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商业周刊:诺基亚毁于两家台湾公司之手
励志人物——郭台铭
励志人物——郭台铭郭台铭简介鸿海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1950年10月8日出生,祖籍河南省泽州县(现属晋城市)南岭乡葛万村人,1971年进入台湾复兴航运司工作,1974年郭台铭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司,资本额30万元,生产黑白电视机的开关。
1985成立美国分司,创立FOXCONN(富士康)自有品牌。
2001美国《福布斯》(Forbes)“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位列198名。
2002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烟台莱山区的“永铭中学”正是他与母亲初永真(籍贯山东烟台莱山区)捐资1500万元创办的。
富士康企业集团是于1988年在内地投资兴办的专业生产电脑接插件密零组件机内线揽密模具及电脑整机的高科技企业集团。
至1999年底,富士康集团分别在深圳和昆山建成两大资讯科技工业园。
1971台湾“中国海专”毕业,进入当时台湾前三大船务司振兴复兴航运工作1974成立鸿海塑料企业充裕司,资本额30万元1985成立美国分司,创立FOXCONN自有品牌2001获美国《福布斯》(Forbes)“全球亿万富翁”198名2001鸿海以1442亿元台币营收,名列《天下杂志》台湾1000大民营企业龙头2002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财富状况:428亿,曾为台湾地区股神,2007年福布斯全球巨富排行榜142位。
郭台铭是台湾著名的政治界人士,根据《福布斯》最新布的信息,郭台铭以20亿美元的身价,在日本富豪排行榜中英美位居三。
雄莫问出身低对于鸿海的成长投资过程,郭台铭曾经说过:“阿里山的神木(台湾最著名的风景)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决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
”回顾鸿海成长的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郭台铭自己能够体会。
郭台铭出生于1950年,是家中长子。
由于家境贫寒,1966年郭台铭进入台湾“中国海事专科学校”学习,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
服完兵役后,新思维郭台铭在复兴海上运输司当业务员。
诺基亚衰落带来的启示
诺基亚衰落带来的启示有辉煌就会有衰落的时候。
这是XX收集的关于诺基亚衰落带来的启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了解一下。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最近,手机领域昔日全球老大、市值曾位居全球上市公司之首的诺基亚以区区72亿美元出售了旗下最核心的手机业务,这一售价还不足当年辉煌时期公司上千亿市值的零头。
从去年底卖公司总部大楼到今天以“白菜价格”贱卖核心业务,看来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这位昔日巨人真的快走到了尽头。
辉煌了整整十几年的企业仅仅三两年就走向破落,诺基亚的沉沦给了我们三点启示。
首先,品牌不是万能的,单靠品牌的力量不可能让消费者永远爱你没商量。
诺基亚的品牌不可谓不响亮。
莫说如日中天时期,就是这些年江河日下,其品牌价值仍然在全球名列前茅。
2011年虽然跌出全球前十,但仍然保持在第十四位,品牌价值甚至高于宝马和路易威登。
但是品牌这一金字招牌并没有阻止诺基亚市场份额的快速下滑。
笔者曾经是诺基亚品牌的忠实拥趸,在过去十几年间一直用诺基亚手机。
在苹果、三星崛起以后,笔者出于对诺基亚品牌的偏爱,试图拒绝接受这两个后起之秀。
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投降,原因就是在诺基亚的产品线中已经找不到可以抗衡的产品。
而使用了苹果和三星以后,笔者才深深地感觉到,诺基亚真的老了。
由此可见,品牌对一个公司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有竞争力的产品做支撑,品牌的力量也会苍白无力,不可能让消费者做到从一而终。
说到产品,许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质量决定一切。
其实,在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产品质量绝非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唯一标准。
这是诺基亚给我们的第二点启示。
平心而论,直到今天,诺基亚手机的稳定性和耐用性都仍然有口皆碑,返修率仍低于竞争对手。
但是质量稳定和经久耐用并没有让诺基亚守住市场份额,这就说明,对于手机这类时尚性很强的、介于快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之间的电子产品,单单靠产品质量过硬是无法守住天下的。
原因不复杂,质量稳定可靠只是消费者选择产品时考虑的因素之一而绝非全部。
100分的输家:一个146年历史的诺基亚为何4年间陨落
100分的输家:一个146年历史的诺基亚为何4年间陨落作者:曠文琪、林宏達导读:今天微软宣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一个手机巨人的时代就此终结。
此文是2012年亚洲出版人大奖最佳解释性报道,出自台湾《商业周刊》,它也是《商业周刊》全面分析诺基亚陨落的封面文章,绝对值得一读。
2011年初夏,我们造访在地图上海程距离与台湾最远的北欧国度——芬兰,只为了解开一个谜题:“一个有146年历史的.企业,怎能够在4年时间,就濒临崩溃?”当飞机越过俄国的圣彼得堡,往芬兰赫尔辛基机场降低高度时。
我手上的书籍,都是有关于谜题主角诺基亚(Nokia)的成功传奇。
它从芬兰起家,是全球手机产业的.者,每天有9亿人通过它通话。
因为它,手机开始真正走入普通人的生活。
《新闻周刊》(Newsweek)曾如此评论:“因为它,未来是芬兰人的天下。
”芬兰传奇正在消失……债评近垃圾等级、地位将被三星取代但我电脑上的惊人数据却告诉我,传奇正在消失。
数据一:跟2007年高峰相比,诺基亚今日市值已暴跌87%,还被台湾的宏达电超越。
数据二:诺基亚下调今年财测,分析师预估从第二季起将从获利往下成为损益两平,甚至亏损。
数据三:诺基亚市占率从2008年的4成以上,降到今日的25%。
野村证券预估,连续14年的全球手机市占冠军地位,将在第二季被韩国三星电子(Samsung)取代,到第三季更会被苹果(Apple)超越,跌至第三。
数据四:信评机构惠誉国际(Fitch Ratings)已把诺基亚的债务评级,从“BBB+”下调至“BBB-”,即尚差一级就与垃圾级别看齐。
诺基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抛出了所有媒体提出的理由:“差的.力、自满、过度成功后的弊病。
”却没能下出定论?大家只会说:因为太大,所以诺基亚无法应变,来不及推出智能手机,在高阶市场被苹果的iPhone占据,低价市场被中国的山寨手机侵蚀的情况下,等于腹背受敌。
诺基亚失败的原因
诺基亚失败的原因:1.未能跟随潮流开发翻盖手机诺基亚最早犯下的一个大错就是未能跟随风靡美国的翻盖手机风潮。
本世纪初,在诺基亚获得美国崇高市场地位前,几乎每一个人都手持一款诺基亚的直板手机。
但是来自竞争对手的一系列高端手机开始将美国消费者推向翻盖手机。
最为著名的就是,摩托罗拉刀锋系列手机。
它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一度使得摩托罗拉得以挑战诺基亚的市场份额。
但是诺基亚做出的回应是:开发更多直板手机。
诺基亚当时占据统治性地位,一度控制三分之二的手机市场,这就意味着他们有资本在全球销售同样的手机,而不是针对特定市场推出定制手机。
诺基亚不愿意开发翻盖手机导致付出了美国市场的代价,过去十多年,诺基亚一直未能在美国市场有上佳表现。
2.继续忽略美国市场诺基亚未能为美国市场开发定制手机也使得他们无法获得当地运营商的信任,加剧了市场份额的丢失。
诺基亚这种“我说了算”的方式使得他们无法与运营商良好合作,后者更喜欢与摩托罗拉这种更变通的厂商合作。
此外,三星和LG更愿意放下身段与运营商合作,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过去十多年在业界影响力不断增长的原因。
诺基亚转而针对小众市场,只面向小部分忠实粉丝。
诺基亚在纽约等大城市建立了自主商店,并直接向消费者销售裸机,这就意味着一个很高的无补贴售价,只有少数忠实粉丝才愿意购买。
更为重要的是,诺基亚在美国市场的较小份额意味着他们在转向现代手机时无法打开市场。
3.忽视了iPhone的威胁苹果第一代iPhone一经推出就轰动市场,并挑战了用户对于智能机的预期。
不过iPhone 并未立即引起业界每一个人的注意,很多人还满足于使用Windows Mobile、Palm OS、诺基亚塞班等老式、笨重平台。
诺基亚更是无视iPhone所带来的威胁,他们当时还是智能机市场无可争议的领导者。
当被问及iPhone时,诺基亚高管常常拿业界第一说事。
第一代iPhone售价相当昂贵,使得它成为设备发烧友的奢侈设备。
但是当苹果与AT&T达成协议,将合约价降至200美元时,它就成为了业界主流产品,主要手机制造商的威胁。
诺基亚遭遇市场滑铁卢
诺基亚:退出中国还是读懂中国2011-08-09 08:31:47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北京)有718人参与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19)近来公布的一份十年内可能消失的十个品牌的名单里,诺基亚赫然在列。
一种夹杂着怀旧的伤感和无奈的割舍的情绪萦绕在很多人心中。
然而,这个中国人曾经最钟爱的品牌已经不懂现在的中国了。
市值蒸发、高层变动、退出日本,诺基亚会成为下一个摩托罗拉吗?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随着Android系统的风靡,iPhone的热销,诺基亚正在走下坡路,逐步失去市场宠儿的地位。
尽管诺基亚已经意识到了颓势的显现,换了领导,但似乎根本没有办法抑制市值的持续下降。
谁打败了诺基亚?回想起来,似乎是一夜之间,人们便开始向苹果的iOS和谷歌的Android倒戈了。
“不是诺基亚不努力,诺基亚一直都非常努力。
”在诺基亚中国公司原高级副总裁、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董事长刘持金的印象里,诺基亚一直都保持着强烈的创业精神,领导人都怀着一颗谦虚的心。
“当时无论是美国的《财富》杂志、《福布斯》,还是《商业周刊》都登载了封面故事,诺基亚手机或者诺基亚CEO的巨幅照片,但是我们的领导跟我们说,我们远没有杂志上面说的那么成功。
”刘持金认为,诺基亚只是实施动作上慢了一步。
“早在2000年,诺基亚就曾展示过集视频播放、网页浏览和搜索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手机概念机,当时的样机与如今的iPhone神似。
”诺基亚一直都很努力,但谷歌的Android和苹果的iOS的出现太突然了,优势又太明显了,让诺基亚措手不及。
“苹果让手机变成了一个小型的个人电脑,开放的Android又给了人们将手机变成小型个人电脑的方式。
”在这一次遭遇战中,诺基亚败下阵来。
然而,最难打败的敌人其实是自己。
Frost & Sullivan中国区总裁王煜全在央视《对手》节目录制现场说,“诺基亚在产品设计、管理模式和营销模式都存在问题。
首先,早期诺基亚的产品设计其实是很成功的,用户在用过诺基亚的手机之后,再用摩托罗拉、三星什么的都不习惯。
(完整版)案例分析:诺基亚的成功与失败
诺基亚的成功与失败前言:诺基亚(Nokia Corporation)是芬兰手机品牌,总部位于芬兰埃斯波,主要从事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的跨国公司。
诺基亚成立于1865年,当时以造纸为主,后来逐步向胶鞋、轮胎、电缆等领域,最后才发展成为一家手机制造商。
自1996年以来,诺基亚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
面对新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双面夹击,诺基亚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地位在2011年第二季被苹果及三星双双超越。
2011年2月,诺基亚与微软达成全球战略同盟并深度合作共同研发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
2013年7月11日23时,拥有4100万像素的诺基亚Lumia 1020正式在纽约发布亮相。
2013年9月3日,微软宣布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诺基亚手机业务),并获得专利和品牌的授权。
诺基亚将业务重心转向Here地图服务。
萌芽时代诺基亚的历史始于1865年。
1865年采矿工程师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Fredich Idestam)在芬兰坦佩雷镇的一条河边建立了一家木浆工厂,工厂位于芬兰和俄罗斯帝国的交界处,并以当地的树木作为原材料生产木浆和纸板。
1868年艾德斯坦又在坦佩雷镇西边15公里处的诺基亚河(Nokianvirta river)边建立了他的第二家工厂:橡胶加工厂,该工厂除了生产皮靴和轮胎外,还生产工业用橡胶制品。
1871年,艾德斯坦在他的朋友利奥·米其林(Leo Mechelin)的帮助下,将两家工厂合并为一家工厂,并且成功地将其转变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艾德斯坦成为首任诺基亚管理者,随后两人将公司的名字命名为“诺基亚”。
直到今天,该公司仍然保留“诺基亚” 这一名称。
19世纪末艾德斯坦将诺基亚管理者的职务转交给利奥·米其林,而当时无线电产业的萌芽刚刚起步。
于是,米其林突发奇想地想将诺基亚公司的业务扩张到电信行业,但是遭到了艾德斯坦的反对。
直到1902年,米其林才说服艾德斯坦,这才让诺基亚增加了一个电缆部门。
领导者失败案例分析一:诺基亚的失败之路
03
CATALOGUE
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官僚主义严重,决策效率低下
诺基亚的官僚主义文化严重, 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无法快速 适应市场变化和新技术发展。
组织结构复杂,层级过多,导 致信息传递不畅,决策过程不 透明。
缺乏有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 导致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无 法形成合力。
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领导者过于强势
诺基亚的领导者在后期过于强势 ,强调自己的权威和决策的正确 性,导致团队成员的意见无法得 到充分的发挥和采纳。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领导者的强势,团队成员之 间的合作精神受到打压,各自为 政,导致企业内部的沟通不畅, 增加了内耗。
企业文化僵化,缺乏创新氛围
企业文化僵化
诺基亚的企业文化逐渐变得僵化,过 分追求稳定和保守,缺乏冒险精神和 创新意识。
领导者应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有效地 协调和管理团队成员,激发团队的创新和 创造力,以便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THANKS
感谢观看
诺基亚的辉煌与衰落
在2000年代初,诺基亚以其可靠、 耐用的手机产品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 青睐。其Symbian操作系统也一度成 为智能手机市场的领导者。然而,随 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竞争加剧,消费 者需求发生变化,诺基亚逐渐走向了 衰落。
VS
从2007年开始,苹果公司推出了 iPhone智能手机,引发了全球智能 手机市场的革命。与此同时,谷歌的 Android操作系统也迅速崛起。面对 新的市场形势,诺基亚未能及时调整 战略,其Symbian系统逐渐被市场淘 汰。尽管诺基亚也尝试推出了一些基 于Windows Phone的智能手机,但 始终未能重振雄风。最终,在2013 年,微软收购了诺基亚的手机业务, 标志着诺基亚的失败之路走到了尽头 。
芯片危机,诺基亚与爱立信的胜败抉择
芯片危机,诺基亚与爱立信的胜败抉择(2010-02-16 01:45:04)转载标签:文化分类:业界背景世界手机市场三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和爱立信当中有两家是北欧邻国。
手机市场的龙头老大诺基亚诞生于1865年的芬兰,当时是造纸厂,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集中制造以手机为主的通信设备。
在芬兰的邻国瑞典,爱立信先生早在1876年就开了一家修理电话的店铺,然后就开始制造电话。
进入90年代,手机开始普及,诺基亚和爱立信在手机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事故2000年3月17日星期五,晚上8点,美国新墨西哥州大雨滂沱,电闪雷鸣。
雷电引起电压陡然增高,不知从哪里迸出的火花点燃了飞利浦公司第22号芯片厂的车间,工人们虽然奋力扑灭了大火,但火灾仍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塑料晶体格被扔得满地都是;足够生产数千个手机的8排晶元被烧得黏在电炉上动弹不得,车间里烟雾弥漫;烟尘落到了要求非常严格的净化间,破坏了正在准备生产的数百万个芯片。
芯片是移动电话中的核心部件,突然间的一场大火使处理无线电信号的RPC芯片一下子失去了来源。
面对如此重大的变故,飞利浦需要花几周才能使工厂恢复到正常生产水平。
为了满足供应客户的芯片需要,恢复生产的速度是关键。
飞利浦的主管决定最先满足大客户诺基亚和爱立信的需求。
诺基亚和爱立信一起购买的芯片占这家工厂总芯片的40%,此外还有30多家小厂也从这家芯片厂订货。
就是这场持续了10分钟的火灾居然影响到了远在万里之外的位于欧洲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移动电话生产商。
反应在火灾发生后的几天内,诺基亚的官员在芬兰就发现订货数量上不去,似乎感到事情有一点不对。
3月20日诺基亚公司接到来自飞利浦方面的通知,飞利浦方面尽量把事情淡化,只是简单地说火灾引起某些晶元出了问题,只要一个星期就能恢复生产。
这个信息传到高亨(负责诺基亚零部件供应的管理者)那里,高亨决定派两位诺基亚工程师到飞利浦的工厂去看看。
但是飞利浦公司怕造成误会,婉言拒绝了诺基亚的要求。
诺基亚策略失误和企业转型对策分析
诺基亚策略失误和企业转型对策分析诺基亚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国际手机品牌,其1000多种机型曾长期占据市场很大份额。
但近几年,诺基亚公司的手机销量却快速下降、市值大幅缩水,业内人士甚至提出了“诺基亚还能撑多久”的质疑。
这件事也引发了人们对研究信息化建军规律的深思。
仔细观察诺基亚公司这段起浮我们会发现:选准战略转型的方向,远比在宏观上投入多少资金更为重要。
战略转型的大方向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景,但战略转型的具体方向则决定着事物能否在新质的基础上顺利完成转型。
诺基亚近几年也在加速发展,具体表现为传统普通手机规模的扩展,而在智能手机新领域却长期没有明显的突破。
在相对和平时期建军,军队战斗力提高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传统战斗力的提高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稳步推进,而战斗力新质的跃升则与战略筹划、武器装备研发方向、编制体制调整、人才培养等具体方面息息相关。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大时代背景和竞争环境中,公司转型与军队战斗力跃升都有着一定的时间限制。
诺基亚新任CEO艾洛普曾直言:诺基亚落后了,错过了主要潮流,丧失了时间。
当诺基亚还在注重手机耐用性和通话稳定性时,苹果手机和安装Android系统的手机已开始为人们提供浏览网页、视频通话、社交网络甚至查股票、玩智能游戏等诸多功能。
等诺基亚回过神来,试图扭转局势时,其手机功能与市场潮流已日行渐远。
在诺基亚的发展历史上,其实并不缺少革命性的想法。
诺基亚成立于1865年,当时以造纸为生,后来逐步向胶鞋、轮胎、电缆等领域转移,最后才发展成为一家手机制造商。
而在移动领域,诺基亚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该公司最先推出了拍照手机、音乐手机,并提出了应用、平板电脑等最新移动概念。
这种行业间的转移,可能是企业保留原有行业的业务,实行多元化的策略,也可能是完全退出原有行业,全部进入新的行业【1】。
因此,本文认为企业战略转型是指企业根据其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状况,为克服企业在原有经营格局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并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1.王吉发,冯晋,李汉铃.企业转型的内涵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1):153—157.段进行重新设计,并由此形成新的技术、产品和市场的过程。
诺基亚的创新为什么会失败
诺基亚的创新为什么会失败诺基亚,一个百年老店,一个曾经在手机领域叱咤风云的巨人,一个连续15年保持世界手机销量第一的品牌老大,是什么导致诺基亚在危机下显得如此的猝不及防?面对如此之势,诺基亚又将怎样亡羊补牢?那么诺基亚的创新为什么会失败?诺基亚的创新为什么会失败国外媒体援引分析师报告称,在美国地区,诺基亚在每部Lumia 设备上投资的广告费用约为450美元,但是每部Lumia机子设备所得的回报仅为45美元,仅为投资的十分之一,比例严重失调,诺基亚将要改变它的市场营销策略。
诺基亚大部分的广告宣传费用均是支付给美国运营商AT&T,尽管AT&T也在努力地为Lumia Windows Phone 设备做宣传,但无奈不能打动美国人民,使得Lumia 设备上个季度在美国区的销量仅为区区60万部。
昔日手机行业头把交椅的诺基亚发布今年第二财季报告显示,该公司净销售额75亿欧元,同比下降19%,巨额亏损14.1亿欧元,远远高于去年同期3.68亿欧元的亏损额。
于是同其他走投无路的败将一样,诺基亚不得已使出断腕式的两招:一招谓之“变现”,打起了变卖专利等“非核心资产”的主意;另一招谓之“裁员”,诺基亚中国公司已经确认,原本中国区四个大区将合并成两个大区,以后,上海、成都两地只保留销售办公室。
而此前的6月份,诺基亚已经宣布将在2013年底前在全球裁员1万人。
其实,作为高科技企业,诺基亚也没有少创新,创新砸下去的钱甚至还远远超过竞争对手。
据统计,在过去10多年里,诺基亚在研发上共投入了400亿美元,相当于“苹果”公司的4倍,仅仅诺基亚那些被最终放弃的软硬件专利估值就在60亿美元,相当于诺基亚今年的市值。
比如诺基亚的设计师早就在内部展示过一款仅配置了一个按键的触摸屏智能手机,那款智能手机可以收发电子邮件和玩游戏,而直到7年后苹果才推出第一款iPhone。
为什么诺基亚的创新之路最后没有走通呢?一是“诺基亚式的创新”没有与市场相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没有解决好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课题。
战略管理中的失败案例诺基亚的故事
战略管理中的失败案例诺基亚的故事战略管理中的失败案例:诺基亚的故事引言: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成功发展的关键。
然而,有时战略管理的失误会导致公司的衰弱甚至倒闭。
本文将以诺基亚作为案例,探讨其在战略管理上的失败,以及教训和启示。
一、公司背景:诺基亚是一家源自芬兰的通信设备制造商,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和技术领导者。
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诺基亚的市值和声誉都达到了巅峰。
二、战略管理失误:1. 忽视市场趋势:诺基亚在智能手机的兴起之初并未积极应对,坚守自家操作系统Symbian而未与市场上主流的操作系统进行结盟。
这导致他们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2. 创新疲软:诺基亚未能及时推出具有突破性的产品,持续使用老旧的设计和技术,忽视了消费者对创新的需求。
与此同时,苹果和安卓系统手机的崛起进一步削弱了诺基亚的市场地位。
3. 决策失误: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诺基亚做出了一系列错误决策。
例如,他们在2007年未能收购黑莓制造商RIM,错失了进军企业市场的机会;又在2010年抛弃了Meego操作系统,选择了与微软合作开发的Windows Phone系统,结果并未带来预期的成功。
4. 企业文化问题:诺基亚曾经拥有僵化的企业文化,缺乏敏捷和创新的精神。
对内部变革的阻力和不适应加速了他们的衰败。
同时,外部的竞争也让他们无法扭转局面。
三、教训与启示:1. 追随市场趋势:企业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战略。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与时俱进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
2. 鼓励创新: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应该积极投入研发和技术创新,并保持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
3. 谨慎决策:对重大决策要审慎思考,充分评估各种因素。
不能被短期利益所蒙蔽,要着眼于长远发展。
4. 建立开放灵活的企业文化:企业应该鼓励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方式,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变革的市场环境。
结论:诺基亚的失败案例向我们展示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诺基亚发展历程及启示(PPT 29张)
NOKIA的成功
NOKIA的成功与失败
NOKIA的失败
NOKIA的辉煌
NOKIA概述
诺基亚(Nokia)公司成立于1865年是 一家总部位于芬兰主要从事生产移动通 信产品的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是全球第三 大手机生产商,创始于1865年,当时 以造纸为主,后来逐步向胶鞋、轮胎、 电缆等领域,1871年组建为诺基亚公 司,借助塞班系统,逐渐发展成为全球 第一大手机厂商,但由于苹果iPhone 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出现,诺基 亚由辉煌走向衰落,2011年2月,诺基 亚与微软达成战略同盟并深度合作。
面对危机,2011年2月11日下午,诺基亚正式宣布与 诺基亚的主要手机操作系统。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微软全新推出的Windows Phone 7系
诺基亚CEO史蒂芬· 艾洛普(左)与微软CEO史蒂夫· 鲍
一、诺基亚战略调整四大方向:
二、主要合作方向包括:
三、合作取得的成效:
最近两年诺基亚热销产品:
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所谓人才,就是指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
以上是对人才概况的说法,那么,人才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呢
关于企业文化
当然,组织文化在企业中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什么是组织文化呢?
组织文化,或称企业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
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
只剩下手机电信产业的诺基亚经过5年的时 间逐渐摆脱了破产的境况,由于专注于传统 功能手机产业的研发,诺基亚功能手机在当 时具有极佳的用户品牌效应。1995年,诺 基亚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它的整体手机销 量和订单剧增,公司利润达到了公司前所未 有的财富。 从1996年开始,诺基亚手机连续15年占据 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2003年,诺基 亚1100在全球已累计销售2亿台。2009年诺 基亚公司手机发货量约4.318亿部,2010年 第二季度,诺基亚在移动终端市场的份额约 为35.0%,领先当时其他手机市场占有率 20.6%。
大众经典因为没有创新而被人遗忘的例子
大众经典因为没有创新而被人遗忘的例子无创新即死亡:分析诺基亚、柯达失败原因在提到“无创新即死亡”的咒语时,人们最常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诺基亚和柯达。
但是这两家公司到底是如何因缺乏创新而导致失败的?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失败中吸取到哪些教训?确切地说,至今都还没有定论。
我尝试找出导致它们失败的5大创新盲点,以供后来者借鉴。
1.诺基亚与柯达的业务范围过于狭隘诺基亚最初是建立于芬兰一个小村庄中的造纸厂。
20世纪60年代,它开始扩张到电子产品领域,并于1979年研发出世界上第一种蜂窝网络。
不久后,诺基亚推出了Mobira Senator,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车载电话。
到20世纪90年代末和2000年左右,诺基亚已经成为全球移动电话领域的领导者。
诺基亚的利润非常高,股东们为此欣喜若狂。
毫无疑问,诺基亚认为其将成为移动手机中的“王者”。
接着,更多公司开始专注于互联网,人们开始理解数据而非声音2013年,当诺基亚硬件部门被微软收购时,诺基亚创造的辉煌最后被终结。
丹尼尔·格里森(Daniel Gleeson)在TechCrunch上撰文称,诺基亚并没有把握住软件的整体概念,也未曾想过围绕应用开发生态系统。
诺基亚的核心是硬件,但最终也被困在其中难以自拔。
曾在诺基亚智能手机平台Symbian(包括开发诺基亚首款智能手机Nokia Communicator)效力的亚当·里奇(Adam Leach)谈及与诺基亚的合作经历时说,诺基亚的态度是要做“手机第一”,重点关注手机及其销售。
诺基亚勉强从专注于做硬件转型至开发软件,导致其只能跟在其他公司后面“吃灰尘”。
与诺基亚的命运类似,尽管柯达发明了世界上首款数码相机,但其始终致力于相机本身的研发而未迅速进军数字行业,这是个巨大失误。
正如《福布斯》杂志指出的那样,柯达员工过于依赖这样的理念,即他们的薪水与胶片、化学品以及相纸等耗材的销量息息相关。
他们认为,卖不出去耗材,他们就没有利润。
风险控制
欧洲大陆码头工人罢工 欧洲港口几近全线瘫痪
比利时欧洲第二大港安特卫普“熄火” 法国法国最大港马赛完全关闭 瑞典 1500名码头工人停工4小时 丹麦 1300名同行在哥本哈根罢工 荷兰欧洲第一港鹿特丹同样未能幸免 (2006年01月18日)
希腊 12个港口的工人拒绝出工
2008-6-13
韩国数千名卡车司机今天发起大规模 罢工,抗议油价高涨。大罢工造成城市主 要港口瘫痪,对出口商造成严重损失。 超过5000名卡车司机从周四午夜停止 工作,要求政府增加燃料补贴,帮助减轻 卡车司机因油价上涨而背负的沉重负担。
爱立信的反应
该公司在几周后才意识到供应上的问题, 但那时它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已经大打折 扣。 而且由于阿尔伯克基的工厂是爱立信唯一 的无线射频芯片供应商,爱立信——与诺 基亚不同——发现自己根本无从获得这些 关键的元件……公司当年的损失高达17亿 美元,并最终将其手机制造业务外包给另 一家公司。
事件发生3分钟内,应用材料公司立即召集 “紧急应变小组”成员抵达灾难现场,当 日晚间7点立即完成公司损害的复原工作, 同时,公司迅速向美国总部报告了灾损评 估报告。
总部立刻筹组了18人的安全评鉴小组带着 测试装备抵达台湾,积极协助客户进行灾 后重建。 此外,总部还在第一时间调集包括日本.韩 国等地的设备工程师来台协助客户尽快完 成生产复原工作,并成立了台湾地震复原 项目小组,统筹全球物料供应,以协助台 湾灾后复原。
应用材料在美国的总公司,一直有危机处 理紧急应变小组的编制存在,公司将每个 小组成员以兼职方式成立任务编组,每个 月进行固定的演练,让紧急应变小组随时 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有组织、有效率地处 理突法事件和灾难。公司更近一步设立了 “持续营运方案”,并编列有应变作业细 则。
诺基亚作文素材反例
诺基亚作文素材反例诺基亚的辉煌与衰退【奋力拼搏,成就辉煌】1991年前,诺基亚只是芬兰一个地区性的公司,其市场主要分布在国内和东欧国家,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诺基亚公司一下子失去了大半个市场并陷入了困境。此时的诺基亚股东曾试图将诺基亚公司卖给邻居——瑞典的爱立信公司,但爱立信却并不想要这个包袱。然而,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糟。经过七年的奋力拼搏,诺基亚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商。1999年诺基亚手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27%。诺基亚能够从一个不出名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世人瞩目的跨国电信集团公司,首先得益于掌门人约玛·奥利拉的远见卓识。诺基亚是1865年成立的老公司,在公司成立后的100年中,诺基亚从事了木材、造纸、物业、橡胶、机械、电缆等多种产业。1992年诺基亚新任总裁奥利拉看准了能引领时代发展方向的通信行业,并明确地提出:“未来将属于通信时代,诺基亚要成为世界性电信公司。”正如奥利拉所预料的那样,世界移动电话的需求量很快就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时期。当数字电话标准在欧洲开始流行时,诺基亚早已准备就绪,凭借充满灵感的设计和不断地推陈出新,1998年一跃成为世界移动电话最大的生产商。2007年,诺基亚公司实现净销售额511亿欧元(约合761亿美元),利润收入达72亿欧元(约合106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公司在全球8个国家拥有14家工厂,并在11个国家设立了研发中心,雇员人数达到了约58800人。【固步自封,满足传统手机市场份额】为了确保技术的领先,诺基亚不惜花费巨额研制经费开发新产品。在诺基亚全球5.8万名雇员中,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超过1.7万。1997年,诺基亚的产品设计师开发出了一个绝妙的新产品:即在诺基亚6110手机上内置了一款非常适合12键手机操控的单机游戏——贪吃蛇。几个月后,诺基亚又第一次发布了能够随意换壳的手机5110,当时世界都为之惊叹。在这以后的数年内,诺基亚开始复制“贪吃蛇战术”,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和涂有各种颜色外壳的产品被陆续开发出来并推给全球用户。诺基亚的全球市场份额年年增长,2000年,诺基亚的市值是苹果的24倍。与苹果主打一款iPhone产品不同,诺基亚有数条生产线,产品横跨十几个系列,在低中高三个市场,诺基亚都有着庞大的份额。2006年,诺基亚更是创下了让手机厂商艳羡的72.8%的全球市场份额。此时,华尔街一位科技分析师曾提醒诺基亚的高管:“我想诺基亚只是碰巧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从长远来看,提供哪些应用程序应当由用户决定,而不是由诺基亚公司。”但诺基亚的高管们忙于喝庆功酒,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微弱的声音。与用户的选择相比,他们更相信公司的数千名工程师的灵感。【害怕风险,轻易丧失原创技术优势】早在2004年,诺基亚资深的技术研发人员哈克兰在芬兰总部一个展会上向消费者演示了一款原型机,这款原型机的最大特征是具有互联网功能以及可触控大显示屏。哈克兰相信,这款新型手机将会深化诺基亚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固有优势。“但是管理层选择了放弃,他们扼杀了它。”因为顾及到批量生产这种新型手机会有很大的风险,依托原有12格键位手机已经占领了智能手机市场的诺基亚放弃了哈克兰的创新。“被一同放弃的,还有我们设计出来的在线应用商店。”这项比苹果早三年拥有的技术,并没有让诺基亚开拓出新的利润点,倒是三年后苹果的线上App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就在苹果的设计师们忙着研发大屏幕、3D效果、互联网接入技术、IOS系统的同时,每年有着高达40亿美元投入的诺基亚科研部门依旧固守着自己12格键位设计、塞班系统。塞班系统本是在电子时代研发出来的系统,本身并不是PC时代的产物,相比安卓等新型系统,它并不适合新型智能手机搭载。但是诺基亚面对关于塞班的质疑选择一意孤行。不仅将塞班收为子公司,更是坚持自己的手机装载塞班。如果说苹果iPhone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营销策略的作用,那么像HTC这样的手机业新秀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采用的安卓系统更方便开发商开发应用,更方便用户的使用。【忽视消费者需求,终被智能手机市场淘汰】诺基亚坚持塞班的原因,是因为诺基亚坚持认为手机依旧仅仅是打电话、发短信的工具。“手机将会强化自己的通讯功能,而应用会由其它移动平台来实现。”如果说开始的时候是诺基亚高层战略失误,那么当看到人们追逐iPhone的热烈程度时,诺基亚应该已经明白人们对于手机的需求已经和20年前大大不同了。而就是在这个时候,诺基亚被自己已有的成就迷昏了头。如果开拓符合人们需求业务的产品必将对传统业务造成打击,面对人们需求和企业短期利益,遗憾的是诺基亚只看到了后者。2007年是诺基亚的分水岭,这个全球最大的手机商开始从进攻转向全线防守。从2007年开始,诺基亚的每款新品几乎都是在跟随苹果iPhone的风向,诺基亚的科研人员再也没有研发出能够引领世界手机潮流的新技术了。而此时苹果iPhone的销售量虽是诺基亚全球销售量的零头,但却占据着手机市场总利润的40%。2009年苹果在只有两款手机的情况下,第二季度的销售收入达到了48亿美元。同是那个季度的诺基亚,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诺基亚亏损高达8.34亿美元。面对诺基亚史上的首次巨亏,CEO康培凯表达了自己对几年前形势错误判断的遗憾:“一夜之间,全球最成功的公司苹果、谷歌、微软突然都成为了我们的竞争对手。”康培凯至今都觉得这种市场的变化来得太突然。2011年下半年,在苹果和谷歌的围追堵截下,诺基亚智能手机全球市场份额由2006年的72.8%降至15.2%,其“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第一”的桂冠被苹果轻松摘走。2011年11月26日,诺基亚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申请退市。。
诺基亚案例分析
诺基亚案例分析一、背景介绍诺基亚,这个曾经的手机霸主,在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再到现在的复兴的曲折历程。
其背后的商业智慧和战略决策,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分析。
二、行业分析诺基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了移动通信市场,这个市场的增长速度惊人,使得诺基亚迅速崛起。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诺基亚面临着来自苹果和三星等公司的激烈竞争。
三、公司战略诺基亚在市场上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战略。
它专注于移动通信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并将此业务做到了极致。
它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满足了消费者对手机功能和性能的需求。
它通过全球化的市场布局和营销策略,将产品销售到了全球各地。
四、市场环境分析诺基亚的成功也离不开市场环境的影响。
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移动通信市场处于爆炸性增长阶段,这为诺基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诺基亚需要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其战略。
五、商业模式分析诺基亚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销售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来获得收入。
其主要的成本包括研发、生产和销售成本。
诺基亚通过规模经济和有效的成本控制,实现了盈利的最大化。
六、核心竞争力分析诺基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能够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产品。
同时,它也拥有广泛的品牌影响力,能够吸引大量的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七、未来趋势预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未来移动通信市场将会发生更多的变化。
诺基亚需要继续市场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以保持其竞争优势。
同时,它也需要加强成本控制和市场拓展,提高盈利能力。
八、结论与建议诺基亚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它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战略和商业模式,还需要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适应这些变化的能力。
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诺基亚: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诺基亚: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当年这句话真的让人很是心疼,但是诺基亚真的没有做错什么吗?
2010年的时候,安卓系统刚刚名声鹊起,三星、HTC、索尼等不少手机厂商都和谷歌牵手。
不过当时诺基亚仍然占据着三分之一的手机市场,是当之无愧的智能机老大。
当时谷歌也的确和诺基亚展开了几轮谈判,希望诺基亚能够使用安卓系统,但双方始终没能达成一致。
按照诺基亚的想法,智能手机操作系统最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比如当初的塞班就整个被诺基亚收购了。
但是诺基亚无法收购谷歌,出身微软的CEO埃洛普做出了一个遗臭万年的决定:和微软一起搞WP手机!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诺基亚手机部门彻底完蛋,微软的WP手机也基本上没戏了。
如果当时的诺基亚及时使用安卓,虽然会减弱对操作系统的控制力度,但至少不会如此之快的丢失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
由于诺基亚体积庞大,不如当时还比较年轻的三星手机反应迅速,因此可能在高端安卓手机市场不是三星的对手。
但是在中低端手机市场,诺基亚有着绝对的掌控能力,如果诺基亚能够在2011年左右推出一批性能不怎么样,但是价格足够便宜的入门级安卓手机,那么恐怕就没有小米等国产手机的事了。
诺基亚则在中低端市场拥有更多的用户,中国的手机市场则依旧是诺基亚的天下。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诺基亚的错误选择埋葬了自己,也成就了一大批国产手机品牌,从这方面来看,诺基亚的倒下对于中国手机用户而言反倒是件好事。
“诺基亚”与“爱立信”的差别
“诺基亚”与“爱立信”的差别2000年的一天,美国辛辛那提市大雨滂沱,雷电交加。
一个闪电击中了“飞利浦”在美国的一家工厂,10分钟的一场大火使这家工厂损失惨重。
这家工厂是最流行的手机芯片的制造商,同时供应“诺基亚”和“爱立信”两家手机巨头。
第二天,两家企业都收到了“飞利浦”的加急传真,提示各位这个不幸事件,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芯片的供应要至少推迟一个月。
瑞典的电信巨头“爱立信”只好老实等待了,反正天灾是不可抗力。
当时的“诺基亚”还不像现在这样在业界有实力(当时《财富》500强的第399名),他们从上到下的危机意识很强。
总裁和主管采购供应的副总裁直接飞到这家工厂,在那待了两个星期。
他们到这家工厂后问道:“请问没烧坏的库存芯片和在制品的芯片‘有多少?我们都要了!我们不嫌少!……您能否把没有烧坏的设备搬到别的‘飞利浦’的工厂,然后把物料、工人都转移到那家工厂,立即开始生产呢?我们只要100万的芯片。
”同时,他们还指示研发部门,迅速改变设计和制造工艺要求,在亚太区的日本和中国上海寻找新的芯片供应商,开始试生产,把新品推出和芯片新供应商的寻源工作一并进行。
这样,“诺基亚”只断货了两个星期,而“爱立信”的老实等待却使之痛失市场。
结果,当年“诺基亚”每台手机赚37美元,而“爱立信”当年手机业务赔了12亿美元。
后来,“爱立信”的总裁被迫下台,又过了一年,“爱立信”卖掉手机业务,之后,SONY和“爱立信”合资生产“索爱”手机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把企业商品供应链上的重要性诠释得精彩绝伦。
面对同样的危机,一家企业转危为机,以弱胜强,乘势发展壮大;另一家却真的危机爆发,甚至使得长期积累的技术、品牌优势丧失殆尽。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精选10篇)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篇1近期读英文著作多一些,所以更多的内容写在了英文博客之中,然而不可偏隅一方,所谓中西博采,所以间隔也开始读一些中文的书籍,例如这本著名的《创新者的窘境》。
作者不久前去世的,看到HN中的一些热帖,还有BenThompson的纪念博文,可以切身感受到一个故去大家的风范和在读者和学生中的影响。
于是看了看购置已久但是不曾打开的这本中文版的著作,在一些踌躇和犹豫中打开了——踌躇和犹豫是基于一直以来对于商业著作的印象,那就是100字可以表达清楚的东西通常最终洋洋洒洒到数十万字,而归根结底还是那一百多字的价值。
于是看到不同的结果和阅读体验,这是说作者对于著作的构架以及翔实的数据支持,和对于已有理论的引述和评价都是严谨和有理有据。
类似于作者,我们通常很难理解一个风光无两的企业突然就大厦倾颓,这与我们常规的大而不倒的印象大相径庭,而且即使我们去分析团队、管理、资源,无不是当时的顶配,但却没有逃脱衰败甚或倒塌的结局,而与此相比,一个闪光的名字作为替代者冉冉升起而至新王登基。
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手机领域的诺基亚和苹果。
当然作者的洞见是在诺基亚之前的,这本书早在1997年已经出版,而iPhone 还是10年后的事情。
那么既然公司的管理和资源都是无可挑剔的,为什么会最终衰败。
作者便引入了《颠覆式创新》,以及传统意义的《渐进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作为对于旧王的挑战自然是没有人看好的。
大公司根深蒂固的流程和企业文化会自动根据市场(用户和投资人)来规划资源到高利润率和已有市场的产品开发和改进上,而对于1)利润率低2)风险高3)市场不确定的颠覆式创新自然是没有多大兴趣,以及在实际中没有资源的投入。
而随着性能过剩,当颠覆式创新开发出的产品在性能满足要求但在其它维度例如便携性、简单些优势凸显时,市场的风向突然就完全扭转;再加上新市场的新兴公司多年的技术投入和打磨,此时大公司想要去投入研发时发现已然被落下太多,而最终导致在这个领域的毫无作为;更甚的是,新兴领域不止于当前初始的价值网络,而是自然拓展到利润率更高的领域和价值网络,不断蚕食大企业的领地,于是旧王开始摇摇欲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而也有网友提出不同看法,指出就算没有HTC崛起,诺基亚的市场份额还是会被其他Android厂商瓜分掉。也有人认为,诺基亚的固执,才是陷入目前处境的主因。
《诺基亚毁在2家台湾公司手上》全文如下:
诺基亚,这个在2008年,市占率高达全球4成的手机霸主,竟在4年之间,市值暴跌87%,被台湾HTC超越,债券评等差一点就变垃圾等级…一个有146年历史的领导企业,怎能够在4年时间,就濒临崩坏?
“诺基亚是被2家台湾公司打下来的,一家是联发科,另一家是HTC,”台大副校长汤明哲观察。
当年智能手机只有1千万台的规模,开发成本又高,诺基亚根本看不在眼里,HTC却拣诺基亚不要的市场,变成翻身机会。同样是手机代工起家,其他人极力扩产,冲高营收,HTC反而刻意安排客户的组成和比例,没有一家客户大到能影响HTC决策,HTC因此成功转型。
时间回到2006年,当时手机代工才是台湾手机产业的主流,富士康则是争取代工商机最积极的公司,全世界前下至少10亿美元在北京的诺基亚园区旁盖工厂。高峰时,诺基亚占富士康的营收超过5成以上。“那个时候,拿得到诺基亚订单叫祖上积德,”一位外资分析师观察。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12日凌晨消息,据台湾(台湾专题:
《诺基亚毁在2家台湾公司手上》一文在雅虎奇摩平台上非常火爆,目前已超过3千人按赞;关键词“诺基亚毁在2家台湾公司手上”也杀入当日台湾谷歌热门搜寻关键词排行榜,还一度站上首位。
根据《商业周刊》报导,汤明哲认为当年智能型手机只有1千万台的规模,加上开发成本又高,最后HTC拿下这个市场,也找到一个翻身的机会。而诺基亚在新兴市场市占率下滑,某位手机业者也指出,“有一大部分是联发科贡献的。”
没想到联发科从旁杀出,2006年,联发科手机芯片销售超过一亿颗,山寨大军的影响力开始发威。“诺基亚在印度,市占率最高到7成,现在是接近3成,”一位手机业者观察,诺基亚在新兴市场市占率下滑的原因,“有一大部分是联发科贡献的,”大陆品牌G5,是诺基亚在印度的一大劲敌,用的就是联发科的芯片。
现在看来,联发科走出一条路,也算是诺基亚自己“促成”的:2002年,联发科工程师捧着刚做出来的芯片,一心想打进诺基亚等手机品牌大厂。为了拿诺基亚市场,联发科工程师一手拿着诺基亚手机,一手拿装有联发科芯片的手机坐在磁浮列车测试,就为证明联发科的收讯不输诺基亚,结果,诺基亚仍然只采用德州仪器的手机芯片,联发科不得不发展山寨模式。
诺基亚的没落,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不只是手机产业的竞争浮沉,更深的意义是,当典范转移加速来到,过去的成功思维,需要常常重新检讨,不只企业,甚至个人也是如此。“台湾还停在,把事做好,不断改善的思维,”政大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主任温肇东认为,诺基亚就是这样失去战场的;未来比的是“谁能用想象力,重新制定游戏规则。”这是一场更难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