、腿膝、足踝部腧穴。

⑵俯伏坐位:顶枕、后颈、肩背部腧穴。

⑶侧伏坐位:顶颞、耳峡部腧穴。

(三)消毒⑴针具消毒⑵医生手指消毒⑶穴位消毒二、毫针刺法(一)进针法1.刺手和押手:双手协同,右手持针,称为刺手,左手按压穴位局部,称为押手。

2.手法⑴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拇食指用力向下按压,将针刺入。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⑵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用押手的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进针。

为最常用进针方法。

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将针刺入。

多用于3寸以上芒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进针。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腹部腧穴的进针。

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进针。

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如面部腧穴的进针。

(二)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1.针刺的方向:进针时针尖对准的方向。

2.针刺的角度:⑴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角刺入。

⑵斜刺:针身与皮肤呈45°角刺入。

⑶横刺:针身与皮肤呈15-25°角刺入。

3.针刺的深度: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害重要脏器为原则。

(三)行针与得气1.得气:进针后、针刺部位出现酸、麻、重、胀等感觉,有时可沿经络路线上下传导。

得气与医生的感觉:“轻滑慢而未,沉涩紧而已至。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悠堂之深邃。

”得气与疗效的关系:“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

毫针刺法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一、手卫生用流动水洗手或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皮肤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选用合适的皮肤消毒剂,以腧穴部位中心点由内向外旋转涂抹,消毒直径应≥5cm,擦拭次数和作用时间遵循产品说明。

消毒棉签或棉球应一穴一换。

三、操作流程1.施术过程中,手指如需接触消毒后皮肤时,应达到卫生手消毒要求(速干手消剂进行手消毒):如某些刺法需触及针体时,应根据操作实际戴无菌手套或用无菌棉球做间隔物或至少做到卫生手消毒。

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和腧穴部位的不同选取合适的毫针。

将针刺入腧穴,一般留置20min~30min,可根据病情确定是否延长或缩短留针时间。

2.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或棉签轻压针刺部位,以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3.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变化,并询问患者感受,如有晕针等情况应即可停止操作,给与相应的处置。

4.操作结束后,协助患者着衣,嘱其避风寒,保持施术部位温暖。

四、个人防护操作者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风险时应戴乳胶手套。

五、物品整理一次性毫针使用后放入利器盒;拆包未用完的毫针应在4h内使用,超过时间应丢入利器盒。

其他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放入医疗废物袋(桶)。

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必须一人一用一抛弃。

床单应一人一用一换,建议使用一次性床单。

六、环境整理治疗床及周围环境若有肉眼可见的血液、体液等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或更换医用织物。

若没有发现肉眼可见污染物,待物品清理归位、操作者行手卫生,再接诊下一位患者。

七、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针刺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针刺疗法操作规程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1. 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2. 进针角度和深度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3.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4. 补泻手法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二、电针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4. 局部皮肤用%碘伏消毒;5. 按毫针刺法进针;6. 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7. 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8. 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9. 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10. 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1.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12.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2. 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3.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4.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5. 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三、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3. 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4. 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5. 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6. 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7.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2. 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3. 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4. 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5. 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四、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2. 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 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 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5. 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 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 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五、拔火罐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操作方法1. 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2. 拔罐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3. 起罐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操作程序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4. 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5. 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六、推拿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巾或大浴巾;操作程序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5. 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6. 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7. 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3. 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4. 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七、刮痧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毫针法的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毫针法的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毫针法的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附:毫针法评分标准操作规程:(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适应范围】1、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5、孕妇禁止针刺。

【操作方法】1、将用物携至床旁,查对。

2、告知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做好解释。

3、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4、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5、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6、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7、当刺人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8、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整理床单位: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

10、整理物品: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11、再查对、洗手,记录:穴位(部位),方法,时间,疗效,签名【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备齐用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3、操作前告知:1)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2)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应及时通知医师。

3)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4、遵医嘱准确取穴,选择合适体位,暴露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5、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

6、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质弱者宜弱刺激。

毫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毫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毫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1.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2.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3.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之得气,并进行补泻。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提插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示、中指夹持针柄,进行前后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4.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针灸学-毫针刺法

针灸学-毫针刺法

针灸学-毫针刺法针刺准备消毒针刺前要注意做好消毒工作,包括针具消毒、医生手指消毒、针刺部位消毒和治疗室内消毒。

针具消毒①高压蒸汽灭菌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高压蒸汽锅内灭菌。

一般在98~147kPa的压强、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

②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无菌巾或无菌棉球擦干后使用。

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如“84”消毒液,按规定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消毒。

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20分钟。

③煮沸消毒法将毫针等器具用纱布包扎后,放在盛有清水的容器内,加温煮沸。

一般在水沸后再煮15~20分钟,可达到消毒目的。

医生手指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方可持针操作。

持针施术时,如操作需要触及针身时,应注意接触手指的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在穴位皮肤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

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治疗室内消毒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

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

体位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以防患者感到疲劳或晕针;对患有严重心脏病和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慎用俯卧位。

进针方法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辅助针刺的手称为“押手”。

进针方法包括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管针进针等方法。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基本刺法操作规范毫针刺法基本操作规范1、定义毫针刺法是泛指毫针的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完整的针刺方法。

2、术语2.1 毫针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分为针尖、针体、针根、针柄、针尾5部分。

2.2 刺手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称为刺手,一般为右手。

2.3 押手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称为押手,一般为左手。

2.4 行针毫针金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2.5 得气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表示经气已至针下。

3、操作步骤与要求3.1 施术前准备3.1.1 针具要求针灸临床所使用的毫针应符合GB2040的规定。

3.1.2 针具选择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和腧穴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

短毫针注意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透刺之用;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或进针管的辅助下使用。

为防止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多次使用的毫针与一次性毫针在每次使用前,均应严格检查,如发现有损坏等不合格者,应予以剔除。

3.1.4 毫针操作基本训练针刺操作者在进行针刺治疗前,应经过指力和指感的训练。

3.1.5 体位选择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术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在留针和行针时感到舒适为原则,患者常用的体位有卧位和坐位。

3.1.5.1 卧位3.1.5.1.1 仰卧位:适用于胸腹部的腧穴。

3.1.5.1.2 俯卧位:适用于腰背部的腧穴。

3.1.5.1.3 侧卧位:适用于侧身部的腧穴。

3.1.5.2 坐位3.1.5.2.1 仰靠坐位:适用于前额、颜面、上肢、颈前和上胸部的腧穴。

3.1.5.2.2 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顶、枕项、肩背部的腧穴。

3.1.5.2.3 侧伏坐位:适用于头颞、面颊、颈侧、耳部的腧穴。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

毫针刺法操作规范(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一次性针灸针、75%酒精、棉棒、污物碗。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为一次性使用器具,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消毒,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

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简述毫针刺法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简述毫针刺法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毫针刺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毫针刺激穴位,调整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刺法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对于练习者来说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毫针刺法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毫针刺法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在进行毫针刺法前,首先需要准备好必要的器械和消毒物品。

包括毫针、灸盒、酒精、棉签、手套等。

操作者需保持手部清洁,必要时需要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

2、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治疗的部位,选择相应的穴位。

毫针刺法常用的穴位有百会穴、风池穴、合谷穴等。

3、术前交流在进行毫针刺法前,需要与患者进行术前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以便确定治疗方案。

4、消毒穴位在进行毫针刺法前,需要对所选穴位进行消毒处理,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穴位周围,保持皮肤的清洁。

5、操作技巧毫针刺法需要掌握准确的插针位置和力道,以避免误伤患者。

插针时要稳健而轻柔,避免过快过猛地插入,以免刺激到患者的神经或血管。

6、调节插入毫针后,需要适当旋转毫针以调节刺激力度,根据患者的反应做出相应调整。

7、拔针在给定的时间内,根据治疗需要逐一拔出毫针,避免过急过快,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疼痛和刺激。

8、整理术后需将使用的器械进行清洁消毒,并将毫针进行分类、整理、包装。

二、毫针刺法注意事项:1、严格消毒在进行毫针刺法前,必须做好穴位消毒工作,保证穴位周围的皮肤和毫针的清洁。

2、选择适当的毫针毫针的选择要适合穴位的深浅和肥瘦,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

3、注意力道和深浅在插入毫针时要根据穴位的深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掌握适当的插入力道和深浅。

4、避免感染交叉在使用毫针刺法时,要避免感染交叉,每根毫针只能使用一次,并且要严格分类、清洁、消毒,确保下次使用时卫生安全。

5、注意患者的反应在进行毫针刺法时,要随时留意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需要及时处理,并且在术后对患者进行观察。

6、术后护理毫针刺法术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工作,如保持穴位清洁、避免感染、注意饮食和休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是指应用不同型号的金属针,采用一定手法,刺激人体腧穴,调整脏腑功能,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驱邪,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一、评估
1.核对患者,自我介绍,解释操作目的,与患者沟通时语言要适当
2.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精神状态,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
相关因素,心理状况及配合程度
3.局部皮肤情况,有无出血倾向
二、准备
1.护士:仪表端庄,衣帽整洁,戴好口罩,洗手
2.用物:治疗盘、消毒液、棉签、无菌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干棉球、纱
布、镊子及清洁弯盘、必要时备屏风
3.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明亮,调节适宜的温度,关闭门窗,防止对流风,必
要时屏风遮挡
三、操作方法
1. 备齐用物,再次核对,解释操作的方法,请患者配合
2.取适当体位,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暴露针刺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3. 定位:拇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穴位
4.消毒:局部皮肤消毒,术者消毒手指
5.进针:选用型号适当的毫针,检查针柄、针体是否有质量问题。

根据部位选择正确的进针方法
6.行针:运用提插或捻转等手法使用者产生酸、麻、重、胀感并向远端扩散,即为“得气”,并根据病情运用补泻手法,达最佳针感后留针10~20分钟
7.观察:有无晕针、弯针、折针以及有无血肿、气胸等,并给予及时处理
8.起针:先用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轻微捻针,缓缓退至皮下,再迅速拔出,切不可强行拔出,否则会造成出血或痛感。

出针后要核对腧穴和针数,以防遗漏
9.协助患者穿着衣裤,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10.终末处理
11.洗手记录
四、评价
1.患者和家属理解针刺的目的,并主动配合
2.患者体位舒适,注意保暖
3.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进针后患者有“得气”的感觉,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护理及注意事项
1.遵医嘱执行,仅在四肢部针刺。

2.认真评估,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刺前要及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针刺过程的感受和注意要点,以消除其紧张恐惧情绪,同时取得患者的配合。

3.选择质量好的针具,有硬弯、锈蚀、带钩等不符合要求的针具,应剔除不用。

4.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去合适体位,既使患者感觉舒适,又便于操作。

并应注意防寒保暖,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5.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取穴准确,正确运用进针方法,掌握好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针1|4,以防折针。

年老体弱的患者,手法宜轻。

6.针刺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随时询问患者感觉,若患者出现晕针等反应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并通知医生行紧急处理。

7.起针后要核对针刺腧穴机针数,以免针遗留在患者身上。

8.使用过的针具,应消毒后再进行检查和修理,再次消毒灭菌后备用。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