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化学培优试题1)酸、碱

合集下载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培优试题(8)(含解析) 新人教版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培优试题(8)(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试卷(8)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是按单质、盐、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氧气、碳酸钙、空气B.氢气、硫酸钠、水C.甲烷、食盐、冰水 D.金刚石、熟石灰、石油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熟石灰能和酸发生反应,可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延长食品保质期C.“洗洁精”有乳化功能,可用“洗洁精”洗涤餐具上的油污D.甲醛能使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可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防腐3.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在Ca(OH)2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B.在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C.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D.在NaOH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4.对于复分解反应,X+2N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X一定是CuCl2B.相对分子质量大小:X>YC.Y可能是H2O D.Y可能是Na2SO45.初中化学的很多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其中甲、乙、丙、丁既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B.若甲、乙、丙分别是酸、碱、盐,则丁一定是水C.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属氧化物,则丙一定是二氧化碳D.若甲是锌,丙是氢气,则乙一定是稀硫酸6.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加水稀释B.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D.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7.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砂,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A.②④⑤①③B.⑤④②③①C.⑤②④③①D.②⑤④①③8.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到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KNO3、NaCl、HCl B.FeCl3、Na2SO4、KClC.CuSO4、H2SO4、NaCl D.FeCl2、KCl、NaOH9.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一次性鉴别稀硫酸、KOH溶液、CaCl2溶液的是( )A.KCl溶液B.K2CO3溶液C.稀盐酸D.NaNO3溶液10.用括号内物质不能一次性区别开下列各组物质的是( )A.CaO、CaCO3、KCl三种固体(水)B.CaCl2、Na2CO3、K2SO4三种溶液[Ba(OH)2溶液]C.Cu、Fe、CuO三种固体(稀盐酸)D.CuCl2、NaNO3、K2CO3三种溶液[Ca(OH)2溶液]11.下列除去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CO(CO2)﹣﹣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B.MnO2粉末(KCl)﹣﹣溶解、过滤、洗涤、干燥C.FeSO4溶液(CuSO4)﹣﹣加入足量锌粉、过滤D.Na2SO4溶液(NaCl)﹣﹣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过滤12.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图甲),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关系符合图乙的是( )烧杯中的物质x溶液A 稀盐酸和硫酸铜溶液烧碱溶液B 稀硫酸和稀盐酸氯化钡溶液C 镁铝合金稀硫酸D 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盐酸A.A B.B C.C D.D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0分)13.有一种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ZnSO4和少量CuSO4以及污泥.兴趣小组的同学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锌晶体,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1)操作a、b的名称是__________.(2)甲同学提出X可用金属铁,乙同学认为X可用金属锌,你认为__________(填“甲”或“乙”)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理由是__________.步骤Ⅰ中加入过量的金属X的目的是__________.(3)溶液3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14.如图是某化工厂生产烧碱的工业流程图.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X物质在实验室中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2)反应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3)操作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结晶得到的固体烧碱中可能含有少量的__________(写化学式).(4)滤液C可加入反应池循环再利用,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和防止__________.2015-2016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试卷(8)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是按单质、盐、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氧气、碳酸钙、空气B.氢气、硫酸钠、水C.甲烷、食盐、冰水 D.金刚石、熟石灰、石油【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据此分析【解答】解:A、氧气属于单质;碳酸钙属于盐;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故A正确;B、氢气属于单质;硫酸钠属于盐;水属于纯净物,故B错;C、甲烷属于纯净物;食盐属于盐;冰水,只有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C错;D、金刚石属于碳的单质;熟石灰属于碱;石油属于混合物,故D错.故选A.【点评】要根据单质、盐、混合物的概念回答本题,要把握要点,知道常见物质的组成.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熟石灰能和酸发生反应,可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将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延长食品保质期C.“洗洁精”有乳化功能,可用“洗洁精”洗涤餐具上的油污D.甲醛能使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可用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防腐【考点】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常见气体的用途;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压轴实验题.【分析】A、氢氧化钙具有碱性,能中和酸性土壤.B、根据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行分析判断.C、洗洁精是洗涤剂,有乳化作用.D、根据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氢氧化钙具有碱性,能和酸发生反应,可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故选项说法正确.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延长食品保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C、洗洁精是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可用“洗洁精”洗涤餐具上的油污,故选项说法正确.D、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质,该做法会危害人体健康,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3.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在Ca(OH)2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B.在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C.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D.在NaOH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考点】碱的化学性质.【专题】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分析】A、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再考虑实验现象;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考虑;C、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考虑.【解答】解:A、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现象不明显,故A与事实相符;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易溶于水,不是白色沉淀,故B与事实不相符;C、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Ca(OH)2溶液属于碱溶液,所以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故C与事实相符;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有蓝色沉淀生成,故D与事实相符.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判断反应后实验现象时要考虑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4.对于复分解反应,X+2N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X一定是CuCl2B.相对分子质量大小:X>YC.Y可能是H2O D.Y可能是Na2SO4【考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分析】A、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分析X物质;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分析解答;D、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解:A、根据反应有氢氧化铜生成,所以X中一定含有铜元素,如果X是CuCl2或Cu(NO3)2化学方程式都正好相平且符合反应规律,故A错误;B、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相等,X+2NaOH═2Y+Cu(OH)↓,280 98由此可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2Y+18,说明X比Y的相对分子质量大,故B正确;C、若Y是H2O,则生成物中无钠元素,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守恒,故C错误;D、根据Y中一定有钠元素,复分解反应是相互交换成分得到的,如果Y是硫酸钠则化学方程式不平,故D错误;故选:B.【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方程式发生的原理(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然后结合具体的反应以及物质验证即可.5.初中化学的很多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其中甲、乙、丙、丁既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B.若甲、乙、丙分别是酸、碱、盐,则丁一定是水C.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属氧化物,则丙一定是二氧化碳D.若甲是锌,丙是氢气,则乙一定是稀硫酸【考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分析】复分解反应是指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或生成物没有顺序之分.【解答】解:A、若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例如对2NaOH+CO2═Na2CO3+H2O来说,虽然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但不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所以不属于复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酸和碱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若甲、乙、丙分别是酸、碱、盐时,则丁一定是水.该选项说法正确.C、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属氧化物,则丙或丁都有可能是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若甲是锌,丙是氢气,则乙可能是稀盐酸或稀硫酸.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点评】反应物或生成物没有顺序之分,例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写成2NaOH+CO2═Na2CO3+H2O,也可以写成CO2+2NaOH═H2O+Na2CO3.6.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加水稀释B.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D.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钾溶液【考点】酸碱溶液的稀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碱的化学性质.【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分析】A、根据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水稀释时溶液不可能显中性或碱性进行解答;B、根据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为0进行解答;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D、盐酸能与碱反应,氯化镁能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据此解答.【解答】解: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水稀释时溶液不可能显中性或碱性,溶液的pH值不可能等于或大于7,故A错误;B、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为0,所以图象起点不应在坐标轴的原点,而是在y 轴上,故B错误;C、锰元素的质量不变,随着反应的发生,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大,固体质量不断减小,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应该不断增大,故C错误;D、在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盐酸先与氢氧化钾反应,等盐酸消耗尽,氯化镁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故开始没有沉淀,过一段时间再出现沉淀,故D正确.故选:D.【点评】该题为图象题,这样的题型往往每个选项考查不同的知识点,或化学反应或溶液组成等,多数考查物质(沉淀、气体)质量、质量分数的变化,在解题时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找准考查的知识点,结合对应的知识迁移解答.7.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砂,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 )A.②④⑤①③B.⑤④②③①C.⑤②④③①D.②⑤④①③【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实验步骤的探究.【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分析】根据镁离子会与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生成沉淀,钙离子会与碳酸根离子生成沉淀,硫酸根离子会与钡离子生成沉淀,加入盐酸可以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等进行分析.【解答】解: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①过滤,③加适量的盐酸;或者,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⑤加过量的BaCl2溶液,④加过量的Na2CO3溶液,①过滤,③加适量的盐酸.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⑤④②①③或②⑤④①③故选D.【点评】在解此类题时,注意除杂的最后不能再有其他杂质,过滤要放在所有沉淀步骤的最后.8.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到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KNO3、NaCl、HCl B.FeCl3、Na2SO4、KClC.CuSO4、H2SO4、NaCl D.FeCl2、KCl、NaOH【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分析】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能结合成沉淀的则不能得到透明的溶液;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解答】解:物质加到水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说明彼此之间不能生成沉淀,且不存在有色离子.A、三者之间不反应,符合无色透明的要求,故选项正确.B、三者之间不反应,但FeCl3溶于水呈棕黄色,故选项错误.C、三者之间不反应,但CuSO4溶于水呈蓝色,故选项错误.D、FeCl2与NaOH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和氯化钠,溶液变浑浊,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对于能否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要注意彼此之间不能生成沉淀,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9.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一次性鉴别稀硫酸、KOH溶液、CaCl2溶液的是( )A.KCl溶液B.K2CO3溶液C.稀盐酸D.NaNO3溶液【考点】酸、碱、盐的鉴别.【专题】物质的鉴别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分析,使用一种试剂一次性鉴别三种物质,则需要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据此解答.【解答】解:A、氯化钾溶液与被鉴别的三种物质都不发生化学反应,无现象,现象相同,无法鉴别;B、碳酸钾溶液与稀硫酸混合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产生;碳酸钾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不反应,无现象;碳酸钾溶液与氯化钙溶液产生碳酸钙沉淀,溶液变浑浊,现象不同,可以鉴别;C、稀盐酸与稀硫酸不反应,无现象;盐酸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钾和水,无现象;稀盐酸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无现象,现象相同,无法鉴别;D、硝酸钠溶液与被鉴别的三种溶液都不反应,现象相同,无法鉴别;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10.用括号内物质不能一次性区别开下列各组物质的是( )A.CaO、CaCO3、KCl三种固体(水)B.CaCl2、Na2CO3、K2SO4三种溶液[Ba(OH)2溶液]C.Cu、Fe、CuO三种固体(稀盐酸)D.CuCl2、NaNO3、K2CO3三种溶液[Ca(OH)2溶液]【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专题】压轴实验题;物质的鉴别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分析,使用试剂一次性鉴别出物质,则所加的试剂与被鉴别物质混合时要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A、氧化钙与水混合会放出大量的热,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加入水后,出现的现象不同,使用水可以鉴别,故A不符合题意;B、氯化钙和氢氧化钡混合会产生微溶于水的氢氧化钙,有沉淀现象出现,碳酸钠与氢氧化钡混合会产生碳酸钡白色沉淀,硫酸钾与氢氧化钡混合会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使用氢氧化钡溶液无法鉴别,故B符合题意;C、铜与稀盐酸混合不反应,没有现象,铁与稀盐酸混合反应产生氢气,有气泡产生,氧化铜与稀盐酸混合产生产生氯化铜,其水溶液呈蓝色,现象不同,使用稀盐酸可以鉴别,故C 不符合题意;D、氯化铜与氢氧化钙混合会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硝酸钠与氢氧化钙不反应,混合无现象,碳酸钾与氢氧化钙混合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被鉴别的试剂与鉴别试剂混合时要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要求同学们加强对常见物质性质的以及物质间相互反应的实验现象的掌握,以便灵活应用.11.下列除去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CO(CO2)﹣﹣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B.MnO2粉末(KCl)﹣﹣溶解、过滤、洗涤、干燥C.FeSO4溶液(CuSO4)﹣﹣加入足量锌粉、过滤D.Na2SO4溶液(NaCl)﹣﹣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过滤【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专题】压轴实验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解答】解:A、CO能与灼热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与灼热氧化铜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KCl易溶于水,MnO2粉末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C、FeSO4溶液和CuSO4均能与锌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NaCl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选B.【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2.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图甲),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关系符合图乙的是( )烧杯中的物质x溶液A 稀盐酸和硫酸铜溶液烧碱溶液B 稀硫酸和稀盐酸氯化钡溶液C 镁铝合金稀硫酸D 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盐酸A.A B.B C.C D.D【考点】碱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分析】由图中可知,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开始没有产生沉淀或气体,反应一段时间后才能出现沉淀或气体.氢氧化钠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氢氧化铜能和盐酸反应;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沉淀硫酸钡不溶于稀盐酸;镁、铝都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碳酸氢钠一开始就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根据各物质之间的反应情况进行分析.【解答】解:由图中可知,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开始没有产生沉淀或气体,反应一段时间后才能出现沉淀或气体.A、氢氧化钠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氢氧化铜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开始没有沉淀出现,当盐酸消耗完后才出现沉淀.故选项正确;B、氯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沉淀硫酸钡不溶于稀盐酸.故选项错误.C、镁、铝都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故选项错误;D、碳酸氢钠一开始就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实验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0分)13.有一种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ZnSO4和少量CuSO4以及污泥.兴趣小组的同学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锌晶体,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1)操作a、b的名称是过滤.(2)甲同学提出X可用金属铁,乙同学认为X可用金属锌,你认为乙(填“甲”或“乙”)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理由是金属铁会与硫酸反应生成FeSO4,引入新的杂质.步骤Ⅰ中加入过量的金属X的目的是保证将溶液里CuSO4中Cu完全置换出来.(3)溶液3中的溶质是ZnSO4和H2SO4(填化学式).【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1)对于分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是过滤;(2)是要除去硫酸亚铁中硫酸铜杂质,在除杂时要注意“除去杂质,不引入新的杂质”的原则;(3)滤液1中溶质只含有硫酸锌,而滤液2中有增加的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硫酸锌,而滤液2中还含有硫酸.【解答】解:(1)对于分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是过滤,故采用的方法是过滤;(2)根据活泼金属可以将不活泼金属溶液中置换出来,铁和锌都能除去硫酸亚铁中硫酸铜杂质,但除杂时要注意“除去杂质,不引入新的杂质”的原则;(3)步骤Ⅱ中加入了过量的稀硫酸,故溶液3中的溶质是 ZnSO4和H2SO4.故答案为:(1)过滤;(2)乙;金属铁会与硫酸反应生成FeSO4,引入新的杂质;保证将溶液里CuSO4中Cu完全置换出来;(3)ZnSO4和H2SO4【点评】熟悉金属活动性及其应用,在做题过程中,有时前后之间有牵连,有时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在解题时就要分析清楚,避免干扰.14.如图是某化工厂生产烧碱的工业流程图.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X物质在实验室中的一种用途洗涤仪器;(2)反应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3)操作①的名称是过滤,结晶得到的固体烧碱中可能含有少量的Ca(OH)2(写化学式).(4)滤液C可加入反应池循环再利用,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和防止环境污染.【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物质的制备.【分析】根据图示信息进行分析,要生成氢氧化钠,其反应原理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故首先使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X是水;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1)工业上生成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氧化钙与水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钙,故X是水,水在实验室中常用于清洗仪器以及配制溶液等,故填:洗涤仪器(或做溶剂);。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培优试题(2)(含解析) 新人教版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培优试题(2)(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试卷(2)一、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2分)1.如图所示装置也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C.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2.同学们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A.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的水有残留B.导管口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C.排水法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D.排水法收集前未将氧气瓶灌满水3.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高锰酸钾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完全分解后的剩余物C.液态氧D.四氧化三铁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完成如图所示两个实验.已知所用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②点燃酒精灯加热铜丝,可观察到铜丝由红色变成黑色;③停止加热后即可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约为24mL;④实验取用铜丝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是混合物;⑥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中约含体积的氧气.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A.2个B.3个C.4个D.5个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0分)5.如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固体纯净物制取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标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_,一般情况下该仪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2)若要用收集的气体做铁丝燃烧的实验,在收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__________(答两点);(3)用图中方法收集氧气,如何判断已经集满__________;(4)将装置图补充完整.6.通过近一个月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如图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关闭B装置中的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如图所示,则B装置是否漏气?__________(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2)选用E装置收集氧气,收集的氧气不够纯,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写出一点).(3)小枫同学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他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若收集氨气的装置只能用C,由此可知氨气所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写出一点).7.下面是学习了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后,进行“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和氧气性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探究,请你回忆并回答下列探究内容:(1)“制取并收集两瓶氧气”时,我使用仪器除酒精灯和火柴外还有__________等.(2)制取操作过程中,氧气收集完成后,停止加热时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3)做氧气的性质探究时,其中的一个实验我用了如下图所示的操作流程.本流程我探究的内容是铁在氧气中燃烧.①其中第“B”步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__________.②实验时集气瓶内要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的目的是__________.③第“D”步为了使细铁丝与氧气完全反应,我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8.下列实验装置常用于制取和收集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2))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取氧气,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若选用A装置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改正的错误: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加试剂前,要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__________.(3)用B装置能否制取氧气?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若要制取纯度较高的O2,应采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如何检验已集满一瓶的O2气体__________.9.实验室常通过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步骤如下:(1)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2)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能观察到的现是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3)__________(4)观察并记录水面的变化情况.多次实验发现,集气瓶内上升的水面始终小于瓶内原有空气体积的.【拓展研究】查阅资料得知,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降至约为7%以下时,红磷不再燃烧.由此可知,燃烧红磷法测定结果不够准确的原因的是__________.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性质是__________.2015-2016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试卷(2)一、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2分)1.如图所示装置也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A.红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C.将红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D.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专题】压轴实验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分析】本题考查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的现象、结论、操作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等方面的问题,以及磷和碳的燃烧知识等.分析时将其综合起来分析考虑,便可得出正确的答案.【解答】解:根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的现象、结论和操作注意事项,以及磷和碳的燃烧知识等.不难看出:A.红磷的量不足时,它所消耗的氧气也就不完全;导致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结果偏小,会影响了实验结论.因此,该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不能选择A;B.装置不漏气是才能保证该实验是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才能使实验更加准确.因此,该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不能选择B;C.如果将红磷改为碳来进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的话,由于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占据氧气的原有的体积,导致测定结果偏小,而不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因此,该选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符合题意;故本题应该选择C;D.根据物理学中的压强知识可知,钟罩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从而使钟罩内外的压强达到平衡状态,进而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此,该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不能选择D.故选:C.【点评】本题不但考查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的现象、结论、操作注意事项和误差分析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考查了磷和碳的燃烧知识,还考查了物理学中的压强平衡理论.解答这类综合题目时,只要将有关的知识点关联起来分析考虑之,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2.同学们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 )A.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的水有残留B.导管口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氧气C.排水法收集满后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D.排水法收集前未将氧气瓶灌满水【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根据题意: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收集的氧气不纯,混入空气,然后结合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分析解答.【解答】解:将点燃的木炭伸入集气瓶内,有的现象明显,有的不明显,导致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收集的氧气不纯,混入空气;A、排水法收集结束时集气瓶内有水,不妨碍氧气的纯度,不符合题意;B、导管口开始出来的气体是试管内的空气,所以要等连续放出气泡时开始收集,此时收集的氧气纯,不符合题意;C、排水法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毛玻璃片拿出水面,不会混入空气,不符合题意;D、排水法收集前未将氧气瓶灌满水,里面混有空气,造成收集的氧气不纯,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分析和对排水法收集氧气的考查,掌握相关知识即可正确解答,难度不大.3.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高锰酸钾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完全分解后的剩余物C.液态氧D.四氧化三铁【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解答】解:A、高锰酸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完全分解后的剩余物中含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C、液态氧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D、四氧化三铁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完成如图所示两个实验.已知所用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①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②点燃酒精灯加热铜丝,可观察到铜丝由红色变成黑色;③停止加热后即可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约为24mL;④实验取用铜丝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⑤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是混合物;⑥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中约含体积的氧气.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 )A.2个B.3个C.4个D.5个【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药品选择的依据以及注意事项来分析.【解答】解:①红磷燃烧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避免了集气瓶内压强过大进入水过少,不能正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情况,故①说法正确;②点燃酒精灯加热铜丝,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2Cu+O22CuO),所以铜丝表面由光滑的紫红色变成黑色,故②说法正确;③应该在停止加热并冷却至室温才能读数,故③说法错误;④实验过程中为了将空气中的氧气完全耗尽,加入的铜丝必须是过量的,故④说法错误;⑤两个实验中气体都没有被完全耗尽,消耗的是氧气,剩余气体则是其他气体,则两实验均能证明空气是混合物,故⑤说法正确;⑥根据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可知,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中约含五分之一体积的氧气,故⑥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考点是用红磷、铜丝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属于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这类探究实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设计的步骤中不同的现象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回答题目给出的问题.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0分)5.如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固体纯净物制取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标出仪器A的名称铁架台,一般情况下该仪器的作用是:支持和固定各种仪器,常用于加热、过滤等实验操作;(2)若要用收集的气体做铁丝燃烧的实验,在收集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当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伸入瓶口排水集气,集气瓶中要预留少量的水(答两点);(3)用图中方法收集氧气,如何判断已经集满当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说明已经收集满;(4)将装置图补充完整.【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2)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刚出现气泡时不能立即收集,因为这时排出的气体主要是空气;为了防止铁丝燃烧形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时炸裂集气瓶,集气瓶中应该铺一层细沙或加入适量的水;(3)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收集满时,气泡会从集气瓶口向外逸出;(4)利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口应该放在集气瓶口处.【解答】解:(1)仪器A的名称是铁架台,一般情况下该仪器的作用是:支持和固定各种仪器,常用于加热、过滤等实验操作.故填:铁架台;支持和固定各种仪器,常用于加热、过滤等实验操作;(2)若要用收集的气体做铁丝燃烧的实验,在收集时,应注意的问题是:当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伸入瓶口排水集气,集气瓶中要预留少量的水.故填:当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伸入瓶口排水集气,集气瓶中要预留少量的水.(3)用图中方法收集氧气时,判断已经集满的方法是:当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说明已经收集满.故填:当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说明已经收集满.(4)装置图补充如下图所示:【点评】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得出正确的结论奠定基础.6.通过近一个月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如图是老师提供的一些实验装置,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关闭B装置中的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如图所示,则B装置是否漏气?漏气(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2)选用E装置收集氧气,收集的氧气不够纯,其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写出一点).(3)小枫同学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他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若收集氨气的装置只能用C,由此可知氨气所具有的性质是溶于水(写出一点).【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收集方法.【专题】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2)如果操作不当,会影响实验结果,甚至会导致实验失败;(3)根据制取气体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性质可以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根据收集气体的方法可以判断气体的性质.【解答】解:(1)关闭B装置中的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长颈漏斗和锥形瓶中的液面相平,则B装置漏气.故填:漏气.(2)选用E装置收集氧气,收集的氧气不够纯,其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或收集气体前集气瓶中的水不满等.故填:装置漏气.(3)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若收集氨气的装置只能用C,由此可知氨气所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小,溶于水,或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等.故填:A;溶于水.【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7.下面是学习了化学第二单元课题3后,进行“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和氧气性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探究,请你回忆并回答下列探究内容:(1)“制取并收集两瓶氧气”时,我使用仪器除酒精灯和火柴外还有铁架台(含铁夹),试管,橡胶塞,导气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等.(2)制取操作过程中,氧气收集完成后,停止加热时的操作方法是先将导气管从水槽中拿出,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3)做氧气的性质探究时,其中的一个实验我用了如下图所示的操作流程.本流程我探究的内容是铁在氧气中燃烧.①其中第“B”步把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使细铁丝充分受热.②实验时集气瓶内要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的目的是防止反应时产生的高温的四氧化三铁溅落时炸裂集气瓶底.③第“D”步为了使细铁丝与氧气完全反应,我的操作方法是待火柴快熄灭时再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且要从上至下,慢慢伸入.【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根据制取和收集氧气所用的仪器填空;(2)用排水法收集满氧气后,要先撤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炸裂试管;(3)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注意问题回答.【解答】解:(1)制取并收集两瓶氧气用到的仪器和药品是集气瓶、玻璃片、试管、导气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火柴、棉花、高锰酸钾、水槽.(2)制取操作过程中,氧气收集完成后,停止加热时,先从水中取出导气管,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3)①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增大受热面积,使铁丝充分受热.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为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在集气瓶内要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砂.③为了使细铁丝与氧气完全反应应待火柴快熄灭时再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且要从上至下,慢慢伸入故答案为:(1)集气瓶、玻璃片、试管、导气管、铁架台、酒精灯、药匙、火柴、棉花、高锰酸钾、水槽.(2)先将导气管从水槽中拿出,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3)增大受热面积,使铁丝充分受热;防止反应时产生的高温的四氧化三铁溅落时炸裂集气瓶底;待火柴快熄灭时再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且要从上至下,慢慢伸入.【点评】熟悉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检验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注意实验中的操作顺序和注意事项.8.下列实验装置常用于制取和收集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酒精灯;②水槽;(2))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取氧气,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2KMnO4K2MnO4+MnO2+O2↑,若选用A装置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改正的错误:一是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二是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三是利用外焰加热;加试剂前,要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用B装置能否制取氧气?能(填“能”或“不能”);若要制取纯度较高的O2,应采用的收集装置是C;如何检验已集满一瓶的O2气体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2)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为了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通常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为了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炸裂试管,试管口应该略向下倾斜;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凡是有气体参加或产生的实验,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以防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3)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能够支持燃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解答】解:(1)①是酒精灯,常用作热源;②是水槽,常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故填:酒精灯;水槽.(2))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若选用A装置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改正的错误:一是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二是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三是利用外焰加热;加试剂前,要连接好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填:2KMnO4K2MnO4+MnO2+O2↑;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利用外焰加热;气密性.(3)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可以用B装置能制取氧气;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C装置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纯净;检验已集满一瓶的氧气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故填:能;C;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仪器的用途、反应表达式的书写,实验装置的选择,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9.实验室常通过燃烧红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步骤如下:(1)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2)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能观察到的现是产生大量白烟,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4P+5O22P2O5.(3)待红磷燃烧结束恢复室温,打开弹簧夹(4)观察并记录水面的变化情况.多次实验发现,集气瓶内上升的水面始终小于瓶内原有空气体积的.【拓展研究】查阅资料得知,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降至约为7%以下时,红磷不再燃烧.由此可知,燃烧红磷法测定结果不够准确的原因的是氧气不能完全反应或耗尽使结果偏小.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性质是不可燃或不能支持红磷燃烧或不溶于水.【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空气与水.【分析】(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五氧化二磷;(3)根据实验注意事项及步骤分析解答;【拓展研究】氧气含量太少时,可燃物无法燃烧;【解答】解:(2)红磷燃烧时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该反应的方程式是:4P+5O22P2O5.(3)待红磷燃烧结束恢复室温,打开弹簧夹可以看到烧杯中的水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并约占集气瓶的五分之一,其原因是集气瓶中约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氧气被消耗.【拓展研究】)由实验探究可知,燃烧红磷法测定结果不够准确的原因的是:氧气不能完全反应或耗尽使结果偏小;水进入瓶内占五分之一.不再继续进入说明氮气不可燃或不能支持红磷燃烧,也不能溶于水或与水反应;答案:(2)产生大量白烟;4P+5O22P2O5;(3)待红磷燃烧结束恢复室温,打开弹簧夹;【拓展研究】氧气不能完全反应或耗尽使结果偏小;不可燃或不能支持红磷燃烧或不溶于水;【点评】熟记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注意事项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初中化学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考试卷(11)带解析.doc

初中化学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考试卷(11)带解析.doc

初中化学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考试卷(11)带解析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1题)1.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B.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就一定是由原子构成C.物质世界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可利用周期表中的元素任意组合制造新物质D.置换反应的生成物是单质和化合物,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答案】【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置换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A、根据单质的定义考虑;B、根据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考虑;C、根据物质并不是随意制造的考虑;D、根据置换反应的特点考虑.【解答】解: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有两个要点:一种元素,属于纯净物,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A正确;B、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所以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也不一定是由原子构成,故B错;C、物质并不是随意制造的,确实存在的物质才能写出化学式,并不能用元素符号随意制造物质,故C错;D、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反应物中不一定是单质和化合物,故D错.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单质、置换反应的定义和特点,熟悉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并能灵活运用.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构成单元测试2.集气瓶中装有某气体,经检验只含有氧元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气体一定是氧气(O2),属于单质B.该气体一定是臭氧(O3)属于纯净物C.该气体一定是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D.该气体一定不属于化合物【答案】【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氧元素能组成氧气、臭氧等物质.据此分析.【解答】解:A、由于氧元素能组成氧气、臭氧等物质,该气体不一定是氧气.故A错误;B、由于氧元素能组成氧气、臭氧等物质,该气体不一定是臭氧.故A错误;C、该气体可能是氧气或臭氧.故C错误.D、该物质只含有氧元素,一定不属于化合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解题时要抓住单质、化合物都属于纯净物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而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B.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因此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C.酸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D.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答案】【考点】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专题】压轴实验题.【分析】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中和反应特指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酸和碱中都含有氢元素;置换反应不仅要求生成物中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还要求反应物也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解答】解: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KMnO4中含有氧元素,但它由三种元素组成,所以它不是氧化物;故A正确.B、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也生成盐和水,但不是中和反应;故B不正确.C、水中含有氢元素,氢氧化钠中也含有氢元素,但它们都不是酸;故C不正确.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单质氧气,但不是置换反应;故D不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物和酸的概念,要求我们辩证的理解化学基本概念.难度:容易知识点:常见的酸和碱4.下列方法:①金属溶于酸;②碳酸盐溶于酸;③氧化物溶于酸;④氢氧化物溶于水;⑤氧化物溶于水.肯定得不到盐的是()A.①② B.④⑤ C.③④⑤D.只有④【答案】【考点】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专题】物质的制备;物质的分类.【分析】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②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盐和碳酸;③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④氢氧化物溶于水形成碱溶液;⑤氧化物溶于水生成酸或碱【解答】解: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例如:Zn+H2SO4=ZnSO4+H2↑②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盐和碳酸;例如:CaC O3+2HCl=CaCl2+H2O+CO2↑③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例如:CuO+H2SO4═CuSO4+H2O④氢氧化物溶于水形成碱溶液;例如:NaOH溶于水形成氢氧化钠溶液⑤氧化物溶于水生成酸或碱;例如:CO2+H2O═H2CO3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间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根据已有物质的性质进行.难度:中等知识点:酸和碱单元测试5.以下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对鉴别方法的认识B、对安全的认识①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后搅拌②区分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后闻气③区分硫酸铵和硫酸钾,加熟石灰粉末研磨①海鲜食品喷洒甲醛溶浓防腐②煤矿矿井要保持通风、严禁烟火③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C、对现象的认识D、对防锈的认识①气体压缩,分子变小②喝汽水打嗝,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③活性炭除去异味,活性炭具有吸附性①保留铁锈可防止铁进一步锈蚀②菜刀用后及时洗净擦干③自行车的支架喷油漆防锈A.A B.B C.C D.D【答案】【考点】硬水与软水;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铵态氮肥的检验;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防范爆炸的措施;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专题】物质的鉴别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溶液、浊液与溶解度;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金属与金属材料;化学与生活.【分析】A、依据软硬水遇肥皂水的现象,羊毛纤维和棉纤维燃烧时的气味以及铵盐遇碱能产生氨气的有关性质分析解答;B、依据可燃性气体以及防火安全和食品安全知识分析解答;C、根据分子的性质、活性炭的特点以及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解答;D、依据铁的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水及氧气共存的情况分析解答.【解答】解:A、①软硬水遇肥皂水的现象不同,软水泡沫多,硬水泡沫少,故肥皂水可以区分两者;②羊毛纤维和棉纤维燃烧时的气味不同,羊毛纤维有焦羽毛味,棉纤维有烧纸的味道,所以点燃后闻气味可以区分两者;②铵盐遇碱能产生氨气,故硫酸铵遇碱性熟石灰会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氨气,而硫酸钾不会与熟石灰反应,所以区分硫酸铵和硫酸钾,加熟石灰粉末研磨可以区分两者;B、①甲醛有毒,所以不能在海鲜食品上喷洒甲醛溶液防腐;②煤矿矿井内常含有大量的甲烷气体,所以矿井内要保持通风、严禁烟火;③可燃性气体点燃有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前一定要验纯;C、①气体压缩,是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在气体被压缩时该间隔会减小,而不是分子变小;②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喝汽水后容易打嗝;③活性炭具有较强的吸附性,所以可以用其除掉异味;D、①铁的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水及氧气共存,所以在自行车架表面喷油器能防锈、菜刀用后及时洗净擦干也可以防锈,铁锈疏松多孔易吸水,故保留铁锈会使铁进一步锈蚀;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难度不大.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与生活单元测试6.最近科学家发现,l【解答】解:A、“高密度液态水”与水都是有水分子构成,分子相同,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故A错误;B、分子在各种状态下都会运动,故B错误;C、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C正确;D、“高密度液态水”比普通水的分子间隔小,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分子的性质和构成,难度不大.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7.如图形象地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A.4:1:2B.3:1:3C.3:1:2D.4:1:3【答案】【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反应中各物质的微粒个数关系,分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找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与生成生成物的分子个数关系,就是反应中化学计量数之比.【解答】解:对比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后仍含有1个A 分子,说明反应前的4个A分子中有1个分子未参加反应,只有3个A分子参加了该反应,反应前有1个B 分子而反应后没有B分子,说明1个B分子参加反应,反应前没有C分子,反应后生成了2个C分子,所以,该反应中A、B、C各物质的微粒个数关系是:3:1:2.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1:2.故选C.【点评】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是指参加反应的微粒个数,不参加反应不计算在内.如题中参加反应的A物质的分子个数是3个而不是4个,其中有1个A物质的分子不参加反应.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8.用“”和“”分别代表两种不同单质A2和B2的分子,A2和B2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X,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反应过程中A2和B2分子保持不变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C.参加反应的A2与B2分子数之比为3:1D.物质X含4种元素【答案】【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根据题意,“”和“”分别代表两种不同单质A2和B2的分子,A2和B2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X,把未参加反应的分子删除掉,微观过程图可以表示为:,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把未参加反应的分子删除掉,反应微观过程图可得:A、对比反应前后的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前A2和B2分子个数分别是3、2,反应后个数分别是0、1,反应过程中A2和B2分子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B、由反应微观过程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C、由反应微观过程图可知,参加反应的A2与B2分子数之比为 3:l,故选项说法正确.D、由物质X的微观构成可知,X的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则物质X含2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9.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其中“”表示氧原子,“”表示碳原子,“”表示氢原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B.反应物甲、乙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3C.甲物质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D.生成物丙和丁都是氧化物【答案】【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A的化学式为C2H6O,B的化学式为O2,C的化学式为CO2,D的化学式为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6O+3O22CO2+3H2O,然后根据反应特点分析判断各选项.【解答】解: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A的化学式为C2H6O,B的化学式为O2,C的化学式为CO2,D的化学式为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6O+3O22CO2+3H2O,因此:A、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故说法出错误;B、观察微观示意图结合方程式可知反应物甲、乙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3,故说法正确;C、甲物质是C2H6O,其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3:2,故说法正确;D、生成物是CO2和H2O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且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说法正确;故选项为:A.【点评】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书写反应的方程式,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10.某大学高分子系的课题组用石墨烯(石墨烯由石墨制成)制造出了一种超轻物质“碳海绵”,刷新了超轻固体材料的世界纪录,也是目前吸油力最强的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A.“碳海绵”是一种化合物B.“碳海绵”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C.“碳海绵”在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D.“碳海绵”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答案】【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碳的化学性质.【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A、“碳海绵”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不可能属于化合物;B、根据物质的用途可以判断物质的性质;C、碳、一氧化碳、氢气具有还原性;D、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解答】解:A、“碳海绵”中只含有一种元素碳元素,不可能属于化合物,错误.B、“碳海绵”是目前吸油力最强的材料,说明“碳海绵”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正确.C、“碳海绵”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还原氧化铜.正确.D、“碳海绵”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正确.故选:A.【点评】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难度:容易知识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1.清华大学的同学成功修改了“PX”的网络词条,其关键词如下:“PX”是对二甲苯的缩写,化学式为C10H8,无色液体,不溶于水,低毒性化合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X”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PX”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C.“PX”由10个碳原子和8个氢原子构成D.“无色液体,不溶于水,低毒性”均属于“PX”的物理性质【答案】【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物质的组成和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B.根据物质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C.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D.根据物理性质的概念来分析.【解答】解:A.“PX”的化学式为C8H1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氧气中能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说法正确;B.“PX”的化学式为C8H10,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10)=48:5,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可知,因此“PX”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说法错误;C.“PX”是由二甲苯分子构成的,1个二甲苯分子是由8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D.低毒性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故说法错误.故选A.【点评】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利用化学式可判断物质的分子构成以及计算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及质量分数等,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二、填空题(共2题)1.如图为某化工企业生产流程示意图:(1)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为__________________价;(2)①中反应为:2FeTiO3+6C+7Cl2 2X+2TiCl4+6CO,则X为__________________(3)③中氩气(Ar)作保护气,发生的置换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4)②中为使原料全部转化为甲醇,理论上CO和H2投料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置换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物质的制备.【分析】(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考虑;(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x的化学式;(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填写化学方程式;(4)根据氢气和一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考虑质量比.【解答】解:(1)设FeTiO3中P的化合价是x.FeTiO3中Fe的化合价是+2价,O的化合价是﹣2价,利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得到方程(+2)+x+(﹣2)×3=0解得,x=+4 所以钛酸亚铁(FeTiO3)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的个数不变.从2FeTiO3+6C+7Cl2=2X+2TiCl4+6CO看钛原子、氧原子、碳原子反应前后除物质x外个数已经相等,故x中无钛原子、氧原子、碳原子.铁反应前共有2个,反应后只有x有,所以2x中有2个,从而x中有1个;氯原子反应前有14个,反应后x除外有8个,所以2x中有6个,因此x中有3个,因此x的化学式是FeCl3;(3)TiCl4与Mg反应的反应物是TiCl4与Mg,生成物是Ti和MgCl2,用观察法配平即可,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TiCl4+2Mg Ti+2MgCl2;(4)根据从化学方程式2H2+CO═CH3OH428由此可知一氧化碳和氢气的质量比是:28:4=7:1.故答案为:(1)+4;(2)FeCl3;(3)TiCl4+2MgTi+2MgCl2;(4)7: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合价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同时考查了学生从题目中获取信息并运用的能力.计算元素的化合价时一定要注意,一定不要忘记填上正号.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与生活单元测试2.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请回答:(1)从组成角度看:氯化钠是由__________________(2)从微粒角度看:氯化钠是由__________________(用微粒符号表示).(3)从制备角度看:将海水进行__________________可得到粗盐.除去粗盐中含有的SO42﹣、Ca2+、Mg2+等杂质,常加入过量的①Na2CO3溶液、②BaCI2溶液、③NaOH溶液,三种试剂的加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序号).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液能生成氯化钠,工业上不用此反应制备氯化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从变化角度看:将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能生成一种碱、氢气和氯气(CI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中化学反应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另一类是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都没有改变的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判断上述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1)根据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进行解答;(2)根据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进行解答;(3)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NaOH溶液除镁离子、BaCI2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而Na2CO3溶液为了除去钙离子以及过量的钡离子进行解答;(4)根据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进行解答.【解答】解:(1)从组成角度看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故填:钠元素和氯元素;(2)从微粒角度看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填:Na+、Cl﹣;(3)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所以从制备角度看:将海水进行蒸发结晶可得到粗盐;NaOH溶液除镁离子、BaCI2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而Na2CO3溶液为了除去钙离子以及过量的钡离子,所以常加入过量的①Na2CO3溶液、②BaCI2溶液、③NaOH溶液,三种试剂的加入顺序为②③①或③②①或②①③;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液能生成氯化钠,工业上不用此反应制备氯化钠的原因是碳酸钠、盐酸的成本比氯化钠高;故填:蒸发结晶;②③①或③②①或②①③;碳酸钠、盐酸的成本比氯化钠高;(4)氯化钠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H2O Cl2↑+H2↑+2NaOH,该反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而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所以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填:2NaCl+2H2OCl2↑+H2↑+2NaOH;氧化还原反应.【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难度:中等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盐。

广东省五华县华新中学2016届九年级化学培优试题3

广东省五华县华新中学2016届九年级化学培优试题3

化学培优训练(3)——酸碱盐知识点:1、酸、碱、盐的化学性质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3、酸碱盐的应用1、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胃酸过多可适量服用氢氧化钙溶液B.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C.50mL的酒精与50mL的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D.碳酸氢铵属于氮肥2、要除去FeSO4溶液中少量的H2SO4,可加入的物质是()①铁粉②四氧化三铁③氧化铁④氧化亚铁⑤氢氧化亚铁A.②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3、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

下列各组化学知识的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①食醋清除水垢主要发生物理变化②馒头烤焦变黑主要发生化学变化B①食用加碘盐可以预防人体贫血②蔬菜能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C ①木柴架空有利于木柴的完全燃烧②用细沙灭火降低了可燃物着火点D①洗洁精清除油污利用了乳化作用②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降低4.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A.分别向质量相等的铁片和锌片中滴加稀硫酸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C.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D.向一定质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水5、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一定量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Ca2+、Na+、Cl-、SO42- B.Mg+、Na+、Cl-、NO3-C.Ca2+、Ba2+、CO32-、NO3- D.H+、K+、OH-、SO42-6、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0 20 40 60 80溶解度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1)若要比较KNO3与 NaCl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水的质量和。

(2)20℃时,各取NaCl、KNO3固体3.5g分别加入10g水中,充分溶解后达到饱和状态的是溶液。

(3)若将上表数据在坐标系中绘制成NaCl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对应的温度范围是(填序号)A.0℃~20℃B. 20℃~40℃C. 40℃~60℃D. 60℃~80℃(4)40℃时,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降低到2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硝酸钾_____氯化钠(填“>”、“<”或“=”)。

中考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选择题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A.研磨闻气味B.蒸发食盐水C.稀释浓硫酸D.测溶液的pH2.下列有关中和反应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B.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C.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是中和反应D.中和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3.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其中只有甲在自然界中能以单质形态存在,将丙放入乙的盐溶液中,丙的表面有乙析出。

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乙>丙>甲B.甲>乙>丙C.丙>乙>甲D.乙>甲>丙4.某同学利用自制的紫色紫薯汁进行“溶液酸碱性检验”的探究实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下列结论或推论错误的是()A.蔗糖水呈中性B.溶液的pH:肥皂水>蔗糖水>白醋C.将等体积的盐酸与石灰水混合,溶液pH一定等于7D.将等体积的白醋与盐酸混合,溶液pH一定小于75.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则在滤渣中()A.只有银B.只有银和铁C.可能含有锌D.一定有银、铁、锌6.有四瓶无色溶液,他们分别是:①稀盐酸②稀硫酸③氢氧化钠溶液④硫酸钠溶液。

某实验小组分别对四种溶液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表:实验操作甲乙丙丁加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变红不变色不变色加入硝酸钡溶液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白色沉淀无明显现象加入锌粒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产生无色气体产生无色气体则对应甲、乙、丙、丁顺序的四种物质是()A.④③②①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①②④③7.“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

如图是金属钠投入水中所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以下解释或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钠原子在该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C.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D.反应后的溶液呈碱性,因为溶液中存在OH-8.在天平两边各放一个盛有相同质量分数、等体积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把天平调到平衡,在左边烧杯中加入6.5g锌粒,为使天平最终保持平衡,右边的烧杯中应放入铝粉的质量为( )A.5.4g B.5.68g C.6.5g D.7.09g9.下列小实验不正确的是()A.可用稀盐酸比较金属铝和铜的活泼性B.不用试剂可区分浓盐酸和浓硫酸C.可用石灰水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D.可用酚酞鉴别稀硫酸和蒸馏水10.向滴有酚酞的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与加入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同步测试含答案解析一、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选择题1.下列生产实践中,没有用熟石灰的是()A.降低土壤的酸性,改良土壤B.建筑工业上制三合土C.干燥气体D.处理工厂中含硫酸的废水2.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B.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C.易溶于水,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的热D.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纺织、印染等工业3.在一次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中,小刚同学取出一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成红色。

小刚同学作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该溶液的pH小于7 B.该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C.该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D.该溶液显酸性4.下表是某酸碱指示剂在不同的pH范围内显示的颜色颜色红橙绿蓝紫pH范围1~34~56~78~1011~14向滴有少量该指示剂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的颜色变化是( )A.由红到蓝B.由绿到橙C.由蓝到绿D.由紫到红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A.C+O2CO2B.2H2O2H2↑+O2↑C.3CO+Fe2O32Fe+3CO2D.HCl+AgNO3=AgCl↓+HNO36.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则在滤渣中()A.只有银B.只有银和铁C.可能含有锌D.一定有银、铁、锌7.将一根铁棒放在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

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

其中“”“”“”表示不同离子。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表示铁离子B.“”表示铜离子C.反应后溶液质量减小D.反应后铁棒质量减小8.室温下,向 a克 Mg粉和 Ag粉的混合物中加入 Cu(NO3)2溶液,经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

则下列对滤渣和滤液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滤渣中一定没有单质镁B.滤液中一定没有 Cu2+C.滤渣质量一定小于 a D.滤液中一定含有 Ag+9.小明同学归纳总结了初中所学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并用“H2SO4+X→盐+Y”这种表达式进行整理。

初中化学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考试卷带解析_0.doc

初中化学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考试卷带解析_0.doc

初中化学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考试卷带解析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0题)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 )A .氮气B .氧气C .二氧化碳D .水蒸气【答案】【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分析判断.【解答】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A 、氮气虽然在空气中含量最多,l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 、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 、瓷器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 、煤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 、冰块融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难度:容易 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下列用途中,主要利用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A .液态氧用于火箭发动机B .氧气用于炼钢工业,提高炉温C .液态空气用于制取氧气D .急救病人输氧气【答案】【考点】氧气的用途;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解答】解:A 、料燃烧需要氧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故错误;B 、氧气能用于炼钢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故错误;C 、是利用氧气和氮气沸点的不同来分离的,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故正确;D、人类正常生命活动需要氧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氧气的化学性质.故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人吸入空气就可以了,但如潜水、医疗急救等则需要纯氧,燃料燃烧离不开氧气,炼钢、气焊、及化工生成和宇宙航行都离不开氧气.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4..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C.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烟雾【答案】【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实验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时能够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能够产生大量的白烟.【解答】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能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描述现象不能提到生成物的名称.故选项错误;B、硫在氧气中燃烧时能够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不是淡蓝色的火焰.故选项错误;C、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能够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雾.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燃烧时的实验现象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描述实验现象不要说明物质的名称.难度:中等知识点:氧气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质的是()A.新鲜空气 B.澄清石灰水C.液态氧气 D.食盐水【答案】【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纯净物是指只由一种物质组成,而混合物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解答】解:A、新鲜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故是混合物,故A错误;B、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因此是混合物,故B错误;C、液态氧气指的是氧气这一种物质,因此是纯净物,故C正确;D、食盐水是指食盐的水溶液,因此是混合物,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从而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难度:容易知识点:元素6.下列图示实验操作l【解答】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试管没有倾斜、瓶塞没有倒放,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7.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A.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B.汽油挥发﹣﹣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C.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改变D.花香四溢﹣﹣分子作扩散运动【答案】【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解答】解:A、食物变质也就是食物变成了不能被食用的其他物质,在这个过程有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故A合理;B、汽油挥发是汽油的分子从液态变成了气态,运动到了空气中去.而分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故B不合理;C、热胀是由于在受热的条件下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导致体积膨胀,而冷缩是在温度下降的条件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导致体积缩小.故C合理;D、我们能闻到花香,是由于含有香气的分子运动到了我们的感觉器官﹣﹣鼻子中,因此D也合理.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难度:容易知识点:分子和原子8.如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成物一定是混合物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D.该反应既不是化合反应也不是分解反应【答案】【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反应物是两种单质分子,生成物是不同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据此结合有关的选项信息判断即可;【解答】解:A、由反应的图示可知反应后生成的分子种类只有一种,所以生成物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B、由反应图示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所以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开;C、由图示可知反应的前后都含有两种原子,且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D、由反应的图l【答案】【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8,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铈,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8;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58,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知识点:离子10.人类生存需要清新的空气,下列情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A.煤炭燃烧 B.燃放烟花 C.光合作用 D.汽车尾气【答案】【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分析】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变了空气的成分,造成对空气的污染,造成对空气污染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解答】解:A、煤炭燃烧会生成CO、SO2等污染大气的气体.B、燃烧烟花会生成大量的CO、SO2和粉尘,污染大气.C、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作用下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并放出氧气,不会生成污染大气的物质.D、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途径,会产生大量的CO、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严重时会造成光化学烟雾.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空气污染的形成.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排放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是空气污染的主要途径.难度:容易知识点:空气二、填空题(共5题)1.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选择下列物质填空:氮气、氧气、氦气、二氧化碳.(1)用于急救病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2)可用于制造霓虹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3)制造氮肥和硝酸的重要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4)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常见气体的用途.【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分析】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答】解:(1)氧气能够供给呼吸,可以用于急救病人;(2)氦气充入灯管通电时能够发出有颜色的光,可用于制造霓虹灯;(3)氮气是制造氮肥和硝酸的重要原料;(4)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故填:氧气;氦气;氮气;二氧化碳.【点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肥料2.化学用语可准确、简洁地记录、表达和交流化学信息.请用化学符号填写:(1)氧元素__________________,(2)2个氧原子__________________,(3)钠离子__________________,(4)3个氯离子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解答】解:(1)元素可用元素符号表示,故氧元素的符号为:O;(2)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氧原子,就可表示为:2O;(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钠离子可表示为:Na+;(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氯离子可表示为:3Cl﹣;故答案为:(1)O;(2)2O;(3)Na+;(4)3Cl﹣.【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难度:容易知识点:化学式与化合价3.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有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易溶于水,也是一种集氧化、吸附、凝聚、杀菌、灭藻的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为氧化铁、氧化钾和氧气.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1)高铁酸钾的物理性质是(填一条)__________________(2)高铁酸钾的化学性质是(填一条)__________________(3)保存高铁酸钾时应注意(写出一点)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2)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3)由题意,高铁酸钾易溶于水,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为氧化铁、氧化钾和氧气,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高铁酸钾是一种有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易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2)干燥的高铁酸钾受热易分解为氧化铁、氧化钾和氧气,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3)高铁酸钾易溶于水,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为氧化铁、氧化钾和氧气,则保存高铁酸钾时应注意密封、放在低温处.故答案为:(1)是一种有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或易溶于水等);(2)受热易分解等;(3)密封、放在低温处.【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4.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所示是硫粉、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1)分别写出硫粉、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①硫粉:__________________;②红磷:__________________;③铁丝:__________________.(2)小明同学是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生.做完实验后,他发现了一些共同点: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实验都要__________________,在反应基本类型方面,三个化学反应都是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填“化合”或“分解”).【答案】【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文字表达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2)根据硫粉、红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条件,反应特点分析解答.【解答】解:(1)①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二氧化硫.②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③铁丝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2)硫粉、红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都需要点燃,反应都放热;硫和氧气点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三个反应均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均属于化合反应;故填:(1)①硫+氧气二氧化硫;②磷+氧气五氧化二磷;③铁+氧气四氧化三铁;(2)点燃;化合.【点评】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时,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要正确,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难度:中等知识点:我们周围空气单元测试5.1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__________,核外有__________________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__________________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这种原子容易__________________电子.【答案】【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解答】解: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内的数字是17,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弧线上的数字是7,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大于4,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答案为:17;3;得到.【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难度:容易知识点:离子三、实验,探究题(共2题)1.)实验室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均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置A的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填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收集装置.(4)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用C装置集满一瓶氧气后,实验时发现氧气不纯,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用E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1)熟悉常见仪器,了解名称;(2)装置A的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先把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3)根据双氧水是液体,二氧化锰是固体,也就是固液常温下的反应,选择发生装置;并从反应的条件等与A装置对比;(4)依据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结合实验的注意事项分析操作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解答】解:(1)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为a为酒精灯;b为集气瓶;(2)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均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置A的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先把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3)实验室采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因为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故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锥形瓶中应先放入的药品是催化剂二氧化锰,它与采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比较,主要优点是操作简便等收集装置是C或D;(4)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某同学用C装置集满一瓶氧气后,实验时发现氧气不纯,原因可能是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收集气体.某同学用E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故答案为:(1)a酒精灯;b集气瓶.(2)先把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3)过氧化氢水+氧气B,C或D.(4)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收集气体(或收集气体时集气瓶没有装满水).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集满.【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装置的评价、发生和收集方法的选取,只有掌握相关知识,才能灵活应用解决对应问题,能考查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知识点:制取氧气2.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实验探究一】向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1)现象:无色酚酞不变色.(2)结论: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实验探究二】向上述烧杯中滴入几滴浓氨水.(1)现象:无色酚酞变红.(2)结论: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三】如图1所示,将盛有浓氨水的烧杯A和盛酚酞的烧杯B同时罩在一个大烧杯里.(1)现象:__________________.(2)结论:__________________(从微观角度分析).【实验反思】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兴趣小组又设计了一个如图2所示实验,即将盛有蒸馏水的烧杯C 和盛放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烧杯D同时罩在一个大烧杯下,将其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__________(填“有”或“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科学探究.【分析】【实验探究二】(2)浓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实验探究三】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进行解答;【实验反思】根据实验1的现象和结论,分析对比试验的必要性.【解答】解:【实验探究二】(2)浓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故填: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实验探究三】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氨气,氨气溶于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图中A烧杯盛有浓氨水,B烧杯内是滴加了几滴酚酞溶液的蒸馏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本实验说明分子不断运动;故填:酚酞溶液变红;分子不断运动;【实验反思】由于实验1中滴有酚酞试液的B烧杯中溶液没有变红,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没有必要再做对比试验.故填:无,【实验探究一】已证明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点评】此题借助实验探究,考查了分子运动的微观事实,解题时关键是利用相关的现象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难度:中等知识点:分子和原子。

广东省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化学培优试题(一)

广东省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化学培优试题(一)

九年级化学培优题(1)——有关量筒使用的试题一、关于量筒的规格量筒是用来量取液体的一种玻璃仪器。

规格有10 ml、25ml、50 ml、100 ml等。

实验中应根据所取溶液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规格的量筒。

..量取的最小分次量取会引起误差。

如量取85ml液体,应选用 100ml量筒。

一般情况下,量筒的最小刻度为0.1ml。

二、关于读出量筒中的液体体积数正确的方法: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如右上图错误的方法:如右图俯视,视线斜向下视线与筒壁的交点在水面上,所以读出的数....值比实际值.....数值偏大。

仰视,视线斜向上视线与筒壁的交点在水面下,所以读出的数....值比实际值.....数值偏小。

三、关于量出一定液体体积数俯视,视线经过筒壁刻度上给定的点,而量出的体积比所需的体积少,所以量出的数值比实际值.........数值偏小。

仰视,视线经过筒壁刻度上给定的点,而量出的体积比所需的体积多,所以量出的数值比实际值.........数值偏大。

例1.某同学用量筒取液体,量筒平稳且面向刻度线,初次仰视液面,读数为19毫升,倾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液面,读数是11毫升,则实际倾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A.8毫升B.大于8毫升C.小于8毫升D.无法判断解析解“倒出液体”的体积估计,我们可以画出相关的图形,为了便于估计,可以假设仰视、俯视的读数误差值为1,此题我们先画出仰视值19毫升,再找出正确值是20毫升,然后再画出倒出后俯视值11毫升,再找出正确值是10毫升,两个正解值相减显然大于题中两次错误读数值之差8毫升。

例 2. 某同学用量筒取液体,量筒平稳且面向刻度线,初次仰视液面,读数为19毫升,倾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液面,读数是11毫升,则实际倾倒出液体的体积是:( )A.8毫升B.大于8毫升C.小于8毫升D.无法判断解析此题两次都是仰视,且两次仰视的角度是否一样也不知道,故无法判断,同理像这样的题目两次都是俯视也是无法判断。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2016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培优试题(3)(含解析) 新人教版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2016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培优试题(3)(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试卷(3)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3分)1.某品牌谷物牛奶饮品营养成分表数据显示:每250mL含钠78mg、磷78mg、钾91mg、钙91mg.这里的钠、磷、钾、钙是指( )A.分子 B.原子 C.单质 D.元素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可以直接构成物质B.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阳离子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3.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为79 B.核外电子数为34C.质子数为34 D.中子数为454.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A.m═n B.m═n+x C.m═n﹣x D.m═x﹣n5.“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娄底正在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明文规定市民不得在公共室内场合吸烟.不吸烟的人能闻到烟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隙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由原子构成7.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原子最外层有11个电子B.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gC.钠属于非金属元素 D.钠的原子序数为118.下列对微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易失电子B.易形成阴离子C.阳离子D.化学性质稳定9.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比较推理中正确的是( )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故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B.同种元素的核电荷数相同,故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C.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故所有原子都由这三种粒子构成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故分子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10.以科学原理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因此可以利用周期表中的元素任意组合新物质B.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C.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就一定是由原子构成D.CO和CO2的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也完全相同11.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于该粒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粒子的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B.该粒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C.该粒子是一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D.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0分)12.用化学符号来表示:(1)氖原子__________;(2)2个钠离子__________;(3)3个氮分子__________;(4)氮气__________;(5)5个氢原子__________;(6)6个水分子__________;(7)2个二氧化碳分子__________.13.根据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将如图方框内①﹣⑤项内容补充完整: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14.如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2)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易失去电子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3)C中x=__________.15.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其中“”、“”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请根据图示回答:(1)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2)反应前的物质__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是氧化物.(3)反应前后、、三种粒子的个数比是__________.(4)从图中还可获得的一条消息是__________.16.请观察图并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A表示的原子核电荷数为__________;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2)图B表示的是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3)图B表示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形成的离子符号为__________.17.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硼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X=__________;(2)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图中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__________;(3)图中元素从左至右排列所遵循的规律是(任写一条)__________;(4)根据图示信息,确定1个一氧化碳分子中所含电子总数为__________.2015-2016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试卷(3)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3分)1.某品牌谷物牛奶饮品营养成分表数据显示:每250mL含钠78mg、磷78mg、钾91mg、钙91mg.这里的钠、磷、钾、钙是指( )A.分子 B.原子 C.单质 D.元素【考点】元素的概念.【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钠、磷、钾、钙”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解答】解:某品牌谷物牛奶饮品营养成分中的“钠、磷、钾、钙”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钠、磷、钾、钙”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可以直接构成物质B.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阳离子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解答;B、根据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进行解答;C、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进行解答;D、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进行解答.【解答】解: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故A正确;B、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故B错误;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故C正确;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而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为79 B.核外电子数为34C.质子数为34 D.中子数为45【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等信息.【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为34、质子数为34、中子数为79﹣34=45,核电荷数为34.故选:A.【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熟记规律“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4.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A.m═n B.m═n+x C.m═n﹣x D.m═x﹣n【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R n+离子是表示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进行解答.【解答】解:A、R n+离子是表示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所以m不一定等于n,故A 错误;B、R n+离子是表示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所以m═n+x,故B正确;C、R n+离子是表示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所以m═n+x,而不是m═n﹣x,故C错误;D、R n+离子是表示失去n个电子后形成的阳离子,所以m═n+x,而不是m═x﹣n,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电荷数之间的关系,难度不大,明确由原子变成离子,变化的是核外电子数,不变的是核内质子数.5.“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能够使人心情放松;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从微观角度分析,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 )①分子的质量很小②分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不同分子性质不同.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能闻到茉莉的香气、檀木的香气,是因为香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茉莉的香气、檀木的香气.茉莉的香气清新淡雅,檀木的香气持久醇厚,香味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语句中隐含的分子性质有③④.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6.娄底正在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明文规定市民不得在公共室内场合吸烟.不吸烟的人能闻到烟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之间有间隙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由原子构成【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结果,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答】解:由于烟分子在不断运动,在空气中进行扩散,所以只要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房间也会充满烟味,不吸烟的人能闻到烟味.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际生活中分子运动实例的解释能力.吸烟有害健康,所以要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7.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原子最外层有11个电子B.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gC.钠属于非金属元素 D.钠的原子序数为11【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右上角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所以核外有11个电子,其中最外层有1个电子,故说法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说法错误;C、钠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说法错误;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右上角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故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8.下列对微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易失电子B.易形成阴离子C.阳离子D.化学性质稳定【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解答】解:A、由A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B、由B粒子的结构示意图,B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C、由C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D粒子的结构示意图,D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9.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物质的比较推理中正确的是( )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故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B.同种元素的核电荷数相同,故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C.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故所有原子都由这三种粒子构成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故分子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元素的概念.【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分类.【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特点考虑;B、根据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分类考虑;C、根据氢原子构成考虑;D、根据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变化考虑.【解答】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由两种元素组成,故A错;B、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可以是分子和原子,例如氖原子和水分子核电荷数都是10个,原子和离子核电荷数可以相同,例如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都是11,故B错;C、氢原子中没有中子,故C错;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分子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有新的分子生成了,也就是说有新的物质生成了,所以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氧化物三个特点:两种元素,有氧元素,属于化合物;知道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知道有分子改变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10.以科学原理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因此可以利用周期表中的元素任意组合新物质B.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C.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就一定是由原子构成D.CO和CO2的元素组成相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也完全相同【考点】物质的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A、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及元素的性质分析;B、根据化合物的定义及组成分析;C、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种类分析;D、根据CO和CO2的结构进行分析.【解答】解:A、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元素不能任意组合新物质.故A推理不合理;B、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故B推理合理;C、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C推理不合理;D、CO和CO2的元素组成相同,但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性质不相同.故D推理不合理;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化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类推法,属于易错题目,因而建议学生对一些典型的概念、理论准确记忆,理解把握,并多涉猎题型进行训练.11.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于该粒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粒子的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B.该粒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C.该粒子是一种非金属元素的原子D.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则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解答】解:A、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故选项说法正确.B、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故选项说法正确.C、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少于4,是一种金属元素的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0分)12.用化学符号来表示:(1)氖原子Ne;(2)2个钠离子2Na+;(3)3个氮分子3N2;(4)氮气N2;(5)5个氢原子5H;(6)6个水分子6H2O;(7)2个二氧化碳分子2CO2.【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解答】解:(1)氖原子的符号为Ne,故填:Ne;(2)2个钠离子表示为2Na+,故填:2Na+;(3)3个氮分子表示为3N2,故填:3N2;(4)氮气的化学式为N2,故填:N2;(5)5个氢原子表示为5H,故填:5H;(6)6个水分子表示为6H2O,故填:6H2O;(7)2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2CO2,故填:2CO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13.根据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将如图方框内①﹣⑤项内容补充完整:①22.99;②11;③1;④失;⑤Na+.【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信息来分析解答;【解答】解:①元素周期表中,正下方的数字即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②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钠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1,即X=11;③那么2+8+Y=11,Y=1;④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最外层少于4个电子易失,因此在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失去这1个电子而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⑤钠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其离子符号为:Na+;故答案为:①22.99;②11;③1;④失;⑤Na+;【点评】该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既有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的知识,也有关于溶液以及溶解度曲线的知识,还有关于酸碱中和以及溶液的pH与酸碱性的关系,只要认真分析,紧扣所学知识,也能顺利解答.14.如图中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AB(填字母代号).(2)以上四种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粒子中,易失去电子的是CD(填字母代号).(3)C中x=8.【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1)根据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进行解答;(2)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进行解答;(3)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解答】解:(1)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所以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AB;故答案为:AB;(2)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所以易失去电子的是CD;故答案为:CD;(3)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x=11﹣2﹣1=8.故答案为:8.【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明确粒子中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其中“”、“”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请根据图示回答:(1)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2)反应前的物质可能(填“可能”或“不可能”)是氧化物.(3)反应前后、、三种粒子的个数比是2:2:1.(4)从图中还可获得的一条消息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均不变化.【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1)依据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情况分析解答即可;(2)依据氧化物的物质特点分析解答即可;(3)依据图示情况判断反应前后三种粒子的个数比;(4)根据反应前后微粒的种类以及相关的化学反应知识分析解答;【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含有一种分子即为一种物质,反应后存在两种分子即为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性;(2)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图示可知该物质含有两种元素,如果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则该物质可能是氧化物;(3)根据反应前后的粒子的个数情况可知、、三种粒子的个数比是2:2:1;(4)依据反应前后的原子情况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均不变化;故答案为:(1)分解反应;(2)可能;(3)2:2:1;(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均不变化.【点评】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16.请观察图并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A表示的原子核电荷数为12;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2)图B表示的是非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3)图B表示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形成的离子符号为Cl﹣.【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2)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3)图B表示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形成其离子符号即可.【解答】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图A表示的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2;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为12,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2)图B表示的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3)图B表示的原子为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其离子符号Cl﹣.故答案为:(1)12;24.31;(2)非金属;(3)Cl﹣.【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明确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1)硼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X=5;(2)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图中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铍;(3)图中元素从左至右排列所遵循的规律是(任写一条)核电荷数依次增大排列;(4)根据图示信息,确定1个一氧化碳分子中所含电子总数为14.【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来分析;(2)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来分析;(3)根据元素周期律:同一周期原子的原子序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加,进行解答本题;。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复习测试题及解析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复习测试题及解析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复习测试题及解析一、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选择题1.下列溶液中pH最小的是()A.使石蕊变红的溶液B.使石蕊变蓝的溶液C.使酚酞变红的溶液D.不能使石蕊变色的溶液2.在总结化学知识时,以下归纳或判断正确的是( )A.可作保护气的气体一定是稀有气体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D.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一定是酸3.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固体都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下列气体混有水蒸气时,既可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又可用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的是A.O2B.NH3C.CO2D.SO24.“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

如图是金属钠投入水中所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以下解释或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钠原子在该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C.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D.反应后的溶液呈碱性,因为溶液中存在OH-5.向分别盛有甲、乙、丙三种金属的试管中滴加稀硫酸,仅甲、丙能产生气泡,并分别生成X、Y,丙能从X溶液中置换出甲,则三者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A.丙>甲>乙B.甲>乙>丙C.乙>甲>丙D.甲>丙>乙6.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结论A 铁片表面有少量气泡,锌丝表面有较多气泡说明铁与锌的活泼性 Fe<ZnB 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说明硫磺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盛C ①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②试管中铁钉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水D 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A.A B.B C.C D.D7.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A.研磨闻气味B.蒸发食盐水C.稀释浓硫酸D.测溶液的pH8.订书钉是生活中常用的文具,主要成分是铁,其表面镀有镁、锌、铜中的一种,为探究是哪种金属,进行以下实验:①取一块订书钉(40 根钉),如图甲所示,浸入酒精中,一段时间后从表面取下一层胶水薄膜;②用棉花擦去酒精,待干燥后称量质量为 13.4g;③将其放入图乙所示装置,并在干燥管口用氢气传感器测量氢气的质量,同时记录质量变化(如图丙所示);④ 5.8min 时停止反应取出装置剩余订书钉,洗涤,干燥,称量,剩余订书钉质量为 7.8g。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培优试题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培优试题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试卷(12)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3分)1.下列四种变化中,与其它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一种变化是( )A.生石灰溶于水B.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减轻C.浓硫酸使有机物炭化D.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2.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下面对“新物质”和“旧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B.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它物质C.新物质和旧物质的性质及用途不可能完全相同D.新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旧物质的元素组成肯定不同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包含化学变化是( )A.牛奶在空气中久置后产生酸味B.铁制水龙头渗漏引起白色洗面盆滴水处发黄C.家庭装修、装饰材料散发出难闻气味D.旅游城市标志青铜奔马(马踏飞燕)变绿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B.钨用于制作白炽灯丝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D.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化合反应一定要加热才能发生B.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单质参加C.置换反应的产物中一定有化合物D.中和反应的产物中一定有盐和水6.王腾同学以不同的化学思维方式或者规律给下列化学反应的类型进行分类,你认为分类合理的一组是:( )①CaO+H2O═Ca(OH)2;②Mg(OH)2MgO+H2O;③Ba(OH)2+2HCl═BaCl2+2H2O;④Zn+H2SO4═ZnSO4+H2↑;⑤2Mg+O22MgO.A.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①②B.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③④C.属于有热量放出的反应的是②③D.属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是④⑤7.善于归纳知识,有利于培养素质.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反应基本类型B.化学与生活①化合反应4P+5O22P2O5②分解反应H2CO3=H2O+CO2↑③置换反应C+2CuO2Cu+CO2↑④复分解反应HCl+NaOH=NaCl+H2O ①除去餐具油污﹣﹣用洗洁精乳化②人体缺乏维生素A﹣﹣引起夜盲症③干冰﹣﹣用于人工降雨④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点燃后闻气味C.化学实验数据记录D.化学中常见的“三”①用10 mL量筒量取7.25 mL水②用pH试纸测得苹果汁的pH为3.2③用托盘天平称取5.6 g铁粉①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②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③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A.A B.B C.C D.D8.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受热时发生如下反应4K2FeO4aR+4K2O+3O2↑,则a、R分别是( )A.4 FeO B.2 Fe2O3 C.3 Fe2O3D.1 Fe3O49.将7.3g已部分氧化的锌粉,加入到98g10%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A.14.5g B.15.5g C.16.1g D.18.3g10.密闭容器内有X,O2,CO2,H2O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X O2CO2H2O反应前的质量/克23 80 2 2反应后的质量/克待测32 46 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X的质量为23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氧气、二氧化碳和水C.物质X只含有碳、氢元素D.物质X一定含碳、氢、氧元素1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煅烧石灰石B.向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钠固体C.密闭容器中镁和氧气加热反应D.用等量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二、非选择题:12.某兴趣小组用10g镁条与溶质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反应.测得产生氢气的质量与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假设镁条中除表面含有氧化镁外,没有其它杂质).(1)当稀硫酸的质量为70g,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g.(2)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当稀硫酸的质量为10g时,为什么不产生氢气__________.(3)计算镁条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13.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份固体样品进行了探究.通过实验已确定该样品由氧化铁和铁粉混合而成.他们称取了13.6g固体样品,用图a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测定的部分数据如图b所示.(1)图a最右端的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__.(2)固体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3)在上述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2015-2016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试卷(12)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3分)1.下列四种变化中,与其它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一种变化是( )A.生石灰溶于水B.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减轻C.浓硫酸使有机物炭化D.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解答】解:A、生石灰溶于水时,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减轻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质量减少,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浓硫酸使有机物炭化是浓硫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与有机物发生了化学变化;D、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由以上分析可知只有B发生的物理变化,故选B.【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2.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下面对“新物质”和“旧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B.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它物质C.新物质和旧物质的性质及用途不可能完全相同D.新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旧物质的元素组成肯定不同【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可以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新物质是不同于任何反应物的其它物质,其性质及用途不可能完全相同.【解答】解:A、新物质是不同于任何反应物的其它物质,不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是世界上存在的物质,但水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说法错误;B、一个反应中的新物质,可能在其它反应中变成其它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但水通过电解又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故说法错误;C、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及用途上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物质,故说法正确;D、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质,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故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新物质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包含化学变化是( )A.牛奶在空气中久置后产生酸味B.铁制水龙头渗漏引起白色洗面盆滴水处发黄C.家庭装修、装饰材料散发出难闻气味D.旅游城市标志青铜奔马(马踏飞燕)变绿【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牛奶在空气中久置后产生酸味过程中有对人体有害的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白色洗面盆滴水处发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装饰材料散发出难闻气味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青铜奔马变绿过程中有新物质铜绿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B.钨用于制作白炽灯丝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D.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解答】解:A、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是利用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所以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是镁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故A错;B、钨用于制作白炽灯丝是利用了钨的导电性和熔点高,所以钨用于制作白炽灯丝是由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故B对;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小苏打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所以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由小苏打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故C错;D、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因此是由氮气的化学性质决定的,故D错.故选B.【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化合反应一定要加热才能发生B.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单质参加C.置换反应的产物中一定有化合物D.中和反应的产物中一定有盐和水【考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分析】A、根据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进行解答;B、根据复分解反应是指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进行解答;C、根据置换反应是指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进行解答;D、根据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进行解答.【解答】解:A、化合反应不一定要加热才能发生,例如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就不需要加热,故A错误;B、复分解反应是指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所以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单质参加,故B正确;C、置换反应是指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所以置换反应的产物中一定有化合物,故C正确;D、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所以中和反应的产物中一定有盐和水,故D正确.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各种反应类型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能对物质的反应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6.王腾同学以不同的化学思维方式或者规律给下列化学反应的类型进行分类,你认为分类合理的一组是:( )①CaO+H2O═Ca(OH)2;②Mg(OH)2MgO+H2O;③Ba(OH)2+2HCl═BaCl2+2H2O;④Zn+H2SO4═ZnSO4+H2↑;⑤2Mg+O22MgO.A.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①②B.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③④C.属于有热量放出的反应的是②③D.属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是④⑤【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分析】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置换反应是指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是指由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①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②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且反应需加热才能进行,反应吸热③是由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放热.④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锌元素、氢元素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⑤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镁元素、氧元素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解答】解:A、②属于分解反应;故错B、④属于置换反应;故错C、②反应需加热才能进行,反应吸热;故错D、④锌元素、氢元素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⑤镁元素、氧元素反应前后化合价有变化.故对.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反应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7.善于归纳知识,有利于培养素质.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反应基本类型B.化学与生活①化合反应4P+5O22P2O5②分解反应H2CO3=H2O+CO2↑③置换反应C+2CuO2Cu+CO2↑④复分解反应HCl+NaOH=NaCl+H2O ①除去餐具油污﹣﹣用洗洁精乳化②人体缺乏维生素A﹣﹣引起夜盲症③干冰﹣﹣用于人工降雨④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点燃后闻气味C.化学实验数据记录D.化学中常见的“三”①用10 mL量筒量取7.25 mL水②用pH试纸测得苹果汁的pH为3.2③用托盘天平称取5.6 g铁粉①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②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③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A.A B.B C.C D.D【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压轴实验题.【分析】对于知识整理题目,由于接触的信息较多,所以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每个选项中特别明显的内容的处理,要通过排除来解答,不要一一阅读和分析.如:PH试纸测出的数值都是整数,10ml量筒只能记到0.1ml,天平也只能读到0.1克.所以该选项是错误的.通过一点就否定掉D选项.【解答】A、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一变多;置换反应:A+BC═B+AC;复分解反应:AB+CD═AD+CB;符合题意;故对B、乳化作用、维生素的作用、干冰易升华、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的方法;都正确;故对C、10ml量筒和天平只能近似到0.1,而用PH试纸测得的数值只能保留到整数,故错D、化学中常见的“三”是我们应熟知的都对;故对故选C【点评】解答时要注意对题目的准确理解,解答时可以注意是否有解题的技巧,另外就是平时学习中多归纳总结,对比和联想,这样更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8.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受热时发生如下反应4K2FeO4aR+4K2O+3O2↑,则a、R分别是( )A.4 FeO B.2 Fe2O3 C.3 Fe2O3D.1 Fe3O4【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a、R.【解答】解: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K2FeO4aR+4K2O+3O2↑,反应物中钾、铁、氧原子个数分别为8、4、1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钾、铁、氧原子个数分别为8、0、1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aR中含有4个铁原子和6个氧原子,则观察选项:a、R分别是2、Fe2O3.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9.将7.3g已部分氧化的锌粉,加入到98g10%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A.14.5g B.15.5g C.16.1g D.18.3g【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根据反应的方程Zn+H2SO4═ZnSO4+H2↑、ZnO+H2SO4═ZnSO4+H2O、找出硫酸与硫酸锌之间的关系式进行计算.【解答】解:设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由Zn+H2SO4═ZnSO4+H2↑、ZnO+H2SO4═ZnSO4+H2O 得:H2SO4~ZnSO498 16198g×10% x解得:x=16.1g由以上计算可知,A、B、D错误,C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在计算时,根据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找出关系式,利用关系式计算比较简单.10.密闭容器内有X,O2,CO2,H2O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X O2CO2H2O23 80 2 2反应前的质量/克待测32 46 29反应后的质量/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X的质量为23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氧气、二氧化碳和水C.物质X只含有碳、氢元素D.物质X一定含碳、氢、氧元素【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从而得出待测的值,由物质质量的增减量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再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和物质的质量可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待测值=23+80+2+2﹣32﹣46﹣29=0,故说法错误;B、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而X和氧气的质量减小,为反应物,故说法错误;C、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而X和氧气的质量减小,为反应物,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知道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参加反应的44g二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是44g×=32g,参加反应的27g水中含有的氧元素质量是27g×=24g,所以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32g+24g=56g,大于反应的氧气质量80g﹣32g=48g,故X中一定有氧元素,故说法错误;D、由C分析可知,物质X一定含碳、氢、氧元素,故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能够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1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B.向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钠固体C.密闭容器中镁和氧气加热反应D.用等量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压轴实验题.【分析】A、高温煅烧石灰石放出二氧化碳,固体质量减少;B、向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钠固体时,氯化钠能继续溶解;C、密闭容器中镁和氧气加热反应生成了氧化镁;D、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分析.【解答】解:A、高温煅烧石灰石放出二氧化碳,固体质量减少,开始时固体的质量不是零.故A错误;B、向不饱和氯化钠溶液加入氯化钠固体时,氯化钠能再溶解,溶液的质量增加,直到溶液达到饱和为止.故B错误;C、密闭容器中镁和氧气在加热反应生成了氧化镁,无论那一种物质过量,最终结果两者不能同时存在.故C错误;D、催化剂能改变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不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故D正确.【点评】正确辨别坐标所表示的变化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分析变化中相关量的变化关系,是解答问题的基础.二、非选择题:12.某兴趣小组用10g镁条与溶质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反应.测得产生氢气的质量与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假设镁条中除表面含有氧化镁外,没有其它杂质).(1)当稀硫酸的质量为70g,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为0.5g.(2)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当稀硫酸的质量为10g时,为什么不产生氢气MgO+H2SO4=MgSO4+H2O.(3)计算镁条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压轴实验题;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分析】(1)根据产生氢气的质量与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图,读出产生氢气的质量;(2)镁条的表面有氧化镁能与稀硫酸反应;(3)根据氧化镁、镁与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以及镁之间的关系式求出镁的质量,再计算镁条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解答】解:(1)由产生氢气的质量与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图可知,当稀硫酸的质量为70g,产生的氢气的质量为0.5g;(2)由于镁易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镁条的表面生成了氧化镁,稀硫酸首先与镁条表面的氧化镁薄膜发生了反应,所以不产生氢气,反应的方程式是:MgO+H2SO4=MgSO4+H2O.(3)设镁元素的质量为x由Mg+H2SO4=MgSO4+H2↑MgO+H2SO4=MgSO4+H2O得:H2SO4~MgSO4~Mg98 2470g×49% x解得:x=8.4g镁条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100%=84%故答为:(1)0.5(2)MgO+H2SO4=MgSO4+H2O;(3)84%.【点评】较活泼的金属易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金属的表面形成了金属氧化物,当与酸反应时首先金属表面的氧化物与酸反应不能放出氢气.13.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份固体样品进行了探究.通过实验已确定该样品由氧化铁和铁粉混合而成.他们称取了13.6g固体样品,用图a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测定的部分数据如图b所示.(1)图a最右端的酒精灯的作用是除去尾气中的CO,防止空气污染.(2)固体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是8g克.(3)在上述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科学探究.【分析】(1)考虑尾气的处理;(2)根据一氧化碳只与氧化铁反应,写出化学反应式,根据提供的数据计算出氧化铁的质量;(3)根据铁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铁的质量计算出生成的溶质氯化亚铁和氢气的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溶液的质量,然后根据质量分数公式计算即可.【解答】解:(1)图a最右端的酒精灯的作用是除去尾气中的CO,防止空气污染.(2)设固体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为x,则3CO+Fe2O32Fe+3CO2固体减重160 112 160﹣112=48x (13.6g﹣11.2 g),解得x=8g(3)设生成的FeCl2和H2质量分别为x、y,则Fe+2HCl═FeCl2+H2↑56 127 211.2g x y,解得x=25.4g;y=0.4g×100%=22.9%.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2.9%.故答案为:(1)除去尾气中的CO,防止空气污染;(2)8g;(3)22.9%.【点评】本题考查关于化学反应式的计算,需要同学们能够准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理清物质间的关系,才可做出准确的计算.。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综合测试含答案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综合测试含答案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综合测试含答案一、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选择题1.质量相等的金属镁和铝分别加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两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毕后,金属均有剩余。

则反应两种溶液质量关系是()A.相等B.镁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大C.铝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大D.无法比较2.下列有关中和反应的理解正确的是A.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B.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C.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是中和反应D.中和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3.在总结化学知识时,以下归纳或判断正确的是( )A.可作保护气的气体一定是稀有气体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D.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一定是酸4.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A.C+O2CO2B.2H2O2H2↑+O2↑C.3CO+Fe2O32Fe+3CO2D.HCl+AgNO3=AgCl↓+HNO35.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其中只有甲在自然界中能以单质形态存在,将丙放入乙的盐溶液中,丙的表面有乙析出。

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乙>丙>甲B.甲>乙>丙C.丙>乙>甲D.乙>甲>丙6.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则在滤渣中()A.只有银B.只有银和铁C.可能含有锌D.一定有银、铁、锌7.两个或多个同时含氧酸分子之间可以脱水形成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酸,如磷酸H3PO4可形成H4P2O7或H5P3O10等,下列物质不属于硫酸(H2SO4)脱水后形成的是()A.H2S3O9B.H2S2O7C.H2S4O13D.H2S5O168.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澄清石灰水属于纯净物B.纯碱属于碱C.过氧化氢属于氧化物D.干冰属于冰9.如图所示装置(不可倒置)有多种用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B.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O2排出,水应从B端进入C.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D.若要除去H2中的CO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NaOH溶液,气体从B端通入10.小明同学归纳总结了初中所学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并用“H2SO4+X→盐+Y”这种表达式进行整理。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培优试题(14)(含解析) 新人教版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培优试题(14)(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试卷(14)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1.湛江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每天定时打扫街道;露天焚烧垃圾;减少垃圾的体积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C.节日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气氛D.在公共场所吸烟并且奉劝别人吸烟2.在今年的化学活动周中,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培养中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对于原装置,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A.反应容器体积小,药品消耗少B.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C.白磷比红磷着火点高,使用更安全D.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3.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均已略去).先在试管Ⅱ中加入试剂乙,然后在试管Ⅰ中加入试剂甲,立即塞紧橡皮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Ⅱ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A.甲:NaHCO3、稀HCl;乙:NaOH溶液B.甲:Al,稀H2SO4;乙:Ba(NO3)2溶液C.甲:MgO,稀盐酸;乙:AgNO3D.甲:Cu、稀H2SO4;乙:BaCl2溶液4.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途径之一.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用硫酸锌溶液、铁和铜验证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B.用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黄铜和铜的硬度C.用蘸水和酒精的两个棉花团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D.用铁丝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5.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B.t2℃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中,乙中的溶剂质量大于甲的溶剂质量C.t2℃5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甲物质D.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甲析出的固体一定比乙多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0分)6.海水晒盐得到的食盐中含有少量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以下是除去食盐样品中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的实验流程:根据流程图回答:(1)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___,加入的试剂A的名称是__________.(2)写出NaOH与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3)写出加入试剂A后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4)加入试剂B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7.小李同学得知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能利用铁单质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同时生成FeSO4.他利用硫酸铜进行趣味实验,将浸泡了蓝色硫酸铜溶液的滤纸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到滤纸颜色变白,由湿变干后燃烧.在燃烧后的灰烬中出现红色固体.他很好奇,进行了相关探究,请你参与并填写有关空白.【提出问题】红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产生的?【查阅资料】(1)温度达200℃时,CuSO4开始分解生成CuO和另一种氧化物;此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2)温度超过1000℃,CuO才分解生成氧化亚铜(Cu2O);Cu2O呈红色.(3)Cu2O+H2SO4═CuSO4+Cu+H2O【作出猜想】红色固体①可能是Cu;②也可能是Cu2O;③还可能是Cu和Cu2O.【实验探究】(1)取红色固体观赏,呈亮红色;(2)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固体不溶解,溶液仍为无色.【分析推理】(1)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确定亮红色固体为__________,同时也说明滤纸燃烧时的温度低于__________(填序号). A.200℃B.1000℃(2)滤纸主要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经分析,产生红色固体的原因可能是滤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与分解产生的CuO发生反应,生成亮红色固体和二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交流讨论】(1)将浸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点燃,刚开始不能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2)此实验中,CuSO4受热分解生成CuO和另一种氧化物__________(填化学式).8.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猜想】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猜想三:__________.【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实验现象:__________,结论:猜想一不正确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实验现象:__________,结论: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反思与拓展】(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_____.(2)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Cl,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__________(填序号)a.pH试纸 b.铜 c.紫色石蕊溶液 d.硝酸银溶液(3)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写一条).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9.已知CaCO3+H2O+CO2=Ca(HCO3)2,Ca(HCO3)2易溶于水.某实验小组在含一定量Ca(OH)的石灰水中通入CO2,产生沉淀的量与通入CO2气体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2(1)写出在OA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2)试描述整个实验过程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3)通CO2气体__________g时产生沉淀的质量最大.(4)充分反应后生成碳酸氢钙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2015-2016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试卷(14)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1.湛江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每天定时打扫街道;露天焚烧垃圾;减少垃圾的体积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C.节日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气氛D.在公共场所吸烟并且奉劝别人吸烟【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烟的危害性及防治.【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露天焚烧垃圾会造成空气污染;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不污染环境;C、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空气污染物;D、吸烟有害健康.【解答】解:A、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故A错;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不污染环境,如果不达标排放会污染水体,故B正确;C、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空气污染物,污染环境,故C错;D、吸烟有害健康,还影响他人健康,故D错.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垃圾不能随便焚烧,要使用制取沼气等处理方法,工业三废要经过处理后排放,要禁止吸烟.2.在今年的化学活动周中,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在(培养中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组老师的指导下,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相对于原装置,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A.反应容器体积小,药品消耗少B.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C.白磷比红磷着火点高,使用更安全D.容器内径相等,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专题】空气与水.【分析】根据两套装置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逐项判断;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的性质是不变的.【解答】解:A、通过装置可以看出,乙装置的反应容器体积小,里面密封的空气就少,则药品消耗少的说法正确;B、乙装置比较简洁,空气只存在于注射器内,而甲装置的气体除了集气瓶内的外,导气管中也含有气体,因此可以减少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的说法正确;C、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白磷比红磷着火点低,故说法错误;D、乙容器内径相等,通过注射器上的刻度易准确推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说法正确;故选项为:C.【点评】本题通过两套不同的装置的对比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测定的原理并通过装置的对比进行客观的评价,难度不大.3.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均已略去).先在试管Ⅱ中加入试剂乙,然后在试管Ⅰ中加入试剂甲,立即塞紧橡皮塞,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试管Ⅱ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A.甲:NaHCO3、稀HCl;乙:NaOH溶液B.甲:Al,稀H2SO4;乙:Ba(NO3)2溶液C.甲:MgO,稀盐酸;乙:AgNO3D.甲:Cu、稀H2SO4;乙:BaCl2溶液【考点】酸的化学性质.【专题】压轴实验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之间反应的现象,根据该装置的特点,导管是伸入液面以下,所以试管Ⅱ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因可能是:I中生成的气体排不出去,气压增大,将I中的液体压入Ⅱ中,与Ⅱ中的液体反应生成沉淀,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四个选项中物质之间反应的现象即可选择出正确选项.【解答】解:A、I中NaHCO3和稀HCl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气体排不出去,气压增大,将I中的氯化钠、或者未反应的盐酸压入Ⅱ中NaOH溶液,盐酸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氯化钠和水,氯化钠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看不到浑浊,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I中Al和稀H2SO4反应会生成气体氢气,试管内气压增大,将生成的硫酸铝和稀H2SO4压入Ⅱ中,二者均会与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符合实验现象,正确;C、I中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无气体生成,所以I中液体不会进入Ⅱ中,故无白色沉淀生成,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I中铜和稀硫酸不会反应不会有液体被压入Ⅱ中,溶液不会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物质之间的反应现象,要掌握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原理,明确装置的特点,能较好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途径之一.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用硫酸锌溶液、铁和铜验证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B.用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黄铜和铜的硬度C.用蘸水和酒精的两个棉花团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D.用铁丝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空气组成的测定;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分析】A、根据铁和铜都不与硫酸锌反应进行解答;B、根据黄铜是铜的合金,合金的硬度大,所以可用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黄铜和铜的硬度进行解答;C、根据水不是可燃物,而酒精是可燃物进行解答;D、根据铁丝在空气不能燃烧进行解答.【解答】解:A、铁和铜都不与硫酸锌反应,只能得出铁和铜的活动性小于锌,但是无法比较出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A错误;B、黄铜是铜的合金,合金的硬度大,所以可用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黄铜和铜的硬度,故B 正确;C、水不是可燃物,而酒精是可燃物,所以可用蘸水和酒精的两个棉花团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故C正确;D、铁丝在空气不能燃烧,所以不能用铁丝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D错误.故选:A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5.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B.t2℃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中,乙中的溶剂质量大于甲的溶剂质量C.t2℃5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g甲物质D.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甲析出的固体一定比乙多【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分析】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根据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解答;B、饱和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C、据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分析解答;D、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可以据此以上几点来完成该题的解答.【解答】解: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根据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所以可知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t1℃时甲和乙的溶液升温到t2℃,、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溶剂的量不变,则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但此题中没有说明溶剂是否变化,故t1℃时甲和乙的溶液升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A错误;B、饱和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当溶液质量一定时,溶质质量越大,则溶剂质量越小,据溶解度曲线知t2℃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中,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乙中的溶剂质量大于甲的溶剂质量正确;C、由溶解度曲线知,t2℃是甲的溶解度大于80g,故t2℃5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甲物质大于40g,故C错误;D、由于甲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t2℃降到t1℃时,降温后溶解度减小的幅度大,所以甲析出晶体多,但温度低于t1℃时,析出的量就不一定了,故D错误.故选:B.【点评】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溶质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变方法,以及物质的溶解和结晶的方法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0分)6.海水晒盐得到的食盐中含有少量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以下是除去食盐样品中沙土、氯化钙和氯化镁的实验流程:根据流程图回答:(1)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加入的试剂A的名称是碳酸钠.(2)写出NaOH与杂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MgCl2=Mg(OH)2↓+2NaCl.(3)写出加入试剂A后发生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Cl2=CaCO3↓+2NaCl.(4)加入试剂B的目的是什么?除去NaOH和Na2CO3.【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1)根据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进行分析;(2)根据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3)根据氯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解答;(4)根据过量试剂的除去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1)沙土不溶于水,可以通过过滤,将沙土与液体分离开,加入试剂氢氧化钠是为了除去氯化镁,因为氢氧化镁是沉淀,加入试剂A是为了除去氯化钙,由于碳酸钙是沉淀,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加入碳酸钠溶液就行,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填:过滤,碳酸钠;(2)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2NaOH+MgCl2=Mg (OH)2↓+2NaCl;故填:2NaOH+MgCl2=Mg(OH)2↓+2NaCl;(3)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填:Na2CO3+CaCl2=CaCO3↓+2NaCl;(4)前面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会混入溶液中,所以加入试剂B稀盐酸是为了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故填:除去NaOH和Na2CO3.【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除杂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7.小李同学得知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能利用铁单质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同时生成FeSO4.他利用硫酸铜进行趣味实验,将浸泡了蓝色硫酸铜溶液的滤纸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到滤纸颜色变白,由湿变干后燃烧.在燃烧后的灰烬中出现红色固体.他很好奇,进行了相关探究,请你参与并填写有关空白.【提出问题】红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产生的?【查阅资料】(1)温度达200℃时,CuSO4开始分解生成CuO和另一种氧化物;此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2)温度超过1000℃,CuO才分解生成氧化亚铜(Cu2O);Cu2O呈红色.(3)Cu2O+H2SO4═CuSO4+Cu+H2O【作出猜想】红色固体①可能是Cu;②也可能是Cu2O;③还可能是Cu和Cu2O.【实验探究】(1)取红色固体观赏,呈亮红色;(2)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固体不溶解,溶液仍为无色.【分析推理】(1)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确定亮红色固体为铜,同时也说明滤纸燃烧时的温度低于B(填序号). A.200℃B.1000℃(2)滤纸主要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经分析,产生红色固体的原因可能是滤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与分解产生的CuO发生反应,生成亮红色固体和二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CuO2Cu+CO2↑.【交流讨论】(1)将浸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点燃,刚开始不能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2)此实验中,CuSO4受热分解生成CuO和另一种氧化物SO3(填化学式).【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专题】科学探究.【分析】【分析推理】(1)根据所设计的实验:向红色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由于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而Cu2O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铜,反应后溶液呈蓝色说明固体中含有Cu2O;若无现象,则固体中只含有铜;(2)根据碳与CuO发生反应,生成亮红色固体和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交流讨论】(1)根据燃烧的条件解答;(2)根据CuSO4开始分解生成CuO和另一种氧化物;此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答.【解答】解:【分析推理】(1)由于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而Cu2O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铜,反应后溶液呈蓝色说明固体中含有Cu2O;若无现象,则固体中只含有铜;根据探究,取少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固体不溶解,溶液仍为无色,则固体中只含有铜;同时也说明滤纸燃烧时的温度低于1000℃;(2)碳与CuO发生反应,生成亮红色固体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 2Cu+CO2↑;【交流讨论】(1)将浸有硫酸铜溶液的滤纸点燃,刚开始不能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2)CuSO4开始分解生成CuO和另一种氧化物;此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故CuSO4受热分解生成CuO和SO3.故答案为:【分析推理】(1)铜;B;(2)C+2CuO 2Cu+CO2↑;【交流讨论】(1)没有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2)SO3.【点评】在研究物质组成时,通过定性的探究实验不能确定某组成成分时,可通过定量研究加以判断;定量研究时,质量守恒思想是进行推断的根本依据.8.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2HCl=CaCl2+2H2O.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猜想】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猜想三:可能是CaCl2和HCl.【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实验现象:酚酞试液不变色,结论:猜想一不正确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实验现象:先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沉淀,结论: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反思与拓展】(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的用量.(2)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Cl,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ac(填序号)a.pH试纸 b.铜 c.紫色石蕊溶液 d.硝酸银溶液(3)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腐蚀铁质下水管(或污染水源)(写一条).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钙.【考点】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科学探究.【分析】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显碱性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利用pH试纸可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显酸性的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解答】解:Ⅰ、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HCl=CaCl2+2H2O.2故填:Ca(OH)2+2HCl=CaCl2+2H2O.Ⅱ、【猜想】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猜想三:可能是CaCl2和HCl.故填:可能是CaCl2和HCl.【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实验现象:酚酞试液不变色,结论:猜想一不正确;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实验现象:先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沉淀,结论: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故填:酚酞试液不变色;先有气体产生,后产生沉淀.【反思与拓展】(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的用量.故填:反应物的用量.(2)a.利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如果pH小于7,说明溶液显酸性,进一步说明溶液中含有HCl;b.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因此不能用铜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氢;c.向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如果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酸性,进一步说明溶液中含有HCl;d.因为硝酸银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因此不能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氢.故填:ac.(3)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腐蚀铁质下水管(或污染水源);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钙,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把稀盐酸耗尽后,溶液中只含有溶质氯化钙.故填:腐蚀铁质下水管(或污染水源);碳酸钙.【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9.已知CaCO3+H2O+CO2=Ca(HCO3)2,Ca(HCO3)2易溶于水.某实验小组在含一定量Ca(OH)的石灰水中通入CO2,产生沉淀的量与通入CO2气体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2(1)写出在OA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2)试描述整个实验过程的实验现象先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是变澄清.(3)通CO2气体4.4g时产生沉淀的质量最大.(4)充分反应后生成碳酸氢钙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分析】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解答】解:(1)OA段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故填:Ca(OH)2+CO2═CaCO3↓+H2O.(2)整个实验过程中,先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是变澄清.故填:先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是变澄清.(3)由图中信息可知,通CO2气体4.4g时产生沉淀的质量最大.故填:4.4.(4)设充分反应后生成碳酸氢钙的质量为x,由图中信息可知,和碳酸钙反应的二氧化碳质量为:8.8g﹣4.4g=4.4g,CaCO3+H2O+CO2=Ca(HCO3)2,44 1624.4g x=,x=16.2g,答:充分反应后生成碳酸氢钙的质量是16.2g.【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分析数据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初中化学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考试卷(10)带解析.doc

初中化学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考试卷(10)带解析.doc

初中化学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九年级(上)培优化学考试卷(10)带解析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1题) 1.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B .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属于中和反应C .碱溶液的pH >7,碳酸钠溶液的pH 也大于7,所以它属于碱D .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所以水属于氧化物【答案】【考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 值的关系;从组成 上识别氧化物;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专题】阅读理解类简答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A 、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酸的溶液显酸性,但显酸性的不一定是酸的溶液.B 、中和反应是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C 、碱性溶液PH 大于7,PH 大于7的有可能不是碱的溶液,有些盐的溶液也显碱性.D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水是氧化物.【解答】解:A 、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酸的溶液显酸性,但显酸性的不一定是酸的溶液,有些盐的溶液也会显酸性,故此答案错误.B 、中和反应是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不属于酸,故此答案错误.C 、碱性溶液PH 大于7,PH 大于7的有可能不是碱的溶液,有些盐的溶液也显碱性,故此答案错误.D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水是氧化物,故此答案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是对多个知识点的考查,主要是能对相关的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属基础性识记知识考查题.难度:中等 知识点:常见的酸和碱2.鉴别下列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A .硬水和软水﹣﹣观察颜色B .纯铝和硬铝﹣﹣比较硬度C .碳酸钠和氯化钠﹣﹣稀盐酸D .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点燃闻气味【答案】【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硬水与软水;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专题】物质的鉴别题.【分析】A 、根据硬水和软水的不同是所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不同进行分析;B 、根据合金的硬度和纯金属的硬度不同进行分析;C、根据碳酸钠、氯化钠与盐酸反应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D、根据羊毛纤维燃烧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进行分析.【解答】解:A、硬水和软水的不同是所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含量不同,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应该使用肥皂水,故A错误;B、硬铝的硬度比纯铝的硬度大,比较硬度的方法可以鉴别,故B正确;C、取样品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钠,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D、取样品分别点燃,有烧焦羽毛气味产生的是羊毛纤维,没有此气味的是合成纤维,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正确.故选:A.【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难度:中等知识点:酸和碱单元测试3.在一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漂浮着一块木块(如图)往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某中固体物质后,木块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变大(假设这些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加入的固体物质可能是()A.Cu B.Fe C.Ba(OH)2 D.Zn【答案】【考点】酸的化学性质.【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欲正确解答本题,需根据浮力公式G物=F浮=ρ液gV排进行分析,找出木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变大的原因,然后再进一步考虑的固体物质和稀硫酸反应应产生的现象,即可推断出此物质是什么.【解答】解:根据浮力公式可知,G物=F浮=ρ液gV排,木块的重量G物一定,也就是F浮一定,则如果木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变大,也就是V排变大,那么ρ液一定变小.故可推断,往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某种物质后使溶液的密度变小即是备选答案.分析所给的四种物质和稀硫酸反应的情况可知,只有Ba(OH)2和稀硫酸反应生成BaSO4沉淀,溶液中失掉了钡离子,进入的氢氧根离子转化成了水,溶液密度会变小;铜不会与硫酸反应,密度不变,铁与硫酸反应会使溶液中每进入1个铁离子减少两个氢离子;而锌与硫酸反应时,每进入1个锌离子减少两个氢离子;两种情况均能使溶液密度变大.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浮力公式的理解,以及反应产物的分析.难度:中等知识点:常见的酸和碱4.某化学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做了一个实验,在甲试管中装入固体物质,乙试管中装入液体试剂,按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稀硫酸,同时打开止水夹,看到乙试管液体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发现乙中液面上升,溶液变浑浊.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选项甲中的固体乙中试剂ACuKOHBZnBa(NO3)2CNa2CO3NaOHDKNO3BaCl2A.A B.B C.C D.D【答案】【考点】酸的化学性质.【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根据题意进行分析,乙试管液体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发现乙中液面上升,溶液变浑浊,说明甲中产生了气体,且能与乙中的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解答】解:A、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发生反应,不会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故A错误;B、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生成的氢气使甲中的压强增大,将硫酸压入乙试管,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是不溶于水和酸的沉淀,使溶液变浑浊,故B正确;C、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气体,使乙试管出现冒气泡的现象,但是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是易溶于水的物质,不会使乙试管出现浑浊,故C错误;D、硝酸钾与稀硫酸不反应,没有气体产生,不会出现乙试管中冒气泡的现象,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与生活单元测试5.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B.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A点时的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答案】【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大于7,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可以发生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其pH等于7,氢氧化钠过量时显碱性,盐酸过量时显酸性.【解答】解:A、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故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故A错误;B、B点对应的pH等于7,表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故B正确;C、从图象可以看出,A点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故C错误;D、C点的pH继续减小,说明酸还没有完全反应,故溶液中含有氯化氢溶质,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图象的形式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完成此题,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趋势和关键点的意义.难度:中等知识点:常见的酸和碱6.探究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胶头滴管和集气瓶中分别盛装某种试剂,挤压胶头滴管向集气瓶中滴加适量液体后,能观察到气球变大的组合是()组合胶头滴管中的试剂集气瓶中的试剂A.稀硫酸Na2CO3B.稀盐酸ZnC.浓硫酸水D.NaOH溶液CO2A.A B.B C.C D.D【答案】【考点】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专题】学科交叉型;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分析】挤压胶头滴管向集气瓶中滴加适量液体后,能观察到气球变大,则胶头滴管中的液体与集气瓶中的试剂接触后导致瓶内压强减小,可以是使瓶内温度降低也可以是使瓶内气体减少.【解答】解:A、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故A错误;B、稀盐酸与锌反应生成氢气,使瓶内压强增大,故B错误;C、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导致瓶内压强增大,故C错误;D、氢氧化钠与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瓶内气体被消耗,压强减小,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间的反应以及与物理知识的结合,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熟记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与生活单元测试7.分别取少量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到足量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FeCl3、Ba(OH)2、KNO3 B.Na2CO3、CaCl2、Zn(NO3)2C.CuS04、KCl、NaCl D.MgCl2、NaN03、Na2S04【答案】【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分析】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能结合成沉淀的则不能得到透明的溶液;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解答】解:物质加到水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说明彼此之间不能生成沉淀,且不存在有色离子.A、Ba(OH)2和FeCl3生成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溶液变浑浊,故选项错误;B、Na2CO3与CaCl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Na2CO3与Zn(NO3)2反应生成碳酸锌沉淀和硝酸钠,溶液变浑浊,故此选项错误;C、三者之间不反应,但CuS04溶于水呈蓝色,故选项错误;D、三者之间不反应,且都是无色透明溶液,故此选项正确.故选项为:D.【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对于能否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要注意彼此之间不能生成沉淀,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难度:中等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盐8.下列各组离子在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Ag+、Na+、Cl﹣、NO3﹣B.Na+、K+、OH﹣、SO42﹣C.Na+、Cl﹣、CO32﹣、K+D.Ba2+、Mg2+、Cl﹣、NO3﹣【答案】【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分析】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来判断物质能否共存的问题,若物质在水中离子重新结合生成l【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能否共存的问题,完成此类题目,可以依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进行.在判断能否共存的同时还要注意习题的要求,本题的易错点就是容易忽视题干中溶液为酸性溶液这一条件.难度:容易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盐9.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除杂、分离、检验所用的试剂或方法都正确的()选项实验目的所用试剂或方法A鉴别NH4Cl溶液和K2SO4溶液NaOH溶液或Ba(NO3)2溶液B除去CO2中含有的杂质CO点燃或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从NaCl溶液中分离出NaCl蒸发或过滤D检验食醋的酸性紫色石蕊或无色酚酞A.A B.B C.C D.D【答案】【考点】酸、碱、盐的鉴别;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溶液的酸碱性测定.【专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分析】A、根据氢氧根离子会与铵根离子生成氨气,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生成沉淀进行分析;B、根据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进行分析;C、根据氯化钠易溶于水进行分析;D、根据指示剂与酸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解:A、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会生成氨气,而硫酸钾不会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现象不同;硝酸钡会与硫酸钾反应生成沉淀而不会与氯化铵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B、一氧化碳不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因此不能通过点燃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故B错误,C、从氯化钠溶液中分离氯化钠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但氯化钠易溶于水,不能采用过滤法进行分离,故C错误;D、食醋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但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酚酞试液不变色,溶液可能显酸性或中性,因此不能检验食醋的酸性,故D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时根据待鉴别物质的性质,从给定试剂或方法分析对应的待鉴别物质是否存在明显的性质差异和现象差异即可,有明显现象和性质差异才能区别开来,并要把握除杂的原则﹣﹣不增、不减.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与生活单元测试10.某溶液由NaOH、HCl、H2SO4和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Cl和H2SO4一定存在B.NaOH、H2SO4和MgCl2一定不存在C.HCl和MgCl2一定存在D.HCl一定存在,NaOH、H2SO4一定不存在,MgCl2可能存在【答案】【考点】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专题】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分析】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能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钡沉淀不溶于水,不溶于酸、碱和盐;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氯化镁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解答】解:由图中可知,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开始不产生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硫酸,含有盐酸;溶液中含有盐酸时,一定不含有氢氧化钠,因为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当盐酸和氢氧化钡完全反应后,再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产生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钡和氯化镁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因此溶液中含有氯化镁;由分析可知,溶液中含有盐酸和氯化镁,不含有硫酸和氢氧化钠.故选:C.【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与生活单元测试11.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B.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发生了改变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2【答案】【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A、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的变化;B、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C、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原子的变化;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解答】解: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A正确;B、单质的分子由一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多种原子构成,由图示可知看出反应物是两种单质,而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故B错误;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故C错误;D、由反应的图示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3,故D错误.故选A.【点评】该题关键是从模型图中看出各物质分子的构成,注意解题是要考虑到模型图中每种分子有几个参加反应,利用反应时的微粒个数关系及结构可很轻松的判断.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二、填空题(共2题)1.酸、碱、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胃液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帮助消化.(2)人被蚊虫叮咬之后,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使叮咬处肿大痛痒.此时可以涂下列生活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可以减轻痛痒.A.牙膏(pH=8)B.肥皂水(pH=10)C.柠檬汁(pH=2)D.稀氨水(pH=10)(3)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现有①硫酸钾;②硝酸铵;③磷矿粉;④氯化钾四种化肥,其中从外观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4)__________________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症.【答案】【考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常用盐的用途;化肥的简易鉴别.【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1)根据人体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进行分析;(2)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原理进行分析;(3)根据钾肥和氮肥都是白色固体,磷肥是灰白色粉末进行分析;(4)根据碳酸氢钠和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解答】解:(1)人体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可以帮助消化;(2)依据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可知,所以可以涂下列生活中的ABD,可以减轻痛痒;(3)钾肥和氮肥都是白色固体,磷肥是灰白色粉末,所以从外观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③;(4)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症.故答案为:(1)盐酸;(2)ABD;(3)③;(4)碳酸氢钠.【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方法、了解磷矿粉颜色与其它化肥的不同即可正确解答本题.难度:中等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盐2.如图以稀盐酸为例的反应关系体现了酸的化学性质,其中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结合此图回答下列问题:(1)稀硫酸中阳离子的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__;(2)反应①中石蕊溶液变为__________________色;(3)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4)图中只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5)若X溶液既能跟稀盐酸反应,又能跟Ca(OH)2反应,则X可能是(BaCl2、CuSO4、Na2CO3)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1)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据此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色,进行分析解答;(3)反应⑤是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4)根据各反应的生成物进行分析解答;(5)根据酸、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稀硫酸中阳离子是氢离子,其离子符号为:H+;(2)稀硫酸显酸性,遇石蕊溶液显红色;(3)反应⑤是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2O3+6HCl=2AlCl3+3H2O;(4)③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⑤氧化铝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生成物均为盐和水,符合题意;(5)BaCl2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与Ca(OH)2反应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水生成,不能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CuSO4不能与稀盐酸反应,不符合题意;Na2CO3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H+;(2)红;(3)Al2O3+6HCl=2AlCl3+3H2O;(4)③⑤;(5)Na2CO3.【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以稀盐酸为例主要考查了酸的化学性质,熟练掌握酸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中等知识点:常见的酸和碱三、综合题(共1题)1.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中常含有MgCl2、CaCl2等杂质,工业提纯粗盐的过程如图所示:(1)步骤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个)(2)步骤③中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④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Na2CO3和__________________.(3)蒸发精盐水到__________________即停止加热,然后继续搅拌得到精盐.(4)若步骤①和步骤②的顺序颠倒,则最后所得的精盐水中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蒸发与蒸馏操作;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常见的盐化学肥料.【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根据过滤是分离固液混合物的操作,盐酸在反应中的作用来解答;(3)根据蒸发l(4)若步骤①和步骤②的顺序颠倒,则最后所得的精盐水中还含有①中加入的过量的氢氧化钙未被除去与适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答案:(1)MgCl2+Ca(OH)2=Mg(OH)2↓+CaCl2,Na2CO3+CaCl2=CaCO3↓+2NaCl;(2)过滤,氢氧化钠;(3)出现较多固体时;(4)氯化钙.【点评】本题从多个角度对氯化钠的提纯实验进行了全面考察,灵活性强.难度:偏难知识点:化学与生活单元测试。

初三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培优测试题含答案

初三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培优测试题含答案

初三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培优测试题含答案一、初中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选择题1.向pH为5的白醋中加入下列物质,混合溶液的pH肯定增大的是()A.硫酸B.硝酸C.pH为5的溶液D.烧碱溶液2.氯气用于自来水的消毒和杀菌,其与水的反应式为:Cl2+H2O→HCl+HClO请选择一种试剂来证明某瓶水是蒸馏水还是自来水:A.酚酞试液 B.氯化钡溶液C.氢氧化钠溶液 D.硝酸银溶液3.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一定无关的是( )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B.用稀硫酸处理印刷厂的碱性废水C.用含氢氧化钠的清洁剂除油污D.在蚊虫叮咬处抹稀氨水以减轻骚扰疼痛4.稀硫酸与下列物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的H+没有减少的是()A.BaCl2 B.NaOH C.CuO D.Zn5.下列有关汽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汽水呈碱性B.打开汽水瓶盖时,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减小C.喝了汽水常有打嗝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胃酸过多的人要多喝汽水6.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A.H+、Na+、OH-、SO42-B.Ca2+、Na+、Cl-、CO32-C.K+、Na+、Cl-、CO32-D.NH4+、Na+、OH-、NO3-7.下列是生活中四种常见物质的近似pH,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酸性最强的是苹果汁B.涂抹肥皂水可以缓解蚊虫叮咬后(分泌出酸)的痛痒C.牙膏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D.胃酸过多的人在日常饮食中应多食用陈醋8.在四只分别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滴有石蕊溶液,现往这四只烧杯中不断加入下列物质直至过量,其中能使溶液最后呈紫色的物质是( )A.CaCO3 B.CaO C.NaOH D.Na2SO49.下列各组离子在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H4+ NO3﹣ Na+ Cl﹣B.CO32﹣ K+ Na+ SO42﹣C.Cu2+ OH﹣ Cl﹣ Ba2+D.Ag+ NO3﹣ Cl﹣ Na+10.在总结化学知识时,以下归纳或判断正确的是( )A.可作保护气的气体一定是稀有气体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能分解产生氧气的物质一定含有氧元素D.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一定是酸11.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A.Ca(HCO3)2=CaCO3↓+CO2+H2OB.2Na+Cl2=2NaClC.2Mg+CO22MgO+CD.AgNO3+NaCl=AgCl↓+NaNO312.“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检测题附答案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检测题附答案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检测题附答案一、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选择题1.如图所示是X、Y、Z三种金属在容器中的反应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Y、Z三种金属均发生了置换反应B.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X>Z>YC.若Z能从金属Y的盐溶液里置换出Y,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X>Z>Y D.若X为金属锌,则Y可能是铁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浓盐酸长时间敞口放置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B.浓硫酸敞口放置后溶剂会逐渐减少C.氢氧化钠固体长时间敞口放置质量增加,其过程中包含化学变化D.氢氧化钠去除油污和洗涤剂去除油污的原理相同3.如图所示是A、B、C和Fe四种金属在盐酸中反应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C一定是铜B.金属A不能制取氢气C.铁能从B的盐溶液中置换出BD.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B>Fe>C4.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A.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都是碱溶液B.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C.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D.化学变化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5.向pH为5的白醋中加入下列物质,混合溶液的pH肯定增大的是()A.硫酸B.硝酸C.pH为5的溶液D.烧碱溶液6.推理是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某物质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B .通过小磁针静止时S 极的指向能够判断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C .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D .中和反应能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7.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分子数目变少 B .H 2O 和H 2O 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 .烧碱和纯碱的溶液都显碱性一两者都是碱类 D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升华放热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 NaOH 溶液与H 2SO 4溶液是否恰好中和,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分别用不同试剂进行实验.下列方法及结论错误的是( ) 实验序号 所用试剂 现象和结论 A pH 试纸 pH =7,恰好中和 B 锌粒 有气泡产生,则H 2SO 4过量 C CuSO 4溶液 有蓝色沉淀,则NaOH 过量 DBa (NO 3)2溶液有白色沉淀,则H 2SO 4溶液过量A .AB .BC .CD .D9.取敞口放置的氧化钙样品22g ,加入足量盐酸,产生4.4g CO 2,再向剩余溶液中足量的Na 2CO 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沉淀质量为30g 。

中考化学化学酸和碱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化学化学酸和碱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化学化学酸和碱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X是酚酞试液,a可能是碳酸钠B.若X是稀硫酸,b可能是氧化物C.若X是稀盐酸,c可能是单质D.若X是稀盐酸,d可能是单质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故A正确;B、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故B正确;C、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C正确;D、铜的金属活动性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A、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故A正确;B、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故B正确;C、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C正确;D、铜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的后面,不会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给定物质存在明显的颜色的变化,要抓住颜色特征进行突破,黄色溶液是含有三价铁离子的溶液,蓝色溶液是含有二价铜离子的溶液,而浅绿色的溶液中一定含有二价的亚铁离子。

2.质量相等的金属镁和铝分别加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两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毕后,金属均有剩余。

则反应两种溶液质量关系是()A.相等B .镁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大C .铝反应后的溶液质量大D .无法比较答案:B【解析】【分析】将质量相等的金属镁和铝分别加入质量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的两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毕后,金属均有剩余,说明硫酸全部参加反应,溶液的溶质由硫酸变为硫酸盐。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消耗解析:B【解析】【分析】将质量相等的金属镁和铝分别加入质量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的两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毕后,金属均有剩余,说明硫酸全部参加反应,溶液的溶质由硫酸变为硫酸盐。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消耗相同质量的硫酸,生成硫酸镁和硫酸铝的质量比为120∶114, 假设硫酸溶液都为100g ,质量分数都为9.8%。

根据题意设生成MgSO 4的质量为x ,Al 2(SO 4)3的质量为y 。

广东省五华县华新中学2016届九年级化学培优试题1

广东省五华县华新中学2016届九年级化学培优试题1

早餐点心午餐点心茶晚餐87.576.56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pH上午下午时间(时)点心九年级化学培优训练(1)知识点:1、常用酸碱指示剂;2、常见酸、碱的性质;3、pH 范围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1、下列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溶液质量增大的是 ( )A. 浓氢氧化钠溶液B. 浓盐酸C. 浓硫酸D.饱和食盐水 2、下列物质不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是 ( )A .紫色石蕊试液B .氯化钠溶液C .铁粉D .pH 试纸 3、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与俗名,对应错误的是 ( )A .汞——水银B .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C .碳酸氢钠——小苏打D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 4、少年儿童按下图时间就餐,口腔残留食物的pH 在一天中的变化如下:已知口腔若经常保持酸性,容易发生蛀牙,如果只从这一点考虑,你认为三次刷牙时间最好安排在 ( )A .三次吃点心后B .早、午、晚餐前C .早餐、午餐、晚睡前D .早、午、晚餐后 5、下列质量增加的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变化是( )A .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质量增加B .久置在潮湿空气中的铁钉质量增加C .久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增加D .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6、稀硫酸与下列何种物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的H +没有减少的是 ( ) A .BaCl 2 B .NaOH C .CuO D .Zn7、我国土壤的分布情况大体是“南酸北碱”,南方农民引淡水冲洗以降低其酸性,在下图中符合冲洗过程酸碱性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8、下列各组物质,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应发生的是( )A 、铁锈与稀硫酸B 、石灰石与稀盐酸C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D 、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 9、分析推理是化学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 .分子、原子是不带电的粒子,但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B .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一定是碱C .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O 2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所以CO 2是酸D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所以灭火也一定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10、向盛有少量氢氧化铜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的铁粉,反应完全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A 、CuCl 2B 、CuCl 2和FeCl 2C 、FeCl 2D 、FeCl 2和HCl11、做面包时常用到一种既能减少面粉发酵产生的酸又能使面包松软的白色物质是 A .食盐 B .小苏打 C .蔗糖 D .烧碱12、在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下列物质至过量,其对应的曲线变化(V 为加入溶液的体积)正确的是( )A .B .C .D .13、向一定量Ba(OH)2的溶液中加入稀H 2SO 4溶液,与反应有关的变化关系用下图表示,其中错误..的是:A B C D14、小明设计了趣味实验装置(见右图),其气密性良好。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测试题含答案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测试题含答案

初三化学常见的酸和碱培优测试题含答案一、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选择题1.化学上常对物质进行分类和研究,以下物质中属于酸的是()A.HNO3B.MgO C.O2D.NaCl2.下列各组溶液中,不用其他试剂,只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鉴别的一组溶液是A.Na2SO4,BaC l2,KNO3,NaCl B.Na2SO4,Na2CO3,BaC l2,HClC.NaOH,Na2SO4,FeC l3,BaC l2D.NaCl,AgNO3,NaNO3,HCl3.食醋中含有醋酸,下列使用食醋肯定不能达到目的是()A.除去水壶壁上的水垢B.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C.除去菜刀上的铁锈D.鉴别黄金饰品中是否含有铜4.向滴有酚酞的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与加入溶液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升高B.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为HCl、NaClC.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D.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5.如图所示装置(不可倒置)有多种用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H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B.若用水将此装置中的O2排出,水应从B端进入C.若用排空气法往装置内收集CO2时,气体应从A端通入D.若要除去H2中的CO2可在此装置中装入NaOH溶液,气体从B端通入6.小明同学归纳总结了初中所学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并用“H2SO4+X→盐+Y”这种表达式进行整理。

下列小明的观点正确的是A.若X为金属铜,则Y是氢气 B.若X为铁,则盐是Fe2(SO4)3C.若X为BaCl2,则生成白色沉淀 D.若Y为水,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7.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气体可压缩储于钢瓶中﹣﹣分子数目变少B.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C.烧碱和纯碱的溶液都显碱性一两者都是碱类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升华放热8.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氢氧化钠固体久置于表面皿上,无明显现象B.生石灰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几乎不变C.小木棍蘸取浓硫酸一段时间后,小木棍变黑D.浓硫酸有挥发性,在试剂瓶口有白雾现象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餐点心午餐点心茶晚餐8
7.576.5
6
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pH 上午
下午时间(时)点心九年级化学培优训练(1)
知识点:1、常用酸碱指示剂;2、常见酸、碱的性质;3、pH 范围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1、下列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溶液质量增大的是 ( )
A. 浓氢氧化钠溶液
B. 浓盐酸
C. 浓硫酸
D.饱和食盐水
2、下列物质不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是 ( )
A .紫色石蕊试液
B .氯化钠溶液
C .铁粉
D .pH 试纸
3、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与俗名,对应错误的是 ( )
A .汞——水银
B .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
C .碳酸氢钠——小苏打
D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
4、少年儿童按下图时间就餐,口腔残留食物的pH 在一天中的变化如下:已知口腔若经常保持酸性,容易发生蛀牙,如果只从这一点考虑,你认为三次刷牙时间最好安排在 ( )
A .三次吃点心后
B .早、午、晚餐前
C .早餐、午餐、晚睡前
D .早、午、晚餐后 5、下列质量增加的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变化是( )
A .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质量增加
B .久置在潮湿空气中的铁钉质量增加
C .久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增加
D .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
6、稀硫酸与下列何种物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的H + 没有减少的是 ( )
A .BaCl 2
B .NaOH
C .CuO
D .Zn
7、我国土壤的分布情况大体是“南酸北碱”,南方农民引淡水冲洗以降低其酸性,在下图中符合冲洗过程酸碱性变化的曲线是 ( )
A .
B .
C .
D .
8、下列各组物质,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反应发生的是( )
A 、铁锈与稀硫酸
B 、石灰石与稀盐酸
C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
D 、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
9、分析推理是化学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分子、原子是不带电的粒子,但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
B .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一定是碱
C .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O 2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所以CO 2是酸
D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所以灭火也一定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10、向盛有少量氢氧化铜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的铁粉,反应完全后过滤,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A 、CuCl 2
B 、CuCl 2和FeCl 2
C 、FeCl 2
D 、FeCl 2和HCl
11、做面包时常用到一种既能减少面粉发酵产生的酸又能使面包松软的白色物质是
A .食盐
B .小苏打
C .蔗糖
D .烧碱
12、在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下列物质至过量,其对应的曲线变化(V 为加入溶液的体积)正确的是( )
A.B.C.D.
13、向一定量Ba(OH)2的溶液中加入稀H2SO4溶液,与反应有关的变化关系用下图表示,其
中错误
..的是:
A B C D
14、小明设计了趣味实验装置(见右图),其气密性良好。

若要使B中尖嘴导
管有“喷泉”产生,则A中加入的固体和液体可能是()
A.氯化钠和水 B.硝酸铵和水
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D.铜和稀硫酸
15、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以下生活中的问题:
(1)家用液化气中常添加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乙硫醇.当闻到该气味时,提醒人注意液化气已经在泄露.能闻到乙硫醇的气味,这证实了分子的性质.(2)“沙里淘金”说明黄金在自然界中能够以(填“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3)通常所说的煤气中毒是指由(填物质化学式)引起的中毒.
(4)长期使用的暖水瓶内胆常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为CaCO3、Mg(OH)2】,可以用厨房中的调料除去.
16、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
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而变化如右图所示:
①由图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填“放热”或“吸
热”)反应。

②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

B点表示的含义是。

17、氢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广泛地应用于造纸、纺织、化工、印染等行业。

(1)氢氧化钠的俗名是。

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固体,标签上写着“氢氧化钠”。

为了检验里面是否还存在NaOH,实验员取少量该固体样品进行以下实验:
根据溶液变红这一现象说明样品中含有(填序号)。

A. CaCl2
B. Na2CO3
C. NaOH
D. Na2CO3和NaOH
如果白色沉淀中含有两种物质,这两种物质是(填化学式)。

16、①放热。

②变小/减小。

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或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17、(1)烧碱(或火碱或苛性钠) 2NaOH+H2SO4=Na2SO4+2H2O (2 ) C CaCO3 、Ca(OH)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