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 管理研究方法(14.7)--理论的层次
知识点三:理论的层次
1.宏大理论
宏大理论是指高度复杂、非常抽象的系统理论,试图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中的大部分方面。
例如,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Parsons的功能理论,Homans社会交换理论,道家的阴阳理论,都被视为宏大理论。
宏大理论最为全面,这些法则涉及许多不同的情境下的各种现象宏大理论最为抽象,从可观察的现象识别其背后隐含的法则也最难。
2.细微理论
细微理论也称工作假设,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常识性的认识。
细微理论只包含有限的概念,这些概念也只与有限的情境下的少数现象有关。
细微理论最具体,理论与可观察的现象之间几乎是相同的。
3.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是相对于宏大理论和细微理论而言的。
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其全面性和抽象程度也都是中等的,其目的在于解释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现象背后的法则。
它也是有边界的,也就是说只适用某些现象而非所有现象。
例如,代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
管理学必背知识点
管理学必背知识点一、管理学概述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和管理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技能。
它涵盖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应对组织中的各种管理挑战。
二、管理理论与模型1. 传统管理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等,强调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2. 现代管理理论:包括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等,强调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 组织结构与设计:指组织的形式和架构,包括分工、协调和控制等方面的设计。
4. 决策与问题解决:涉及决策理论、决策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帮助管理者做出明智的决策。
5. 领导与管理:包括领导风格、权力与权威、激励和沟通等,帮助管理者有效地领导和管理员工。
6. 组织文化与变革:指组织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以及组织变革的管理方法。
三、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1. 个体行为:包括个体动机、个体学习和个体决策等,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表现。
2. 团队行为与团队管理:关注团队的形成、发展和管理,包括团队合作、冲突管理和团队绩效评估等。
3. 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指组织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包括组织公民行为和组织公正感等。
4. 员工招聘与选拔:涉及招聘策略、面试技巧和选拔方法等,帮助组织找到合适的员工。
5. 绩效管理与激励:包括绩效评估、薪酬设计和激励措施等,以提高员工的绩效和工作动力。
6. 员工发展与职业规划:指员工的培训与发展,以及职业规划和晋升机会等。
四、战略管理与组织设计1. 组织定位与竞争优势:指组织在市场中的定位和竞争优势的建立,包括SWOT分析和竞争策略等。
2. 战略规划与执行:包括目标设定、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等,以实现组织的长期发展目标。
3. 组织结构与控制:指组织的形式和权力分配,以及内部控制和绩效管理等。
4. 创新与变革管理:关注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变革管理,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5. 跨国公司管理:涉及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等。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定性研究方法是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字形式的数据,通过对个案的详细描述、解释和分析,来探究问题的本质和特征。
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有案例研究、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等。
案例研究可通过对一些具体的公共组织实施详细观察、访谈和文件分析,来深入分析问题。
深度访谈是指在具体话题上与相关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深入交流,以获取详细和专业的信息。
焦点小组讨论则是在一定的研究目的下,邀请一组相关人士进行集体讨论,以收集不同观点和意见。
其次,定量研究方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数量化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来考察问题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监测观察等。
问卷调查是通过设计一套针对研究对象的调查问卷,以收集大量的、可量化的数据,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实验研究是为了验证或论证一些因果关系,设计一组实验和对照组,并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分析结果。
监测观察则是通过设立一定的观测指标和数据收集体系,对特定对象或群体进行长期、连续的观察和记录,以获取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此外,比较研究方法也是公共管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组织或国家进行比较,以发现和分析实践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常用的比较研究方法有对照法、相似性与反差法和多重比较法等。
对照法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或多个案例,对其进行系统性比较,找出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相似性与反差法则是在比较中注重寻找相似特征的案例,以此来揭示其共同特点。
而多重比较法则是在研究对象的数量和复杂性较高时,采用对多个案例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以获得深入和全面的研究结果。
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来确定。
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其各自的优势和适用范围,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灵活运用。
同时,不同研究方法也可以相互结合使用,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管理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在现代社会中,管理研究方法成为了许多组织和企业进行决策和规划的重要工具。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管理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并制定出有效的管理策略。
本文将对管理研究方法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研究设计在管理研究中,研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一个合理的研究设计可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常用的研究设计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1.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通过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以验证或推翻某种假设。
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
- 实验研究是通过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比较,可以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 调查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了解人们的态度、看法和行为。
调查研究可以通过大样本的数据来分析和推断。
- 案例研究是对一个或几个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对于现象或问题的理解和解释。
2. 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对已有理论进行总结和综合,并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理论研究可以通过文献综述、概念分析等方式进行。
- 文献综述是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从而了解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 概念分析是对某一概念进行定义和解释,帮助理解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收集和分析是管理研究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数据收集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得出相关研究的结论和推断。
1. 数据收集方法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
在进行数据收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样本选择:样本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以保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
- 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数据收集过程中的误差和偏差。
- 数据来源:数据的来源应该明确,并注明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2. 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类型来选择,常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
中级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中级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首先,中级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探索性研究,通过深入访谈、观察、文
献分析等方式收集和分析质性数据,从而获得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定量研究方法则注重量化数据和统计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实证研
究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量化的数据,以验证假设和推断。
其次,中级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还包括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和比
较研究等。
案例研究是指通过深入研究一个或多个具体案例,从中
获取对公共管理问题的深刻理解。
实验研究则是通过控制变量和随
机分配的方式,观察和测量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影响,以确定因果关系。
比较研究则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组织或政策的比较,分析其差
异和相似之处,从而得出结论。
此外,中级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还可以涉及网络调查、系统评估、政策分析等技术。
网络调查是指通过在线问卷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以获取大量信息和意见。
系统评估则是对公共管理政策或项目进行
全面评估,以确定其效果和影响。
政策分析则是对公共政策进行深
入研究,包括问题定义、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方面。
总的来说,中级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研究
方法体系,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从多个角度全面研究公共
管理问题。
这些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和比较研究等,以及网络调查、系统评估和政策分析等技术。
这些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问题类型和数据可获得性等
因素,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运用。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管学一、管理的概念与属性【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包括:(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3)协调必产生在组织中,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方法具有多样性。
【2】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的关系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就是强调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基本性质或一般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活动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强调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是强调其不能脱离特定生产关系和特定社会制度、不能回避管理为谁的利益而服务的特殊性质或社会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社会历经变迁,但管理的这种特殊性质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改变【3】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与技术性管理的科学性: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则,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
管理的艺术性:富有创造性管理的技术性:技术手段、方法二、管理的主体与客体【1】管理者: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属完成任务职责的人。
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的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操作者高层:全面负责整个组织的管理,负责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体绩效---“挥手”中层: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日常的管理事务---“叉腰”基层: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活动的有效完成管理者技能:基本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基本技能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基本技能三: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管理者的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2】管理的客体管理的客体是组织的各种资源,包括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
管理学大纲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大纲知识点总结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和应用组织管理的学科,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和应用有效的管理原理和方法。
以下是对管理学大纲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管理学的概述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管理学的对象和范围、管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管理学的理论体系、管理实践的历史价值等是管理学概述的主要内容。
二、组织和管理理论1.组织理论:组织的定义和特征、组织的类型和结构、组织的功能和效能、组织的变革和创新等。
2.管理理论:管理的定义和职能、管理者的角色和能力、管理的决策和沟通、管理的控制和激励等。
三、计划与目标管理1.计划管理:计划的定义和特征、计划的层次和类型、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计划的评估和修订等。
2.目标管理:目标的定义和分类、目标的设定和激励、目标的达成和评价、目标的协调和沟通等。
四、组织结构与设计1.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概念和作用、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性、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分析、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变革等。
2.组织设计:组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组织设计的流程和步骤、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和效果、组织设计的评估和调整等。
五、领导与管理1.领导理论:领导的定义和特征、领导的类型和风格、领导的权力和影响、领导的职责和行为等。
2.领导与管理:领导与管理的关系和区别、领导与管理的相互作用、领导与管理的能力和技巧、领导与管理的发展和成长等。
六、团队与团队管理1.团队理论:团队的定义和特征、团队的类型和成员、团队的建设和绩效、团队的协作和冲突等。
2.团队管理:团队的组建和发展、团队的激励和凝聚、团队的协调和合作、团队的评估和改进等。
七、决策与问题解决1.决策理论:决策的定义和特征、决策的类型和步骤、决策的风险和效果、决策的评估和改进等。
2.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问题解决的技巧和工具、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和效果、问题解决的评估和调整等。
八、沟通与协调1.沟通理论:沟通的定义和特征、沟通的类型和要素、沟通的过程和障碍、沟通的技巧和效果等。
管理类研究生知识点总结
管理类研究生知识点总结导言管理研究生知识点总结,作为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将对研究生阶段进行系统的知识总结,并在知识点总结中剖析其中各种知识点的理论体系及实践应用,这对于增进对管理学科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管理学科的整体框架,深入剖析各类管理知识,并对其实践应用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1.1 管理学科的基本概念管理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满足社会分工需求和发展需要的一种智慧和实践活动。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地组织、协调和控制资源,以达成组织的目标。
1.2 管理学的历史发展管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埃及和古希腊时代的管理实践和哲学思想。
在20世纪初的美国和欧洲,管理学开始形成现代的理论体系,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完善和扩展。
1.3 管理学的重要理论管理学的重要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X理论、Y理论等。
这些理论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情境下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组织管理知识点总结2.1 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组织设计是指对组织结构进行规划和设计。
组织结构和设计的合理性对于组织的运作和发展至关重要。
2.2 领导与决策领导是组织中的核心力量,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和能力会对组织的成功产生重要影响。
决策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决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2.3 组织文化与变革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内部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式,组织文化对于员工行为和组织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组织变革是组织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重大调整和变革,对组织的成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总结3.1 人力资源规划与招聘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和需求进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以确定招募和使用人员的总体方向。
招聘是组织为满足某一特定职位需求而向外部求职者提出的邀请,是人才引进的重要途径。
3.2 员工培训与激励员工培训是指组织为员工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的过程,以提升员工的绩效表现和个人发展。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的学科,涉及到组织、领导、决策、控制等方面,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管理学的概念、管理职能、管理过程、管理技能、管理思想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职能、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的学科。
它包括组织、领导、决策、控制等方面,是管理实践的理论基础。
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和组织,其目的是提高组织效率和效益,实现组织目标。
二、管理职能管理职能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所担任的角色。
根据亨利·密尔顿(Henry Mintzberg)的研究,管理职能包括:信息处理角色、人际角色和决策角色。
信息处理角色包括监督员、传声筒和宣传家;人际角色包括领导者、联系人和代表;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三、管理过程管理过程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中进行管理活动的过程。
它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环节。
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和策略,确定实现目标的步骤和方法;组织是指配置资源,建立组织结构和分配职责;领导是指激励员工,协调员工行为,实现组织目标;控制是指对组织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组织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管理技能管理技能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能力。
它包括三个方面: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人际技能是指与他人有效地交流和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概念技能是指理解组织的整体运作,具有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思想。
它包括传统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
传统管理思想主要包括科学管理、行政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现代管理思想主要包括系统管理、情境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管理。
传统管理思想注重管理效率和效益,现代管理思想注重管理创新和人本管理。
管理学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管理者需要具备管理职能、管理过程、管理技能和管理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管理组织,提高组织效率和效益。
第三章 方法研究 知识点
第三张方法研究1.方法研究是对现有的或拟议的工作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录和严格的考察,并以此作为,开发和应用更容易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以及降低成本的一种手段的研究性工作。
2.方法研究的分析技术从宏观到微观一般可分为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和动作分析。
3.程序分析主要以整个生产过程为对象。
目的如下:取消不必要的程序,合并一些过于细分重复的工作,改变部分操作程序以避免重复,调整布局意减少搬运,重排和简化必要的程序重新组织一个效率更高的完整程序。
操作分析以人为主体的程序,使操作者人,操作对象物,操作工具机三者能科学地组织、合理的布局和安排,以减少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作业时间的消耗保证工作质量。
动作分析研究,人在进行各种操作时的身体工作,以排除多余动作,减轻疲劳,使操作简便有效,从而制定出最佳的工作程序。
4.方法研究实施的基本程序包括八个步骤:1.选择所研究的工作和工艺,需要考虑经济,技术和人的因素。
2.观察记录现行方法,最常用的记录技术是图表法和图解法。
3.严格分析所记录的事实。
4.设计最经济的方法。
5.评选新方案首先要考虑的是经济性,还要考虑安全与管理问题,相关单位的协作配合。
6.计算标准作业时间。
7.确定标准(撰写报告书,确定工作标准,确定工作的时间标准,实施与维持新方案)。
5.程序分析所用记录符号,第110页。
6.程序分析技巧包括:一个不忘-不忘动作经济原则,四大原则-取消、合并、重排、简化。
五个方面-操作、运输、储存、检验、等待。
六大提问技巧:对目的、方法、人物、时间、地点和原则进行提问。
7.程序分析的种类及相应图表a.整个制造工艺程序分析---工艺程序图b.流程程序分析(人型,物型流程程序图)。
c.布置与路线分析--线路图,线图d.闲余能量分析---联合程序包括人机程序图和联合作业程序图。
e.操作时双手的移动分析.---双手操作程序图。
8.程序分析的实施要点:书的第113页9.程序分析的步骤如下:选择,记录,分析,建立,实施,维持。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管理学是指研究企业及其他组织如何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组织有效决策并协调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以下是管理学的主要知识点。
1. 组织理论组织理论是研究组织的目的、任务、结构、功能、行为等方面的理论。
其中包括组织行为学、组织发展、组织设计等方向。
2. 领导力领导力是指个人在组织中影响他人并引导他人朝着组织共同目标前进的能力。
领导力的研究内容包括领导风格、领导行为、领导智慧等。
3.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成员行为动机、行为方式、行为结果等方面的学问。
其研究内容包括团队建设、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竞争策略等。
4. 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指通过制定指标来衡量个人或组织的工作成果。
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目标设定、评估标准的确定、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环节。
5. 沟通技巧沟通技巧是指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沟通技巧包括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两个方面,其中中英文写作、口语表达、会议礼仪、商务演讲等都是常见的沟通技巧。
6.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组织活动中,如何合理管理人力资源,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福利待遇等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最大潜力。
7. 营销管理营销管理是指企业如何制定和执行营销策略,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定价、渠道策略等方面。
其目标是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
8. 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资金运作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资金管理、成本控制、财务报表分析等方面。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司的商业利益。
9. 创业管理创业管理是指如何启动和经营一个新的企业,包括市场分析、商业计划、融资等方面。
创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稳定发展和合理回报。
10. 生产与运营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是指如何高效地管理生产流程和产品运作,包括物料管理、生产计划、质量控制等方面。
生产与运营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管理学必背知识点
管理学必背知识点一、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管理学的定义:管理学是研究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的学科。
2. 管理的基本功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3. 管理的层次:高级管理、中级管理和基层管理。
4. 管理的特点:目标性、系统性、协调性、灵活性和科学性。
二、管理的过程1. 计划: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和计划。
2. 组织:将资源合理配置,构建适应目标实现的组织结构。
3. 领导:通过影响和激励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达成。
4. 控制:监督和评估组织的绩效,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三、管理的理论1. 科学管理学: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管理,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2. 行为管理学:关注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强调人性化管理。
3. 现代管理学:强调适应变化和创新,注重组织的学习和发展。
4. 质量管理学:注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追求零缺陷和客户满意度。
5. 策略管理学:关注组织的长期发展方向和竞争优势。
6. 变革管理学:研究组织变革的过程和策略,强调管理变革的能力。
四、管理的技能1. 沟通技巧:有效地传递信息和理解他人的意图。
2. 决策能力:分析问题、制定决策方案并做出决策。
3. 领导能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达成组织目标。
4. 团队合作:协调不同成员的工作,实现协同效应。
5. 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内外部利益冲突。
6. 问题解决:识别和解决组织中的问题,改进工作流程和绩效。
五、管理的环境1. 内部环境:包括组织的文化、结构、人力资源和技术等内部要素。
2. 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法律等外部要素。
3. 不确定性环境:变动频繁、难以预测的环境,需要灵活应对。
六、管理的伦理1. 遵守法律法规:管理者应遵守国家和组织的法律法规,诚信经营。
2. 尊重员工权益:关注员工的权益和福利,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3. 社会责任:管理者应承担起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积极回馈社会。
七、管理的挑战1. 全球化竞争:面对全球市场的竞争压力,管理者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管理能力。
管理学 管理研究方法(14.9)--实证研究的一般过程
知识点四:实证研究的一般过程
1.构念效度
构念效度是指测量的准确性。
它所评价的是在对构念进行操作化时,变量测量的内容和构念的含义是否一致。
构念效度是评价研究质量的首要指标。
2.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是指以统计检验对假设的关系进行解释的可信度。
它评价的是实证研究中运用的统计检验手段是否正确。
统计结论效度评价的是一项研究中统计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
3.内部效度
内部效度是指变量间因果关系推论的可信度。
影响内部效度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出自变量之外的各种混淆变量,它们的存在影响了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强弱程度。
4.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是指将研究结论推广到其他群体、时间和情景时的可信程度。
在通常情况下,研究发现往往是基于一个样本、一个时间点得到的。
外部效度指标告诫我们需要清楚研究结论所处的情境界限。
管理学研究方法
管理学研究方法在管理学领域,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研究者来说,就如同指南针一样,能够指引他们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采取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
因此,本文将就管理学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管理学研究者有所帮助。
首先,管理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应当与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相适应。
在研究目的方面,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对于理论研究来说,可以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而对于实证研究来说,可以采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
在研究问题方面,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比如对于定性问题可以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而对于定量问题可以采用数量研究方法。
其次,管理学研究方法的选择还应当考虑到研究者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情况。
研究者应当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同时,还应当考虑到研究所需的时间、资金、人力等资源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另外,管理学研究方法的选择还应当考虑到研究对象的特点。
不同的研究对象可能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
比如对于组织行为的研究,可以采用实地观察、访谈调查等方法;而对于管理决策的研究,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实验研究等方法。
最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选择还应当考虑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研究者应当选择能够保证研究结果可靠性和有效性的研究方法,比如要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研究工具的有效性等因素。
综上所述,管理学研究方法的选择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研究者应当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情况,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及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管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一、管理学概述1.1 管理学的定义和作用管理学的定义: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现象、规律和管理实践的学科,旨在帮助管理者提高组织绩效和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管理学的作用:通过研究和应用管理理论和方法,提升管理者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1.2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1.2.1 经济效率原理经济效率原理强调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实现最大化的产出和效益。
1.2.2 分工与协作原理分工与协作原理强调组织内部的协同合作,通过有效分工和协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
1.2.3 权责对等原理权责对等原理强调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应当相对应,权力的行使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实现权责的平衡。
1.2.4 激励与约束原理激励与约束原理强调通过正向激励和适当的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组织目标。
二、管理过程和职能2.1 管理过程2.1.1 计划计划是指确定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的过程,包括战略规划、战术规划和操作规划等。
2.1.2 组织组织是指将人员和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安排,建立组织结构、设计工作流程,以达到协同工作、高效运转的目的。
2.1.3 领导领导是指通过有效的沟通、激励和指导,影响他人并协调他们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并发挥潜力。
2.1.4 控制控制是指对组织和个人的活动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预期目标,并通过纠正措施调整行动方向。
2.2 管理职能2.2.1 计划职能计划职能包括制定组织目标、制定战略计划和制定工作计划等,以指导组织活动的进行。
2.2.2 组织职能组织职能包括设计组织结构、制定岗位职责和流程,以实现有效的协同和资源配置。
2.2.3 领导职能领导职能包括激励员工、沟通协调、决策和处理冲突等,以推动组织和员工的发展和创新。
2.2.4 控制职能控制职能包括设定绩效标准、监测绩效和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达到预期目标和保持正常运行。
管理学研究方法有哪些内容
管理学研究方法有哪些内容管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其研究方法包括多种不同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管理学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根据经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进行推理和论证。
它常常使用数量化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以验证一组假设或关系。
2.实验研究:实验研究通过对特定因素进行控制,以评估其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它常常涉及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其进行干预。
实验研究可以用来确定因果关系。
4.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对特定组织、个体或事件进行详细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可以通过深入访谈、文献分析和观察等方式来收集数据。
5.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来总结和评估关于特定研究领域的知识和发展动向。
6.模型构建:模型构建是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或仿真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管理现象的方法。
模型可以用来进行逻辑推理、预测和决策分析。
7.质性研究:质性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理解人们的行为、经验和观点,来揭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质性研究常常使用开放性的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法。
8.比较研究: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组织、不同国家或不同时间点的管理实践和结果,来寻找普遍规律和差异。
比较研究可以为管理决策提供跨文化和历史的视角。
9.交互式研究:交互式研究是一种和研究对象密切合作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验证来改进管理做法。
10.快速实验和原型:快速实验和原型研究方法可以快速测试新的理念和方法,以及解决复杂情况下的管理问题。
这些方法通常是迭代和反馈驱动的。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管理学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话题和方法可以组合使用。
对于研究者来说,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需要考虑研究目的、可行性、可靠性和效度等因素。
管理学 管理研究方法(14.6)--理论的构成要素
知识点二:理论的构成要素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作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在管理思想的发展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泰罗倡导的以科学为依据的管理理论,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泰罗认为,最高的工作效率是工厂主和工人共同达到富裕的基础。
它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泰罗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泰罗确定科学管理的原理、方法的基础。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泰罗认为管理是一门科学。
在管理实践中,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通过这种重大的精神变革,可使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都把注意力从盈利的分配转到增加盈利数量上来。
2.泰罗科学管理制度
(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6)泰罗还提出了组织机构上的管理控制原理。
泰罗提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和管理,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
问题:1.试用概念之间关系的典型类型分析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学管理制度?。
管理学研究方法整理
1、研究方法之哲学信仰进化知识论(重要知识点)以波普尔(Karl R. Popper, 1902-1994)提出的进化认识论为代表。
他主张科学方法应当是以理性批判为基础的演绎推理。
科学家先针对特定问题提出假说和猜想,再依据事实对假设进行检验,并在检验过程中不断修正原有的假设和猜想。
其进化认识论如下图(波普尔的四段图示)所示:•科学哲学的转向在科学理论的场合,问题的产生通常是出自于下列三种不同情景:(1)理论与观察或实验的结果不一致;(2)理论系统内不发生相互矛盾的现象;(3)两个不同理论之间的相互冲突。
•进化论与逻辑实证论的区别知识论方面,进化认识论不像逻辑实证论那样,采用“逻辑图像论”只以精确地描绘世界图像为满足,而主张要建构理论来解释人们所观察到的事实或现象。
本体论方面,进化认识论认为:科学家为了解释事实或现象,在建构理论时必须提出各种形而上的概念,这种形而上的假设建构,不是一种虚构,而是一种“实在”。
方法论方面,正因为科学理论是科学家建构出来的,而不是“描绘世界的图像”,因此进化认识论在方法论方面主张“证伪论”,认为科学家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在于“证实”命题,而是在于“证伪”理论中的命题,他们认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
•科学哲学——总结• 1. 实证主义:极端经验论(实证)• 2. 逻辑实证论:极端经验论(实证)、逻辑图像论(反对形而上)• 3. 后实证主义(进化认识论):理论建构(形而上)、实证(非极端经验论)、可证伪性• A Simplifi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 and Types of Research•• Elements of the Scientific Process••二、科学研究过程•检验假设的研究(演绎法)遵循图1右半部分的流程。
•建立理论的研究(归纳法)遵循图1左半部分的流程。
•检验假设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调查问卷(邮件、网络、电话或访谈)、实验(大学环境下)、准实验(组织中)以及二手数据(财务、生产或人事记录)。
管理学 管理研究方法(14.4)--理论的构成要素
知识点二:理论的构成要素
1.概念
概念是对单个现象或实体的一种表达和指明,它是抽象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地被观察到的,反映事物或者现象成为自身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
它具有内涵(内容)和外延(范围)两方面的特征。
内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反映。
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具有某种本质属性的对象范围,是指包括在概念中的所有事物。
2.变量
变量是对概念的一种操作化和转化,使得原来抽象的概念能够被观察到并且可以测量。
所有的变量都应当可以被赋值。
3.主效应
主效应,指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基本关系。
4.中介效应
中介效应,自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对因变量而产生的间接影响就是中介效应。
指变量间的影响关系(X→Y)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变量(M)的间接影响产生的,此时称M为中介变量,而X通过M对Y产生的间接影响成为中介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觉得有用就看看,觉得没有用,删除到回收站去!我只总结了前5章,第六章没有总结!1.管理研究是以系统的、有控制的、实验的、严谨的方法来探讨管理决策需要认识的现象和需要解决的的问题。
2.按研究目的分类: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政策研究政策研究的内容----a描述:主要对象是政策系统和备选政策方案。
政策系统包抬两个组成部分:政策域,政策涉及的利益相关者.b预测:趋势、数量、概率;c确定政策目标、价值标准、判断准则、评价指标、衡量尺度;d政策分析、政策评价、政策建议:政策的特点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实证研究+规范研究3.评价政策方案的标准:有效性;政策效率;公平性;政策弹性;可操作性4.按研究的时间特征分类,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和近似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的特殊类型.分为趋势研究.,特征组研究,定组研究,近似纵向研究5.按研究层次分类.: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6.按研究功能分为:发现研究、示范研究、反驳研究,重复研究。
7.按研究内容分为: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价值研究;评价研究8.理性认识主要有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9.推理有三种形式:逻辑推理、概率推理和模糊推理10.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是三段式命题,其本质是结论在实际上已包括在两个前提之中。
11.概率推理的前提则不包含结论,它的前提仅能以概率导致结论。
12.规范研究的基础是价值研究13.在评价研究中要考察规范研究提出的政策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可行性。
评价研究涉及方案、准则、权重、尺度、阈值和判断等六大要素。
14.价值判断是评价研究的基础。
15.管理研究的模式,个性模式是指通过列举大量的独立原因去解释某一行为或事件。
共性模式用最少的原因变量去最大限度地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模式16.管理研究的单位包括:个人,群体,组织,社会产品17.体系错误是指用一个分析单位作研究却用另一个分析单位作结论导致的错误。
18.管理研究的要求:系统性,客观性,有效性,目的导向19.管理研究中常见的问题对资料是如何取得的,交待不清;决定调查样本的大小没有统计理论依据;没有说明数据的形态、所用的统计方法以及所有方法的局限性;所用的统计方法单一,很少提到统计结果的统计意义;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牵强。
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牵强。
1.近代科学哲学的总体框架是逻辑实证主义2.归纳主义、演绎主义、假设主义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3.归纳是由特殊事件或部分证据产生结论的推理方式;演绎是由前提产生结论的推理方式4.归纳主义模式1.通过一定的归纳程序,揭示事物的规律。
2.事例在量的方面,要求种类齐全,数量充分,在质的方面要具有典型性。
3.科学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排除错误的假设过程和证伪过程。
4.通过一系列中间公理逐级上升为普通公理的过程。
5.演绎主义模式相信有先验知识观察和实验是联系先验演绎与具体世界的中间环节。
演绎主义难于:公理的来源问题,以及如何确定公理的真理性问题。
6.演绎逻辑的古典例证是三段论。
7.科学环:由理论产生假设,由假设导致观察,由观察得出概括性结论,而这些概括性结论则改善了原有的理论。
被改善的理论又导致被改善的假设及新的观察,形成循环。
8.假设主义的模式:O……H→T→E,其中,O事实,H假设,T理论,E例证假设主义认为,假设是依靠直觉、猜测的作用发明出来的,在事实和假设之间存在着需要依靠理性的直觉加以沟通的裂缝O……H。
假设主义承认经验事实的重要性,并强调在假设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理论要用实验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的最后标准在于与经验事实是否一致。
假设-演绎法的三个步骤是:假设——演绎——证实9.溯因法把观察到的一系列事实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同阶段的产物。
这样可以弄清事物发展的过程,提出相应的假设。
10.证伪主义认为,能够经得起证伪的数学和物理学才可以称之为科学。
11.历史主义认为过去不是科学的学科,以后可以发展为科学或半科学。
12.“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科学之为科学在于它的可证伪性,是因为它要受经验的检验,要在发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否定和证伪自己,以便过渡到更新的理论。
13.历史主义库恩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进化和革命交替演进的过程。
库恩把科学革命定义为范式的更替。
范式,指的是科学家形成的科学共同体所遵循的科学研究规范。
科学范式包括四个方面:世界观背景;社会背景;理论背景;仪器和方法。
库恩认为,一个范式成熟了,就叫作“常规科学”,不成熟的范式叫作“前科学”。
前科学发展为常规科学,或常规科学发展为另外一个常规科学,都要经过革命。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常规科学在范式内渐进积累→反常现象导致危机→新范式出现并引起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渐进积累。
14.拉卡托斯“研究纲领”学说:认为,基本命题和基本规律是科学研究的“硬核”。
初始条件和辅助假设则是硬核的“保护带”。
研究纲领是由硬核和保护带这两部分组成的。
硬核受到保护带的保护,保护带的作用是在保护硬核时经受检验或被抛弃。
如果硬核也要修改,研究纲领也就瓦解两条发展渠道:反面启发法是从与研究纲领不同的方面来修改保护带。
正面启发法是从基本命题和基本规律出发来指导科学研究。
生命力取决于:能否指导实践;本身是否有所创造发展。
15.新历史主义认为,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发现问题,然后要弄清楚问题是由哪些有相互联系的信息构成的。
科学范式中既有逻辑关系,也有信息关系。
16.研究传统认为,事物的突变存在着平滑过渡和剧烈变化的两种或多种形式。
科学发展可以由几种并没有产生危机的研究传统组合成新的研究传统。
17.非理性主义:观察渗透理论;理论不可证实;理论不可证伪;理论发展动力的非理性。
观察渗透理论认为,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论。
理论不可证实:或然永远不等于必然,或然方法是不可靠的;理论不可证伪:按照证伪演绎的逻辑,理论上的预见只要有一次失败,理论就可以完全证伪。
杜恒问题的演绎模式为:如果H而且C,那么E,非E,∴非H或C非理性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动力是非理性的因素。
18.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较:自然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客体,社会科学以人类自身为研究客体。
19.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区别1. 自然现象是可重复的、可逆的,社会现象是不可重复的、不可逆的。
2. 自然现象是确定的,社会现象是不确定的。
3. 自然现象的类属是清晰的,社会现象的类属是难以分清的4. 自然现象的宏观变化是低频的,社会现象的变化是高频的。
20.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区别:社会科学研究要考虑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间的关系;涉及社会价值判断问题;研究结果显得更有争议性21.科学标准包括:理性原则;实践原则;可重复性原则;逻辑完备性原则,简单性原则;22.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特征:研究者具有明确的研究目的。
研究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设计。
科学研究应能对逻辑上发展的假设进行测试,以寻求经验数据的支持。
研究应能在其它相似的环境下重复,并得到一致的结果。
解释数据分析结果所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客观的。
研究结论可推广到一定的应用范围。
研究框架应注意简单和经济。
23.对社会科学研究科学性的认识社会科学在科学阶梯中的排序相当高。
被观察对象在研究中的主动程度不同,社会科学必须创造不同的方法。
学说之间的对立大都还无法直接证实或证伪,这就为非科学因素留下了较多的余地。
24.社会科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探讨社会科学知识的一个领域;理论应该有助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理论的假设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应注意理论的简洁性;理论应具有可验证性25.思想的谬误:削足适履;先入为主;以讹传讹;思维定势26.获得知识的方法:未经证实的意见;不言而喻的真理;权威;个案研究;科学方法;数学模式27.支持自发假设的主要信息来源:思考和逻辑分析;权威的意见;舆论的影响;观察;过去的经验。
思考和逻辑分析:朝着与我们通常持有的观点相一致的方向推理,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权威的意见专家意见只有在他是有真才实学时才可能是有效的。
观念、价值判断可能会影响对“专家”的认定。
专家们可能会有自身利益的考虑。
舆论的影响求助舆论也带有求助权威方法带来的缺陷。
集体意见最终趋向统一,反对意见可能找不到发言的机会。
观察有很多缺陷:每个人对假设中概念的含义的理解可能不同;得出一个概念导致另一个概念的推论可能是很困难的观察的人群是有限的,不一定能代表一般规律;决定选择观察什么来对假设加以验证时可能带有偏见。
过去的经验:与一个原理或假设一致的信息或观察明显更容易被记住。
28.社会科学研究与常识获取的区别第一,常识是关于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如何行动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预期、直觉或假定的一般知识;而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则是要建立人类社会行为的理论,同时通过批判地审查这些理论来增加其准确性。
第二,最主要的的区别在于它对有偏差的判断更敏感。
第三,社会科学家注重理论结构与可观察指标之间的联系。
关注理论概念的度量。
第四,获得常识是个体的行为,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群体行为。
第五,社会科学由交互进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组成,实证研究是用来对理论加以检验的。
1.管理研究的一般过程:问题的识别与界定,构建理论框架与形成假设,概念的操作化,数据收集与分析,理论的解释、改进与应用2.管理研究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为核心,管理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管理研究的起点。
3.管理研究问题的形成:现象的确认,问题的确认,管理问题的陈述4.理论是对某一方面的事实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
5.管理理论是由相互关联的概念、变量和陈述组成的集合。
6.理论的形成过程:感觉疑难,辨识疑难,提出假设,推理假设7.理论的特征(1)理论由若干个命题组成。
(2)它描述了概念间的关系(3)包含了理论概念与用以量度概念的可观测变量之间的假定关联。
8.一个理论是否有用要看三个方面:是否提出了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对问题做出合理的、经过验证的解释;是否提高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9.理论包括四个要素:概念、变量、陈述及其形式。
概念是对研究范围内各类现象的抽象,被称为“建筑理论大厦的砖石”。
变量是对抽象概念的具体表达。
陈述是对概念之间关系进行的描述。
10.概念化:通过一组“心象”形成概念的过程。
概念是“公有”的。
概念化过程是“自私”的。
概念不是存在的实物,但是可以观测。
11.概念的观测:直接观测;间接观测;推理观测;12.概念的复杂性表现为:概念具有多个维度的意义;对同一概念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的理解;抽象的概念没有客观的参照物,难以视觉化;13.变量是属性的逻辑组合,属性是客体的特征。
14.在理论建构中,“命题”是陈述的基本形式。
命题是是对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命题的次分类包括“假设”、“公理”、“定理”。
公理”被视为无可争议的断言;“假定”指被认为是真实的事情;定理”是由公理或假定演绎而来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