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考题集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
《杜甫诗三首》基础知识应用1、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凌绝顶()烽火()不胜簪()逾墙()邺城戍()老妪()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齐鲁青未了------ ⑵造化钟神秀----⑶浑欲不胜簪----⑷天明登前途------3、杜甫是--朝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称他的诗为--。
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因此人们又称他为-------。
4、下列诗句与原文一致的是()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C白头骚更短,浑欲不剩簪。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按课文原句默写。
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⑵《春望》中借花、鸟来表达感时伤世的句子是----,----。
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⑷《石壕吏》中老妇人“前致词”,诉说三个儿子服兵役情况的句子是----,----,----。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
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7、按课文原句填空⑴----?齐鲁青未了。
⑵烽火连三月,----。
⑶夜久语声绝,------。
8、请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⑴三男邺城戍生活贫困⑵二男新战死战争惨烈⑶出入无完裙兵役苛酷课文精段赏读(一)望岳1、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七年级语文】八上语文25.杜甫诗三首复习训练题(新人教附答案)
八上语文25.杜甫诗三首复习训练题(新人教附答案)
八上语25.杜甫诗三首复习训练题(新人教附答案)得分卷后分自我评价
1.生难字。
岱(dài) 眦(zì) 搔(sā)
簪(zān) 逾(ú) 邺(è)
戍(shù) 咽(è) 妪(ù)
2.重点词语解释。
(1)造化钟神秀(聚集)
(2)阴阳割昏晓(之北,水之南;之南,水之北)
(3)会当凌绝顶(终当,终要)
(4)浑欲不胜簪(简直)
(5)吏呼一何怒(多么)
(6)老翁逾墙走(越过)
(7)急应河阳役(应征)
(8)独与老翁别(告别,离别)
3.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层叠)
4.一词多义。
(1)前听妇前致词(上前,名词作动词)天明登前途(前边,前方,名词)
(2)一吏呼一何怒(多么)一男附书至(一个)
5.古今异义。
(1)老翁逾墙走
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2)国破河在
国古义首都今义国家。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和答案《杜甫诗三首》习题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1435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和答案《杜甫诗三首》习题-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杜甫诗三首》习题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汤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句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个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钟”字好在何处,而“割”字又好在何处?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二、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3、你怎样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人认为花不会流泪,鸟也不会惊心,你怎么认为?三、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石壕吏》是一首_______(叙事、抒情)诗,体裁是_______ 古诗,他的组诗“三吏”中除《石壕吏》外,还有_______、_____。
2、“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3、怎样理解“有吏夜捉人”这一行径?4、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杜甫诗三首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杜甫诗三首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杜甫诗三首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5
第二十五杜甫诗三首
【基础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 (2).决眦人归鸟( ) (3).白头搔更短( )
(4).浑欲不胜簪( ) (5).三男邺城戍( )( ) (6).如闻泣幽咽( )( )
(7).老妪力虽衰( )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 (越过)
B.一男附书至 (书写)
c.二男新战死 (最近)
D.急应河阳役 (应征)
3.下面诗句与一致的是( )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
B.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
c.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D.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品味下面的诗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5.按下面的提示回答问题。
(1).《望岳》一诗中,抓住景物细节表达心情激荡和眼界空阔。
杜甫诗三首中考题 (2)
《杜甫诗三首》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杜甫诗三首》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
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所以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二、中考链接:<一>《望岳》1.下面是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2、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2分)(上句是虚写,下句是实写。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4、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错的一项是(D )A.首联借“齐鲁青未了”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B.颔联上句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颈联抓住“生曾云”“入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写的是实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专题25杜甫诗三首(测)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
(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
4.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8分)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
5.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3分)
《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老妇凄苦的语句是: !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 。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
第五单元
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
(30分3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7分)
决眦( ) 老妪( ) 不胜簪( )
泣幽咽( )邺( )城戍( ) 青未了( )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粗的词(6分)
(1)决眦入归鸟( ) (2)浑欲不胜簪( )
(3)老翁逾墙走( ) (4)犹得备晨炊( )
(5)吏呼一何怒( ) (6)死者长已矣( )
学科网高考一轮复习微课视频手机观看地址:
http://xkw.so/wksp
中考赏析选择题《杜甫诗三首》
中考赏析选择题《杜甫诗三首》1、下面对《望岳》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2、对《望岳》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3、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4、下面是对《望岳》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
“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D、“阴阳割昏晓”中“割”字写出了泰山的高大,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下列对《望岳》一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以“望”如题,却不着一个“望”字,情景交融,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
B.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精品测试题共5页word资料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精品测试题望岳一、做个“小神童”请放声背诵《望岳》,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望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你能否准确回答下列问题。
(看你的了!)1.此诗选自《____________》,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这首诗吟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岳》写于所谓的“开元盛世”,其时诗人二十四五岁,此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用诗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最负盛名。
春望一、做个“小神童”请放声背诵《春望》,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春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你能否准确回答下列问题。
(看你的了!)1.此诗选自《____________》。
杜甫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
在投奔唐肃宗的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5 杜甫诗三首(练)(提升版,教师版) 新人教版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春望杜甫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忧国思家的情怀。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1分)【解析】此题考查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在诗词中作者多用景物来烘托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以达到情景交融。
此诗中山河破败的慌乱景象恰好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悲痛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2分)【答案】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解析】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一名句的妙处。
(2分)【答案】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
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赏析。
同学们应该在翻译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理解“抵万金”的夸张用法,是为了形容家书的难得,家书的可贵。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分)【答案】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阅读复习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阅读复习A、阅读杜甫的?望岳?,完成1~11题。
1、听写?望岳? , ; , 。
, ; , 。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3、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6、?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间隔是自_____而______,时间是从A、“岱宗夫如何?〞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
“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非常有情。
C、“齐鲁青未了〞是说在齐鲁大地上都能看到泰山的青色,以间隔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自己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10、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风光,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11、请从语言或内容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进展赏析。
B、阅读杜甫的?春望?,完成1~11题。
1、听写?春望?: , ; , 。
, ; , 。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3、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专题25杜甫诗三首(练)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第五单元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一、积累运用1.文学常识填空:(1)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他与合称为“李杜”,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石壕吏》与、一起合称为“三吏”,其中诗是作者在早年时期的作品。
(2)《春夜喜雨》也是杜甫的名作,诗中,这二句为后人沿袭赋予它特殊的含义。
你还会杜甫的其它诗句吗?请写二句:【答案】(1)唐、李白《潼关吏》《新安吏》《望岳》(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千朵万朵压枝低【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第一题,根据各项中表述的知识点回顾作品内容,找到相关的信息点,比较判断正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课内积累说出诗歌所描写的内容。
【答案】《望岳》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石壕吏》安史之乱期间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也叫石壕镇。
【解析】试题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生需要在把握写作背景和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理解作者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
高中杜甫诗三首练习题
高中杜甫诗三首练习题一、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______”。
2. 《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______”。
3.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______。
”二、选择题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C.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D.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 《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思乡之情B. 怀古之情C. 爱国之情D. 友谊之情A. 漫卷诗书B. 樯倾楫摧C. 稠人广众D. 羽檄飞驰三、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表达的意义。
2. 描述一下《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画面。
3. 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容,谈谈你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四、诗歌鉴赏题1. 阅读杜甫的《春望》,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品味《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的意境,谈谈你的感受。
3. 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内容,谈谈杜甫是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社会现实的。
五、默写题1. 默写杜甫的《春望》。
2. 默写《月夜忆舍弟》。
3. 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任意四句。
六、对比分析题1. 比较《春望》与《月夜忆舍弟》在表达思乡之情方面的异同。
2. 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登高》在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情感方面的差异。
七、名句解析题1. 解析《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的含义。
2. 解释《月夜忆舍弟》中“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体现的诗人情怀。
八、改写题1. 将《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改写为现代散文。
2. 以第一人称视角,改写《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杜甫诗三首中考题
核舟记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交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绝类弥勒(绝):很B.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C.如有所语(如):比如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
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其人视端容寂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 ,以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
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7.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
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
(不超过12个字)8.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A.列数字B.打比方C.作比较D.分类别9.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10.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25《杜甫诗三首》课中达标检测(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
25《杜甫诗三首》一、根底知识〔11分〕1. 给如下加点字注音。
〔4分〕齐鲁青未了.〔〕决眦〔2. 解释如下句子中加点的词。
〔5分〕〔1〕造化钟神秀〔〕(2〔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 如下句子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C.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二、阅读下面诗歌,然后答题。
〔9分〕春望〕不胜簪〔〕逾墙走〔〕丨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4〕老翁逾墙走〔〕〔〕〔2分〕B.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D.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 这首诗的首联外表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C. 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 这首诗的颈联、尾联竭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2分〕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4. 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三、课外拓展〔10分〕闻官军收某某某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某某。
[注]剑外:某某剑阁以南,指梓州一带。
唐朝都城长安在剑阁东北。
当时以长安为中心,所以剑阁以南称剑外。
蓟北:现在某某省北部和市一带。
那里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1. 解释如下词语。
〔2分〕⑴妻子:⑵纵酒:2. 诗中哪句点明了“闻讯'’的地点?〔2分〕3. 诗中哪个词语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4分〕4•诗人听到消息后,百感交集。
初二语文杜甫诗三首试题
初二语文杜甫诗三首试题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老妇出门看()老妪()力虽衰()如闻泣幽咽()不胜簪()决眦()【答案】kān yùshuāi zàn zì【解析】注意多音字读音的选择看:kān。
咽:yè。
注意一些现在不常用字的读音簪:zān眦:zì。
2.填空。
【1】《望岳》选自《________》。
作者________,其《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________、西岳________、南岳________。
【答案】杜工部集杜甫泰山华山衡山【2】《石壕吏》按体裁分,为________古风,按表达方式分,是________诗。
【答案】五言叙事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造化钟神秀(聚集)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C.浑欲不胜簪(混乱)D.二男新战死(最近)【答案】C【解析】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浑:简直。
4.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答案】唐杜甫【解析】考查文学常识。
唐杜甫【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战争【解析】这里指战争。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答案】残破凄凉【解析】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见“要点详析”【解析】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杜甫诗中考题
杜甫诗中考题第一篇:杜甫诗中考题一、赏析《望岳》1、2009年湖北省襄樊阅读古诗《望岳》,回答问题。
(4分)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⑴.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的形象。
(2分)⑵.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分)2.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
请说说你的理解。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齐鲁青未了未了:②会当凌绝顶会当:5.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7.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9.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0.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唐)杜甫(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1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扣题目中的_望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巍峨高大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 首联远望,描绘泰山广大,借“齐鲁青未了”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3 颔联近望,描绘泰山高峻,上句虚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4 颈联细望,描绘层云和归鸟,抓住“生曾云”“入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写的是实景。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5 尾联写想像中极目远望,抒发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高峰的豪气壮志。
6 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望”字,二是诗句中的“会当”一词。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首联)1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泰山是什么样子?2 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4 分)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颔联)请你从语言或内容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进行品析。
答:(内容)诗句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语言) “钟”是“聚集”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诗人对泰山的无比赞美之情。
“割”是“分开”的意思,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高大雄伟的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将阳光切断,使山南山北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 的形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誓要攀登人生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答:这句诗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和人生顶峰的誓言。
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壮志豪情”3.品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6分)答: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春望[唐]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花都感伤时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
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很难得到。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就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⒈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草木到花鸟。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答: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3、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情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2 “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如此惨象,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虽是写景,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4 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是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的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4 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答: 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鲜花反而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
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别,连花也流泪,鸟亦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怎样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答:“烽火连三月”紧承“感时花溅泪”,“家书抵万金”紧承“恨别鸟惊心”。
“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极言家书难得,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引人共鸣,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含义:这一细节,写出了诗人忧愁,烦闷的情状,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答: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3.古代大诗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
《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答: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4.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6分)答:描写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哀的心情。
5. 杜甫写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从两首诗加点字(“钟”和“溅”)任选一例加以赏析。
示例一:我选“钟”,“钟”是聚集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泰山汇聚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灵秀,表达诗人对泰山的无比赞美之情。
示例一:我选“溅”,“溅”字移情于物,以花拟人,因感时伤别,连花也流泪,表达诗人忧国思家无比伤痛之情。
春望[唐] 杜甫1、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情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示例一:“破”字用得好。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3、对比手法:“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4.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赏析)答: 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鲜花反而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
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别,连花也流泪,鸟亦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答:对偶、夸张手法。
“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极言家书难得,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引人共鸣,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含义:这一细节,写出了诗人忧愁,烦闷的情状,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7、《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答: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