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合集下载

贝聿铭

贝聿铭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他 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 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 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风貌。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 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 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 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 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 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 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计 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 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以及被绘画、 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 计部分几乎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的谐调统一。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 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 贝聿铭被称为“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 秀的建筑家” 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 年 他获得了建筑界 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普利兹克奖建筑奖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岁随父亲来到上海 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 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 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 年远赴美国留学 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年建立建筑事务所 1990年退休。 年退休。 年退休
香山饭店
建筑采取了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 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 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 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
编辑本段主要成就
主要学术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池奖章」(MIT Alpha Rho Chi Medal)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游学奖学金(MIT Traveling Fellowship)贝聿铭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会奖章」(MIT AIA Medal)1951年,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1975年,获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终生院士1978至80年,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长1979年,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长院士1984年,成为法兰西艺术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France)外籍院士1993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名誉院士1997年,获选为法国建筑学院(L'Académie d'Architecture de France)海外院士
荣誉
作品年表
作品简介香山饭店
美秀美术馆
苏州博物馆
中银大厦
澳门科学馆
设计理念概述
建筑构造之意境
南北两翼及收藏库
借景与造园
人物评价
成就
1974年-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2002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6年-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息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生平简介
作品风格
生平简介
主要成就主要学术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后来他留美

贝律铭简介

贝律铭简介

肯尼迪图书馆
•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望国 会大厦,西望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 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 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 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 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 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 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 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座 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 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 合”。
• 苏州博物馆 • 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 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 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 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 资3.38亿元。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 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 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 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 筑。
• 中银大厦 • •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 所设计,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 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 70 315 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 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 大厦。
中 银 大 厦
• 澳门科学馆 • 澳门科学馆占地面积六万二千平方米,主 体由一个倾斜的圆锥体、一个半球体和一 个菱形的基座组成,这三部分的功能分别 是展览厅、天文馆和会议中心。建筑物的 外墙以银灰色的金属铝板饰面,辅以深色 的花岗岩。从远处眺望,外形科学味甚浓, 贯彻贝氏喜爱几何图案的建筑风格。
作品理念
• 纵观贝聿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 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到了 1988年,贝聿铭决定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 而是改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 建筑高度也越来越低。也就是说越来越接近于地 干线,我认为这是向自然的回归。美秀美术馆更 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聿铭对东方意境,特别是 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握 憬。日本的评论界讲得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聿 铭在漫长的建筑生涯中一个新的里程。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的
作品风格一直被视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一,以精湛的设计技巧和富有创意的设计理念
而著称,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建筑杰作。

贝聿铭的父亲是著名的中国书法家贝葆华,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

他在上海长大,后
来到美国学习建筑。

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他师从世界著名的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斯,
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深刻影响。

毕业后,他曾在洛杉矶市政厅和联合国总部等重要建筑
项目中担任设计师,创建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开始了自己的建筑生涯。

贝聿铭的设计风格独具匠心,他善于将建筑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尽可能地利用自然
材料和光线等元素来创造出独特而优美的建筑设计。

他的设计作品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建筑,如博物馆、图书馆、大学校园、商业中心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了美国华盛顿特
区的国家广场,中国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以及美国纽约的双子塔等。

贝聿铭的建筑风格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他善于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到建筑设计中,创造出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建筑作品。

他曾表示,“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是功能性和纯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摒弃文化传统和历史性,相反,我们应该在建筑设计中注重文化
传承和历史价值。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不仅是建筑界的杰出代表,也是文化与艺术的精华之一。

他的建筑
作品不仅具有实用性和美学价值,更是对人类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珍贵贡献。

他的去世,
让建筑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建筑大师,但他的精神和作品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传承。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初探摘要: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是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纵观其建筑创作生涯,他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传世之作。

与其他建筑大师不同的是,贝聿铭的成长背景与教育背景同时受到不同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的人生经历与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到他的建筑设计。

所以说,他的建筑设计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思想一、贝聿铭创作背景的回顾贝聿铭生于广州,幼时随其父举家搬迁到上海。

在上海期间,应祖父贝理泰的要求,贝聿铭每年暑假都会人住苏州的祖宅狮子林。

也就是说,18岁以前,贝聿铭都生活在中国,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苏州园林的生活经历,成为了贝聿铭日后设计哲学的参考。

当时上海建筑業的蓬勃发展极大地触动了贝聿铭,让他决定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但是在宾大求学一段时间后,贝聿铭又想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改学工程。

然而,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发现这位中国学生很有设计才华,力劝贝氏学习建筑。

1944年贝聿铭退役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师从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

在1948年,美国纽约市的房地产开发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韦伯奈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为其公司完成了许多项目的设计,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改建计划。

这些设计项目的成功使得贝聿铭能在美国建筑界逐渐崭露头角,并于1955年自立门户,创办了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

一直工作到1990年,他才从事务所退休。

但是退休后,贝聿铭并没有在设计行业停止前行,而是创作出一系列不朽的设计作品。

二、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的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在美国求学期间,贝聿铭师从格罗皮乌斯,同时也受到了密斯等其他大师的建筑思想启发,可谓是兼收并蓄地汲取了大师们设计哲学的精华。

(一)、格罗皮乌斯建筑设计思想对贝聿铭的影响从贝聿铭早期的建筑设计作品可以看出,他深受恩师格罗皮乌斯的影响。

建筑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作品

建筑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作品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和布鲁尔。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中国情缘贝聿铭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七十八个年头。

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

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

他的夫人卢爱玲曾在美国卫斯理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

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

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

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

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

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

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

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

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多变的是我的建筑设计,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东馆苏州博物馆香港中银大厦。

贝聿铭最著名建筑作品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最著名建筑作品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最著名建筑作品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美籍华人建筑师。

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其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实为卢浮宫博物馆入口,巴黎地标性建筑之一。

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宽34米,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而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85年破土动工,以每4天盖一层楼的速度拔地而起。

整座超级建筑结构在16个月内完成。

”并成为香港地标性建筑。

共70层,高367.4米,这座银光闪闪的摩天大楼,其外形正如贝聿铭所形容,像是雨后春笋—中国传统文化中希望和进步的象征。

即使如今中环超高建筑林立,亦难掩其锋芒。

北京香山饭店。

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

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

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

后花园内远山近水、叠石小径、高树铺草布置得非常得体,既有江南园林精巧的特点,又有北方园林开阔的空间。

并考虑到香山幽雅的环境以及众多历史文物,刻意设计成与周边环境因素融合起来的特别形式。

北京香山饭店。

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

饭店只用了白、灰、黄褐三种颜色,室内室外都和谐高雅。

因为重复运用了正方形和圆形两种图形,建筑产生了韵律。

贝律铭

贝律铭

6、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 馆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 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 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 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 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 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 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 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 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其实,在约翰· 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 -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 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 筑大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 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 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 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 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2、香港中银大厦1982年 - 1990年


1990年完工。总建筑面积12.9万 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 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 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 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 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 ,室内无一根柱子。仔细观察中银 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 设计 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 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 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 代表中国。 贝聿铭认为,“建筑和结构”是不可 分割的整体,建筑师如果不能意识到 结构所蕴藏的力量,就不可能有好的 设计。
贝聿铭的作品很重视光线和大 自然,其中不少传世之作,都 设计了让人活动的内庭,通过 大自然和游人的活动将钢骨水 泥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理念的 新。
建筑物有中国山水画 般的寂与静。 简化了的形式语言 多用光影线条变化 丰 富室内空间 采用现 今建筑材料,诠释江 南风景园林 大量采用园林的借景 框景 庭园理水等涉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 雪城。 伊弗森美术馆是贝聿铭建 筑生涯中的第一件美术馆 作品,其建筑物本身就是 一座巨大雕塑品,和其他 的美术馆想比较,伊弗森 美术馆本身是一个地方性 的小型美术馆,不足以靠 藏品来吸引人们,势必要 靠不同类别的特展和巡回 展来支持演出,功能决定 结构。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于
华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
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
留下经典杰作。
• 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是贝聿铭建筑 设汁生涯中的最后一项大型建筑设计项目,耗时七年 ,大楼的一砖一木,一水一石皆凝聚着他的心血。
• 这座历时15年的建筑,由于其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 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美国建筑史上 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于是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就此,贝 聿铭开始跻身世界级建筑大师之列。
• 肯尼迪图书馆选址的时候,本是选在哈佛大学的,不知是 什么原因,也许来自哈佛大学本身,也许是剑桥市政府, 可能由于怕太多参观者所嚼的口香糖会弄脏了环境,总之 ,最终被拒绝。最后偶然找到了多切斯特海滨的一片垃圾 场,就是这个垃圾场,无意中成就了贝聿铭的杰作,如今她 被公认为波士顿的一大最佳风景名胜。
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 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 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 用得十分精到。
•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
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 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贝聿铭从造型入手,为该 馆设计了大小、高度都不 相同的10个展览室。最大 的是50尺见方的雕塑院。 在雕塑院西北部,有一个 旋转的楼梯,是整个雕塑 院的中心。伊弗森美术馆 院长认为旋转楼梯是全馆 最“夸张”的地方。
伊弗森美术造型主题 是高低差异的四方大 盒为主。展览室以展 画为主,所以以人工 采光为主,被展览室 包围的雕塑庭,边缘 有两道边窗,自然光 从屋顶边缘洒入。

贝聿铭—美籍华人

贝聿铭—美籍华人

设计流派
他一直都是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贝聿铭一向反对在建筑 他一直都是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贝聿铭一向反对在建筑
上的随波逐流、趋于流行。他经历了70年代风行一时的后 上的随波逐流、趋于流行。他经历了70年代风行一时的后 现代主义,他依然是兢兢业业地在现代建筑中反复推敲、 反复研究,从而提炼和发展了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使之 反复研究,从而提炼和发展了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使之 达到一个又一个高度。能够在潮流起伏的建筑和艺术中处 之泰然、行若无事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除了贝聿铭之外, 实在不多。我们把他的这种原则称之为始终如一的、发展 实在不多。我们把他的这种原则称之为始终如一的、发展 性的现代主义立场原则。在追逐潮流的现代建筑界中,他 性的现代主义立场原则。在追逐潮流的现代建筑界中,他 体现出一种自信、坚定、明确的设计立场,同时又不对第 体现出一种自信、坚定、明确的设计立场,同时又不对第 一代大师盲目地崇拜。这种原则,是非常令人钦佩的,非 常值得我们学习。 1978年他在访问北京清华大学时,曾 1978年他在访问北京清华大学时,曾 经说:如果格罗庇乌斯和密斯是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那 他就是第二代的代表。
主要成就 1.荣誉
1984年,获法国政府授与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 1984年,获法国政府授与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
位 1988年,获法国密特朗总统授与法国荣誉军团勋 1988年,获法国密特朗总统授与法国荣誉军团勋 章骑士勋位 1993年,升格为军官勋位 1993年,升格为军官勋位 1988年,获美国雷根总统授与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1988年,获美国雷根总统授与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1993年,获美国乔治 1993年,获美国乔治布希总统授与美国总统自由 勋章
作品赏析
肯尼迪图书馆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贝聿铭——最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1917-2019),美籍华人建筑师。

他出生在广州,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

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

人们称贝聿铭为建筑设计界的“奇才”、“现代派设计大师”。

他继1979年获得美国全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之后,1983年又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奖。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历经3年工程规划建设,号称是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封刀之作”的中国大陆苏州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正式开馆,这座建筑物以江南园林造景设计,是贝聿铭在中国唯一的博物馆建筑,备受全球建筑界瞩目,现已成为苏州新的景点。

建筑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在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

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

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

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带着文明的智慧和工匠精神,创造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建筑作品,给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产。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及思想风貌等方面对贝聿铭这位建筑大师进行阐述。

贝聿铭是1920年4月26日出生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一个富裕家庭。

他的父亲是中国最早的博士之一,母亲则是一位热爱艺术的女性。

在贝聿铭成长的环境中,充满了书香气息和美的熏陶。

1935年,贝聿铭随家人移居美国,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

在那里,他接受了严谨的工程训练,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在哈佛大学继续深造,获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

在贝聿铭的建筑实践生涯中,代表作品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作为卢浮宫的主入口,玻璃金字塔自1989年以来成为了巴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成为贝聿铭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巧妙的结构设计,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建筑风格,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杰作。

贝聿铭还创作了许多其他著名的建筑作品,如迪拜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图书馆、美国的约翰·F·肯尼迪图书馆等。

在贝聿铭的建筑理念中,体现出了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他认为建筑应当融入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体现出人的情感和审美。

他的建筑作品往往兼具现代性和人文性,注重空间的运用和建筑的形式美。

他的作品凸显了建筑艺术与人性关怀的完美结合,成为了现代建筑中的瑰宝。

贝聿铭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奖项,其中最重要的当属1983年获得的美国国家建筑奖。

他还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并成为了建筑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的辉煌成就和对建筑艺术的贡献,为世人所赞颂和传颂,成为了一代人心中永恒的名字。

尽管贝聿铭在建筑界享有盛誉,但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在创作玻璃金字塔时,曾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质疑。

贝津铭

贝津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被誉为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 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 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 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 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 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 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 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 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 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 艺术博物馆。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 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 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 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 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 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 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 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 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 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 技术的独特尝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州博物馆于1960年建立,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馆址为太平天国忠
王李秀成王府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0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2006 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 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 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 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 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16米。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 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 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 历时六年有余,大楼地上70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楼高315米, 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为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 筑物。其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节节高升”,以平面为例,大楼是一个正方平面, 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节节上升的竹子,象徵著力量、 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对于银行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大厦基 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要满足楼 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 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

贝聿铭(1)

贝聿铭(1)
贝聿铭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 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 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1917 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 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 总裁,193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 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 皮乌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 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 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 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 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 扩建工程。
美秀美术馆
• 美秀美术馆是日本人小山美秀 子为藏品所建 。 •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 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 谷,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 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 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 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 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 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 是远离人间的仙境。 • 美秀美术馆最初的构思,来自 中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散 文《桃花源记》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 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 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 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 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 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 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 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 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 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 此,法国 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 国家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 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 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 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 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 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 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 「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 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是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代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巅峰之作。

贝聿铭于1920年出生在中国广东,他曾在美国接受建筑学的教育,并在世界各地建筑事务所工作。

他的建筑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和传统,展现出独特而充满艺术感的个人风格。

贝聿铭的作品多样而广泛,从宏伟的国家剧院到博物馆、图书馆、教堂和住宅等,无一不展现出他对于建筑的深入思考和创造力。

他善于利用空间和光线,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和情感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他尊重现有的自然和城市环境,并通过建筑来提升和改善它们。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在1983年设计了这座标志性建筑,它将卢浮宫的主入口从面朝塞纳河的侧门转移到了光线充足的广场上。

这座金字塔的设计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最终它成为了法国的象征性建筑之一,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他注重建筑与人的互动和使用体验。

他的设计强调人们在建筑中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

他将建筑视为一个与周围环境和人们互动的艺术作品,而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结构。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旨在创造出舒适、引人入胜的空间,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贝聿铭不仅在设计上独树一帜,他也对于传统建筑和文化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致力于保护和重建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如北京颐和园和德国柏林的柏林大教堂。

他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家,同时也是一个历史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倡导者。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建筑界,他的设计理念和创造力同样也影响了未来的建筑师们。

他坚持独立思考和创新,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了建筑与艺术、文化的紧密联系。

他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是通过创造美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来影响人们的心灵。

贝聿铭在2019年离世,他的离去让建筑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先驱者和创造者。

他的建筑遗产将继续影响和启发着后人。

贝聿铭

贝聿铭

自然光从1500 平方米大小的 天棚上倾泻而 来,使整个大 厅显得气韵生 动。各个展品 陈列室环绕中 央大厅而设, 在大有小,游 人可以在这里 看到毕加索等 人的代表作 品——绘画或 雕塑。
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 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 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 大、法国、澳洲、新加坡、 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 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他 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 大师。
贝聿铭别出心裁地设计 出一个 7000平方米的 小广场,全部用鹅卵石 铺砌成,仿佛圆形向心 状“石地毯”。地面耸 立起一串金字塔形的三 棱镜地面采光窗,合理 地利用了自然光。采光 窗北边是一排喷泉,泉 水涌出后顺着石阶向南 沿着采光井向地下流去, 正好成为美术馆东西两 馆地下连接通道的银色 水帘,也给地下通道带 来跃动的韵律。
谢谢
组员:黄鸿有,吴俊贤。
贝聿铭
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 州,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 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 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贝聿铭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 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 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 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 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 充分的体现。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美
术馆东馆
东馆位于一块3.64公顷的 梯形地段上,贝聿铭用一 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 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 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 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 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 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 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 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 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 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 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 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 又不失为一个整体。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原名贝显廉,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出生于中国广东佛山,后随家人迁至香港,后又移居美国。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注重“人本主义”,他认为建筑设计应该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并通过建筑来创造有利于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环境。

他倡导使用自然材料和形式简洁的设计语言,力求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空间、光线和材料的独特理解和处理,给人以宽广、舒适和和谐的感受。

贝聿铭设计的作品遍布全球,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建筑,包括博物馆、剧院、体育场馆、商业综合体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中轴线上,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三个巨大的曲面钢结构组成,整体呈现出流线型的外形,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建筑内部则有一个巨大的音乐厅和一个歌剧院,提供了良好的音响效果和观赏体验。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他被誉为“现代建筑宗师”,也是孜孜不倦地为人类环境提供更美好空间的弘扬者。

他的设计充满了对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思考和关爱,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贝聿铭的辞世令全球建筑界感到十分惋惜。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因年迈离世,享年102岁,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建筑大师。

他留下了众多的建筑继承人,他们将继续贝聿铭的使命,通过建筑设计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纵使贝聿铭已经离去,他的建筑作品将永远熠熠生辉,成为世人学习和崇敬的楷模。

贝律铭大师一生简介及分析

贝律铭大师一生简介及分析

------------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
中国银行大厦
大楼地上70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 12.9万平方米。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 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为香港最高的建筑物, 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筑物。其设计灵感源自竹 子的“节节高升”,以平面为例,大楼是一 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 形的高度不同,如同节节上升的竹子,象徵 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对 于银行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其建 筑特点是将中国的传统建筑意念和现代的先 进建筑科技结合起来,由四个不同高度结晶 体般的三角柱身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 璨生辉的水晶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 色彩。
贝大师的封笔之作

-------------苏州博物馆
---------让光线来做设计
化的光 万结与 端合空 。使间 空的 间充 变分
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 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苏州博物馆新的 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 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 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 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 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 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 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 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 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 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 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 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这 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 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 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 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 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 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I. M. Pei)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的建筑作品跨越半个世纪,涵盖了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和香港的海港城。

他的设计风格是简洁、大胆、富有几何感的现代主义风格,充满想象力和创意。

贝聿铭1920年出生于中国广州,1935年随父母前往美国。

1940年,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1942年因二战被征入伍服役,并参与了美国底特律的军火厂设计。

在战争结束后,贝聿铭回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开始他的建筑生涯。

在他长达七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贝聿铭设计了众多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包括约翰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卡尔顿酒店、珍珠塔、华尔街的四季酒店和罗马帕劳宫等。

他的设计理念是“创造有意义的空间”,他的设计始终坚持某种意义和目的,以人为本,同时兼顾美学和实用性,以达到健康、舒适、宜居的环境。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是通过对场地、功能、材料和空间的综合分析,找出最恰当的设计解决方案。

他善于利用材料的特性创造独特的形式语言,利用光线、色彩和纹理来增强空间的氛围和感觉。

他的设计注重人类情感和视觉体验,不断探索和挑战极限,实现梦想和追求卓越。

贝聿铭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刻苦努力和独特才华,他的建筑作品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各地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其中包括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金奖、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等。

不幸的是,贝聿铭于2019年去世,享年102岁。

他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和精髓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对全世界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建筑作品将长期存在,并继续激励和启发未来的建筑师和设计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作者: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9年第23期
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大美不朽
— 2019年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逝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他折衷中西、融汇古今,代表作包括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

他曾说:“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他传奇的一生,也和他的作品一样,越是经历时间的洗礼,愈发熠熠生辉。

贝聿铭出生在广州,成长于苏州,10岁那年随父亲搬到上海,见证了上海国际饭店拔地而起,他为这座“远东第一楼”所着迷,“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远赴重洋,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专业,后转学麻省理工,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毕业后,贝聿铭开始了自己的建筑师职业生涯。

他真正成名是1963年。

那一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杀,他的家人决定在波士顿修建一座私人图书馆以表纪念。

当时和贝聿铭共同竞争这一项目的建筑师包括密斯·凡·德·罗和路易斯·康。

媒体称:初选入围的几位建筑师,在会见肯尼迪夫人时,多少都阐释了他们想要怎么设计。

轮到贝聿铭,他却说,在没有勘察地点以前,自己没法给出任何概念或意见。

或许正是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打动了肯尼迪夫人。

“这是个非常动情的决定……他满是自信,让我想起了杰克(约翰·肯尼迪的昵称)。

他们是同一年出生的。

我决定和他一起迈出大胆的一步。

”那是一种时刻保持平和、在任何场合都能泰然自若的镇定。

1979年,这座黑白分明的现代建筑矗立在波士顿近郊的哥伦比亚角,被认为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美国建筑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并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1983年,贝聿铭被加冕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

如果说肯尼迪图书馆让贝聿铭闻名全美,那么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则让他闻名全球。

但这个宏伟的建筑在诞生之初却不被看好。

1981年,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改造卢浮宫的计划,并委托贝聿铭来负责。

贝聿铭提出了一个玻璃金字塔入口计划,却很快引发了争议。

当时几乎所有的法国主流媒体都在讽刺这个中国人为卢浮宫带来了“一个毁灭性的巨大装置”,连法国文化部长也公开批评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

但贝聿铭仍然坚持了下来。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他说,“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1989年,玻璃金字塔落成,民众的意见被金字塔在夜间“映照着天空”(贝聿铭原话)的效果所震撼。

开幕后,参观新卢浮宫的人绕着拿破仑庭院整整转了两圈。

很多人宁愿在玻璃金字塔排起长队,也不愿意从另外两个入口进入。

2019年3月29日,法国卢浮宫纪念玻璃金字塔入口落成30周年——时间证明了贝聿铭的正确:玻璃金字塔成为了巴黎的地标。

贝聿铭投身建筑事业几十年,美国是他的事业起点,中国是他永远无法割舍的,他喝红酒、吃西餐,也读《论语》《老子》《孙子兵法》;他用工整的小楷给家人写信,还永远记得日本入侵满洲里和上海的年份。

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毕业设计是为战时中国建一批简易的书报贩售亭,上面写着“国魂”。

“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

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1979年,他受邀为北京设计一座建筑,地点是长安街沿线。

但他说:“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从紫禁城墙上往上看,你看到的是屋顶金色的琉璃瓦,再往上就是蓝色的天空,中间一览无余,那就是使紫禁城别具一格的环境。

假如你破坏了那种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感觉,你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

我无法想象有一幢高层建筑像希尔顿饭店俯瞰白金汉宫那样居高临下俯视600年的故宫。

”他最终选择去做了香山饭店。

1984年,香山饭店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

在此之前的1980年,在欢迎清华大学代表团访美的报告会上,建筑系学生希望贝聿铭讲讲玻璃幕墙,贝聿铭却说“不要忘了中国的过去”。

30年后,获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皇家金奖的那晚,92岁高龄的贝聿铭又提出:“建筑设计要变化,要往前走,但在向前走的过程当中,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化特色何在。

”他说,“一个持久的建筑必须有根。


2002年,85岁高龄的他将封笔之作献给了自己的故里苏州博物馆新馆。

他用极简线条的几何造型,勾勒出传统园林的飞檐翘角,用一池湖水描绘出远山青黛。

他说,这座建筑是他的“小女儿”,建造的过程就是一条虔诚的归乡路。

如今的苏州博物馆,人们经常把镜头对准建筑本身,而不是展品。

有人一直对几年前的一幕念念不忘:那是一个深秋,透过一扇六角形的窗子看出去,一颗成熟的石榴即将落地——正如他曾经说的:“我的目标就是给人们创造在一处空间中行走的愉悦感。

”“但我也认为,建筑还能达到一个高度,影响人们想要用一生做更多的事。

这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挑战。


70多年来,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据粗略统计,他设計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

他不受外在标签的诱惑,“对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

没有什么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我不相信这些,它们如过眼云烟,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各个时代的建筑。

”他最在乎的,是作品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如今,大师已逝,但他的作品和精神终将成为跨越时空的永恒存在。

热议锐评:从出身名门,到成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始终保持着他贵族般的儒雅和谦逊。

在贝聿铭那里,不存在新与旧、中与外、传统与现代等等严格畛域,一切人类的文明价值,都兼容并收,并在新的建筑中融会贯通。

正如他生前所说:“也许你会忘记你种下的某种东西,一种经历、观念,与某人的关系或一种哲学、一项传统。

然后,突然间它开花了,这样的花能穿破墙壁,甚至突破整个时代。

”他设计的建筑也正如那些花一样,把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种子留在了全世界人的心里。

(斯远,政能亮评论员;公众号“环球人物”)
素材运用:文化缝隙中优雅的摆渡者;传奇人生;最后的大师;根与魂;儒雅和谦逊;坚持与挑战;不忘初心;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跨越时空的永恒存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民间大使……
(资料来源:《新京报》《环球人物》《北京青年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