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分析理论

合集下载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移情与反移情
分析移情
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将对过去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治疗师身上。
分析反移情
指治疗师对患者产生的情感反应,可能影响治疗师的判断和干预。
处理
治疗师需对移情和反移情进行识别、分析和处理,以保持中立和客 观的态度,并促进患者的心理成长和治疗进程。
04 精神分析的实践应用
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05 精神分析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精神分析面临的挑战
01
理论基础争议
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存在争议, 其假设和概念缺乏实证支持,导 致其科学性受到质疑。
02
治疗方法单一
03
治疗时间过长
精神分析治疗方法相对单一,对 于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患者可能不 够灵活和个性化。
精神分析治疗时间通常较长,需 要患者和医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 力,可能增加患者脱落的风险。
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01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神经症、 人格障碍、心境障碍等心理障碍进行深入分析和治疗。
02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关注患者的潜意识冲突和早期经验对当前 心理状态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释梦、移情与反移情等技术
,帮助患者解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03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患者的情感表达和 自我觉察,促进患者的人格成长和心理成熟。
目的
02
通过自由联想,帮助患者挖掘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心理创伤,从
而促进心理成长和治愈。
应用
03
自由联想常用于探索患者的童年经历、无意识的动机和情感等。
释梦
释梦
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手段,指对梦境进行解析,以揭示梦境背后的 潜意识内容。
目的
通过释梦,帮助患者理解梦境中的象征意义和无意识欲望,从而 促进心理治疗。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3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1.分析新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论述新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答:(1)相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②新精神分析不仅保持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些基本概念,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框架,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归根结底还坚持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

因此,新精神分析并没有超越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最终仍属于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领域。

③新精神分析所强调的“自我”,往往过分强调了潜意识自我的功能,贬低自觉能动的意识的价值。

这一点与经典精神分析不谋而合。

(2)不同点①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

他们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和它的动机及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个理智指导下的系统和人格中最富于独立性的部分。

②经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这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学化倾向的集中表现。

而新精神分析的先驱阿德勒就已明确肯定“社会生活逻辑”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发展,并主张应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源。

以“基本焦虑说”为代表的霍妮等认为,“恋母仇父”的现象不是幼儿的性欲所致,而是父亲教管不严,母亲宽慈溺爱的结果。

性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

性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

人格动力(一)安全感寻求霍尼认为个体从出生就会处于不安全的状态中,他们感到自己渺小又无力,必须依赖成人才能得以生存,这种无助、孤独和不安的恐惧就是基本焦虑。

人们体验到的基本焦虑越大,对安全感的渴望就会越强烈。

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会进一步加大焦虑,导致痛苦。

因而会发展出很多防御性策略来满足对安全感的寻求。

(二)亲密关系寻求沙利文认为人格是一个假想的实体,实际上人格由人际事件组成,因为人格的观察离不开人际情境。

人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需求,如果长时间断绝与他人的联系,人格就可能出现病态和异常。

与弗洛伊德一样,沙利文认为人格是一种能量系统,能量以紧张和能量转化的形式存在。

紧张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势能,来源于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能量转化将紧张转化为内隐或外显的行为,以此来满足需求和减轻焦虑。

亲密关系产生于早期对温柔的需要,是两个具有对等地位的个体之间的具有指向的密切的人际关系。

亲密关系促使双方采取爱的行动,从而摆脱孤独,减轻焦虑,因而是一种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自我的寻求自我系统是最复杂、范围最广的动力机制。

它是人们为了避免焦虑、维持人际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

自我系统是个体与重要他人的交往经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儿童在做出令父母满意的行为时会得到奖赏,而不好的行为会令父母生气,这两种“好我”与“坏我”的自我意象构成了自我系统。

当人际情境中出现不符合自我系统的事件时,个体会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来降低焦虑,以避免与自我系统的冲突。

例如选择性忽视、否认或歪曲事实。

(四)自卑与心理补偿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童年都会因为生来弱小无力而产生自卑感,自卑感是因对自己某方面不满而产生的一种交织着无力和无助的失望心态。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现象。

一旦体会到自卑感,个体就会力求补偿不足而获得优越感,以一种建设性的生活方式来达到自我完善。

正是因为有了自卑感,个体需要以心理补偿的方式去克服自卑感。

心理学理论教材——人格心理学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

心理学理论教材——人格心理学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

32
2、早期记忆
人追求优越的方式主要来自于童年的 经验。儿童在4-5岁时就形成其生活风 格。
由于儿童所处的家庭、生活条件及周 围的社会环境不同,儿童便会形成不同 的生活风格
3、潜意识梦境
2021/7/3
33
3、生活风格的类型
根据社会兴趣的程度分类
1、统治--支配型 2、索取--支配型 3、躲避型 4、社会有益型
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 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 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2021/7/3
13
1895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 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 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1902年因读了佛 氏「梦的解析」而深受感动,曾追随弗洛伊 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年他参加弗洛伊 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 心成员之一。1910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 会主席。
2021/7/3
5
5、精神分析的内部分歧:
弗洛依德,既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又 是一位专权的领导人。他十分专制,决不 允许学生对他的学说提出异议,否则,轻 则痛责,重则驱逐门外、憎恨终生。为此, 他的一些得意门生如阿德勒、荣格、奥 托·兰克等纷纷出走,各自创立了自己的 学派。 这又为霍妮、沙利文等人创建新 精神分析学派树立了榜样。
末生儿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往往缺乏创 造力。
2021/7/3
31
d. 备受保护的独子(女):
由於父母将希望全摆在唯一的孩子身上, 所以有时他会变得依赖,由於他常是众人 注目的焦点,所以他很容易觉得自己真得 大有价值,当他不再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 时,他的人生态度便很容易发生错误.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引言:精神分析理论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多种精神分析理论流派。

其中,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是两个重要的分支。

本文将对古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对比和分析,探讨二者的异同之处。

一、口述治疗与自由联想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建,其核心方法是口述治疗。

在古典精神分析中,分析师通过与患者面对面的对话,倾听患者的述说,通过分析、解释和解决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问题。

而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自由联想,认为患者可以自由地表达其内心的冲突和欲望,借助梦境和自由联想的方式,揭示潜意识中的内容。

两者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理解和解决患者内心的困扰。

二、本我、自我与超我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快乐和满足;自我则是对外界现实的认知和适应;超我则是道德和规范的内化。

在古典精神分析中,治疗注重于解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新精神分析理论则对这些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

它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认为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在新精神分析中,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变化。

三、潜意识与无意识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重要性。

在古典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中储存着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通过分析和解释潜意识中的内容,可以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

而新精神分析理论更加注重无意识的角色。

它认为,无意识是一个更广阔和复杂的概念,包含了个体和集体的信息。

无意识中储存着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痕迹,对个体的发展和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性欲与自我实现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欲被认为是个体最重要的冲动之一。

弗洛伊德强调了性的力量和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需要通过满足性的欲望来达到内心平衡。

与之不同的是,新精神分析理论更加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沙利文、埃里克森)

8 65岁-死亡
对艾里克森人格心理学的评价

贡献:
• 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和文化影响的作用,将精神分 析和社会学结合了起来; • 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使精神分析不再局 限于临床个案的研究,而是拓展到了正常个体的研 究; • 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整个生命周 期,突破了其它自我心理学家仅仅描述幼儿早期人 格发展的局限性。 • 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危机等概念深入日常生活.
第二节 理论观点
一、人格动力 (一)生理过程:力比多和性欲 保留了本能和力比多学说,但已并不是
那么强调,他更愿意强调的是自我和社 会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
(二)自我及自我同一性


1.自我
继承了弗洛伊德对于三我的划分,但艾里克森认为他 认为,①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当有力的、独立的部分, 其作用是建立人的自我认同感和满足人控制外部环境 的需要。埃里克森的理论被叫做自我心理学是很合适 的。②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包括着人的意识活动, 是可以加以控制的。③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 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 来,引导心理能量向合理的方向,决定个人的命运。 作用:①防御性 ②自主性,如游戏、言语、思想和 行动等。 ③适应性
第三章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

第一节
沙利文的生平及著作
Harry Stack Sullivan (18921949) :Interpersonal Theory 美国人,精神病学家 大学教育不顺利,个体健康问题 《现代精神病学概念》,1947 《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 1953

二、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阶段 年龄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1 2 3 4 5 6 7 0-1岁 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1-3岁 3-5岁 5-12岁 12-20岁 20-24岁 25-65岁 自主←→羞怯和疑虑 主动←→内疚 勤奋←→自卑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绵阳师范学院题目: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姓名:李明学号: 1 3 0 3 0 4 0 1 0 7专业:历史学班级: 2013 级 1 班指导教师:吴节义2014年12月25日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要了解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首先要了解其具体含义,先简述它们的内容。

一、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一)潜意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二)本能论本能论构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本质。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这个词“代表了所有生于身体内部并且被传递到心理器官的力”,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

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身体的欠缺状态。

本能的对象是能满足欠缺状态的事物或手段。

(四)、人格论1、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

伊底又称本我,它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

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能量直接来源于肉体。

伊底是完全非理性的,它遵循着快乐原则。

伊底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

它由遗传的本能、欲望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即它督促自我加强控制、引导本能冲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超我形成于幼儿期,因为光靠自我的力量不能控制伊底的本能冲动,所以,超我的形成是必要的。

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影响重大。

但是,他过分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理性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为他的人格理论留下了明显的缺陷。

(五)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弗洛伊德在对自我功能以及神经症和精神病根源的研究中,提出了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系统观点。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学说埃里克森的阶段论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他的学说更为乐观,更认同人类积极发展能力的主动性。

他认为,如果个体能够积极的加以解决,那么将促进个体形成良好的自我品质,如果个体不能顺利的应对,则会影响个体的进一步发展或是留下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神经症研究
弗洛伊德最初专注于研究神经症 的心理机制,逐渐发展出精神分 析理论。
无意识心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无意 识的部分,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对 人的行为和情绪有重要影响。
理论发展
01
02
03
自我心理学
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 学派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发 展方向,其中自我心理学 派强调自我调节和平衡。
03
梦境解析有助于了解个体内心深处的需求、冲突和情
感,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移情与反移情
移情的概念
移情是指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将对过去某人的情感投射 到咨询师身上的现象。
反移情的概念
反移情是指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将对来访者的情感投射 到自己身上的现象。
移情与反移情的作用
移情和反移情对咨询关系有重要影响,咨询师需对自身反移情保 持觉察和反思,同时帮助来访者理解和管理移情,以促进咨询效
自我成长与发展
01
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强调个体潜力的发 掘和自我成长。
02
通过自我反思和内省,个体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无意识动机和
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鼓励个体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福感。
人际关系改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问题往往 与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和防御机制有 关。
精神分析理论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7
目录
Contents
•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 •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概念 • 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 • 精神分析理论的争议与批评 • 精神分析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
理论起源
19世纪末
精神分析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的 欧洲,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 德创立。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流派之一 ,其词旳含义是
指以心因性为机制旳一种治疗 精神病旳措施及其理论和潜意 识心理学旳理论体系。
• 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研究旳精神分析旳观点 是由奥地利旳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旳。 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做弗洛伊德主义 涉及 古 典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 洛伊德主义 。
二、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
1-3岁阶段旳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小朋友一方面 在信任感和初步成熟(独立行走 自己进食)旳基础上产 生自信 认识到自己旳意志 产生一种自主感 另一方面 又 觉得依赖过多而感到疑惑。 这时成人和小朋友之间旳相互调整关系受到严峻旳考验。 父母对小朋友旳态度要注意掌握分寸,一方面要利用小 朋友对自己旳信任在某些方面予以有节度旳控制,同步 也要给与合适旳自由,以便养成小朋友宽容和自尊旳性 格。 精神分析理论对幼稚园课程,尤其是对某些强调早期小 朋友人格培养,(发展主动品质,防止悲观品质)强调 学龄前小朋友心理健康主要性旳幼稚园课程方案旳编制 和实施产生过主要旳影响。
四、性心剪发展阶段:口唇期(0~1);弗洛伊德以为欲
力旳发展是从嘴开始旳 吮吸本身也能产生快感。第一时期:从 出生到6个月 小朋友旳世界“无对象” 他们没有现实存在旳人 和物旳概念 仅仅渴望得到快乐舒适旳感觉 没有认识到其别人对 他是分离存在旳。第二时期:6~12个月 小朋友开始发展有关别 人旳概念 例如当母亲离开旳时候会产生焦急和不安。②肛门期 (1~3)弗洛伊德以为此时占优势旳不是生殖器部分旳本能 而 是肛门旳和虐待狂旳本能。例如 以排泄为快乐或以玩弄粪便而 得到满足。③性器期(3~6);到了这一阶段小朋友变得依恋 于父母中异性旳一方。产生恋母情结或是恋父情结。④潜伏期 (6~11);这是一种相当平静旳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小朋友把精 力放在社会可接受旳追求中,如学习 游戏 运动等,专注于社会 情感旳发展。⑤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女孩11岁 男孩13岁 在这个时期 个体旳最主要旳任务就是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 和父 母逐渐分离 病尝试去建立自己旳生活方式 。这个时期轻易产生 性冲动 防御措施有两个 1,采用禁欲旳策略 2,采用理智化措 施。

新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学派
3.集体无意识: 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它不是后天学来的,而是由种族先天遗传的,而且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却影响深远的东西。
二、荣格的其他理论:
1、人格动力理论: 人格发展的背后有人格动力在推动,称之为心理能量; 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且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 心理能量会前进也会退行; 心理能量也能发生能量转换和形态的变化 ;象征是促使心理变化的一种工具。
4.人格化: 指个人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的形象。
5.人格的发展时期: 强调早期经历对成年人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发展阶段主要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
三、弗洛姆的主要理论观点:
人格理论聚焦于人的焦虑感,以及为回避焦虑感而采取的措施上;
二、艾里克森与自我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的发展:
1、自我的概念: 人格中强势而独立的部分 ;促使人们完成建立自我认同的目标 ;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及维持自我的认同感。
2、艾里克森的主要贡献:(1)提出“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
(2)八阶段人格发展理论
(四)
社会文化观点的人格理论:
一、霍妮的主要理论:
三、分析心理学简评:
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情结理论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人格类型说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 研究方法灵活多样。
(二)
一、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主要理论观点:
1、人格动力学理论 :人人生来就有自卑感,人们寻求卓越是为了克服这种自卑感;追求卓越是人格发展的原动力。
3.女性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对我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精神分析学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一经问世不仅在心理学界引起强烈的反响,而且也一直影响着文学、哲学、伦理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

如此可见,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之巨大。

尽管精神分析理论自身存在缺陷,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诞生近百年的精神分析学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不仅与弗洛伊德本人的声望有关,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新精神分析学派,并未把弗洛伊德和他的著作当作不可怀疑的偶像和一成不变的经典。

他们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既有抛弃又有继承更有发展。

其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

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些观点,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

所以要想深刻的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蕴含的教育价值,必须拿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这把钥匙去打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大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

意识是指个人此时此刻意识到的。

“潜意识就是一种未被觉醒的心理历程或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

潜意识可以被压抑,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的活动,以求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一般人格的主宰。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系统提出了本我概念,进而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体系。

本我又称伊低,它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

它完全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快乐原则的出发点,是本能的储存器。

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

自我是理性的,服从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理性现实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

超我是潜意识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部分,它主要根据至善原则活动。

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述评

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述评

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述评作者:刘赓李威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02期摘要新精神分析学派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也称精神分析文化派或社会学派。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可以说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

本文基于霍妮的著作《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浅述新精神分析的理论观点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新精神分析神经症文化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A Review of New Psychoanalytic Theory——Based on "the Abnormal Personality of Our Times "by Karen NicoleLIU Geng, LI Wei(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0)Abstract New psychoanalytic is a psychology genre that is separated from the spiritual movement analy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40's and it is also called spirit analysis cultural or social school. Karen Nicole, American German psychologists and psychiatrists, can be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is theory. This paper, based on his book "the abnormal personality of our times " , simply elaborates the new spirit analysis theory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Key words new psychoanalysis; neurosis; cultural psychology1 新精神分析理论1.1 新精神分析理论与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异同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用作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作用。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古典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指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他的早期的理论是以无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是无意识系统;另一是前意识系统(它包括意识)。

前意识的主要作用是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制在无意识之中,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隔离。

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这个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

弗洛伊德非常强调无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无意识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意识和前意识。

后期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与二部人格说中的无意识概念接近,但不完全等同。

弗洛伊德强调本我的作用。

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以性心理为主线。

以性心理发展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

他所用的研究方法有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他的研究资料来源于对病态人格的心理分析。

新精神分析是在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有阿德勒、埃里克森、霍尼、弗洛姆等人。

新精神分析不再一味强调性本能的作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转向自我。

研究对象从非常态转向正常人。

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该学派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方法和心理历史学分析法,发菜了投射等心理测量的方法,并引进了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跨文化研究方法等。

新精神分析在作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的情况下,仍保留了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潜意识动机作用,压抑和抵抗,精神决定论,移情作用,以及自由联想法等。

新精神分析学家在各自理论中提出的如基本焦虑,原始恐惧,逃出自由等概念,尽管名称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在起主要作用,不过表现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而已。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还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在心理学上,弗洛伊德关于"意识"的论述来源于莱布尼茨的微觉说,赫尔巴特的意识阈,和费希纳意识运动的学说。他的心理观则受布伦塔诺的影响较大。在哲学思想上,叔本华的无意识概念、他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哈特曼的无意识研究都能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找到影子。与此同时,18、19世纪哲学中盛行的享乐主义动机学说的影响更是体现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论当中。在科学思想上,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观与赫尔姆霍茨的能量守恒观点有密切关系;而他的本能论的依据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1. 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2.早期精神分析理论
3.新精神分析理论(见前沿新知)
1、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是19世纪末奥地利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及社会生活的产物。当时的奥地利,在经济上,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社会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在政治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广大人民遭受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和民族主义三重压迫,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在社会文化上,当时的奥地利仍处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宗教气氛浓厚,两性禁忌甚严,人们正常的性欲望、性生活等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人们精神上的巨大创伤和内部紧张的冲突状态。社会外部恶劣的政治条件和压抑的文化环境与个人内部的紧张冲突交织在一起,致使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应运而生。
2、早期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人能体验到的部分;而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与本能有关的欲望部分,这些欲望和冲动因受到禁忌和法律等的控制而压抑到意识之下,虽然不被意识但未被泯灭,仍在不断活动,随时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识之中,这可召回的部分就是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前意识。人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促使人去寻求一种不受约束的快乐或快感,他称之为"力比多"。"力比多"是人的本能能量,是人作出一切行为和人格发展的源动力,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与性欲有密切关系,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冲动e而非理性的,以寻求快乐为原则;超我则按社会的道德准则行动,按至善的原则活动,遵循伦理原则;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即刻要求,又要按超我的客观要求行事,自我是按现实原则活动。人格这三个系统在人格发展的各阶段--从口唇期一直到生殖器期的五阶段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外,梦的解释,生本能和死本能,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理论2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理论2
神经症病人的行为根源,应该从他们在儿童时
期与父母的关系中去寻找。这些看法构成了霍
尼与众不同的人格发展观点。
霍尼自己在儿童时期并不快乐,她自己缺
乏父亲的关爱,又和母亲关系密切,这些在她 个人的发展和她的理论观点方面都有较大的影 响。
几种主要原型 人格面具(persona) 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 暗影(shadow) 自性(self)
• 人格面具 • 个体用来应付社会习俗和传统要求,在公 共场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开人格。 • 面具是我们人格中必要的一面,但如果我 们过度认同我们的面具,就无法觉知我们 自己真正的个性,使个人的自我呈现受到 阻碍。
ISFJ
Protector 保护者
INFJ
Counselor 咨询师
INFP
Healer/Tutor 治疗师/导师
ESTJ
Supervisor 督导
ESFJ
Provider/Seller 供给者 /销售员
ENFJ
Teacher 教师
ENFP
Champion/Advoca te /Motivator
倡导者 /激发者
ENTJ
Field Marshall /Mobilizer
ENTP
Invertor 发明家
统帅/调度
五、评价 • 理论价值 • 扩展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 • 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 人格类型的研究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 领域 • 缺陷 • 神秘宗教色彩浓厚,晦涩难懂
第四节 艾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 论
一、生平 二、自我与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 感) 三、人格的终身发展阶段论
ISTP
操作者/演奏者
ISFP
INTJ
智多星 /科学家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三编   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三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新精神分析学派
自我心理学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霍妮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的相关研究
新精神分析学派不是一个严密的组织,而仅是 因为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对人格及其形成的作用而 被人称为学派的一个松懈结合。这个学派的各个 代表人物之间,各个理论之间的侧重点都不尽相 同。 之所以把他们称为精神分析,是因为他们仍以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作为基础,并不是要建 立一个新的范型,而只不过是有所扩大或侧重点 有所转移。(对精神分析的修正)
阶段
人际 关系 母亲
基本心理冲突
发 展 任务
婴儿期 (0-2)
儿童早 期 (2-4) 学前期 (4-7)
信任对不信任 Trust vs. mistrust
学习信任
父母亲 自主对羞耻、怀疑 Autonomy vs.shame and doubt 家庭 主动对内疚 Initiative vs. guilt
艾里克森一直保守这个秘密,直到68岁才公开。
他生活在一个犹太家庭里,却保留了和生父一样的 生理特点----高个子、金发、蓝眼。
在继父那边,人们称他“异邦人”,而在同学中间, 却被当作是“犹太人”。 一战爆发使得处于青少年前期的艾里克森感情崩溃, 因为他不知道该忠于德国还是忠于丹麦。 从公立学校毕业时,继父建议他上医学院,但他并 不接受这种期望,决定要做一个艺术家,并在随后 的几年在欧洲游历。
霍妮从10种神经症需要中归纳了三种神 经症的人格类型: 1. 趋向他人(依从型) 2. 反对他人(敌对型) 3. 逃避他人(退缩型)
四、霍妮的人格结构
现实自我(actual self):指个人某时某地身心 特征的综合,代表个人的实际面貌。 真实自我(real self):指个人可能成长发展达 到的地步,代表个人人格发展的内在潜力。 理想化自我(idealized self):指个人脱离现 实而凭空虚构的自我意象,代表个人企图以否认 的方式画些其内心的冲突与焦虑。理想化自我表 现的方式是设想自己具备胜于他人十全十美的条 件。

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埃里克森在江西省的考试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点,单选、判断、案例都有可能会考到,所以对埃里克森的理论理解是要非常重要的,接下来就详细解释一下埃里克森的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在江西省中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但是一般他的理论被称为个体发展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共分类八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名称在不同的教材中有可能是不一样的,这里就只以江西省的为例来进行解释。

这八个阶段中前五个考试频率是比较高的,所以下来就从这个五个阶段来进行解释。

(1)信任——不信任(0-1岁)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时期。

这个时期就是平时所说的婴儿期,这里的信任感,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的需要是保持一致的,简言之,就是信任外界环境。

如果保持一致,就会产生信任感,否则,则会不信任。

那如何在这个时期满足他的需要的,其实很简单,这个时期的孩子刚出生,刚接触到外界,所以对外界保持着“警惕”也就是不信任,所以让他放弃“警惕”,比如在他饿的时候就给他吃的,在他渴的时候就给他喝的,在他需要换尿布的时候给他换尿布,让他意识到外界是安全的,慢慢的就产生了对外界的信任感。

如果这个时期培养好了信任感,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到一个新环境,就能够比较自如的适应,否则,则到了一个新环境,会焦虑不安。

也会影响下一个阶段的发展(2)自主——羞怯、怀疑(2-3岁)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时期。

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有了自己一些独立自主的要求。

开始自己要求去做一些事情,有了“我要做什么,不做什么”的要求。

比如这么大的孩子会想着要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路,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当他没有很好的完成或者根本没有完成,父母也应该给予鼓励、支持,培养他想要完成这样的任务的“意志力”,培养他的自主感。

如果父母没有给予支持,而是给予阻碍,比如不让孩子自己吃饭,非要喂孩子,处处包办替代;当孩子吃饭,吃的特别脏或者特别乱,会骂孩子,甚至采用体罚,这样的话都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感,会导致孩子产生羞怯与怀疑。

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大全

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大全

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06.15-1994.05.12)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母亲――他人的区分要比自体――母亲的区分出现得早。

也就是说,分辨不同客体的能力要比了解到自体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能力出现早* 在许多边缘型病人(borderline patients )的心目中,存在很强烈的“全好”(all-good )和“全坏”(all-bad )的客体关系。

这样的病人无论在面对怎样的客体,都会把它们归结为单纯“好”的或者完全“坏”的简单关系。

例如,一个建立了“全坏”客体关系的病人,见到他的家人会觉得他们粗心大意,不懂得关心人,完全和自己作对,见到外人也会有各种不好的猜疑,表现为愤怒、忧郁的个体。

他所具有的自我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以愤怒的情绪连接着的坏的自我和坏的客体* 马勒(Mahler et al.,1975 )是一位儿科医生,她运用自然观察法直接观察亲子关系。

她认为婴儿初期分不清“自我”(self )和“非我”(nonself ),而是在心理上将其合二为一的“共生体”(symbiosis )。

婴儿最初是将自己和母亲融合为一,6 个月左右,婴儿才能分辨出母亲的乳头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这是孩子会体验到一种矛盾冲突:一方面他希望继续和母亲保持依恋关系,受到母亲的照顾;另一方面他又盼望着自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被所爱的人控制住。

这时母亲的表现将是决定孩子今后能否适应的重要因素。

总之,想与他人建立关系是人格发展的推动力, 人格发展就是切断这种“混和”的关系,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历程。

*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学派里的最近发展出的新兴理论,它仍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整合之中,并在治疗精神疾病的实践当中不断应用、总结经验* 1 、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

他们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和它的动机和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个理智指导下的系统和人格中最富于独立性的部分。

例如自我心理学的杰出代表艾里克森在承认他的自我心理学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学说的“磐石”之上的时候,就公开宣称他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区别就是重视自我。

2 、经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这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学化倾向的集中表现,而新精神分析的先驱阿德勒就已明确肯定“社会生活逻辑”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发展,并主张应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源。

3 、经典精神分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潜意识里装满了不可告人的罪恶性欲,坚持先天生物决定论的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注定要成为自己性欲和本能的牺牲品,这是人生悲剧的根源。

但是,新精神分析则不同,他们认为人的发展有弹性,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冲突和挫折,不断的想积极的方面发展。

* 1 、迄今为止,潜意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里程碑:1 、弗洛伊德冲破了漠视和否定潜意识领域的理性主义的禁锢,创立了个体潜意识理论体系。

2 、荣格冲破了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的狭隘性观念,创立了集体潜意识学说,沟通了个体与群体在心理上的内在联系,肯定了包含着人类祖先在内的各个世代经验的社会遗传和历史沉淀的可能性及其重要功能。

3 、弗洛姆在吸收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和容格的集体潜意识的思想的基础上,把精神分析潜意识移植于人类社会的结构之中,创立了社会潜意识的理论,强调了潜意识的个体所有性和群体共有性,突出了潜意识在产生和发挥作用过程的社会性。

2 、创立了自我心理学和性格类型学的理论体系,促进了人际关系学、跨文化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心理历史学的发展。

3 、新精神分析学者则根据大量临床实践的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日益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精神疾病致病中的作用,把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模式更加具体化,进一步丰富了精神病中心因学的理论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技术* 1 、新精神分析和古典精神分析经有明显的区别,但两者又有内在联系。

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仍然保持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些基本概念,如潜意识、压抑、抵抗、自由联想和防御机制等,还表现在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框架,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归根结底仍坚持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

因此,新精神分析并没有超越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最终仍没有完全脱离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境地。

2 、本来精神分析运动就带有半宗教的性质,弗洛伊德把潜意识奉为神灵,对梦境、口误、笔误等过失行为的解释也表现出神秘主义的色彩。

新精神分析依然大量沿袭了这些方法,在治疗中广泛使用,终究没有脱离神秘主义的槽臼。

* 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代表正统的精神分析运动的新发展,根据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家拉波帕特的看法,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有四个阶段* Anna Freud (1895 ~1982 ),S. 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生于奥地利,1938 年随其父移居英国,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

先后获得美国杜克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

担任过《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主编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名誉会长。

她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其父后期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对自我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她系统总结和扩展了其父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

她是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创始人之一,并较早应用游戏疗法,对儿童期和青春斯的心理治疗技术的改进起过积极作用。

著有《儿童的心理分析治疗》(1946 )、《儿童期的常态和病态》(1965 )等书。

在1947 年她同一个临床和研究中心一起组织了对儿童精神分析的培训,该中心以汉姆浦斯忒得儿童治疗课程和临床教学(Hampstead Child Therapy Course and Clinic )而知名,在她去世后重新命名为安娜. 弗洛伊德中心并继续提供临床工作、研究工作和培训。

安娜关于防御机制的研究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尽管自我的功能很多,但其防御功能却是主要的。

它们直接和自我的强度、性质紧密相关,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自我发展总离不开防御机制的作用,通过防御机制的活动可以看到自我的影子。

* 海因兹?? 哈特曼(Heinz Hartmann ,1894 一1970) 生于德国,早年学医获博士学位,后在维也纳随安娜学习精神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移居美国,主办《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致力于创立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

曾任纽约精神分析学会会长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

哈特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精神分析方面最著名的理论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自我心理学的论文。

他根据自己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上所作的演讲概括而成的《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1939) 一书,可与弗谘伊德的《自我与伊底》(1923) 相提并论,是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座里程碑,标志着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后来他又出版有《自我心理学文集》(1964) 。

如同米切尔(Mitchell )和布莱克(Black )(1995 )所提出,当弗洛伊德这位考古学家探究关于婴儿性欲和攻击埋葬极深的遗物时,象哈特曼这样的追随者对弗洛伊德未发掘且放置一边的精神生活更普通特征感兴趣。

哈特曼提出了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标志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真正建立,所以他被誉为自我心理学之父。

他明确将这一概念纳入精神分析,扩大了精神分析的范围,引起了精神分析的实质性变化。

* 退休之后,艾里克森居住在旧金山,他的卓越成就博得了心理学界及大众的肯定,《时代》杂志甚至将他评为最突出和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

Erik Erikson (1902 ~1994 )艾里克?? 洪伯格??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 ,1902 ~1994 )1902 年6 月15 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原来住在哥本哈根。

艾里克森的父亲在他出生之前抛弃妻儿离家出走,他的母亲随即迁居德国,三年之后改嫁给了一个犹太医生瑟尔多?? 洪伯格。

从小,艾里克森的母亲便告诉他,洪伯格是他的亲生父亲。

不过随着艾里克森渐渐长大,他发现自己有着不同于其它犹太人的外貌特征:金发、高大。

于是,在犹太人眼里,他是一个“非犹太人”,而在他的德国同学眼里,他又是一个犹太人,两边都不欢迎他。

就这样,艾里克森小小年纪便体会到了深深的“同一性混乱”。

到了青春期的时候,艾里克森已经隐约觉察到了自己的父亲是谁,于是在一战爆发的时候,他曾经在自己丹麦人的身份与对德国祖国的效忠之间苦苦挣扎。

艾里克森没有获得任何大学文凭,这或许说明他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生,又或许是由于他追求自我认同的渴望过于强烈,因为当他的继父要求他进入医学院时,他却决定要成为一个艺术家。

其后的几年,艾里克森流浪于欧洲各地,以给孩子们画像为生。

1927 年<a name=baidusnap0></a>夏天</B>,他终于在心目中的艺术圣地维也纳落下脚来,任教于一所为弗洛伊德的朋友及病人的孩子们开办的小学校。

在那里,艾里克森认识了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 弗洛伊德,这位知名的精神分析师不仅帮助艾里克森继续学业,更授予他精神分析的训练,并以相当低廉的价格亲自对他进行个人分析。

艾里克森一生出版了许多著作,主要有《儿童与社会》(1950 ,1963) 、《同一性与生命周期》(1959) 、《理解与责任》(1964) 、《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1968) 、《新的同一性维度》(1974) 、《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 、《游戏与理由》(1977) 、《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 等。

* 已远非是需索的本我、严厉的超我、约束的环境之间的调节者这么简单,它的作用也不仅仅是防御不耻的本能和焦虑,因此被称为自我心理学* (1 )个体性(individuality )。

一种独一无二的,作为一个独立且与众不同的个体而存在的清晰感觉。

(2 )整体性和整合感(wholeness & synthesis )。

一种内心完整、不会四分五裂的感觉,这种感觉源于潜意识中对于自我的整合。

成长中的儿童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自我形象的片断,比如可爱的、强壮的、独立的等等,健康的自我能够将这些零碎的形象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3 )一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 & continuity )。

指我们潜意识里想要追求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追求一种人生是延续的、目标是有意义的感觉。

(4 )社会团结性(social solidarity )。

一种内心的理想和价值观跟某个群体相一致的感觉,一种受到社会支持和肯定的感觉。

* 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感最初起源于婴儿时重要他人的认可,但一直要到青春期才能正式形成。

另外,同一感同时包含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例如生活在家长制社会中生活的妇女,以及受歧视的少数民族成员,要发展出一个主要是积极的自我同一感是很困难的,但是艾里克森认为,即便是一个消极的自我同一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