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使学生明确解决矛盾最好的方法是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判断改革和一切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外开放是中国基本国策。
•难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导入:深圳解密的档案记载,深圳共出现了4次大规模偷渡。
第一次1957年前后,实行公社化运动期间,一次外逃了5000多人。
第二次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一次外逃1.9万人。
第三次1972年,外逃2万人。
第四次是l979年,撤县建市初期,有7万多人沿着几条公路成群结队地拥向边境线,伺机越境。
最后外逃3万人。
对于只有11万劳动力的宝安县来说,这是一次空前的大失血。
香港居民返回内地生活,更已成为大趋势。
规划署调查发现,到内地居住的港人每两年以50%的速度增长。
以2005年计算,有9.1万多人,而01年只有4万多人,增幅已超过一倍。
事实上,调查更显示,港人在内地自置的物业数量,达18.16万个,而且多集中在深圳、东莞和广州。
讨论:由偷渡香港到港人回内地定居说明了什么问题?Keyword:socialist reform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性质♦怎样进行改革♦——改革的定位♦改革什么♦——改革的内容♦♦如何正确处理和改革相关的重大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一)为什么要改革?1、就国内来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我们也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毛概精品课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当前不利 于社会稳 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
一是就业压力增大 二是大量贫困人口存在 三是贫富差距拉大 四是社会安全网薄弱
五是社会焦虑现象显现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
领域的开放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社会主义社 会中,基本的矛盾 仍然是生产关系与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 础之间的矛盾”。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 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 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中,逐 步使中资金融机构在市场的竞 争中特别是在与外资金融机构 的竞争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我国的金融安全。
(一)合资发展著新篇:青岛啤 酒“引进来”与“走出去”
(二)海尔:走出国门闯天下
坚持独立自主、自 力更生的立足点
➢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 自主,这是中国人民的根 本利益所决定的,也是中 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对外开放中坚持自 力更生,这是由中国的 具体国情决定的。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 更生,与实行对外开放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
“引进来”
“引进来” “走出去”
案例: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
思考讨论
• 1.美国人感叹:“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 团糟”。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 2.结合本案例,谈一谈中国该如何进一步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7.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 放
•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 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 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已成趋势。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 已成趋势 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 重点: •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全面 改革的关系;掌握和认识“三个有利于” 的标准;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 • 难点:
•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和对外开 放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 1.改革开放的国内国外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国内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 革命”结束后的严峻局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 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 边缘,迫使我们必须改革开放;建国以后模仿苏 边缘 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从国际看,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 我国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国际 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国际 竞争压力。 竞争压力。
• 思考题: •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 键抉择? •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 5.怎么理解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 发展也需要中国? • 6.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 . 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07、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之后,乡镇企业
异军突起。80年代中期,我国改革的步伐从农村走向城市,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
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90年代,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
最后,改革的配套性要求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在整个改革中,经济体制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以时代精神和实践要
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
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由先进文化引导和由人民群众推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
不移地坚持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同时,它通过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
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了党的性
关键词
社会主义原则和方针 基本矛盾改革、发展和稳定 基本格局
上 目录 下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改革开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邓小平理论阐述 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作用、性质和基本原则,“三个代表”继续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革 的特点、内容和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 的基本国策,邓小平理论阐述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作用和基本原则,“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继续丰富和发展了对外开放理论,制定了“走出去” 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党202、0/1怎0/3样1 建设党的问题。
上 目录 下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首先,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的任务决定了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改革。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小岗之夜
小岗生产队: 20户人家 副队长:严宏昌 老队长:关庭珠 队长:严俊昌 时间:1978.12 地点:严立华家
新乐园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 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 天天可以吃水果,各式衣服穿不完。 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总体改革思路:“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改革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阶段: 1984年10月—1992年9 月
总体改革思路:确认了“有计划的 商品经济”观念
改革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阶段: 1992年以后
总体改革思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改革方式:由“ 重点突破” 转为“全面 推进”
多 层 次 开 放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开发区
沿边、沿江、沿铁路 开放城市
内陆省会开放城市
技术的窗 口、管理 的窗口、 知识的窗 口、对外 政策的窗 口
1988年海南设 省,成为我国 最大的经济特 区。
80年5月
1984年
1985年2月党中央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随后, 又将山东省济南市、广东韶关市、河远市、梅州 市列入经济开发区,在这些地区基本上实行沿海 开放城市的政策。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 浦东新区。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 长江流域,加快上海的建设步伐,使上海成为国 际性的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 1992年,出台了沿江、沿边开放和内陆开放的一 系列新举措。
85 1562 1739 20.46
二、坚定不移的推进全面改革
毛概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单调划一的服装:从颜色到样式,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 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 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 瓦,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 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 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 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000工人,相差14.5倍。 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 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 手忙脚乱。 ——1978年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 西德)考察团 的见闻
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 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 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 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按英国学者戴维. 赫尔德的说法:“全球化是 一个体现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 此过程可以根据其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 衡量,并产生了跨大陆或区域间的流动与活动、 交往与权力实施的网络。”
巨大的震撼:中外经济科技之间巨大差 距
邓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线的感慨!
1978年邓小平去日 本访问之后,坐在新 干线上,讲了一句话, 说我懂得了什么叫现 代化。
邓小平的感受是: “乘坐新干线,使人 有了追赶时代的感觉。 中国惟有大步前进。”
三、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建立充满 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 时代前列; 改革不是放弃社会主义。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 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 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 整个政治局面处在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 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 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十一届三中全会。 国际:美苏争霸、中苏断交、以美国为主 导的欧美国家发起的经济封锁、越南战争、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第三 次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 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 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BACK
③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 益。 ②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 略。 ③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本章提要
一.改革开放的简介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三.社会主义改革的具体内容 四.对外开放的具体内容 五. 改革开放的历史放的简介
改革开放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 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 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 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 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 大幕。 BACK
2.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开放 全方位:不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对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 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 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形成全国 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是 一个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重点、有 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过 程。
本章其余重点
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①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 和相互促进。 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 的程度统一起来。
毛概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共和国1912-1949
第一次鸦片战争,48只军舰和4千英军 打败了拥有4亿人口的大清帝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2万英法联军打败大 清帝国,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0万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焚毁圆明园。
变革努力:
1860-1894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5-1898维新运动:传播科学民主的启蒙运动 1905-1911立宪运动:大幅度行政改革计划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郑和7次下西洋,目的宣扬大明帝国国威;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政府向中国派出第一个外交使
团,无果而归。
主动开放
被动开放
主动开放
明中叶1500年前
1971年后
1840-1949
主动封闭
1840年前 康雍乾三代君主,英明有为,但是面对 世界范围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动、大转折, 却茫然无知,毫无准备,甚至采取错误的对 策,把门关上,最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 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 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是 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 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 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 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 ,指出 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的途径是改革。
被动封闭
1949-1971前
“所请多与天朝体制不合,断 不可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辛亥革命
清王朝1840-1911
历史背景:
1840-1842第一次鸦片战争 1856-19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 1900八国联军入侵
第六讲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以上分析可知,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 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1,江苏"四小龙"——江阴,常熟,张家港,昆山 腾飞探秘 改制释放了巨大潜能 善抓机遇找到了经济腾飞的跳板—— 江阴抓住了企业上市融资的机遇 常熟抓住了商贸兴市和较早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机遇 张家港抓住了企业改制的机遇 昆山抓住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
2,海尔:走出国门创天下 海尔为什么要走出去: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已经没有国内市 场和国际市场的区分,不融入国际市场,就不可能进入信息经济 时代. 海尔走出去的足迹:已经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足迹,海外 160 建成的制造基地有30多处 走出去的海尔越长越大 海尔集团是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成功走出去的典型.海尔集团成 功走出去的事例能够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
2,创办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特 区建设的成效充分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历史与现状 小岗历史:在大包干中成长 一年跨出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 小岗的现状:正在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 经营理念和农业生产理念正在发生变化 "一年跨出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砍"成为小岗村的真实写照, 小岗昔日辉煌不再的状况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小岗村不如人意的原因是什么?
(四)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 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不是判别一种经济现象是姓"社"姓"资"的标准,而是提供一 个判断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和手段是非对错的标准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是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是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吸收和借鉴前人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是加速社会主义 的需要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足点 所谓独立自主,就是不受任何国家的控制和干涉,根据我国的情 况,自主地决定和处理本国的事务. 所谓自力更生,就是从本国条件出发,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技 术和市场,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发展本国经济以及各项事 业.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对苏东国家来说,改革的出发点是认为社会主义 制度本身是注定没有效率、没有前途的。因此, 他们认为需要改革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改革目的是为了用被它们看作富有效率的以私有 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来取代没有效率的以公有制 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自然不是完善社 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否定。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 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 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 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 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长期闭关自 守,把中国搞 得贫穷落后, 愚昧无知。
汉代通西域 唐朝加强对外交流 明朝郑和下西洋 明末海禁 清朝闭关锁国
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发展,至康乾 盛世,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 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 世界先进水平。 农业,不论是当时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 都远远超过以往历史时期。农作物的总产量占 世界第一位。 人口从1700年的约1.5亿增加到1794年约3.13 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政治 体制
经济 体制
教育 体制
改革
其他 体制 科技 体制 社会 生活
全面改革的具体表现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 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不仅包括工业、 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 ”
1987年6月,《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
1992年1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373页。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名词解释1基本制度,是指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所决定、并表现该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制度。
2具体制度,则是由基本制度所决定和派生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的体系。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这种基本制度,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
4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则是指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和科研体制等等。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具体包含三层含义:①这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不是指作为其实现形式和运行手段的体制和机制。
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
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
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
这就忘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②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通过改革使其完全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对社会主义体制,特别是经济体制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这种革命性变革,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来说,也是一种完善。
改革的对象:我国现行的一些具体体制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的方法: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相互协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6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实质上是一场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把改革与革命,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赋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以更加深刻、完整的内涵。
7我国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前者是对抗性的矛盾,后者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8稳定问题的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不变,两个开放不变,进行改革的方针不变。
毛概资料之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课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历程和成就
历程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
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
新时代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增大,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挑战。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时代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1992-2002年
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2002年至今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
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基本原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特点
采取渐进式改革,先试点后推广; 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 制;坚持市场化方向,发挥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实行平等互利、互相尊重的原则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原则,以保障国家主权和民族 利益。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实行平等互利、 互相尊重的原则,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 际经济秩序。
遵守国际惯例和规则
符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际比较和借鉴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和意义;(2)掌握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及其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2)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正确观念;(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和意义;(2)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社会主义改革的具体实践;(2)对外开放在不同领域的实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改革开放纪录片片段,引发学生对改革和开放的兴趣;(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是什么吗?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因和意义;(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社会主义改革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实践;(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案例;(2)学生分析案例中改革和开放的作用,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结合家庭、学校、社区的实际,思考改革开放给生活带来的变化;3. 选取一个感兴趣的领域,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运用能力;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的变化,评估改革和开放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发展1. 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2. 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3. 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第8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思考:
从本来意义上说,所谓革命,就是用新的 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成为生产 力发展桎梏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革命 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手段,是一个阶级推翻另 一个阶级的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是社会发 展过程中的质变。 而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基本性质的基 础上的改良行动。它不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 济关系,不是经过急风暴雨式的暴力行动,而 是经过自上而下的有领导有步骤的行动予以实 现,通常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对外开放的依据 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 的两个判断: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对外开放的现实依据就是产业 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首先是 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 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 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 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同时也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对 长远发展目标清醒判断的结果。中国人口 多,底子薄,十分缺乏实现现代化所需要 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更加迫切 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 外贸易,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从改革的深度和结果 看,改革是重新调整社会 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过程, 它必然会涉及到国家、集 体和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利 益,必然给经济生活、社 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方 法、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的 深刻变化。
(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还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第一次革 命是对旧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的 深刻变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 济政治制度。第二次革命则是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对原来的经济体制 和与之相联系的政治、文化体制等 方面进行又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第一次革命为社会主义的改革提供 了基础;
第6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 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决战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点。在这次大会上,确立了党在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的
正确方向,对中国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基本理论的主要内 容;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要发展;
如何正确理解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重点掌握); 我国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 正确理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点掌握)。
#
#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决战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涵。 第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的根本动力。 第三,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第四,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第五,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种不容性质的矛盾。
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关系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
格局。
#
欣赏完歌曲,回答以下问题:
1. 歌曲描写的是中国历史上两件非常有名的什么事件,分别是什
么? 2. 歌曲中提到的两个有关于年的时间分别是哪一年? 3. 歌曲中提到的“有一位老人”指的是谁?这位老人被人称为改 革开放的什么?
#
《春天的故事》是一首由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 曲,董文华演唱的经典歌曲。歌曲描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故事。
#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决战
毛概课件-----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目录
前页
后页
(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能够在各种复杂 的条件下有效地维护自身的经济稳定和发展,特 别是在面对重大外部风险时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 的生存和发展。Fra bibliotek目录前页
后页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三、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方法和途径;
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基本矛盾 的思想。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四、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的社会矛盾——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目录
前页
后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 要从实际出发;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一,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 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 放政策。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二,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 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 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范围内 的对外开放。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三,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 一切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 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 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 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江泽民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四个 坚持
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稳定的关系
20
21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改革是有方向、有 立场、有原则的
22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最核心的是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经改革方向: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3、一方面推进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建立起 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治理能力。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认为:“精神上和 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 力,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 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 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 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
3、改革开方向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就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而言; 就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而言; 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
就改革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
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本节主要内容:
一、全面深化改革 二、坚持改革的方向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 的关系
• 国内背景 :“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 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的空难。
邓小平指出:有两点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一 是‚照搬别国模式‛,二是‚左‛的错误。 • 国际背景 :一方面,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
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和平 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 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 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 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 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定。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ppt课件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22
五、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 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 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23
六、对外开放的依据
1.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2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改革决策的理论依据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 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 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 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 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 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 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 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的一些 具体政策措施。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20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是判断姓‘资’姓 ‘社’的标准,而是判断改革和工作是非得失的 标准。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11
我国改革的出发点与苏东国家根本不同。我们认为 社会主义所以要进行改革,不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 注定没有效率,而是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 还存在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僵化的经济和其他方 面的体制,所以有一个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 活力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体制的问题。改革的性质 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改革,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 度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制度固有的优越性能够始终一贯、 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总之,两种改革的本质区别 就在于是否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孙随根教学目的:(1)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2)全面把握对外开放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客观依据,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原则和格局,明确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理论的主要内容、特色(2)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教学难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设计:提示、讲授、讨论、板书、多媒体、影像。
教学内容: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国从 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如何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理论上有四个重大问题需要做出准确回答:一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二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还是改革;三是改革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改革;四是用什么标准检验改革实践的成败得失。
对第一个问题做出正确回答的是毛泽东,从而形成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对第二、三、四个问题做出完整而科学回答的是邓小平,从而形成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基本矛盾是任何社会革命的根源,也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认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必须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与改革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具体地分析。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两种不同层次的动力:第一层次动力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社会形态;第二层次动力,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手段。
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作用,正是通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手段这一直接动力得到实现的。
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是怎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又是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社会主义这方面的实践,当然不可能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接而明确的回答。
恩格斯只是科学地预见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深深感到,“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和提高一步,都必定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
”但由于列宁过早去世,这一思想未能付诸实践。
斯大林一直未能搞清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这使苏共不能自觉主动地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导致各项制度凝固化,使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活力。
(举例: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历程,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道路的探索、老挝的革新开放事业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是怎样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问题。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首先,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其次,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
再次,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进一步分析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重大贡献。
它从理论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
但是毛泽东只是提出了问题,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没有具体深入地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也就不能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
上述毛泽东同志所没有解决的问题,是由邓小平同志解决的。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综上所述,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几十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科学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案例:改革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有三种不同选择▪社会主义改革不同结果▪思考:上述资料反映了什么问题,从中要吸取怎样的教训?▪点评:1)只有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2)只有坚持正确的改革路线,才能维护社会主义制度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深刻地揭示了改革的性质。
明确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一场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的“伟大革命”。
这是对我国改革性质的精辟概括。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根本任务就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所进行的改革,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而是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完善,是广义上的革命。
任何社会制度都是由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组成的。
所谓基本制度,是指该社会形态的本质所决定、并表现该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制度;具体制度,则是由基本制度所决定和派生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的体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
这种基本制度,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
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则是指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和科研体制等等,它们是由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决定并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服务的,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相当大的可变性,特别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政治状况和文化状况的变化,这些具体制度在许多方面必须不断破旧创新。
社会主义改革,就是改那些不能有效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以及政治、文化发展要求的具体制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确切和科学的提法,应当是社会主义具体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所以,改革对于我国来说,一方面成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基本形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另一方面,也具有了解放生产力的性质。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制度,扫除障碍,解放生产力。
无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论断,还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观点,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案例:“超女”带来变化思考与讨论:(1)“超级女声”作为一档地方电视娱乐节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它的落幕,人们对此的争议也变得十分激烈。
结合本案例,谈一谈你是怎样看待“超女”的?(2)“超级女声”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案例点评:(1)对“超女”现象,人们的争议很多——褒者极尽赞扬,认为这个节目以无门槛的低姿态吸引公众的广泛参与,以自由挥洒的形式让登台放歌者和观众尽情娱乐,以观众为真正评委的遴选方式让观众最终决定谁能胜出,把一种通俗文化“娱乐”到了某种极致。
贬者讥为恶俗,认为这个节目缺乏社会责任感,没能引导观众欣赏高雅文化,去提高文化品位和修养,反而一味地为收视率而媚俗,更容易误导青少年。
(2)“超级女声”已经不只是一个娱乐节目,其影响远远地超出了它的本身,对文化产业的运作规则、对中规中矩的传统文化、对循序渐进但缓慢的政治改革都将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超女”留下的,也许就是改变,人的改变,改变中的人。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1)“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特点: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和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有利于从抽象的姓“资”姓“社”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不因这种纠缠的争论而贻误改革开放的时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1、改革的历史进程第一阶段: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特点: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理论探讨,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讨空前活跃。
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农村改革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结晶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
这两种新体制在理论上的新认识就是“两权分离”说,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
成果: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大胆改革。
以此为标志,中国开始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解放为鲜明特色的历史新时期。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1984年至1988年)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改革的深度及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称之为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
此阶段重要性的认识成果,是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个新的论断,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从而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时期(1988年至1992年)这一时期,从实践上看,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更健康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从理论上说,是总结十年改革经验,以便确立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使中国的改革者事业更健康、更稳妥、更顺利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
(1992年初至今)2、改革的内容:邓小平认为,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学技术体制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变革。
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