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请说出你所选衣服出现的大概时期 2:联系所学的知识谈谈所选服装所反映的时代信息( 如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环境、人们的心理等)
2、饮食方面 (1)你知道中国有哪四大菜系吗?
粤菜
鲁菜
川菜
淮扬菜
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 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封 建 迷 信
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剪 去辫子。
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巴掌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 最多不过一寸。
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5、影响中国社会生 活变化的因素
近代服饰:多元 化与新旧并存
50年代的时 尚:列宁装
60年代的流行: 绿军装
列宁装
绿军装
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 等苏式服装会受到青睐呢?
20世纪60、70年代的服饰在颜色和样式上呈现怎样 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 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谢谢指导
等级森严 礼治规范
西装
清 朝
民 满族妇女衣着(特点:宽袍大袖)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旗袍的演变 国 改良旗袍(民国初年) 上 袄 下 裙
特点:短袍窄袖,曲线美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三民 主义
立法、司法、 行政、考试、 监督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耻
义 礼
廉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 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 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⑴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⑵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专题概述本专题概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丰富多彩,包含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
依据课程标准,把以上内容分成三课时,其中第一课将“衣”、“食”、“住”和习俗风尚放在一起,进行粗线条但有系统地概述;第二课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交通、通信单独提炼出来,进行重点阐释;第三课选择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载体,阐述其影响力。
本专题的各课间存在互补性和交叉性,如第一课的“物质生活”通常指的是衣、食、住、行、用等,而第二课则把“行”单独列出来做更详细地叙述,说明本单元是把“行”作为重点内容介绍的。
第三课“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一课的“习俗风尚”也是精神层面的,但本专题并没有合二为一,主要是为了突出“大众传媒”在中国近现代的演进历程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课时《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第二课时《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重点讲述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情况。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西方的一些先进文明由排斥转而接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高效率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中国近代以来通信手段巨变的集中表现。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
基本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体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
发展要求: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时可紧密联系生活体验、社会经验,抓住某个领域,从微观着手,实现见微知著;进行宏观分析,将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二课
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
认识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体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说明:教学时可以结合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来加深对历史的感悟.
第1页共1页。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I、考点和要求1、考点服饰的变化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居室建筑的变化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2、要求:列举近代以来西装、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列宁装的盛行,四大菜系的形成与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西菜西点的盛行,居室建筑与家具的变化等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描述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从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外来文化影响、法令规范等方面,探讨影响人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社会因素。
II、基础知识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p542、变化表现:A近代(20世纪上半叶)(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开始流行。
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
继而是留美幼童经过与学监的斗争,也开始穿着西装,还剪掉头上的辫子,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讲,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③中山装:辛亥革命后由孙中山设计,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结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袖口三个扣代表三民主义: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以文治国。
(2)女子服饰(旗袍的演变)①演变方向: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②传统旗袍:源于满族旗人女性的服饰,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③改进型旗袍:p55④延伸:现代旗袍,万种风情(3)特征:中西合璧B现代(20世纪下半叶)(1)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布拉吉)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受政治影响深),中山装继续普遍。
(2)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①式样颜色趋于单调②绿军装(不爱红妆爱武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受政治影响深)③蓝绿黑白成为主要服色(3)改革开放后:①②▲为什么中山装能在较长时间内流行?①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优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②适应了中华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需要。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1、服饰(1)近代(1840-1949):①鸦片战争后,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②出现服饰改良——中山装和旗袍 (中西合璧)。
特点:服饰变化既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2)新中国::① 50—60年代,列宁装和连衣裙流行;②“文革”时期,绿军装和“干部服”(中山装)盛行。
③改革开放以后,从单调走向多样化时尚化个性化从封闭走向开放。
2、饮食(1)旧中国:①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比如______________;②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西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渐为普通百姓所接受。
特点:受自然物产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饮食的变化速度相对缓慢。
(2)新中国①成立后,国家对粮油棉等实行统购统销,但多数人温饱问题得不到解决。
②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
3、居室建筑①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南方则是石库门和里弄住宅。
②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最早在租界开始出现。
③一些商人和官员建起高级公寓和花园式洋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④新中国:人均居住面积、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特点:变化主要出现在大城市,内地和农村几乎没有变化。
4、社会习俗的变化————以____________的变迁最为明显①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丧礼趋于简单化,一些城市建立_______;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开始向_______改革。
③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活动,_____在官方活动中实施,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取代跪拜作揖,成为社交礼节。
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 ,坚如磐石。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解析考点3】 1. 以我国近代报刊、电视逐渐普及的表现及影响。 (1)报刊: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1872年创刊的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84 年,申报创办了《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维新 运动中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是《民报》、五四新 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华 日报》、《解放日报》。在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思想启蒙 方面,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 (2)电影:《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 影,《歌女红牡丹》是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首次获 国际大奖。 (3)影响: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 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 了人们的视野。
.阅读下了关于近代中国铁路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 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为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 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 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法以乱天 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 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维艰可以体味。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至1911年, 中国共修筑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 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 公里,占总比率的14﹪。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 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 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 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 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进程。 请回答:
【考点综合3】 近代以来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 繁荣的整个过程,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历史,同时也 揭示了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它们在大众传 媒中可以说各具特色。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 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促 进了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媒介在产生和发展之后对人类社会的 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影视的出现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比报纸更 具冲击力,在内容上比报纸更具时效性,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更大 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它 以互动高效、双向传受,使人们更主动、更快捷的获取信息。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ARJ21---我国首架自主知识产权 新支线飞机
2007年12月21日,ARJ21-700在上海 飞机制造厂总装下线,这标志着中国飞 机正式跻身世界民用客机行列。
北京首都机场 第三航站楼
空中客车A380
计划于2006年投 入使用的空中客 车A380客机的模 拟图片。这种被 称为最先进、宽 敞和高效的超级 巨型客机将拥有 555个客舱座位。
古代的交通工具
木船、马车、轿子 百姓步行 动力:人力、畜力 特点:速度慢
▲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的进步: 1.轮船——航运交通 3.汽车——公路交通 2.火车——铁路交通 4.飞机——航空交通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动力:机械动力(蒸汽—内燃—电气)
▲通讯工具和通讯方式的进步 1.电报:有线 无线 2.电话:有线 3. 无线 4.
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用料广
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 于制汤,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 调制。
拔丝珍珠苹果
脱骨扒鸡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烤乳猪
(3)清淡爽口。 (4)烹饪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广东菜的烹调 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 。
①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公路和航空都 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同时由于顽固势力阻扰、 政治腐败、政局动荡、经济落后,总体发展缓慢 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之间的交通发展不平衡
古代的通讯方式 书信(带信、飞鸽、驿站)
烽火
春 望 杜甫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老式 电话
20世纪90年代起, 开始逐渐普及,当 时国人有句流行语 “有事就call我”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与饮食变化服饰变迁: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有人穿西服,有人穿粗布大衫,还有人穿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饮食变化: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如磐石地沿袭下来。
2、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轮船:19 世纪70 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火车:19 世纪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 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飞机:1909 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有线电报:19 世纪70 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无线电报:20 世纪初,上海崇明还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电话: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
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5% 。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833 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72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变化之服饰变化 二、物质生活变化之饮食变化 三、物质生活变化之居住变化
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2、中西合璧:鸦片战后 3、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 “公寓 (20世纪30年代前后)
传统民居(南方)
北京四合院俯视图(北方)
宅泉 州 江 南 中 西 合 壁 民
鲁菜简介
鲁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 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 、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 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 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 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 “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 ”、“汤爆双脆”、“烧海螺” 、“烧蛎蝗”、“烤大虾”、“ 清汤燕窝”等。胶东菜以烹制各 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 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种有“干蒸 加吉鱼”、“油爆海螺”等。
花园洋房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变化之服饰变化 二、物质生活变化之饮食变化 三、物质生活变化之居住变化 四、社会习俗变迁
婚丧嫁娶 :自由、简化 其它: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 反对迷信、使用公历纪元、鞠躬、握手 等新式礼节
清 末 传 统 婚 礼
年 代 的 婚 礼
2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50
——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60
——
裳
年 代 末 的 时 尚 碎 花 衣
70
——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变化之服饰变化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中西餐的区别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灰蓝色调 朴素单一
五彩缤纷 形式多样
归纳小结:与时俱进——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阶段 鸦片战争 前
鸦片战争后 至新中国 成立
表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长袍马褂 旧式旗袍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新式旗袍
宽大拘谨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
君主专制 等级森严 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 烙印
新中国成立 列宁装 后至十一届 干部服 三中全会前
全面认识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包括物质 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 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 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 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 现,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西方国 家接轨的表现。
(2012年浙江文综,17)1862年6月26日,《上 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 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C.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服饰: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②女装: 旗装 西装 改良旗袍 中山装
(2)变化趋势: 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由拘谨、呆板走 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 “开 放” (3 )变化特征: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土洋并存)
★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因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冲 击;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机器大工业和市场经 济的发展) ③政治社会变革的推动;(尤其辛亥革命、新中 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推动) ④科技革命的影响; ⑤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课题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星期_____课题:第四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宏观建议:⑴本专题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也不是很重要。
⑵可以辩证分析铁路对近代中国的双重影响。
⑶始终抓住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个主题。
⑷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正确认识。
⑸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阅读导语部分,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⑴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西合璧,不土不洋⑵20世纪50年代以后焕然一新,但受政治生活严重影响⑶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⑷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影响深远〖讲授新课〗第一部分:变迁表现思考:迅速浏览课本54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时间: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840-1949,近代〕第一阶段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代表性服饰:①男装:长袍马褂、西装、装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1、服饰时间: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第二阶段特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代表性服饰:①男装:列宁装、装〔"干部服〞〕、绿军装②女装: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第三阶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由封闭走向开放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饮食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与中餐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①传统建筑:北方四合院3、住宅②中西合璧:里弄③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婚姻②近代:反对婚姻包办,主婚姻自主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土葬→火葬①男子留长辫→剪辫易服②女子缠足→迫令放足3、其他: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④"大人〞、"老爷〞→"先生〞、"同志〞⑤女子不得受教育且局限于家庭→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走出家庭、步入社会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开展4、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②受西方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开展趋势三、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陆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2、近代:电车、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海:轮船〔1865年〕3、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的进步之处①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以蒸汽机、燃机、电力为动力〕;②速度更快;③运力更大;④费用更低廉;⑤更有利于国计民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电视的诞生:
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试播
6、大众传媒的变迁 ①报刊业发展历程: ②影视传媒的发展 ③互联网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013年,港澳台宽带下载速度世界前十,内地 前五十。平均带宽世界前百
一、核心内容: 二、主要阶段: 三、基本表现: 四、特点 1.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色彩(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近代化 痕迹日益明显,深刻反映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
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由封建 传统一统天下,向近代化的趋进。
五、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把西方先 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影响)传入中国 ——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是近代变化的根本原因 2.受政治运动、政府政策和政局变化的影响
3.民族独立的实现,工商业发展,科技水平进步,城市化 进程加快 ——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直接原因 4.先进知识分子主动向西方学习,以及崇洋媚外的社会心 态
专题四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核心内容: 服饰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 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大众传媒; 二、主要阶段: 1.近代:▲1840-1912(清末,近代前期) ▲1912-1949(民国,近代后期) 2.现代:▲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 ▲1978-(改革开放后)
一、核心内容: 二、主要阶段: 三、基本表现: 1.服饰变化:近代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新中国建立后:发展迅速 运营里程世界第三,青藏铁路,高铁
4、交通工具的进步 ①火车和铁路业发展 ②汽车和公路业发展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10年山东高考)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 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 (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三、邮电通信
1、邮政 1866年,1896年、辛亥革命后、1949年11月, 2、电信事业 (1)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 丁日昌台湾 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1932年 底,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1882年传入、2003年,中国电话用 户总数世界第一。 意义:
古代: 木船、马车、轿子 人力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 表现
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的 代步工具)
轮船(1865年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近代以来
火车、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2006)、 电车(1906年天津)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
地铁(1969)、上海磁悬浮列车(2003) 民航(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新中国 成立后
四、大众传媒之网络
发展 产生、发展: 影响:
思考:探讨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 迁的主要因素。
外因: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 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和科技成果 的影响
基本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 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 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 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 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和 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 有代表性的报刊;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 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发展要求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 的作用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笔记和备注区域序言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国内政治、经济、思想变革的影响下,中国近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1、鸦片战争后,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和中国政治运动、经济发展、民主思想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汽车等交通工具,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等影响着人们的信息交流,西方礼仪也使中国婚丧嫁娶、社交礼仪等民俗风情发生变化,这一时期中西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但趋势是逐步近代化。
2、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但受国内政治影响、经济制约和思想束缚,人们的生活单调、呆板。
3、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成果渗透人们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信息交流和社会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中国近现代生活变迁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反映着各阶层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
第一课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主干知识线索(本课主要讲解的问题整合)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注意它与经济基础、科技水平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联系。
教材解析: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服饰变化的背景:近代中国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封建传统到向近代化趋势。
2、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人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③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①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20世纪20年代后,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现代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式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布拉吉)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迁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①近代:男性服饰:鸦片战争前后,分别是长袍马褂和西装;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女性服饰:旗袍是受到女性欢迎的服装。
②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
3.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二、习俗风尚的变革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表现(1)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2)社交礼仪:民国成立后,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
(3)思想观念: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会。
[轻巧识记]物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3)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广义的社会生活中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
专题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提升,享受更加丰富和便捷的物质生活。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
02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推动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生活的广泛应用
03
智能家居、智能出行等智能化生活的普及,将使人们的生活更
加便捷、高效。
文化生活变迁的未来展望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文化多样性 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生活变迁 上海开埠后,人们开始接触到西 方的饮食、服饰、建筑风格等, 传统的社会生活逐渐发生变化。
经济影响
随着外国资本的涌入,上海的近 代工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大量 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 程。
文化交流
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和生活方 式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生 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 革以及科技文化的进步,社会生活也 在不断变迁。
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性
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生活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 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提高生活质量
社会生活变迁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 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增强社会活力
宗教信仰的理性与宽容
宗教信仰将更加理性与宽容,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家庭生活变迁的未来展望
1 2
家庭结构的变化与调整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育政策的调整,家庭结构将 发生变化,需要适应新的家庭模式。
家庭教育功能的强化与完善
家庭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创新 能力,不断完善教育方式和方法。
3
婚恋观念的更新与多元化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选2篇)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篇1(一)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星期_____课题:第四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宏观建议:⑴本专题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也不是很重要。
⑵可以辩证分析铁路对近代中国的双重影响。
⑶始终抓住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个主题。
⑷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正确认识。
⑸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3、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阅读导语部分,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⑴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西合璧,不土不洋⑵20世纪50年代以后焕然一新,但受政治生活严重影响⑶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⑷20世纪末以来互联网影响深远〖讲授新课〗第一部分:变迁表现思考:迅速浏览课本54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一)阅读第一目,思考:1、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变化?2、服饰有何的作用?3、说说服饰变化的特点或趋势。
4、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服装变化呈现出哪些阶段性特征?有哪些主要样式?为什么?(二)讲解1、点拔: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共和国建立——改革开放。
2、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遮羞、装饰美观的作用之外,还有时代特征。
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服饰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3、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4、表现:⑴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⑵第二个阶段——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⑶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饮食(一)阅读第二目,思考:1、阅读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架。
――孙中山。
2、P55学习思考: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走进历史:扬州是一个饮食文化名城,请以“吃在扬州”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扬州特色菜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
(课后作业)3、西餐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4、说一说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二)讲解1、说明中国饮食文化享誉世界。
2(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案3、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4、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三、住宅(一)阅读第三目,思考:1、中国居民住房有什么特点?近代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简述住房的演进过程。
中国典型的建筑是什么?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们的特点吗?3、分析演进的特点。
4、P56学习思考: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二)讲解1、特点:城乡之间、贫富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原因:主要是外国人增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2、中国居室建筑的演进,利用下列图示掌握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和特征。
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中西合璧北京西站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3、出现也西化趋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一)阅读第四目,思考:1、分析推动社会习俗风尚变化的背景、因素有哪些?2、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3、分别说明这些旧的风俗办随着近现代脚步的到来发生了什么变化?(二)讲解1、重大推动事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
背景:近代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仅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发生着巨大变革,连习俗与风尚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移风易俗成为时代的潮流。
②特点: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
一批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习俗改良后的新习俗,这种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同存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
2、旧习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
3、变革表现: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
专题四3⑴婚姻风俗的变迁:①古代社会:缔结婚约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新潮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⑵丧葬礼节的变迁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简,出现西式葬礼,城市出现殡仪馆和公墓,更多农村仍然是传统。
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⑶其他风俗的变迁民国: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官方实施公历,点头鞠躬代替跪拜作楫,握手成常礼。
⑷民众思想观念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第二部分原因及特征1、通过本课学习,请你简单概述一下近代以来,为什么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外因:外来文化的涌入2、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小结〗1、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2、特别注意,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①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4(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案③第三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④第四次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3、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
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作业】1、《填充图册》及练习册《导与练》。
2、课堂延伸:(1)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服饰内容,结合自身特点,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服装。
(2)根据本课所学习的饮食内容,结合营养平衡,为自己设计一套丰盛的全天食谱。
(3)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房屋建筑,结合合理想象,设计一座自己的理想家园。
【课后反思】时间:_______年 ____月 ____日星期_____第二节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专题四5⑴了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⑵通过掌握交通、通讯工具发展的状况,思考分析推动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⑴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