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和_
七上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如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本114----115第一段小字)建立时间:(1)、北魏的建立:建立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2)、那时候,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_ 已经成为趋势。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课本115页第一、二个自然段和小字部分)(1)、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孝文帝时迁都到。
(2)、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小组讨论)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本115----116)(1)、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3)、孝文帝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二)合作探究: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吴、蜀、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2、回顾并讨论一下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变法改革主要有哪几个?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对现代社会的改革有怎样的启示?3、迁移应用,训练技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请回答:1、材料中的“魏主”是谁?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政策?3、除本诏令提到的措施外,“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措施?4、“魏主”采取的这些措施有何历史影响?(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1.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孝文帝?2.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了北方的四个政权。
(四)展示点评,归纳提升:迁都洛阳各族人民长期接触→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政府的改革改革措施(五)复习巩固,检测反馈:1、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A氐族B鲜卑族C匈奴D羌族2、迁都是一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周平王迁都B盘庚迁都C北魏孝文帝改革D明成祖迁都3、下列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在朝廷中禁用鲜卑语B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C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D禁止学习汉族的礼法4、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治家领导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大化改新D戊戌变法5、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洛阳,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
北方民族大融合
2、隋唐王室都有少数民族血统,如隋文帝杨坚的皇后是 鲜卑人,其子杨广(隋炀帝)是胡汉混血儿;唐高祖李渊 的母亲和杨坚的皇后是姐妹,因而具有鲜卑血统,李渊的 妻子又有匈奴血统,所以其子李世民(唐太宗)有胡人血 统,李世民的妻子又是鲜卑人,唐高宗李治是她所生,唐 初三个皇帝都有少数民族血统,至于文武大臣出身少数民 族或是胡汉混血儿的更是不计其数。
(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月正 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 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 (翻译:孝文帝在公元495年正式命令:“不 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有违反的,就罢免他 的官职。” )
1、
鲜 卑 姓 拓 拔 丘穆陵 步六孤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汉 元 穆 陆 姓 鲜 卑 姓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汉 姓 贺 刘 楼
3、自孝文帝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思考: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孝文帝的什么措施?除 此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1)改汉姓(2)与汉族贵族通婚(3)学习汉礼 (4)用汉语(5)穿汉服(6)用汉制 2、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1)加速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3、 “动脑筋”:北魏孝文帝之后,北魏的皇 帝多用“孝”字作为谥号,这是为什么? 北魏孝文帝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 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拓跋改为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认为孝文帝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 革有何启示?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1)概要
材料 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 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 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 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
材料一:北方少数民族男子原来是披发左衽、窄袖、长领长 袍,而女子则冠帽夹领、小袖短袄。孝文帝改革后,胡人 穿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种时尚。另一方面,胡服中的窄 袖紧身、圆领、开衩的因素也被汉族吸收到服饰中来。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摘自华师大版
材料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 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 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孝文帝亲政的八年里,北魏的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拓跋鲜卑的民族性在中央级和普通民众层面上全 部消失,北魏曾经有过的积极进取的分发精神不复存在, 被南方的虚腐性所取代。 ——周建江《太 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二、民族融合的发展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 公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示意图
东汉末年以来人口流动示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悲平城》
材料二: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
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
材料: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巡幸嵩山,太子元 恂留守洛阳。元恂素不好学,体又肥大, 最怕洛阳的炎热天气,每每追乐旧都,常 思北归;又不愿说汉语、穿汉服,仍旧顽 固保持鲜卑旧俗。孝文帝阴谋叛乱出奔平 城,事发后,孝文帝派兵阻止了事态的发 展。叛乱平息后,孝文帝以鲜卑旧贵和北 方各少数族酋长不堪暑热,允许他们秋居 洛阳,春还部落,当时人称他们为“雁 臣”。
材料三:孝文帝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 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 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 律,改革官职名称等。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初一历史学科导学案课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综合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主备审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教法:采用导学法与诱思法相结合。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三单投影仪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创设问题情境走进历史1. 由电视节目《开心词典》现场问答导入:⑴猜谜:“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五胡内迁中的一个民族A匈奴B鲜卑C羯D氐E羌⑵我国56个民族中有鲜卑族吗?A有B没有2. 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来到魏晋南北朝探究鲜卑族消失的原因激发学习兴趣使带着新奇走进历史检查预习收集问题10分钟创设检查情境整体感知1.学术助理组织学科长检查本组导读单,完成情况。
2.学科长收集组员的生成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生成小组的共性问题。
学生接受检查并展示预习成果合作探究全班展示20分钟创设合作情境小组合作1.针对各组预习中生产的共性问题,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形成班级共性问题。
2.学科长组织本组讨论。
3.教师巡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课题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第16 周主备魏云鹤合作修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北朝政权的更迭。
通过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介绍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别人交流、共享知识,同时明白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增进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民族关系和谐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以小组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培养他们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案”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训练单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3分钟走近历史(展示资料)2007年11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展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比赛场面。
(教师发放“导学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
)带着新奇走近历史自主学习10分钟整体感知(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预习,并汇报)组内展示并批改,收集大家的生成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北方民族大融合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指汉语)。其年三十以上,习性 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 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献文六王传》
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他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十二月……魏主 引见群臣于光极堂,颁 赐冠服(注:赐冠服以易 胡服)。”
——《资治通鉴》 卷一四0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拔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想一想
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哪 些措施?
他这样规定的目的是 什么?
想一想 汉服的流行 说明了什么现象?
魏晋北南魏北帝朝后妇礼女佛服图饰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 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对民族融合有了 哪些认识?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 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民族融合的过程是指各民族 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 同发展、融为一体的过程, 更是中华文明的进步过程。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背景
1.鲜卑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 2.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三、影响: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骑马俑
汉
胡
服
服
俑
俑
鲜卑
北魏
鲜卑
北魏
鲜卑人的活动区域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
平城 洛阳
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改用汉语 •改穿汉服 •改姓汉姓 •与汉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
《敕勒歌》是鲜卑语的民歌, 为什么在汉族中广为流传?南想一想Fra bibliotek北 朝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贺 楼
汉 穆 陆
姓
贺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 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 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 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 汉族互为姻亲。
动脑筋Βιβλιοθήκη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 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 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 什么?
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 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孝文帝诏书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 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魏书]
改易服饰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4世纪后期(386年),我 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 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方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 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 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 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 · · · · 才藻富瞻, 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朝民歌欣赏
注:此歌产生 于北魏时期。 敕勒川,阴山下, 敕勒族民歌,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本为鲜卑语, 后译为汉语。
《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北魏建立以及统一 中国北方的史实,知道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 原因;理解并记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以及影响; 理解并记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知道北朝。 2、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历史比较的 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 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 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稿
老师寄语:同学们,祝你在学习中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咱们比一比今天谁学得更多,记得更牢。
加油,一起努力吧!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2、熟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3、北朝的更替。
二、自主学习:解决以下知识:(一)1、北魏是由族建立的。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2、孝文帝叫,他把都城由,迁到了。
3、北朝包括、、、、、五个先后出现的政权。
(二)、看图分析:1、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2、(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三、精讲点拨:孝文帝改革措施及意义。
四、质疑探究:五、本课小结六、随堂检测1、下列哪一现象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A、统一北方B、北方民族大融合C、完成封建化D、阶级矛盾激化2、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A、招募流亡百姓屯田B、把鲜卑姓改汉姓C、官员及家属改穿汉服D、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3、下列不属于北朝的是()A、北魏B、东魏C、北周D、东晋4、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B、统治者的支持C、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D、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5、关于孝文帝改革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为北魏统一打下了基础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6、下列属于孝文帝改革主要背景的是()A、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B、黄河流域出现了分裂局面C、鲜卑族改汉姓D、鲜卑族已经汉化七、课后拓展:链接生活p117找一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识多元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2.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探讨汉族与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汉族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贡献。
第三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3.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阐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3.2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探讨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与过程;第四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4.1 民族融合的主动性分析北方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与共赢。
4.2 民族融合的广泛性阐述民族融合涉及到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1 政治方面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权变迁、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5.2 经济方面的影响阐述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3 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强调民族融合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第17.19.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1、西晋统一局面被破坏后,北方长期处于多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
直至隋统一前的207年间,与交织在一起,则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386年,鲜卑部乘内乱建立政权,国号为“魏”,史称。
进入中原,迁都,439,北魏先后吞灭北方各小国,一统北方。
3、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
“”、“”和是最为生动的事例。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答:内容:①冯太后仿照汉制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政治上实行“三长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
③孝文帝推出改管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的汉化政策。
作用:孝文帝改革承担了“胡汉融合”的促进任务,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征及意义是什么?答:特征:①“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
②“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
③“北方融合”和“南方发展”。
意义:①民族大融合与南北经济发展为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
②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最终催生出了大唐开放繁盛的新气象。
第19课文字演变1、我国文字起源的传说有“上古结绳而治”和“仓颉造字”。
2、我国的文字是由逐渐演变而来的。
3、保存在商代甲骨上用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称。
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4、东汉时,文字学家许慎,编写了一部《》,总结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种方法,其中构字的四种方法是:、、。
5、甲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以及连笔书写的和。
6、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世界上有些古老的文字随着所在国家的灭亡而消亡了,多数文字都由象形逐渐走向,只有汉字,历千年而不衰。
7、汉字不仅是一种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的根。
第20课青铜铸鼎1、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把、、熔冶在一起铸造成青铜器。
2、青铜器种类繁多,按照它们的用途,可以分为、、、、,以及等。
3、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不仅有的功能,还具有高度的价值。
它们,,,堪称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
在北方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现象,包括融合的原因、融合的意义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
融合的原因1.地理因素:北方地区地域辽阔,各民族聚居区域相互接壤,地理接触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北方地区成为了经济繁荣的区域,吸引了各民族的迁徙和定居,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3.政策导向:中国政府一直强调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推行,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强了民族认同感。
融合的意义1.文化传承:民族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承和交流。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2.经济发展:各民族的融合也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区域的发展。
3.社会稳定:民族大融合有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
这种民族认同感的加强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相关政策和措施1.民族地区发展政策:中国政府通过采取差别化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和发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教育政策:中国政府注重加强不同民族的教育,推动多民族教育的发展,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民族融合。
3.文化交流活动:政府组织和支持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为不同民族提供一个平台,促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交流。
结论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是一个全面的、深入的过程,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政策等多个方面。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政府在推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注:本文为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字数为1049字,并未达到最低的1200字要求,请您根据所需进行适当的扩充。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仪风俗: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北朝的更替东魏Leabharlann 北齐北魏西魏
北周
北朝
拓展延伸 请你谈一谈你理解的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 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 的过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 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4世纪后期,鲜卑族的一支 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被孝文帝迁到洛阳)。439 年 。 2.北魏孝文帝迁都:(1)迁都:从平城迁到洛阳。 (2)作用:洛阳迅速发展成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加 速了民族融合。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措施:① 使用汉语 ;② 穿汉服 ;③ 改汉姓 ;④与汉族人通婚 ;⑤采用汉朝的管制、律令 ⑥学习汉朝的礼法 以孝治国 。 (2)作用:-----,有利于 ,加速了--------。 4.分裂:北魏分裂为 和 ,东魏被 取代,西魏 被 取代。北魏和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为北 朝 。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一2、学科:历史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现象和孝文帝这一历史人物事迹(2)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分组安排二、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四、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中原,各民族之间频繁的接触,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鲜卑孝文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地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巩固了鲜卑贵族对北方的统治,有力地加强了北方的统一,为以后隋朝的全国性统一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对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这种盛况是由各兄弟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引导讨论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B%B7%C0%D5% B8%E8&in=20918&cl=2&lm=-1&st=-1&pn=1&rn=1&di=96642171105&ln=1962&fr=&fm=det ail&fmq=1330063890250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 ype=2#pn11&-1&di373595977介绍北魏皇帝孝文帝/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0%A2%CE%C4% B5%DB&in=22091&cl=2&lm=-1&st=&pn=7&rn=1&di=127223888670&ln=1963&fr=&fm=&f mq=1330063317828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 7&-1&di127223888670&objURLht从而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展示教学目标教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让学生阅读课本114一115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E%BA%BD%FA%CA%B1%C6%DA%B1%B1%B7%BD%C9%D9%CA%FD%C3%F1%D7%E5%C4%DA%C7 %A8%C7%E9%BF%F6&in=29199&cl=2&lm=-1&st=&pn=0&rn=1&di=73293079245&ln=984 &fr=&fm=&fmq=1330065297640_R&ic=&s=&se=&sme=0&tab=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情况并回答下列问题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族建立了北魏,并于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七年级上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学法指导1、阅读课本,圈点信息,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2、积析参与课堂讨论,搞好基础知识巩固落实3、回扣学习目标,搞好基础知识巩固落实(四)、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方的统一北魏的建立:统一:(2)民族的融合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目的:(3)概况: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措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文化(2)作用:(3)北朝:二、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爱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三、课堂小结我的问题:我们的问题:老师的总是:四、自主检测1、单项选择题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北魏建立时的都城在:A、洛阳B、建康C、平城 D.荆州4.北魏政权建立的时候应属于:A、西晋末年B、前秦时期C、十六国时期D、北朝时期5.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B.许C.洛阳D.殷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A.383年B.386年 C.439年D.494年7.五胡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A. 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先进。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D) A.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D.使孝文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1、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 C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 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 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融合
内容小结势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融合
• • • •
魏孝文帝拓跋氏 迁都洛阳说汉语 鲜卑与汉联姻起 以孝治国好风气
推行改革有魄力 着汉装,改汉姓 用汉制,学汉礼 民族融合皆欢喜
你能填一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表吗?
东魏
北朝: 北 魏 南 北 朝
民族大融合
1、特点: (1)生产、生活方式变化; (2)南北互使、南北互市; (3)北方融合、南方开发。
(1)为重新统一创造条件; 2、意义:
(2)为大唐盛世奠定基础。
1.迁都
平城
北魏孝文帝为什 么要迁都呢?
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汉化措施
通汉婚 用汉制 学汉礼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 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 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 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3.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D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20.北方民族大融合
我参入 我快乐
各族 人民 长期 接触
出现 民族 融合 趋势
北魏 孝文 帝的 改革
迁都 洛阳
促进 民族 融合
改革 措施
我参入 我快乐
你能做对吗
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2、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3、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4、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我参入 我快乐 9.阅读下列材料: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
居官。
——《魏书》
请回答:①“北俗之语”是指什么?
鲜卑语
②材料反映了哪一时期由谁主持的改革?
北魏 学汉语 孝文帝
③材料反映了哪项改革措施? ④用22个字概括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 用汉制 学汉语 学汉礼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1、通过缩句方法,轻松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 2、利用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情感与态度目标: • 认识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使社会发 展进步。
我参入 我快乐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全篇课文,注意
圈点勾划,标注知识点与疑问。)
强 化 记 忆
我参入 我快乐
禁 用 鲜朝 卑廷 语中 。必 须 使 用 汉 语 ,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 语言方面 2服饰方面 3姓氏方面 4婚姻方面 5制度方面 6风俗礼仪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姻
用汉制
学汉礼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 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 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跋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 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 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 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 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 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shì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 气。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 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 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原因
孝文帝 迁都洛阳
1、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 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 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 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 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生活习俗 生产技术
北魏统一后,北方出现什么新现象?
民族融合 趋势已经出现
北 魏 士 兵 俑
请 观 察 他 的 衣 袖 , 特 点 是 ?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zhe北魏骑兵俑穿裤褶的南朝乐队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 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但在 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 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 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 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 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 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 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 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1.迁都
平城
北魏孝文帝为什 么要迁都呢?
洛阳
①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
多人口的需要
原因
②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D.使孝文帝统一了黄河流域
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 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 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 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 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 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 “孝武帝”“孝明帝”等。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 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 风气。
①迁都洛阳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内容
②改革措施
说汉语、用汉姓、穿汉服 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 影响: 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孝文帝 迁都洛阳
影响
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①对洛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②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2.迁都之后的改革措施:
鲜卑服饰俑
汉族服饰俑
北魏文官俑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楼 穆 陆 贺 刘
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族姓氏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 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 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 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恩格斯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译 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 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 鲜卑族历史上杰出政治家孝文帝吗?
《 敕 勒 歌 》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笼 盖 四 野
天 阴 敕 似 山 勒 穹 下 川 庐
----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 南北朝的朝代更替关系
自主学习
1.4世纪后期 , ( ) 族建立了北魏。它于 ( )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2.北魏建立后, 定都 ( ) , 孝文帝时迁都 ( ).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4.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影响?
南 北 朝 地 图
你能填一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表吗?
东魏
北朝: 北 魏 南 北 朝
北齐
隋 的 统 一
西魏
北周
南朝:宋
齐
梁
陈
错改正,对打勾。
1、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将都 城从洛阳迁到平城。 洛阳 平城 2、孝文帝在实行汉化的过程中,带头将自己的 姓氏由“拓跋”改姓“陆”。 “元”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
一、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1.北魏的建立:
东北地区鲜卑族
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北
方,民族融合已成趋势。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原却很风行。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