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董仲舒的新儒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提高道德修养。
3.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中发展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人生态度。
4.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查阅资料等,了解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参观感悟或调研报告,不少于500字。
5.课后思考: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至少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2.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3.作业提交时间:下次课前。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问题探究、讨论交流、合作能力等,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考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研究的能力,学会从多元视角审视历史,提高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选做题(任选一题):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兴起的背、内容。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黄老之学)(1)含义:“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2)原因:客观原因:汉初,经济残破,社会贫困,国力不强。
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4)表现: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措施:①减免田租;②免自卖奴婢者为庶人;③士兵回家,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5)影响:积极: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匈奴侵犯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要求加强中央集权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措施:汉武帝“有为”的表现:A、政治:必修①:P12、P14:①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②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③“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B、经济:必修②:P17: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领会其内容和实质,了解其推行的措施,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思想活动的时代背景。
通过分析董仲舒的核心主张,学会分析思想与专制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解读其对中国后世的重大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两汉、宋、明被多次改造,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衍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态度是取精去粗,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推行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实质的分析。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教学要点:①汉初“无为而治”的原因及效果。
②“无为而治”产生的新问题及时代新要求。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教学要点:①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②董仲舒出现的途径③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伦理、经济主张及目的。
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教学要点:①在组织方面②在理论经典方面③在教育方面④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从“无为”到“有为”导入设计:出示孔子、秦始皇、刘邦三人像,提出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主张何种治国方略?是何原因?从而导入新课。
采用史料研读的方法,补充《史记》《汉书》相关材料使学生理解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
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1
5.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难点: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深层次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5-18岁之间,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信息。在认知水平方面,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较高的兴趣,特别是对于思想流派和重大政策变革。在学习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媒体资源
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图片、音频等资源。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
1.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提高学习兴趣。
3.图片:直观展示历史人物、事件、文化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小组报告:让学生分组准备关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报告,通过报告的形式,学生可以深入研究和展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等资源,自主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合作探究、习题练习等环节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书面作业、小组讨论报告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核心观念,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影响。
2.难点:
(1)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提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后世政治、文化、思想发展的深远影响。
(3)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
4.视频观看与反思:
推荐学生观看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中华文明·汉代篇》等,要求学生在观看后撰写观后感,反思这一历史事件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
5.口头作业:
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朋友分享本课所学内容,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教学重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内容、特点;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具体理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情境导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一、从“无为”到“有为”(背景)“道家哲学正好符合汉初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政策是除秦苛法,与民休息,使国家在长期的耗尽一切的战争后恢复元气。
到元气恢复了,道家哲学就不再适用了,而需要一个进一步建设的纲领。
统治者们在儒家学说中找到了它。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汉初无为,休养生息汉初,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sì),而将相或乘牛车。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战国时期,道家学说中又产生了追求治身(养生)和治国的黄帝之学,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汉初采用黄老学说,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士兵复原,给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徭役等。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将恢复和增强2、武帝有为:解决社会潜伏的危机材料一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会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匈奴复绝和亲。
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论文: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影响》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论文要求结构清晰,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4.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责任感。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掌握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但对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具体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可能了解不深。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关系、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困惑。
3.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应用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并分析其在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汉武帝为何选择独尊儒术,而不是其他学派?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说课稿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灵宝二高潘琳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
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用史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尊儒措施。
依据: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并且正是因为汉武帝的尊儒措施才使得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依据:新儒学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又柔合了阴阳五行学说,其对后世的影响积极与消极并存学生不易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高二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1.教学方法: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2.学法选择:提供图表、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三、说教学流程1.导入:给学生展示各界纪念董仲舒诞辰2200周年公祭大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董仲舒是何许人也?为什么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人去纪念他呢?想要了解这些问题,那么就请跟我一同来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吧!2.目标展示(1)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自主预习目标:(把它细化为五个问题展示)问题一:儒学自诞生到西汉期间发展演变轨迹:春秋时期——→产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焚书坑儒西汉初年——→复苏西汉武帝——→成为正统点拨升华: 中国的学术思想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结合教材,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1)原因: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国家治理,需要统一思想,强化意识形态。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原因及影响。
3.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仁、义、礼、智、信等,并分析其在西汉时期受到独尊的原因。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过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拔儒家学者为官员,推广儒家教育。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2.教师通过典型史料,分析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仁、义、礼、智、信等,以及在西汉时期受到独尊的原因。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心得体会:
(1)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
(2)从“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科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法家、道家、儒家的代表,在春秋战国乱象丛生之时,提出了各自的治国方略。
在秦朝、西汉初、汉武帝时期,三个派先后被作为统治思想。
这种发展演变的背后,有哪些重要的决定因素?让我们思考,解答。
【知识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1)背景:社会经济残破。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2)做法: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2西汉社会危机的增长: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需要在新的思想指导下,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抵御外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及贡献: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体系。
“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
③“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
三纲是社会伦,五常是个人品德。
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
三、儒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1)用儒家参与国家大政,用儒选拔官吏。
(2)儒家经典为必读教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3)举办太,儒家五经博士教授,考试合格者可以到政府任官。
(前124年)(4)下令郡国设立校,教授儒。
2结果:儒之士在中国文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重点难点解析】1董仲舒对儒发展做出的贡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董仲舒密不可分。
董仲舒是西汉哲家,广川(今河北枣强)人,“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帷外门生,一个对一个口传),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士皆师尊之。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
1.师生互动:
(1)提问: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激发课堂氛围。
(2)讨论:教师与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生生互动: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共同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2.多媒体资源:PPT、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网络资源、互动白板等,方便学生实时获取信息,提高课堂互动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互动方式
4.最后,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内容及影响,分析其历史意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这一政策。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内容和影响,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2.案例分析:分析一个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设计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出现与实施背景。
2.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与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深刻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2.掌握“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百家思想的限制和独尊儒术的压制的影响。
2.进一步理解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2.课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课本数据资料。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工具播放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华夏文化的传承影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步骤二:学习课本内容1.介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情况。
2.指导学生通读、理解相关课文内容,掌握百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3.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步骤三:分组讨论与同学分组,依据自身了解的历史和社会知识,分别探讨该政策对中国文化、教育和思想的影响,以及在现今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步骤四:小结回顾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小结和回顾,让同学对历史事件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分析。
五、教学后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并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能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学生们也理解到儒家教育、思想和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思考问题的深度等,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3.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体会,要求举例说明,不少于500字。
4.选择一位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分析其思想观点及其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中的作用和影响,不少于600字。
5.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不少于600字。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尊重并传承儒家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a)原因: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统一思想,消除异己。
b)过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排斥其他学派。
c)影响:该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但也限制了学术自由,影响了其他学派的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西汉初年,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思想相互竞争,百家争鸣。然而,在汉武帝时期,却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1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学生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认识,但可能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原因、过程及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容易受到教材或他人观点的影响。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导致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消亡。
4.请学生结合所学,思考以下问题并写出自己的看法:
(1)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
(2)在现代社会,如何借鉴儒家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5.教师推荐一本关于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书籍,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3.教师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如仁、义、礼、智、信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
(2)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请学生选择一位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家,如董仲舒、司马迁等,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生平和主要思想,下一节课与同学分享。
3.教师提供一组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陈述,要求学生判断其正误,并说明理由。例如:
(1)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2)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西汉武帝时期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3.通过案例分析、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后世中国的文化、政治和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观点、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讨论方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统一思想、文化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观点。
3.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2.结合现实生活,阐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讲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5.实践与应用:结合现实生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有: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2.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所选历史事件的分析;3.小组间进行交流、分享,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识。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他们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具体做法有:1.让学生撰写课堂心得,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体会;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借鉴;3.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总结历史经验,为自己的未来学习和生活积累宝贵的财富。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历史分析能力:通过分析西汉武帝时期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学会从宏观角度审视历史事件;2.史料解读能力:指导学生正确解读历史文献,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3.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进行客观评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在案例背景中,我将结合学科和课程主要内容,以实用性为原则,设计符合教学实际的情境。通过引入西汉武帝时期的社会背景,讲述诸子百家的兴起与衰落,以及儒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的地位变迁,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课堂。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案例设计中,我将充分运用人性化的语言,避免机械性的机器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效果。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2【教学设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以材料教学法为主,通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以及一些图片,提供有效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识读、归纳、置疑、比较。
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了解由史到论的历史研究方法。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法家学说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归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学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2课。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继承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内核,又根据汉代民族国家大一统的社会需要加以发展,形成入学独尊,并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二、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通过对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并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3)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实质,探究思想统一对维护和巩固政治统一的作用,理解社会核心思想文化与政治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无为到有为”,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2)适当补充材料,并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3)比较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与孔孟儒学的不同,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儒学成为正统”,让学生列举出汉武帝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史实,理解儒学独尊地位和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地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指导学生理解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使其对封建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学习董仲舒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引导学生认识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才的出现,而人才是建立在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上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的措施难点: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及“独尊儒术”的本质,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五、教学准备:①制作《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多媒体课件②编制预习案,指导学生预习。
六、教学过程:【导入】PPT展示孔子、孟子、荀子和秦始皇的人物图片。
师:请大家以“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为主题,结合所学和课文中的导言说出这些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生:……师:对,孔子创立儒学,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儒学,使儒学在战国后期蔚然成大宗。
但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对儒家则“焚书坑儒”,使儒学遭到重大打击。
那么,到了汉朝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展示】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板书)【设计意图】学生已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加上课前预习,此问题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利用图片对视觉的冲击效应,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又通过“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PPT展示】一、从“无为”到“有为”(板书)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无为”到“有为”,归纳出:汉初,统治者采取怎样的治国思想?推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怎样的效果?生: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但是,也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长治久安。
师:由此,汉朝统治者现在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师:那么又该采纳什么样的治国思想呢?请大家讨论先秦法家、墨家、道家、儒家思想,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有哪些有利和不利之处。
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或辩论。
【PPT展示】先秦法家、墨家、道家、儒家思想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有利和不利之处。
法家:①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②易导致暴政墨家: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道家:有利于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儒家: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②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师: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之道呢?生:集诸家思想之长。
【PPT展示】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师:请大家阅读课本,说出董仲舒是怎样重建新的儒学体系的?生: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了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师:那么,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哪些内容呢?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特点?其本质是什么?【PPT展示】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四:“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特点?其本质是什么?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代表发言展示探究成果。
【PPT展示】逐步展示,教师加一点拨。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3)“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2、董仲舒的思想特点: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君权神授”,神化儒学。
3、董仲舒新儒学的本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思想文化专制。
师:由此可见,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巩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扭转汉初内外松弛的局面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施。
【PPT展示】三、儒学成为正统(板书)师:请大家阅读课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生: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答案,学生代表展示本组探究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PPT展示】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板书)(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县学校,用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师:汉武帝的尊儒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它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2、汉武帝尊儒的影响:(板书)【PPT展示】探究2: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浸润)民以仁,摩(砥砺)民以义,节(管束)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回答:(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评价?努力: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评价: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
(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可拓展为: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
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师:秦汉时期,正是我国由封邦建国走向大一统时期,但是,维护统一的治国思想选择不同,结果各异,秦朝用法,汉初用道,汉武帝用儒,正如史学家顾颉刚所“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PPT展示】思维拓展1:董仲舒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师:请大家结合所学,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董仲舒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生:小组合作探究,归纳答案,学生代表展示本组探究成果,其他同学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PPT展示】逐步展示:董仲舒的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并加以点拨。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的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的儒学被神学化。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师:可见董仲舒的儒学是迎合时代需要儒学,但是,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今天看来,董仲舒的儒学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PPT展示】思维拓展2:董仲舒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生:小组合作讨论、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