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与民俗文化

摘要:伟大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伟编巨制中对时代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作了充分的、艺术的展示,被誉为18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的风俗画卷。他为我们后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时代的风俗民情的全貌,提供了一面珍贵的“风俗宝鉴”。

关键词:民俗文化. 红楼梦

“千载红楼梦,再话一千年”,这是高中语文老师在讲黛玉葬花这一节的结束语。至今不曾记得,这使我对红楼梦这部可再话一千年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什么使得这部小说能流传千古?民俗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清代的民俗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活文化事象。由于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时代、地域、民族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清代的中国民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必然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之中受到它赖以生存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所影响并发生变化。从这一历史视角来观察、探讨,清代的民俗事象就不仅具有一般民俗的集体性、变异性、神秘性、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共有的特点,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特点。这些新的特点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民俗的民族性方面,满汉民族相互交汇,互相吸纳,走向融合。

2.南北民俗的互动与融合。民俗有鲜明的地域性,南北地域不同,出现北方的粗犷、南方的柔弱等多方面的差异性。

3.西学东渐,中外文化碰撞,外来民俗文化渗透到华夏民俗之中。自汉唐以来,外来民俗文化一直不断地输入中国,为古老的华夏民俗文化所吸纳。

总之,综观这一时代的中国民俗文化的构成是极为复杂而丰富的。它既有中国民俗构成、发展中的共同性,又有它所处历史时代的特殊性。

二、红楼梦中的礼仪民俗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婚姻这一人生大事,一般要经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称为“六礼”。《红楼梦》中也同样依此习俗,为贾宝玉举办了婚礼,订婚时要“吃茶”,这在《红楼梦》中就反映了比较复杂的婚俗现象。《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凤姐对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是一句双关语,缘起于凤姐:“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前有交待,厚则相互照应。作者细密的构思,于是就有了凤姐的“吃茶”之说。

从字源学的角度讲,“茶”引入婚俗中至少是在唐、宋以后。不过聘礼用茶,这与我国古代茶叶的兴旺发达有很大的关系。这可以从历代论茶的著述中看出来。例如唐代陆羽筑的《茶经》,晚明“公安派”领袖袁宏道有“茶癖”,在吴地为官三年,写有《惠山后记》,《龙井》,其中提到了江南名茶产地顾渚、夫池、虎丘、罗界等地。

宋代经济发达,随着中茶叶的发展,市井之中就有了茶坊、茶肆。后世议婚纳采称作“茶银”,“茶礼”。清代表于令《西厢梦·凌窘》中:“母亲写下婚书,茶银五百亲收。”孔尚任《桃花扇·媚座》:“花花乎,轿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由此我们可见,至迟在南宋时期,“茶”已介入了婚姻之中,但只是以茶为婚礼的萌芽,还没有专门用“茶”当作纳采。到了明代,才有婚俗中的“下茶”的专称。明万历年间人许次纾《茶疏·考本》云:“茶不称本,植必子生,

古人结昏(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许氏所谓“古人”乃指宋代而言,且“下茶”之礼寓有象征意义,取“一言而定终身”不可改变之意。带有封建时代要求妇女“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这是以茶礼作为聘礼下定的民俗习惯在封建时期畸形发展的结果。而祖籍江南金陵的贾家自然对“下茶”之礼都比较了解,所以凤姐说林黛玉“吃了我们家的茶”,字面意思是“尝了我送给你的茶”,潜台词却是“受了我们家的聘礼”的戏谑.引得在场的人都哄笑起来。而这句话正好点中了黛玉的“心病” ,“林黛玉红了脸,一声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曹雪芹以传神之笔,通过江南婚俗中盛行的“茶礼”的巧妙运用,透露出了黛玉初恋宝玉的内心隐秘在《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描写“宝钗出闺成大礼”时,我国传统的婚嫁习俗就比较深刻地表现出来了:“一时大轿从大门进来、家里细乐迎出去,十二对宫灯,排着进来,倒也新鲜雅致、傧相请了新人出轿,宝玉见喜娘披着红,扶着新人,蒙着盖头。”不论从贾府的满人也好,或是从了满俗的汉人也罢,宝玉的婚礼过程正如书中所言,一是按“金陵旧例”来进行的,l这也正是汉族人典型的婚嫁习俗。

从礼仪习俗的演变格局来看,婚嫁制度比较完备传承也最为悠久。在《红楼梦》中还记叙了其他的婚嫁礼仪,如女子出嫁前要“开脸”,婚后要“开箱”,薪婚时“交杯盏”,婚后要“回九”等等。这些习俗现象,无不反映出婚俗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的存在。

三、《红楼梦》中的服饰民俗

物质民俗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诸如饮食、起居、服饰,交通居室等等文化传统习惯的继承。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中,对各种物质民俗的传承有着丰富的描述。而其中的服饰,则更多地反映了清初满汉两个民族之间风俗文化上的互相影响。

服饰可以说是一种物质民俗,一种物质文化,它的继承和发展,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联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红楼梦》中的一些服饰,有的是明代旧制,有的则是满清礼服。例如贾宝玉的衣服:

1、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柚。(第三回)

2、身上穿着大红金蟒狐腋箭袖 (第十九回)

3、穿着荔色哆罗呢的天马箭袖 (第五十二回)

选种‘箭袖“是袍子的袖子的袖口有马蹄袖的满州袍子中的一种,原为射箭时遮盖手背用,后来逐渐发展到凡正式礼服都有箭袖,选与明朝服装不同。其区别之处是;是年十一月,复诏定官民服饰之制、削发垂辩。于是江苏男子,无不箭衣小袖、深鞋紧袜,非若明崇桢之宽衣大袖,衣宽四尺,袖宽二尺,袜皆大统,鞋必浅面矣。即幼童亦加冠于首,不必逾二十岁而始冠也。”是年是清顺游四年丁亥。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清代此后的服饰都已基本定型。虽然这位贵族公子贾宝玉穿的是满清礼服,但又常常“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第三回);“戴着束发银冠” (第十四回),这又恰巧是明代旧制,所谓:老降少不降也。其时宝玉年龄尚不满二十岁,和这种情况相合。

而且,并非满清王朝的王公贵子都穿满清礼服,清高宗弘历也喜穿汉服:“高宗在官,尝屡衣汉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亲近曰:“朕似汉人否?”在高宗的影响之下,朝中其他的宗室亲王不免要效仿。这在《红楼梦》中也同样有所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