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部 第6章 心理学专业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实验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即控制无关变量,只让自变量起作用),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即因变量)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4.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5.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6.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

8.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符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

9.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映。

10.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11.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的感受性暂时起伏波动的现象。

12.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13.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感知能力。

14.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15.记忆表象或称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16.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17.后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18.超额学习: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19.联想: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心理学复习一.名词解释(第一章)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P4)2.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P16)3.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

(P18)4.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的说出头脑内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进行分析。

(P12)(第二章)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P22)2.注意:注意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P24)3.催眠: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P37)4.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P37)5.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P29)6.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P28)(第三章)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P60)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P45)3.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P72)4.感觉适应: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基础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动力:是指人对各管事物的态度以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和基本动力。

3.心理特征:是人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并稳定表现的特征。

4.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5.相关研究法:是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的方法。

6.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问卷或量表)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8.调查法:是指就某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9.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1.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12.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连系是暂时的。

13.经典型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

14.动力定型:在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人长期的从事某项活动,客观刺激按先后与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的协调成条件反射链锁系统。

15.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16.强化:是个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及任何可以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

1. 心理学 (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对个体和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研究。

2. 神经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和神经系统适应环境和经验的能力。

它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功能可以改变和重组的过程。

3. 认知 (Cognition)认知是指思维、知觉、记忆和理解等心理过程。

它涉及到人类如何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

4. 注意力 (Attention)注意力是指我们对特定信息或刺激的选择和集中能力。

它与我们在感知、思考和行动中的焦点有关。

5. 记忆 (Memory)记忆是指人类对经验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它对于研究和适应环境非常重要。

6. 情绪 (Emotion)情绪是人类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包括愉快、悲伤、愤怒和恐惧等。

情绪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重大影响。

7. 人格 (Personality)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时间内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它是个体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8.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等现象。

它探讨个体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9.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内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变化。

它关注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身体和情绪发展。

10. 心理治疗 (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是通过与专业心理健康从业者的交流和互动来改善个体的心理问题和痛苦的方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复杂的领域,这些名词只是其中一部分。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理解心理学有所帮助!。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第一章⑴心理学3: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⑵意识3:是指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世人对现实‎的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

⑶无意识3:个体未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

⑷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3: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任何事物‎必须按照其‎本来面貌实‎实在在的去‎考察。

⑸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3:是指在心理‎学中要坚持‎整体、系统的观点‎。

第二章⑹神经元2:是具有胞体‎和突起的特‎殊类型的细‎胞,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其主要功能‎为接受神经‎冲动,再将冲动传‎至胞体。

⑺神经兴奋1‎: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域‎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较安静的‎状态转为较‎活跃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神经兴奋‎。

⑻突触2:是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部位,每个突出都‎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

⑼反射1:就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性的反应。

⑽条件反射1‎:是有机体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它主要是大‎脑皮质的功‎能,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⑾无条件反射‎1: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反射。

第三章⑿感觉3: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⒀知觉3: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

⒁错觉3: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觉‎。

第四章⒂记忆3:是人脑对过‎去经验反应‎的心理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在认、回忆四个基‎本环节。

⒃记忆表象3‎:简称表象,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⒄内隐记忆2‎:是指个体在‎无法一时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有时也叫无‎意识记忆。

⒅保持2: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储存在人‎脑中的过程‎,亦即巩固知‎识经验的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Microsoft Word 文档

心理学名词解释 Microsoft Word 文档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里现象又称心理活动★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无意注意.也成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也成随意后注意.时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观察……含义、品质、观察力的培养.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遗忘及其规律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做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短时记忆.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图尔文将之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语.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性.间接地反映.它是借住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a.流畅性b.灵活性c.独创性d.敏感性★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苦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表现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之中.又被称为意志行动.意志是人都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个性心理.需要与动机.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动机概述.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驱力.名词解释动机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因.★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填空题.它是人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和直接有效的可能性心理特征.但不是全部心理条件.从事某种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言语智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能说会道、妙笔生花是言语智力高的体现. 逻辑—数学智力.指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到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 视觉—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的表达能力.此能力多系天赋.. 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此能力高者善处理人际关系.. 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性格.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印象形成.印象是我们对他人的特性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群体心理.是普遍存在于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倾向★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社会现象.★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它试图理解个体和群体的思维、情感、行为和认知等方面的内在机制,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提高人类福祉。

2.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在个体的思维、情感和感知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和活动。

它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意识等活动,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3. 行为行为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活动和反应。

心理学研究行为的目的是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和动机,以及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4. 认知认知是指个体对事物的知觉、判断、记忆、推理等心理能力。

它关注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包括注意、记忆、研究、思维等认知过程。

5. 研究研究是通过经验和实践改变行为或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研究的机制和方法,以及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促进个体的研究和发展。

6. 情绪情绪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

它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种类的情感状态,对个体的行为和生理功能有重要影响。

7. 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或行为方面存在异常,导致功能受损和苦恼的疾病。

心理学研究精神疾病的原因、诊断和治疗,帮助个体恢复健康。

8.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群体或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分支学科。

它关注社会交往、群体决策、态度与偏见等社会心理现象,提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9.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它关注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认知、情感、社交能力等方面,帮助人们理解个体的成长和演变。

10.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长期形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风格。

它涉及个体的态度、价值观、情绪表达、人际关系等方面,是个体独特的心理特征的体现。

以上是常见的心理学名词解释,它们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理解心理学术语有所帮助。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解释名词题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解释名词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认知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3、情绪过程: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第二章人格与学校教育解释名词1、人格: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需要、动机、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2、社会化:是指人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

3、气质:是指依赖于人体的遗传素质和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它使个体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色彩。

4、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

第四章行为的动力机制解释名词1、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2、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3、价值观:是指人们用以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并以之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

4、兴趣:是指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知和活动倾向。

5、双重趋避冲突:是指个体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都带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因素的目标是所发生的冲突情境。

6、内知内驱力:是指出于了解和理解事物,掌握和运用知识以及系统阐述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7、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出于想要通过学习成绩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8、亲和内驱力:又称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与别人亲近的心理倾向。

9、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

10、内驱力:是由于人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所产生的旨在恢复稳态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第六章认知学习解释名词1、知觉整体性:是指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握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2、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会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3、知觉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做知觉的背景。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6.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7.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规律的科学。详细的说,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第三章感觉与感知
1.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他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影象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3.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一集中。
4.生物节律:人和动物的一些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比如鸟类的季节性迁徙、动物的冬眠;人的心理活动也体现着周期性变化,比如白天工作,夜晚睡觉,等等。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他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时间的进程。
5.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他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的循环,此外,也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比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研究发现,在完全与外部时间线索隔离的条件下。人依然能够显示出日节律。然而,有趣的是在这中隔离的情况下,周期为25小时。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外部感觉:是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

4.视敏度:也成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5.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听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6.嗅觉:是对物质固有的气味的感觉。

7.味觉:是对物质的某些特征,如酸甜苦咸等味道的感觉。

8.肤觉:又叫皮肤觉,是对物质接触皮肤的情况及温度的感觉。

9.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

10.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

11.运动觉:是关节肌肉的感觉。

12.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吸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14.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6.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是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17.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0.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4.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5.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26.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

27.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连续的运动。

28.诱导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一、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知觉、感知、思维、记忆、判断与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的总称。

二、情绪: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状态。

三、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所展现的各种动作、反应和
表现,可以是肢体上的行动,也可以是非肢体上的表达。

四、思维: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和信息时进行的思考、推理和
判断等认知过程。

五、研究:是指个体通过经验、训练和教育等方式获取新知识、技能或行为方式的过程。

六、人格:是指个体的个性、气质、态度、价值观和特征等组
合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结构。

七、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存在和外部事物的知觉和觉察,包括清醒、梦境和无意识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

八、记忆: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和研究所形成的经验和信息的储存、保持和再现的心理过程。

九、动机:是指个体内部驱使和激发行为的力量和动力,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和欲望。

十、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等心理过程。

以上是心理学中常见的一些名词解释,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一.1,观察力: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2,记忆:记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的反映。

3,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4,人格:人格是指个体在生活历程中对人,对事,对己,以及对整个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

二,1,智力: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2.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它以神经生理为基础,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成熟,相对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而决定个人的禀赋。

3,晶体智力:是获得知识和发达的智力,技能两者的结合,由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是长期学习的结果,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4,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三.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功能状态。

2.心理年龄特征:人的一生包括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特征,这些特征被称为心理年龄特征。

3.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设计各种方案来实施,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或调节其不良的心理状态。

4.心理辅导: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习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校,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5.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求助者帮助,启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意识:一种觉醒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自觉地反映形式,也是人的心里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之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映。

兴奋: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神经过程。

需要: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动机: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兴趣:个性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理想: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须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之后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再认: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

回忆: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遗忘:指对学习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前摄抑制:指先学习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联想:指回忆时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是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一们解释、预测、调空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观察并记录、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用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5、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6、构造注意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结构,认为意识结构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7、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重视意识的动态特征,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

8、行为主义心理学:该学派思想的很大程度上受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

认为我们只要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的强化,使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那么就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总之,行为主义心理学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9、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他们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

10、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即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

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11、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

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心理学专用名词分析解释

心理学专用名词分析解释

四、名词解说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察见解: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察看并记录,而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剖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3、测试法:是指派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色进行间接认识,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许心理现象进行察看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5、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样心理活动,主要包含知觉、记忆、语言、思想等,即往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6、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想、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7、注意:是和意识密切有关的一个观点,但它既不一样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应的感知、思想等认知过程。

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辰的处状态,表现为对必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8、不任意注意:指预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必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9、任意注意:是指有预约目的、需要必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任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别形式。

11、生物节律:人的心理活动也表现着周期性变化,如白日工作,夜晚睡觉,这是活动与歇息的一日循环。

12、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是人们的感官对各样不一样刺激能量的察觉。

13、感觉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14、感觉阈限:是人感觉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15、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理为了惹起刚能察觉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目。

16、差异感觉阈限:是指刚能惹起差异感觉的两个刺激差异。

17、最小可觉差:是指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18、明适应:由暗处到光明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先一瞬时会感觉光芒刺目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以后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觉性降落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2、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3、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4、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5、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6、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8、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9、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10、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2、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4、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15、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16、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17、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

(正迁移、负迁移)18、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19、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20、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1、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2、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3、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24、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部第6章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对他人态度或行为所发生的作用。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作用。

其效果与程度受影响的发生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制约。

如传播者的可信赖程度、人格魅力和传播技巧,发生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接受者的主观状态如智力水平、性格特点等。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它不是单个人的属性,是人们的相互作用。

影响的深浅、范围大小,取决于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目标是否相互依存。

如人们拥有共同的目标,关系和谐,彼此间容易相互影响,反之,任何一方都不容易接受对方的影响。

其基本成分,依照行为学家的观点,可分为人的奖励能力、专长、逻辑观点、拥有的信息、使他人希望与之协调一致的能力、强制能力六种。

社会有机体说(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把社会比作生物有机体,按分析有机体的模式分析社会的结构与功能、运行与发展的一种理论。

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化、具有复杂结构的超有机体,像生物体一样,从无差别的单一状态(如简单社会中一个人既是猎手,又是战士)发展成高度复杂、有差别的结构体,各组成部分在变得更加自主和专门化的同时,也更加相互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的改变会打破整体的均衡。

H.斯宾塞尽管也认识到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差异,如社会的组成部分比较分散而不受社会中心的支配,个别社会成员会死亡而社会整体依然存在,但仍强调“有机体的原理是相同的,差异只是在应用上有所不同而已”。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并未给社会带来深远持久的影响,但它率先提出的诸如社会的结构、功能、体系、制度等术语,今天仍作为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而被运用。

社会与人际关系杂志(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刊名。

国际关系研究学会主办。

双月刊。

主编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芬恩。

以刊登人际关系领域的实证性和理论性论文为主。

内容包括人际沟通、社会心理学、家庭研究、人格和个体差异、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等,具体涉及婚姻认知、儿童友谊、约会、离婚、嫉妒、家庭影响、孤独、欺骗、医患关系、亲密关系的丧失、依恋、为人父母、求学等方面。

亦发表书评。

社会原子(social atom)构成群体的最小单位,指个体和亚群体。

社会计量学把成员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状况作为分析群体内部结构的基础,认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同原子的排列组合一样,可以刻画一个群体的性质与状态,如群体的凝聚力、吸引力,内部存在的小团体,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等。

因此,他们实施社会计量时,均以群体的单个成员作为受试单位,让被试回答其在某特定情况下的人际选择;然后将各个成员的回答加以整理、分析,得出关于这一群体的有关结论。

在这里,个体充当了构成群体最小的再不可分并且不完全独立的单位。

可见,社会原子是对构成群体基本单位的一种抽象。

社会运动(social movement)大范围的社会变革行动。

因很多人感到不安、不满、威胁、被剥夺等而引起,并得到广泛响应。

往往有其特定的使命感,有相应的宣言、信条和口号等,会造成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如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国的五四运动等。

虽然多由一个核心扩展开来,但同一个运动中的所有个人在心理上并不一定构成一个团体。

这个核心周围可以有很多利益不明显的参与者。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教会、政党或协会这样一些概念明确的组织不同。

实际上是在部分人的激发下扩展开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变革行为。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一译“社会再调整评定量表”。

心理健康测量工具。

美国医生T.H.霍尔姆斯和雷赫1967年编制。

用于测定不同社会经历引起的压力反应,评定个体在压力条件下的情绪反应水平,其目的在于研究个体由于经历一些突如其来的生活事件,自己如何适应及怎样进行社会再适应。

T.H.霍尔姆斯在编制过程中选取了43种生活事件,并规定“配偶死亡”为1000分,“结婚”为500分,让被调查者以这两件事的分数为标准,再去给其他事件确定分数,最后根据对5000余人的调查结果将这43种生活事件按平均分数的高低依次排列,而构成该量表。

每一事件的分数,即为个体对该事件评估的压力情绪反应水平,称为“生活变化单位”。

该量表显示,大量的压力是由43种不同的社会经历(即生活事件)造成的,有不愉快的经历,如失业;也有愉快的经历,如结婚。

所有这些事件包含个人生活中的种种变化,要求个体再适应这些变化。

这些事件产生不同水平的压力,而压力会影响个体的健康。

该量表被认为是研究生活事件和个体压力反应的有效工具而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学者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及研究需要作了不同的改进和创新,并更名为“生活事件量表”(LifeEvent Scale,LES)。

在中国,生活事件量表有多种版本。

社会再调整评定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即“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其他方面(同学、组织、团体和社区等)对个体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慰藉、关怀、尊重和帮助。

社会支持以及个体对它的感知影响该个体的心理适应性,尤其可缓和应激反应,帮助人稳定情绪。

减少无助感,增强对自己应对能力的信心。

社会支持是帮助强烈心理应激状态下的人摆脱困境的重要外部力量。

大量研究表明,能与他人分担精神压力,则压力变得较易忍受;而当人们一道面对社区性灾难(如洪水、地震、飓风、战争时),共同的奋斗目标能激发人们最好的品质,使人们忘掉个人的痛苦和冲突、相互扶持和救援,共渡难关。

能否获得社会支持,一方面取决于社会风尚、文化传统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有无;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特点(如性格等)。

提供社会支持要讲究方法,因人而异,避免低估被支持者问题的严重性。

社会秩序(social order)①在人类社会中,使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及其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和谐有序的因素。

现实社会一直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系统不断失衡与重组.绝对的有序状态是不存在的。

只是理想中的一种社会状态。

社会秩序既是社会运行的必要保证,又具有由历史阶段决定的相对合理性和保守性,故构成保守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西方社会学创始人孔德提出以秩序与进步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兴起的冲突学派,使人们认识到社会运行中冲突与秩序同等重要,开始倾向于社会秩序包括这两个方面。

②比较心理学中,指群居动物中维持群体生活稳定的因素。

如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确定和维持个体各等级地位的种种行为表现等。

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个体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

他将智力分为抽象智力、具体智力和社会智力三种,认为政治、销售人员应有较高的社会智力。

社会钟概念(social clock concept)文化决定论的观点。

纽加滕和黑捷斯塔德1976年提出。

认为不仅文化决定人应该如何行为,那些文化期望和认可的行为也在人的一生中按特定的时间顺序成为个人的一部分。

人的一生被其所处的文化划分成若干阶段,人们按照文化规定的时间表通过各个阶段。

生活必须按照预定程序中给定的速度进行。

在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奖赏和机会的给予与剥夺,都取决于文化,由它根据人的年龄及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钟来决定。

由于社会钟就个人而言并非总清清楚楚,因而常常会发生生活进程比社会钟快(或慢)的情形。

这类错误一旦发生,文化就会给予相应的惩罚。

成年人常不顺从社会钟的要求而面临与文化规范的冲突。

他们有时被告知还不够取得某一特权所要求的年龄,有时可能又被告知已错过了相应的年龄,困惑和冲突就在所难免。

这一观点过于强调文化对个体行为的主导性,忽视人本身的主动性。

社会自我(social self)见“自我概念”。

社会自我概念(social self-concept)即“自我概念”。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①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体。

按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按规模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巨型组织。

其主要特征:(1)明确的组织目标;(2)有制度化的组织结构;(3)有共同的为规范;(4)有信息传递的固定系统;(5)与环境保持开放的关系。

其主要功能:(1)通过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来满足共同体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需要;(2)通过组织活动,来满足成员社会的和心理的各种需要。

②比较心理学中,指动物群体内各个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定形式。

种种形式的产生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有一定的传统和生物的连续性,而且因不同的群居物种而异。

最简单的只限于一定时间和地点内个体间相互有影响,如许多候鸟繁殖和迁移时组成这样的群居组织;最复杂的群居形式见于蚂蚁和蜜蜂的社会群,以及灵长类动物有严格等级的社会组织。

群内的个体经过长时间的共同生活相互认识并形成相互作用的习惯行为,从而形成传统。

它们熟悉自己的领地或住处的范围,产生对某些特性的依恋,具有群的内聚力;这样形成的传统关系存在时间要比个体的生命长久,是代代相传的。

在各物种的群体中,每个个体都有一些适应群居生活的行为方式。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S)测量个体在社交中的回避倾向及在实际交往中的苦恼感受的工具。

沃森和弗兰德1969年编制。

编制时考虑到了回避与主动交往之间的变量是没有回避。

量表还包含“主观的苦恼”及“行为的回避”两个方面,排除了焦虑的主观指标及在社交中产生的障碍性行为的测题。

适用于成年人。

属纸笔测验,被试对28道测题进行二择一的作答。

得分范围为0(最低的回避及苦恼程度)~28(最高一级)。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通过计算测题与量表总分的两列相关得出,平均值为O.77,4周后的再测信度为O.68。

其效度通过计算该量表与其他社交焦虑感的相关得出,一般为等于或大于O.75。

社交技能训练(social skill training)一译“社会技能训练”。

通过适当的技巧练习增进学习者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

在心理治疗中常用于训练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

包括自信训练、问题解决干预和应付技能干预等。

社交技能是在社交场合显示适当反应的习得能力,能使人的行为既在最大限度上有利于自己又不损害他人。

其缺乏同心理障碍可以互为因果:原发性社交技能的缺乏,会导致拒绝、社会隔离等心理障碍;反之,心理障碍使人刻板、拒绝,从而导致社交行为退缩和继发性社交技能缺乏。

不论何者为因、何者为果,社交技能的系统训练都可导致病人病情的改善。

社交技能主要包括:(1)观察技能,包括获得信息和准确了解人们用非言语方式所传达的意思;(2)执行技能,包括倾听、说话、契合、适当的非言语沟通、打招呼、告别、引发对话、酬谢与申辩技能;(3)认知技能,包括计划与解决问题的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