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b3860660912a216147929b1.png)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讲独立自主的(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上层建筑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3.方式,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及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不用打仗的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改革第四,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错误的观点毛泽东未深入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没有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在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把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得区别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得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fc6a394655270722192ef7c4.png)
1、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一脉相承得(1)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得前提下进行得社会主义改革得基本前提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得自我完善。
而社会主义制度得建立,正就是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成果,即我国正就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
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以充分肯定社会主义改造得主要成果作为改革得历史前提,就是以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得确立作为改革得历史起点得,而不就是对这一成果得否定。
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得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得益于一开始就强调坚持改革得社会主义方向,而苏东剧变,归根到底就是改革走错了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得目标就是相同得,都就是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首要目标,就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得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得工业国,即实现国家得工业化。
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得旧有得生产关系,就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事实上,社会主义改造就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启动得。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造得胜利,极大地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为大规模得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离开社会主义改造不行,离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更不行。
今天进行得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得方面与环节,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得社会主义新体制,更好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得工业化与经济得社会化、市场化与现代化。
这一目标,与社会主义改造得根本方向就是基本一致得。
2、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得进一步发展肯定社会主义改造得理论及其实践得正确与成功,并不就是说它没有缺点与偏差。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82e7682a0116c175e0e4801.png)
阐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中,要清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分别是什么,然后才能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2.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但它改变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机制体制的根本性改革。
把这里的“革命”用引号引起来,是为了区别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是推翻原来的社会制度;而革命性质的改革,是在原来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于原来制度的创新、完善和提高。
而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有步骤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工作之后,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解决所有制问题,扩大国有制,新建、改建、扩建国营企业;将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两种私人所有制,经过公私合营,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企业,以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其中,“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化”与“改”之间,这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d81a636a32d7375a41780a4.png)
1.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改革,是指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水平和要求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或多或少地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
狭义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里讲的“改革”主要是指狭义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这是社会主义改革性质。
为什么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呢?这从邓小平关于改革的领导力量、改革的主体、改革的对象、改革的目的和功能的阐述中可以获得清楚的理解。
邓小平认为,今天的改革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讲,是一场革命,但这种革命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因为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的夺权斗争,它的对象是社会根本制度,中心问题是国家政权,基本功能是改变社会形态,最大特点是革命的主体和客体两极对立,不可共生。
改革则不同,它是由执政党发动和领导,由本阶级群众积极参加的一种自觉的行动,它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中心问题不是政权问题,而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基本功能不是改变主体和客体两极对立,而是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发展。
因此,改革不仅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而且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基本特征。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决定了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关于改革的对象。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改革的对象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
马原选择题第3章
![马原选择题第3章](https://img.taocdn.com/s3/m/655e302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3.png)
马原选择题第3章第3章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ABC)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E.社会生活的精神生产活动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E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E社会意识对经济具有反作用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ABCD)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E.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5.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是因为(ACDE)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6.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ABCE)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C.人口生产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D.人口生产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E.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制约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B)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E.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水平8.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B)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E.社会形态是由偶然因素所决定的9.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CD)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E.指出阶级斗争只有暴力革命一种形式10.“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CD)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E.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1、社会存在是指( D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B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3、社会意识是( C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是】:C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B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434e226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19.png)
社会主义改革近年来,社会主义改革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
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在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社会主义改革的意义、实践和展望进行探讨。
一、意义1. 保持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改革的核心意义在于使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保持其自身的本质和优势。
通过改革,我们能够解决各种制度矛盾和问题,确保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继续为人民创造出更好的发展环境。
2. 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构建市场经济体制、加强产权保护、推进科技创新等多种改革举措,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惊人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 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通过扩大社会保障、改进教育医疗等改革,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快速发展,也让人民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
二、实践1. 市场化改革: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市场化改革。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市场之一。
这种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和供需关系,激励了企业创新和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 扩大开放:中国社会主义改革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
这不仅促进了文化与科技的交流,也为中国加入全球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机遇。
中国坚持开放的姿态,使得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3. 人权保障:社会主义改革还关注人权保障的问题。
中国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等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以应对社会变革和发展中的各种挑战,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正和稳定。
三、展望1. 创新驱动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实现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2.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将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多选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多选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https://img.taocdn.com/s3/m/ff133c970b4c2e3f572763a8.png)
二、多项选择题1.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改革的目的是( )ABC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人民富裕、民族振兴B.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D.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中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2.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主要是指改革( )ABCDA.与第一次革命不同,不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不是个别方面的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根本性变革C.改革必然涉及和引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从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实际上是一场革命D.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与过去革命的目标一样,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3.邓小平关于改革有许多重要的评价,主要有( )ABCD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B.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C.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理论是邓小平和我们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思想主要有( )ABCDA.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并且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而且是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基本适应与部分不适应”的特点C.社会主义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调整而得到解决,不需要象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激烈阶级斗争的方式D.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我国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5.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丰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直接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外开放](https://img.taocdn.com/s3/m/4d187e5e5a8102d276a22fee.png)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A. 改革开放B. 与时俱进C. 科学发展D.快速发展2.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是()。
A. 十一届三中全会B. 十二大C. 十三大D.十四大3.改革的性质是()。
A. 中国的第二次革命B.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 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4.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是()。
A.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B. 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学说C.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D. 敌我矛盾理论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
A.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B.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 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D. 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权益的实现6.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
A. 改革B. 阶级斗争C. 发展生产力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7.在全面改革中,改革的重点是()。
A. 政治体制B. 经济制度C. 经济体制D. 农村改革8.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 大力发展生产力D.加强党的自身建设9.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人民内部矛盾B. 敌我矛盾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0.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前提。
A. 改革B. 发展C. 稳定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改革是()。
A. 一场革命B.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 对传统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主要有()。
A.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B.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C.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完全相同D.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3.“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内容是()。
总结人类社会的六种社会形态
![总结人类社会的六种社会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2ed97b6569dc5022aaea00fd.png)
人类社会的六种社会形态1990年,我国作出开发和开放( D )的战略决策。
A.海南 B.重庆 C.厦门 D.上海浦东新区16、斯大林曾认为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是(C)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D解放生产力17、贯穿社会主义社会始终,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D)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8、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思考的是(D)A列宁B斯大林C毛泽东D邓小平19、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 C )。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科学技术 B.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C.吸收和借鉴国外文明成果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A)A改革B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C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D 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21、改革是一场革命是指(C)A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C它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2、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在(D)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南方谈话23、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B)A性质决定的B任务决定的C目的决定的D本质决定的24、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B)A改革开放B自己的发展C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25、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C)A政府B企业C人民群众D国家26、对外开放是我国的(A)A基本国策B基本方针C基本制度D基本政策27、对外开放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是(B)A“引进来”的能力和“走出去”的水平B“引进来”的水平和“走出去”的能力C“引进来”的质量和“走出去”的数量D “引进来”的数量和“走出去”的质量28、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 C )。
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_.
![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_.](https://img.taocdn.com/s3/m/0475dc3caaea998fcc220ec2.png)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
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 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谓至少要 100年才能完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从这个时候开始算起。
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 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 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 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 不断扩大社会福利, 实现社会平等, 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 资本主义的发展, 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
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二自有文字记载以来, 我国经历了多次朝代的更替, 社会的变革, 但每一次都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
只有 1956年底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次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消灭了剥削制度,所以,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三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彻底的改变了社会的性质在一个全新的轨道上发展有自己的独立的优越性和前景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 , 发展了独立自主的模式因此 ,........4四改变了一个社会最基本的性质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改变了啊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 并没有立即消灭剥削制度。
毛概常考习题及答案(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毛概常考习题及答案(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ec6a07d03186bceb19e8bbb3.png)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代表作是 ( )A.《论十大关系》B.《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C.《不要四面出击》D.《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2.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 (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C.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 )A.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4.我国改革前的失误和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疑虑,归根到底是没有完全搞清楚 ( ) A.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商品经济5.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 ( )A.恢复党的思想路线 B.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 C.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6.社会主义本质是 ( )A.社会主义公有制 B.无产阶级专政 C.计划经济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7.邓小平于1980年5月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 ( )A.社会主义的特征 B.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社会主义的本质 D.社会主义的目的8.邓小平完整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在 (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1992年南方谈话中9.“社会主义本质”中的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是( )A.消灭剥削 B.消除两极分化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0.“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方面的目标是 (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C.发展商品经济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1.“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目标是 ( )A.消灭剥削 B.消除两极分化 C.实现共同富裕 D.发展生产力1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消灭剥削 B.发展生产力 C.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D.过渡到共产主义13.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 ( )A.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实行按劳分配 D.实行按需分配14.消灭剥削的物质条件是 ( )A.丰富的自然资源 B.先进的技术装备 C.生产力高度发达 D.高素质的劳动力1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42c49d226fff705cc170a14.png)
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论文摘要:改革是革命性的大变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本文力图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改革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在社会主义制度上的体现,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决不是要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并能够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日益巩固和发展,使它的各项具体制度日益健全和成熟起来。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改革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我国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
从另一方面来说,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依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他们不但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又有其自己的特点,即其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未能完全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严重影响了劳动者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制约了生产力各种要素的合理配臵和充分利用。
结果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比较缓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要依靠改革。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本要求,它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到本世纪末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体制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6c4a7145f0e7cd1842536dc.png)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和发展阶段 社改从1950年发端于南斯拉夫,至今 已有50多年的历史。总的看来,改革范 围由一国到多国,要求由被动变为主动, 内容由个别或局部问题扩展到涉及政治、 经济、意识形态和外交等诸多方面问题, 对改革的认识也由比较肤浅而逐步走向 深化。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革必将贯 彻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各个发展 阶段。
(四)对外政策的变化,从缓和走向争 霸
(1)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19651975年间主要推行‚缓和战略‛。
(2)对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大 家庭论‛之外,又提出了‚有限主权论‛ 和‚国际专政论‛,可以随意侵犯友国 主权,实行国际无产阶级专政。
评价: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以70年为界分为两 个时期,在前期克服了赫时期的错误和矛盾,新 经济体制试验促使苏联的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但 到了后期,政治上僵化,保守势力抬头,党政领 导老化,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停滞,甚至出现逆转。 苏联到勃列日涅夫后期逐渐成为一个保守,停滞 的社会,传统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进一步发展的 桎梏。
本章前言: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的日益暴 露,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改革从50年 代初开始提上日程。改革是社会主义 国家自身巩固、发展的要求,是社会 主义社会发展、完善的必由之路和基 本形式。
第一节: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完善的必由之路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必然性
1.哲学根据:新事物都有一个从弱到 强,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社会 主义社会亦然。 2.历史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说明,任何一个社会的建立及发展 都包含着基本矛盾。
2.加强苏维埃制度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权力 系统改革) 1977年颁布新宪法,主要内容: (1)扩大苏维埃的权限。最高苏维埃是苏联最高 权力机关。主要职责如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健全和改进苏维埃选举制度。(3)提高其 他社会团体的地位和作用。如工会,妇联等。
马原题库全
![马原题库全](https://img.taocdn.com/s3/m/4a4f9f786529647d26285233.png)
马原选择题【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
这种态度是【D】A.批判其错误观点B.吸收其合理思想C.把二者结合起来D.批判地继承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C.逻辑推理的方法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5.空间是指【B】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6.规律是指【A】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外表的偶然联系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那么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认之否认的观点C.联系和开展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9.矛盾的根本属性是【B】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根本国情出发,走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表达了【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开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开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屡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27c39e4a6c175f0e7cd137ac.png)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解放生产力B.发展生产力
C.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
正确答案:C
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既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
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54ae5e9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e.png)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这就是说,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
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
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新质不断积累、旧质不断消亡的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而是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进行调整。
改革只能有秩序地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因此,必须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社会主义如果不改革开放,必然窒息自身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如果不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必将导致资本主义,把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
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文化的含义和特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改革的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改革的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8b53410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d0.png)
作者: 王廷顺
出版物刊名: 理论学刊
页码: 73-73页
主题词: 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发展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基本矛盾;经济管理体制;
历史使命;经济基础;人类社会
摘要: <正> 社会主义是不断改革的社会,这是因为:首先,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它自身的矛盾运动的深刻反映。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上层建筑不断地与之相适应,这种不断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以政治和经济管理体制为主体的上层建筑加以主动或被动调整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种调整是以改革的形式主动进行的。
其次,社会主义的改革也是其历史使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
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