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

合集下载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商鞅变法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

那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你知道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经济措施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

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

主要内容如下:1)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

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

“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

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

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

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3)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

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商鞅变法的六个内容

商鞅变法的六个内容

商鞅变法的六个内容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它发生在战国时期秦国时期,由秦国的宰相商鞅主导。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加强秦国的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为秦统一六国打下基础。

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土地制度改革商鞅变法首先进行的就是土地制度改革。

当时,秦国土地分配非常不公平,大量土地被豪门富户垄断。

为了消除这种不公平现象,商鞅推行“均田制”,将土地按照家庭人口数进行均分。

这样做既增加了农民的耕作面积和收入,也减少了豪门富户对土地资源的垄断。

二、财政制度改革商鞅认为财政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他进行了财政制度改革。

他取消了原有的封建贵族赋税制度,并实行统一征收赋税和货币交换制度。

此外,他还规定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和奖惩机制,并限制官员权力,以防止贪污腐败。

三、军事制度改革商鞅变法还对秦国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

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军队,并规定了统一的兵器和战术,使秦国的军队更加强大和有组织。

此外,他还加强了城市防御工事和道路交通建设,提高了秦国的战争能力。

四、法律制度改革商鞅变法还对秦国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改革。

他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并规定了明确的罪刑法则。

此外,他还规定了官员必须遵守法律和纪律,以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

五、文化教育改革商鞅变法还对秦国的文化教育进行了改革。

他推行“士农工商”并重的政策,取消贵族特权,让人们通过学习而得到晋升机会。

此外,他还规定了统一的文字和计量单位,并开设官学培养人才。

六、统一思想意识形态商鞅认为要想实现中央集权,必须统一思想意识形态。

因此,他规定了统一的官方思想和信仰,并规定了统一的礼仪、音乐和服饰等文化形式。

这些措施使得秦国的人们有了共同的精神纽带,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总结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其内容包括土地制度改革、财政制度改革、军事制度改革、法律制度改革、文化教育改革和统一思想意识形态。

这些措施在加强秦国中央集权、提高国家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秦始皇实现六国统一打下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的内容: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百姓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4、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内容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于是,秦孝公便任命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商鞅变法的意义: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简述商鞅变法内容

简述商鞅变法内容

简述商鞅变法内容
商鞅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秦国的政治改革,由秦国宰相商鞅主导。

这一改革旨在强化秦国的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为日后的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法治思想:商鞅提倡以法治国,推行以法律为准绳的统治。

他制定了
一系列法律和制度,使得国家的管理和决策更加规范和公正。

2.分封制改革:商鞅废除了封建制度中的世袭爵位,通过地理上的划
分设立郡县制度,由国家直接派官员管理。

这样可以减少诸侯对中央政权的影响,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3.土地改革:商鞅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实行均田制。

他通过平均
分配土地,取消了封建贵族对土地的垄断,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国家的军事实力。

4.长平之战:商鞅变法后,秦国实施了一系列军事改革,提升了军队
的战斗力。

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中,秦军采用新的战术和装备,最终取得了胜利,奠定了秦国在中国战国时期的霸主地位。

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强大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打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并为后来的秦朝统一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商鞅变法也引起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导致了一部分人民的不满和抵抗。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商鞅变法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重要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废除分封制度,商鞅废除了封建时代的分封制度,取消了诸侯的封地,将土地收归国有,实行中央集权。

这一举措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集中力量,为后来的统一战争打下了基础。

2. 推行县制,商鞅推行了县制,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县,县设官员管理,实行县官制,加强了地方政权的集中和统一。

3. 实行法治,商鞅推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约束,确立了法治的基本原则,为后来的统一国家奠定了法律基础。

4. 推行军事改革,商鞅改革了军事制度,实行兵役制度,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为后来的战争扩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加强了中央集权,商鞅变法加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打破了封建分封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后来的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2. 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商鞅变法加强了秦国的国力,为后来的统一战争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最终实现了六国的统一。

3. 奠定了法治基础,商鞅变法确立了法治的基本原则,为后来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 推动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为后来的战争扩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实现了六国的统一。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政治变革的重要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变法加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法治基础,推动了军事改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是指商鞅在战国时期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推行土地私有制:商鞅主张废除井田制,推广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这使得土地分配更加公平,生产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加剧了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2. 推行刑法:商鞅认为,只有通过刑法来维护社会秩序,才能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他颁布了严格的刑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3.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鞅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鼓励农民耕种,限制商人的活动。

他颁布了“垦令”,倡导农民垦荒,奖励农耕,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4. 推行县制:商鞅在秦国实行了县制,设置了县一级的官僚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

5. 统一度量衡:商鞅主张统一度量衡,以便于管理和贸易。

他颁布了度量衡的标准器,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得秦国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变法运动的代表。

商鞅变法故事概括

商鞅变法故事概括

商鞅变法故事概括
商鞅变法的故事概括如下:
商鞅变法是指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令商鞅颁布垦草令,进行变法。

商鞅变法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业、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旨在推动秦国的富强。

在农业方面,商鞅主张奖励农耕,提高农业生产力;在军事方面,他主张加强军事力量,提高军队战斗力;在经济方面,他主张实行市场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但遭到了保守党派的反对。

商鞅舌战群儒,最终说服了保守党派,获得了变法的支持。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掌握秦国实权,颁布了第一次变法的一系列法令。

公元前352年,商鞅升为大良造。

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颁布了第二次变法的法令。

商鞅变法的措施非常严格,赏罚分明。

他通过南门立木的故事,让人们相信他的命令是可靠的。

最终,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提高,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增强。

1/ 1。

商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又称秦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商鞅是秦国政治家,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彻底改变了秦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体制,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土地改革:商鞅实行了土地平均制,将土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民,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垄断和剥削。

这项改革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财政改革:商鞅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实行统一的财政制度,取消了地方诸侯国的独立财政。

他还实行了税收改革,推行直接税制,增加了财政收入。

此外,商鞅还鼓励商业发展,开设了耕地、草原、山林等经济资源的出租市场,提高了国家的财富。

3.军事改革:商鞅进行了军事制度的改革,建立了强大的常备军和精锐的骑兵部队。

他实行了兵籍制度,按照实际能力来选拔、晋升军官,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忠诚度。

商鞅还进行了兵器改革,引进了铸铁技术,制造了更加先进的兵器装备。

4.法律改革:商鞅实行了雨堂法,即将法律公开化、制定法律条文,统一了秦国的法律规范。

他还推行了惩罚和奖励并行的政策,加强了法律的约束力,改善了社会秩序。

5.教育改革:商鞅在秦国设立了太学,推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提高了国家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通过这些改革,商鞅成功地强化了中央集权,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打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1第8课商鞅变法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嘉奖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社会经济得到进展。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21、背景(1)根本缘由: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运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加强。

(2)进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改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役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役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径直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缘由);(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表达变法性质);(2)鼓舞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3)统一度量衡。

军事:嘉奖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加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商鞅变法胜利的缘由:①根本缘由:顺应了历史进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商鞅变法内容简单概括

商鞅变法内容简单概括

商鞅变法内容简单概括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1. 废除世卿世禄制: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即贵族世袭官职和爵位的制度。

这一举措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为普通人提供了晋升的机会。

2. 实行郡县制: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若干个郡和县。

郡县的长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奖励军功: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政策,根据军功大小给予爵位和土地等奖励。

这一政策鼓励了民众参军,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

4. 重农抑商:商鞅变法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和耕织,对工商业则采取抑制政策。

这一举措旨在增加农业产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5. 统一度量衡:为了方便经济交流和税收管理,商鞅变法实行了统一度量衡的政策。

这一举措促进了秦国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的稳定。

6. 严刑峻法:商鞅变法主张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他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商鞅变法的实施,使秦国逐渐走向强大,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这次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1第8课商鞅变法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21、背景(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3)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国春秋末期秦国政治家商鞅所实行的改革措施,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分封制改革:商鞅废除了传统的分封制,建立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如设立官府和县令,并且加强财政管理,减少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

2. 农业改革:商鞅废除了原有的土地兼并制度,改革了土地制度,推行了公田制和均田制,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境况。

他还致力于发展水利灌溉,推广新型耕作方式,加强农业生产。

3. 法制改革:商鞅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大赦、废除乡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刑法。

4. 兵制改革:商鞅改革了原有的兵制,提倡重军事训练,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以严格的军事制度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军政管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理念推崇法律至上,这种观念被当时的其他国家所不具有,所以人们也认为商鞅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法家”思想奠定了基
础,甚至是对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内容七年级上册

商鞅变法的内容七年级上册

商鞅变法的内容七年级上册
商鞅变法是指在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以下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方面:
1.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奴隶主贵族世代享
受爵禄的特权。

这一措施的实行,有利于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

2.推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将全国分为若干县,每县设知县令,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管理。

3.统一全国度量衡,方便税收和贸易。

二、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这一措施的推行,有利于封建土地私
有制的发展。

2.奖励耕织,鼓励人民勤劳致富。

对于耕织能手,国家给予奖励,以鼓励人
民积极从事生产。

3.统一全国货币,方便税收和贸易。

三、军事方面:
1.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对于有军功者,国家给予奖励,
以激励士气。

2.实行连坐法,强化对人民的统治。

对于不遵守法律者,连同家族和邻居一
起受到惩罚。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统治,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商鞅变法的解释

商鞅变法的解释

商鞅变法的解释
商鞅变法,又称秦法,是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商鞅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措施。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秦国的国力,实现统一天下的野心。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取消世卿制度:商鞅废除了贵族特权,废止了封建制度,大量的财富和土地被国家收归国有。

2. 责任上移:商鞅将权力从地方移交给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各地的控制。

3. 九鼎之制:商鞅建立了九鼎制度,用以评定各地的贡献和赏罚,激励人民的生产和奉献精神。

4. 民族政策:商鞅实行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推动汉族和非汉族民众融合,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5. 军事改革:商鞅积极推行军事改革,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并通过改进军事制度和士兵的训练,提升了秦国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运动之一,对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这一变法也引起了众多贵族的不满和抵制,最终在商鞅被杀后,变法政策也逐渐被废除。

但商鞅变法为后来的秦国统一各国、统一度量衡、成为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内容是什么

商鞅变法内容是什么

商鞅变法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支持商鞅进行的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

商鞅变法运动壮大了秦国国力,为秦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它推动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商鞅变法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

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

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啇鞅变法的内容

啇鞅变法的内容

啇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变法是指在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措施。

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一)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商鞅认为,井田制是导致秦国落后的制度之一,因此主张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这一改革措施为秦国的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商鞅认为,军队的战斗力是国家强大的关键,因此主张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这一改革措施激励了秦国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为秦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提供了保障。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认为,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商业则容易滋生腐败和浪费资源。

因此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这一改革措施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粮食和物资储备。

(四)设立县制,实行统一度量衡。

商鞅认为,地方行政管理应该更加高效和有序,因此主张设立县制,并实行统一度量衡。

这一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五)整理法律制度。

商鞅对秦国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整理和规范,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

他主张制定更加公正、
透明和高效的法律,并严格执行。

这一改革措施为秦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秦国的国力和地位,使其能够在战国时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使秦国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之一。

名词解释甲骨文、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名词解释甲骨文、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名词解释甲骨文、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1. 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

它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记录卜辞和古代的宗教、祭祀、政治等活动。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2.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一项改革政策,由秦国宰相商鞅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实施。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土地制度、推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以及改革军事制度等。

在改革土地制度方面,商鞅废除了秦国的封地制度,实行平均分田制,以确保农民的生活稳定和增加农业产量。

在推行法治方面,商鞅采用了严酷的法律制度来取代旧有的刀耕火种的统治方式。

他规范了刑法、赋税以及土地等方面的法律,并设立了监察机构以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

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商鞅消除了封建制度,使国家的政权完全掌握在君主手中,并设立了官吏制度以确保统治的稳定性。

在改革军事制度方面,商鞅实行兵役制度,对军队进行严格的编制和训练。

他通过统一标准,配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和战术,使军队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的实施使得秦国的君主权力得以巩固,国家军事力量
大大增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后来的秦朝统一六国做了重要的基础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
导读: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
黄梁庄镇一带)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

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
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
字为氏”。

卫鞅之祖为卫国君,故又称公孙鞅。

)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

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
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商鞅变法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

商鞅第一次变法
商鞅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杨宽《战国史》185页有这样一段说明:
“《史记秦本纪》说: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

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

居三年,百姓
便之,乃拜为左庶长。

’据此,秦孝公三年已‘用鞅法’,六年因‘百姓
便之’,提升卫鞅为左庶长。

但是《史记商君列传》说:孝公‘以卫鞅为
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据此则下令变法,应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
356年)卫鞅任左庶长之后。

两说相较,当以后说为是。

《战国策·秦策》一说:‘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韩非子和氏篇》又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
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王先谦《集解》认为‘八’上脱
‘十’字,是对的。

从秦孝公六年(即公元前356年)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以后,到二十四年孝公去世,首尾19年,以整年来计,正是18年。

”据此,商鞅第一次变法应在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340年,卫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国,魏将公子昂原是卫鞅在魏国时的朋友,卫鞅就请公子昂和谈,公子昂及友情毫不怀疑,结果卫鞅在会谈后生擒魏将公子昂,趁机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

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商镇)15个邑,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

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

他回到自己的封邑,举兵抵抗,结果失败战亡,而后被下令车裂其尸。

商鞅第一次变法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①,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1)颁布法津,制定连坐法商鞅把李悝制定的《法经》带到秦国,加以公布实行。

并把"法"
改为"律"②,增加了连坐法,从而把秦献公时实行的什伍制变成相互监督纠发的连坐制。

商鞅的法律规定什伍间要"相牧司连坐",即一家有罪而九家相揭发。

若不揭发,则十家连坐。

受到连坐的罪十分重。

商鞅制定的法律规定:不揭发检举的"腰斩",检举揭发的同斩敌人首级一样受到赏赐,窝藏有罪的人与投降敌人同罪。

降敌罪的惩罚是本人斩首,全家罚为刑徒作苦役。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行按军功受赏的二十等爵制为鼓励秦
人作战勇猛,商鞅规定国家的爵位按将士在战场上斩获敌人首级的多少来
计算。

斩得敌人甲士首级一颗的,赏给爵一级。

愿做官的,任以年俸50
石的官职。

官爵的提升与斩首级数相称。

爵位从一级到二十级,愈高享受
的待遇、特权愈优厚。

如升到第十级"五大夫"时,赏赐给300户人家的税地。

爵位在五大夫以上,除享有600户人家的租税供他食用外,还有权收
养宾客③。

有爵位的人,犯了法,还可以减免,"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
则贬,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

"④贬是指降低爵位,"已"是取消爵位。

官职和待遇的获得一律取决于军功,使过去的旧贵族,虽是国君的宗
室族人,没有军功也不能获得爵位。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①,
即不能靠出身就获得爵位,享受特权。

这就严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

(3)重农抑末,发展农业生产商鞅把李悝"尽地力之教"的措施带到秦国,在社会生产中,特别重视农业生产领域。

商鞅根据秦国地广人稀、荒地多
的特点,把重点放②《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①商鞅在秦变法的时间,参见杨宽《战国史》第185页注①的考证。

②《唐律疏义》。

③《商君书·境内》。

④《商君书·境内》。

①《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在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农业生产方面。

他在变法中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②。

"本业"就是男耕女织的农桑业。

"末利"是指制造和经营奢侈品的奇技巧、
刻镂纹绣的一类手工业和商业。

商鞅并不一般地反对工商业,在《商君书》的《去强》和《弱民》篇中,都称"农、商、官"为"国之常官"。

"常官"是
指国家固有的正常职业分工。

他所反对的是商业中的"虱官",即贩卖华丽、好玩的物品,即被他称为"美"、"好"的这两种"虱官",也就是"末利"。

"
末利"并不是指一般的商业和手工业。

商鞅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除制定"复其身"的奖励措施外,还规定:凡
是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就要出加倍的
赋税和劳役,以巩固和发展封建生产关系。

把大家庭分割成小家庭,成为
户头的成年男子就不能再在大家庭的掩护下,游手好闲。

户主为了不被"
举以为收孥",就只有努力耕织。

商鞅发展秦国农业生产的另一个措施是招徕地少人多的"三晋"之民,
来秦国垦荒,为此他制定"徕民"政策。

他用法令规定:三晋(韩、赵、魏
三国)民众来秦国定居,就有地有房,三代免除徭役,不用参加战争。


荒的特别优待,10年不交纳赋税。

"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①,让秦国
人当兵打仗,新来的人种田解决粮食问题,从而使秦国的兵源和粮食问题
都得到解决。

农业是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部门,是人们衣食之源,立国之本。

商鞅在变法中,制定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法令和措施,使秦国的农业
得到大发展,秦国也由此更加强盛起来。

商鞅初次在秦国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国都中"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但是在秦孝公的有力支持下,新法得到
推行。

由于变法的成功,秦国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秦孝公十年,
商鞅由左庶长升为大良造,相当于中原国家中的相兼将军的官职。

商鞅第二次变法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

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

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

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

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

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栎阳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

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

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

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

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

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都治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

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

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