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脚步》镜头语言简析

合集下载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第一集 脚步》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第一集 脚步》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开头的第一集很巧妙的将《脚步》作为了标题,在其后更是顺利引出了“哪里有人旅行过的踪迹,哪儿就有灶火”这一人和食物的关系的主题。

这个主题不仅与食物联系紧密而且具有极大的可延展性,在介绍食物这个主题之余更能介绍许多不同地方的风俗与各地人的生活状况。

整个节目的介绍过程是环环相扣并且极具逻辑性的,一开始通过介绍西藏林芝爱吃甜食的当地人获取蜂蜜的方式,引出追逐花期重装上路的养蜂人老谭的四川路菜,又从重装上路这个点着手,讲到轻装上阵与机械做最后斗争的秦岭“麦客”的小麦。

而后又通过大山与海洋的食物运输,分别讲了渔民杨世橹的海产品与大山居民的稀有的美味花菇。

然后再从前两者的家庭出发,述说了为自己女儿学习捕捉“望潮”与“跳跳鱼”技术的父亲的事迹与美食。

最后回归主题,从山东煎饼文化千姿百态变化,道出食物自主的衍变离不开人类的迁徙的主题,并由此提出“古早味”的概念,从而重新点题并在食物随着人类的步履衍变的关系的主题之上再次对中心进行升华,认为总有种不变的味道指引人们认清明天的走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除了严密的逻辑之外,我们也不难发现《舌尖上的中国》中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平凡的家庭或者质朴的人的经历支撑着,他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这使得这部纪录片中每一道被介绍过的美食还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

就好比为爱吃的“跳跳鱼”的女儿特地学习“跳跳鱼”独特捕捉方式的父亲的父爱;追逐花期的惧内养蜂人和为丈夫亲手做“路菜”妻子之间不离不弃的爱情;以及最后一群为了生计与机械做最后抗争的“麦客”无奈。

纪录片将他们的故事悉数融入一道道美食中,贯穿整个主题里。

不仅让人们对每道美食印象深刻,还让整个纪录片对于主题的把握更加深刻。

纪录片中,每一个故事都是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细节。

就切入点而言,十分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

为了给人加强这种能引起人们共鸣的生活气息的感觉,整个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是选择了朴实的风格,放大了细节、整合了画面,为观众补充了不少的信息,虽然通篇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就《舌尖山的中国》而言,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言语更能使人舒适,与主题相呼应。

《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镜头语言分析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自然的馈赠》镜头语言的魅力《舌尖上的中国》是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分为7集,分别从食物的来源,食物的选材、食物的转换、食物的制作等几个方面,来展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与传统,人与食物之间的深厚的情感。

该记录片一经播出便广受关注,备受好评,它的成功不仅有益于首次使用的高清的摄录设备,精良的制作团队,优美如画的风景,垂涎欲滴的诱人食物,更是离不开后期剪辑中严谨的叙事结构,精致的画面编辑辑。

《自然的馈赠》,是该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集,本集叙述了香格里拉采松茸的单珍卓玛与母亲,浙江的挖笋的老包与福建制作酸笋的阿亮夫妻,制作诺邓火腿的老黄父子,湖北嘉鱼县湖面上挖藕的圣武兄弟俩,查干湖捕鱼的石把头,海南远洋捕捞队的林红旗,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将人与自然、人与食物巧妙的结合起来,体现出本集的主题“自然的馈赠”。

通过对本集《自然的馈赠》中镜头语言的分析,让我们进一步赏析这部优秀的纪录片。

一、丰富的镜头语言本片借助航拍、水下摄影、高速摄影、延时摄影等手段,呈现出一部用光讲究、机位多变、录音到位的美食纪录片。

本片中大量的延时摄影、空镜头与特写镜头的运用,成为本片的艺术特色之一,体现了美食类纪录片的特性。

1、全景延时摄影镜头大量运用在以往的纪录片中,常用全景用以交代环境,但长时间的固定全景镜头略显枯燥,在本片中全景与延时镜头的结合运用是一大亮点,不仅能够交代环境,同时,将景物缓慢变化的过程被压缩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精彩的景象,能够将时间的飞速流逝,万物的悄然变幻灵动的表现出来,画面看起来也更具观赏性。

从本片的开场,用全景延时摄影镜头,白云飘过的高原、光影变幻的山林、平静如水的湖泊、和浪花拍打的海岸线,这一组全景镜头,对应了解说词中的中国的地貌特点丰富多样,明确了本集中自然的馈赠地理背景,时间的变幻也都尽在其中。

在单珍卓玛采集松茸的段落,第一个镜头是固定的全景,巍峨的山上白云流淌山脉,山下是被雪山环抱的寂静的县城,第二个镜头摇镜头,从平视的原始森林向上摇,显示了森林的树木高大密集,第三个镜头是固定镜头,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的全景,第四个镜头是空镜头白云的翻滚,4个镜头就清楚的交代了云南香格里拉的地貌环境。

电视纪录片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及意象展现_从_舌尖上的中国_看民俗纪录片的中..

电视纪录片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及意象展现_从_舌尖上的中国_看民俗纪录片的中..

电视纪录片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及意象展现——从《舌尖上的中国》看民俗纪录片的中国文化传播肖珉[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是一部以食物为主线,讲述中国人生活状态和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其中展现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和意象为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靠的借鉴意见。

本文通过分析《舌尖》的中国化叙事背景及意象,重点阐述了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的中国元素展现,并对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民俗类纪录片的发展提出了参考意见。

[ 关键词 ]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意象;跨文化纪录片是用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原生态艺术形式。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从早期以政治宣传为根本要务的《英雄的信阳人民》到现在多元价值交织下的《故宫》,正在探索中向前进步。

在 21 世纪的今天,中国以一个华丽的转型融入到世界一体化进程当中,在多元化的经济和文化格局中,如何展现一个拥有 5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风范,弘扬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习俗,是中国纪录片在探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直接课题。

在这个问题上,2012 年第一季,2014 年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国化叙事手法为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民俗类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参考。

面前,根据喜好夹菜、敬酒、劝菜,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相互尊敬、礼让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

所以以美食作为宣传中国文化的切入口,对于爱吃的中国人来说本身就是“讨巧”的做法。

《舌尖》镜头切换和入画方式普遍采用了中国水墨画创作的典型手法——“泼墨”,节目中涉及的人物、食材、食物、自然景观运用“重叠”和“变色”的方式紧密地拼接起来,第一季片头“用筷子夹住的腊肉山水水墨画”,第二季在筷子上流转的面条,用中国化的美食串联起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难怪不少观众在深夜看完节目后表示“忍住口水,留下泪水”。

3.“乡情”体现为文化传播内核中国人讲求“饮水思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讲,不仅仅意味着补充生命延续所必须的各类元素,可以说,这其中连接和维系的是各类感情,也是中国人关于故乡和家庭的集体回忆,是中国人丢不掉的“乡愁”。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的文化研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的文化研究

当下社会与文化转型期,全球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使得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整体面貌和创作风格也随之变化。

由张同道与胡智峰领导的纪录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组撰写的报告提出:《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开启了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工业型模式,将纪录片分为宣教型、审美型和工业型纪录片,而工业化、模式化的制作方式正是大众文化的特征,由此可见,《舌尖》这类记录片的诞生、萌芽和发展是中国纪录片与公众建立全新密切关系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对这种社会文化语境转向的回应。

本文试在当下对纪录片的认识高度与关于《舌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产生其的全球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社会语境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文化表征与深层内涵,尤其抓住两个题材:饮食与乡土中国。

本文试从味觉记忆与饮食文化的创新表现,历史•乡土•人性的叙事文化,都市书写与乡土中国的对比,多元•情感•诗性的审美文化,理性•宽容•超越的批判文化五个方面来进行《舌尖》的文化研究,分析其创作理念、题材选择、视听语言、叙事策略和审美表现是如何将大众文化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相结合,如何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展现出历史、记忆、礼仪、家风、民俗等系统的文化环境,如何进行乡土中国的凝眸和书写,如何通过乡村与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体现民族性、地域性、现代性的传承与发展,实现纪录片的诗意回归与审美超越。

进而探讨《舌尖》是如何通过借鉴海德格尔哲学、沈从文抒情哲学等重新发现东方,发现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和未来的精神原点,构筑情感慰藉和人性关怀的诗意世界,创建新的文化启示录,成为启发文明自觉和主体建构的文明镜像,为纪录片,尤其是大众文化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文化范式。

关键词:饮食文化;乡土中国;多元对话;文化自觉;人文创设(一)研究背景——社会文化语境分析随着全球化多元思潮的涌入和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冲击着旧有的社会经济生活、伦理生态和道德观念,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与此同时,文化格局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语言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语言分析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语言分析作者:刘悦来源:《卷宗》2018年第11期2012年5月14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央视综合频道《魅力纪录》开播,在收视上全面飘红,超过CCTV1之前同时间段电视剧收视30%。

它从“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分别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以及蕴含在中华美食背后的价值观,因此,《舌尖上的中国》被誉为我国首部高端饮食文化纪录片。

本文拟从叙事语言的角度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探讨该片备受受众追捧的原因。

“纪录片从来就不是艺术,从来就不以唯美和观赏为目的,它有着明确的认知价值,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目的性”。

纪录片最直达人心的东西是内容,要分析纪录片的内容制作就需分析其镜头语言的运用,因此,纪录片的叙事语言也需要通过镜头语言来完成。

1 叙事语言的分析1.1 特写镜头:表达细腻真实的情感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大量运用了特写镜头,这既是该片纪实性的需要,同时也传达出了导演的美学思考和感情倾向。

《舌尖上的中国》中较多的运用特写镜头,首先是对于各种关食和食材的特写,这与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相关,一部表现美食的纪录片必然要通过刻意地放大食物来展现其特色,并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

另外是对于片中人物的特写,导演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这些勤劳的劳动者的敬意,或许正是有了他们的汗水,我们才一能享受到如此美味的食物。

1.2 空镜头:书写艺术的情感空镜头(scenery shot)义称“景物镜头”。

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打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不、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一中能够产生借物喻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泣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在荧幕的时空转换和调节影片节奏方面也有独特作用。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便大量运用了空镜头。

《舌尖上的中国》既是一部表现美食类的纪录片,同时也是一部展示我们祖国辽阔大地卜丰富多彩的白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纪录片,因此在片中创作者往往会用到一些富有地域色彩的景物镜头用以转场或者介绍环境交代空间。

撩动心神的影音魅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艺术分析 ;2100

撩动心神的影音魅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艺术分析 ;2100

撩动心神的影音魅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艺术分析摘要:纪录片一直是我国较为难以突破的一个领域,不受观众的青睐,而《舌尖上的中国》是我国纪录片领域中一颗闪亮的新星,打破我国常规的纪录片形式,突破刻板、述说式的纪录片印象,为我国的纪录片走向指出一条阳光大道。

关键词:撩动心神的影音魅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技术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率居高不下,拥有撩动心神的魅惑能力,究其根本就是其所特有的艺术形式以及艺术特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改传统纪录片形式,加入强烈的空间感叙述方式,将镜头转换灵活应用,以故事的形式体现出纪录片所表达的内容,整体的播放有层次感,表达清晰分明,具有相应的感情色彩,这些特点都致使《舌尖上的中国》更具魅力,内容更为丰富,更为生动有趣,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所特有的艺术形式。

1.魅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艺术分析《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的魅力在于所记录的每一种美食都具有地方特色、具有代表性,并且其背后都参杂着或美好、或悲伤、或平淡的故事,致使各种美食的意义更为饱满生动,并且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能够了解中国的各地方美食,能够了解各地方习俗口味,能够实际的增长知识,《舌尖上的中国》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较为深刻,因此,具有探讨意义,需要对其的艺术特点形式进行深入分析,进而获知其成功的秘诀以及其的精髓所在,能够为我国的纪录片发展提供良好的价值基础[1]。

1.1镜头艺术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在镜头处理过程中较为讲求镜头的远近变化以及镜头的含义,这是传统纪录片所忽略的部分,《舌尖上的中国》在镜头艺术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借鉴电影拍摄方式,将镜头的变化设计进行构造,具体构造方式就是镜头由整体到局部,用变化的镜头将美食的拍摄地、美食的内容进行整体展示,在由美食的放大以及食客的表情将美食的美味以及美食给人带来的视觉体验与味觉体验完美结合,凸显美食之美,味美、形美,在运用一些穿插式的渲染镜头将整体的艺术提升到新的层次,让观众能够享受到视觉盛宴,同时运用不同角度镜头,不同环境镜头的切换将当地的特色风俗美食的来源故事逐一展现,体现纪录片的整体感以及逻辑感,给人一种故事形式的开展方式,引人入胜[2]。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内涵2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内涵2

《舌尖上的中国》用影像纪录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普通劳动者顺应自然,依靠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不断融合的自然关系,同时也让现代文明中生活的都市人对其迥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

《舌尖》以纪录片这种生动、平实、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向观众介绍美食和人文情怀的同时,也在利用镜头传达着生态保护的观念,对唤起人们对生态保护意识的觉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建立可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舌尖背后的人文情怀《舌尖》之所以会不同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并且伴随着每集的播出都会引发大量的话题性谈论,是因为这部美食纪录片在解读美食、记录美食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才会引发社会各界对其文化魅力、自然饮食习惯以及故土乡愁的持续热议。

与传统的美食节目、美食纪录片不同《舌尖上的中国》所选取的素材绝大多数来源于当地人日常的生活,而与以往美食节目中出现的“烹饪大师”与“美食专家”的专业客观的讲解不同,《舌尖》出现的更多的是平凡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一)思乡情怀的中国人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落叶归根”“家和万事兴”。

在古代一直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社会,中国文化一直赋予人们安土乐天的心理以及一种浓厚的乡土情怀,凡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一个个都要思乡、怀旧、寻根、问祖[1]。

《舌尖》将美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美食展现中华文化之悠久、乡愁之厚重,通过用“小时候的味道”、“妈妈的家常菜”、“家乡的味道”使得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以及文化认同感。

“无论天南地北,只要属于家庭的重要时刻,中国人都会团聚在餐桌周围,感受着血缘亲情的凝聚。

”在重视家庭观念的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是能比和家人在一起更重要的。

在贵州省东南部最偏僻的村庄,留守儿童李建英和他的哥哥最开心的就是和外出打工归来的父母一起做稻花鱼,一起吃个简单的团圆饭。

无独有偶,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便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儿孙们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着年糕唠家常。

中外美食纪录片叙事策略对比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和《食物远征·用火篇》为例

中外美食纪录片叙事策略对比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和《食物远征·用火篇》为例
中国美食纪录片叙事主体在于“人”,注重情感的 表达与释放。中国纪录片导演善于从食物入手,挖掘 美食背后的人与故事,探求食物的本质和真谛。在向 世界宣传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同时,展现中国人民对 于食物的热爱、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中 国美食类纪录片总是体现出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脚步》一集讲述了贵州雷山 桥港村苗族留守儿童李建英的故事。导演从“糯米稻 花鱼”和“雷山鱼酱”两种当地美食入手,通过对稻 花鱼的捕捉展现了李建英与半年未见的父母之间短暂 的欢乐时光,用一罐饱含家乡味道的雷山鱼酱表达孩 子对远在广东打工的父母的思念。在这个位于贵州省 东南部最偏僻的村庄中,许多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缺
纪录片广角
中外美食纪录片叙事策略对比研究
— ——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和《食物远征·用火篇》为例
赵一鸣
摘要院“民以食为天”,人类探索食物的历史源远流长。很多时候,食物不仅仅为了饱腹,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地 域文化和思想传承。基于中西方饮食文化与价值理念的差异,二者在美食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上也略有不同。中式 的人文情感与西方的自然简朴给予受众不同的审美体验。未来中国美食类纪录片要与时俱进,取长补短,增强自身 传播力。
非线性手法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单线、有序的模 式。三个案件的时间跨度虽然长达十年,但是跨时空 的调度、流畅的剪辑、无缝衔接式的转场,使三条线 索相互交织牵引,共同指向一个主题— — —揭开沉默的 真相,唤起迟到的正义,除了使剧情更具有张力、引 人入胜,也更加符合当下场景化、碎片化传播的特征。
《沉默的真相》通过反传统式主人公形象的建构、 能指与所指撕裂的反讽、去中心化和非线性的超文本 叙事,展现了网剧解构传统、去中心、多元化的后现 代特征,体现了后现代思维模式、表达策略、批判策 略、审美风尚,是一部成功的网络自制剧,也是一部 优秀的后现代电影。上述的叙事特征也可以看作该剧 在众多网剧中突出重围、引爆网络的原因。在如此快 节奏的时代,观众的时间精力异常宝贵,如何在有限 的篇幅里快速抓住观众眼球,紧凑高效地讲好一个故 事 就 变 得 尤 为 重 要 ,《沉 默 的 真 相》不 失 为 一 个 借 鉴 样 本。然而,它在制作上也有不少被观众吐槽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脚步》镜头语言简析
作者:魏雪青
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6期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热播,又为观众提供了热议的话题,这其中有关于美食本身的有关于人物故事的,有关于片中音乐的,在此笔者仅仅以第一集为例,对其中的镜头语言做一个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脚步》;镜头语言;特写;变速摄影;运动镜头
2014年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下文简称《舌尖2》)开播,首集开门红,收视率达到了1.572%,网络播放次数突破1000万。

时隔两年,《舌尖》系列何以能持续保持着高收视率,这不仅仅在于片中的“美食”与“故事”,还在于其精致唯美的镜头语言让观众耳目一新,带给观众视觉的享受与震撼。

一般说来,影视作品的镜头语言主要包括景别、运动摄影、蒙太奇剪辑等要素,现笔者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舌尖2》第一集《脚步》的镜头语言进行简单的分析。

1 特写镜头自成风格
影视中特写镜头指的是用以细腻表现人物或被摄物体细部特征的一个景别。

特写镜头是一种超常规的视点,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因此特写镜头不能滥用,要否则会削弱它的表现力。

[1]但在《舌尖》系列中特写镜头运用的却是非常频繁,这成为《舌尖》系列镜头语言突出的一个特点,尤其是片中关于食材的展现与制作过程中特写采用更是到了极致。

对此虽有一些观众对此提出异议,认为特写太多,但是笔者认为作为美食为主体的纪录片,如果想清楚的展现出食材的制作过程,清晰而有质感的展现食材诱人的色泽与味道,特写镜头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

长焦距浅景深拍摄的特写镜头,把周围背景完全虚化只清晰凸显出主体内容,起到了强化视觉的作用,能让观众排除一切干扰,注意力只集中在主体物上;同时微距摄影拍摄出的特写镜头也清晰的再现出食材本身具有的美妙的纹理和色彩,给观众带来一种非同寻常的,奇妙的视觉感受。

《脚步》的片头,一开始就运用了一组特写镜头,手抚挂面、快速挤奶、秸秆燃烧、油泼辣椒、香浓红烧肉,立马把观众带到了诱人的美食境地里,立马引逗出观众的口水。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职业养蜂人老谭夫妇的途中的饮食,案板上清脆脆的黄瓜、新鲜的菜叶、透绿的莴笋、干香的麻辣香肠、油滋滋的烟熏腊肉,虽然是被冠之以路菜,但是通过特写镜头放大的展现,也变成了诱人无比的美食;而后一组特写镜头描述了豆花从倒面、搅拌、取汁、熬制、挤水、切块的制作过程,紧接又是一组特写,切香菜、拍蒜、炸花生、拍花生、取泡菜、油泼佐料,而后装盘、大口品食。

即便是生活中平常的豆花也在镜头的表现下让人大咽口水。

后面还
有老奶奶的裤带面、鲜美的望潮和跳跳鱼、柔韧山东大饼、酸甜的稻花鱼等等无不是通过特写镜头展现出的食材的特质。

有些观众反映看《舌尖》让人垂涎欲滴,甚至有了想舔屏幕的冲动,毫无疑问,在景别的表现中,只有小景别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2 变速摄影突破常规
变速摄影,最初概念来源于电影,即指改变正常速度(每秒钟24个画格,电视为25帧/秒)的摄影。

变速摄影包括升格摄影(高速摄影)和降格摄影(低速摄影),目的是为了表现正常速度所达不到的某些特殊效果。

当电影的拍摄速度超过了24画格/秒(电视25帧/秒)时,我们便称之为升格拍摄,升格拍摄的画面以正常速度放映,造成了时空上的延展放大,这便是慢镜头;而降格摄影则相反,是以低于正常的速度进行拍摄,却以正常速度放映则塑造出快动作,营造出一种快节奏。

《舌尖》系列多次运用变速摄影来进行叙事和表现一些特殊的效果。

单在《脚步》片头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鲜脆地带着水珠的青菜散落盘中、油滴下落、头插入笋根部震动引起晶莹的水珠四处飘落的升格拍摄镜头,把我们日常生活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动作进行了夸张性的放慢,给我们营造出一种唯美又奇特的视觉感受。

后面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浙江台州杨世橹捕捉跳跳鱼的慢镜头。

通过解说已经告诉观众,要使用5米长的钓竿,6米长的渔线,捕捉10米开外只有5厘米长的跳跳鱼其难度和精准度不亚于20米投篮。

这反而更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与兴趣,想知道难度这么大,那么杨世橹到底怎么完成的呢?随后又解说道,从发力到捕获仅仅需要八分之一秒。

如果是正常的速度拍摄,八分之一秒我们还来不及眨眼,看清过程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时摄像采用了高速摄影,把正常的速度放慢,观众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发力、甩杆、钓鱼、收杆、取鱼的整个过程,让观众好奇心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惊叹于主人公精湛的捕鱼技术。

除了升格摄影的采用,本集中还有大量的降格拍摄。

白云变幻莫测的西藏高原、快速退潮的海面、房县山林上翻滚的流云、太阳瞬间升起的美好景象、车影灯光流动的北京城、光影流动的水稻田等等都是将大远景的景物以低速摄影的形式展现,不仅交代了环境,同时,将景物缓慢变化的过程压缩到瞬间的变化之中,呈现出一幕幕奇异精彩的景象,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3 运动镜头灵活多变
运动摄影主要是指摄影机机位在水平以及空间中所做的各种位置、角度的变化。

一般说来镜头运动主要包括:推、拉、摇、移、升、降、甩。

[1]对于镜头的运动,除了能塑造立体的空间外,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叙事和抒情。

在第一集《脚步》片头过后的一组运动镜头让人记忆犹新,疾驰在山间公路上的摩托的航拍、大海上的忙碌的渔民的移动拍摄、走在金黄麦田里麦客的升镜头拍摄、行走在山林的藏族小伙的跟拍镜头等,这几个运动镜头的组接主要起到的是
抒情的作用,给人营造出一种个体的生命总是处于一种迁徙流转的态势。

结合解说词“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画面加解说很好地阐释了本集的题目《脚步》的寓意——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脚步》的第一个故事,藏族青年白马占堆爬上10层楼的高树采蜜的过程,也是通过运动镜头的运用表现了过程的漫长与惊险。

其中有对树木从底往上的升镜头拍摄表现高大的特点,还有父亲后背的跟拍镜头造成一定的悬念、地面移动拍摄父亲与弟弟点燃烟火的同时让我们了解到了周围的环境、最让人觉得惊险的是摄影师吊在威压上晃动着对白马爬树时前推与后拉的空中拍摄,以常规的标准看这些运动镜头拍摄的不是很稳定,这一方面是真实状况的体现,另一方面正是这些晃动不稳的镜头更好的表达出白马攀爬过程的危险,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白马的安危紧紧地揪住了观众的内心。

老汉饶长清在山林中采摘小花菇的段落中,大量地采用了后跟、前跟的运动镜头,使观众的视点与画面主体人物的视点重合,表现出明显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同时在饶长清翻找一根枯木上的小花菇时采用了一个平移的运动镜头,很让观众对周围的空间环境有了清楚的了解。

类似的运动镜头在片中还有很多,丰富灵活的运动摄影也是《舌尖2》突出的特点之一。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外,对《舌尖》的镜头语言的分析还包括拍摄的角度的丰富多样、灯光与色彩的纯熟运用、蒙太奇的流畅组接等等,鉴于篇幅,笔者就不一一谈到。

对于高品质的接地气的《舌尖》我们期待着它的第三季能继续给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上的盛宴。

参考文献:
[1] 邵清风.视听语言[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7,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