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共3篇

合集下载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项。

民俗是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民族生活在历史中积淀的宝贵财富。

它包括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民俗文化是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上层文化一同构成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整体。

研究民俗文化对于认识民族文化的全景式图像具有重要意义。

一、节令与民俗文化节日,也称岁时节日,具有历史悠久,流传面广的特点,有极强的群众性。

节日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大致说来,节日是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以天文、历法为基础的,因而,节日具有相对固定的节期。

同时,某一日期或某一段时间之所以成为节日,还在于它伴有相应的民俗活动。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

这些节日都伴生了许多民俗活动。

《红楼梦》也对节日进行了描写,大致说来有三项内容:其一,叙述节日中的民俗活动。

第十八回"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写贾府在元宵节迎接贵妃元春"归省"的盛典,接驾的礼仪胜过节日风俗。

书中写到:"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

"五十三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写了贵族家庭欢度元宵节的过程,重点叙述人物活动。

其二,揭示节日文化的内涵。

二十七回描写大观园芒种节的文化景观。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芒种节。

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摆设各色礼物,祭奠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这主要是女孩子的事。

所以,在这一天,大观园内的小姐们都"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旄尾执事的,都用彩线系了。

"一时也道不尽。

浅析《红楼梦》服饰中的满族文化

浅析《红楼梦》服饰中的满族文化

浅析《红楼梦》服饰中的满族文化作者:刘昱雯来源:《大观》2016年第05期摘要:《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对于服饰的描写,不单单是艺术史上的不朽篇章和设计来源,正是由于里面对于其细致的描写,能够推敲出其中蕴含的满族的文化。

从小说中对角色的描写,可以推敲出文章中的鞋子、上衣、裙子等的特征都是怎么跟满清乾隆年间流行的服饰对比联系的。

由此,在这些细节中,我们更加可以仔细分析出一些蛛丝马迹,了解到一些关于清朝贵族的服装文化内涵,以便更加深入的读懂《红楼梦》这部著作和学习掌握红楼文化。

关键词:服饰;满族文化;阶级;贵族自古至今,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而人类在每个时期之所以有不同的习俗和衣着,便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决定的,那么能影响社会环境的关键因素即各个时代不同的政治。

服装和配饰是政治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象征着时代,同时还是时代的符号,不是简单的代表个人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警示着那个时代的人的各自的地位,需要安守本分,切不可越位。

一、时代背景研究《红楼梦》中的服饰及其文化,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背景。

《红楼梦》这样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是我国四大名著中最经典的一部。

曹雪芹的生平用八字总结便是“生于繁华,终于沦落”。

他的家庭从富贵显赫之盛,一下子掉入衰颓的地步,人世的变化无常他都经历了一遍,也就没有了原来的阶级的世俗以及狭隘,预见到了封建贵族一脉不可避免的败落的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

曹雪芹通过自己生活上的感触和出类拔萃的文笔,向后人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族从繁荣到衰落的故事,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没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尤其书中所描写的社会的风俗习惯,更是细腻地反映出了清代的真实情况。

二、红楼服饰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反映清代贵族的小说,跟清代贵族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那其中对于文化内涵时代特征的描述也就一定会跟满族文化有关。

(一)红楼衣着在《红楼梦》里面,衣着配饰的文化特征就是显而易见的例证。

论《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文化-论满族服饰、饮食、重内亲文化

论《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文化-论满族服饰、饮食、重内亲文化

《 红楼梦 》 宴会 礼仪 沿用 清朝满 族贵 族待 客礼 仪 。满汉 全席 是
满族 宴席 的特 色 ,满汉 全 席 大 体分 为五 个 程序 迎 宾 净 面 、茶 台茗
满族 入关 后 , 在 衣 饰 选 材上 得 到 了发 展 ,其衣 着 浸 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许 多
汉 文化色 彩 。这些 汉 化倾 向,令 清朝 统 治集 团十 分担 忧 。 “ 满语 、 骑 射及 服饰 ” 事关 清朝 国体 。 因此 ,统 治 者 为 了 极 力捍 卫 其 满 族 生 活特 色 ,就把 满 族 服 饰 推 向 全 国 ,并 保 持 了 一 定 的满 族 民族 特征。 1 .1 满 族 的服装 又称旗 装 。 旗 装指 “ 清代 满族 人 的装束 ” 。旗装 典型 的特 征 主要 是 :以袍 褂 为 主 ,居 家时 穿长 袍 以便 保 暖 ;外 出时 为 了 骑乘 方便 ,袍 褂 多 有 开衩 ,少 则左 右 两衩 ,多则 前 后 左 右 四开 。衣 服 袖 端 多 带 有箭 袖 ,可覆盖 手 背 。还 有各 种挂 佩。 这 些 服饰 原 本 是 旗 人 的衣 着 , 但满 人入关 后 ,为巩 固在全 国的统治 地 位 ,却要 求 汉 民效 法 其 俗 , 导致 有清 一代满 族服 饰是 中 国服饰文 化 的主流 。 《 红楼 梦》 写 贾宝 玉去 庙 上还 愿穿 的就 是 一身 旗装 。 “ 头 上 戴 着 紫金冠 。齐 眉勒 着金抹 额 ,一 件 大 红箭 袖 ,束 着五 彩 丝攒 花 结 , 外 罩倭缎 排穗 褂 。 ”(《 红楼梦 》 第 三 回)贾 宝玉 这 样 的打 扮处 处
其 书 中所描绘 的 满族服 饰文化 、满族 饮食 文化 、满 洲重 内亲文 化等风 俗 > - - j - 惯 ,更是细 腻逼 真 ,给人 以强 烈的 时代 感。 关键 词 :满族 服饰 文化 ;满族 饮食 文化 ;满 洲重 内亲文化 中图分 类号 : J 7 1 7 文献 标识 码 :A

《红楼梦》的民俗文化

《红楼梦》的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典范,以百科全书式的容量,反映了封建王朝时期四大家族的盛衰,展现了丰富广阔的社会内容,刻化了几十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无疑蕴藏着反映当时社会的丰富的民俗内容。

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列举:一、《红楼梦》中的服饰民俗《红楼梦》中的服饰, 更多地反映的是满、蒙习俗。

《红楼梦》中的袍子是满洲袍,与蒙古袍同源, 有袍子、箭袖、纱衫、皮袄之别。

例如北静王水溶眼里的宝玉“穿着白蟒箭袖”(第15回), 这“袖”便是袍子袖口带马蹄袖的满洲服装, 原为射箭时遮盖手背之用, 后来凡正式礼服的袍子都带箭袖,这与当时满洲礼服基本相似。

“史湘云来了, 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

”(第49回)这“褂子”也是一种清代满、蒙束, 罩在袍子外面, 对襟, 比袍子略短,特别是史湘云的褂子,被林黛玉一见就指她像个蒙古人。

而且《红》中的女人也穿靴子:史湘云“穿着鹿皮小靴”(第49回),“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

鹿产在满洲之地, 红香羊皮也出在蒙古一带。

第63回还写了芳官穿的是绣云头的“厚底镶鞋” , 这更是旗装的明证, 因而起了个犬戎之名, 宝玉叫她“耶律雄奴”。

在《红》中芳官“结一根鹅卵粗细的总辫, 拖在脑后”。

(第63回)宝玉也“编一根大辫”(第3回)与芳官完全相同, 为清代满洲世家子弟幼年时的发式。

男子梳辫本是自拓跋魏以来北方民族之俗, 经契丹、女真、蒙古大同小异, 到清代又保留了下来, 反映着民族自身审美意识的追求。

二、《红楼梦》中的语言文化民俗1、满语:《红》中一般把年长仆妇通称为“麽麽”,这本是满俗称乳母为meme的汉译音。

书中常出现“××家的”等语, 实际出自满语“booi”一词, 还有一些“烧胡了的卷子”、“小蹄子”等也都是满人的惯用语。

2、谚语:谚语是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 在《红》中的谚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红楼梦中的民俗现象及其民俗

红楼梦中的民俗现象及其民俗

《红楼梦》中的民俗现象及其民俗《红楼梦》中的民俗现象及其民俗学价值初探志乔民俗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社会科学。

它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等等学科有着深刻的联系。

而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典范, 具有百科全书之称的《红楼梦》, 这部描写清王朝时期社会生活的鸿篇巨著, 其中蕴藏着许许仁多反映当时社会丰富的民俗内容。

在此, 笔者将《红楼梦》中的民俗现象及其民俗于价方面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红楼梦》中的礼仪民俗礼仪是社会中的民俗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夕勺一生中, 婚丧习俗共有一定的代表甚置艾呈夏巍厂壳漏渝二孩簇益碱猛。

截易茹一举‘普雪弄翠蘸真实、系统地记录了当时社荟的婚丧习俗。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 婚姻这一人生大事, 一般妥经过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征, 请期, 亲迎六个程序, 称为“六礼”。

《红楼梦》中也同样依此习俗, 为贾宝玉举办了婚礼, 订婚时要“吃茶”, 这在《红楼梦》中就反映了比较复杂的婚俗现象。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 凤姐对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 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是一句双关语, 缘起于凤姐“前儿我打发了’头送了两瓶茶叶去”。

价有交待, 后则相互照应。

作者细密的构思, 于是就有了凤姐的“吃茶, 之说。

从字源学的角度卜, “茶”引入婚俗中至少是在唐、宋以后。

不过聘礼用茶, 这与我国古代种茶业的兴阻发达有很大的关系。

这可以从历代论茶的著述中看出来。

例如唐代陆羽著的《茶经》, 晚明“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有“茶癖”, 在吴地为官三年, 写有《惠山后记》, 《龙井》, 其中提到了江南名茶产地顾褚, 天池, 虎丘, 罗界等地。

宋代经济发达, 随着种茶业的发展, 市井之中有了茶坊、茶肆。

后世议婚纳采称「作“茶银”, “茶礼”。

清代表于令《西楼梦·凌窘》中·“母亲写下婚书, 茶银五百亲收。

”孔尚任《桃花扇·媚座》“花花乎, 轿前挤, 不少欠分毫茶礼。

《红楼梦》礼仪研究

《红楼梦》礼仪研究

器物之美:《红楼梦》中的礼仪 与审美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红楼梦》 中,不仅描绘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还通过生动的人物、复杂的情节以 及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清朝中期的社会风貌,其中,器物的礼仪美学更是别具 一格。
《红楼梦》中的器物美学,体现了一种华丽繁复与精致典雅并存的艺术风格。 从大观园的园林景致到府邸的室内陈设,从人物的服饰妆容到宴席的餐具摆设, 无不展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美。这些器物既承载了当时的物质文化,又传递了 深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观念。
一、礼节的种类与特点
在《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各具特色,诸多人物在各种场合所表现出的礼节 也各不相同。大致说来,《红楼梦》中的礼节主要分为家庭礼节、社交礼节和 大礼节。
家庭礼节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礼节注重长幼有序、尊卑有 别。如贾母在家中被视为权威的象征,晚辈们对贾母需行叩拜之礼;而贾政作 为一家之主,对子女的责罚也是极其严厉的。此外,待客之礼也属于家庭礼节 的一部分,例如贾母在招待来访的亲友时,需按照辈分和亲疏程度分别进行叩 见和回拜。
然而,我们也看到,《红楼梦》中的人物也有在特定场合下做出不合礼仪的行 为。例如,宝玉在黛玉面前摔杯砸碗,黛玉在众人面前肆意哭闹等等。这些现 象反映了封建礼仪制度的虚伪和脆弱,也预示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三、结论:《红楼梦》中的礼仪 文化及其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红楼梦》作为一部反映清朝社会的伟大作品,其中的人物和情节 均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这些礼仪文化既体现了清朝时期的社会风貌, 也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红楼梦》也让我们看到,礼仪制度并非铁板一块, 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
第三,贾宝玉的礼节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礼仪文化。贾宝玉作为贾府的公子, 他的言行举止都符合封建社会的礼节。他尊重女性、关爱下人、谦虚有礼,这 些都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曹雪芹《红楼梦》与满族文化

曹雪芹《红楼梦》与满族文化

曹雪芹《红楼梦》与满族文化说起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肯定是不可回避的,而提到四大名著,《红楼梦》历来就被各大学者奉为龙头。

《红楼梦》文字精美,描写细腻而富有诗意,里面有不少唐宋诗词歌赋的影子,剧情上也是多条脉络相互交错发展,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说,其中塑造的各个文学人物形象更是贴近现实,性格复杂而互不雷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与《水浒传》的一百零八好汉一样个性鲜明,并且《红楼梦》中佛道思想贯穿整个作品,是作品的重要线索。

可以说这部作品充满了汉族文学的气息。

然而其作者曹雪芹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旗人子弟,是属于满族这个少数民族的。

曹雪芹家族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其祖父曹寅是康熙帝的陪读书童,任江宁织造,还是著名的学者,所以曹雪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下,精通汉学也是顺理成章。

但是曹雪芹终究是一个满族旗人,其作品《红楼梦》中就一定会有满族文化的痕迹,这些满族文化痕迹是《红楼梦》有别于其他汉族文学、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所以对于《红楼梦》中的这些满族文化痕迹不可不谈。

满族文化有别于汉族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服饰打扮。

曹家世代任江宁织造,那么曹雪芹对贵族服饰的织就工艺、花纹材料等等都非常清楚,并且在《红楼梦》中有许多地方是对人物衣着服饰的描写,比如《红楼梦》中对重要角色王熙凤初登场的穿戴描写就是“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11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9页—第40页11珠髻、珠钗以及缨络圈等等这些名贵装饰品是汉族历来就存在的,姑且不论,但是这窄褃袄就不得不说了。

窄褃袄的特点就是腰身窄,将身体收得比较紧,这样可以显出腰身的弧线来,即显身材。

而窄褃袄并不是汉族的创造,汉族的贵族服饰历来都是长衣雅带,明朝及其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也没有出现过窄褃袄这个服装样式。

窄褃袄是满族的创造,因为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无论是游牧还是征战,满族人民都与骑马紧紧联系在一起,而长衣骑马有所牵绊,活动起来不太方便,窄褃袄则比较适合满族人民,因为窄褃袄衣服紧收,不会被牵绊,而且活动起来也比较方便,衣服紧裹在身上,也有助与原处于中国东北的满族人民抵御寒冷,并且更显身材。

满族家庭教育方式在《红楼梦》中体现

满族家庭教育方式在《红楼梦》中体现

满族家庭教育方式在《红楼梦》中的体现摘要:笔者试图以《红楼梦》为例,从家庭观念、德育教育、自主性学习等方面探讨满族家庭教育的科学实用性,给现代的家庭教育以启示。

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清朝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了中国长达300年之久,这与清统治者重视满族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

由于当时学校教育还不很发达,家庭教育在满族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满族人的家庭教育不仅着眼于满族日常生活与子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还将家庭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红楼梦》是清中叶前满族生活的万花筒,里面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满族人教育方式的真实写照。

朱一玄在《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中转引《古今小说评林》观点,更指出《红楼梦》“书中所写规矩礼节,皆八旗世族中家法”。

希廉先生《红楼梦总评》中所提“全书所记,皆康、雍间满汉之结构”,衣、食、住、行、礼仪、信仰等细节。

笔者试图以《红楼梦》为例,探讨满族家庭教育的科学实用性,给现代的家庭教育以启示。

,他们认为,幼年的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社会化及性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满族社会,对学前儿童较宽松,以后逐渐加严,直到长大为止。

满族家庭教育有如下几个特点:1、强调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个人的成长不脱离家庭及亲属集团。

集团与父系亲属集团同样起作用。

《红楼梦》中的宝钗黛玉投奔贾府,皆是母系亲属关系。

黛玉母亲去世后,其父欲送其去贾府居住,书中有一段记载:“那女学生原不忍弃父而去,无奈他外祖母必欲其往,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已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减我内顾之忧,如何不去?”。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黛玉去贾府,首先是外祖母要求她必须去,其次是其父觉得她母亲过世又无姐妹,也想送她去。

从中可以看出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而且满族人无论男女对母系集团的亲属关系是非常认同的,并无任何歧视。

浅谈红楼梦中的宗教与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宗教与民俗文化

浅谈《红楼梦》中的宗教与民俗文化专业:09新闻学学号:2112509115 姓名:柳迪《红楼梦》被列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原因除了其自身所拥有的艺术成就之外,更因为它是一本包罗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各基本层面的巨著。

《红楼梦》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已经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化石和标本了。

一.《红楼梦》中的宗教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哲学派别有:儒、佛、道。

这三中宗教派教,往往是相互渗透的,《红楼梦》之中,这三种思想错综复杂的得到了体现。

《红楼梦》中,儒家思想反映的也比较复杂。

这一点,在宝玉身上有所体现。

虽然他“并不想自己是男子,须要为子弟的表率”,但是“父兄、伯叔、兄弟之伦,因是圣人之遗训”,却始终是“不敢违逆”的。

于是有了宝玉虽对贾政等人追求功名、专习四书五经不赞许,却也不得不勉强应对。

在遵从父母之命错娶宝钗时,也并没有随黛玉而去,反而参加了科考。

最后出家时,也走到贾政船头,磕了一个头。

此处可见宝玉亦或是曹雪芹还是抱有一定的君臣思想的。

而宝玉的自始至终,对四书五经八股,对所谓的仕途经济不屑一顾,称自己为“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对于宝钗、湘云、袭人此类的劝说均视为“混帐话”,而又与和他不同“俗人”,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可见这也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

曹雪芹反对的是封建,而他也并非儒者,于是他的无可奈何便造就了《红楼梦》的亦儒非儒。

《红楼梦》一开头,叙述石头的来历,是女娲补天所遗漏后修炼通了灵性。

经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

这一僧一道,又贯穿全书的始终。

僧、道、女娲补天,便是佛家中所言,神女仙师了。

同时,书中所写前世今生,因果所报,也正是佛家所一贯提及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红楼梦》中的清代满族游艺习俗

《红楼梦》中的清代满族游艺习俗

《红楼梦》中的清代满族游艺习俗作者:白燕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3年第09期[摘要]本文对《红楼梦》中的四种满族游艺习俗(放鹰、射鹄子、玩鸟儿、抓子儿)进行梳理和探究。

这四种游艺习俗皆与满族传统的狩猎生活和骑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的产生与存在体现了满族固有的尚武精神;但是另一方面,它的衍生和变异又折射出满族入关以后在承平生活以及汉族文化的包围之下尚武精神的蜕变。

[关键词]放鹰射鹄子玩鸟儿抓子儿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与汉族不同的民风习俗。

在入关后的数百年间,随着满汉文化的进一步交融,满族的风俗习惯也不断地发生改变。

由于风俗本身具有传承性、变异性、创新性等多元社会文化特征,因此入关以后的许多满族风俗,已经并非原汁原味的满洲旧俗,而是在此基础上又杂糅了部分汉族风俗,进而形成了在八旗社会中普遍盛行的旗人风俗。

关于这一点,在小说《红楼梦》中有充分体现。

《红楼梦》这部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伟大作品,它的风俗描写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还呈现出“满汉结合”、“满汉一体”、“满汉交融”的独特景观。

这在服饰、饮食、称谓、婚姻、丧葬、生育、礼仪、信仰以及游艺习俗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而其中放鹰、射鸪子、玩鸟儿等游艺习俗的发生和变异,于此细微之处亦可折射出八旗社会的历史兴衰和文化变迁,颇具有研究价值。

一、放鹰放鹰是清代八旗子弟娱乐中的一种。

《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写宝玉问柳湘莲近日可曾到秦钟的坟上去了,湘莲道:“怎么不去?前日我们几个人放鹰去,离他坟上还有二里。

”此即满族“放鹰”习俗。

满族先民很早就懂得猎鹰。

鹰被驯化之后,可以用来帮助猎户捕获猎物,俗称“放鹰”。

捕鹰一般在秋季进行,将野性十足的鹰捕获后带回家,首先要“熬鹰”,在熬鹰房将鹰上架,加上“脚绊”,几天几夜不许睡觉,磨掉其野性;然后再通过“过拳”、“跑绳”等环节,使鹰听到吆喝就能来到猎者的手臂上;最后还要对鹰进行“勒膘”,即把肠油刮出,使肌肉强健,便于捕获猎物。

《红楼梦》里的满语元素

《红楼梦》里的满语元素

《红楼梦》里的满语元素满语“wahan”意为“蹄子”。

满族先人是游牧渔猎民族,骑马打猎,豢养牲畜,因此,市井俗话的口头语常与牲畜有关。

这一习惯用语在东北延续至今,如“熊色(sai)”“完犊子”“犟驴”等等。

满语“蹄子”是被用来称呼小孩或年轻的人,表达特别的情感。

这个词的音译是“瓦罕”,曹雪芹选择的是汉译,词意一目了然。

语言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游牧渔猎时代的“小蹄子”,大约不分男女只要是年轻人或小孩子都可被称作小蹄子,到了曹雪芹的时代,这个词适用范围缩小到女眷圈子,词意却多了起来。

“小蹄子”在《红楼梦》中频繁出现,几乎成为宁国府和荣国府女性口头专用词。

遍览全书,男性中只有贾琏说过一回。

书中的“小蹄子”,都是被用来称呼年轻女性。

地位高的人称呼地位低的人,年长者称年龄小于自己的人,地位相同年龄相仿者互称,词的表意颇为丰富。

1.说笑玩闹中的“小蹄子”,其乐融融。

书中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家宴上贾老太太讲了一个笑话:“一家子养了十个儿子,娶了十房媳妇儿。

惟有第十房媳妇儿聪明伶俐、心巧嘴乖,公婆最疼,成日家说那九个不孝顺。

这九个媳妇儿委屈,便商议说:‘咱们九个心里孝顺,只是不像那小蹄子儿嘴巧,所以公公婆婆只说她好。

这委屈向谁诉去?’有主意的说道:‘咱们明儿到阎王庙去烧香,和阎王爷说去,问他一问:叫我们托生为人,怎么单单给那小蹄子儿一张乖嘴,我们都入了夯嘴里头?’那八个听了,都喜欢说:‘这个主意不错。

’”这笑话中妯娌九个称她们的小叔子媳妇为“小蹄子”,恰与整个笑话融为一体,也让这笑话更口语化,听起来气氛酣畅。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大观园里摆上了螃蟹宴,鸳鸯等正吃得高兴,见王熙凤来了,鸳鸯等站起来道:“奶奶又出来作什么让我们也受用一会子。

”凤姐笑道:“鸳鸯小蹄子越发坏了。

我替你当差,倒不领情,还抱怨我。

还不快斟一盅酒来我喝呢。

”鸳鸯是贾母最为得力的大丫鬟,旗人规矩是小辈必须敬重长辈的仆人,因此王熙凤对鸳鸯都是恭恭敬敬称作姐姐的。

《红楼梦》满族风俗研究之我见

《红楼梦》满族风俗研究之我见

《红楼梦》满族风俗研究之我见
》)
一、《红楼梦》描写的满族风俗准确可靠
《红楼梦》作为清末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描写的满族风俗准确可靠,
把旧时的盛况和宴乐活动一一道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

以林如海、秦可卿为代表的满族贵族,在《红楼梦》中,他们在家庭中展现出的近代
满族礼俗,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满族老祖宗刻苦训
练家眷,规范其行为,以示贵族荣华;家规中以恭敬父亲为核心,延伸出
满族古老的宗祠风俗;满族宴会,讲究食物的种类、配置的顺序,严格要
求宾客协调其行为,才能够圆满落幕。

二、《红楼梦》中满族礼仪规范深得古代社会影响
在《红楼梦》中,林如海如实写出来的满族礼仪规范,深得古代社会
影响,最能反映满族社会的伦理道德、风习习俗,以及族群的平等关系和
客气礼貌。

林如海的后妻李纨,在丈夫坐过正后,把自己看做大家的客人,认为自己应当表现得客气,不要显露自己的实力;贾宝玉的母亲贾母,把
礼仪看做人生的修养,尊重家规和礼仪,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同时,《红楼梦》中流传的满族风俗习惯也受到了当时宗教文化的影响,比如进
补吃饭、婚丧祭祀仪式等,都是受。

红楼梦中的礼仪

红楼梦中的礼仪

红楼梦中的礼仪以前读着从没注意过,问一个安原来这么麻烦。

贾宝玉先代贾母问了贾赦,然后才自己请安,贾赦需要先站起来,回贾母的话。

到了邢夫人处也是一样,邢夫人要先向贾母请安,然后贾宝玉再向邢夫人请安。

想想看那个请安的场景,贾母其时并不在场,只是委托贾宝玉来向贾赦问候一下,贾赦以及邢夫人都要在贾宝玉面前给并未到来的贾母请安,然后才能接受贾宝玉对他们请安。

这个场面对于礼仪的执行真的是很严格,在今天看来还颇有几分怪异但是仔细推敲一下也能理解。

俗话说:“满洲人规矩大。

”满族十分注重礼节。

满族常见的礼节是请安、打千。

过去小辈对长辈,三天一请安,五天得打千。

请安为小礼,垂手站立,鞠躬唱喏:“请某某安。

”打千为大礼,其形式男女有别。

男人见到长辈,先哈腰,左腿前伸并弯屈,右腿曳后;左手扶膝,右手下垂,与此同时唱喏:“请某某安。

”女的头微低,双手贴腹相交,膝下蹲,同时唱喏:“请某某安”。

《红楼梦》第八回有描写家人见宝玉时请安、打千的情景,它这样写道:“一见了宝玉,赶来都垂手站立。

独有一个卖办名唤钱华,因他多日未见宝玉,忙上来打千请安。

”满族请安有“定省”,即少辈对高龄长辈固定每天“请早安”、“请晚安”,这又称“晨昏定省”。

抱腰接面礼是满族表示最亲密的大礼,一般用于至亲相见。

其形式是,右手抱腰,左手抚背,交颈贴面。

此俗自后金时就兴,“亲旧相见者,必抱腰接面,虽男妇间亦然”。

至亲相见也有行“顶头礼”的,这一般常见于老两口之间,老头出远门回来,老太太迎上前,用脑袋顶着老头胸脯,老头轻轻地抚摸一下老太太的脖子,或拍拍后脑勺就行了。

满族“俗尚齿,不序贵贱”。

平日见到长辈,不分贫富尊卑,皆尊称“马法”满语,意为爷爷。

路途上遇见长辈,“必鞠躬垂手”而问“赛音”满语,意为“好”,待长辈走过去后,少辈才可行动。

少辈到长辈家,“虽宾必隅坐”。

长者到少辈家,少者必打千请安。

妇女席炕做活见到长者进屋,则“跪膝而坐,以右手指加于眉端”,连续三下;如果是平辈不跪,则只抚眉端三下,表示敬意。

《红楼梦》与满族风俗

《红楼梦》与满族风俗

《红楼梦》与满族风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本是汉人,祖居辽阳,在满族还没有入主中原的时候,曹家就已归隶于清兵的满洲正白旗包衣旗籍。

清入关以后,曹家世为清朝皇室内务府之奴。

我们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讨《红楼梦》这部“无朝代年纪可考”的奇书,就会发现书中充满了满族的习惯和风俗。

我们仅从以下十个方面来探研:第一,称呼。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称呼习俗,《红楼梦》中男女长幼、主奴之间的称呼,多为满族习俗。

老祖宗《红楼梦》中,称贾母为老祖宗。

如第三回,凤姐初见黛玉,说着便用手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又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别再提了。

”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竞忘了老祖宗了。

”“老祖宗”本是男称,满族习俗把“高辈”女人称为老祖宗。

《清稗类钞》称谓类“太后之称谓”词条里说:“光绪朝,宫廷自皇帝以次,及于宫眷,均呼孝钦后以男称,有时亦呼老祖宗,又或称之为老佛爷,德宗则称之曰亲爸爸。

”孝钦后就是慈禧太后。

爷满族称爷,不是祖父的意思,而是对男性的尊称。

如第十六回中赵嬷嬷道:“我喝呢!奶奶也喝一盅。

怕什么!只不要过多了就是了。

我这会子跑了来,倒也不为酒饭,倒有一件正经事,奶奶好歹记在心里,疼顾我些罢!我们这爷,只是嘴里说的好,到了跟前就忘了我们……”这里的爷,指的是贾琏。

《老残游记补编》里,也有这样的记述:〔满族〕宋德胤139《红楼梦》与满族风俗/宋德胤“初次见面,可以称某大爷、某二爷,汉人称姓,旗人称名。

你看《红楼梦》里,薛蟠是汉军,称薛大爷;贾琏、贾环就称琏二爷、环三爷。

”《红楼梦》中就是这样称呼年轻的男主人。

奶奶满族称奶奶,不是汉族祖母的意思,一般是年轻已婚女人用得最多。

例如第十五回,老尼道:“这点子事,要在别人,自然忙的不知怎么样!要是奶奶跟前,再添上些,也不够奶奶一办的。

俗语说的:‘能者多劳。

’太太见奶奶这样才情,越发都推给奶奶了,只是奶奶也要保重贵体些才是。

从《红楼梦》的饮食文化看满族食俗

从《红楼梦》的饮食文化看满族食俗

从《红楼梦》的饮食文化看满族食俗一、背景介绍《红楼梦》作为满汉文化交流的代表,里面“芸芸众生,世态百相,皆毫芒毕现,巨细靡遗”,全面地展现了清代封建社会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虽然作者有意隐藏真实的时间年代,可是在字里行间,衣食住行中,仍然带有作品人物生活时代的气息,尤其是与作品人物息息相关的饮食特色,更能反映作者所生活的朝代背景。

清代文人更是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的评述。

作者曹雪芹以其独特的视角道出了这个封建末世的繁华与奢靡,由曾经的富贵显赫到后来的环堵萧然,他经历了人生百态,通过著书论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

王公贵胄,贩夫走卒,公侯千金,布衣优伶,婚丧嫁娶,读书做官,宴饮待客等等,都显示那个时代特有的等级和规范。

而其中充满鲜明民族特色的饮食描写,更是真实地再现了清代贵族的饮食文化风貌,再现一个封建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过程。

二、《红楼梦》中的满族饮食文化《满洲源流考》载:“地不爱宝,百产精咸粹于斯,农殖蕃滋,井里熙阜,而且环珍可以耀彩,嘉珉可以兴文,丰毳可以章身,灵苗可以寿世。

”这是对白山黑水的自然环境的描述,对于世世代代居住在东北的满族人来说,只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才能在奇寒的气候下生存。

从《红楼梦》的饮食文化中,我们看出满族先民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食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喜食野味东北位于我国的北温带,所形成的民俗正和这一地理因素有关。

东北高寒山林中崛起的满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为他们主要的生存方式。

在以渔猎为生的年代,满族先民为了生存,要靠打鱼和捕猎才能维持生存,食用大量的肉食才能抵御风寒。

身处白山黑水之间,满族先民有条件享受莽莽深林带来的丰富馈赠。

长期生活在东北的高寒之地,渔猎是他们主要生产活动,亦是他们的衣食之源。

在《红楼梦》里,第五十三回门头乌进孝向贾府进贡的单子上,有着众多的东北特产: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野猪二十个,家腊猪二十个,野羊二十个,青羊二十个,家汤羊二十个……这是在以渔猎为生的年代,满族人“养成了食肉衣皮的生活习性,这些贡品客观上反映的是原始八旗遗风,让我们不难品味出《红楼梦》中隐显的这种原始狩猎民族的胡马嘶风,那种壮美的情怀和感受。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五篇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五篇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五篇第一篇:《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论文题目:《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姓名:xxx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xxxxxxxxxx摘要:民俗是社会生活史的活化石。

《红楼梦》中透过民俗文化写出了许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趋炎附势、落井下石。

写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写出了人性丑陋的一面,《红楼梦》可谓是那个年代的活化石。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享誉中外的文学名著,它还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从饮食、服饰,到民间游戏娱乐,从岁时风俗、婚俗、葬仪,到建筑、工艺,再到医学,无不体现着《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因此《红楼梦》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红学”。

《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涉及广泛,在这些民俗中蕴含了许多文章。

首先,写出了贾府的奢侈。

例如:贾府的饮食、服饰文化,以及建筑、工艺文化则突出表现了贾府这个大家族的奢侈,从上到下,上到太太、奶奶,下到丫鬟,皆是如此。

其次,折射出人物形象及个人命运。

例如:贾府的婚俗、葬仪,民间游戏娱乐、岁时风俗,则深刻揭示了贾府众人的人物性格及命运。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十分注意风俗民情的描写,给红楼增添了美丽的色彩。

关键词:奢侈个人命运盛久必衰正文:引言《红楼梦》涉及的民俗文化颇多,且丰富多彩,仅从饮食、服饰,民间游戏娱乐、岁时风俗、婚俗、葬仪、建筑、工艺、医学几个方面便可罗列出众多内容。

以下皆是其内容。

一、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大概很少有小说不描写吃的。

但是不少小说,包括《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也只是为写吃喝而写吃喝,写法相对单调贫乏。

如《水浒传》凡写到吃喝,无非是,“但是下口肉食,只顾将来,摆一桌子”,“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肥鹅熟肉,细巧果子”。

《金瓶梅》系世情小说,理应在吃食上精细,但也是粗粗几笔,无甚特色,总是“入口即化”几个字读来味同嚼蜡。

《红楼梦》却不同,每次谈吃,随着场合的不同,不仅吃的东西不同,吃的方法也不同,而且围绕着吃,人物的情态性格、生活的矛盾斗争都像活的一样浮现在读者面前。

《红楼梦》与相声及满族文化

《红楼梦》与相声及满族文化

《红楼梦》与相声及满族文化崔立君谈《红楼梦》与满族文化的话题,大概不会有人感觉奇怪。

毕竟《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生在清朝,是满族人,《红楼梦》书中也充满了满族的文化民俗描写。

但把相声话题放到《红楼梦》里边一起谈,可能会让人感到诧异。

相声与《红楼梦》有什么关联?相声与满族和满族文化又有什么关联?《红楼梦》里有大量的诗词歌赋以及民俗文化活动和戏剧表演的描写,可没看见关于相声的描写呀?不错,书中确实是没有关于相声的直接描写,但不等于与相声没有关联。

细读之,《红楼梦》不仅与相声有关联,而且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相声在那个时代的存在和影响。

而相声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又与满族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

我们先来谈谈《红楼梦》与相声的关联。

了解相声历史的人,都清楚相声一词经过“象生”——“像声”——“相声”这样一个衍变过程。

“象生”一词最初是在哪本书籍中出现的?似乎无法查实。

但最初出现的这个词,并不是指今天的相声,其外延是比较广泛的,画画、模拟、口技、杂耍等等都包涵在内。

经过漫长的发展,这个词逐渐剔除了其它的表现形式,发展成单一指向,就是现在的相声艺术。

而如今能够查到的最早体现与相声艺术相关表述的书籍,就是《红楼梦》。

虽然“象生”这个词在《红楼梦》中仅仅出现了一次,但对我们研究《红楼梦》与相声的关联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过去不少相声老艺人曾把朱绍文认定是相声艺术的创始人,可侯宝林等人经研究后推翻了这个说法,考证出朱绍文之前就有相声艺人。

现在曲艺界比较明确的说法,最早有记载的相声演员是张三禄。

也有说朱绍文曾向张三禄学习过,应该算是张三禄的徒弟,但这一说法存有很大的争议。

更多的说法是朱绍文把相声这种艺术形式予以确认,并首开先河正式收徒,开启了一代一代的师承模式。

相声从业者的家谱,打他开始,一直传到了如今的第十代。

所以,朱绍文在相声历史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红楼梦》里出现“象生”一词,是在第三十五回。

薛蟠惹哭了妹妹宝钗,后又将她逗笑。

关于满族文化和民俗的实践报告

关于满族文化和民俗的实践报告

关于满族文化和民俗的实践报告机电信息工程学院测控一班:满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

满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巩固曾做出过重要贡献。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了解正确评价历史上满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诸问题,我们研究满族文化和民俗的内容。

满族是历史影响尤为显赫、人数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目前全国满族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国内满族总人口为1068.23万人。

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超过全国满族人口的半数。

其次为河北、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河南、新疆、宁夏、甘肃、福建、山东等省市自治区,以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广州、兰州、呼和浩特、成都、西安等地。

除这些主要集中分布地以外,满族人口在海内外各地都有分布。

起源: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原住民族。

现存的文字记载与考古发现均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由于满族的先民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文字,相关的文字记载多是中原地区汉族史家的见闻,这些文字均收录于《山海经》《竹书纪年》《史记》《战国策》等书中,当时通用对满族先民的称呼是‘肃慎族’。

肃慎是古满语jurSen的音译,原意是氏族子弟。

当时肃慎族主要生活在今天黑龙江中下游到外乌苏里沿海地区。

到了两汉时期秽族人在松花江流域建立夫余王国,肃慎族中的一个部落‘挹娄部’依附夫余国而强大起来,因此汉代把肃慎族也称为‘挹娄’。

大约到了北魏初年挹娄’衰落,另一强部‘勿吉’兴起,勿吉人通过武力使肃慎各部臣服,并南下吞并了夫余国。

因此这一时期史书将满族先民统称为‘勿吉’。

‘勿吉’建立了短暂的酋邦联盟到隋朝初年就分裂了。

大致分裂为:白山、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铁利、枯悦、等部落。

其中粟末、黑水、两部实力最强。

粟末部长期臣服于南方的强国高句丽,隋炀帝征高句丽时粟末部曾派兵援助高句丽引起隋朝不满,隋炀帝下令将文档中‘勿吉’二字全部改为‘靺鞨’意思是羊尾巴。

这个蔑视的称呼从此成为史学术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共3篇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1
《红楼梦》是一部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名著,其中不乏描写满族人文化和习俗的片段。

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值得深入了解和研究。

本文将从《红楼梦》入手,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满族的文化和习俗。

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北方草原。

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以骑射和游牧为生,奉行“舍生取义”、“勇武刚毅”等精神,这些特点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是婚姻习俗。

满族的婚姻习俗独具特色,婚姻不仅是男女之间的私事,更是家族、部落之间的联姻。

在《红楼梦》中,贾母和贾政为了家族的利益,不得不安排贾宝玉和史湘云的婚事,这就是典型的满族婚姻模式。

在满族传统的婚礼上,有“请礼”、“迎娶”、“抬嫁”、“迎亲”等流程,还有特殊的婚俗习惯,比如新娘要在担架上被抬进门槛,以示谦卑和纯洁。

其次是服饰习俗。

满族有其独特的服饰文化,男士喜欢穿长袍和紧身裤,女士则喜欢穿袍子和褂子。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史湘云的穿着和装饰都有满族的影子,比如穿褂子、戴花饰、挑绣鞋等。

此外,满族人还有打马球和划船的习俗,这些都需要特殊的服装,例如马球队员要穿马靴和鞭子,船夫要穿蓑衣和渔帽。

第三是宗教信仰。

满族人信奉多种宗教,包括萨满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在《红楼梦》中,宝玉亲眼见到了贾母带着家里的佛像和道士祭拜祖先的仪式,这充分展示了满族的宗教信仰和仪式文化。

此外,满族人还有独特的纪念祖先和英雄的仪式和庆典,例如祭祖典礼、守边节等。

第四是饮食习俗。

满族人喜欢吃肉和奶制品,如牛肉、羊肉、牛奶、酸奶等。

在《红楼梦》中,贾府的饮食多样且讲究,添碗、回锅肉等满族菜品也有出现。

此外,满族人还有烤全羊等特殊的宴席和宴请规矩,比如喝酒时要碰杯,并说一些祝酒话语。

最后是音乐舞蹈。

满族人热爱歌舞,能歌善舞。

其中有满族舞、火神舞、喜鹊舞等。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妹妹秦钟舞美豔动人,舞姿优美,引来了宝玉和黛玉的赞美。

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满族的音乐、舞蹈也融入了文化习俗、民族性格等方面的特点。

综上所述,满族的文化和习俗丰富多彩,充满传统和历史底蕴。

《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满族的风土人情、婚俗、服饰、宗教、饮食和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步伐加快,满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日渐受到重视,希望通过多样化的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满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满族是中国优秀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和习俗源远流长,充满着传统和历史底蕴。

《红楼梦》作为经典文学作品,真实地展示了满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满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加重要。

我们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加强对满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满族文化的价值和独特之处,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2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作为一部描写富贵人家的小说,满族文化在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得到了体现。

本文将从满族婚俗、服饰、饮食等方面来探讨《红楼梦》中的满族习俗。

满族婚俗
在《红楼梦》中,贾母的第三位儿子贾琏娶了雪雁作为妻子。

而满族婚礼中,婚姻的形式大多是包办婚姻,女方的父亲会找人替女儿选婚。

同时,在满族的习俗中还有“银子婚”的说法,即男方家要给女方家大量的银子,作为买下妻子的代价。

贾琏也构建了这一满族婚姻习俗,通过贿赂雪雁的父亲,收买婚礼中的一切,娶回了雪雁。

可见,《红楼梦》中的满族婚俗与实际情况十分贴合。

满族服饰
在《红楼梦》中,满族服饰的描述也相当丰富。

如贾琏曾穿着满族服装去会雪雁,被称为“满眼翠波、直肚耸胸、四棱方口、金环耳钉、银花串项”的“满族花裙子”。

这一服饰的特点是颜色鲜艳,布料华丽,并且带有鲜艳的刺绣。

在满族习俗中,服饰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服饰会搭配不同的场合。

比如在结婚时,新郎新娘需要穿着红色的双喜服和配套的头饰,而在葬礼上,人们则会穿着素色的衣服以表示哀悼。

满族饮食
《红楼梦》中也描写了一些满族的饮食习俗。

如在主角林黛玉的生日宴会中,宝玉曾在寿桃上扎了几个金梅。

而这个行为是满族的传统风俗之一,用以祈求安康。

此外,《红楼梦》中还提到了贾母在北方过年时吃的年糕和鸡鸭鱼肉等食品,这些食品也是满族人常吃的节日美食。

总的来说,满族文化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婚俗到服饰和饮食等方面,满族的传统和特点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正是这些描写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多彩,也对后人了解和传承满族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红楼梦》中满族文化的描写,我们不仅了解了满族传统婚俗、服饰和饮食等方面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满族文化的魅力。

同时,这些描写也展现了作者对满族文化的深度了解和尊重。

通过小说的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满族文化,让这一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3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红楼梦”中,满族习俗是非常突出和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小说中,通过对满族春节、婚礼、葬礼等习俗的描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满族独特精神与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解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满族春节是非常盛大隆重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满族人会在家中贴上“春联”、门神,每家必备“年货”,全家团聚,互相祝福。

并在除夕夜选择燃放鞭炮和吃年夜饭等活动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欢庆。

其中,满族对于“年货”的讲究更是无以复加,其产品种类包括大米、豆子、面条、肉类、鱼等。

这些年货准备于腊月二十三日即小年挂角儿,腊月二十四日初一吃。

春节过后,满族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巧遇” “三元” “二拜头”,可以看出满族人非常重视家庭、亲友间的关系和社交礼仪。

另一个满族习俗的重要部分是婚礼。

婚礼是满族习俗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被视为民间庆典中的“皇冠上的明珠”。

从服饰到程序,从音乐到美食,从礼仪到道德,都对满族传统文化底蕴如数家珍。

在这个庄严的仪式上,新娘和新郎都要穿上传统的满族婚礼服饰。

新娘要戴上特制的“发饰”,新郎手持红绸交椅,骑着婚马前往女方家中迎亲,履行汉族婚礼中“迎娶”仪式,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满族的传统文化,也展示了满族家庭观念的特点,以及他们对彼此亲情、友情、情感的重视。

而对于满族的葬礼,同样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

在小说中,王
熙凤的丈夫戚家的葬礼可谓是令人难忘的。

在这个繁复的仪式中,除了有殡葬仪仗队、鞭炮齐鸣、神谕借宿等传统风俗外,各类礼仪、程序更是一应俱全。

而在葬礼结束后,还需要进行“观念”、“入冥”、“逝者生前居住的户屋拆毁焚烧”等步骤,反映出满族人对先辈的敬仰、对生死、对祭祀等方面的精神追求。

总体来说,满族习俗在《红楼梦》中是一种精妙绝伦的文化符号,凸显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底蕴。

对于我们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深入研究满族习俗的含义和背景不仅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也会增进彼此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通过对《红楼梦》中满族习俗的探讨,我们不仅了解了这部文学经典中的精彩描写,更深刻地认识了满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满族习俗的丰富多彩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异同点展现出的区别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通过对不同民族习俗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鉴,实现多元文化的共生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