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课件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课件
【思维过程】 1.明立意:本题考查中国文明的特点。 2.用所学: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中国是 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秦统一后2 000多年来至今仍是大 一统的国家,A项正确。 答案:A
【方法讲解】 文明史观对中国当前的学术研究、教材编写和高考试题都有很大的影响,站在文 明史观的立场上分析历史事件是考生必备的能力。 (1)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 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 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中学历史教材无疑深受这一史观的影响,重点突出了人类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 (2)从横向看,文明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 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 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 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3)文明史观以各种文明作为研究单位,并着力反映各种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 发展、变迁和磨合的过程。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 演进的历史。可以说,文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以往通史所涉及的内容,并 且还包含了宗教、语言文字、群体心理、风俗习惯。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对外关系
中国
西方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相继展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并 开,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专
达到顶峰
制,代议制民主确立并发展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 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英美
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 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向
解析:A 材料中亨廷顿是从文明的角度认识历史,故A项正确;材料与 “现代化”无关,故B项错误;亨廷顿对人类文明交流的三个时期的划分 基本上、大体上符合人类文明史的历程,故C项错误;D项本身说法错误, 排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5.生产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工具简陋。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封建(fēngjiàn)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自给。自足土地私有制 ④影响: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封(zì建社jǐ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
为沃野。③(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
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问题】 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第十四页,共36页。
【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本题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一个是导 致该现象的原因,“原因”回答的依据既有材料又有所学知识。 (2)提信息,找关键: ①中时间为“西周”,当时主要农具是耒耜,一人最多能耕种十亩地。 ②中时间为“战国时期”,秦国使用水利灌溉之后,关中(Guānzhōng)成“沃野”。 ③中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表明当时使用“牛犁”之后,一家五口可种百亩地, 粮食产量也大为增加。 综上所述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其原因与水利兴修、农 具改进及社会改革密切相关。 (3)联所学,找关联: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 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青农铜具,但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 (qīn
(3)铁犁牛耕
gtón
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 铁农g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整合课件
(2)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 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 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 着统治的腐败,每遇天灾人祸,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 险。
3.特点 (1)分散性。它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小农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脆弱性。小农经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 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 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造成了它的落后性。
请写出几个带有“贝”字旁的汉字,看看这些字的含 义有哪些相通之处。
字 含义 把贝买 回来 字 含义 字 含义
赎
2.先秦铜铸币 由于自然界中珠、玉、龟、贝数量不多且难自由切 割,使其支付和流通职能非常有限,随着商品生产的逐步 发展,2000多年货币流通史中真正的主角——铜铸币登上 了历史的舞台。
先秦时期流通的铜铸币大致分为三大体系,即刀币、 布币和蚁鼻钱(一说圜钱)。
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 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 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五、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夜市和晓市, 乡村中的草市等形成和发展。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 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 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 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基本模式为粗放经营(氏族公社集体生产、奴隶集体耕作)、 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海禁
”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
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败,潜伏下了近代前夜的危机。
模块二 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
Step1 微考点 1 一 思考 1 试 答 古代“市”的四个发展趋势 WEIKAODIAN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 史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城市有何特点? 史料解读:城和市是分开的,城市主要以政治职能为主。市的规模小,地位低。
[拨云见日 1.古代的“城”和“市”一样吗?
想一想]
试 答 提示: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后者
是商业活动的场所。
2.商业在宋代开始居于中国的主导地位吗? 试 答 提示:不是。中国古代社会,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3.宋代以后兴起的商业名镇与古代早期的城市相同吗? 试 答 提示:不同。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大都是政治城市,商业活动依附于政治因素,不是推动城市发
(4)唐朝:“ 夜市 ”繁盛,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原有的“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 势; 草市 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5)宋朝:“市”突破了 空间 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6)明清时期:都市中的 商业区 已经相当繁华。 3.商业都会崛起 (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朝时长安、 洛阳 发达。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 汴京 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5)清朝 苏州 、汉口异常繁华,另外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也非常有名。 最为繁盛,扬州“雄富冠天下”;作为地区经济中心的杭州、湖州商业十分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考历史中,古代中国经济是一个重点考察内容,它不仅关乎历史文化,更涉及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
其中,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和特点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贸经济。
农业经济: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形式。
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种植和养殖。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水利工程的创新使得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
早在公元前2200年,我国开始修建渠道、水闸以及翻地等农业水利工程。
通过水利工程的使用,千年古河道灌溉制度的运用,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也使得中国的农业产品出口量及内部供给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在古代中国,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对农业的扶持一直是古代政府的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吸引力在于市场需求的旺盛,生产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在秦朝即已形成,因此使得农村经济体制逐渐稳定,以及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形成。
手工业经济:手工业经济也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制物、制器、制衣等各种行业都逐渐发展起来。
古代的手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堪比现代工业,受到精湛的技艺的制作的工艺美术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古代的手工业也不同于现代工业,其生产主要基于农村手工作坊,工人在家中制作产品,同时也满足着当地居民的需求。
产品主要根据当地特色进行生产和销售。
在手工业的发展中,商业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生产流通渠道拓宽,生产物品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商贸经济:商贸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商贸经济关注的是产品的交流与分配。
在古代中国,商贸经济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是古代中国和汉代社会最蓬勃的时期。
贸易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开始,与此同时,货币经济的兴起使得贸易活动的范围和种类都得到了扩大。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7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
思想 文化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 想解放
K12课件
39
【史论要旨】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 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名义上为国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 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K12课件
40
2.“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中 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 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 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 因。
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3)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
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K12课件
28
二、“重农抑商” 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_劳__动__力__、影响农 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_小__农__经__济__,确保赋役征派和地 租征收,巩固_封__建__统治。
K12课件
41
3.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 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 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败,潜伏下近 代前夜的危机。
K12课件
42
【史料探究】 1.封建土地制度和土地关系的演变 材料 宋代是封建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时期,立 国之初就“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 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与土地制度 的变化相适应,封建剥削方式也发生变化。同时,在官 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
K12课件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
【优化方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后达标检测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山东潍坊模拟)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据此可知,李悝主张( )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解析:选A。
根据材料“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可知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采取精耕细作的方式才能增加农业产量,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商鞅明确主张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不是李悝,故D项错误。
2.《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
”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解析:选B。
管仲和商鞅的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但材料与土地私有制确立无关,故A项错误;古文意思是:鲁国南边村野之地,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做陶夏天耕田,逍遥自在好比古代的舜,可见,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礼崩乐坏”,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故D项错误。
3.公元前538年,楚国令尹子木整顿田制和军赋,创立了“量入修赋”的制度,即根据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井田制度趋于瓦解B.宗法观念渐趋松弛C.分封秩序陷入混乱D.礼乐文化不复存在解析:选A。
“量入修赋”即测量了各种如平原、山地、低洼、沼泽、山林等各类土田,然后计量各种收入数量,而后修定赋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破坏了原来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故A项正确;宗法观念的松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分封秩序陷入混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礼乐文化,故D项错误。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时空概览知识主线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素养对接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题一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必备知识·自主排查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粟的国家。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主要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5.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基础。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017版高考历史(人民版,全国)一轮复习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专题拔高 文档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回答: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史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原题)
答案(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总结提升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
比较项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
背景
是在封建专制空前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是在地中海沿岸的自治城市里产生的
分布
地区
中国仅出现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城市和少数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农村
西欧出现在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并深入到农村
商业资本所起的作用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手工作坊内部产生,商业资本所起作用较小
两张“名片”:丝绸、瓷器
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田庄)手工业
四大特征:规模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资本主义萌芽
一个标志:雇佣关系的出现
两个推动力: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三个特征:微弱稀疏,出现在个别地区的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第06单元提升课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古代商业总体趋势在不断发展,但速度比较缓慢。
市场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
4.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后两个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一、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2018·孝义模拟)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
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 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解析:选A根据材料“‘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江西赣州”,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故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位,故D 项错误。
二、宋朝的商业革命和西方的商业革命的不同1.从发展水平看,宋朝的商业革命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西方的商业革命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6.19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
要点三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探究] 史料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 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 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 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南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 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提示】 (1)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耕 牛的运用,节省了人力。它们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 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归纳拓展] 传统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1)农具不断改进。春秋战国出现铁犁,隋唐时 期曲辕犁已相当完善。
5.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实质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是整个历史演进的结果, 是多种力量和因素造成的。经济重心转移问题的实 质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变。中国古代经济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变一直存在。
【通史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 想
[要语必背] 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 将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答案】 A
[归纳拓展]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3)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 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 产。
春秋战 国
铁农具和牛耕
出现并推广
铁犁牛耕
西汉 东汉
赵过的耦犁;犁壁、耧 ______________成为主要
《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
①分散性。它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②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③封闭性。个体小农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④脆弱性。小农经济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
影响。 ⑤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
理状态造成了它的落后性。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单元总结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问题整合
一、专题整合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 农业生 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纵向连线·横向对比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
产模式
土地制度
行精耕细作
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多种形式并存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①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 相同点 ②都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
③产生的时间大体上都在14~16世纪,中国比西欧稍晚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点击进入
检测试题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确立。
(2)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①有利因素:a.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b.农民自身
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
3.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 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优质学案: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解析
第二模块 经济史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自主预习】试述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含义?有何体现?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演进历程?1.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体现:(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及商周时期——石质、木质、骨质农具春秋战国——铁农具②耕作工具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 用于牛耕汉代以后——铁犁 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③灌溉工具的发展:曹魏的翻车、唐代的筒车、宋朝的水力转筒车、明清时风力水车。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春秋后期——牛耕出现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战国时期——都江堰(成都平原)西汉时期——漕渠、白渠、坎儿井3.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二、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产生时间?特点?评价?1.原因: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2.出现时间:春秋战国时期3.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落后性——规模小,分工简单,容易满足稳定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较少的贸易交流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4.评价: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积极——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高局限——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常因统治者过度剥削或水旱灾害而破产。
三、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生产力角度)。
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6.16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古代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演变
(1)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耜耕到铁犁牛耕的
演变。
(2)生产方式:经历了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自然经
济方式下的个体农耕,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
模式。
K12课件
4
二、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_垄__作__法__。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_代__田__法__。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_耕__耙__耱__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 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K12课件
33
【特别提醒】 2.手工业发展图示
K12课件
34
3.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
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
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
K12课件
19
探究2:材料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 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 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K12课件
20
提示:第一种观点: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
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
第二种观点: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
作方式。
2.农业耕作方式从生产力来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
犁牛耕;从生产关系来看,经历了从简单协作到个体农
耕的演变。
K12课件
14
3.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 统治的基础,其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 的兴衰。
版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一、选择题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农业经济地位的理解。
土地和五谷的代表被上升到国家象征的高度,主要反映出当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社会现实,所以选B。
A项讲的重视祭祀,与题意不符,排除A;C项讲的是农业与土地的关系,而题中强调的是农业与土地的重要性,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D项讲的是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等特点,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2012年海南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解析: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
周代制度并未被后代严格奉行,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并非政治制度,排除B项。
重农抑商是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始的,C项错误。
材料中统治者重视农桑,反映出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
3.(2011年山东文综,10)如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B 图片反映出汉代农民使用较为先进的农具进行耕作,说明当时农民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使用铁器,故A项错误。
汉代时铁犁牛耕已经推广到全国,故C项错误。
图片不能体现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4.(2012茂名一模)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
1.耕作工具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将树木砍倒焚烧,用石犁翻土 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 青铜 农具,但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石锄、石 犁仍是重要生产工具。 (3)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 铁农具 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问题——特点及原因。特点主要从材料中 概括,分析原因时要结合所学知识,注意分析全面。 (2)提信息,找关键: ①说明技术在家庭内部传承,具有保守性与独占性的特点。 ②说明手工技术具有易失传的特点。 ③说明具有传男不传女的特点,明显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 ④说明严格的传承制度旨在维护家族利益。 手工技艺家庭内部传承、传男不传女是受到宗法观念,维护家族利益等原 因的影响,这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具有保守、封闭性的特点有关。 (3)联所学,找关联: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 其明显受到了小农经济下家庭本位观念的影响,技艺传承具有封闭性。 【提示】 特点:家庭内部传承技术工艺,具有保守性、独占性;传男不传 女;易失传。 原因:落后的宗法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缚;维护家族稳定及经 济利益。
与水利兴修、农具改进及社会改革密切相关。
(3)联所学,找关联: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 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 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提示】 现象: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运动,封建生产方式 (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会心理状态。 2.影响 (1)政治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基础。 (2)经济上: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 建政权的安危。 (3)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稳定和延续。
要点二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史料
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
业者通常是①“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 较普遍的现象,防止技术外传是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宋代史书记载:亳 州出轻纱, “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代代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 像这样的记载,在史书上可谓数不胜数。我国历史上一些②手工业技术失 传的原因,其一是工匠还没有来得及传授技术便因身体等变故而使技术 中断,其二是③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高超的技术对未成年女子是保密的, ④主要害怕一旦女子外嫁后技术会外传,从而对本家庭造成一定的竞争, 当然还有的工匠家庭因没有符合传授家传技术的男性人选而导致技术 失传。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发明者专利权保护
【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本题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材料反映的历史 现象,一个是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原因”回答的依据既有材料又有所
学知识。
(2)提信息,找关键: ①中时间为“西周”,当时主要农具是耒耜,一人最多能耕种十亩地。 ②中时间为“战国时期”,秦国使用水利灌溉之后,关中成“沃野”。 ③中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表明当时使用“牛犁”之后,一家五 口可种百亩地,粮食产量也大为增加。 综上所述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其原因
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一年两熟制,有些
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战国出现了 都江堰 ,汉朝出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 名水利工程。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 筒车 ;宋朝时的高转筒 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5.生产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工具 简陋。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①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 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
②产品质量:凭借国家权力,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2)概况 ①冶金业 时期 成就
商周
秦汉 南北朝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已有 铁器 . 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 杜诗 发明水力鼓风冶 铁工具 发明 灌钢法 .
②制瓷业 时期 成就
东汉
北朝 唐朝 . 宋朝 明清
烧出成熟的青瓷
烧出成熟的白瓷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出现五大名窑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考点即时演练
一、选择题
实战演练
夯实基础
)
1.(2016昆明月考)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由粗放向精耕细作的演变 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 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解析:A 图片反映了从骨、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古 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制农具锋利、坚固、灵活、耐用、大大提高 了农耕的效率,使得农业由粗放向精耕细作发展,故A项正确。春秋之后, 中国农具以铁器为主,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 错误;铁器的广泛使用从图片中不能读出,故D项错误。
(2)民营手工业
①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中叶以后甚至超过 官营手工业 。
②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
系——“ 资本主义萌芽 ”。 3.手工业的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考点小结
要点史料探究
要点一 小农经济
研析史料
探究重点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影响:积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适应生产力发展,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具有脆弱性;在封建社会后
期,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重点识记二、古 ①经营方式:由 政府 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③丝织业
时期 成就
西汉
唐朝 宋代 明清
政府在长安设有东西织室,有工匠数千人
丝织品以轻盈精湛著称,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织锦吸收 花鸟画 中的写实风格 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立 织造局 ,产品超过前代
2.民间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产品用于 交纳赋税 和家庭消费,剩余一小 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 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 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A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增加,一个农夫耕种土地可以 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 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C 项因果倒臵;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
【深化拓展】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
第二模块
经济史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与特点
单元知识框架
主题线索
知识重点
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精耕细作的农业占 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主要表现: (1)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 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 特点。 (2)手工业:脱胎于古代农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中国古代手工 业具有历史悠久、门类齐全、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的特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十分缓慢。 (3)商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兴起和繁荣。从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 到明清时期商帮兴起,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发展扩大、城镇 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特点。 (4)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重农抑 商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它与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严重 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巨大。 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
高考教材连线
教材经典
【命题素材】 (选自岳麓版)
深化教材
对接高考
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或称 个体小农经济应运而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 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解析:A 材料的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
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
人一起劳动的”,材料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 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 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 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C项错误;农家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 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考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
进步
最新考纲展示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点即时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