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理论与临床应用
《内经》经络诊察体系及临床应用
系统论述 ,同时对奇经八脉 的循行 、病症作 了一定 的论述 ,以
及对一些病症 的取穴提 出了指导性原则 ,这些为 经络诊察 体
系 的基 础 。
’
1.1 十二经脉 《内经》对 十二 经脉 、经别 、经筋 的论 述主见
于《灵枢 ·经脉》、《灵枢 ·经筋》、《素问 ·缪刺》等篇 中。十二经
脉本经病变的论述 主要体现 于 “是 动则病 ”、“是 主所生 病 ”、
以及 “经 气盛99%66经 气虚 ”中。如《灵枢 -经脉 》云 :“肺 太 阴 之脉… …是动则病肺胀满 ,膨膨而喘 咳 ,缺 盆中痛 ,甚则交 两 手而瞀 ,此为臂厥。是主肺 所生病 ,咳 ,上气 而喘 ,烦 心胸满 , 膈臂 内前廉 痛厥 ,掌 中热。气盛有余 ,则肩背痛 ,风寒汗 出中 风 ,小便 数 而欠 。气 虚则 肩 背 痛 、寒 ,少气 不 足 以息 ,溺 色 变 。”《内经》同时对 相应 的经别 、经 筋 、络脉 的循行 和病症作 了详实 的论述 。这些理论应 引起足 够的重视。 1.2 表 里经 阴阳相 表里 的经脉 相互 交接 并通过 经别 、络 脉进一 步联 系其 相应 脏腑 ,阴阳相 配存 在功 能上 的联系 ,故 一 经病 变必影响至其相表里 的经脉 。如 《素 问 ·藏气法时论 》 曰 :“肝病者 ,两胁 下 痛引 少腹 ,令人 喜 怒 ,虚则 目荒 荒无 所 见 。耳无所 闻 ,善 恐如人 将捕 之 ,取其经 ,厥 阴 与少 阳。”此 时
Guangzlwu 510120
Abstract: ter slⅡnn ed the meridian diagnostic system of Internal classic,we consider its foundation co ns ists of the diseases of twelve meridians。the diseases of 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 and the theory of special acupoints、The methods of the meridian diagnose have asking,in specting,palpating,pressing ,etal、Themajorp athological changeso f merid ia n aleth e cha ngeofc ollate ra l color,the morphological change of meridian distributional place an d the chan ge of sensation on the line of meridian ’s circulation.The therapy methods of blood—lettin g puncture。opposin g pu n cture,contralateral pun cture are based on the theory mentioned above.Developing from those methods.today we have invente d many det ̄ t methods such as electric resistance detection an d sensation of heat,many therapy methods such aS heat—sensitive moxibnstion.And new subje ct s such aS acupoint—pharmac olcgy would h e forme d in future. Key W ord:/nterna/dass/c;M er idia n diagno s tic;M eridian Dialec tic
黄帝内经总结概论
黄帝内经总结概论1. 介绍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也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之作。
它是由众多医学经典融合而成的,主要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
2. 重要观点2.1 五行学说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被应用到中医理论中,认为人体的生理状况与五行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这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2.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黄帝内经的核心观点之一。
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事物相对对立的两个方面,如阴阳、寒热、虚实等。
在中医中,阴阳学说被用来描述人体生理状况的平衡与失衡,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中医通过平衡阴阳关系来调节人体的健康状态。
2.3 五脏六腑理论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脏六腑理论,即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五腑。
五脏六腑被视为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它们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以藏象理论为基础,描述了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疾病的关联。
2.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黄帝内经中独特的理论体系,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通过经络传导的生命能量。
经络被视为人体内部的运行系统,通过穴位进行调理,以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持健康的目的。
经络学说为中医推拿、针灸等疗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关键发现黄帝内经在人体解剖、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关键发现。
其中包括天人合一观念、脉搏诊断、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
黄帝内经通过讲述人体的整体观念和调节方法,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进一步思考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仍然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其中的观点和发现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王小平--研读《内经》的临床意义
提高理论水平
• 存在的问题三: 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也有其自身发生演变的过 程和规律。而现代中医理论的阐述很少有发生学的介 绍,影响后学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如“左血右 气”与“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关系。
• 对策:寻根求源,深化理解
提高理论水平
如:“左血右气”与“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关系。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素问· 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左示上行主升,右示下行主降。肝升发,主左,主 藏血;肺肃降,主右,主气。故左主血分,右主气分。
病在左侧多血瘀,病在右侧多气积。
研读《内经》的临床意义
启迪中医临床智慧
中医学是一门经验特色鲜明的医学科学,其理论 体系的建构,主要来自于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日常生活经 验的归纳总结。《内经》作为中医、原则理念的实践运用
《内经》提出的基本原则是实践活动的总结概括,它所
形成的理念规范和指导着临床实践活动。如《素问· 生气通 天论》“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建立了中医学以调和为
主的治疗理念。并将人体“自和”能力纳入治疗体系,重
视自我调节机制的保护、利用和激发。这就是《内经》重 视“神”、强调“唯顺而已”的原因。正是这种理念的支
训练中医思维 第一、通过读经感悟中医原创思维方式与方法
如:《素问·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 日。”中医学对人体阳气的认识,是借用太阳作为类 比推理的模型:一方面从太阳的发光、发热、蒸发水 分等,推论出阳气具有温煦、蒸化水液及“阳因而上, 卫外者也”等作用;另一方面,可根据日出日落来推 论人体内阳气的消长规律。如:温胆汤治疗抑郁症, 化痰浊以散阴霾,恢复少阳之气的温煦作用。
提升人文素养
《内经》的启示: • 视病人的生命为本。医生务必全神贯注,万分谨慎。
以《内经》为指导,谈温胆汤临床应用
相维 系 的病 理变 化 。柴 芩温 胆汤 具有清化 肝胆痰 热之 功效,
肝 胆 互 为 脏 腑 , 其 腑 即 可 治 脏 之 实 , 谓 “ 阳 引 阴 ” 故 泻 泻 所 从 , 胆热为 治法之一 。 案例 1 :患 儿 , , , 0 6 4月 1 男 8岁 2 0 年 6日初 诊 。患儿 1 年 前 因感 冒发 热 愈 后 突 然 摇 头 、 挤 眉 眨 眼 , 而 出 现 手 足 抽 动 , 继 喉 中怪 声 。患 儿 素 体 肥 胖 , 食 甜 食 及 肉类 食 品, 性 情 急 躁 。 喜 且 到 某 儿 童 医 院就 诊 , 为 抽 动 一 诊 秽语 综合 征 , 氟 哌 啶 醇 、安 坦 予
指头晕 、目眩 的症状 。肝主筋, 开窍于 目, 其脉 上行 巅项, 病则
筋 脉 失 养 而 振 摇 不 止 , 头 晕 目眩 。“ 盛 则 动 ”, 体 、头 部 或 风 肢 摇动, 皆属 “ ” 象 。 小 儿 抽 动 一 语 综 合 征 发 病 主 要 由 于 肝 风 秽
亢风 动 、痰 火扰 神 、脾 虚肝 亢 、阴虚风 动等 导致 阴陷于下,
1 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 小儿抽动一 秽语综合征 抽动一 秽语 综合征 的临床特 征为慢性 、波动性 、 多发性运 动肌快 速抽 动, 交替 出现, 有不 自主 的发声和 言语断 续, 伴 症
状 表 现 为 眨 眼 、 点头 、 撅 嘴 、皱 眉 、 耸 肩 、踢 腿 , 以及 轻 咳 、 喉 中出声、 语等, 秽 目前 病 因 尚 不 清 楚 。《 问 ・ 真 要 大 论 》 素 至 云 :“ 风 掉 眩 , 诸 皆属 于 肝 。 ”掉 , 即肢 体 、头 部 振 摇 之 状 ;眩 ,
・
7 ・ 8
Chi s J u nai ne e o r of nf r ati i n TC I o m O l o M
略论《黄帝内经》喘证理论及临床应用
略论《黄帝内经》喘证理论及临床应用孙景环;周天寒;李远梯;刘驯【摘要】《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对喘证描述详细,但其内容较分散且仅有病而未有治法.笔者根据《内经》原文,对喘证的病因病机进行归纳,因六淫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痰饮瘀血等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而发.根据相关原文,总结喘证在五脏和胃肠二腑不同证候的症状、治则、治法,根据临床运用经验进而列出其治疗方药.故总结了《内经》对喘证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完善了本病的中医治疗理论,为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11【总页数】3页(P1446-1448)【关键词】《黄帝内经》;喘证;辨证论治【作者】孙景环;周天寒;李远梯;刘驯【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60;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402260;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60;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 4022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2喘证是指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临床也多为某些急慢性疾病的主要症状。
其根源发于《内经》[1],其对喘证就有较多论述,称其为、喘、喘息、喘呼、喘逆、肩息等。
《内经》对喘的记载奠定了其理论基础,自古以来都在指导和启发临床,现将其对喘证论述进行探讨如下。
1.1 六淫对于六淫致喘,《内经》提到了风、寒、暑、湿、燥、热邪。
寒为阴邪,外使腠理闭塞、内令肺气郁遏而致喘息。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甚则腹大胫肿,喘咳。
”风热为阳邪,其感于风热者,内犯于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
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
”《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因暑为阳邪,其性炎上,易伤津耗气,肺为姣脏,不耐其热,上扰气道为喘,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
黄帝内经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黄帝内经在中医临床的应用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包含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涉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探讨黄帝内经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其对中医治疗的指导作用。
黄帝内经对中医临床的应用黄帝内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中医师在诊断疾病时需要考虑到患者的体质、环境、情绪等因素,全面分析病因病机,从整体出发寻找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强调“因病治病”,即要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表现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比如在治疗感冒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来选用不同的方剂,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这种因病治病的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黄帝内经还提出了“阴阳平衡”、“五行调和”、“气血流通”等治疗原则,这些原则对中医临床中的药物选择、针灸疗法等方面提供了指导。
比如在治疗肝炎时,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状态来选择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潜阳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以恢复患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从而加快康复速度。
黄帝内经对中医临床的启示通过对黄帝内经的研究和应用,中医师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可以探索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黄帝内经提倡“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强调个体化治疗,这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医学”理念不谋而合。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中医师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预防为主,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医师们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体质、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膳食等方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这种预防为主的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也备受重视,中医师们可以通过黄帝内经的启示,更好地引导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
总结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经》临床应用--翟双庆
LOGO
报告结束, 谢谢!
2.《内经》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医家之宗” 的地位。
第一,《内经》充分体现了中医思维特点。 第二,《内经》是中医第一经典。 第三,《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第四,《内经》是古代百科全书。
一、学中医,搞临床,必须学好《内经》
《内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各家学 说的性质 。
《素问·刺禁论》云:“心部于表”。
三、依据不同学说、观点指导临床举隅
5、脏腑经脉与睡眠
心与睡眠
心主神
神静魂藏
安神之品
不
肝火扰心证
寐 常
痰热扰心证
规 辩
心脾两虚证
证 心肾不交证
心胆气虚证
龙胆泻肝汤加味 黄连温胆汤加味 归脾汤加减 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三、依据不同学说、观点指导临床举隅 5、脏腑经脉与睡眠
卫气与睡眠
三、依据不同学说、观点指导临床举隅
6、脏腑与魄门
大肠主魄门 五脏主魄门 《素问·五脏别论》云:“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肝
逍遥散 痛泻要方
肾
济川煎 四神丸
例:
脏腑与季节的配属
脾主长夏
脾为枢纽 脾主湿热
健脾除湿
脾不独主时 脾为后天之本 补脾益肾
二、临床运用《内经》的方法
1 基于《内经》确定临床治疗思路
例: 开鬼门 洁净府
水肿的基本治法
劳者温之 损者温之
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
重阳思想
◆经脉与时辰
三、依据不同学说、观点指导临床举隅 4、脏腑经脉与表的关系
◆肺与表 ◆膀胱经与表
《内经》重阳思想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影响及临床应用
阳气 外养 形 体 , 仅 限于人 体 之筋 , 不 而是 包括 筋 骨脉 肉皮在 内 的有形 之体 , 以 阳气充 , 体 抗 病力 下 降 , 而 易感 受 外 邪 发病 , 机 从 “ 之所 凑 , 气 必虚 ” 邪 其 。 在 临床上 诊 治老 年慢 性疾 病 时 , 常在 结合 体 常
不暖, 下元 虚惫 , 动作 艰难 。盖 人 有 一息 在 则 不 死 , 气者 阳所 生也 , 阳气尽 必死 。” 阳气耗 竭作 为 衰 故 把 老与 死 亡 的根本 原 因。正 因为 阳气 为生 命 之 本 , 是 人 体 生理机 能 和代谢 活 动 的动 力 ,无论 局部 或 整体
阳气不足或运行失常, 失去其防御功能 , 就可能出现 “ 因于寒”“ 、 因于暑”“ 、因于湿”“ 、因于风”等不 同症 状; 又如“ 阳气者 , 精则养神 , 柔则养筋”此处即言阳 ,
阳气在万物的生命活动当中居主导地位 ,阴气居于
[ 作者简介] 郭冠华 , , 男 讲师 , 从事针灸学教学 与科研工作 [ 收稿 日期]0 0 0 — 3 2 1— 9 1
运 行规 律 ,以保 持 阳气 在 体 内的充 足 与功能 的正 常
均 由阳而主之 , 倡导 阳非有余 , 得阳则生 , 阳则死 , 失 强调了阳的重要性 。清代 医家喻嘉言在《 寓意草》 中 云 :高 年人 唯恐 无火 , 火则 运化 艰 而易衰 , 火则 “ 无 有
精 神健 而难 老 。 ”现代著 名 中医临床 专家 门纯 德先 生, 曾提 出“ 无形 之 阳易 生 , 有形 之 阴难 复 ” 的观 点 。
《内经》理论临床应用举隅(待续)
庸 的认 识较 为 符 合《 内经 》 原意 , 针 刺 放血 疗 的 即“
法 ” 。
现 今将 “ 去菀 陈堇 ” 疗 方法 , 展 为“ 治 发 活血 利
水 法 ” 是治 疗水 肿 的重要 方法之 。因为 津 、 , 血在 生理上 是互 化 互 补 的关 系 , 津 血 同源 ” 在病 理 即“
可久 留于身 中也 ” 作 为水肿 的一般 治疗 原则 。 , 杨上 善把 “ 去菀 陈 蕉” 释为 “ 解 有恶 血聚 , 刺去 也 ” 。丹波
散 、 菊饮 等方 , 桑 皆寓“ 火郁 发之 ” 之意 。不 仅如 此 ,
叶 氏对 温病 邪 人 气分 , 未 伤 津 者 , 因 势 利 导透 热 有 表之 法 ; 邪人 营分 亦可 “ 透热 转气 ” 清 营汤 用银 花 、 ,
连翘 等清宣透 热之 品 , 防伏 火不 能从 内达 外 而遏 以
郁 不解 之虞 。
余 在临 床治疗 温热 病 , 经常应 用“ 火郁 发之 ” 的 治 法 , 取得 良好 的效 果 。 曾于上 世纪 8 且 0年代 , 在
门诊治 疗痄腮 。 患者李 某某 , , 。 男 7岁 发热 恶寒 , 头 痛 , 干 3天 。就 诊 当天 开始壮 热 烦躁 , 痛 , 部 咽 头 腮
维普资讯
山西 中医
20 0 7年 4月第 2 第 2期 3卷
S HAN C XI OF T M Ap.2 0 12 . ・5・ J r 0 7Vo. 3No 2
《 内经 》 论 临床 应 用举 隅 ( 续) 理 待
顼 祺 顼 志 兵
的指导 意义 。 2 去 菀陈 堇
本法 主要 用于治 疗外 感热病 类 的病证 。 因外感 风 、 、 、 、 诸 邪 气 , 可郁 而 化 火 , 其 是 温 寒 暑 湿 燥 均 尤 热病伏 火之 证 更 为 多见 , 常用 “ 故 火郁 发 之 ” 法 。 治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原理及应用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疗法原理及应用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针灸疗法被广泛提及,并详细阐述了其原理和应用。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针灸疗法的原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针灸疗法的原理1. 气血运行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体的健康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在经络中运行,贯通全身。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促进气血的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阴阳平衡理论《黄帝内经》中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统一的方面,人体也不例外。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阴阳的平衡,使阴阳相互协调,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经络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经络贯穿全身,与脏腑组织相连。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的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针灸疗法的应用1. 针灸治疗疼痛针灸疗法在治疗疼痛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局部穴位刺激等,可以有效缓解头痛、颈肩痛、腰腿痛等各种疼痛症状。
2. 针灸治疗内科疾病针灸疗法在治疗内科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耳穴刺激等,可以有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
3. 针灸治疗妇科疾病针灸疗法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针灸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临床上常用的针灸疗法包括经络穴位刺激、脐部穴位刺激等,可以有效治疗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4. 针灸治疗皮肤病针灸疗法在治疗皮肤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内经》五郁治则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内经》五郁治则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李阳【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研究》【年(卷),期】2017(009)002【总页数】4页(P105-108)【作者】李阳【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医五郁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自然界气候异常,在人应五脏,郁则升降失调,气化失司,结聚不通而生郁病,篇中详列其常见临床表现,并提出五郁的治疗原则:“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虽未阐述五郁的具体治疗方法,但为后世五郁治则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研究指明方向。
本研究试以《内经》中五郁治则理论为基础,对现代文献中关于五郁治则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希冀有助于丰富其证治内涵,使其更好地指导临床。
1.1 理论研究肝五行属木,木郁即为肝郁,后世医家在木郁的基础上又发展出肝气郁、肝火郁、肝血郁、胆气郁、胆火郁等[1],不一而足。
目前,对于木郁内涵的理解,涉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和情志等各个方面。
达,谓通达,升发疏理肝胆之气。
现在认为,凡是顺遂木之秉性以调整机体气血阴阳,使气机得以调达通畅的方法,均可谓之达。
达,既是治疗方法,也是治疗目的之所在[2]。
木郁达之,体现在具体治法上,以疏利肝胆、理气解郁为主。
肝气郁结,治以疏肝理气;肝气郁而化火,治以清肝泻火;肝木乘土,治以抑木扶土;肝胆湿热,治以清热利湿;痰气郁结,治以理气化痰;气滞血瘀,治以理气化瘀通络;气滞寒凝,治以温经散寒;气滞水停,治以理气利水;肝血不足,治以滋阴补血;肝阳亏虚,治以温肝益气。
1.2 临床应用1.2.1 内科武胜萍等[3]临床运用大小柴胡汤、四逆散等含有柴胡的经方退热,顺其性以治,条达肝胆,升发火郁,契合木郁达之治法之要。
盛全成[4]治疗证属大怒伤肝,木郁不达,横逆犯胃的胃脘痛,治以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
俞长荣等[5]在临床中应用木郁达之法,以四逆散治疗胁痛,柴胡疏肝散和逍遥散治疗胃脘痛,痛泻要方治疗泄泻,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乳核等病证,疗效较为满意。
《内经》在临床上的指导作用
《内经》反治法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适用于阳盛于 内,格 阴于外 的真热假寒证 。王某 ,女 , 3 岁, O 以阴道 出血 1 月余就诊 。 患者平素月经周期 尚可 , 经期 5 d ~6 ,末次月经按期而至,淋漓不断 1月余,屡 服中西药无 效。刻诊 :阴道 出血量 时多时少 、色鲜 红、
夹 有 小血 块 、畏 寒 肢 冷 、 体倦 神 疲 、 口干 、心 烦 、舌 质 红、苔薄黄腻 、脉沉数无力 。诊为 :血热 阴虚 、气血耗 伤 。治当清热养 阴、益气养血 。药用: 白头翁 3 9 0 ,黄 芩 19 2 ,生地炭 3 9 0 ,地榆 19 5 ,山药 3 9 0 ,女贞子、墨 旱莲、川 断各 19 I 5 ,牡丹皮 19 2 ,仙鹤草 3 9 0 ,荆芥穗炭 19 0 ,太子参 19 5 ,白豆蔻 、甘草各 6 。3 g 剂后血止 ,继 以养 阴清热 、益气养血之品善后。 按 :本例 患者崩 漏 1月余 ,时多时 少,畏寒肢 冷 , 体倦神疲, 看似寒 象,故前 医屡 用温肾健脾之品 。然细观
细查其腰 背冷痛 ,大便 溏薄 ,夜尿频 多,体倦神疲 ,舌 质 淡、苔薄 白,脉沉迟弱 ,乃脾 肾阳虚之侯 ,故 当温 肾 补脾 ,治病 求本 ,不应 为假 象所迷 惑。方 中黄 芪、党参、 白术 、鹿 角霜 、菟丝子 温 肾健脾 ,仙鹤 草、荆芥炭 收敛
1 9 年 获 “ 江县 名医 ”称 号,2 0 95 温 0 3年获 “ 成都 市名 中医 ”称 号 。系成都
市第二 批名 中医 学术 继承指 导 老师
( 文校对 :方 文贤 本
收 稿 日期 :2 1—11.2 000.92 )
关键 词: 反治法 ; 中医妇 科学 ; 中医药疗 法 d i l.99 j is. 62 27. 00 0. 0 o : O3 6/ .sn 17—7 92 1.8 06 文章编 号 :1 7 — 7 9( 0 0 0 — 0பைடு நூலகம்8 0 6 2 2 7 2 1 )一 8 0 0 — 2
内经理论与临床应用
内经理论与临床应用《内经理论与临床应用》古代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几千年来,这部伟大的书籍一直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参考。
《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研究的宝库,其理论体系丰富而完整,形成了独特的医学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内经》理论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内经》的基本理论《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阐述人体生命运转规律、疾病发生机理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构建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阴阳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人体亦然。
五行学说则将世界万物分为五个基本要素(木、火、土、金、水),这五种要素之间通过相生相克的关系相互制约和影响,从而维持生命的平衡。
这些基本理论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内经》理论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医病观念的转变《内经》提出了“从天人合一的宏观角度对待医学问题”的观点,突破了以往以神话、迷信为基础的医学思维方式,提出了“因人治病”的理念。
这一观点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气质、环境等都是不同的,因此临床治疗应该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得治疗更加针对性和有效性。
2. 辨证论治的方法优势《内经》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提出了从整体出发,辨别病因病机,构建完整的治疗方案的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之一,它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搏等综合表征,得出病因病机,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这种综合分析的方法使得中医治疗更加科学、全面。
3. 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内经》强调预防和调理的重要性,提出了“未病而治”的治疗原则。
《内经》认为人体的健康是通过维持人体内外的平衡来实现的,因此在疾病未到来之前,就要通过调整饮食、作息、锻炼等方式,提升人体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这种预防疾病的方法对于现代医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内经》理论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1. 内科疾病应用《内经》中的理论对于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论《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篇一论《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一、背景与意义《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对于研究中医学术、哲学思想、古代文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新审视《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本质,还能够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二、相关文献综述与领域现状自古至今,对于《黄帝内经》的研究不胜枚举。
古今中外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涉及到医学、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目前,随着中医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提高,对于《黄帝内经》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国际学者的关注。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学术价值医学理论:《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医学体系。
如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等,都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哲学思想:《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不仅是医学的基础,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现代生态学、环境学都有指导意义。
文化价值:《黄帝内经》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等多个层面,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现实指导意义养生保健:《黄帝内经》强调“治未病”,注重养生和预防。
它提出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序、不妄作劳等养生原则,对现代人的健康生活仍有指导意义。
医学实践:虽然现代医学与中医有很大的不同,但《黄帝内经》中的一些治疗原则和方法,如针灸、推拿、草药等,在实践中被证实是有效的。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跨学科思考:《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例如,现代医学越来越注重身心并治,这与《黄帝内经》中的观念不谋而合。
四、结果与讨论从学术角度看,《黄帝内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建立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还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
从现实指导意义来看,它为我们提供了养生保健的原则,医学实践的参考,以及跨学科思考的可能。
《内经》濡泻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
2 0 1 3年 1 1月 ・ 上 半 月 刊
《 内经》 濡泻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
刘 长发
( 黑 龙 江 省 中 医药 科 学 院 南 岗分 院 ,哈 尔 滨 1 5 0 0 0 0 )
摘 要 :《 内经》有 关濡泻的理论非常丰 富,本文 主要探 讨在 临床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诊 治濡 泻病 。
运 ;二为酸能收敛止泻 ,如 白芍、木瓜 。
处方 :藿 香 l O g ,砂 仁 l O g ,半 夏 l O g ,木 瓜 1 5 g , 茯苓 2 0 g ,人参 1 5 g ,焦 白术 1 5 g ,扁 豆 1 5 g ,陈皮 1 5 g ,
炙甘草 1 5 g ,炒麦芽 2 0 g 。7 剂 ,日二次 ,水煎服 。
二诊 ( 3月 1 2日) :服 上方 后 ,症状 好转 ,大便 次
浊 ,一并下 注于大肠 ,则 为大便稀 溏 的泻 泄 。由于 津液
从 大肠而泻 ,故尿 少 。湿邪 阻滞气机 ,故 腹胀 。湿 浊之 气走于肠间 ,故肠 鸣。湿性重浊 ,故身重 。而苔 白厚 腻 , 脉缓者 ,皆是湿象 。 《 素问 ・ 至真要 大论 》关于泻泄治疗 日:“ 湿淫 于内 , 治 以苦热 ,佐 以酸淡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 “ 治以苦热” ,苦药能燥 湿,热能化湿,药如厚朴、苍
三诊 ( 3月 1 9日) :现大便 日一次,已成形,食 欲佳 ,
身不倦怠 ,舌微淡苔薄白,脉缓弱。嘱其注意饮食调理 。
按 :患者年老,素体较 弱,脾 胃失健,湿浊 内生,今 又因饮食 不慎 ,外感暑湿,导致脾 胃运化无力,清气不升, 浊气不降,故腹泻加重。湿属 阴邪,其性重滞,故肢体倦 怠,嗜卧。舌略淡,苔白满舌,脉弦缓为湿郁之象。治宜健 脾化湿,理气和胃,升清降浊。本例属于 《 内经》 “ 湿胜则
《内经》睡眠理论与临床应用
111 睡 眠是顺 应 自然界 阴阳消长 的变 化 ..
最有效 的生命 活动 。睡眠对成长着的儿童更为重 “ 要, 它会 以某 些方 式 影响 生长 于睡 眠的重 视 , 今 中外 , 视 同仁 。如 古 一 战 国时名 医文 挚对 齐威 王说 :我 的养生 之道把 睡 眠 “ 放在 头等 位置 , 人和 动物 只有 睡眠才 能 生长 , 睡眠 帮
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 人体的阳气 , 随之有消长出入
的 日节律运动 : 平旦时 , 人体 的阳气随 自然界阳气 生发而 由里外出 , 阳气渐长 , 人起床活动 ; 中午时 ,
人体阳气盛于外部 , 昏则 阳气渐消 , 黄 人上床休息。 人体阴阳消长出入的变化 , 决定了睡眠和觉醒 的生 理活动 —— 阳人 于 阴则寐 , 阳出于 阴则寤 。
… …
时间, 要顺 应 自然界 四时阴 阳消长 的规 律 。
助脾 胃消化食物 。所 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 , 人
一
个 晚上 不睡觉 , 其损 失一 百天 也难 以恢复 。 ”
《 问・ 素 生气通天论 》 “ 阳气者 , 日而主 日:故 一 外, 平旦人气生 , 日中而 阳气隆 , 日西而 阳气已虚 ,
11 睡 眠是 营卫气血 和调 的表 现 .. 2
《 问・ 素 六微 旨大论》 “ 日: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
升 降息 则气 立 孤危 。故 非 出入 则无 以生长 壮 者 已 ,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人 , 无器不 有。指 出升降 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 ” 也 是 脏腑 功 能活 动 的基本 表 现 。脏 腑气 机 的运 动 , 以 脾 胃为枢纽——脾 胃位居 中焦 , 联络 、 交通上下二 焦 , 气 升清 , 肝气 随之 升 发 , 胆 之 气 疏 泄 , 脾 则 肝 全 身 气 机 通 畅 。脾 气 升 清 , 肾水 得 以升 腾 , 津 肾 则 肺
《内经》理论与临床应用讲解
因为它是理论原则……
语 必须用心读!用心感悟!正确运
用才行之有效。
结 欢迎批评!
谢谢!
语
2009-2
﹄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理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
论
属寒
应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
用
属于燥(刘完素 补)
举
例
三 病机定性
﹃
◆属火5条
内
诸热瞀瘛
经 ﹄ 理 论
诸躁狂越
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
应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
用
举
例
三 ◆属热者4条
﹃
内 经 ﹄ 理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
水肿
应 用 举
风水也以肾为本,勇而劳甚肾汗出,逢 于风……
以肾为本,以肺为末,肾为胃之关
例
三 治疗
﹃ 内
平治于权衡,
经
祛菀陈莝,
﹄
微动四极,温衣,
理 论
缪刺其处,以复其形。
应 用
开鬼门,洁净府。
举
例
三
附相关经文
﹃
内
《素问》5、7、14、61
经
《灵枢》57
﹄
理
论
应
用
举
例
结语
《内经》
结 博大精深,学难,用亦难!因
﹃
寒气
内
病因 浊气
经
热邪
﹄
厥气
理
厥气在下
论
病机 寒气逆上
应 用
浊气在上
举
例
三
胀病的分证和表现
﹃ 内
“五脏六腑,各有畔界,其病 各有形状。”
《内经》导气法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3 临床 应 用
加 曲池 、 谷 、 三里 等穴 针 刺 。一 时 性脑 缺 血 、 合 足 内 耳性 眩 晕 、 胃神 经 官 能 症 等见 有 头 晕 眼花 、 昏仆 欲 倒, 甚则 昏厥 等 症 , 当于 “ 乱 于头 ” , 取 天 相 气 证 应 柱、 大杼 , 或加百 会 、 中脘 、 三里 、 中等 。 足 人
4 病 案举 例
案例 1冀 某某 , ,9岁 ,94年 8月 1 . 男 5 19 5日初
诊 。主诉 : 阵发 性 头 晕 1月 。 自பைடு நூலகம்无 明显 原 因于 1
《 灵枢 ・ 五乱》 中又详述 了气乱于机体五种不 同部位 而表现 的症状 , 为 “ 名 五乱 ” 。即“ 乱 于心 , 气 则烦心 密嘿 , 首 静伏 ; 于肺 则 俯仰 喘喝 , 手 以 俯 乱 接
维普资讯
江西 中医药 20 0 8年 5月第 5 总 3 期 9卷第 3 5 0 期
后 一句 言其意义 , 然原 文颇 为费解 , 理解 全句 的关键
调平 和这 一“ 意” 妙 上与 补 泻针 法 实 为异 曲同工 、 殊
是弄 懂 “ 同精 ” 的含意 。历代 注家多将 “ ” 为 “ 精 注 精
是以分 层行 针与 否 , 区别 和 说 明 不 同方 式 的针 刺 来 方 法在 刺激量 上 的“ 小 ” 异 。其 次 , 大 差 在字 词含 义
揣摩 经文 , 此处 “ ” 当是 “ 深 微 妙 ” 意 。 精 字 精 之
《 吕氏春秋 ・ 大乐》 “ :道也者, 至精也。 注 : 精 , ” “ 微 也。 “ 谓针刺之精义, ” 精” 指针刺治病原理的奥妙所
内经理论原则的临床应用思路 PPT课件
《内经》理论原则的临床应用思路●我们探讨内经理论的临床应用,必须首先解决对《黄帝内经》的认识问题。
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与大家共同讨论:●1 .《黄帝内经》的理论是否过时了?●2 . 为什么在中医学废存问题上总是将《黄帝内经》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3 . 我们在临床诊疗、书写病历过程中,到底是用诊基、病理、生化这一套,还是以中医四诊八纲来指导?●4. 中医学中的《内经》像不像现代北京的四合院?如果深入思考一下,将发现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是非题啊!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类似是而非的问题?●一.《黄帝内经》理论的时效性●(一).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及其时效性●科学,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发现,是获得真理,把握规律的认识活动和结果。
●技术,一般是应对于人类社会需求的能力及其发明,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二).将中医学定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五大发明合适吗?●主张中医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可行吗?●(三).《黄帝内经》反映出中医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含量的反差●二.内经代表了中医学的科学原理及其学术价值●(一)内经构建中医理论的科学体系1.认识人依存于大自然而生存、进化的自然规律,形成整体的、动态的医学观与逻辑思维方法。
2.在上述医学观指导下,构建了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和养生防病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3.内经理论及其思维方法,指导着临床医学的实践行为与发展历程,确立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分析与综合融汇的辨证论治方法。
(二)中医学术体系,以及对待中医学的态度,也存在几点不可忽视的问题1.承载着这个科学内核的,却是古奥的语言文字,简朴的论述,以及立足于观察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病理反应、治疗效应的论述。
2.中医学术所包含的技术体系,在许多领域未能与时俱进,缺乏创新性,也不容易利用其他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提高自己。
3.在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下,科学一元论不但反映在西方,也反映在我们不同学科人员和成长于普通教育背景下的中医队伍。
4.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理论与临床应用山东中医药大学迟华基2013-7-231前言 “学医理学的人,是医生的医生。
”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不止是中医学的四大经典之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要籍。
中医学的四大经典 中医学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内经》为之魁,当之无愧!一﹃内经﹄经典地位的确立(一)成书(成熟)早《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是漫长的,一般认为:春秋战国-秦汉之间。
装订成册约在公元前99年~公元前26年装订成书。
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一﹃内经﹄经典地位的确立(二)融理论与临床为一体《内经》并非纯理论性著作,它是以理论为主,理论与防治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著作。
它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与防病治病的基础,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
一﹃内经﹄经典地位的确立(三)创建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难经》中有许多《内经》的内容《伤寒杂病论·序》中张仲景明言:“撰用《素问》、《九卷》”……《神农本草经》中关于性味的论述不能说与《内经》无关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内经》中有明确记载一经典地位的确立(四)指导临床实践1.中医内科学:不完全统计《内经》中记载了约180余种病症(证)。
2.针灸学:内容更加丰富。
经络、腧穴、针具、刺法、手法等皆有较详尽地记载。
为现代针灸学的迅速发展和完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内经﹄经典地位的确立3.中医外科学《灵枢》81、60《素问》3……4.其它学科妇科、儿科内容虽然不及其它学科丰富,但不乏论述。
《素问》1、40都有相关论述。
●因此,可以说:没有《内经》就没有中医学。
二﹃内经﹄的经典作用(一)先进的医学模式:天-地-形-神模式,比生物-社会-心理模式形成时间早,理论健全,合理先进。
随着时代的推移,将得到更加确凿的证明。
二﹃内经﹄的经典作用 1.生命从何而来?自然演化2.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 自然条件生命条件3.医工必须做到知天、地、人(二)科学的论证方法:以精气论、阴阳说、五行说为论理工具。
这是活人的哲学,清晨哲学,生生不已的哲学。
这是《内经》为中医学创立的特色:哲学思想与中医理论融为一体。
二﹃内经﹄的经典作用二﹃内经﹄的经典作用(三)独特的理论核心:藏象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核心,的建立是在哲学思想指导下,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对人类的有机体进行多方位立体动态观察认识的结论。
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二﹃内经﹄的经典作用(四)以人为本的诊治特点《内经》特别注意诊治对象所处的时间、空间、患病机体及其状态。
以此为基础确立了辨证论治规律创立治疗原则、法则和方法,所以《内经》是辨证论治【注】之源。
二﹃内经﹄的经典作用(五)积极主动的养生防病观 导致衰老、夭寿的原因 ◆自然规律◆疾病折磨◆人类自伤二﹃内经﹄的经典作用养生的目标“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或“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或“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或“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二﹃内经﹄的经典作用养生的指导思想:《灵枢》29:“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
”“却老全形”“形与神俱”……“传精神,服天气,通神明”;“从容人事,以明经道”。
二﹃内经﹄的经典作用养生的原则:顺四时,避邪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顺四时,调精神“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总之,形神共养,宝命全形。
二﹃内经﹄的经典作用 养生的法则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二﹃内经﹄的经典作用养生的方法:无限多因人而异(宜)。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二﹃内经﹄的经典作用“治未病”增强正气为主因为疾病发生与否取决于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早遏其路”防止疾病传变为辅总之,《内经》的“治未病”思想是积极的、主动的。
小结 《内经》不止是中医学的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籍。
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认真地阅读和钻研,有许多非中医人氏在阅读、钻研《内经》……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一)关于病机十九条1.什么是病机十九条?《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疾病机理示范分析的十九条经文。
可以分为两大类: 病机定位:五脏病机、上下病机病机定性:六淫病机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病机十九条病机定位◆五藏各1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疡)疮,皆属于心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属于上下的各1条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 属于风、寒、湿者各1条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寒◇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刘完素补)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病机定性◆属火5条诸热瞀瘛诸躁狂越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诸禁鼓栗,如丧神守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属热者4条诸病有声,鼓之如鼓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诸胀腹大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2.如何学习病机十九条?(1)正确理解“诸”、“皆”、“求”、“责”的含义。
“诸”和“皆”:大多数或一般 “求”和“责”:探讨或研究(2)对类似条文进行比较鉴别。
如以下条文皆有痉挛抽搐类症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动)。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僵直或硬)。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神昏)。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躁狂)。
(一说此为假热)▼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3.学习病机十九条的意义(1)宣扬医理:“令要道必行”(2)提高疗效:“桴鼓相应”“拔刺雪污”(3)培养名医:“工巧神圣”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 4.对“风”的理解《内经》的“风”不分内外,唐代始有“真中”“类中”之别。
分内风、外风是唐代以后的事。
《素问·至真要大论》列病机十九条之前已经说明:“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 外风也与肝有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气通于肝。
”说明不管内风证、外风证治疗都应治肝;治风的药多入肝。
只是散风熄风不同而已。
另外,后世医家又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肝藏血!肝又主疏泄,能促进血液运行……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二)《内经》中的辨证论治1.概述《内经》虽无“辨证论治”四字,但关于辨证论治的理论很丰富。
理论依据:“天人相应”、“同病异治”。
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异病同治”则不言而喻,故省言。
犹《素问·评热病论》:只言“阴虚者阳必凑之”,不说“阳虚者阴必凑之”。
辨证论治源于《内经》!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2.《内经》的论治原则治病求本本的含义阴阳疾病本质(病种不同本质有别)或指病因或指先天 或指病机或指后天 ……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 调整阴阳:疾病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
因此,治病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圣人陈阴阳”;“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扶正祛邪:正虚邪胜……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 调和气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三因制宜:影响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人的体质、地域和时间。
所以,治疗疾病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简称三因制宜。
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3.治疗方法:无限多,有多少病证就有多少治疗方法。
病因病机疾病部位患病机体型质患病时间患者所在地域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4.辨证论治的内容六经辨证(《素问·热论》)经脉辨证(《灵枢·经脉》篇)脏腑辨证(《素问·咳论》《素问·痿论》……)六淫辨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八纲辨证(寒热虚实阴阳表里)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5.病证辨治举例咳嗽:(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补《中医内科学》之不足)胀病:概念、病因病机、表现、治疗 水肿:(病因病机、治疗法则)腹泻:止泻?补法?泻法……补虚泻实。
“通因通用”的应用……痹病、痿证、厥证、风病不分内外煎厥薄厥尸厥大厥……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内经》论咳嗽(《素问》38) 病因皮毛先受邪气形寒寒饮则伤肺寒性饮食入胃病机邪气从其合内外合邪-肺咳 寒性饮食从肺脉上注于肺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 咳嗽的表现五脏咳状心咳之状肺咳之状咳嗽肝咳之状+五脏各自的主要功能异常 脾咳之状邪正盛衰+ 邪气性质+ 病位 肾咳之状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 六腑咳状胆咳之状胃咳之状咳嗽大肠咳状+小肠咳状各府的主要功能异常 膀胱咳状三焦咳状补中医内科学的不足: 咳而遗尿;失气;遗失……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 咳嗽的治疗治脏者治其俞(俞穴,治原发病) 治经者治其合(合穴,治传入之邪) 浮肿者治其经(经穴,治邪阻经络) 俞穴气血所注合穴皆属五俞穴气血所入经穴气血所行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 ●胀病辨治(《灵枢·胀论》) 胀病的概念排脏腑,扩胸胁,胀皮肤的病证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 胀的病因病机 寒气病因浊气热邪厥气厥气在下 病机寒气逆上 浊气在上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 胀病的分证和表现“五脏六腑,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
”五脏胀六腑胀证型脉胀肤胀胀病的治疗“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其于胀也,必审其●,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
”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水肿辨治风外感湿寒病因五脏阳气阻遏内伤脾湿三﹃内经﹄理论应用举例病机肾为水脏,主津液外邪肺通调水道障碍五脏阳气阻遏气不行水、化水气滞水停水肿风水也以肾为本,勇而劳甚肾汗出,逢于风……以肾为本,以肺为末,肾为胃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