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4单元辛亥革命考点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案教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解和运用(1)从文本、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培养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生独立思考和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习,使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过程导入新课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

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

因为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

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习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

主要内容有派遣留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

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

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二)讲授新知
1.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让学生了解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2.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成立中华民国等关键事件,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推翻清朝、结束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等,使学生认识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3《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的内容,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把握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本节课主要内容涵盖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重要历史节点。通过分析这些内容,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认识这场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的异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话题:让学生围绕“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展开讨论。
2.小组内分工:每个小组成员负责查找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共同探讨话题。
3.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2.设立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提高学生的史研究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学生的知识巩固能力。
2.运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问题导向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辛亥革命教案(5)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辛亥革命教案(5)

第13课辛亥革命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四节的内容.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以后革命的胜利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因为本节课史实较多,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不同的史学争鸣,与历史课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所差别。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2、教学目标(1)内容标准: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知识与能力: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教者应该加强爱国精神这方面的教育.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如果在历史教学中不利用好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历史教学将变得毫无意义。

3、教材重难点重点是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难点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在革命中不去发动人民群众.高一的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因而将其定为难点.4、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二、说教学方法刚上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有兴趣,课堂上动手动脑积极,但由于本节课涉及一些历史概念和不同的史学争鸣,估计他们在记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播放武昌起义的影像资料将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很深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创设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历史环境,编一个模拟历史小话剧,使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到情景当中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乐于上历史课,克服厌学情绪。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是一节重要的历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本节课的内容涉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4.反思与评价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优点,改进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5.教学内容的全面与深入:以教材为依据,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结果等关键节点,使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重要人物和成果,并对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一个方面,如革命过程、重要人物、革命成果等。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一组学生负责探讨辛亥革命的过程,另一组学生负责探讨重要人物,以此类推。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写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的引入方式: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朝末年的民生困苦、外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家和人民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革命的历史背景。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2.选择辛亥革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角度阐述其影响,不少于500字。
3.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不少于300字。
4.拓展阅读:《辛亥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一文,思考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4.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张和贡献是什么?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设计以下习题:
此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首先,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民族危机等。然后,讲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强调起义的重要意义。接着,分析各省响应起义的情况,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在讲解过程中,着重强调以下知识点:
1.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关键事件。
1.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它的导火线是什么?
2.请简述武昌起义的经过及其意义。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哪一年?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请列举辛亥革命中的三位主要人物,并简要介绍他们的贡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辛亥革命成功与不足的原因、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等。
2.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3.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形成共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采用问答、填空、判断、简答等形式,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4.设计课后作业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民主与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树立爱国主义情操;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800字。
2.设计一份辛亥革命时间轴,标注出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人物及其影响,要求图文并茂,展现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3.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不足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形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论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辛亥革命教案(2)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辛亥革命教案(2)

第13 课辛亥革命研读教材★基础知识一.武昌起义1.背景(1)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经济基础:迫于形势,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一些改革。

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思想基础: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进行大力宣传。

当时,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著名的民主革命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

(4)组织基础:①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创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随后,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舂笋,纷纷出现。

②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创立创立:在孙中山推动下,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聚集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纲领: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并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地位: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⑸有利条件:①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

参加革命团体的新军官兵达五六千人。

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②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

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人川镇压。

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

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二.中华民国成立1.中华民国成立: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

一轮复习学案-辛亥革命学案

一轮复习学案-辛亥革命学案

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点13辛亥革命【高考考点】辛亥革命,及其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关系。

一、含义辛亥革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的武昌起义。

二、背景条件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更加严重。

2、历史条件:①经济基础,的发展;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③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思想的广泛传播;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随后,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⑤社会基础,和,一方面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激化社会矛盾。

⑥个人因素,孙中山个人的作用。

三、酝酿和爆发1、酝酿:(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推动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

●内容:①通过同盟会章程;②提出“,恢复中华,,”的革命纲领。

③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④创办机关报《》。

●性质或地位: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

(3)1911年4月,黄兴领导了广州。

与此同时,革命党人深入湖北,做宣传组织工作。

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4)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了四川的。

●意义:造成湖北防务空虚,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2、爆发:●年月日,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

12日,占领武汉三镇。

●影响:各省纷纷响应革命,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四、高潮1、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 ,宣告 成立,定都 ,以五色旗为国旗。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1 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案1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1 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案1

《辛亥革命》教材分析1.对本单元来说,辛亥革命承接了前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又后启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要的组成部分,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里程碑;2.对必修一来说,辛亥革命既是对第一单元封建君主专制的否定和结束,又是第三单元西方近代政治文明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并且对第五单元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所以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3.在必修二经济史层面,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又加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实业救国出现高潮;4.在必修三思想文化层面,辛亥革命既是前期戊戌变法等民主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实践了民主政治并全面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知识与能力目标】1.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让学生能够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全面剖析历史史实,对形成正确人生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理解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

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的评价。

学会正确看待世界优秀文明成果;3.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和过程。

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过程与方法目标】1.情景教学法:播放武昌起义的图文资料将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很深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乐于上历史课,客服厌学情绪;2.对比法:通过对比所形成的强烈发差,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3.讨论法:能活跃课堂气氛,是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他们发现彼此思维中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史实中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敢于创新,锲而不舍的精神。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016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原因、过程、成果及其历史意义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案例分析、历史资料展示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结合历史理论,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的讨论题目,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影响?”等。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和伟大牺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事件。
2.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对辛亥革命有什么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剧等,为学生学习辛亥革命做好铺垫。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同时,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详细的讲解,我期待学生在辛亥革命的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他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运用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历史印象,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3.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表达、沟通、协作的能力。
4.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2.问题导向,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为核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探讨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不仅能分享彼此的观点,还能在互动中提高沟通、协作能力。此外,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多元化思维。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问题或任务进行合作探究。例如,让各小组分析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或讨论辛亥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4.反思与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本案例注重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发现学生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5.人性化教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案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故事、分析革命志士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重要性,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复习课课件(共23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 第13课 《辛亥革命》复习课课件(共23张PPT)

知识梳理
1894
1894~1911
1911.10-11
1912.1.1
孙 中 山 革 命 起 步
社 会 基 础 和 有 利 时 机
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武 昌 起 义 波 及 全 国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同盟会建立
民族危机+清政府反动本质暴露
革命党人一系列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
建 立 共 和 国 , 结 束 帝 制
问题1:归纳清政府改革的特点? 革命派革命活动的趋势和特点?
矛盾与困局中寻求出路
科举制取消后,精英缺少了一个上升的渠道,这至少造成了 两个不 利的效果:一是很多读书人没有了出路,学而优则仕的观 念已经根深蒂固;二是官场上腐败更加严重,因为任命官员靠举 荐,这就失掉了公平性,形成不同的圈子。精英阶层的分裂使改 革难以贯彻下去,而不能进入权力场的精英则成为体制的反叛者 。 ――据《保路运动真相》整理 科举废除后,官员选拔渠道多样化、知识新颖化和人生价值多 元化等因素使得新式学堂中出现了一大批读书不为做官而为追求 真理的新式知识分子。清朝学部总务司编的教育统计图表显示, 1902 年在校学生数仅 6912 人,1909 年达到 1639641 人,其中相当 数量的学生投入到军校学习中,不少人还远涉重洋出国留学。新 式教育使传统旧思想受到质疑的同时,也催生了各种新的思想观 念。他们组成了各种学派和团体,许多人后来又进入了官界、工 商界、出版界、军界等社会重要领域。 问题2:科举制被废除所产生的影响?
主权、政权架构、民权
பைடு நூலகம்
纠结与权衡中创建新国
法治还是因“人”治
孙中山在他任职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其用意,“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 ,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表现了革命派在交出 名器前企图用约法限制袁世凯的努力。 ——陈旭麓《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蔑视宪法的权威性,严重缺失宪政文化与立宪精神“因人 立法”和法律工具主义的错误。这种因人而异的做法虽然反映 了国内各种力量对政治利益的诉求,但更多的是把宪法作为自 己谋取利益的工具,缺乏宪法尊严和强制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 结合史实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

2. 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成因,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导入新课】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酝酿与爆发1.革命思想的传播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让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2.革命团体的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初,黄兴、宋教仁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1906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针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原因展开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4.设计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辛亥革命相关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提高写作能力。
5.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如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加深对辛亥革命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民族自豪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学生需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阐述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过程和结论。
4.视频观后感:
-推荐学生观看一部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如《辛亥革命》、《孙中山》等。
-观看后,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谈谈自己在观看过程中的感悟和对辛亥革命的新认识。
5.课堂延伸讨论:
-鼓励学生针对辛亥革命中的争议性问题,如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历史意义等,进行深入研究。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习题:
1.列举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分析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将及时给予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历史意义以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同时,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提醒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辛亥革命过程中,有哪些关键事件和人物?他们对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对当代中国有哪些启示?
4.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讨论的成果。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一第四单元第4节辛亥革命(教案1)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一第四单元第4节辛亥革命(教案1)

第4节辛亥革命[基点盘查]1.条件(1)经济:“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3)思想: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4)组织:①兴中会:1894年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是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酝酿(1)武装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广泛宣传:革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宣传组织工作,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3)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

3.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攻占楚望台军械库,后占领武汉三镇。

4.中华民国的成立(1)成立:1912年元旦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辛亥革命的失败(1)袁世凯一面猛攻汉口、汉阳,一面提出南北议和.(2)列强对南京政府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

(3)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

(4)孙中山被迫妥协,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革命失败。

6.历史意义(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及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经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概念阐释]民国纪年法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民国1年。

国民党撤退至台湾后,至今仍用民国纪年法.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公式是,用历史事件发生的公元时间减去1911年,所得的差即是民国多少年.[轻巧识记] 辛亥革命[重点理解]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阶级的“新”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一第四单元第4节辛亥革命(教案2)

高中历史高三一轮一第四单元第4节辛亥革命(教案2)

第4课辛亥革命【考试说明】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考情分析】【命题规律】本讲内容全国卷高考考查频率比较高,特别是辛亥革命,几乎每年都考,题型上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重点考查辛亥革命.【命题趋势】今后高考仍以选择题为主,主观大题的备考以宏观线索为主;具体内容上,辛亥革命的史实应该注意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同类现象比较,如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比较、武昌起义与光荣革命比较、《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比较等.【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革命背景1.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清政府试图通过来挽救其统治危机.二、酝酿准备1.组织方面①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

②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东京成立。

2。

思想方面:革命派与展开思想论战,宣传了革命思想.3.军事方面:革命党人发动了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4.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爆发(1)概况①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取得胜利。

②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③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2)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四、辛亥革命的高潮(1)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成立,并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时间:1912年3月。

②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规定了国民的基本权利;规定了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③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3)帝制终结: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覆灭。

(4)革命失败:1912年3月,袁世凯在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五、历史意义(1)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

(2)推翻了中国2 000多年来的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使观念深入人心。

【K12学习】XX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K12学习】XX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XX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必修1第4单元考点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发展课前自主学习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经过: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3.结果:初步胜利。

释放被捕的学生。

罢免曹、章、陆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疑点1】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指点迷津:①从领导阶级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②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

③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诞生的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又转到浙江嘉兴南湖。

主要内容:①规定党的名称、党的奋斗目标。

②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疑点2】如何理解“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中的“新”?指点迷津: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

②中国共产党是新型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4单元辛亥革命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1
第4单元
考点7辛亥革命
课前自主学习
一、背景:
.经济: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以上海和日本的东京为阵地,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3.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
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团体兴中会,后华兴会、光复会等相继成立。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4.军事: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广州黄花岗起义。

5.时机:1911年,四川的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
虚,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疑点1】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指点迷津:同盟会的成立,有了公认的领袖孙中山。

有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活动不再分散。

有了统一的革命纲领、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二、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三、高潮:
.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目的:维护共和政体,限制袁世凯的独裁。

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

意义: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四、结局:袁世凯攫取革命胜利果实。

.过程:
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2.原因:
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

革命党人的软弱和妥协,对袁世凯抱有幻想。

袁世凯本人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手段。

五、功绩:
.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疑点2】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和意义的理解。

指点迷津:①目的: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反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里程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课堂精讲精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具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

从此以后,民主取得了正统地位。

几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的合法地位由此颠覆,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有自己的局限。

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另外,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想凭一纸空文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的目的是很难达到的。

【例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一特别规定,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当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答案:D
变式训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其实际意义在于
A.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民主权利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主张
D.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特殊的条件下颁布的,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将要把政权移交给袁世凯,这时资产阶级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保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B
2.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成功:①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
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政权——中华民国。

②思想上: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但它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在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成为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袁世凯的“皇帝梦”和张勋的拥戴清室复辟之举,都被这一历史大潮席卷而去,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为即将兴起的历史变革浪潮准备了前提。

失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没能够保住政权,政权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篡夺,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并没有结束,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例2】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动摇了封建制度根基
c.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的依靠力量
D.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解析: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项与题目所说的“照旧统治”无关。

D项说法错误,中国自然经济占绝大部分,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就开始逐渐解体。

答案:A
变式训练: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该春联反映的历史问题是A.宣统帝还未退位,农民坚决拥护
B.清末“新政”注意改善民生,农民很怀念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D.清朝皇室自愿交出全部财产分给农民
解析:A选项与史实不符,宣统帝已退位;选项B,清末“新政”加重了人民负担;D项不符历史史实;c项准确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答案:c
特别提示
1.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

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