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达斡尔嫩江草原的原住民族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曾经雄踞北方200多年的契丹族后来去了哪里?

历史趣谈曾经雄踞北方200多年的契丹族后来去了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经雄踞北方200多年的契丹族后来去了哪里?导语:说起契丹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大辽国。

确实契丹族在鼎盛时期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大辽国。

辽国在各方面甚至可以和中原的宋王朝分庭抗礼,甚...说起契丹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大辽国。

确实契丹族在鼎盛时期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大辽国。

辽国在各方面甚至可以和中原的宋王朝分庭抗礼,甚至占有一定的优势。

至今俄国和东欧一些国家仍然称呼中国为“契丹。

”但是现在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已经找不到了契丹族的身影,那么这么一个曾经强悍至极的民族究竟去哪了?它都留下来什么呢?契丹族简介契丹族(英语:Khitay)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

早期分契丹八部,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

唐太宗以后,唐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

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

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为回纥所统治。

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

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辽。

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

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

西辽延庆九年(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

西辽于金兴定二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

契丹人髡发,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

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

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生活常识分享。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简介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

文化达斡尔族民间文艺丰富多彩。

已搜集的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手抄本中,有清代达斡尔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

叙事诗“乌春”、“民歌”扎恩达勒”和民间歌舞“鲁日格勒”(亦称“哈库麦”),“扎恩达勒”是类似山歌题材的民歌的统称,分为有词和无词两种,高亢奔放,婉转悠扬;“雅德根”调是民间祭祀类歌曲。

真实反映了达斡尔族的生产和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世代相传的民间美术、剪纸、刺绣、玩具等,是妇女们的手工艺品。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运动,近年来获得很大发展,该族曲棍球队员成为国家队主力之一,该族所在地区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

节庆主要节日是春节。

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节日里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妇女们互赠礼物。

过年之前家家都要进行充分准备,杀年猪,打年糕。

初一开始拜年,拜年的人一进门就要打开主人家的锅,抢吃年糕,表示亲密无间,然后吃猪寿子、手把肉,妇女之间要互相赠礼,礼物有烟叶、奶皮、糕点和冻肉,春节一直过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达斡尔族也过中秋节。

服饰饮食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戴皮帽。

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

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妇女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日喜穿白袜、花鞋。

达斡尔族的主食以饭(巴达)、饼(午图莫)、粥(兴恩巴达)为主,每顿饭总配肉类和粗菜。

米面较之,以米为主。

肉类食物较少,菜类食物较多。

主副食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别具风味。

浅谈达斡尔族的由来和历史(有人说达斡尔族是契丹人后裔)

浅谈达斡尔族的由来和历史(有人说达斡尔族是契丹人后裔)

浅谈达斡尔族的由来和历史(有人说达斡尔族是契丹人后裔)概述达斡尔族原居黑龙江北岸,清初由于沙俄的入侵,不断内迁,现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新疆塔城市等地。

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尤其是达斡尔族与古代契丹之间的亲缘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学术界从历史、语言、遗传特征等多角度对其族源进行了很多研究,目前主要以“契丹后裔说”、“蒙古分支说”、“蒙古同源说”三种观点为主。

三种观点的早期研究第一种观点“契丹后裔说”是国内有关达斡尔族族源讨论的主流观点。

这种说法源自清代官方文件《辽金元三史语解》及部分调查报告,经过民国时期郭克兴(达斡尔族)、陈洪漠及一批地方志编写者的积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更为详尽的论证。

20世纪50年代,陈述先生从达斡尔族本族历史传说、语言材料、地理故迹、生产技术、组织制度等12个角度论证了达斡尔族来源于契丹的合理性。

进入20世纪80年代,沈汇、刘风翁、孟志东(达斡尔族)等人从解读契丹小字音义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发展了契丹后裔说。

第二种观点“蒙古分支说”始自20世纪30年代,代表作为阿勒坦噶塔先生(达斡尔族)所著《达斡尔蒙古考》,然而此书中的论证多为后世学者所否定,且成书之时,正值中华民国推行“五族共和”的民族政策,因此著书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构建历史的动因。

达斡尔族长期和蒙古族共同生活,风俗习惯较为接近,特别地,达斡尔族的语言与蒙古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故“蒙古分支说”也很流行。

第三种观点“蒙古同源说”是达斡尔族族源讨论中的一种微弱的声音。

阿勇(达斡尔族)、巴达荣嘎(达斡尔族)都曾撰文论证达斡尔族与蒙古族的同源关系,但他们的观点被部分学者视为异说,认同者较少。

遗传学研究尽管目前民族史学界倾向于认为达斡尔族是契丹后裔,但相关的遗传学证据却十分薄弱。

一些遗传学研究采用线粒体遗传证据,从母系遗传角度来论证达斡尔族与古契丹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亲缘关系。

齐齐哈尔之名的由来

齐齐哈尔之名的由来

齐齐哈尔之名的由来,是这一地区民族和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说,早在公元916年契丹建辽时,齐齐哈尔之地有济沁哨卡,“齐齐”是济沁的谐间,由济沁河而得名;“哈尔”是“哈日”,在古契丹语中有阻挡、防守之意,在军事上作为哨卡、哨所解释。

于是,形成了齐齐哈尔的名称。

金代的齐齐哈尔被称为“庞葛”,“庞葛”为女真语。

清代的齐齐哈尔是达斡尔语“奇奇嘎热”、“习气哈克”、“奇查哈里”或“喜扎嘎日”的谐音,含的边疆、边境、天然牧场之意。

17世纪中叶,南迁到嫩江流域的达斡尔人分为两支,其中的一枝在齐齐哈尔中心的嫩江中游两岸的平原地带民住。

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称为“齐齐哈尔达斡尔”。

他们居住在雅尔塞、莽格吐、卧牛吐、齐齐哈尔、梅里斯、罕伯贷等村屯,并在齐齐哈尔地区建立了中心屯。

达斡尔人为永远纪念黑龙江古老家乡,称自己是边疆人或边疆来的人,所以把这个中心村屯称为齐齐哈尔。

也有人说,齐齐哈尔是蒙古语“里奇嘎热”或满语“哲陈嘎拉”的音转,其含量义除边疆、边城外,还有天然牧场之说。

1691年,清廷准奏在卜奎站建齐齐哈尔城,并授索伦总管玛布岱副都统衔,掌管建城事宜。

因城建在江东的卜奎屯,以齐齐哈尔为城名,所以齐齐哈尔城又俗称为“卜奎”。

卜奎又称“卜魁”,因清初达斡尔总管名为卜魁,所以在此建屯用他的名字作为屯名。

后来,在这里建立的驿站亦称卜奎站,建成以后就又有了卜奎城的称呼,并成为齐齐哈尔的别称。

此外,齐齐哈尔还有龙城、龙沙、龙江、黑水之称,取齐齐哈尔为黑龙江首府的含意。

现在“鹤城”成为齐齐哈尔崭新的、尽人皆知的又一名称。

齐齐哈尔悠久的历史,赐予它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在其所管辖的泰来县境内塔子城古城,原为辽代泰州治所。

泰州是东北路统军司驻地,是辽代北方区域的政治、军事重镇。

塔子城为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一座辽代古城。

金代的庞葛城是今齐齐哈尔境内的梅里斯区雅尔塞乡的哈拉古城遗址。

它是金朝北部地区的军事重镇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蒲峪路治所。

消失的民族 契丹神秘失踪之谜

消失的民族 契丹神秘失踪之谜

消失的民族: 契丹神秘失踪之谜辽上京遗址『中华民族』是神州大地上,多个民族历经几千年融合而成的,在这几千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民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族』。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即坚固之意。

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威武的民族,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挥斥长城内外,饮马黄河。

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听不到关於他们的消息。

1922年,一位“比利时”传教士,在中国内蒙古,一座被盗掘一空的900多年前的契丹人古墓中,发现了一块,刻满奇怪的类似文字符号的石碑,当时,没有人能识别这些犹如天书的符号。

这些符号公诸於世後,一时间众说纷纭丶莫衷一是,这些符号会不会是契丹文字呢?据史书记载,契丹人建立“辽国”後确实曾经创造契丹字,然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传,後人见都没有见过。

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经过考证,认为“天书”就是早已被岁月掩埋的契丹文字,结论一出举世期待,契丹这一消失的民族,会不会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呢?这是一个神话传说,不过据《魏书》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

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的统一了契丹各部,于西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

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北部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丶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

契丹王朝在中国延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差一点就将宋朝灭亡而统一全国。

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讲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率领下,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战沙场的故事。

在此期间,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许多西方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於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直到今天在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达斡尔民俗风情

达斡尔民俗风情

神奇灿烂的达斡尔民族风情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契丹后裔,“达斡尔”是契丹贵族“大贺氏”的转音。

“达”就是“原来”(长、上)的意思,“斡尔”就是“居住的地方”的意思。

也译为“耕耘者”。

历史上的达斡尔族世代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以北地区。

14世纪开始定居生活,16世纪跨入封建宗法社会,从17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开始陆续南迁,定居嫩江流域。

1954年被认定为单一独立民族。

目前,全国达斡尔族总人口13万人,其中莫旗有3万人,其它主要分布于海拉尔和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瑗珲地区、新疆塔城地区等地。

达斡尔族的生产方式最初以猎、渔、排木业为主,后来发展为农、牧、林各业。

达斡尔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

达斡尔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富有爱国革命传统。

自古就有“性多慧而勇毅,诚实无华”,“从来以骑射显著,多以才勇自效”的特点。

虽属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但在长期的游牧、渔猎、伐木和农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狩猎文化、森林文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

为建设和保卫中国北疆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达斡尔族具有淳朴的民族风情。

达斡尔人能歌善舞,达斡尔族民歌“扎恩达勒”曲调高亢嘹亮,舞蹈“鲁日格勒”擅长模仿各种动物和鸟类活动。

说唱艺术“乌春”以叙事见长。

猎、渔业生产是达斡尔人民古老的传统生产,狩猎时用人工训养的猎鹰,情趣盎然。

达斡尔族农业在历史上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特点。

达斡尔族妇女善于载种、加工烟叶,其栽培、管理、收晒、加工工艺精细特别,黄烟“琥珀香”享有盛誉。

同时,还善用兽皮缝制各种衣服、帽毡、靴鞋,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容器,不仅轻便实用,上刻各种图案,精美别致,极富民族特色。

大轱辘车是山地、草原、沼泽地、雪地运输的极佳交通工具,被称之为“草上飞”和“达斡尔车”。

社会礼仪在达斡尔人的亲戚关系中,以舅家的关系最为密切。

第一个外甥出生时,舅母必须送礼,甥家无论喜庆、丧事,舅家是必到的贵客。

达翰尔族

达翰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意即“开拓者”。

族源契丹。

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

在浴血奋战了半个世纪之后,离开了世居的黑龙江北岸,南迁到大兴安岭、嫩江流域。

人口12.14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达斡尔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受清朝满族文化影响,通用满文。

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汉文,也有人兼用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文。

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达斡尔族以狩猎和农业为主,渔业也比较发达。

歌舞、体育是达斡尔人喜爱的活动。

传统的曲棍球近年发展很快。

1952年开始建立自治乡,1958年8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县。

主要节日是春节。

主要礼仪以敬老、互助和好客为佳风。

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儿女外出归来,要给老人请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部份。

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持,若是贵客临门,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

日常食俗达斡尔族习惯于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两餐。

过去主要种植稷子、荞麦、燕麦、大麦、苏子等农作物,并以粮食为主食。

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荞麦面为主。

稷子有两种加工方法,一是把经过蒸煮的稷子烤干磨成米,用来做干饭和鲜牛奶粥,是达斡尔族最常吃的主食;二是不经过蒸煮而磨出的稷米,可以做干饭,但多用来做牛奶稠粥。

达斡尔族也用经过蒸煮后磨出的荞麦米、燕麦米和大麦米做干饭和粥,食用时都要拌以鲜、酸牛奶或野兔、狍子、飞禽肉汤。

用荞麦米或燕麦米做成的狍子肉粥,是达斡尔族老人喜欢的食品。

进入20世纪以来,小米和玉米(米+查)子也成为达斡尔族的主食,过春节也开始打年糕。

达斡尔族的面食以荞面为主,制做荞面食品的种类很多。

有刀削面、刀切短面条、揪面片、手指压柳叶状面条,和用拇指在另一只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这些荞面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兽禽肉汤上煮熟。

契丹人是现在哪里人

契丹人是现在哪里人

契丹人是现在哪里人
契丹族是现在的达斡尔族。

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从而证明了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是契丹族后裔。

达斡尔族是契丹族后裔,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和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

也有少数达斡尔族人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

元代蒙古人连年征战,频繁用兵。

契丹人被征服后,被迫分散到各地,有的契丹族人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得以续存保留下来,较小的族群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

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纯种契丹族人已消失了。

百万契丹人都去哪儿了?古契丹在中国的哪个地方

百万契丹人都去哪儿了?古契丹在中国的哪个地方

[键入文字]百万契丹人都去哪儿了?古契丹在中国的哪个地方历史上,在公元907—1125 年共218 年间,北方有一个国家,那就是辽国,辽国的民族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契丹人。

916 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年号神册,建国号契丹。

947 年,改国号为大辽。

1124 年,中京决战失败,耶律大石率部西迁。

1125 年,辽国为金所灭。

1132 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

1218 年,西辽政权为蒙古所灭。

辽全盛时,疆域从东北至今日本海黑龙江口,北至蒙古国中部的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

在我的老家辽西锦州、葫芦岛、朝阳、阜新等地,如果聊起家族史来,总是问一句:“你们祖先是哪的?”回答都是关内来的移民。

的确,辽西这一代在清朝前少有汉族人居住,现在的汉族人都是外来移民。

梁羽生、金庸笔下,经常描写辽国的契丹人搏击长空英勇善战动人情节。

原来辽国就是笔者生活的这块土地。

在北镇的医巫闾山风景区还有辽国宰相耶律倍年轻时读书处旧址。

辽国在宋代时是北方很强盛的一个国家。

梁羽生、金庸笔下的契丹人个个剽悍勇猛,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确实曾辉煌一时,金戈铁马往来于东北关内,草原中原,长城内外。

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强盛的民族,自明代以后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听不到关于他们的任何消息。

在辽西只能从一些寺庙及出土的石碑上找寻一些关于契丹人的丝足马迹,而辽国历史少有文字记载,又因国破山河碎,历史档案更无从谈起。

契丹人究竟去了那里?他们还有没有后裔?寻找这个失踪的民族,成为一个诱人的历史之谜,也成了当年辽国土地上的东北人茶余饭后关注的话题,有人甚至问自己是不是契丹人的后裔?据史料记载,辽国灭亡的时候拥有数百万之众。

那么,人们不免要追问:百万契丹人哪里去了?史学界只能推测几百万契丹人的命运大致有三种:1。

绚丽璀璨的中国达斡尔族服饰文化

绚丽璀璨的中国达斡尔族服饰文化

绚丽璀璨的中国达斡尔族服饰文化中国达斡尔族在北方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早、较多的民族之一。

不同地区的衣饰原料中,往往都是兽皮、羊皮和布帛等兼而有之,但又各有侧重。

总的来看,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

达斡尔族妇女会做各种狍皮被、大衣、狍坎肩、手套、靴子等。

除此之外,由于居住环境寒冷以及狩猎习惯,达斡尔族在服饰方面还有其他精美制作。

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少数世居在新疆塔城地区、伊犁地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等地。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达斡尔族人口总数为13.24万人。

边疆的“开拓者”――达斡尔“达斡尔”意为“开拓者”,民族族源――契丹。

中国达斡尔族属东北世居民族,曾经为保卫祖国的东部疆土与沙俄浴血奋战,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为中华民族的安居乐业,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奉清朝政府命令,以达斡尔为主的“索伦营”官兵在新疆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后,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7月26日)开始继续戍守边疆而成为世居新疆的最早的兵团战士、戍边民族。

至今分布于中哈边境的无数卡伦和伊犁霍尔果斯市附近的索伦古城遗址,就是新疆达斡尔族在保家卫国、戍边新疆历史中的卓著功勋与实物见证。

作为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之一,达斡尔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为维护边疆的稳定,祖国的统一,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958年8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后来又相继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立了梅里斯达斡尔区及7个达斡尔民族乡;在新疆塔城建立有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

自古以来,达斡尔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

制作精良的达斡尔族服饰达斡尔族主要聚居于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从事农业、畜牧业和传统的渔猎业。

在北方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早、较多的民族之一。

较为先进的生产力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决定了达斡尔族服饰原料的多样性(不同地区的衣饰原料中,往往都是兽皮、羊皮和布帛等兼而有之,但又各有侧重。

契丹族的发源地是哪里

契丹族的发源地是哪里

契丹族的发源地是哪里契丹族的发源地是哪里?1.民族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

“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

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杨,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

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锡拉木伦河)。

土河(今赤峰市境内的老哈河)一带。

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处在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

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

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

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

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

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逐渐被融合。

契丹是一个进取开放的民族,通过与中原及西方的密切交往,创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

契丹人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又仿汉制实行科举,制订成文法典。

建立全体男丁皆人兵籍的兵制,又依本身游牧民族习俗而首创五京制。

共建有5个都城,即上京、中京、东京、南京和西京。

其中首都辽上京和陪都辽中京均建在北方草原契丹本土内(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是著名的草原城市。

契丹人于920年仿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史称大字,后又仿回鹘文创制了契丹小字。

契丹文字的创造标志着契丹族的进步。

契丹人还喜欢绘画,皇太子耶律倍便是契丹国著名的画家,尤其擅画马。

契丹族广建佛寺和佛塔,使辽王朝的文化颇为昌盛。

内蒙古草原东部是契丹族的发祥地,也是其立国后统治的中心区。

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契丹族遗迹遗物,成为草原文明繁荣的象征。

2.艺术契丹是骑马打天下的民族,骑兵部队是其立国之本,契丹骑兵骁勇善战,与宋、西夏战争中经常取胜。

契丹族简介

契丹族简介
● 天庆五年(1115年),女真族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保大五年(1125年)灭亡。辽 亡 前 的 保 大 四 年 ( 11 2 4 年 ) , 辽 宗 室 耶 律 大 石 称 王 , 并 迁 徙 西 域 , 延 庆 九 年 ( 11 3 2 年 ) , 耶 律 大 石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于金兴定二年 (1218年)为蒙古所灭。契丹人髡发,服装的主要特点是窄袖、短衣、著靴、左衽、佩蹀躞带。 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行营称为捺钵。随着辽朝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
● 开元六年(718年)失活死,堂弟李娑固袭位。静析军副使可突于骁勇,深得众心,娑固很忌惮他,欲除之 而后快。开元八年(720年)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投奔营州,联合李大酺反击可突于,却均被可突于擒杀。 可突于立娑固堂弟李郁于为主,唐玄宗令袭爵,并赐以燕郡公主。郁于病死,其弟李吐于袭爵,仍以燕郡公 主为妻。吐于忌惮可突于,携燕郡公主来唐,不敢复回松漠。可突于复立尽忠弟李邵固为主,唐玄宗拜邵固 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静析军经略大使,改封广化郡王,赐以东华公主。邵固回松漠后,派可突于入朝进贡, 中书侍郎李元纮不礼遇他,可突于不悦。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于杀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率部落 并裹胁奚族投降突厥,东华公主逃跑投靠平卢军。可突于连续废立可汗,甚至不再从大贺氏家族选立可汗, 可汗人选从此转入遥辇氏家族。
发源传说
● 对于契丹族的起源,相传北方大草原流淌着两条河,一条从大兴安岭南端奔腾而下,契丹人称其 为西拉木伦河,亦称“黄水”,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自医巫闾山西端而来,名为老哈 河,亦称“土河”。契丹民族就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民族的迁徙、融合呈 现出十分频繁复杂的状态。

契丹

契丹

契丹1.契丹的后人几百万契丹人的命运大致有三种: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

第三,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扩散到了全国各地。

比如云南的“本人”。

2.契丹的族源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木伦河,意思是"黄水"。

人们把它看作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所以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两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

传说中,一位驾着青牛车从潢河而来的仙女,与一位从土河骑着白马来的勇士,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两人相恋,并结为夫妻,他们便是契丹族的始祖。

历史学家根据这个传说和一些相关史料的考证,对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释:他们认为仙女和勇士所代表的分别是居住在两河流域的两个原始氏族,一个以“白马”为图腾,居住在“马盂山”;一个以“青牛”为图腾,住在“平地松林”。

后来两个氏族都迁徙到两河汇聚处的木叶山,他们联姻繁衍,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

新店子居民属于古蒙古高原类型,与现代北亚蒙古人种最相似,但因为生活在各民族融合程度较高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也不能排除某些个体与东亚蒙古人种接近的可能性。

饮牛沟居民母系遗传上与现代东亚和西伯利亚人群关系密切。

从蒙元帝国以来,蒙古人便与其他民族广泛通婚、混血,契丹人与其他人群也一直血缘融合。

系统发育树中,契丹人群与蒙古国蒙古人群关系密切,且与属于北亚人群的各组距离更为接近。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可以看到契丹与达斡尔的遗传关系并非最近,在对比人群中,外蒙与契丹的遗传关系最近,内蒙和北方汉族与契丹的遗传关系也较近,因此达斡尔与契丹的相对较近的遗传关系,结合二者的mtDNAHVRⅠ序列多态性的分析结果,只能说明达斡尔族与契丹族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而不能支持达斡尔族就是契丹族直接后裔的说法.达斡尔人群与北方汉族人群为代表的东亚人种聚在一起,而远离于契丹人群,并不支持达斡尔族起源于契丹的说法。

历史上的契丹人如今是哪个民族说出来可能都不相信

历史上的契丹人如今是哪个民族说出来可能都不相信

历史上的契丹人如今是哪个民族说出来可能都不相信契丹人是达斡尔人,契丹出身于古老的东胡族系,是一个历史十分悠久的少数游牧民族。

从公元三世到四世纪之间,随着北方强大的势力匈奴的快速衰落,东胡势力逐渐兴起。

最先兴起的是宇文鲜卑部落,契丹部落在那个时候是宇文鲜卑部落的部众。

当慕容鲜卑部落兴起的时候,宇文鲜卑部落被打败,契丹部落跟随失败的宇文鲜卑逃亡到了松漠地区发展。

到了公元5世纪,契丹与北魏建立了“通贡”的联系,实力获得了一定的增长。

到了公元6世纪,因为干涉柔然部族汗位的更替,遭到北齐攻打,随后突厥汗国进攻后契丹部众一分为三,分别隶属于突厥、高句丽与隋朝。

民族文化·达斡尔族|契丹文化与达斡尔文化原来曾这么相近!

民族文化·达斡尔族|契丹文化与达斡尔文化原来曾这么相近!

民族文化·达斡尔族|契丹文化与达斡尔文化原来曾这么相近!达斡尔族至今都有凿冰捕鱼的传统,捕鱼方式独特,与周边民族捕鱼有明显区别,宋使曾亲眼所见契丹人如何凿冰捕鱼,并且将如何捕鱼过程记录下来,这一宝贵记录与现今达斡尔族的捕鱼方式如出一辙。

达斡尔人由于耕种的需要,每年夏旱时,常集众求雨,一般由头领上香,再用桶盆取水,相互泼洒。

明书清史均有达斡尔人沃水求雨的记载。

辽史礼志记载:又穆宗纪,应历十二年五月,以旱,命左右以水相沃,倾之果雨,以水沃群臣。

据史料记载和目前现状:女真人、蒙古人、现今的满族、蒙古族及其他周边民族均无此做法。

达斡尔人沃水求雨,世代相传。

苏联农学博士彼萨列夫对中国东北、蒙古国、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农作物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此区域农作物有明显的由南向北移动轨迹。

此地区农耕文明程度最高的民族便是达斡尔人,也佐证了达斡尔族北迁的事实。

《辽史》记载契丹人曾在东北方面设立过掌管边地的官员,称为:达林,清朝初期,达斡尔人的组织中仍有“达林”这一称呼的官职,直到清朝初期后改为佐领、牛录、额真等。

明末时期,鄂温克人把根河库列儿山附近的达斡尔酋长称为契丹首领,这一说法被记录在满文档案中。

达斡尔族的婚俗,达斡尔新娘在迎娶到男方家时,停放在离房屋东南七十步的地方,下车跨马鞍,走进房屋时,放鞭炮驱走由女方家跟来的鬼怪,男方家的门上还放一面镜子,使鬼怪畏惧不敢进门。

《辽史》记载契丹皇帝纳亲过程,皇后车辇到离便宫东南七十步处下车,随后便有人羊裘翻穿,做袭人装,以驱吓鬼怪,前方有妇人捧铜镜止步静站,妇人前放有马鞍,待皇后跨过马鞍,给送亲的人员把盅敬酒,这与达斡尔的婚俗几乎一致。

清朝中期的达斡尔族学者,华凌阿,根据当时的达斡尔民间传说记载:松花江南岸,有他古城、村庄多矣。

证实了元末时期这里便有契丹大贺氏的“他古城”。

《布特哈志略》记载达斡尔民间歌谣:边壕古迹兮,吾汗所遗留,泰州原野兮,吾之养牧场。

这些佐证了契丹皇族大贺氏的封地便是泰州,今洮儿河一带。

源于契丹的达斡尔族民俗

源于契丹的达斡尔族民俗

源于契丹的达斡尔族民俗达斡尔族为契丹后裔,民俗是民族属性的重要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达斡尔族除吸纳和融合了我国北方民族习俗外,主要民俗特征仍保留了契丹民俗特征。

标签:契丹达斡尔;民俗源于契丹;民俗保护;文化传承中华民俗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56朵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达斡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北方4小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人口约12万,黑龙江为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地。

集中的生活区域,仍在使用民族语言,传统的民俗习俗,民族文化仍在世代传承。

一、达斡尔族源于契丹契丹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属于我国北方的东胡——鲜卑族系。

契丹,最早见于《魏书·契丹传》,原居于我国北方的大鲜卑山,即今之大兴安岭。

契丹各部,原与宇文、库莫奚两部一起游牧。

公元344年,前燕慕容皝进攻逸豆归,契丹同时被击溃,于是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自号“契丹”。

并逐渐迁徙至潢水、土河流域(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在辽河以西、大凌河以北一带,修养生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实力不断壮大。

契丹的祖源,有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辽史·地理志》载:“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由平地松林泛潢而下。

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

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人类社会的早期,神话是一种传承历史的载体。

“白马”部后来以耶律为姓,称为皇族。

“青牛”则冠以萧姓,称为后族。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仿照中原汉地格局,正式建立了大契丹国,也称大辽契丹。

契丹部落联盟时期的大贺氏的一支为契丹贵族,辽亡后成为延续发展的后来的达斡尔族。

明末清初,在黑龙江上中游地区的达斡尔人,常被称为萨哈尔察部(萨哈尔察,满语为“黑色貂皮”之意),或索伦部。

索伦部即鄂温克族,萨哈尔察部主要是达斡尔族。

达斡尔这一族称,在清代1667年才正式被采用。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人的自称。

辽亡后,契丹人又回迁于黑龙江北境(现俄罗斯境内),多数则融入其他各族中。

达斡尔族“罕肯拜”舞的源流

达斡尔族“罕肯拜”舞的源流

达斡尔族“罕肯拜”舞的源流导读:本文达斡尔族“罕肯拜”舞的源流,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达翰尔族是契丹族的后裔。

达翰尔族在沙俄侵略中国时由黑龙江中上游迁至嫩江流域,依山傍水分散居住,因此形成了布特哈(莫力达瓦达翰尔自治旗)、齐齐哈尔、海拉水(契丹语即海拉尔)、新疆等四种方言地区(均属阿尔泰语系)。

达翰尔族继承了契丹族流传下来的许多文化艺术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现以达翰尔族的“罕肯拜”舞为证。

一、达翰尔“罕肯拜”舞是由古老的传统的宫廷舞演变成现代的民间的大众化的舞蹈达翰尔“罕肯拜”舞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集体舞,多半是春节期间和庆丰收及农闲时大家在一起欢乐唱歌、跳舞的一种形式,多数以年轻妇女和青年女子为主,老年人亦有兴趣加入,男子很少参加,以旁观者居多。

“罕肯拜”舞的内容:均是从实际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仿效创作编成,即是自编自演的集体舞。

主要包括:(1)仿效田间劳动:摘豆角、苞米、折柳、采柳蒿、采集黄花菜、摘韭菜花;(2)模仿家务劳动:担水舞、挤牛奶牛;(3)模仿梳妆打扮的动作:洗脸、梳头、挽髻、照镜子;(4)模仿各种鸟类鸣叫及动作、狩猎动作等;(5)学鹰飞雁舞的动作。

达翰尔族“罕肯拜”舞绝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从契丹族的“小契丹舞”流传下来,成其源头。

例如:《契丹舞》“辽曲宴宋使,酒一行……酒三行,歌,手伎入”;“手伎入”这一动作就和达翰尔族“罕肯拜”舞的双手左右摆动的动作是一脉相承的。

清代文学家朱彝尊《席上观倒刺诗》云:“雪后风灯焰焰寒,云韶旧部走伶宫;一双手伎从容入,胜舞银貂小契丹”。

这一段诗中也有“一双手伎从容入”,即是一女子的一双手缓缓的摆动,这与“罕肯拜”舞的双手左右摆动是同样的。

达翰尔族“罕肯拜”舞和辽朝契丹族的“小契丹舞”二者有共性,但是不可能是完全雷同。

因为二者所处历史时代不同,达翰尔族舞蹈经过历代的演变和发展,在不断的变化中完善自己,亦是达翰尔族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丰富与发展的结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丹—达斡尔嫩江草原的原住民族黑龙江省有悠久的历史,达斡尔族,是黑龙江、嫩江流域的古老民族。

达斡尔族为契丹后裔,至少在辽代就是我国北方边疆的开发和建设者。

标签:达斡尔齐齐哈尔的原住民。

齐齐哈尔即为契丹。

哈拉即为大辽。

庞葛、卜奎同音同意,意为英雄。

一、学点儿黑龙江历史齐齐哈尔所处的嫩江流域,历来为北方草原民族游弋,生息的地方。

一万年以来这里丰富多彩的草原民族文化,表明嫩江流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经过几代学人,从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历史事实。

二、从达斡尔族迁徙说起达斡尔族,是黑龙江的古老民族。

在中华民族的融合中,许多民族在融合中消失了,而达斡尔族,却从远古生息繁衍走向现代。

学术界逐渐趋向一致,达斡尔族源于契丹。

契丹,最早见于《魏书·契丹传》,属东胡系,原居于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

契丹各部,原与宇文·库莫奚两部一起游牧。

公元344年,前燕慕容皝进攻逸豆归,契丹同时被击溃,于是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自号“契丹”。

并逐渐西迁至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老哈河)流域,分布在辽河以西及大凌河以北一带。

西与奚族为邻,东接靺鞨,东南至高句丽,北接室韦。

现辽宁义县尚存有990余处当时萧太后建立的护国寺庙宇。

契丹族的产生又源于古老的神话,以白马和青牛为图腾的两个部落。

《辽史·地理志》:“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架青牛,由平地松林泛潢而下。

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

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契丹族在辽河以西,大凌河以北一带游牧的第一次迁徙期间,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实力逐渐强大。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仿照中原格局正式建立了大契丹国,也称大辽契丹。

“白马”部以耶律为姓,称为广义皇族。

“青牛”部则冠以萧姓,称为狭义皇族。

贵族中的一支“大贺”氏,即为辽代灭亡延续发展的达斡尔族,但多数契丹人已融入其他各族中了。

自契丹西迁后,辽亡源于契丹的达斡尔人迁于黑龙江北境,游牧兼农耕,为打牲部。

这是历史上的第二次大迁徙,时间约在公元1115年前后。

这时大金国已经建立,部分契丹人仍居于金国辖境之内。

迁于黑龙江北境等于西迁后的回迁,契丹席烈儿部又回迁大兴安岭的根河一带,明末清初,根河地带酋长被称为契丹酋长。

明末清初,在黑龙江上、中游地区的达斡尔族常被称为萨哈尔察部或索伦部。

索伦一词为蒙古语“部落”之意,索伦后指鄂温克族,萨哈尔察部主要是达斡尔族。

在清朝的文献中记载的打虎儿(达斡尔)这一族称,在1667年才正式被采用。

“达斡尔”,是达斡尔族人的自称,在汉文记载中曾有二十多种不同的写法。

解放后识别并确定了达斡尔的标准族称。

汉语关于达斡尔的原意,“达”为原来、从前、过去,之意。

“斡尔”为住处、位置之意。

“达斡尔”又是大贺氏的对音。

“尔”、“儿”、“日”、“里”,在我国记载北方少数民族的书籍中经常混用,在蒙古语、达斡尔语中为“人”的意思。

“达斡尔”合意为“原来住处的人”。

在索伦语中达斡尔为“耕种者”。

与齐齐哈尔达斡尔人距离最近的,应是来自辽代泰州(泰来塔子城)、长春州一带契丹二十部放牧之地的“他虎”城,现松花江南岸松源市境内(原扶余、前郭旗)。

这一带是契丹皇帝冬春捺钵胜地。

塔古里、塔塔尔河、塔虎城,有学者认为是达斡尔名称的由来。

达斡尔人,虽几经迁徙但眷恋故土,多以江河为姓,以示不忘故土。

至清代中期常有精奇里、克音、郭贝勒、杜拉、段拉、墨尔迪、俄嫩、倭勒等姓氏,达斡尔语称姓氏为”哈拉”。

达斡尔人的第三次迁徙,是清初俄国人的不断侵扰。

俄国人从一伙哥萨克那里,第一次得到黑龙江的消息,那里的达斡尔人有大量的粮食和牛群,还有银、铜、铝等宝藏。

俄国人从1636年开始,不断侵扰进犯黑龙江。

从1644—1667年,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长达二十多年南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至二十六年(1687年)八月,清廷在历时两年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打败了俄国人。

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黑龙江原为中国的内河而成为一条界河换来了暂时的和平。

饱受战乱洗劫的达斡尔人,头人和亲友被杀,房屋被烧、田园荒芜、牧场被抢夺,被迫抛家舍业,男女老幼历尽艰辛,进行第三次大举迁徙。

向南部的嫩江流域和齐齐哈尔一带迁徙,来到辽代契丹二十部曾经游牧之地。

迁徙中带回了原来黑龙江流域的地名,如:雅尔塞,二克浅,是源于雅克萨的地名,视为永远不忘过去,“原住处的人”。

也有一部分达斡尔人回到了,大兴安岭地带,东胡鲜卑故地称契丹酋长。

大兴安岭的牙克石应与雅克萨、雅尔塞同名,牙克石现仍保留有食用柳蒿芽等达斡尔民族民俗。

达斡尔族在北方民族史中,犹如东胡族系的活“化石”。

鲜卑族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与汉族和其他族融合,只有达斡尔族延续到今天。

所以达斡尔族在北方民族史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达斡尔族流传的民谣:“边壕古迹兮,吾汉所遗留,泰州原野兮,吾之养牧场”,辽泰州即泰来县塔子城,符合辽亡后一部分契丹人的分布地域和经济生活的记载。

在达斡尔语中仍保留有相同的契丹语,如:“乌尔库”或“乌尔科”,意为金源边堡或长城。

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金长城附近仍有地名为“乌尔科”。

契丹、达斡尔均有以“喀喇”、“哈喇”、“哈拉”,命名村庄的记载。

雅尔塞的哈拉村,是一个很古老的村屯,应为辽代所建,同契丹有着很深远的渊源关系。

三、关于哈拉和契丹哈拉,汉字也写成“喀喇”、“哈喇”。

契丹和达斡尔都有以哈拉命名村屯的记载,达斡尔以哈拉为姓氏。

我国著名学者刘凤翥先生,研究了现今发现的契丹文字,用契丹文解读了“哈喇契丹”。

辽代契丹语中“哈喇契丹”为双国号。

辽太祖于公元907年建国称“契丹”。

辽太宗于公元938年,由于疆域的扩大,拢络汉人和其他族,将民族色彩明显族称的国号“契丹”改为“辽”。

其后继任者又复改为“契丹”,最终又改为“辽”直至亡国。

契丹文字的研究成果表明,契丹文字资料中,一般采用“辽”和“契丹”两个国号。

称“契丹”时,“辽”置于后。

称“辽”时“契丹”置于后。

契丹文字仿照汉字字形,但采用拼写方式,用只少两个字拼成一个单词。

合起来应为汉语“大中央辽契丹国”。

拼成“辽”的两个契丹字,音释为“哈喇”。

“辽”在汉语中有“遥远”、“久远”之意。

在语音研究中,契丹语、蒙古语、女真语、达斡尔语中“辽”和“远”,发音均与“合喇”、“哈拉”或“胡老”的读音极相近。

契丹国号两个字拼成的“辽”,发音即为“哈拉”。

契丹南下建国,为了标榜自己,“大中央辽”也有中国的意思,契丹视自己为“中国”,是历史上历代王朝首称中国。

从契丹文字“辽”的读法来看,“哈拉”即是大“辽”。

“辽”和“契丹”,是契丹语中的双国号。

《蒙古秘史》卷五,称辽为“合剌乞答”。

“合剌乞答”又被音译为“哈剌契丹”。

契丹与达斡尔,都有用“哈拉”命名村屯的记载,其意这些地方均属大“辽”。

女真人尚白,以镔铁为号,国号大金。

契丹人尚黑,哈喇在契丹语意中为黑,并以此为国号。

齐齐哈尔雅尔塞有哈拉屯,应是契丹人所建,或是辽亡从他虎城迁来的契丹民。

《黑龙江古代简史》记述:“金初还把活跃于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乌古,敌烈两部降民迁至今嫩江流域。

”“天会三年(1125年)二月,以庞葛城(今齐齐哈尔市)地分授所徙乌虎里(乌古)、迪烈底(敌烈)二部及契丹民。

”庞葛城即今雅尔塞哈拉古城。

庞葛城出现于史料记载,始于公元1125年,事实应在此之前已有庞葛城,后分授两部及契丹民。

应在辽时已有此城和原住契丹民。

现雅尔塞哈拉人的居住时间,应始于辽代,有近千年的历史,乌古敌烈两部至金亡,在庞葛地生活百余年,应该也融入了契丹,达斡尔族中。

嫩江流域历来是以游牧为主草原民族的生息地带。

辽末、金初,嫩江以西主要是突吕布室韦、其他室韦各部和生女真达鲁古部契丹突鞠部和部分女真族达鲁古部聚居地。

庞葛城一带的契丹突鞠部,本辽代突鞠部,系太祖二十部中的第九部,是嫩江草原的原住民。

契丹,蒙语为乞答、吉答,满语为必罕,均有草原的意思。

嫩江流域北为室韦意为“森林”,南为契丹意为“草原”,同森林相对应。

元代曾在嫩江以西设“吉答”站赤,是齐齐哈尔的初始名称。

齐齐哈尔名称源于契丹,出自同一语系的蒙古、达斡尔语。

女真、满语与蒙古语、达斡尔语有许多相近之处,区别于虽同为阿尔泰语系,但女真语属通古斯语分支,三种语言的齐齐哈尔语音相近。

女真语称草原为“必罕”,与契丹同音同意。

庞葛为女真语、卜奎为满语,满族为女真后裔,庞葛、卜奎同音同意,蒙语庞葛为巴特,意为英雄。

齐齐哈尔原意的快读即为契丹,蒙语、达斡尔语“尔”有人的意思。

齐齐哈尔可解释为汉语契丹(人)。

庞葛、卜奎、巴特(尔)可解释为汉语“勇士、英雄”。

其后在民族融合中不再有契丹出现,唯有达斡尔族源于契丹。

哈拉源于“大辽”,哈拉屯的达斡尔人,应是大辽契丹后裔。

“契丹”后来是一个广义的词,齐齐哈尔名称源于契丹。

俄语称中国为契丹,因为十七世初俄国人进犯黑龙江,首先见到的是达斡尔人和头人拉夫开,因而称中国为契丹(KиTAи)。

辽金史学者王禹浪又以图腾和民族精神,解释契丹为“东方太阳神”。

齐齐哈尔即为东方太阳神城。

四、齐齐哈尔清代驻防城城市的历史是发展的。

清初由于沙俄的侵扰和驿站、道路交通的改变,加之政治中心的转移,齐齐哈尔由江西迁到江东,城移则站移。

清初由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管辖东北广大地区。

清廷为巩固边防,撤宁古塔将军,分设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决定设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即黑龙江将军),黑龙江将军驻地初置黑龙江城(黑龙江左岸旧瑷珲),1685年迁至右岸的新瑷珲城(今黑河市瑷珲镇),1690年移驻墨尔根(今嫩江县),1699年移驻嫩江东岸新建的齐齐哈尔驻防城。

齐齐哈尔所建清代驻防城,历经三部曲。

第一次副都统霸奇兰掘沙土筑营垒,为土城。

就是“风刮卜奎”的传说,齐齐哈尔一夜由江西刮到江东。

嗣后1692年萨布素将军在土垒基础上改建木城监造者玛布岱。

光绪十三年(1887年)因城中大火,将军恭镗改建砖城。

砖城历经一百二十余载,几经修补,现已无存。

清代驻防城,时间并不久远,也不是齐齐哈尔初始之城。

齐齐哈尔初始之城为庞葛城(今雅尔塞哈拉古城),齐齐哈尔由江西迁到江东,城史纪元在金代1125年与清代驻防城无关,其后发展成今日的齐齐哈尔。

齐齐哈尔的达斡尔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至少在辽代已是我国北方边疆的开发和建设者,达斡尔人为建设祖国强大的北方,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是嫩江草原上世代生息的原住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