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影像语言研究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研究综述
纪 录 片 以 其 独 有 的记 录 功 能 , 现 对 非 物 实
提高 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 普及历史知识
和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保 护 的观 念 , 进 各 民 增 族之 间的交往和联 系 ,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面 , 过课 另 通
堂 的专 业教 学 , 以 为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的 可
传媒 以其 不可取代 的特点和 优势发挥 着
重要 的作 用 。 纪 录片 的保 存 功 能 和 文 化 传 承 功 能 , 是诸 多学 者 在 文 章 中都 提 到 的 。 于 一 些 对 濒 临灭 亡 的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当 前 的 历 在 史 条件 下 的确 无 法 生 存 , 我们 唯一 的选 择
质文 化 遗 产 联 系着 人 们 的情 感 , 透 着 人 渗
或已发生重大变化 、 或现实生活 当中的各 种传统文化知识, 并有助于代代相传。 @
对 于传 承 功 能 , 引用 梁 现 瑞 的文 章 现
稍 作解释 : 纪录片能够将某一个 民族的非 物质文化信息提供介 绍给另一个 民族 , 使
能。 因为纪录片本身所具有的文献价值和
真实性属性 ,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 究 就
提供 了第一手的研究材料 。 教育功能体现 在大众科普教育和人类学 、 非物质文化遗
产 专 题 教 育 两个 层 次 。

方 面 , 过 观 看 此 类 纪 录 片 , 以 通 可
就是通过静态保存的方式将其保存下来 ,
录方式有一个 突出的特点 就是它 的艺术 性。 它以影视 手段 ( 括影 视形象 、 视 包 影
语 言 、 视 艺 术 技 巧 ) 来 记 录 和 研 究 一 影 等

论文范文:浅谈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影像记忆与文化表达——以毕业设计《最后的坚守》为例

论文范文:浅谈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影像记忆与文化表达——以毕业设计《最后的坚守》为例

论文范文:浅谈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影像记忆与文化表达——以毕业设计《最后的坚守》为例一、绪论(一)选题意义“非遗类”纪录片是眼下比较热门的一类纪录片选题,它将不为人所熟知的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带向大众视野,为大众普及知识、开阔眼界,更用影像唤醒了人们的保护传承意识。

对于“活性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非遗类”纪录片是一种“活动”的保存方式,是一种文化交流,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精神产品。

纪录片《最后的坚守》和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才确立了其选题。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升温,优秀的“非遗类”纪录片涌现不少,如《非遗传人·在中国》、《守望》、《昆曲六百年》、《生命的礼仪》等,这些主流媒体制作拍摄的纪录片记录留档了成功申请非遗名录的代表作品和传人,一定程度上守住了中国文化的灵魂家园。

但是,在民间,依旧有很多不为人所知的传统绝活绝技散落在山沟村屯中,它们传播范围小,保护意识也较薄弱。

由于地域、语言、成本等限制,主流媒体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更需要社会独立纪录片导演和民间DV爱好者这样的民间团体去发掘和保护。

《最后的坚守》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而选题拍摄的。

片中主角祝昌伟是一位做木偶戏的老人,他在申请非遗失败以后,决心建立自己的木偶档案,用文字形式记录了毕生所唱的木偶折子和正本。

但是他一直苦于找不到人能为其木偶留下影像资料。

笔者的偶然出现正好还了81岁老人的心愿,也为其200多年的木偶留下了宝贵的影像,笔者觉得,这样的一次纪录片尝试,非常有意义。

而本文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优秀的非遗作品,通过与众多纪录片的比较寻找到共性和个性,挖掘在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做一个梳理。

(二)文献综述1、对“非遗类”纪录片的研究目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审美主体而拍摄的影像已不胜枚举,包括电影、微电影、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电视新闻节目等。

纪录片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形象生动富有现场感,并且比其他影片更具真实性。

文化记忆视域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研究

文化记忆视域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研究

文化记忆视域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研究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的深入推进,非遗题材纪录片作为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备受关注。

在文化记忆的视域下,研究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对于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记忆是一种个体和群体对过去经验的记忆和理解,也是一种持续性的文化传承。

非遗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传统技艺,是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题材纪录片通过叙事的方式,将非遗传承的过程和意义展示给观众,使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首先,非遗题材纪录片通过叙事手法,呈现了非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采访和讲述,观众可以了解到非遗技艺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进一步认识非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例如,纪录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通过对几个非遗项目的介绍,深入了解了非遗技艺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其次,非遗题材纪录片通过叙事方式,展示了非遗传承的困境和挑战。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非遗传承面临着多种问题,如传承人少、传承环境恶劣等。

通过纪录片的呈现,观众可以看到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压力和困境,进而引起观众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纪录片《寻找非遗》中,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采访,展现了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坚守和传承的艰辛。

最后,非遗题材纪录片通过叙事方式,弘扬了非遗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非遗技艺的展示和非遗传承人的讲述,观众可以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进而增强对非遗的认同和尊重。

例如,纪录片《非遗的力量》中,通过对非遗传承人的采访和表演,展现了非遗技艺的精湛和传承的意义。

总之,文化记忆视域下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研究对于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叙事手法,纪录片呈现了非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展示了非遗传承的困境和挑战,弘扬了非遗的价值和意义。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非遗题材纪录片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专题片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专题片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专题片研究作者:戴雨悠来源:《声屏世界》2016年第11期摘要:2011年6月,我国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和文化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为积极配合国家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江苏省文化厅分批次下达文书让江苏各地积极申报非遗项目。

2014年,大型非遗专题片《非遗江苏》项目正式启动,2015年春节期间在江苏国际频道播出。

一经播出,便获得关注。

本文试图对《非遗江苏》进行解构,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电视节目表现手法作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非遗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专题片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它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江苏省是东南大省,自古群英荟萃,历史文化灿烂悠远,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后人留下了令人称叹的非遗财富。

江苏各地不同的地域环境,也注定了江苏非遗的多样性。

苏北豪迈雄健,苏南温婉细腻,苏中刚柔并济,共同描绘出灿烂多姿的非遗画卷。

如果说之前非遗还是局限于本地民众的话,那《非遗江苏》这部作品的拍摄制作无疑是让这灿烂的文化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得到传播弘扬。

《非遗江苏》视听元素表现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如今面对的是全新的全球化环境,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的适应流传以及发扬,都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保护与传承。

非遗传承、保护过程中,电视媒体通过记录影像使之代代流传永不磨灭,促进其更好传承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

《非遗江苏》秉承时代召唤,忠实记录传承江苏灿烂的文化,因此对于它的解构一方面可以传授给观众悠久的非遗文化,另一方面可以为非遗在电视节目中的呈现做进一步探索。

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解构。

纪实性。

《非遗江苏》在对传统技艺进行展现的时候,多运用长镜头。

长镜头的运用强调了运动过程的完整性,并且更加符合纪录片原则——较少或者没有导演的主观意识渗透,呈现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

从《寻找手艺》谈影像叙事对非遗的传承

从《寻找手艺》谈影像叙事对非遗的传承

从《寻找手艺》谈影像叙事对非遗的传承作者:高忠严关旭耀来源:《电影评介》2021年第03期2012年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大力推进纪录片产业发展,对于展现祖国发展变化,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非遗为创作题材的纪录片日益成为当前文化消费的主流产品之一,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薪火相传》等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又真实地反映了手工艺人的生活全貌,受到了社会各界观影者的热捧。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非遗系列纪录片提供了不竭源泉。

但是这类影片仍然存在叙事同质化、包装过度化、内容刻意艺术化等问题,需要当代电影人进行反思和改进。

文章以《寻找手艺》为个案,尝试从纪录片叙事在非遗表演传承中的优势及目前出现的问题两个维度提出思考,以期为同类题材的纪录片创作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一、记录:影视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空间《寻找手艺》是由导演张景带领团队历时三年、辗转全国23个省份、寻访199位手艺人完成的作品。

本片中所聚焦的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民存留在当代的珍贵遗产。

但在科学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很多传统手工技艺逐渐被机械生产所取代,并慢慢退出民众的视野。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革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伴随着传统手工艺一起被人们遗忘的还有手艺人对制造的热爱、精工与匠心。

这些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基石,应当被国人铭记于心。

(一)纪实性记录创造非遗表演的再生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献的记载和相关资料的借鉴,能够得以恢复,其具有一定的再生性。

”[2]影视所记录的表演内容正是非遗再生的重要资料。

浅析纪录片电视语言的运用特点及新趋势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浅析纪录片电视语言的运用特点及新趋势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

表1绿松石样品化学成分(w%)
样品编号 Ca Mg Al Fe Mn Zn Cu Pb X1 38.5 20.1 14.8 9.5 0.4 0.2 0.1 0.1
X2 36.9 21.3 13.7 10.1 0.3 0.2 0.1 0.1 X3 35.7 22.3 14.4第 i部分:目的和意义
在声音效果方面,纪录片的配乐和音效也十分出色。宁静悠扬的背景音乐让 观众沉浸在故宫的文化氛围中,同时将文物的声音、修复工具的声音等音效嵌入 其中,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修复文物的过程。此外,旁白和专家的对 白也使得纪录片更加富有深度和广度,通过对白和旁白的叙述,让观众更好地理 解文物和修复工作的意义。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由叶君和萧寒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文物 修复类纪录片。该片展示了故宫的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 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在 这部纪录片中,同期声的运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同期声的使用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在纪录片中,修复者们对文物的 修复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包括文物的状态、使用的工具、修复的步骤等。这 些信息通过画面进行传递时,观众可能无法准确地感知到细节,但是通过同期声 的配合,观众可以听到修复者在修复过程中发出的声音、文物的碰撞声、工具的 摩擦声等,这些声音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更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使观众 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感受到画面传达的信息。
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地质调查对于人类社会的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内容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画面和声音的配合,展 现出真实世界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在纪录片中,同期声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一部 分,它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音响元素,还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和观众的沉浸感。 本次演示将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对电视纪录片中同期声的运用进行深入 分析。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民族特色。

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艺术形式,能够生动地呈现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以非遗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叙事策略,旨在提高非遗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和传播效果。

1.引言非遗是世界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民族、地区或群体的文化认同和独特价值。

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适合用来展示和宣传非遗,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2.非遗纪录片的特点首先,非遗纪录片通常以线性叙事结构为主,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融合,全景式地展示非遗的发展历程。

其次,非遗纪录片以“人”为核心,通过对非遗传承人和实践者的访谈和观察,展现他们的心路历程和努力。

此外,非遗纪录片还注重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如画面、音乐和文字等,来表达非遗的独特魅力。

3.叙事策略的探索3.1 选题策略非遗纪录片的选题应考虑到非遗的基本特征和传承价值,选取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进行记录和传播,以展示非遗的多样性和深度。

3.2 受众策略非遗纪录片的目标受众包括观众、政府、非遗传承者及相关机构等。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纪录片在叙事时应注意情感和智力吸引力的平衡。

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情感化的叙事,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关注,同时通过专业性的解说内容,增加纪录片的学术研究价值。

3.3 叙事结构策略非遗纪录片需要注意叙事结构的合理性和吸引力,可以采用线性、非线性或循环叙事结构。

线性叙事结构适合表达非遗的发展过程和变迁;非线性结构可以突出某一非遗元素或者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非遗背后的文化背景;循环叙事结构可以在不同维度上全面展现非遗的多样性。

3.4 影像处理策略纪录片的画面是叙事的载体,对于非遗纪录片来说,影像处理更要突出非遗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拍摄,展示非遗的精髓和细节。

非遗题材纪录片中代际互动的叙事话语表达——基于《传承》(第三季)的案例分析

非遗题材纪录片中代际互动的叙事话语表达——基于《传承》(第三季)的案例分析

影视传播YINGSHI CHUANBO- 33 -非遗题材纪录片中代际互动的叙事话语表达—基于《传承》(第三季)的案例分析◎乔瑞华[摘要]非遗题材纪录片通过影像叙事完成了有关代际互动的社会文化表达,对构建社会文化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以《传承》(第三季)为例,探讨非遗题材纪录片在对话青春、空间呈现以及视听表达层面有关代际互动的叙事话语和表述策略,关注非遗传承人面向现在和未来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走向。

[关键词]非遗题材纪录片;影像叙事;代际互动近年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为表现主体和审美对象,通过视听语言的运用加以表现[1]的纪录片,在制作规模和文化传播影响力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用影像记录非遗事项,在我国最早可追溯至1933年人类学家凌纯声等在湘西拍摄的湘西苗族鼓舞、苗族民歌、苗族服饰等[2]。

作为一种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佐证的有效记录手段,纪实影像凸显保存非遗文化的优势。

2004年,随着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成为社会多方密切关注的话题,一大批非遗题材纪录片也应运而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贡献了有生力量。

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央视陆续制作播出的《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宫修文物》《传承》《百年巨匠》等纪录片,开拓了国产纪录片精雕民族文化、刻写民族记忆的精品化模式,并持续带动地方电视台、各级非遗保护中心、高校机构为主体的团队创作[3]。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非遗题材纪录片通过影像叙事完成一系列社会文化表达。

有学者认为,核心叙述句式的运用赋予非遗题材纪录片注解文化、补白内涵、沟通情感的作用[3]。

也有学者指出,视听层面的去语境化和叙事层面的再语境化的话语机制,促使网络热播纪录片在影像层面完成对文化遗产的再次赋义,也由此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4]。

这些研究成果均强调非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融入纪录片的文本表征体系,对构建社会文化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从现实的角度看,“非遗当下的文化建构是要使其接续传统与现代生活”[5],映射到大多数非遗题材纪录片中,影片往往将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冲突投射在新旧传承人的代际关系上,在影像层面完成对代际关系的叙事重构,展示自身参与当下中国社会核心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影像语言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影像语言研究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代代相传的各种非物质性文化实践,如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传统音乐、传统戏曲等。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人们的文化记忆、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至关重要。

在当今多媒体时代,纪录片成为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形式。

本文将从影像语言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特点和影响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呈现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定义和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是通过拍摄、记录和传播的方式,展示和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对于其他纪录片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需要准确、真实地记录和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相比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难以准确地把握和呈现,因此纪录片需要通过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来还原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要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传承,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载体。

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来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精神内核,以期唤起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和认同。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需要结合科技手段和创新表达方式。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纪录片拥有丰富的拍摄手法和后
期剪辑技术,可以更好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同时,创新的表达方式如立体影像、虚拟现实等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影像语言研究
1. 镜头语言的运用
镜头语言是纪录片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中,合理运用镜头语言可以有效地传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特点。

首先,广角镜头可以更好地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的环境和场景。

通过一镜到底的手法,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包容性和独特性。

其次,特写镜头可以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细节和技艺。

通过放大镜头,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传承人的手法和动作,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智慧和技艺。

最后,运动镜头可以通过对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追踪和演绎展示传承过程中的情感和变化。

运动镜头可以增加观众的参与感,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执着。

2. 叙事手法的运用
叙事是纪录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叙事手法可以更好地呈现和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纪录片可以通过故事叙述方式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通过讲述传承人的经历、奋斗和感悟,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人来说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纪录片可以通过对多个传承人的访谈和交流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变化。

不同传承人所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存在差异,但却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
传统文化特点和精神内核。

最后,纪录片还可以通过纪实手法来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生活场景。

通过真实、自然的镜头呈现,观众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独特性。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通过影像语言的研究和运用,可以更好地呈现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特点。

纪录片的成功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和传承人们的文化记忆、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如何创新纪录片的影像语言手法和技术应用,以适应当今多媒体时代的需求,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在呈现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叙事手法的运用,纪录片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对多个传承人的访谈和交流可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变化,反映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特点。

此外,通过纪实手法还可以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生活场景,使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其魅力和独特性。

纪录片的成功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和传承人们的文化记忆、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如何创新纪录片的影像语言手法和技术应用,以适应当今多媒体时代的需求,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