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八佾》篇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先秦儒家礼乐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自古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孔子在周公引德入礼的基础之上,赋予礼乐文化以“仁”的内涵与本义,使得中国的礼乐文化由虚幻的鬼神世界回归到人文关怀。
在儒家看来,礼用来区别人伦差异,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敬,乐用来和合情感,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亲近。
虽然礼、乐有别,但两者同时又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只有礼、乐并举,才能达到社会道德秩序的真正实现。
其所倡导的“礼乐并举”、“移风易俗”的道德理念对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礼”与“乐”的原初意蕴关于“礼”的起源,学术界一直没有最终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礼的出现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及生活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
礼字繁写为“禮”,甲骨文中出现的“豊”从字形上看就是指祭祀用的器物。
《说文解字》中说:“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声。
”段玉裁注:“履也。
……足所依也。
引伸之凡所依皆曰履。
引假借之法。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故礼字从示,豊,行礼之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履是足之所依,而礼就是人之所依,依礼而行祭神才能得到的赐福与保佑。
王国维将其释之为:“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丰,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礼》)郭沫若先生也认为从礼的字形来看,礼的起源与祭祀行为息息相关,他说:“礼是后来的字。
在金文里面,我们偶尔看见用豊字的。
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
《盘庚篇》里面所说的‘具乃贝玉’,就是这个意思。
大概礼之起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同上)“乐”字从字源来看,要先于“礼”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
《说文解字》将“乐”释为:“五聲八音緫名。
象鼓鞞。
木,虡也。
”说“乐”是五声八音的总称,“乐”字繁写为“樂”,如木架之上悬铃置鼓,而铃鼓正是古时祭祀常用到的乐器。
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
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通用6篇)关于论语八佾篇的读书笔记怎么样写额?读书笔记不拘于形式,我们在写的时候,可以看看下面哦!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 1[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yì古时乐舞的行列,一佾八人。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不是囿于一技一艺的单纯的书斋型学者,而是做出了多方面历史贡献的哲人。
不仅如此,孔子还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哲人。
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培养君子人格为旨归孔子的音乐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知道,孔子所憧憬的社会理想,就是恢复西周以来所建立的礼乐制度(简称“周礼”)。
孔子认为,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顺应社会的共同规范,每个人就能够达到“仁”的道德境界,社会才能够达到“礼”的理想境界。
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因此,孔子认为,“仁”是最高尚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那么,什么样的人最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能够达到“仁”的理想境界,当然,这也要经过不断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
如《论语·宪问》所谓:“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上古时代,“君子”这个词,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另一种是指品质好、有德行的人。
孔子所说的君子,主要是指后一种人。
因此,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就成了孔子的人生理想。
孔子对于“君子”,有一个很好的定义,那就是“文质彬彬”。
他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所谓“质”,是指人的质朴天性,这是先天就有、与生俱来的;所谓“文”,是指人的文雅气质,这是后天养成、学习得来的。
如果过于质朴,直通通的,一点儿也不讲文化,人就会显得粗野;如果过分文绉绉的,客套太多,毫无真情流露,人就会显得虚伪。
只有“文质彬彬”,两者完美结合,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要有淳朴的天性,还要有文雅的气质。
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
那么,文雅的气质从哪里来呢?音乐的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在儒家的思想中,是否懂得音乐,能不能够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是一个人是否称得上“君子”的重要标志。
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黄辉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4期摘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其音乐思想也对古代中国音乐思想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奠基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集大成于《乐记》。
荀子的《乐论》成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美学专著,从而奠定了儒家音乐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地位。
孔子具有高度的音乐修养和才能,对于音乐,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关键词:孔子;仁;和;尽善尽美中国素以“礼乐之邦”之称,具有悠久的乐教传统。
纵观悠远流长的中国音乐教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更多地承载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它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关注和推崇。
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音乐思想发展的源泉,对后世音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思想,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提倡音乐、肯定音乐的主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他的音乐思想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支柱春秋之际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其突出的特征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礼崩乐坏。
孔子发现单用“礼”已无法使人遵循周礼,周代已有的礼乐文化在当世的价值观念上以被冷落,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仁”不仅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其音乐思想的重要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即突出说明了这一点。
面对这种文化秩序紊乱的局面,孔子试图通过自己的一套理论主张和思想学说来恢复和重建周代以来的人文传统,使礼乐教化合乎天道人心,合乎文明规范。
要实现以礼乐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理想,自然就先要实现具有本体意义的、人和万物所共有的“仁”。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是一种道德理性,是伦理伦常得以成立的人心根据,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感通和理解的精神动源。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
我们平时谈孔子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美学思想,其实,在孔子那里,它们是不分的,而是真、善、美合一。
这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孔子的真善美合一说,集中体现在他的礼乐观之中。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
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
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
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全面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古典美学。
一孔子礼乐思想源远流长。
据《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史记》等史书记载,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
上古乐舞都为原始巫术活动。
乐舞是在祭祀活动中举行的,其目的是娱神,期求神灵赐福,以使五谷丰登,家畜成群。
这里依约可见礼的因素,也依约见出审美的因素。
礼乐的形成应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最为重要。
礼乐的形成应以区别于巫术为标志。
巫术以娱神为主要功能;礼乐则以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功能。
前者主要为宗教(原始的宗教),后者主要为人文。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可见在商代,神先于礼,重于礼。
周代则有所不同。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礼显然重于神。
据《仪礼》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士虞礼、特性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等等,《周礼》将其概括成“吉、凶、军、宾、嘉”五礼。
五礼将原始宗教扩大到社会人文。
宗教重神,人文重德。
《尚书·蔡仲之命》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皇天无私,惟德是依。
”这一思想成为周代意识形态的基础。
周礼与周乐都筑基于其上。
周代礼乐的完成主要是周公的贡献。
孔子顶礼膜拜的人物就是周公。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
周礼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
浅谈《论语》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思想解放空前活跃,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由斯兴焉。
孔子作为春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的这些身份是被世人所熟知的,但是不能忽略了孔子还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音乐家。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毕生致力于教育,尤其重视音乐方面的教育。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有许多孔子关于音乐和音乐教育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反思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下音乐教育有何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礼乐音乐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礼乐思想中国古代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和“乐”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可见礼乐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孔子接连两次发问,礼和乐到底是什么?孔子明确地指出“礼”和“乐”不是单纯指制礼作乐的器物或者乐器,礼乐不能流于表面形式,而要注重精神内涵。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仁德,那该如何对待礼和乐呢?“仁”是《论语》的核心,同样地,“仁”的思想也贯穿于孔子音乐教育的全过程。
二、学习音乐的重要性《论语》的经典之处在于常读常新,开卷有益。
笔者每一次捧读《论语》,都仿佛看到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君子学习修身源起于《诗经》,立身处世之道在于学礼、懂礼、遵循礼的原则,最后达到的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取决于音乐的修养。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所提出的教育内容,不仅注重诗教、礼教,尤其重视乐教。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使人性情平和、卓然自立、明辨是非善恶,使人充满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
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从《八佾》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思 想 与 周 公 的礼 乐思 想 有 所 不 同 . 他 将 礼 乐施 用 的 对 象 扩充 为全 体 社 会 成 员 . 并 且 在 传 统 礼 乐 的 影响 下 . 把 周 公 宣 传 的 外 在 伦理 关 系 内 化 为普 通 民众 的道 德 自省 与 “ 克 己复 礼 ” 的 主体 自觉 下面 本 文将 从 审 美规 范 . 审 美 态 度 和 审 美理 想 三 个 层 面 对 其 礼 乐思 想进 行 诠 释 审美规范 : 是可忍 。 孰不可忍也? 孔子 谓 季 氏 : “ 八 佾 舞 于 庭 .是 可 忍 ,
从《 八佾》 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 董 静怡 河 南 工 业 贸 易 职 业 学 院
摘要 : 通过对《 八佾》 篇 部 分 文献 进 行 分 析 , 从 审 美规 范 、 审 美 态度 和 审 美理 想 三 个 层 面 对 孔 子 的礼 乐 思想 进 行 诠释 。 关键词 : 《 八佾》 礼制 礼乐
的 乐 舞 对 于 统 治 者 来 说 礼 乐 的 好 坏 直 接 影 响到 国 家 的兴 旺 . 因为 “ 乐 以象 政 ” , 也只 有礼 乐相 和 .才 能 规 范 人 们 的行 为 . 维 护 正 常 的社 会 秩 序 中 国古 代 礼 乐 制 度 控 制 了 中 国几 千年 来 的音 乐 格 局 它在 制 定 初 期 的确 维 护 了统 治 阶 级 的政 权 . 但 随 着 东 周 王权 的 衰落 . 周 天 子 只 能 依 靠 诸 侯 的 支 持 而 诸 侯 的 强 大 同时 对 天 子 的 地 位 也 是 一种 极 大 的威 胁 . 再 加 上 僵 化 的 礼 乐 制 度 并 不 是长 久有 效 的治 理 手段 . 不 能 控 制 诸 侯 对 其 他 音 乐 的 追 求 以 及 对 礼 制 的 藐视 。 “ 礼 崩 乐坏 ” 的 时 代逐 渐 到来 。 二、 审美 态 度 : “ 乐 而不 淫 。 哀而不伤” “ 乐而 不 淫 . 哀而不伤 ” 是 孔 子 音 乐审 美 的 准 则 之 一 孔 子 的 礼 制 思 想是 以礼 为 核心. 强调人 的情感培养 . 将 情 感 体 验 作 为 存 在感 的基 础 和 本 源 。在 礼 乐 制度 下 , 音 乐 表 现 的 情 感 要 具 备 道 德 上 的 纯 洁 性 和崇高性 , 还 耍受到理 智的节 制 . 不 可 过 于放纵、 任其泛滥 , 要讲究适度 、 平 和 。 除 了 《 八 佾 》 中贯 穿 孔 子 的音 乐审 美思 想 , 《 关雎》 中“ 乐而不淫 , 哀而不伤 ” 的 音 乐表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一)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一)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
我们平时谈孔子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美学思想,其实,在孔子那里,它们是不分的,而是真、善、美合一。
这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孔子的真善美合一说,集中体现在他的礼乐观之中。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
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
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
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全面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古典美学。
一孔子礼乐思想源远流长。
据《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史记》等史书记载,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
上古乐舞都为原始巫术活动。
乐舞是在祭祀活动中举行的,其目的是娱神,期求神灵赐福,以使五谷丰登,家畜成群。
这里依约可见礼的因素,也依约见出审美的因素。
礼乐的形成应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最为重要。
礼乐的形成应以区别于巫术为标志。
巫术以娱神为主要功能;礼乐则以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功能。
前者主要为宗教(原始的宗教),后者主要为人文。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可见在商代,神先于礼,重于礼。
周代则有所不同。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礼显然重于神。
据《仪礼》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士虞礼、特性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等等,《周礼》将其概括成“吉、凶、军、宾、嘉”五礼。
五礼将原始宗教扩大到社会人文。
宗教重神,人文重德。
《尚书·蔡仲之命》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皇天无私,惟德是依。
”这一思想成为周代意识形态的基础。
周礼与周乐都筑基于其上。
周代礼乐的完成主要是周公的贡献。
孔子顶礼膜拜的人物就是周公。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
从《论语·八佾》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PPT
曰:“女弗能救与?”对曰:“ 吾不欲观之矣。”
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
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 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一、篇章解读:《八佾》讲了什么?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
13.王孙贾问曰:“与其 媚于奥,宁媚于灶,何 谓也?”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
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 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 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 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 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 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 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 “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
“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 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 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 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
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
不我行也。”孔子曰:“有 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 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 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渊煮饭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
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
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 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 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 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中关于礼的理解
论语中关于礼的理解礼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普世价值。
总的来说,中国是一个有礼貌的社会。
《说文解字》认为:“礼,履也。
所以事神至福也。
” 故礼是初民祭祀鬼神的仪式。
《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
孔子毕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他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制度,也希望人人以礼调和社会。
正如孔子的弟子有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
”那么,在孔子眼里,礼究竟是什么样的?怎么样才算是礼?礼本乎心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鲁人林放问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对这个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回答说,“就一般的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不如朴素俭约;就丧礼说,与其追求周备的仪式,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因为礼本于人心之仁,表露在外,就是礼。
奢者易者,只注重形式外表,流于浮华,不若俭者戚者质朴而保有内心。
《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子路的一段话,他曾经听孔子说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与此言同义,所注重的还应该是礼本乎心。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孔子在这里,提到了礼的一个重要方面,让。
礼之用,和为贵。
礼既包括外面所表现出的敬,又包括内心所有的和,外敬内和,知敬能和,就必然有让。
礼在人与人相处之时必不可少,让也同样。
有礼无让,那还叫礼吗?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玉帛是礼器所用之物;钟和鼓是用来娱乐的东西。
那么我们说的礼和乐,是指玉和丝绸之类的东西吗?你指的是这些乐器比如钟鼓吗?孔子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意思很明显:不是。
【范文】阐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阐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对前一时期(从虢文公到伶州鸠) 音乐美学思想地继承、总结和发展, 而他继承的不是前一时期音乐与自然地关系, 是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及音乐的审美准则, 本文将一一展开。
一、审美理想——“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子曰:“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雍也》“文”即文采, 主要指一个人的礼乐修养。
“质”即质朴, 主要指一个人的仁义之道。
孔子指出:仁义之道超过礼乐的修养, 就会显得粗陋;而礼乐地修养超过仁义之道, 就会显得虚浮。
只要当礼乐地修养和仁义之道配合得当, 才能算得上是君子。
子谓《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八佾》)尽善尽美主要是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歌颂舜帝德治的《邵》乐形式和内容统一, 歌颂武王伐纣的《武》乐, 虽然形式美好, 但是内容不完善。
究其原因, 《邵》乐符合孔子提倡的“仁政”思想和“以礼治国”的原则, 善合于礼的规定;而《武》乐表现周武王征服殷商、统一中国的武功, 孔子虽有所不满, 但却以为无伤大雅, 故以“未尽善”评之。
这是孔子对艺术美的认识, 对理想艺术、理想音乐地追求, 是孔子审美理想的集中反映。
但是, 其实孔子并非文、质并重, 而是质重于文;并非美、善并重, 而是善重于美;并非形式、内容并重, 而是内容重于形式。
二、审美准则——“思无邪”、“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这里的《诗》指的是音乐、诗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孔子认为, 《诗》可以使人思想纯正无邪。
“思无邪”就是以礼约思、非礼勿思, 就是要“思”合于礼, 止于礼, 人的思想及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地规定。
《论语·八佾》记载孔子之言曰:《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孔子意识到音乐中感情的表现是要有节制的, 适度而不过分。
孔子与乐(二) “定礼乐”,一次伟大的文化修复工程
2019 CFBR 27修养CULTIVATION不得为礼乐。
所以,礼不只是来往送礼,交厚人情;乐也不只是敲锣打鼓,唱歌跳舞。
其目的在于安上治民,移风而易俗。
若不能于此,而仅有玉帛钟鼓之形式,则不得谓之礼乐。
如果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人欲中放纵、淫乐的情感,则更是孔子反对的。
如孔子认为“郑声淫”,郑声是当时在郑国区域流行的一种靡靡之音,其特点是轻浮淫靡,引发人对物欲的邪思,使人听后意志颓废,沉醉而无节制,丧失定力和清净,完全悖逆了德治的精神,孔子称之为溺音。
针对春秋时多国皆好郑声,追求奢侈享乐,孔子极力反对郑声,主张“放郑声”。
甚至只称其为“声”而不称其为乐,也可见孔子用春秋笔法表现对音乐的好恶。
而孔子认为尧舜以来圣贤相传的雅乐,表现先王顺天而行,德治天下,将雅正的诗篇和颂扬之声谱入管弦,才能称为雅乐。
故好的音乐可以导人正性,化人偏狭,助人成德,杜绝违逆。
乐之所以能有此教化功能,是因为乐的形式最接地气,最为人民喜闻乐见,感染力强、传播力广,入于耳、感于心,动人于有声,化人于无形,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所以可修身、可养性、使人通神明、合天地。
所以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断。
这是说诗教、礼教可以尽性立品,而最后助成人格,养成君子还在于乐。
孔子晚年,离开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周游列国的栖栖遑遑,而致力于订正国乐的伟大工作。
《论语·子罕》篇记载,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意思是说孔子回国后开始整理音乐,使散乱的雅乐各归其正,这是礼崩乐坏后一次伟大的文化修复工程,经过这次整理,雅乐文化得以订正、保存,而文化的血脉得以接续、传承。
所以,孔子伟大卓绝的文化功绩,其中之一即是“定礼乐”。
其历史影响力逐渐化成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孔子具有极高的音乐综合素养。
他善于歌唱,也精于器乐。
不但精于琴等弹拨乐器,也会击磬等打击乐器。
孔子以乐治国思想
孔子以乐治国思想评述孔子重礼乐而轻刑罚,他断言:“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政行,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孔子乐治思想主要有:(1)将乐教的完成视为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
孔子的教育,希望学生重视道、德、仁的要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表明了教育过程的大致次序,途径、宗旨。
“乐”的完成,是孔子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
(2)孔子乐教的道德内容。
孔子乐教的道德内容,首先体现在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应该不分贵族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
这就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陈规,改变了西周乐教中的等级制,这是中国乐教史上的伟大创举。
这又一次证明,孔子要回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无原则的倒退,除了吸收西周礼乐的优点外,还主张改变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
这也是孔子对西周礼乐思想、礼乐制度的改革。
(3)重视乐教中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及其美育作用其一,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美感体验。
《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对于某乐曲的感受:“子语鲁大司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和顺)也;从之,纯如(质朴)也,皦如(清晰)也,绎如(连贯)也,以成。
”其二,音乐应该体现“和”的情感。
孔子曾评价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孔子用“中庸”、“中道”原则要求音乐,他认为,好的音乐应该是中正平和的,适度的,有节制的。
“郑卫之音”就是因为没有一定的节制,过于放纵,才被称为“淫乐”。
其三,通过乐的审美活动造成较高的人生境界。
孔子在与子路谈及自己的为人时说:“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乐治思想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以通“乐”为完善人格之最高境界。
孔子虽然授学生以六艺,但在六艺之中,他最重视“乐”。
他认为,对一个人的教化是否成功,能否使其成为君子、贤人,最终取决于其是否通乐。
孔子礼乐思想的总结句子
孔子礼乐思想的总结句子孔子的礼乐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对礼乐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观点和原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行为规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孔子强调了礼乐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他认为,礼乐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石,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的来源和指南。
只有通过恪守礼乐之道,人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并达到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其次,孔子强调了礼乐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乐,人们能够塑造良好的品德和个人修养。
礼乐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和形式,更是一种道德教化和价值观的传承。
通过参与各种仪式和活动,人们能够培养出尊敬长辈、友善待人、追求美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此外,孔子的礼乐思想强调了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长辈、敬重上级、友善待人,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
孔子主张“有恒产者有恒亲,与彼同好而求之者,虽尧舜不能之”(《论语·八佾》),强调了亲情和友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的重要性。
此外,孔子还注重了礼乐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通过宣扬礼乐,规范人民的行为和思想,能够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孔子提出“君子务本”,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榜样和德政来影响和感化民众,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主张建立有序和谐的政治体制,并提出了“仁政”、“君子治国”等一系列观点和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孔子还注重了礼乐与个人修养的关系。
他认为,通过参与礼乐活动,人们不仅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德,还能够修身养性,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礼乐的实践能够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进而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孔子的礼乐思想是针对中国古代社会及个人行为和修养的一套规范与倡导。
他通过对礼乐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伦关系、教育、政治和个人修养的理论和原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语》读书笔记--03八佾篇
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
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
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
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
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
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
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
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
《论语》中的礼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八佾篇》为核心
《论语》中的礼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八佾篇》为核心作者:成静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8期摘要:《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思想。
古人通过制定礼来维护等级制度,通过音乐的道德力量和同人们的情感。
礼乐合一,以乐辅礼的礼乐思想建立了一种体系化、社会化的礼乐制度。
本文以《八佾篇》为核心,联系现代生活的实际,论述《论语》中礼乐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次论述《论语》中礼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通过搭建孔子礼乐思想与当代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的桥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文化与价值的重构与发展。
关键词:礼乐和谐秩序《论语·八佾篇》当代社会礼主序,乐主和。
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是一套规范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安定有序。
乐则调和社会的矛盾,引导人们的心志,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
“礼之性质与功能是使人得以‘他律’,而乐的性质和功能是使人得以‘自律’。
”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秩序与和谐相统一的礼乐制度使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有序、个人谦和仁爱。
《论语》中礼乐思想所体现的秩序、和谐、谦让、仁爱、中庸、节俭、真诚等观念之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代价值。
《论语》中礼乐思想影响着个人、社会、国家的方方面面,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构、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树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周公始作礼乐,周代早期的礼乐传统经历了发展、完善以及衰微。
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诸侯四起,礼崩乐坏,周朝所制定的礼乐制度被时人僭越。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主要礼乐思想,共谈及“礼”75 次,谈及“乐”46 次。
《论语》各篇中零散地涉及孔子的礼乐思想。
如《学而篇》中提及“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礼的作用在于和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强调礼乐的统一与相辅相成;《颜渊篇》中“克己复礼为仁”在克己的基础上实施礼乐达到“仁”的境界,是儒家礼乐思想的核心;《乡党篇》通过介绍具体的礼节形式展现礼仪规范。
试论孔子“琴乐”批评思想
试论孔子“琴乐”批评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繁荣的时代。
先秦诸子百家围绕音乐的社会作用问题展开争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音乐批评思想也是恢复西周礼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音乐批评既有对现实社会政治的批判,也有不少关于音乐艺术形式展开的批评讨论。
孔子不仅是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琴家,所以他有许多对“琴乐”的批评观点。
因此,本文将对史料中记载的有关孔子对“琴乐”的批评思想进行梳理概述。
关键词:孔子“琴乐” 批评前言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对文人用于修身养性的传统琴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赋予了琴乐独特的文化底蕴。
由于孔子推崇礼乐文化的目的在于恢复西周的政治秩序,所以他的音乐批评多围绕“礼乐”批评展开,对“琴乐”的批评中也包含着“乐从礼”的中心思想。
一、孔子“琴乐”批评观念《论语·先进》中记载:“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这段话是孔子对“由”,即子路弹瑟所作出的批评,其人可以升堂却未能入室究竟是什么样的评价?单从这一段话可能无法断定。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升堂入室,喻入道之次第。
而由的琴瑟之声“言其声之不和”[2],所以说,子路的琴瑟之声不符合孔子“乐从礼”的音乐批评观念,孔子认为子路的鼓瑟之声中带有骄躁之音,因此批评他不可入室。
在《孔子家语·辩乐解》也有解释说:“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入于南,不归于北。
南者,生育之乡。
北者,杀伐之域。
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象生育之气,忧愁之戚不加于心也,温柔之动。
’”[3]以及《论语·先进》中记载说:“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八 佾 》礼 ; ; 乐观 《 ; 乐 礼
中图分类号 :21 B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9 9 2 1 )2 0 4 — 4 1 7 —1 9 (0 1 1 - 0 9 0 作者简介 : 阳繁 华 ( 9 7 , 1 8 一) 苗族 , 南 邵 阳 人 , 南 大 学 ( 庆 北碚 4 0 1 ) 学 院 2 1 湖 西 重 0 75 文 0 0级 中 国 - + b L文学 在 读 研 究 生 。 -
随着 社会 的发 展 . 各诸 侯 国都 在努 力 变 法 . 找 强 国 寻 之路 。 增强 综合 国力 , 以御 他 国之狼 子 野心 。 时候 的 这 诸 侯都 在 觊觎 着天 子宝 座 , 蠢欲 动 。 蠢 称霸 于世 。 当时 的礼仪 制 度 已经成 为 限制他 们扩 张 的严重 障碍 时 此
第 三篇《 八佾 》 。从篇 名 《 佾 》 以分 析 出 以下 信 息 : 八 可
佾 , 也 。古 代人 奏乐 舞蹈 , 列 以八个 人 为一行 , 一 行 这 叫一 佾 。 佾就 是八 行 , 八 八八 六 十 四人 , 这是 只有 天子 才 能享用 的待遇 据 《 白虎通 ・ 乐篇 》 载 :天 子八 礼 记 “
重 庆科技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1 第1期 0 年 2 1
Ju a o C ogi n e i fSi c n eh o g (oi i csE i n N . 0 1 or l f hnq gU i rt o c ne ad Tc nl ySca S e e di ) n n v sy e o lc n t o o 1 2 1 2
、
礼
( ) 礼 崩乐 坏 ” 一 “
的周 天子 已经形 同虚设 、 名存 实亡 。周 礼也 必将 要 予 以打破 。 以废 除 。 六 章 . 氏旅 于泰 山 。 谓冉 有 予 第 季 子
日 :女 弗 能救 与?” 日 : 不能 。” 日 : 呜呼 !曾谓 “ 对 “ 子 “
西 周 灭亡 后 , 其原 有 的社 会秩 序也 随 之瓦解 随 着 经 济 的发 展 、 会 的 进 步 , 周 的 天 子 只能 靠 着 四 社 东 方 诸侯 的扶 助 勉 强维 持 着 “ 天之 下 莫 非 王 土 ” 普 的表 面现象 诸侯 国的逐 渐强 大导 致 其各 国之 间 出现 经常 性 的兼 并 战争 .天 子 的地位 自然受 到 了极 大 的威胁 . “ 天下 共 主 ” 为 虚设 , 个社 会 处 于动 荡 混乱 之 中 . 成 整 “ 崩乐 坏 ” 礼 的时代 就这 样 到来 《 佾》 八 篇对 这 一现 象也 进行 了描 写 。如 第 一章 .
泰 山不 如林 放乎 ? ” 第十 章 , 日 :稀 自既灌 而 往者 , 子 “
佾 , 公 六佾 , 诸 诸侯 四佾 , 以别尊 卑 。”1 春秋 ・ 羊 所 [《 公
传 》 有 同样 记载 亦 古代 社会 等级 制度 十 分森 严 , 已经 渗透 入整 个社 会 生活 之 中 . 个子 民都 必 须坚 守 这一 每
规范 , 不得 僭 越 , 就 是 “ ” 这 礼 。既 然是 歌舞 奏乐 . 自然 就会讲 “ ” 乐 。通 过《 佾 》 的解读 , 们 可 以很 清楚 八 篇 我
收 稿 日期 :0 1 3 3 2 1 —0 — 1
四书 之一 的《 论语 》 孔子 的弟 子及 再传 弟 子们 , 是
依据 孑 子 和弟子 们 的言行 编 撰而 成 的一部 儒 家经 典 . L 共2 0篇 成 书 的过程 中 。 在 编排 者有 意识 地将 一些 内 容一 致或 是 相关联 的话题 整 理在 一起 ,合 为一 篇 , 如
地看 到到 本篇 的主要 观点 , 是 “ ” “ ” 就 礼 和 乐 。本 文 以 此 为 出发 点 . 回归 文本 , 以小 观大 . 读 孑 子 思想 中 的 解 L
礼 、 思想 的丰富 内涵 。 乐
一
堂之 上 呢? 两章 都在 说鲁 国的三大 贵族 , 这 他们 僭 礼 . 而且 明知 故犯 。其 实这 种现 象在 当时 已经 很普 遍 了 。
《 论语 ・ 佾》 篇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阳繁 华
摘 要 : 论 语 . 佾 》 中主 要 讲 述 孔 子 思 想 中 的礼 和 乐, 包括 孔 子 所 谈 “ ” 背 景 、 源 、 质 和 礼 之 用 四 个 方 面 ; 《 八 篇 它 礼 之 来 本 “ 的 演 奏 之道 、乐 ” 本 质 内容 。 章 中 关 于礼 、 内容 之 丰 富 、 刻 , 于人 们 更 好 的 理 解 孔 子 思 想 中的礼 乐观 有 着 乐” “ 的 篇 乐 深 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遇 , 直就 是 目无天 子 。 简 孔子 在谈 到这 件 事情 的时候 。 可是 一改 平 时的温 文尔 雅 , 是可 忍也 。 不可 忍 也 ” “ 孰 , 用孟 子 的话说 就是 “ 禽兽 ” 可见 温 和的孔 夫子 是何 等 的愤慨 了。 时 的季 氏实力 强 大 , 弱 了鲁公 室 , 制 此 削 控 了鲁 国 , 昭 公不 能 容 忍 , 鲁 出走 到 齐 , 又到 晋 , 后 客 最 死 在晋 国的干侯 。这是 多么 的羞辱 和 悲哀 , 可这 就 是 那个 时代 的特 征 又 如第 二 章 , 家 者 以《 》 。 子 日 : ‘ 维 辟 三 雍 彻 “相 公, 天子穆 穆 ’奚 取 于三 家之 堂 ? ”仲 孙 , , 叔孙 , 孙 季 三 家在 祭祀 祖 先 完毕 的时候 . 用 天子 的礼 , 着 雍 也 唱 这篇 诗来 撤 除祭 品。 L 孑 子说 : 四方 的诸侯 , 来助 祭 , “ 都 天子 仪容 , 严肃 静穆 ( 主祭 ) ” 怎 么能用 在三 家 的庙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