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精神分裂症指南解读演示课件
? 另外,针对 药物治疗安全性及耐受性 的评估同样 重要。
7
药物治疗分期
? 针对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程序,新版指南从以下 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 1、急性期治疗; ? 2、非自愿住院患者的处理及治疗原则; ? 3、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急性期药物治疗; ? 4、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 5、精神分裂症的长期治疗; ? 6、阴性、认知、抑郁症状的辅助治疗; ? 7、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14
谱系
? DSM -5 中精神分裂症首次以谱系分类,称为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 神病性障碍,包括:
? 分裂型(人格) 障碍、妄想障碍、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 样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双相型/ 抑郁型)、物质 / 药物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性障 碍、紧张症、与其他精神 障碍有关的紧张症、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紧张症、未定的紧张症、 其他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它他精神病性障碍、未定的精神分裂 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2015《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第二版解读
莱芜市精神病院 莱芜市荣军医院
杨秀成 副主任医师
2018.03.25
1
本指南目录
? 第1章 精神分裂症概述 ? 第2章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发病危险因素 ? 第3章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评估和诊断分类 ? 第4章 精神分裂的治疗策略 ? 第5章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 第6章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程序 ? 第7章 特殊人群精神分裂症 ? 第8章 精神分裂症的共病与治疗 ? 第9章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 ? 参考文献(58篇) ? 附件1 精神分裂症国际最新治疗指南 ? 附件2 缩略语一览表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要点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要点1 双相障碍概要1.1 疾病概念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随着双相谱系障碍(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日益获得认可,除传统意义上双相障碍Ⅰ型和Ⅱ型外,“阈下双相障碍(subthreshold bipolar disorder)”、甚至情绪不稳或烦躁等亦被归入双相谱系障碍。
躁狂发作被疏漏,尤其是轻躁狂未被正确识别是造成双相障碍漏诊或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流行病学概况1.2.1 国外双相障碍患病情况1.2.2 中国双相障碍患病情况目前,我国对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问题还缺乏系统的调查。
从现有资料看来,我国不同地区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得到的患病率相差悬殊。
1.2.3 双相障碍发病危险因素1.2.3.1 年龄双相障碍主要发病于成人早期。
一般而言,双相障碍的发病年龄早于抑郁障碍。
1.2.3.2 性别双相障碍I型男女患病机会均等,性别比约为1:1;而快速循环、双相障碍Ⅱ型则以女性多见。
1.2.3.3 地域、种族和文化与抑郁障碍不同,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的种族与文化背景之间,双相障碍的发病率、患病率和表现形式等都非常相似。
1.2.3.4 季节部分双相障碍患者的发作形式可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征,即初冬(10~11月)为抑郁发作,而夏季(5~7月)出现躁狂发作。
1.2.3.5 社会经济状况与抑郁障碍多见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人群不同,双相障碍发病似乎与社会经济状况缺乏明显的关系。
1.2.3.6 婚姻及家庭因素与普通人群相比,双相障碍在离婚或独居者中更常见,双相障碍患者离婚率比普通人群高3倍以上。
1.2.3.7 人格特征虽然有较多的证据显示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对于抑郁的发病有预测作用,但目前仍缺乏证据显示有特定人格特质对于双相障碍的发病有影响,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2015《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2版解读(郭中孟)
★ 阴性症状为主患者的目标治疗剂量相对较低: 氨磺必利200-300mg/d、阿立哌唑10-20mg/d、
利培酮2-4mg/d、帕利哌酮3-6mg/d、
奥氮平5-10mg/d、喹硫平100-300mg/d和齐拉西酮 40-80mg/d 的剂量范围更有利于阴性症状的改善;
或者谨慎使用小剂量氯氮平50-100mg/d。
概述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一版自2003年9月起使用, 2007年正式出版,使用已有12年。在临床中推广使用已近 10 年, 成为精神分裂症最佳合理临床治疗选择的重要参 考依据。 较前一版相比,2015年第二版指南的主要变化包括: 1、增补了国内外新上市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氨磺必利、 帕利哌酮、洛沙平、阿塞纳平、鲁拉西酮、布南色林等, 以及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长效注射剂; 2、增加了国内外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与 Meta分析结果及先 进的治疗理念; 3 、参考了包括 APA ( 2010 )、 WFSBP ( 2012 )及 NICE (2014)等机构发布的国外精神分裂症治疗指南的更新建 议和内容。
复发及多次发作患者药物治疗的注意点
★ 选药原则: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应参照以下信息:患 者既往药物治疗的症状变化和不良反应、合并的疾病,可 能与同时使用其他药物产生的相互作用; ★ 尽快加量:药物剂量应尽快增加至可耐受的目标剂量, 同时监测患者的临床状态; ★ 不良反应:特别关注抗精神病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 依从性问题:多次发作患者常见诱因是依从性差,治 疗不规范,应激性生活事件等;如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应 进一步加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的注意点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来源: SCH通讯背景:2003年9月《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一版已经推出试行,2007年正式出版,在《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推出更新之前,第一版指南已经在临床中推广使用10多年。
在这10多年中,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在不断地增加,包括临床中经常使用的药物,特别是对于慢性、复发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效针剂的使用等,也包括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比如阿塞那平、布南色林等。
这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满足了目前抗精神病药的治疗现状。
除此之外,目前贴近于临床实践的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不断增多,特别是样本量多、大型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
既往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是一种慢性疾病,甚至有人称之为精神科的“慢性癌症”。
当然这是因为大家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预后及现状并不乐观,或者悲观。
随着近年来,精神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实践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的不断增加,对于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和病程早期患者的疗效不断得到了改善,所以基于国内外一些治疗实践指南的更新,进行了《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的更新,也就是《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
与第一版相比,《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更新的重点内容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国内外新上市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临床上已经使用的药物如氨磺必利、阿立哌唑长效针剂等等)、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与Meta分析结果、更为完善先进的治疗理念(首发/病程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理念更新等)、增加国外治疗指南的更新建议和内容(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如新西兰、澳洲、加拿大等更新的指南内容)。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强调首先精神分裂症需要全程的长期治疗,其次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药物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再就是推荐使用安全性高且耐受性好的抗精神病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因为根据既往研究可知,大约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较差,能够出院后巩固治疗2年以上的患者不足30%,临床治疗现状不容乐观。
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 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 等,有助于降低双相情感障碍
的发病风险。
康复计划与支持
个体化康复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 康复计划,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生活调整等方面的指导。
技能训练
对患者进行社交技能、情绪管理技能、 应对压力技能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其 自我管理和应对能力。
家庭治疗
将家庭纳入康复计划中,通过家庭治 疗改善家庭关系,减轻家庭压力对患 者的影响。
定期评估与调整
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及时调整 康复计划,以确保康复效果的最大化。
社会与家庭支持系统
01
02
03
04
社会宣传与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方式,提 高社会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 和理解,减少歧视和排斥。
建立支持组织
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不 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
种类,以确保安全有效。
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患者 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 定期复诊和调整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 另一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患者认 识和应对疾病,提高自我调节能
力。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 为疗法、心理教育、家庭治疗等,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成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支持组 织,为患者提供信息和情感支
持。
家庭支持与培训
为患者家庭提供支持和培训,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患
者。
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双相 情感障碍患者提供更多的医疗
保障和社会福利支持。
05
双相情感障碍的科研进 展与未来展望
科研进展与成果
诊断工具
近年来,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工 具不断改进,如生物标记物和神 经影像学等技术的发展,提高了
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抑郁发作的诊断要点
典型症状: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劳 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其它症状:注意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降低; 自罪观念和无价观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 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诊断注意要点:按照ICD-10要求,诊断轻中度 抑郁发作应该标明伴有躯体症状或不伴有躯体 症状;重度抑郁发作应该标明伴有精神病性症 状或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诊断
按CCMD-3 按ICD-10 按DSM-5
第4章 双相障碍治疗建议
躁狂发作急性期药物治疗推荐建议(包含 MECT/ECT)
首选推荐
单用:锂盐(A)、丙戊酸盐(A) 、奥氮平 (A) 、利培酮(A) 、喹硫平(A) 、阿立 哌唑(A) 、 齐拉西酮(A)、帕利哌酮 (A)、氟哌啶醇(A) 、氯丙嗪(A)等。
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 (第二版)
红河州第二人民医院精神一科 汤士林
2016年12月29日
前言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一版——2007年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2015年
前言
1、与第一版一样,重点在治疗,提出双相障 碍的治疗建议。
2、参照更多最新的循证医学的证据锤炼而成。 3、参考文献:第一版指南,加拿大心境和焦
谢谢! 多多指教!
第2章 双相障碍临床评估
一、病史收集 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三、精神检查 四、急症状况 1、自杀风险识别 2、攻击风险识别
五、量表评定与辅助检查 1、young躁狂量表 评定躁狂症状的严重程度
的他评量表。 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3、蒙哥马利抑郁量表 4、抑郁自评量表
第3章 双相障碍的诊断
诊断标准 1、ICD-10 2、DSM-5 3、CCMD-3 ICD-10没有分型 DSM-5分为I型和II型 CCMD-3保留反复发作躁狂症
中国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目录
第1章 双相障碍概要 第2章 双相障碍临床评估 第3章 双相障碍诊断与鉴别 第4章 双相障碍治疗建议 第5章 特殊类型、人群与治疗监测 第6章 双相障碍治疗循证医学证据 第7章 疾病管理
第6章 双相障碍治疗循证医学证 据
一、药物治疗 二、物理治疗 三、心理治疗
第7章 疾病管理
一、双相障碍的人群防治 双相障碍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复发性、进
展性精神疾病,部分患者可以发展为精神衰退, 需要实施三级预防。 2013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精神卫生法》体现了精神障碍的三级预防模式。
二、神经影像
1、结构性影像学 CT、MRI,反映脑部结构的形态学 改变。双相障碍患者:前额叶、边缘系统局部灰质容 量减少及白质结构异常,非特异性脑室扩大等
2、功能性影像学 SPECT、PET、fMRI,还可以反 映脑功能状态的变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全脑血流/ 代谢弥漫性减低,躁狂发作时全脑血流增加和代谢亢 进。大多数fMRI研究结果显示,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皮 质-边缘系统通路过度激活可能导致了双相障碍的情 感症状发作。
不推荐:齐拉西酮单药治疗,齐拉西酮或阿立哌唑增 效治疗
双相Ⅱ型抑郁发作急性期药物治 疗推荐建议
首次推荐:喹硫平(A) 次选推荐(C):拉莫三嗪,锂盐,丙戊酸盐,
锂盐/丙戊酸盐+SSRIs,锂盐+丙戊酸盐,非 典型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喹硫平+拉莫三嗪 上述药物/组合+MECT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4.4有关量表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4.4.1诊断量表 DSM-IV————————————SCID ———————————— DSM-IV————————————SCID ICD-10、DSM-IV————————CIDI ICD-10、DSM-IV————————CIDI CCMDICD-10、DSM-IV———RTHD CCMD-3、ICD-10、DSM-IV———RTHD 症状量表—————BPRS SAPS、 BPRS、 症状量表—————BPRS、SAPS、SANS
精神分裂症I型和II 精神分裂症I型和II型的分类 II型的分类 I型精神分裂症
主要症状 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 幻觉、 对抗精神病 药物的反应 良好 认知功能 良好 预后 良好 生物学基础 DA功能亢进 DA功能亢进
II型精神分裂症 II型精神分裂症
情感淡漠、 情感淡漠、言语贫乏等阴性症状 差 有改变 差 额叶萎缩、DA无特别变化 额叶萎缩、DA无特别变化
2.2 精神分裂症的防治现状
2.2.1中国精神分裂症的防治回顾 建国初期:工作重点是对重性精神病的收容、 (1)建国初期:工作重点是对重性精神病的收容、 管理和治疗; 管理和治疗;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纪70年代以来, (2)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基本完成城乡基层卫 生组织建设, 建立了精神病三级防治网; 生组织建设 , 建立了精神病三级防治网 ; 医院建立 防治科, 开展了大规模的精神病普查及流调 ; 防治科 , 开展了大规模的精神病普查及流调; 培训 了基层医务人员, 在农村建立了家庭病床, 了基层医务人员 , 在农村建立了家庭病床 , 大大降 低了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精神病的复发率和社会肇 事率; 事率; 20世纪80年代 精神卫生工作得到重视。 世纪80年代, (3)20世纪80年代,精神卫生工作得到重视。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讲课文档
- 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它躯体疾病和物质依赖
第十二页,共50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抗抑郁药的选用
• 抗抑郁药的选用,要考虑下列因素:
- 既往用药史 - 药物遗传学 - 药物的药理学特征 - 可能的药物间相互作用
- 患者躯体状况和耐受性
- 抑郁亚型
- 药物的可获得性,药物的价格和成本问题
第十三页,共50页。
抗抑郁药物治疗策略
• 3.1.8 药物因素
第三页,共50页。
2.2 抑郁障碍引起题
• 3.2.1 自杀问题 • 3.2.2 慢性疼痛问题 • 3.2.3 对有效生命年的影响问题
第四页,共50页。
四· 临床评估
• 4.1.1 病史: • 4.1.1.1 发病年龄 • 4.1.1.2 心理社会因素 • 4.1.1.3 躯体疾病、 • 4.1.1.4 既往发作的临床表现、 • 4.1.1.5 发作的频度、 • 4.1.1.6 治疗方法及疗效、 • 4.1.1.7 及过去史及个人史 • 4.1.1.8 家族史
有维持治疗指征
维持原剂量,
维持时间视 病情而定
无效:审查诊断,共病
心境稳定剂
Li、T3等
二线药
联合用药
有效
继续治疗
无效
ECT
严重或自杀可首选
第十八页,共50页。
一线抗抑郁药物
根据国内外临床经验。举荐四类抗抑郁药为一线用药,其 余皆为二线用药。但一线、二线之分决非绝对的,对某些特定病 例,只要符合该患者特定情况,就是最佳选择,此时二线药也可 考虑作为首选药。
• 对精神病性抑郁、非典型抑郁、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也可首 选阿莫沙平、吗氯贝胺和安非他酮等
• 其他药物 包括噻萘普汀、腺苷甲硫氨酸、路优泰等, 亦可酌情选用
双相情感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郁 而误诊为单相抑郁,使用不正确的治疗,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55%的患者在抗抑郁治疗期间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延长兴奋 时间;23%的患者发生新的或加速快速循环发作
抗抑郁剂使用原则
1.抗抑郁药物不适用快速循环发作、混合发作或有严 重躁狂发作的患者。
2.急性期已经使用抗抑郁药物,进入巩固/维持阶段建 议逐步减量;双相I型抑郁不能单用抗抑郁药物,双相 II型抑郁建议慎用抗抑郁药物。
3.SSRIs(帕罗西汀除外)和安非他酮推荐作为首要 选择抗抑郁剂,与心境稳定剂合并治疗急性期双相抑 郁发作。
合用:(在锂盐/丙戊酸盐基础上):奥氮平 (A) 、利培酮(A) 、喹硫平(A) 、阿立 哌唑(A) 、抗精神病药+MECT。
次选推荐
单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氯氮平、ECT 合用:锂盐+卡马西平、抗精神病药+ECT;或
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苯二氮卓类
不推荐
单用:加巴喷丁、托吡酯、拉莫三嗪、维拉帕 米
DSM-Ⅴ-TR 双相障碍分类概述
双相 I 型
双相 II 型
环型心境障碍
未定型的双相 障碍
一次或多次躁 狂或混合发作 ,通常伴有抑 郁发作
一次或多次重 症抑郁发作, 至少有一次轻 躁狂发作,没 有过躁狂发作
许多次轻躁狂 发作和抑郁症 状,持续至少 2年
具有双相障碍 的特点,但不 符和任何一种 双相障碍的标 准
发病机制
一、分子遗传 遗传度高达85% 二、神经影像
1、结构性影像学 CT、MRI,反映脑部结构的形态学 改变。双相障碍患者:前额叶、边缘系统局部灰质容 量减少及白质结构异常,非特异性脑室扩大等
精神分裂症指南解读PPT演示课件
4
5
概述部分的变化
新版指南强调:精神分裂症需要全程的长期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的维持治疗对预防疾病复发非常重 要,是决定疾病预后和社会功能损害程度的关键 因素,一定要保持急性期治疗获得的临床治愈疗 效,避免疾病复发与症状的波动。
维持治疗的时间为: ★首发患者:至少需要2年 ★一次复发的患者:需要3-5年 ★多次复发者:需要维持治疗5年以上
多次发作,目前在急性发作期;多次发作,目前为部分缓 解;多次发作,目前为完全缓解。
13
症状群
近年来,有些学者根据症状的聚类分析结果, 将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5个症状群 (5维症状):
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症状、攻击敌意、焦 虑抑郁。
该描述对加深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以及探讨药物 治疗的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状有一定的价值。
14
谱系
DSM -5 中精神分裂症首次以谱系分类,称为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 神病性障碍,包括:
分裂型(人格) 障碍、妄想障碍、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 样障碍、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双相型/ 抑郁型)、物质 / 药物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性障 碍、紧张症、与其他精神 障碍有关的紧张症、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紧张症、未定的紧张症、 其他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它他精神病性障碍、未定的精神分裂 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8
关于超说明书使用
指南同样就药物的超说明书使用(off-label use of medications) 进行了说明。
指南中介绍的药物中有一些药物仅在国外获得了精神分裂症的适应证 许可,但在国内尚未获得精神分裂症的适应证许可;
有一些药物在国内外均未获得精神分裂症的适应证许可(药品说明书 上未标明精神分裂症为适应证),但经常被临床用于精神分裂症的增 效治疗或辅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解读
来源: SCH通讯
背景:
2003年9月《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一版已经推出试行,2007年正式出版,在《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推出更新之前,第一版指南已经在临床中推广使用10多年。
在这10多年中,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品种在不断地增加,包括临床中经常使用的药物,特别是对于慢性、复发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效针剂的使用等,也包括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比如阿塞那平、布南色林等。
这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出现,满足了目前抗精神病药的治疗现状。
除此之外,目前贴近于临床实践的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不断增多,特别是样本量多、大型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
既往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是一种慢性疾病,甚至有人称之为精神科的“慢性癌症”。
当然这是因为大家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预后及现状并不乐观,或者悲观。
随着近年来,精神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实践治疗研究的循证证据的不断增加,对于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和病程早期患者的疗效不断得到了改善,所以基于国内外一些治疗实践指南的更新,进行了《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的更新,也就是《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
与第一版相比,《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更新的重点内容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国内外新上市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临床上已经使用的药物如氨磺必利、阿立哌唑长效针剂等等)、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与Meta分析结果、更为完善先进的治疗理念(首发/病程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理念更新等)、增加国外治疗指南的更新建议和内容(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如新西兰、澳洲、加拿大等更新的指南内容)。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强调首先精神分裂症需要全程的长期治疗,其次精神分裂症急性期药物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再就是推荐使用安全性高且耐受性好的抗精神病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提高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因为根据既往研究可知,大
约7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依从性较差,能够出院后巩固治疗2年以上的患者不足30%,临床治疗现状不容乐观。
如何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依从性,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系统治疗至关重要。
精神分裂症治疗目标的演变,从50年代的氯丙嗪诞生开始,以控制行为症状为主(减少攻击性、自伤等),60年代-70年代处于去机构化状态(出现大型精神分裂症机构,在美国甚至存在10万张床位的医院)。
80年代更加关注阳性症状,1982年Crow提出了精神分裂症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基于影像学的假说。
90年代更加关注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
而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标提倡全病程、系统、功能恢复及临床治愈的状态。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证据分级标准主要分为四级,对于治疗的推荐也是基于证据分级。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口服抗精神病药与第一版相比,增加内容较多,比如六种临床上常用的新型抗精神病药,包括布南色林、鲁拉西酮、阿塞纳平、洛沙平、帕利哌酮、氨磺必利,还有三种未在中国上市的药物(左替平、伊潘立酮、哌罗匹隆)。
相比第一版,更切合临床实际治疗情况,同时也具有一定前沿性。
除此之外,还增加了长效针剂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使用,包括帕利哌酮长效针剂、奥氮平长效针剂和阿立哌唑长效针剂(奥氮平和阿立哌唑长效针剂未在中国上市,但是也进行了前沿性的介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还是利培酮和帕利哌酮长效针剂。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关于精神分裂症神经递质的假说,实际上大家比较熟悉。
谷氨酸NMDA受体,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在精神分裂症神经生物学致病机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近年对抗精神分裂症药物靶点实际上都是基于NMDA受体、GABA能神经等,虽然目前研究无直观突破,但是谷氨酸能假说对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症状和情感症状都有非常好的模拟作用。
其次是5-羟色胺假说和γ⁃氨基丁酸假说,与精神分裂症神经递质有关的脑区改变,包括前额叶皮层、海马、杏仁核、胼胝体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断评估与分类
与既往诊断体系相比,DSM⁃5和ICD-11中对于病因假说更倾向于精神分裂症的致病机制。
在临床中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评估比较关注病史收集,患者是否有心理社会因素,还包括前驱期症状、非特异性症状、既往治疗的情况、是否有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共病以及家族史等都是精神分裂症诊断评估中的重要内容。
其次就是精神检查,临床上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自知力较差,特别是在急性期,患者症状比较严重,敏感、多疑、幻觉妄想等症状影响医患沟通,因此首先要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包括针对疾病临床症状循序渐进的处理等。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还提到了精神检查的提纲,目标主要是避免精神检查中遗漏事项并将检查进行排序,这有利于患者清晰、连续的描述症状表现,并对不配合的患者进行一般外表、言语、情感表达、动作与行为的评估。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对于临床实践的注重!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策略、治疗方法以及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策略也是《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最核心的更新内容。
首先相比于第一版指南,更加注重社会功能恢复以及如何建立患者和家庭的联盟。
对于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在服药的过程中的不便利性(口服抗精神病每日多次服药)是造成患者依从性差的一大因素。
所以针对这一类患者,可以进行长效针剂的使用。
其次就是(1)预防患者病情的不稳定(2)积极按照治疗分期进行全病程、长期治疗(3)基于病情、医疗条件和经济情况等现状选择治疗场所或治疗药物(4)基于评估的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患者/家属进行共同决策。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在数据上相比第一版更加清晰,对于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维持急性期所用的有效药物治疗至少6个月,其次减少应激,注重功能恢复,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尤其强调了糖脂代谢异常,这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是表现较为显
著的)。
针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提到了对于剂量的把握、不良反应的评估,关注有预测因素特点的患者(5年内≥2次发作),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宣教。
对于慢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需要特别关注残留症状并根据患者临床特征来选择适合药物。
除药物治疗外,《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治疗方法还更新了心理治疗、MECT(改良电抽搐疗法)、rTM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对于急性期伴有消极、自杀、自伤和精神抑制障碍等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采用MECT;对于阴性症状表现突出可使用rTMS。
且在《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还特别指出了药物治疗期间需要持续监测内容,一部分是临床症状,另一部分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关注糖脂代谢、体重、血压、体重指数(BMI)等。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认知行为治疗的流程图中特别提出预防复发的治疗作用。
急性期治疗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急性期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复发与恶化的治疗以及急性期不同症状群为主的患者治疗。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急性期治疗中,首先需要个体化选药,其次就是对于首次发作患者需要低剂量起始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不良反应(尤其是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代谢相关疾病:心血管疾病、体重和血脂等),最后不要忽视重视治疗联盟,调动患者/家属参与治疗计划的积极性。
在首发精神分裂症常用治疗药物剂量推荐中,我们可以看到起始药物剂量均偏小,给药频率根据个体情况,比较快的可以增加至一天2-4次,对于不良反应相对较多的药物,如氯氮平,增加剂量需要相对小。
对于复发及多次发作患者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是:(1)选药原则参照既往的临床症状变化等(2)尽快加量(3)特别关注不良反应(4)依从性问题。
对于依从性来说,长效针剂的使用,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依从性有了比较大的改善。
一项在美国进行的、为期1年的大型
前瞻性研究显示:复发越多,再次复发的可能性越大。
相较于其他相关因素,此前复发史的OR(优势比)=4.23, 95%CI(2.41,7.44),P<0.001。
我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2007年指出急性期后维持治疗时间至少3-6个月,国外更新指南推荐维持治疗时间一般为1-2年。
长效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
根据上述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现状及疾病特点,在巩固期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有很大获益。
长效针剂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优势主要表现在:提高依从性、避免反复提醒患者服药、最低有效原则更为安全、避免胃肠吸收相关问题、避免肝脏首过效应以及避免意外或故意过量服药。
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效针剂抗精神病药推荐药物中,帕利哌酮长效针剂的循证级别为A,推荐等级为1级,证据很充分。
总结: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相比第一版,更加重视临床实践,更切合临床实际治疗情况,同时也具有一定前沿性。
关注患者功能恢复,对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机制也进行了更新,对于治疗策略、治疗时间、剂量等均标明了比较具体的时间以及建议剂量,强调关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关于糖脂代谢、体重等方面的不良反应。
还增加了除药物治疗外的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MECT和rTMS。
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依从性不佳导致复发,提出了较为实用的解决办法。
其中还指出了长效针剂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优势以及帕利哌酮长效针剂使用的循证证据以及推荐等级等。
【参考文献】
赵靖平,施慎逊主编.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