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之二
李商隐诗两首“三维设计”诗歌赏析
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1]。
【赏析】金昌绪;杭州人。
《全唐诗》仅存诗一首。
在大量优美的唐诗中,这首五绝成为特别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之一,绝不是偶然的。
它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意象生动而语言明快。
引人入胜,耐人寻绎,令人一读不忘,百读不厌。
这首小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和煦的微风中飘拂着温馨的花香,翡翠般的绿叶装扮着一株株树木,显得特别清新可爱。
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突然,住室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钗横鬓乱的红颜少妇,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不已地自言自语着……这就是此诗要描绘的一幅生活画面。
人们不禁要问:春光如此可爱。
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呢?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
此刻,也许她在梦境中正走在去边地的路上,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和丈夫的会面,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怎能不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呢?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本篇正是如此。
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
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
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朝廷曾先后派武攸宜、张守珪等进击契丹人。
天宝之后,契丹族更加强大。
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
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
唐代有不少诗人曾写过这个题材,如高适著名的《燕歌行》就涉及张守珪击契丹事。
令孤楚也写过一首五绝《闺人赠远》:“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
朦胧残梦里。
犹自在辽西。
”这两诗的主旨与《春怨》并无二致。
届高考语文《三维设计》诗歌鉴赏二编讲题型研究——古诗歌表达技巧PPT课件
题型一 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 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
《水仙子·舟中》是元曲作家孙周卿创作的 一首散曲。此曲中主要写了夜游洞庭湖的所 见所感。首两句化用前人诗句,以洞庭湖的 灯火来概写江边风景;第三句写凄厉的呼啸 声陡然而至,以为是狂风吹梅发出的声音; 第四句写推窗才知道猜测错误,原来是风吹 雪落的声音;接着三句描绘风雪逐渐大作, 随着风雪作者诗兴大发的情景;结句阐明作 者的欢畅心情。全曲步步设景,层层推进, 入情入理而又出新出变,是元散曲羁旅题材 中一支开阔雄壮、别开生面的作品。
【参考答案】: “日光穿竹翠玲珑”好 。(1分)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 发玲珑可爱,在这么惬意的红林翠竹间 ,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 不在,诗社亦凋,(1分)以乐景写哀情 ,(1分)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之情。(1分)
“日光穿竹翠朦胧”好。(1分)日光穿 过竹林,竹子原本翠绿的颜色因耀眼的 阳光变得模糊,与上句“深秋的金红色 在林中也黯淡了许多”相照应,描绘了 一幅清冷的画面,(1分)借景抒情,( 1分)以抒发思念友人的寂寥之情。(1 分)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并加以赏析。(4分)
[自主尝试] 参考答案:韦诗:比喻。(明 技巧)以烛喻月,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宛如 夜烛相伴,照人无眠。(释运用)渲染了寂静 的气氛,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无依。(析作用)
赵诗: ”借代。(明技巧)借“晕”代月, 并配以“冷”字,(释运用)突出月夜寒意侵 人;(析作用)“晕”又预示天气变化,结构 上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内心的孤独凄凉。 (析作用)
注释 ⑴双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 ⑵水仙子:曲牌名,入“双调”,亦入 “中吕”“南吕”。全曲落羽音。 ⑶青荧(yíng):青光闪映。 ⑷鏖(áo)战:激战。 ⑸缴缠:纠缠。 ⑹琅然:指笑声朗朗的样子。
【超级精美!!】最新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读懂诗歌前提:关键要素-讲透诗歌鉴赏
课程纲要
核心知识
显性信息
细节信息
整体感知
【细节信息】
二、品情语
(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但”“却”“惟”“仍”“又”“ 只”“徒”“空”“尚”“犹”等词语。如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 ”“只”二字,将作者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 人非、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课程纲要
核心知识
显性信息
细节信息
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 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 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
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歌鉴赏主 观题中取得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要想做对诗歌鉴赏选择题,也必须要理解 诗歌的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 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
大家能想到哪些词语呢?
如“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 ”“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
课程纲要
核心知识
显性信息
细节信息
整体感知
【细节信息】
二、品情语
(二)隐性词语 (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它们虽然不是诗眼,却能暗示作者的 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借“风、天、猿、渚、沙 、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点明了节序和环 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
课程纲要
读懂诗歌前提: 关键要素
核心知识
显性信息 细节信息 整体感知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古诗鉴赏三技之二鉴赏意象课件 新
[演练体悟] 2.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 它们在诗歌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 (1)从上面5个意象中任取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 答案 (示例)雁:乡思(信使) 柳:别情(送别) 菊:淡泊(清高、纯洁等) 竹:虚心(高风亮节、正直等) 莲:怜爱(洁身自好、清纯、君子等)(任 选其三)
解析 答案
答案
(2)从上面5个意象中任取1个,结合古代诗歌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 和作用。 答案 (示例)柳。《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雪霏霏”之句。“柳”谐音“留”,因此总以柳表达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柳的特点是缠绵飘动,它垂下的枝条如离人挥别的手。作用:《诗经》 中,借对昔日别离之时杨柳依依的情景描绘,抒发作者的不舍与依恋; 借柳写离情,不仅使表达更为含蓄,而且使离情因景物的衬托更显含蓄, 更显哀婉真挚。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答案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 洁的品格和节操。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意象的含义,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该题考查的 是意象的特定内涵。“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 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如《爱莲说》中周敦 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古诗鉴赏三技之二 鉴赏意象
什么是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 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即作者的情思。诗歌意 象因物象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 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古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 “梅”一般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 “蝉”则是“惜时光”“伤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高中语文教学“三步四看”巧解高考诗歌鉴赏题
高中语文教学“三步四看”巧解高考诗歌鉴赏题“古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三步四看”是我总结数年来教学经验升华的结晶,也是一种解答古诗歌鉴赏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写出来对同行和学生都有所帮助。
“三步”所谓“三步”,就是指从分析意象入手,从表现手法(广义着笔,从思想情感作结。
任何一首诗歌,都离不开意象的描绘,而作者描绘意象都是为了抒情,所以我们先从分析意象入手,找准诗歌鉴赏的切入点;既然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那么我们答题就从表达技巧写起,把握答题方向;然后再体会出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最终指向。
做到这三步,诗歌鉴赏题就立于不败之地。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题例】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我们知道,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人们从杜鹃嘴角的红色联想到“杜鹃啼血”,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
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看技法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题例】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
一为借景抒情。
“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
这首诗,就是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看关键语言(结句、诗眼、典故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结句和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维设计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第二板块3备考怎么学1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的2大方案课件
[答题步骤示意图]
[自主尝试] 步骤一
(请参考上面[答题步骤示意图],分步答题)
感情变化:作者的感情经历了由悠然到惆怅的变
化过程。
步骤二 分析①:前三联写作者骑马走在山路上,看到黄
菊、山峰、落叶、荞麦花,听到秋声,欣赏到山村的美景,心
情悠然自得。
则 分析②:尾联写当作者看到原野上酷似家乡的大树时,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 的环节之一。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 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 史局限。但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做出评价的极少, 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其设题点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 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高考对于本考点的考查,多以“概括并分析 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命题思路出现。 故本学案主要从“掌握 2 大思维方式和 2 步答题规范”和“破解诗人含蓄、复杂思想感情 的 4 个角度”两大方案突破。
(2) 第一步态度②: 侯蒙乐观自信。 第二步分析②:
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 他不自卑, 而是想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去“蟾宫”折桂。
(3) 第一步态度③: 侯蒙志向高远。 第二步分析③:
如结句的含意: 等到我事业有成时, “看我”怎样在“碧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悦自信,表现出昂扬向上的乐观情怀。
解析
(二)从关键词角度,体悟情感 这里的“关键词”,即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 的字,或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个字,或表达作者感情的词 语,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
三维设计诗歌鉴赏2阅读诗歌的步骤PPT教学课件
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
的感想。
子。
2020/12/09
8
• [应用体验] •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苦 寒 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 [注] 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 ③帏箔:帐幔和帘子。 • (1)题目提供信息: • 参考答案:《苦寒行》是乐府旧题,多写军中兵士在雪天寒夜难以忍 受的苦楚。 • (2)翻译诗歌正文: • 参考答案:十月里边境上气候恶劣,北风一阵比一阵强;官军们身上 还只是穿着薄薄的衣衫。送棉衣来的使臣早该到了,如今却还不见踪 影;可怜战士们披着铁甲,几乎冻僵,在漫漫长夜中难以入眠。京城 中多有炙手可热的高官,太阳高高升起,朱漆大门仍然牢关。无数重 帘幕低垂屏风密遮,他们喝醉了酒沉睡,怎知道门外地冻天寒? •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 参考答案: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 士202们0/12衣/09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9。
2020/12/09
2
卷别
诗题
重要信息
2014年四川卷
①点明了时间(秋暮);②交代了诗歌的 秋暮吟望
内容(望);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吟)。
2014年广东卷
望江怨 送 ①交代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②暗示
别
了全词的感情基调(怨)。
2012年新课标全国 卷
2011年山东卷
2020/12/09
思远人 咏山泉
• 参考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 侄孙湘);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高考诗歌赏析,首先是懂诗,其次是懂题,最后是懂答。
懂诗,就是得懂诗的构成,懂诗的内容,知道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懂题,就是要弄明白对一首诗考查什么,从哪些角度考查,要求我们做到哪一步;懂答,就是要根据题的要求,充分满足,不需多,不能偏,更不能漏。
所有的诗歌都得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组成,它们都以语言为基本组织材料,以实物、情感、技法三维做支撑,从而构成立体的内涵丰富、言简意赅、感情丰满的诗歌艺术。
也就是说,要想读懂诗歌,首先,就是要把握诗歌的这三维:实物维——写了什么实物,即内容,(广义上的内容指人事物景情理,狭义上只表实物)情感维——写了什么情感,即感情主旨,(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诗的内容)技法维——用了什么技法,即艺术手法。
其次,要把握这三维所形成的三面:实物维和情感维形成实物情感面,即常说的:意境,在此称之为“意境面”;实物维和技法维形成实物技法面,即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写景叙事状物的;情感维和技法维形成情感技法面,即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达感情主旨的。
诗中的实物,为诗的骨格,是整个诗的支撑,把握了它,就把握了内容;诗中的情感,为诗的血肉,是整个诗的中心,把握了它,就把握了主旨;诗中的技法,为诗的筋脉,是整个诗的纽带,把握了它,就把握了妙处。
把握了诗的三维和三面,才算是读懂了诗,理解了诗,读透了诗。
技法维实物技法面情感技法面实物维意境面情感维(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图示)总之,懂诗,就必须整体把握,细抠字词,结合注解,整合句意,形成对诗歌的初步感知整体把握,就是要看到一首诗,了解作者,明确背景,把握基调(悲喜忧闲壮婉怨讽赞等等),依据标题,知晓对像,细抠字词,明确特点,整合句意,明确所感。
请阅读下面几首诗,看是否能读懂其意:贫女[唐]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评析】:这虽然是一首咏叹贫女的身世,但也寄托了贫士怀才不遇之感伤。
运用3D原理鉴赏诗歌
诗 中 “ 昏的雨”与 “ 黄 明亮”形 成色彩的矛盾 , “ 此刻正在”与 “ 曾 经”构成时间的矛盾 , “ 个不复存 某
在的庭院”与 “ 我的父亲回来了”构
同时,必须注意 “ ”字所体现的句 但 间逆转 , “ 一个重洋 ”的博大与 “ 两 颗泪珠 ”的渺小形成强烈反差 ,构成 语 意逆转 ,在将鉴赏视角深入语言色 彩的同时,另一视角在关注语言的矛 盾性,只有这样 ,才能将抽象 、朦胧 的意象 准确地体味出深沉、执着 、含 蓄的特征 , “ 思念”由朦胧变为具体
一 .
个 奇妙的现象 ,人 的两眼间距约5
公分,看任何物体时,两只眼睛的角
度不尽相 同,即存在两个视角。这种
意象 的概念决定构建意象 的词语 必然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 国
以我玩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 细微的角度差别经由视网膜传至大 维说 : “ ”因此 ,从鉴赏 词语 色彩人手把 脑, 就能区分 出景物的前后远近 ,进 彩 。 而产生强烈 的立体感。 由此我 们可 以看 出 ,3 立体 效 D 果产生的条件 :一是眼睛看任何物体 时,存在两个视角 ;二是两个视角传 握 诗歌意象是直接有效 的一种方法 。 因为感官首先传递给我们 的是那些跳 跃的具有鲜明色彩的词语 ,我们的思 维才能依据这些带有色彩 的词语 , 迅
苦 的生活。
在 “ 雨”中这样带有抑郁色彩的意境 里 ,又暗示出作者 回忆幸福时光时那 份淡淡的愁绪。 由此 ,我们看出 ,关注了诗歌语 言的矛盾性 ,能够 准确把握诗歌的意 象特征。
三 . 彩及矛 盾性共 同构 建立体 色 的诗歌意象 下 面 ,我们 就 运 用 3 D的原 理 ,
歌意象。
二 . 握 诗 歌 意 象 的 两 个 视 把 角—— 词语 的色彩及矛盾性
高中三维设计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课件:板块一+专题二+第三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针对训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陈 羽
海畔[注]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 注] 海畔:湖边。
这首诗的第四句写“军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试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步骤一:第四句运用借代的手法。 步骤二:“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冰天雪地中行军,队 伍不乱,勇猛直上,画面生机勃然。 步骤三:展现的是唐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参考答案:步骤一:第三、四两句,运用了夸张、想象的手法。 步骤二:写诗人愿化出千亿个自己,这样,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 赏梅的放翁。 步骤三:这样写,巧妙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 之情。
(四)借
代
借代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分 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借代的运用可 使语言简洁、含蓄。
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抑扬结合、铺垫
说明:因为人们对有些技巧的分类并不一致,例如,有人
把动静、虚实、பைடு நூலகம்度变换、托物言志等归入了表达方式,
而有人则将其归入了表现手法,有人把铺垫归入表现手法 等。因此,如果题目中问到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时,考生 要从多角度思考。
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从两个角度设题:一是辨认 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诗歌所涉及的修辞手 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排 比等。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 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第三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鉴赏 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关 系指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和各种手法的搭配使用。主要从四个 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构思技 巧。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 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考生解答此类 题目时,往往因“技巧判定不准确,答题角度不全”而失分。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一走好“三个步骤”读懂诗歌大意二抓住“九大题材”了解每
阅读帮
第二步,读诗歌正文 1.抓“变形”之处,读懂“诗家语”。颔联对仗工整,正常语序应是 “曾闻湓浦似衣带,见说庐峰胜香炉”。“曾闻”“见说”为“听闻” 之意。诗人在此运用虚写的艺术技巧呈现出友人贬谪之地江州的自然 风光。 2.抓意象,体悟意境。颔联中的意象有“湓浦”“庐峰”。前句运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湓浦”比作“衣带”,写出了江水的曲折灵动。 后句描写庐峰的盛景。诗人通过写江州的美景,宽慰朋友。颈联中的
阅读帮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 解?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 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 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6分)(评分参考:每答 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 分)
阅读帮
阅读范例 诗1 [2021新高考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 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 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阅读帮
3.读注释。 借助注释可以理解一些生僻的字词,了解冷僻的史实、典故等,扫清 阅读障碍;也可以了解一些不太熟悉的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第二步,读诗歌正文 1.抓“变形”之处,读懂“诗家语”。 诗歌语言的“变形”之处表现为:在语法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 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运用互文、列锦等手法。
阅读帮
三维设计诗歌鉴赏2阅读诗歌的步骤
诗 歌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 ①增前坡牧
层次及内容
分别写了石、 前四句为第一 竹、牧童、老牛四
个层次。
个物象,构成一幅
完整的画面。
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子。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 后四句为第二 个层次。
三维设计诗歌鉴赏2 阅读诗词的步骤
一.抓标题
• (一)把握标题信息 •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 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 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 ④揭示作品的线索; •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
暗示诗歌的感情基调 ( 思念之情 ) ;③表 明诗歌题材(怀人诗)。 ①交代了写作对象 ( 山泉 ) ;②点明了诗
2011年山东卷
咏山泉
歌题材类别 ( 咏物诗 ) ;③暗示了写作手
法(托物言志)。
• • • •
• • • •
• •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诗歌题目,指出从诗歌题目中读出的重要信息。 (1)《咏素蝶诗》 参考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题材类 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2)《征人怨》 参考答案: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 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3)《春日秦国怀古》 参考答案: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 古);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③暗示了诗的情感(怀古伤 今)。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参考答案: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 侄孙湘);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高考诗词鉴赏模型
答:(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 骤二“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
意境凄凉孤寂(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孤独、 意境雄壮开阔(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苦无知音的烦闷(步骤三);“落日”“秋风”
模型 二
分析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模型 一 模型二 模型三 模型四 模型五
分析诗歌意境型 分析表现技巧型 分析语言特色型 分析炼字型 分析关键词型
模型六
分析形象型
模型 一
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 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 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 面。)
模型 一
分析诗歌意境型
江 汉 杜甫
答题示例: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 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 “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模型 一
答题示例:
分析诗歌意境型
• (三)答题步骤 • 1、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 •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 义+深层含义)或内涵; •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四)答题示例 【例题1】(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 问题。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 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 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 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 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之立体研读 把握诗意技巧课件(共25张PPT)
一、初读诗歌
读懂诗歌需“六看一参照”。请问这“六看”可以为 同学们读懂诗歌提供哪些有效信息?请结合具体诗 文进行阐述。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 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 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六)看尾句 ,卒章显志
•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 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不 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 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 重要的作用。
•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结尾“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明确陈述对象
方法一:联系课本,常识推断。 方法二:补充内容,文意推断。 方法三:明确形象(主语),结构推断。
二、深度理解:重视逻辑关系,明确陈述对象
方法一:联系课本,常识推断。 方法二:补充内容,文意推断。 方法三:明确形象(主语),结构推断。
送湖南部曲①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 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 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 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 不妨风雨破吾庐。
心谨慎,平安归来。
三、实战高考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你)云海相望寄此身,(你)那因远适更沾巾。 (我)云海相望寄此身,(我)那因远适更沾巾。 (我)云海相望寄此身,(我们)那因远适更沾巾。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 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 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三维分析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三维分析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往往对于古诗词的抽象美感缺乏直观的感受。
本文将探讨三维分析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维分析法是一种将二维事物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三维图像的方法。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利用三维分析法将古诗词中的意象转化为立体图像,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
可以利用三维分析法将古诗词的意象转化为具体的图像。
如果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可以利用三维分析法将山、日、河、海等元素以立体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诗中表达的美景。
这种直观的感受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与古诗词相对应的图像,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可以利用三维分析法将古诗词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表情。
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比如忧愁、喜悦、惊叹等。
通过将这些情感以立体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古诗《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以利用三维分析法将月光和霜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词中的寂静、清冷之感。
通过情感的直观感受,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到古诗词的情感内涵。
可以利用三维分析法提供学生参与式的学习体验。
通过与三维图像进行互动,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中。
可以设计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互动游戏,让学生通过操作三维图像来寻找与古诗词相对应的图像,或者通过改变图像的角度和位置来体验古诗词中的意境。
这种参与式的学习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维分析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将古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意境以立体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通过参与式的学习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阐述三维目标角度古诗鉴赏活动的审美体验
阐述三维目标角度古诗鉴赏活动的审美体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较之其他文学样式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及感染力,学生难以准确掌握其思想内涵。
在当前普遍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下,古诗鉴赏活动往往陷于两难困境:教师大量选题,反复讲析引导,可谓苦心孤诣;学生云里雾里,漠视排斥敬而远之,可谓茫然无绪。
教学活动中更多地重视“知识与技能”,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淡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完全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那么,高中古诗鉴赏活动陷于困境的原因是什么?1 诗歌思想内容隐晦隐晦的思想内容限制了学生的理解感悟。
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诗歌本身词义的模糊性与语法的复杂性,学生难以透过古诗进入到诗境当中,无法体悟到古诗所传达出的情感倾向,无法引发共鸣获得审美体验。
2 功利性目标明显功利性的目标弱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受高考影响,古诗鉴赏活动仅围绕“应试”展开,学生成了做题机器,导致部分教师与学生弱化了古诗的美感体验,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学生难以获得情感愉悦,从而无法感受诗歌的美。
3 教学模式单一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诗歌语言含蓄凝练,学生难以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大都以“解题—释词—疏通文意—分析结构—归纳总结”的模式组织教学,过于注重字词语法及表现技巧的解析,强化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诗歌被肢解被破碎,学生难以展开想象,无从获得审美体验。
4 教学活动乏味乏味的教学过程难以收到明显成效。
以往的古诗鉴赏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技巧进行归纳,并结合高考实例进行演示,固化相应答题模式,最后是题海战术。
如此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也许在短期内有成效,但缺乏思考,学生并没有真正读懂文本,无法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不到古诗的魅力。
乏味的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难以收到明显成效。
如何走出古诗鉴赏教学的困境?《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之二“实物维”篇一、理论解读:实物维——写了什么实物,即内容,具体指的是诗中写了什么景、人、事、物、史,也可称为是诗的形象,诗通过描绘形象创造意境,表现主题。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题型解读:(1)提问方式:此诗(此联)主要内容是什么/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景色、环境、境界、形象、特征、氛围、景象)/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本诗中景物有什么样的特征(2)提问变式: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内容+特点)/注意: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只答出是什么内容,对诗句内容进行直接表述)景物有什么特征(只答出景物的特点,对诗诗句内容进行评价性说明)描写景物有怎么样的特征(这个要答出是怎么描写的,有什么特点,即技法加内容)此为实物技法类描写的景物有哪些特征(只说内容的特点,对诗诗句内容进行评价性说明)(3)答题思路:这类题多是简答型试题,三、专项习题(1)(06山东卷)晓上空泠峡①王罔运②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答:⑴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06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3)(06全国卷1)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
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
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
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4)(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戌边生活。
(5)05年上海[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元·盍西村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
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
(80字左右)答:突出重点词语(灯火、闹、桥)(2分)想像合理(符合特定气氛1分)(6)画眉鸟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答: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7)阅读宋诗一首。
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答: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
(8)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离群之马。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9)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答: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10)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仰视,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低头,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答: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11)题义公禅房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答: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12)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13)0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倪瓒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
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答:(14)(04河南)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
(游于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15)(四川卷)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
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答】:(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杨巨源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家清景在新春,缘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诗题《城东早春》,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扣题答:作者用“才”、“半”暗点“早”字,“半未匀”的柳冲寒而出,最富生机,最能显示早春的特征。
(16)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17)春游湖徐虎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燕蘸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
问:全诗通过描写诗人春天游湖所见的四种具体可视的美景,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动优美的画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写景诗歌的特点。
请概括四种具体景物,并写出其特点。
答:这首诗歌描写了诗人游湖时所见的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断桥、柳荫小船四种具体美景,体现了中国古代写景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18)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注意不同于景物的特点)答: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19)赠柳(李商隐)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答:柳花怒放,象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20)菩萨蛮(晏几道)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答: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是集中描写音乐。
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
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
“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
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
“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
“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
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
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
“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高考诗歌鉴赏的三维立体解读之三“情感维”篇一、理论解读1、情感维——写了什么情感,即感情主旨,这是诗人写诗的目的,是诗歌的灵魂。
2、诗歌的情感: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3、情感例说:●忧国伤时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②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