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与孔子的礼乐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2e7930703d8ce2f00662371.png)
孔子教育思想一、‚举贤才‛与‚有教无类‛中国早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就已推行‚选贤与能‛的任用制度。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从历代打天下到坐天下的政治实践中,深深感到重用贤才的重要性。
伊尹讲的‚任官惟贤材‛,周武王讲的‚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都体现了‚任贤‛精神。
而且自商代至春秋,还有不少君王破例从出身低微的人群中选拔贤才,并予以重用。
伊尹、傅说、胶融、管仲、孙叔敖、百里溪等就是这样被选用的。
正因为这些君王知人善任,才创造了‚三代‛的辉煌和春秋的‚霸业‛。
但是,‚三代‛的任用制度主要还是宗法等级世袭制。
宗法贵族为官是与生俱来的,而‚工之于恒为工,农之于恒为农‛,平民百姓是与官无缘的。
孔子幼时家境贫寒,自称‚吾少也贱‛。
十七岁时,‚尚未获得一般士的资格,不过是有自由身份的庶人而已‛。
若不是当时用人制度的改变,孔子也就无法脐身于士大夫之列。
为此,他主张‚举贤才‛,以便为平民进入官宦阶层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
同时他意识到:平民要进入官宦阶层,就必须提高其德才素质;而要提高其德才素质、就必须接受教育。
正如其高徒子夏所说:‚学而优则仕。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
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儒家先驱——孔子哲学中的音乐思想
![儒家先驱——孔子哲学中的音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ab9fd751711cc7931b716b9.png)
儒家先驱——孔子哲学中的音乐思想摘要:在我国古代的各思想流派中,只有儒家是最重视音乐的,儒家的开创者就是孔子。
孔子不仅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音乐家。
他在音乐上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对儒家音乐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音乐思想孔子一、孔子的音乐思想的研究综述:孔子是春秋末叶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多年以来,学者们对孔子的思想已从多方面作了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对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也给予了应有的评价。
然而,对于孔子在古代音乐领域内的高深造诣及其总结出来的音乐理论,对于孔子的音乐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学术界迄今还少有专文进行系统论述。
本文试就孔子的音乐理论、乐制思想以及与仁、礼学说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希冀博学通人雅正。
因此说礼、乐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二、孔子的音乐思想:(一)孔子的音乐实践及其音乐理论。
孔子对音乐作过认真的研习。
史载孔子学乐,同学习其他知识一样,也是“学无常师”,不仅努力向列国乐官学习,而且善于向民间歌手领教。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其用功之深,用心之苦,于此可见一斑。
《史记·孔子世家》又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与齐、鲁等国的乐官交往,听其演奏,向其求教,因而深得宫中音乐之妙。
同时,孔子还博采民间音乐之风。
《论语·述而》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返)之,而后和之。
”这里所记的“人”,与《论语》其他篇章所记的太师、师相对而言,显然不是指宫廷乐官,而是指民间歌手。
孔子与民间歌手相与而歌,听其有精妙可取之处,必使其重新歌唱,自己则节节和之。
所说“和之”,是指和着别人的节奏词曲,实际也是向别人学习的一种方式。
孔子是先秦时代打破“学在官府”、开兴办民间私学风气之先的首要人物。
当时的官府之学,以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为主,称为“六艺”,而孔子兴办民间教育事业,所学也以六艺为主,其中亦包括音乐知识的传授。
浅谈《论语》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6423c0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75.png)
浅谈《论语》中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摘要]: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思想解放空前活跃,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由斯兴焉。
孔子作为春秋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的这些身份是被世人所熟知的,但是不能忽略了孔子还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音乐家。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毕生致力于教育,尤其重视音乐方面的教育。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有许多孔子关于音乐和音乐教育的论述,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反思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下音乐教育有何启示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礼乐音乐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礼乐思想中国古代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和“乐”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可见礼乐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孔子接连两次发问,礼和乐到底是什么?孔子明确地指出“礼”和“乐”不是单纯指制礼作乐的器物或者乐器,礼乐不能流于表面形式,而要注重精神内涵。
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不具备仁德,那该如何对待礼和乐呢?“仁”是《论语》的核心,同样地,“仁”的思想也贯穿于孔子音乐教育的全过程。
二、学习音乐的重要性《论语》的经典之处在于常读常新,开卷有益。
笔者每一次捧读《论语》,都仿佛看到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君子学习修身源起于《诗经》,立身处世之道在于学礼、懂礼、遵循礼的原则,最后达到的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取决于音乐的修养。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所提出的教育内容,不仅注重诗教、礼教,尤其重视乐教。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使人性情平和、卓然自立、明辨是非善恶,使人充满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
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谈孔子的艺术教育思想
![谈孔子的艺术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c54841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8.png)
谈孔子的艺术教育思想周达疆【摘要】孔子把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放在艺术审美境界,孔子的艺术教育主要强调礼乐教化,他认为礼乐的根源在于仁德的修养。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通过礼乐培养人的内在品格,以艺术审美活动推进道德伦理原则的内化,实现政治道德教化的功能。
这是孔子一直倡导“礼乐教化”的原因所在。
这种以“礼乐教化”为核心的传统艺术教育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Confucius, the highest level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on the aesthetic realm, the Confucian emphasis on ritual indoctrination art education major, he believes the ritual is rooted in Rende cultivation. "People rather than benevolence, such as the ceremony why? People rather than benevolence, such as music why not?" Training through the ritual of people's inner character, to promote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 within the principles of ethical, political and moral enlightenment to achieve the function. This is Confucius has been advocating the "ritual indoctrination," the reason why. This kind of "ritual indoctrination"education as the core of traditional art thinking in the long feudal society, has been dominant.【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1)010【总页数】2页(P60-61)【关键词】孔子;艺术教育;思想【作者】周达疆【作者单位】新疆艺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2教育部于2004年8月2日发出《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育和艺术教育活动,使每一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六艺之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六艺之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120d4563968011ca3009173.png)
求 ,将 “射 学 ”分 解 为 天 子 射 、乡 射 两 个 层 级 ,并强 9
•思想文化!
化了实践技能训练之外的道德主体的理性诉求, 突 出 强 调 “射 ”“御 ”之 目 的 是 观 德 行 、绎 己 志 、求 诸 己 、志 在 争 、以 选 士 。 由生产技能之学逐步转化 为正己修身之学。
从 发 展 心 理 学 的 角 度 来 看 ,人 的 认 知 过 程 (包 括 感 觉 、知 觉 、想 象 、思 维 、兴 趣 、动 机 、情 感 、 价 值 观 、自我意识、性 格 等 方 面 )的 形 成 与 年 龄 结 构 息 息 相 关 ,语 言 和 数 学 的 认 知 能 力 ,往往需要在 孩 童 时 期 打 下 根 基 。“六 艺 之 学 ”根 据 受 教 者 的 认 识 水 平 设 置 了 “小 学 ”和 “大 学 ”的 分 段 学 制 , “六 年 ,教 之 数 与 方 名 … … 九 年 ,教 之 数 日 。 十 年 ,出 就 外 傅 ,居 宿 于 外 ,学 书 计 ”(《礼 记 • 内 则 》h a 八 岁 毁 齿 ,始 有 识 知 ,人 学 学 书 计 ”(《白 虎 通 • 辟 雍 》h a 及 太 子 少 长 ,知 妃 色 ,则 人 于 小
所 谓 “长 幼 之 节 ”就 是 根 据 年 龄 、血缘 等 元 素 的 内
在 关 系 ,所 规 定 的 宗 法 社 会 的 秩 序 结 构 。孟 子 讲 ,
“不 以 规 矩 ,不 能 成 方 圆 ”(《孟 子 • 离 娄 上 》),
“规 矩 ”是 计 算 方 圆 的 工 具 ,它 不 仅 构 筑 了 自 然 法
的 提,
社会法 的 。
“”
“数 ”的 课 程 设 置 ,旨 在 提 升 宗 法 社 会 成 员 的 基 本 知。
孔子的史学思想
![孔子的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7aea94dbe23482fb4da4c88.png)
孔子的史学思想一、孔子与六经六经又称六艺,是孔子当时为创办私学而编定的教材,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在《春秋繁露·玉杯》中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
”说明先秦的学者认为在六经中,诗与书,礼与乐,易与春秋性质相近而又各有特点。
金景芳在《孔子与六经》中也认为六经的性质及其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并引用《庄子·天下》的一段话,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在六经中《诗》、《书》、《礼》、《乐》是四种普通教科书,人人共习。
而六艺则不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以之显。
”《易》和《春秋》二书,是孔子新增的,具有高深理论的著作,非高材生不能通。
故在孔子弟子中身通六艺者只有七十二人。
以上是我对什么是六经的大致阐述。
粗读学界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几篇文章我整理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周予同在《“六经”与孔子的关系问题》中提出了六经与孔子是否有关。
并列举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五经”皆为孔子所著,在《经学历史》这本书中开宗明义的就说:“孔子以前,不得有经。
”五经虽都来源于孔子以前的古籍著作,但是是孔子整理了卷帙浩繁,杂乱无章的典籍,并给它们注入了微言大义,使之成为经。
经学的时代是从孔子开始的。
故“五经”皆为孔子所著。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六经”与孔子无关。
钱玄同从“疑古派”的怀疑精神出发,全盘否定了“六经”同孔子有关系的说法。
作者周予同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通过对现有五经的考证,从编纂体例、成书结构、叙事体例可以看出“五经”绝非一个人,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作品。
多半来源于孔子之前的古籍文献,但孔子为了办学,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古籍进行了整理,辑佚出了适合教学的“六经”。
并且如今的五经已不单是孔子所整理的六经了,而是多了后世儒家学派的增添。
但不管怎样,“六经”与孔子的关系密切是肯定的。
孔子以乐治国思想
![孔子以乐治国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0eefc4533687e21af45a9a6.png)
孔子以乐治国思想评述孔子重礼乐而轻刑罚,他断言:“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政行,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孔子乐治思想主要有:(1)将乐教的完成视为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
孔子的教育,希望学生重视道、德、仁的要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教育的过程和结果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表明了教育过程的大致次序,途径、宗旨。
“乐”的完成,是孔子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
(2)孔子乐教的道德内容。
孔子乐教的道德内容,首先体现在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应该不分贵族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
这就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陈规,改变了西周乐教中的等级制,这是中国乐教史上的伟大创举。
这又一次证明,孔子要回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并非无原则的倒退,除了吸收西周礼乐的优点外,还主张改变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
这也是孔子对西周礼乐思想、礼乐制度的改革。
(3)重视乐教中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及其美育作用其一,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美感体验。
《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对于某乐曲的感受:“子语鲁大司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和顺)也;从之,纯如(质朴)也,皦如(清晰)也,绎如(连贯)也,以成。
”其二,音乐应该体现“和”的情感。
孔子曾评价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孔子用“中庸”、“中道”原则要求音乐,他认为,好的音乐应该是中正平和的,适度的,有节制的。
“郑卫之音”就是因为没有一定的节制,过于放纵,才被称为“淫乐”。
其三,通过乐的审美活动造成较高的人生境界。
孔子在与子路谈及自己的为人时说:“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乐治思想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以通“乐”为完善人格之最高境界。
孔子虽然授学生以六艺,但在六艺之中,他最重视“乐”。
他认为,对一个人的教化是否成功,能否使其成为君子、贤人,最终取决于其是否通乐。
浅谈孔子的艺术学思想
![浅谈孔子的艺术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529dc22bb4cf7ec4bfed004.png)
浅谈孔子的艺术学思想[摘要]孔子的艺术学思想表现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艺术具有怎样的功能,什么样的艺术才能具有这些功能,艺术如何发挥这些功能?孔子以仁学为根底,阐述这三个问题。
[关键词]孔子;艺术学;乐孔子的艺术学思想主要见于用语录体写的最早的儒家经典?论语?一书。
他的艺术学思想具有一定的体系性,这种体系性表现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艺术具有怎样的功能,什么样的艺术才能具有这些功能,艺术如何发挥这些功能?孔子在阐述这三个问题时,以他的仁学为基矗在各种艺术中,音乐对孔子的艺术学思想的形成起了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孔子的艺术学思想根本上通过音乐理论表达出来,这种情况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礼和乐先秦时期,在各门艺术中乐最为兴旺。
乐是以音乐为主、包括诗、舞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的舞故事性很强。
被孔子称为“尽美矣,未尽善也〞的?武?,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灭商的乐舞(据?庄子·天下篇?:“武王、周公作?武?〞)。
舞蹈分为六段,表现不同的情节。
比方,第一段的舞蹈形象是:舞队手执盾牌,像山一样巍然屹立,这是表示武王的成功。
?武?的歌词散见于?诗经·周颂?中,这是一首相当复杂的乐。
?左传?记载季札在鲁国“观乐〞,用的是“观〞字,因为季札不仅听音乐,而且看舞蹈。
乐的兴旺与“礼〞的盛行密切相关。
礼是表达了某种标准的各种仪节的总和。
从广义上讲,礼作为艺术地和审美地组织起来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仪式,存在于从原始社会迄今的各种文化中。
原始社会猎人祈求大自然力量的舞蹈,氏族部落首领由于相互交往而举行的典礼,现代社会中的军事阅兵、外交会见、法院开庭、结婚典礼等都是这样的仪式。
很多仪式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段,例如,宗教礼拜要利用建筑(教堂)、绘画和雕塑(宗教人物形象)、诗和音乐。
“这些仪式仿佛是一种戏剧演出,即艺术地组织起来的表演,这些表演赋予它们所装饰的社会过程以审美‘光晕’,引起对这些社会过程的一定的情感关系。
浅谈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三个维度
![浅谈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三个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c9021282e53a580216fcfe26.png)
青年文学家浅谈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三个维度党晓龙 安阳市第一职业中专 河南 安阳 455000[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026-01理论上,孔子的礼乐思想是以人的内部修养为基础的,这种礼乐是一种高层次的直达人心的音乐。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认为没有仁,礼乐就失去了意义。
就是说,孔子认为音乐当中是有很深的精神内涵的。
孔子把音乐作为“六艺”中的一部分加以传授,他认为“乐”是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整体素质的体现。
孔子所说的“乐”不仅仅指单纯的音乐,还包括礼乐制度在内的整个国家音乐体系。
所谓“乐”不仅仅指声音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愉悦,它所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规范即“礼”的发自内心的认可,正所谓:“言而履之,礼也。
行而乐之,乐也。
”在《礼记·仲尼燕居》中,从孔子提出的“兴于诗,利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方针中便可以看出他崇尚礼乐、重视礼乐的教化功能,他认为音乐应和“礼”积极配合,共同来规范人的行为。
孔子期望用礼乐的结合达到“仁”,实现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
在孔子看来,音乐作为陶冶人、感染人的艺术,其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统一,外在的艺术形式应服从于音乐思想内容本身。
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他认为韶乐才符合这一标准,所以他极力推崇韶乐。
《论语·八佾》中他的学生记录下这样的话:“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将美与善对举,可以看出,孔子将两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而又将两者都统一于“乐”这一艺术本体之上。
在孔子看来,“美”是属于艺术形式的范畴,而“善”属于道德内容的范畴。
孔子以为音乐光有形式美是不够的,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有充实的道德内容。
没有完美的道德内容,形式就会非常单薄,虽然可娱人耳目,但终难撼人心魄。
所以,使之既美又善,才使音乐在固有的外在形式美上又加了一层内在的精神力量。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e32fbdf0c22590102029d4b.png)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作者:李鹏飞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年第18期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习思想博大精深,《论语》中关于学习理论的探讨,在之前已经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孔子学习思想的基础之上对孔子学习思想进行简单研究和介绍。
《论语》之“学”以道德修养为本,孔子教学以道德为主要内容,而且他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道德教育展开的,但《论语》之“学”并不仅仅局限于道德修养,而是把处世、治国,即服务于社会作为其最终目的。
孔子一生诗、书、礼、乐、射、御等无所不学,时人称赞他:“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具体的讲,《论语》提到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六艺”和“四教”,这些都通过孔子和其弟子的对话体现出来。
一、六艺教育孔子与其子弟对话的内容非常广泛。
主要内容是“六艺”,也就是“御、射、书、数、礼、乐”。
射主要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书包括识字和常识,相当于现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数的内容不但包括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在内;礼则是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的规范;乐指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进行道德情感的熏陶的教学。
“…礼‟与…乐‟是互为表里,…礼‟是…乐‟的表现内容,…乐‟则是…礼‟的表现形式。
…礼‟与…乐‟完成学习任务。
”如果从课程角度来看,“御”“射”是体育课程的范畴,“书”属于社会文科课程,“数”是自然科学课程,“礼”则属于德育课程,“乐”属于美育课程。
在德、智、体、美诸课程中,孔子是主张德育优先的。
不仅如此,其中的礼、乐、书等都是围绕德育来进行的。
“礼”属于政治课程;“乐”是通过音乐表现政治礼教,属于智育教育课程的;“书”也应该是政治教育的附属,其内容主要是一些文献典籍。
至于文献典籍,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作为教材进行教学,后来被教育界称为“六经”。
“六经”是孔子通过对夏、商、西周文化典籍的整理而编撰而成的并把它们作为日常教学内容。
浅谈孔子与六艺
![浅谈孔子与六艺](https://img.taocdn.com/s3/m/53118433482fb4daa58d4b5e.png)
礼 教 。据 研 究 者 说 , 孑 L 子 教 授 学生的礼 , 现 在 已经 很 难 知 道 其 中 的 内容 了。《 论语》 关于 “ 礼” 的言 论 很 多 。孔 子 说 : “ 殷 因于 夏 礼 , 所 损 益 可 知 也 。周 因 于殷 礼 , 所 损 益 可
知也。” 孑 L 子无疑发展了“ 礼” 的 某
简单 的兴 趣 爱 好 , 而是 把 历 史 当 作 面镜子 , 把 历 史 的研 究 当作 传 承
文 化 的 重要 手 段 。孔 子 不 仅对 上古
史颇有研究 , 而 且 对 现 当 代 史 也 十 分 关 注 。孔 子 把 自己对 历 史 的研 究
心得 告 诉 弟 子 , 也 经 常 同 弟 子 们 探
讨 历 史得 失 。在 孔子 同弟 子 的谈 话 中, 不仅 对尧 、 舜、 禹、 商 汤 和 周 文
王、 周武 王 、 周公 、 伯夷 、 叔 齐 以 及
齐桓 公 、 管仲 、 子 产 等 著 名 历 史 人 物的评价 , 电有 对 当代 一 些 著 名 人 士 的 评价 。特 别 是孔 子 晚 年根 据 鲁
位历 史 学 家 。孔 子 评 价 自己 “ 信 而
说, 孔子 的教育也是 “ 君子 ” 教育 。 这才 是孑 L 子 教 育 事 业 具 有 极 大 影 响力 的所 在 。君 子 人 格教 育 是孔 子 教育观的“ 里” , 全 面发 展 的素 质 教 育 就 是 孔 子 教 育观 的 “ 表” , 二 者 互 为表里 , 形 成 了孔 子 教 育 观 的完 整 体 系 。孔 子 全 面 发 展 的素 质教 育 , 用 一句 话 来 说就 是 “ 君子不器” 。 “ 君子不器” , 即君 子 不 能 像 器 具那样 , 仅 仅只有 一种用 途 , 孔 子 要 求 君 子 必 须 具 备 多 种 才 能 和 技 艺 。 为 了 实现 人 的全 面发 展 , 孔 子 以“ 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教育学生 。 般认为 , 《 沦语 》 中讲的“ 游 于艺” 的“ 艺” , 就是指“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但 从 《 论语》 的记 载来 看 , 孔 子 教育 弟 子 的科 目远 不 止 这 些 , 起 码 还有《 诗》 《 易》 《 史》 的教 育 。 诗 教 。诗 即 《 诗经 》 , 孑 L 子说 : “ 《 诗》 三百 , 一 言 以蔽 之 , 日: ‘ 思 无 邪” ’ 。孔 子 的意 思是 : “ 《 诗经》 三 百 篇 ,如 果 用 一 句 话 概 括 它 的 内容 ,
孔子六艺指什么礼乐射御书数培养德才兼备君子的教学大纲
![孔子六艺指什么礼乐射御书数培养德才兼备君子的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5571b0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c.png)
孔子六艺指什么礼乐射御书数培养德才兼备君子的教
学大纲
《论语》是儒家思想家孔子的著作,其中论述了孔子关于“六艺”的
教学理念。
“六艺”指:
礼:礼仪准则,包括道德准则、宗教准则、家庭关系准则、政治准则等;
乐:音乐,主要是歌舞。
它的目的在于治疗心理失衡,以及提高审美
水平和影响无穷;
射:射箭,它是中国古代射击娱乐项目,发挥着言语之外的情感,和
文字无关;
御:驾驭重型车辆,比如轿车、四轮马车等,旨在培养孩子们的交通
意识以及责任感;
书:文学精神,鼓励学生保持着一份好奇心,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来增
强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增强文学思维能力;
数:数学,旨在让学生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培养良好的思考能
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具有正确理念、
高尚道德、自律勤学、勤于助人,且自强不息的气质……
总之,“六艺”可以看作是孔子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教学大纲。
他认为,通过“六艺”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出其才能,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浅谈孔子与六艺
![浅谈孔子与六艺](https://img.taocdn.com/s3/m/df5d85c04028915f804dc26c.png)
子孝。所谓“三礼”,即天神、地祗、人鬼之 了弓箭。弯弓射箭既为了狩猎,也为了和其 三次,综观其内,可以说明在日常生活及教
礼。这是宗教礼仪。这说明父权制家庭的出 他部族争夺生活领地。而后者的需要随着 学之中,孔子对弟子是进行射御知识授的。
现,使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族长崇拜已发 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于前者。射、御在西 如: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
着族外婚的产生与农业、畜牧业生产的发 “牛羊之字,以形举也。” “黍可为酒,禾入水 辈为祖父母守丧,三至五个月。礼与数的这
展,又产生了历法、数学等知识。
也。”《说文》孔子曰“:犬之字,如画狗也。” 种亲密关系,说明了在孔子的教学中“礼”
“六书”的内容,《周礼》中没有说明,汉 可见,孔子是用六书的方法来进行汉字教 和“数”是同样被重视的。
与 六 艺
产生。《礼记·曲礼上》载:“夫唯禽兽无礼, 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礼乐学习是基本科 时用绳子做的一个拉手。
故父子聚麀(音忧,牝鹿。谓杂交)是故圣人 目之一,甚至在颠沛流离之际也未中断过。
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 孔子在宋国时,“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被围
兽。”而燧人氏,应是这个“为礼以教人”,使 困于陈蔡之间时,“不得行,绝粮,从者病,
浅
御、书、数”,称“六艺”。孔子创私学办民校, 培养“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有二”《, 史 记·孔子世家》。礼教,如同现代教育的德育; 乐,是审美教育;射和御,如同现代的体育教 育;书、数,乃是智育教育。这一与现代教学
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 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 焉。”礼乐合一而称,原因在于它们的相辅 相成性,《礼记·乐记》记载:“乐也者,情之 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
君子六艺的起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君子六艺的起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c01372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c.png)
君子六艺的起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君子六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涵盖了六个方面的修养和技能:礼仪、琴棋书画、射箭驾车、游泳射击、乐舞。
这些艺术和技能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君子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它们不仅训练了人们的心智和身体,也培养了道德品质和社交能力。
君子六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周朝时期。
在那个时代,讲究礼仪和修养是君主教育子民的重要内容,而君子六艺正是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礼仪方面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规则和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琴棋书画则代表了文化艺术的修养和审美追求;射箭驾车、游泳射击则体现了对体魄锻炼和军事技能的要求;而乐舞则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欢庆的方式。
君子六艺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们有助于塑造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通过学习和实践,个人能够了解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会尊重和体谅他人,培养出公正、宽容和富有人文关怀的品质。
其次,君子六艺也是培养个人技能和才能的途径。
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射箭驾车,这些技能都需要细致的训练和扎实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提高,个人在某个领域会有所突破。
除了个人层面,君子六艺对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贡献。
礼仪的遵守和守正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它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
同样地,君子六艺中的技能和才能也为社会提供了各种资源和服务。
例如,具备射箭驾车、游泳射击等军事技能的人员可以为国家的安全和防御做出贡献;而擅长琴棋书画的人才能够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丰富社会的精神生活。
总而言之,君子六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也为个人和社会的成长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学习和传承君子六艺,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个人修养与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在今天,君子六艺的现代意义也在继续拓展和发展,它们仍然是塑造新时代君子形象的重要工具。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f0fd91659eef8c75fbfb372.png)
化学化工学院 11级化学1班学号1107130003 陶震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语录体。
《论语》的字里行间深刻地反映出孔子的各种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中国传统社会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社会处于一个动乱年代。
他所提倡的教育思想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深刻的联系。
孔子极其推崇周礼,重视礼乐对百姓的教化。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希望通过教化,使人民不但在行为上而且在思想上都能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孔子主张通过“礼教”,来达到德治的目的。
这就是孔子仁政的主要思想。
由于当时礼崩乐坏,而当时又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
当孔子看到季康子在使用八佾时,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可见,孔子认为只有恢复周礼,才能达到一种理想的社会。
孔子主张的礼乐教化与仁爱的思想也密不可分的。
仁是君子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加强道德修养,才能具备仁爱之心。
只有仁者爱人,才可以去治理国家,安抚百姓。
在《论语•仁爱》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通过孔子与颜渊的对话中,仁爱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
孔子规定了礼的行为准则,通过克己复礼,可以达到仁。
孔子开办私学的目的在于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他周游列国也是为了向君王推荐政治主张。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他的政治抱负。
因此,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者。
在《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可以看出孔子是推崇学习优秀,品德良好的贤才去做官。
其次,孔子“仁”的思想还体现在“孝悌”上。
“孝悌”作为儒家道德伦理中最基本的品德,孔子固然非常重视。
孔子认为“孝悌”的作用是极其之大的。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孔子“六艺”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孔子“六艺”](https://img.taocdn.com/s3/m/5222b678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6.png)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孔子“六艺”孔子是古代中国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提出的“六艺”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社会治理视域下,解读孔子“六艺”的内涵和意义,可以为今天的社会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也被称为“六经”。
这是孔子对古代礼乐法制的总结和发展,是他晚年对治国思想的一个重要表述。
其中,礼、乐、书、数是文化领域的内容,射、御则是武力实践的技能。
在社会治理视域下,这六艺有以下重要意义:一、建立文化秩序。
孔子提出的礼、乐、书、数是古代文化的基础,它们贯穿于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古代,礼乐法制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它能够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使人们有规可循,可以让人们减少犯罪和违法现象的发生。
今天,建立文化秩序的任务也很重要,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和秩序是衡量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
孔子提出的“六艺”强调的是人的修养和教育,尤其是在礼、乐、书、数方面。
他认为,人的修养和教育应该是从儿童时期开始,例如对小孩子进行教育和传授他们礼仪、乐器、书法等艺术技能,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素质,教育孩子懂得基本的道德和礼仪,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在日后成为合格的公民和领导人。
今天,良好的公民素质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政府应该将义务教育的质量提高到尽可能高的水平,让孩子们在德育教育中受益。
三、建立有序的文化传承。
孔子提出的“六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文化得以传承,为今天的社会治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文化传承也需要有秩序,如何平衡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治理需要回答的问题。
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孔子提出的“六艺”可以加强社会文化的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让文化成为盐巴,让社会和谐成为调味品。
孔子教育思想与教育的四大支柱
![孔子教育思想与教育的四大支柱](https://img.taocdn.com/s3/m/497fc96e168884868762d67b.png)
孔子教育思想与教育的四大支柱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为了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
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
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即孔子所说的:“若藏武仲之知(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由于“不欲”含有“克己”之意,按“克己复礼为仁”的说法,“不欲”含有可达仁之意,故可解释为“仁”。
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与行道志向与德才的君子或志士就是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于教育的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既重视其社会作用,也重视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礼记》中《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大学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有些学者认为,儒家教育思想是只考虑教育的社会作用而忽视个人的发展,甚至是压抑个性的发展。
这种看法是不公允的。
事实上儒家教育思想很重视个人的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是儒家促进个人发展的理论基础。
但儒家的个人发展不是只强调“自我”而不管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发展,而是“己欲利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完善人格为目标、和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艺”与孔子的礼乐思想
摘要:“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创办私学教授“三千弟子”时的六种教学科目。
礼与乐互为表里,是成“仁”的桥梁。
在古代中国教育演变中,在其他各艺相继泯灭被逐放出教育科目的过程中,礼、乐始终顽强地占据着儒学传承的核心位置,为六艺中生命力最强。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因而,孔子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对礼、乐的教育上。
关键词六艺孔子礼乐思想
一、礼乐制度下的“六艺”内容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创办私学教授“三千弟子”时的六种教学科目,每门课程除了各尽其职外,还必须符合礼的规范。
(一)礼与乐。
礼列于六艺之首,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礼即规范,伦理,道德等,内容及其广泛,包括各种宗法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
《周礼·春官》:“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也即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类型。
《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此周代之礼,春秋战国之时,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感性世界的形式化,成为个体与鬼神、祖宗、衣食、自然的关系纽带,个体与个体间的人际关系,成人、处世、立身的一种法则。
乐,六艺之二,指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活动,旨在陶冶人们内心情操,帮助人们修身立性,从而“心平德和”实现社会和谐。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中庸之道”在音乐方面的体现,中庸之道渗透于音乐之中,音乐表现也要局于中庸之意,不难看出,中庸是礼的一种表现、而乐是配以礼实行的。
所谓:“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亲和,异则畏敬。
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
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
”也即礼是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具有强制性,乐重于陶冶内心情感,使本就强制性的礼成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精神需求。
礼乐成为六艺的奠基之石,它们相辅相承,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必要工具。
(二)射与御。
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射御二者即是军事技能,又是体育训练,自夏代就列为学校教育的课程,据古籍记载,当时的射就有“五射”,《周礼·地官·保氏》:“五射:白氏、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
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