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基金项 目: 海南省教 育科 学“ 十二五” 规划 ( Q J I 1 2 5 1 2 ) ; 海南 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 目( h d j y l 1 2 2 ) ; 海南 大学 2 0 1 2 年实践育人专项资 助项 目 作者简介 : 郭伟 良( 1 9 8 3一 ) , 男, 壮族 , 广西贵港市人 , 海 南大学海洋学院讲师 .
中 图 分 类 号 :C 5 2 1 文 献 标 志 码 :A
当今世 界 , 创新 已成 为经 济社 会发展 的主 要 驱动 力 , 创 新 能 力成 为社 会 经 济 竞 争力 的核 心 要 素 .为 此创新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因素之一 - 2 ] . 2 0 0 7 年1 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 关 于实施“ 高
1 创 新实践师资 团队建设
“ 有好 的教师 , 才有好 的教育” , 优秀的创新实践师资团队建设是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 是 创 新 实践 教学 理念 、 发展 方 向 、 改 革决 策 的主导 , 是硬 件设 施建 设 和 管理 制 度切 实贯 彻 的保 障 .由于 学校 的生 产实 践教 学基 本设 施 、 条件和创新资金来源有 限, 需 充 分 利 用 多 方 资 源 建 设 创 新 实践 教学 体 系 , 因
创 新 实 践 教 学 体 系构 建 与 实 践
郭伟 良, 陈雪芬 , 周永灿
( 海南 大学 海洋学 院 , 海南 海 口 5 7 0 2 2 8 ) 摘 要 :本文从师资 团队的建设 、 实验室平台的建设 、 教学管理体 系 、 教学 网络平 台、 成 果展示平 台及 奖励机
制等方面 阐述 了创新实践教学体 系的构建 与实践 . 关键词 : 创新 实践 教学 体系 ; 特色优势资源 ;创新人才培养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多维度、梯度递进式的“12345”社会实践体系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多维度、梯度递进式的“12345”社会实践体系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30条)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我校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围绕立德树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提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基地化、项目化、课程化为支撑,以社会实践工作结构为基础,以养成教育型、社会服务型、工程实践型、创新创业型、综合能力发展型为主要内容,构建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依托、社会为舞台,多维度、梯度递进式的我校社会实践体系。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做好社会实践顶层设计。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校四届八次教代会上确立了我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通工程、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
我校的社会实践将围绕这一目标,在巩固“假期为重点,常年不断线”工作格局的同时,学校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积极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基地化和项目化,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实行课外学分制,保证活动经费,通过建立与完善“1个目标”、“2项重点”、“3项保障”、“4项结构”、“5个结合”的多维度、梯度递进式的社会实践体系,积极探索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二、通过多维度、梯度递进式的载体设计,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取得重点突破。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社会举足轻重,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三全育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探
人才培育论点ARGUMENT131基金课题: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土木类专业‘三全育人’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1JXY051)。
“三全育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探索——以青岛城市学院土木类专业为例文/崔博娟,王慧,孙文文一、“四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近年来,高校生源在知识结构、兴趣特长、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
为顺应生源变化特点,青岛城市学院土木类专业围绕学校发展愿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赋能未来智慧城市发展为使命,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该专业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人才培养根本性问题出发,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终身教育”的理念,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从四个维度着力打通通识教育平台:扎实专业理论基础;丰富专业选修课程门类;提升专业实践比例;结合专业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扎实专业理论基础青岛城市学院土木类专业结合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
其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细化各门专业课程与人才培养、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同时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强化各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力求在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理论的同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二)丰富专业选修课程门类土木类专业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不断丰富专业选修课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同时加强专业人才数字化、信息化能力培养,将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发展趋势引入课程规划,通过增设行业前沿技术类课程,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及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前瞻性。
此外,该专业还倡导结合专业特色在课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此,青岛城市学院土木类专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特色化培养,进一步探索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职业胜任力视域下新时代职业院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十六卷第六期︵总第九十二期︶收稿日期:2023-04-28基金项目: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度校级重点委托项目《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kyzx2022-05);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3年度重点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YJZWGGK-2023A-20)作者简介:刘福森(1980—),男,山东陵县人,副教授,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部提出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各类高校发挥办学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
[1]新时代、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高质量就业需要高质量人才,高质量人才需要高质量人才培养。
新时代的职业院校应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化思维,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反向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支持和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建构实践育人体系的逻辑基础(一)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比以往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基于此,国家相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发展战略;山东省提出并实施构建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军民融合、海洋强省、区域协调发展等八大战略布局。
经济社会战略发展亟需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新建地方高校,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二)主动顺应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战略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进行调整,意在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精英型、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扭转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定位不清或错位培养的状态。
高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建设为例
1 采矿工程专业建设面 临的挑 战
根 据 国家人 才 培 养 的新 要 求 、 国际 工 程教 育 的
新趋 势 以及 大学 专 业 建设 新 特 征 , 我校 采 矿 工 程 专 业 主要 面 临五大 挑 战 。
创 新人 才培 养新 体 系 , 养 出基 础扎 实 、 识 面 宽 、 培 知
于 国家重点 学科 、 国家 重 点 实验 室 和 国家级 实 验 教
() 7 建立基于创新能力培养 的教学管理与质量 保障体系 , 完善教学奖励制度 , 搭建大学生积极创新
和教 师积极 参 与 的稳 定平 台 。
学示 范 中心等学 科 平 台 , 实践 教 学 成 为 大学 生 掌 使 握 理论 与学 科前 沿知 识 、 事创 新活 动 的主要渠 道 , 从 建 立 “ 块 化 、 次化 、 模 层 多元 化 ” 的实 践 教 学 新 体 系 ( 3 , 现 实验教 学全 方位 开放 。 图 )实
3 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 系的构建
3 1 体 系整体 框架 . 针对 国家 战略需 求 、 国际工 程教 育 的新趋 势 、 高
教使 命 和学校定 位 , 建 了建立 在 采 矿 工 程 国家 重 构
点学科 平 台之上 的 “ 字 形 开 放式 、 开” 多层 次 的创 新
人 才 培养框 架 ( 1 : 图 ) 以国家 重点 学科 优势 ( 一流 的 师资 队伍 、 水 平 的科 研 成 果 和先 进 的 实验 设 备 ) 高 为基 础 , 成并 重 的两 大 支 柱—— 理 论教 学 和实 践 形 教学 , 在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过 程 中 , 过 “ 师 制 培 并 通 导 养 、 技创 新 活 动 和 毕 业 设 计 训 练 ” 方 式 相 互 贯 科 等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适应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意义以及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意义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培养和储备创新型人才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更有效地挖掘和培养人才潜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
其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
创新型人才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他们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通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最后,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更好地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要素1.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
需要改革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实训,真正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2.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应该优化课程设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和能力培养,提倡学生参与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导师制度建设导师制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
导师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帮助他们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因此,探索和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构建具有强烈实践导向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实验课程、实践项目、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了解产业发展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企业导师制度、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提供实践机会,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应加强对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和资源支持。
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科研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完善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估。
同时,高校还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并对成果进行肯定和奖励。
总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加强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新形势下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综述 ・ 专 著
课程 教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8 月 上旬 刊
新形势 下创 新 实践人 才培养体 系的构建
张 静 何廷树 赵 拮
7 1 0 0 5 5 ) ( 西安 建 筑科技 大 学教 务 处 陕西 西 安
快, 对 各 类创 新 型 人 才 的要 求不 断 增 大 , 各 高校 越 来越 重视 对 学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0 8 — 0 0 2 0 一 O 1
一 方 面加 大激 励机 制 . 通过 减 免教 学工作 量 、 提 供 实践期 间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 的快速发展 ,创 新型 国家建设进程 的加 件 。 补 贴 等形 式 , 鼓 励 教 师 全 身心 地投 入 到 实践 岗位 的 工作 中 ; 另一 将 教 师 参加 工程 ( 社会 ) 实践 工 作 、 参 与“ 卓越 生创 新 意识 、 创 新 能力 和创 新精 神 的培 养 。如何 综合 利 用校 内外 方 面 建立 约 束机 制 , 各种 实践 资源 . 构 建创 新 实践人 才培养 体 系是 摆在 我 们 面前 的 重 工程 师教 育培 养 计 划” 企 业培 养 指 导 、 指 导 学 生创 新 创 业 竞赛 等 1 . 重 视制 度 建设 。 规范 实践教 学 管理 规 章 制 度 的建 立 ,能使 工作 开展 有序 .使 管 理 水 平得 以提 高。 我 校 一 贯重视 实 习实训 等 实践教 学的规 范化 管理 , 结合“ 卓越 工程 师教 育 培 养计 划” 的 实施 . 先后 制 订 或修 订 了一 系列 实 践教 学相 关 管理规 章 制度 , 从 制度 建 设上 加 强和 规 范 了我校 实践 工作
科技创新驱动下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科技创新驱动下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乃至全人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支持与投资,也需要人才的支持。
因为没有人才,科技创新就无从谈起。
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相当长久的过程,必须要先从多个方面入手,在多个环节进行完善,才能够构建一个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科技创新驱动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希望能够为我们的科技创新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支持,而人才培养则需要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人才。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应当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方向出发,结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情况,根据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发展转变的国家发展战略,逐渐培养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的众创型人才,让人才的培养方向更加精准。
其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应当结合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尤其是面向未来的企业需求,逐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推动教育与社会经济需求对接,为企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加快人才培养和高端智库建设。
最后,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应当注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全球性课程、合作研究等学科交叉领域的实践,培养跨境人才。
通过国际化学习和教育,打造出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实现出国交流和在海外发展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化,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创新,以确保人才培养能够跟上时代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首先,应该从教育的全领域和全层次进行改革创新,推进教育行业的改革发展,加强教育与市场的沟通,建立更加灵活、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其次,在互联网领域开展在线教育,尤其是面向科技领域的在线教育,创新线上教育模式,打造出线上教育平台,为广大学子提供便捷的在线学习环境,也为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社会经济 的快速发展 和企业核心竞 争力 的提升需 要大批具有广博基础知识 , 较强实践应用能力 、 创新意 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 培养创新 型工程 科技人才是高等工科院校的核心任务 , 也是高校 自身发 展 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工科高校十分重要 的环节, 是创 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它将科学研究 、 实验教学 、 工程 训练融为一体 , 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 创新意识 、 创 新能力 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平 台口 1 。 随着工程教育 、 创新 教育 的大 力 开展 , 实 践 教学 的地 位 更加 突 出 , 大 学 生 也 认 识 到 自己的实 践 能 力 和创 新 能 力 成 为其 在 激 烈 的 就 业竞争和发展竞争 中占据优势 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
构建 创新 实践 教 学体 系 的指导 思想
人才 的培 养首 先要 制 定人 才 培养 目 标, 人 才 培养 目 标要 具有 鲜 明 的时代 特征 。 工科 高校 的人 才 培养 目标 以 社会和企业需要为导 向, 以“ 厚基础 、 宽口径 、 强能力 、 求 创新 ” 为原 则 。 从 人才 培养 目 标来看, 实践 教 学是 人才 培 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 新能力方面 , 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实践 教学 , 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 设计 和构建一个科 学合理 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培养创新 人才 的必然要 求1 2 1 。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有其独立性 、 系统性、 层次性 , 要把 培 养 学生 理 论 与 实 践 相结 合 的能 力 、工 程 设 计 能 力、 工程实践能力 , 特别是知识应用创新能力作为重点。 创新 实践 教学 体 系应 当由课 程 实验 教学 、 工程 实 训 与设计 、 科技研究与创新 、 校企合作培养四个模块构成。 这四个模块构成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层面 , 即基本技能 层、 能力提高层和科技研究与创新层 。基本技能层通过 课 程 实 验 和一 些 基 础 实训 环 节 培 养 学生 的基 本 实 验 技 能、 基本实验方法和一些常规仪器 、 工具的操作技能。 能 力提 高 层 主要 通 过 工 程设 计 和 工 程 实训 培养 学 生 的综 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 提高学生的综合与创新能 力 。科 技 研究 与创 新层 通 过大 学 生创 新创 业 训 练项 目 、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作者:高波张建超冯国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16期[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构建契合自身特点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育更多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
结合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情况,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的顶层设计,从管理机构与机制的建立、“课堂引领+实践训练+竞赛磨炼+科研锤炼”的组合式设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信息共建共享平台的建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创新创业社团的组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八个方面入手,以期构建一个以实践为导向的科学、系统、成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育。
[关键词]创新能力;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金项目] 2020—2022年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石家庄铁道大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TZD20-13);2020—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2020GJJG171)[作者简介]高波(1973—),男,河北承德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副校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张建超(1977—),男,河北唐山人,博士,石家庄铁道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研究;冯国杰(1979—),男,河北邢台人,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高校创新创业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16-0173-04 [收稿日期] 2023-04-06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3]。
高等学校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基金项 目:0 1 2 1 年新世纪广西 高等教育教学 改革工程项 目( 目编号 :0 1G 0 4 项 2 1J B 9 ) 作者简 介 : 朗妮( 9 7 ) 女 , 邓 17 一 , 广西梧州人 , 副教授 , 士。 博
2 4 3
R2
需要加强创新实践教学建设 ,特别是权重值较高 的 子要 素指标。构建完善 的评估体系可进一步推动土
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环节 的建设 , 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3 创新实践教学体 系的实践成果
通过几年对本科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 践, 基地在创新实验硬件平台建设 、 实验课程体系改
是一般本科院校 的薄弱环节 ,学生的实验 、实习、 实 训、 课程设计 、 毕业设计( 论文 ) 环节 目前都存在诸多
构 建本 科 创新 实 践 教学 体 系 包括 构 建 创 新 实 验
弊端和局限性 , 不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 如 管理模式 教学课程体 系、 构建创新实 习教学体系、 积极开展第 上 的集 中统一 、 高度一致 ; 教学内容上的单一 ; 教学方 二课堂实践环节 、建立创新实践教学建设评估 系统 法 的呆板乏味 ; 长期与科技发展脱节 、 与教学要求脱 等 四部分内容 。笔者以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
建设 学生实践 经费的投人 多媒体 、 网络实验室 的投入 实践教学 管理制度 实践课程 内容设计 设计性 实验手段和方法 的多样性 软 环境 实验 开小率 建设 创新性 实践教学所 占比例 学生参 与教师科研课题 和项 目的时间
() 4 促进教与学 的相互提高。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 必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 每次实验都 出现一些难 以预料 的问题 , 有些是教师从未遇到过 的 , 这就要求 教师要不断地充实 自己, 更新 自己的知识 , 才能给学 生更好 的指导 , 促进教与学的相互提高 , 从而提高教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指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体系。
构建和实践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首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
高校作为知识产出和创新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以及现代化的教育设施等。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科研和实践平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
其次,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质,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运用等。
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开设创新方法论的课程、组织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等。
此外,高校还应该注重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文化的培养,营造积极向上、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创新动力。
在实践方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仅仅停留在课堂学习和实验室研究中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和培养创新精神。
高校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使他们能够亲身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
这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此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也需要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
创新不仅仅是在一个领域内进行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不同领域中进行综合思考和综合应用。
为此,高校可以开设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综合性的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多层次全流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多层次全流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作者:贾丙辉王云霞薛小强张杰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年第03期摘要為实现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解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探索多层次全流程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体系的构建方法,将学生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层次与所处学习阶段相协同的同时,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整个学位修读过程。
实践表明,该体系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机械工程;工程教育;创新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3-0132-031 引言专业型硕士是国家为克服学术型硕士的弱点、培养特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立的。
自2009年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以来,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数剧增[1],至2015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已与学术型研究生报考人数相当[2]。
面对庞大的人才培养群体,如何保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初衷,培养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诸多高校将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育形式[3],探索影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诸多方面。
如王丰元[4]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供给不足与供给需求错位的现象分析出发,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理念,并结合青岛理工大学与青特集团密切联系的优势,探索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人才体系的建立方法;黄林青[2]通过问卷调研及现场访谈的方式,研究校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陈小兰[5]针对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提质升级进行探索,对当前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合作提质升级的着力点进行深入分析;张秋根[6]从平台条件、运行管理、过程监控、实践效果等方面研究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平台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张辉[7]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交叉培养、共赢发展的校企协作模式,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检验。
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实践
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实践在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高校纷纷积极探索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并进行实践探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此展开讨论。
一、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工科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要新工科人才来适应这一变化趋势。
新工科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构建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大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创新,构建一套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1. 教育方法的创新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创新教育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现在需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育方法的创新成为了当务之急。
各高校可以通过引入跨学科知识、开设创新实验课程、推行实践教学等方式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的新工科人才。
2. 课程设置的优化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优化课程设置。
在前沿科技和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的课程设置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设置新颖的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还需要加强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专业实践环节的强化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强化专业实践环节。
实践是检验知识的真理性的重要手段,新工科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
各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产学研结合、实验室实践等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1. 跨学科教育的推行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中,跨学科教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
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人才
训、 语 、 外 计算 机 、 会 调查 、 格训 练 ; 专业 实 践 社 微 ② 包 括 3个 模 块 : 践 类 课 程 ( 验 、 训 、 会 调 实 实 实 社 查 ) 教育 实 习 ( 习 ) 专 业 实 习 ( 习 、 查 )③ 、 见 、 见 调 ;
3 实践 教 学体 系 的运行 效 果 . 3 1 创 新实 验教 学模 式 ..
与 自主学 习相 结合 , 充分 实现 计划 内教 学任 务 的 在
基 础上 , 重学 生 的 学 习 习惯 , 重激 发学 生 学 习 尊 注 的积极 性和 创造 性 。
以学生 为本 , 以能力 培 养 为核 心 , 极 探 索实 积 践教 学 内容 和 方 法 的 改革 。实 施 实 验 室建 设 项 目
实践 创新训 练 , 筑 创 新 实 践 平 台 , 面 培 养 学 生 构 全 创新 精神 和实 践能 力 ; 出人才 培养 质量 总 体水平 突 与个 性化 培养 相结 合 , 善 因材 施 教 、 级 教 学 的 完 分
培 养模 式 , 满足 学 生个 性 发展 需 要 ; 出 指 导教 学 突
我 校 历 次本 科 人 才 培 养 方案 的修 订 都 十分 重 视 对 学生创 新精 神 与实 践能 力 的培养 , 立 以培养 树 学 生成 才 为本 的教 育 观 念 , 遵循 “ 基 础 、 素 质 、 宽 高
有 特长 、 适应 广 ” 的基本 原 则 , 简 理 论 教 学 学 时 , 精 固定实 践教 学 学 时 , 大选 修课 比例 , 立 由 “ 加 建 必 修课 程 平 台” “ 修 课 程 平 台 ” “ 践 类 课 程 平 、选 、实
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人才培养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关键所在。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需求,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一体系的关键之处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各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过去的教育体系中,很多教学都追求理论的传授,而实践性的培养相对较少。
然而,时至今日,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因此,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个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到实践中去探索、体验、实践。
校外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实践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这种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二、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如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需要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
因此,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需要通过教育课程的设置来实现。
应该鼓励学生选择不同领域的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对不同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跨学科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
因此,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可以通过开展创新项目、组织创新竞赛、设立创新实验室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四、注重个性化培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
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随着智能制造的兴起,新工科领域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然而,智能制造技术不断更新,对新工科人才的技能、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构建适应新工科发展需要的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构建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
一、认识智能制造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1.关注当前智能制造的发展特点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变化的不止是产品和生产方式,更是整个工业生态体系。
整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促使企业所需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新一代智能制造人才,这些新型技术已成为迎接未来挑战、实现创新的关键。
2.了解智能制造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应该具备较强的工程技术素质和科技能力,包括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数字化工程、供应链管理等多项技术,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领导力,尤其是在团队管理、项目管理、客户沟通等方面的领导能力。
3.掌握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智能制造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1)人才培养方向的更新,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2)技术于应用的融合,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3)交叉融合与团队合作,将人才培养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建立智能制造跨界知识与应用的学科工作组。
二、构建面向新工科的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1.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在智能制造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并以此作为创新实践活动的核心。
培养体系的基本原则如下:(1)针对市场需求,设立不同层次及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培训方案和课程体系,形成全方位的人才培养途径;(2)依据企业需求,与行业主流企业合作,将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3)针对学生需求,密切关注学生兴趣点,注重兴趣取向,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才。
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学校或培训机构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综合教育模式。
它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新实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
首先,学校和培训机构应该树立创新意识,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设置创新类课程,如创新方法论、创意思维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实践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乐趣和挑战,培养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
再次,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团队精神。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团队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创新合作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协同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最后,学校和培训机构还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可以开设创业类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需要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全力支持和合作。
他们需要完善相应的组织机制和教学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和机会,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总而言之,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环节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团队精神,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同时,需要加强组织机制和教学管理体制的建设,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和机会。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构建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构建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背景下,如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呢?创新型人才不是简单的技术过硬,而是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及创新团队合作精神、敢于面对风险、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而如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则需要一个完善的培养与评价体系。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从培养的角度,分别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设置的创新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课程设置是成就创新型人才的首要步骤。
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在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一需求,大学应该尝试进行一些课程内容的创新,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的课程布置。
一方面,提高学生的通识素养:可以开设一些跨学科、论文写作、艺术等课程、让学生在广泛接触、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基础上,培养通识素养和开放式思维。
同时注重跨专业教育,让学生更好地获得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教育:开设课程实践与实验、工程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型思维和实践经验。
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在于带动潜在的创新才能。
因此,教育机构应该注重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进展,使其在校期间受到尽量多的学习、研究所需的导师指导、团队支持和资源提供等方面的帮助。
首先,需要加强导师的培养。
导师的能力往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重视教授对学生的引导,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增强学生解决实践困难的能力。
其次,注重团队合作。
学生与导师的互动作用和学术社区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补充。
教育机构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创新团队,让他们与优秀的学生一起工作和学习,更好地发挥所长。
三、评价体系的创新在评价体系中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试图以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来评判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主要评价标准应包含:学术成果、工程实践、实习能力、逻辑思考、团队合作、综合素养等多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作者:张静何廷树赵喆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08期
【摘要】本文针对新形势下实践教学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一目标,在总结我校实践育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创新实践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20-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加快,对各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大,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如何综合利用校内外各种实践资源,构建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现实课题。
1.重视制度建设,规范实践教学管理
规章制度的建立,能使工作开展有序,使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我校一贯重视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先后制订或修订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相关管理规章制度,从制度建设上加强和规范了我校实践工作的管理。
2.坚持互利互惠,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我校利用在冶金、建筑、市政、材料等行业的资源优势,与多家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和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系,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这些企业在科学研究、实习实训、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我校全面合作,特别是在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方面,为我校学生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并指派企业工程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进行现场讲授、指导工作,有效地保证了我校工程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质量。
同时,为企业提供人员培训、技术开发与指导、毕业生输出、企业环境条件改善等服务。
双方通过建立互访交流制度,互聘和兼职、技术项目合作、组建研发中心、重大课题攻关等多种方式,把大学生企业培养工作与学校对企业的科技服务、条件改善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使企业和学校互利双赢,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实践基地的建设水平。
3.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教师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提高大学生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等非常重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建设一支既有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和较高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又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针对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任教,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学校采取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
“走出去”指选派教师赴国外进修交流,到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挂职锻炼、跟班工作、培训学习等。
为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学校制订了一系列相关文件。
一方面加大激励机制,通过减免教学工作量、提供实践期间的补贴等形式,鼓励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岗位的工作中;另一方面建立约束机制,将教师参加工程(社会)实践工作、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指导、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作为其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的考核指标。
通过分层次选派学术带头人、后备领军人物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进修、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工程(社会)实践,使我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以提升,视野得以开阔,有力促进了其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引进来”指一方面积极引进企业、科研院所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又热爱并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的高层次人才到我校担任教师;另一方面指聘请企业、科研院所等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
学校通过向其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等方式吸引企业、科研院所等人员到校担任专、兼职教师。
通过贯彻执行“走出去、引进来”,切实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了我校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4.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坚持实践教学质量评估
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流程,据此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监控与管理。
坚持开展实习、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工作的专项评估,组织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作风严谨、熟悉评定内容的专家进行评估,并撰写教学简报对专项评估情况进行通报。
5.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形成了本科人才培养和课外科技活动广泛开展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多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奖,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我校学生成绩斐然,毕业生始终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高、社会需求旺。
作者简介:
张静(1982.10-),女,硕士,工程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何廷树(1965.04-),男,教授,博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赵喆(1980.09-),女,硕士,工程师,从事实践创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