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1.2《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4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上《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

苏科版八上《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响度、音调的影响因素。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会根据声音的波形图分析声音的三要素,会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三要素及相关影响因素。

〘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要点1〙 声音的响度〖活动〗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思考〗敲鼓,怎么使鼓的声音更响?〖讨论〗(1)此时鼓面的振动有什么变化?(2)用什么方法显示鼓面振动的幅度呢? 。

〖质疑〗为什么鼓敲的越重,鼓声的响度越大?〖猜想〗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呢? 。

〖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拓展〗生活中,声音的响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举例说明。

〖总结〗〘要点2〙 声音的音调〖活动〗(1)聆听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的声音,区分这两种声音有何不同?(2)用一硬卡片分别快拨和慢拨木梳齿,仔细听卡片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

〖探究〗将自行车的后轮架空,摇动踏板,用一个塑料片接触辐条,当后轮转速越来越快时,塑料片发出的声音越来越 (高/低)。

〖总结〗〖辨析〗音调和响度的区别音调与响度反映了声音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特征。

它们彼此独立。

就是说,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但生活语言中并没有规定音调与响度的专用词语,故同学们应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物理意义来区分它们,并养成用音调、响度等物理概念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的好习惯。

如“我不能与他合唱这支歌,他发音太高,我唱不上去”。

这儿的“高”是指 高;“我听不见你说什么,请你的声音再高一点。

”这儿的“高”指的是 大。

〘要点3〙 声音的音色〖活动〗(1)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

(2)阅读:课本14页〖思考〗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总结〗〘要点4〙 探究材料的隔声性能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4.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的理解与区分。
设想:通过实验、动画、音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特征,并在实践中学会区分和描述。
2.重难点:声音相关物理量的计算和应用。
c.举例说明:比较不同音量的声音,让学生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音色
a.教学内容:讲解音色的定义,介绍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对音色的影响。
b.教学手段:展示不同乐器的音色,让学生区分和了解音色的特点。
c.举例说明:比较不同乐器演奏相同的音调和响度,让学生了解音色与发声体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b.选择题:涉及声音特征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c.计算题:声音相关物理量的计算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关系。
2.学生分享: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交流在课堂中的收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学会从科学角度看待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1声音的特征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1声音的特征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1 声音的特征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

3. 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4. 声音的单位:学习分贝(dB)作为声音响度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2. 教学重点: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声音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尺子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声音的特征: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并进行实验验证。

5. 声音的单位:介绍分贝(dB)作为声音响度的单位,让学生了解分贝的换算和应用。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条件下声音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1. 描述声音的三个特征,并说明它们的影响因素。

2. 进行一次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振动条件下声音的特征。

3. 计算一定分贝范围内的声音强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应用领域,如音乐、影视、通信等,以及声音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2声音的特征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2声音的特征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题:1.2.2 声音的特征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 声音的单位:介绍分贝(dB)作为声音响度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知道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其动手操作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难点:声音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理解和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计算机、投影仪、实验器材(包括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桌子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新课讲解:(1)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声音的特征: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3. 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声音特征的理解。

4.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声音的特征,并解释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结构有关)4. 声音的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解释一下音调、响度和音色之间的关系。

3. 给定一个物体,分析其振动产生的声音特征。

4. 计算一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的分贝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声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2声音的特性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2声音的特性教案

教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1.2 声音的特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3. 声音的传播条件。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并掌握影响它们的因素。

2.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3. 学生能将声音的特性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的理解和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鼓等)、实物(如不同材质的管道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思考。

2. 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讲解它们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因素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如:用尺子振动频率的不同,观察音调的变化;用不同大小的力敲击鼓,观察响度的变化等。

4.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5. 实践应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和讨论声音特性的应用,如:如何选择合适的乐器演奏曲目;如何通过声音判断物体的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影响因素(振动频率、振幅、介质等)和声音的传播条件。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声音的三个特性,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音调(如音叉的振动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响度(如人说话的声音大小不同,响度不同);音色(如不同乐器的演奏,音色不同)。

2. 简述声音的传播条件。

答案: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声音的特性在科技领域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声音的特性教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声音的特性教案 苏科版

§1.2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1、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了解音调的高低跟频率的关系,响度大小跟振幅关系,了解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2、采用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规律3、增加典型的演示实验,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声学基础知识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是乐音的三要素,音调与频率关系,响度跟振幅关系;难点是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教具学具:钢尺、梳子每人一把,小鼓、碎纸屑、收录机、音乐磁带(录有二胡、笛子等演奏曲的音乐片段)等。

教学过程:一、预习作业1、拿一根钢尺把它夹在抽屉的缝隙里,伸出来的部分要长一些,并保持不变,用手指拨动钢尺,一次用力拨,一次轻轻拨,对比观察钢尺弯曲的程度,观察钢尺振动的情况,用2.拿一根钢尺把它夹在抽屉的缝隙里,一次伸出来的部分要长一些,一次伸出来的部分要短一些,手指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观察钢尺振动快慢的情况,振动频率的变化,用耳3、乐音具有,和三要素,反映声音高低特性的是,反映声音强弱特性的是,人们能把不同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区分出来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 不同。

二、以学定教(一)预习交流1教师明确自学、群学内容和要求,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和预习作业题自学3~5分钟。

2、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回辅导,答疑解惑。

3、教师精解点拨预习作业(或根据生生互动交流情况灵活处理)。

(二)展示探究1、探究声音强弱(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表示振动的幅度它们之间关系:响度大小是由振幅大小决定的教师提问:换了声源,上述的结论还成立吗?例如用鼓做实验,怎样让别的同学也能看到鼓面振幅大小,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展示。

教师总结。

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归纳总结:①振动快慢——频率 1秒内振动次数单位:赫兹(Hz)②声音高低——音调③二者关系——振动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教师提问:将硬纸片以同样的力量和速度划过疏密程度不同的梳子,观察梳子齿与纸片的振动快慢,并比较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展示。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声音的特征(第1课时)教案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声音的特征(第1课时)教案 苏科版-苏科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环节四:总结本课
声音的特征:
1.响度(由声源振幅和人耳到声源距离决定)
2.音调(由声源频率决定)
知识结构整理
1、响度:声音的
主要取决与声源振动的 .
声 2、音调:声音的
音 由声源振动的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
的 3、音色:声音的
特 与声源的和有关

教 学反 思
师问:同学们听到的塑料片振动发出的声音有怎样的变化?
师:哦,原来声音还有“低沉”、“尖细”之分。
“低沉”的声音听起来比较沉闷、稳重,而“尖细”指声音听起来嘹亮、尖锐。
猜想:那么声音的“尖细” 、“低沉”程度又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示:(另一位同学)你的感觉有什么变化吗?
师:你能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吗?
教师介绍:用硬板纸在疏密不同的梳齿上匀速划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生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音调,影响音调的因素。
响度、影响响度的因素。
突破方法:从定义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加以区分。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突破策略:多举例,让学生了解一般的分析方法。
设计思路
让学生通过听一段响度、音调、音色各不相同的音乐,感悟声音的特征,再分条加以学习,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

生:发声物体振幅越大,鼓声越强。(板书)
答: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
把塑料直尺固定在课桌上用不同的力拔动观察尺振动的幅度

深层次分析问题
体验方法
学生自己动手,加深理解
环节三:音调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2名学生参与):将硬塑料片轻压在自行车后轮上,一位同学由慢转快转动后轮。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2 声音的特性导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2 声音的特性导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2 声音的特性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及基本特性,包括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3.能够利用声音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计算机、投影仪、PPT;2.教学素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仪器、声音示波器、发声器、音叉等。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幅与声音相关的图片,在学生面前引起注意;2.向学生提问:你们身边有哪些事物是与声音相关的?请举例说明。

步骤二:引入新知(15分钟)1.利用PPT介绍声音的定义:声音是由振动物体引起的,能够使人耳朵听到的物理现象;2.介绍声音的产生方式:振动物体的振动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进而传播到人耳,产生听觉感受;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为什么在太空中听不到声音?步骤三:实验探究(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仪器;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手摇音叉、发声器等产生声音,并利用声音示波器观察声音的振动频率和波形;3.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回答以下问题: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会有什么不同?步骤四:总结归纳(15分钟)1.回顾实验结果,学生分享实验中的观察和发现;2.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特性,如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等;3.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传播速度表格,让学生填写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对比。

步骤五:拓展应用(15分钟)1.提出应用问题:为什么雷声比炮声听起来更迟一些?2.引导学生分析:雷声和炮声产生的原理有什么不同?雷声的传播路径和炮声的传播路径有何区别?3.引导学生通过声音的传播特性解答应用问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加深了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此外,通过拓展应用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声音的特性教案 苏科版

江苏省苏州市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声音的特性教案 苏科版
教学课题:声音的特性
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鼓,槌,木梳,硬卡片,玩具电动机,齿轮,笛子,音叉,口琴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
意见:教学重点是抓住声音特征的三要素。
资料:《物理教学参考资料》、《物理教师教学用书》
页边批注
教学过程
(师):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千差万别,这些声音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二、音调
活动:1.4 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实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卡片拨齿”
(师)问题:用一X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的声音有何不同?
(生)木梳的齿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尖锐。
实验——“电动机”
(师)问题: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齿轮敲打塑料片的声音有何变化?
(生)塑料片的声音越来越尖锐
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三、音色
活动:1.5 辨别声音
实验:乐器演奏
(师)问题:我们能辨别响度和音调都相同的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为什么呢?
(生)人对不同的声音感觉不一样
结论:声音的不同品质称为音色。
四、声音的三要素:
(师)我们把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响度、音调、音色)称作声音的三要素。
页边批注
一、响度
活动:1.3 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鼓槌敲鼓”
(师)问题:要使鼓声更响些,可以怎么做?
(生)用力大些
(师)问题:能想出一种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办法吗?
(生)撒小纸屑在鼓面上,通过观察纸屑的跳动间接显示鼓面振动的幅度。
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即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声音的特征(响度)教案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声音的特征(响度)教案 苏科版

第一章第2节声音的特征(第1教时)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乐器发声的差异引入声音的特征,轻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严格地讲,音调、响度和音色应该是“乐音的三要素”,本节采用简化处理的方法,笼统地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响度,难点是影响响度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能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区分响度、音调和音色;
2、知道响度与什么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的主要因素;
2、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鼓励学生的思
维开放性,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声学方面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备
鼓、锤、音叉、系有一细线的乒乓球、碎纸屑、多媒体、录音机
学生课前准备:带一种乐器(竖笛、口琴)一盘磁带。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1、2声音的特征教案3word版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1、2声音的特征教案3word版

声音的特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⑵了解音调的高低跟频率的关系,响度大小跟振幅关系,了解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⑶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⑷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训练学生学习用物理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采用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规律⑵通过学生实验和听录音,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寻找物理规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增加典型的演示实验,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声学基础知识兴趣。

⑵通过声音的三要素学习,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乐音的三要素,音调与频率关系,响度跟振幅关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

2、教学难点及施教微略音调和响度的区别,采用对比的方法,同时加强听音的反复训练:教学用具:钢尺(钢锯条)每人一把,吉他(或二胡)、笛子、小鼓、音乐磁带(录有钢琴、吉他、提琴等演奏曲的音乐片段)等。

教学程序:一、引入新课设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器材如桌子、凳子、铅笔盒和尺子等比较它们发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同时让两名学生利用教具来动手做实验。

学生讨论:可能会提出声音现象在多方面的不同。

教师总结:这些都是声音的特征。

二、新课教学1、探究声音强弱(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已经发现,小鼓的声音特别响,请敲鼓的同学谈谈,你怎么做的使小鼓特别响?边说边再做给同学们看看。

设问:①请你介绍一下,特别响时鼓面的振动有何特点?怎样让别的同学也能看到鼓面振幅大小,按照你设计的方案再做一次。

②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认为敲鼓时,声音响到什么程度与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小有关学生讨论……③换了声源,上述的结论还成立吗?能否根据表格的内容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活动:……换用二胡可以做同样的实验。

演示实验两次用力大小不同弹同一弦时比较声音响度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大小)振幅:表示振动的幅度它们之间关系:响度大小是由振幅大小决定的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声音不但有大有小,还有高有低,我们称为音调,同学们在讲话时,女同学的音调高,男同学的音调低,物理学中的音调大小,在生活中常用尖细、粗哑来表示,而在音乐中常用音阶来区分。

八年级物理上册1.2乐音的特征教案(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2乐音的特征教案(新版)苏科版

了解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知道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大自然中有很多声音,它们又千差万别,我们可以按特点将之分同样由鼓面振动而发出的声音,但听上去有强有弱,说明声音有强弱之分。

请学生设法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并寻找声音强弱与振幅之间的关系
球且轻触,观察现象。

学生体会:用手轻触喉头,比较耳语和正常说话时手的感觉。

说明:响度还与离声源距离有关,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高有低
调高低,并观察其
动的快慢。

单位:赫兹(赫)

由声源振动频率决定
三。

苏科初中物理八上《1.2 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

苏科初中物理八上《1.2 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

声音的特征课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2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并训练学生学习用物理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规律情感与态度⑴增加典型的演示实验,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声学基础知识兴趣。

(2)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个性化或札记一.上节复习(1).作业部分讲解(2).概念检查.二.讲授新课:为什么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一样呢?启发:声音是丰富多彩的,各种不同乐器演奏时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出它们的声音。

1.音色学生活动:①请两位同学分别用二胡和笛子来演奏同一首歌曲,利用对比来听音。

②四位女同学站在教室后面念一首诗,每人读一句,其它学生听后指出是谁念的。

归纳:我们之所以能听出熟悉的人,熟悉的乐器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叫做音色不同。

介绍古代编钟,音色优美小结:①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②音色是由发声本身决定的③响度、间调和音色的声音的三要素2.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问:上课时,老师一讲话学生就能听得见,是不是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如果需要的话,请你用事实说明。

需要。

可能是因为师生之间的距离太短,声音的速度比较快,所以听不出时间间隔。

举例:雷雨天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回声。

活动:测量声音的速度。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那我们应该如何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呢教学过程个性化或札记选择设计中的最佳实验方案,带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验。

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分好小组(4人一组),安排组长,第一人敲锣、第二人看见动作按秒表,第三人听见锣声喊“停”,同时第二人停表。

第四人处理数据。

试验完成,回到教室。

对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评估,指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大约为340m/s。

3、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1.2《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3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1.2《声音的特征》WORD教案3

二.声音的特征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意义。

使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三要素,懂得响度,音调和音色的物理意义,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通过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运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教学难点有关响度和音调的区别在生活中并不非常明显,但是有本质的区别,用具体的实例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差异,使学生能分辨清楚,未必一定用文字来详缪。

学生处于学习物理的初级阶段,对物理名词的接受有难度,教学中只要求学生“意会”和努力去使用它们,把“理解”名词的任务留待将来。

教学要点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科学探究的理念和流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模仿和使用它。

课型活动性实验探究课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数码投影仪彩色摄像头,鼓,音叉,发音齿轮,锯条片,泡沫塑料橡皮筋,白纸,铁皮铅笔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教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两段音乐,请演奏。

(学生分别演奏)教师:这两段音乐,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教师:我们体会到不同的音乐,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

(方案用于有学生演奏)教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精彩的有声世界里,先请大家一边听录音,一边猜猜是什么声音。

(播放录音)教师:这段录音包含了很多声音,大家还能一一辨别,真不简单。

无论是李玟的歌声,还是公鸡的打鸣,还是发令枪声,它们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都具有声音的一些特征,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吧!(投影:声音的特征)二.新课教学教师:老师也来露一手,(轻轻地敲击)听到了什么?学生:鼓声。

教师:如果要使鼓声更响一些,更响一些,我怎样做就行了?学生:用力就行。

(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教师:你做得很好,我们为了能准确地表达声音更响,就用响度来说明它。

(投影闪现:信息快递——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对比不同力度敲击的结果)教师:为什么用力敲击鼓声会更响?我们一起来猜猜其中的原因?学生:可能是由于用力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比原先大。

1.2声音的特征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

1.2声音的特征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

1.2声音的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第三特征:音色,通过试验探究,了解影响音色的因素。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能估测声速。

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不同。

4.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教育。

教学重点:1.知道声音的三要素,不能区别。

2.学会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教学器材:音响、音乐。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辨别声音(1)(欣赏音乐)播放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音乐。

提问:在这段音乐中用到几种乐器演奏?你能说出他们是什么乐器吗?你是怎么分辨出来的?(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特色)师:这就是声音的第三个特征――音色。

(2)你能举例说明音色是声音的一个特征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2、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1)提问:决定音色的客观因素是什么呢?(2)阅读课文相关。

(3)阅读“生活物理社会”,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教育补充:曾候乙编钟由许多大大小小的钟组成的原因是为了使音域宽广。

3、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1)提问:如果有一架飞机从你头顶飞过,当你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时,你立即抬头向你的头顶看去,能否看到飞机呢?为什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说明了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2)试验设计:如果只用秒表、尺子和人耳作为测量工具,你将怎样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呢?说出你的测量方案。

方法:可利用回声测速介绍什么是回声:当声波碰到一个障碍物(如悬崖)时,它会弹回来,我们会再听到这个声音。

这种反射回来的声音称为回声。

在户外空旷的地方,回声比较模糊,因为声音的震动会向四处散开,能量会散失。

而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如隧道),反射的声音不会跑掉,所以回声很大。

原理:站在离高墙较远的地方(事先测出你到高墙的距离)大声地喊一下,在你喊的同时按下秒表,当你听到自己的回声再按一下秒表,这样一来,你的喊声从你那儿到高墙打了一个来回,你只要把上面说的你跟高墙的距离除以测得的时间的一半,这声音的速度也就出来了(这里要注意的是因为人能分辨出自己的回声的时间间隔要超过0.1秒,声音有传播速度是340米每秒,所以你与墙的距离,至少不得少于17米才行,而且中间还不能有障碍物)。

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音的特征教案4 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音的特征教案4 苏科版

课题:引言
教学目标
知道自然界许多奇妙的物理现象具有规律性
知道物理学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深刻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

学会如何观察物理现象;了解物理探究的一般步骤。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形成“喜欢物理”的情感态度。

让学生学会观察物理现象。

课前准备
演示:大试管、小试管、回形针(2盒)、杯子、水、水槽
分组:烧杯(含水)
PPT课件
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新课引入导语:也许从我们呱呱坠地
开始,
我们就对这个末知的世界
充满了好奇和疑惑。

通过物理学习,同学们将会
解开埋藏于心中
的一个又一个疑团,
在探索的过程中,还会发现
有更多的奥秘等待着大家
去探索。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推开物
理世界的大门!
看、听
物理学的研究范畴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其实都属于物理学所研究
的范畴。

物理学主要包括的
研究范围有:声学、光学、
电磁学、力学、热学、宇宙
天体和微观世界。

观看、体会
试管倒吸为了认识这么多的物理现
象,科学家们进行了很多研
究,科学家和我们普通人有
什么局别呢?大家看看爱
因斯坦是怎么说的。

原来科学家们在处理问题
时比我们更仔细、更注意
看爱因斯坦的谈话内容
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声音是什么》WORD教案4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声音是什么》WORD教案4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上《声音是什么》WORD教案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观看和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明白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能够传播,传播速度不同,但真空不能传声。

(4)明白声音是一种波,声音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看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声音的传播特点。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看能力和初步探究问题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声现象的关注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蕴涵的物理原理。

(2)注意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之间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利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适应,从中感受到物理学习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难点:实验分析说明声音在空气以声波形式传播的。

教学器材学生活动器材:一张纸、一根橡皮筋、笔帽、一杯水、一根细绳、铁丝挂衣架(或钥匙)、课桌。

教师演示器材:音叉、电铃、密闭玻璃罩、抽气机、大水槽、录音机、蜡烛、火柴、视频投影仪。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合作讨论教学过程引入课题(自己打铃)师:同学们,听到这清脆悦耳的铜铃声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听到了哪些声音?(3~4个同学)生:……………师:专门好,让我们再次感受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播放课件)清脆的鸟鸣声、淅沥沥的下雨声、哗啦啦的瀑布声、甜美悠扬的歌声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风声、雨声、流水声倾诉大自然的变化,歌声、笑声、音乐声,描画着人们的欢乐;声音是平凡的,又是奇特的;那么,声音怎么说是什么?带着你的疑问、好奇和体会,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

(播放)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是什么师:声音是如何样产生的呢?(播放)一、声音的产生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如音叉、笔帽等物体来制造声音,两个人一组,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发出的声音多?(学生开始实验、探究、讨论,教师巡视各组的实验情形2分钟)(板书)一、声音的产生师:请同学们停止实验,我们交流一下,刚才你们利用哪些物体发出声音的?生:学生回答并展现(你是如何样做的,做给大伙儿看看,提醒小组合作)①敲击音叉、衣架、烧杯、桌子发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声音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

(2)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了解发声器不同,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了解测量速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声现象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通过具体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通过媒体演示建立相关的物理模型.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具体图象。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和探究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器材
多媒体电脑,收录机(配磁带)鼓,钢尺,梳子,塑料片,发音齿轮,二胡,橡皮筋,碰铃,横笛,竖笛,发令枪和秒表。

课前活动
1、拿一根钢尺(或锯条)把它夹在抽屉的缝隙里,伸出来的部分要长一些,并保持不变,用手指拨动钢尺(或锯条),一次用力拨,一次轻轻拨,对比观察钢尺弯曲的程度,观察钢尺振动的情况,用耳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强弱变化,并把探究结
动幅度哪次变化大?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景,设疑激趣
演示实验:
1.用收录机播放一首歌曲,调节音量旋钮。

2.用收录机分别播放女高音和男低音所唱的同一首歌曲。

学生比较听到的声音。

师:声音的区别在何处?
生:声音的高低不同、响亮程度不同……
师: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形容声音的词语有哪些?
生:响亮、嘹亮、清脆、低沉……
教师总结;
平时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各有其特点,大家所举的词语大多只能反映声音一个方面的特性。

二、新课引入
声音有哪些基本特性?这些特性又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新课教学
(板书)一、声音的特征
发声器在振动发声时,振动的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一)响度的教学
演示实验:
将钢尺的一端固定在桌面上,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使其振动发声,比较所听到的声音。

师:听到的声音有何不同之处?
生:声音的响亮程度、强度……不同
师:发声强(响)的时候,钢尺是如何放置的?
生: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

师;在其振动过程中有何特点?
学生口答:上下振动的幅度比较大。

(板书) (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声音的强弱。

2.振幅:振动的幅度。

师;怎样可使鼓发出的声音响一些?
学生猜想。

并用实践操作进行验证。

生:用力大、用大鼓、用大鼓槌、振动幅度大……
教师引导分析:
不论何种发声器,若无振动,则不能发声,所以,发声器发出声音的强弱应与振动有关。

师;用力大小、鼓槌大小等因素对鼓面的振动有何影响?
生:使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

用力大,振幅大……
师:声音的强弱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
教师总结并板书: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发声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演示实验:
1.将收录机放在距学生不同距离处,播放同样的声音。

学生比较所听到声音的强弱。

2.将收录机放在距学生一定距离处,第一次,直接对学生播放,第二次,在其前面放一纸喇叭,对学生播放同样的声音。

师;声音的响度还与那些因素有关?
生:距离、扩音设备、声音散出去的程度……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并板书。

4影响响度的其他因素;与发声器的距离、声音的分散程度。

(二)音调的教学
演示实验:
1.将硬纸片以同样的力量和速度划过疏密程度不同的梳子。

2.用同一张硬塑料片分别接齿轮数目不同的旋转发音齿轮。

学生观察梳子齿与纸片的振动快慢,并比较听到的声音。

师:1.不同的梳子齿和齿轮片在振动过程中的快慢有何不同?
2.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生:振动快慢不同、粗齿的振动慢、小齿的振动快……
细齿的声音细、尖、高;小齿轮的声音高……
教师补充说明:
声音在这方面的不同,反映了声音的第二个特征。

(板书)(二)、声音的高低
1.音调:声音的高低。

2.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演示实验:
改变二胡弦的松紧,演奏同一首曲子,比较歌曲的调子有何不同。

师:1.弦松的时候调子高,还是弦紧的时候调子高?
2.弦松的时候振动快,还是弦紧的时候振动快?
生:弦紧的时候调子高。

两种答案的都有(弦松的时候振动快)。

学生实践:
用同样大小的力量拨动松紧程度的橡皮筋,学生观察橡皮筋的振
动快慢。

’’
教师说明:’
发声器振动快慢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是不同的:有时高,有时低。

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发声器振动的频率越高,音
调越高。

学生根据实践活动中的现象,比较橡皮筋振动的快慢,并回答音调
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教师补充说明:在物理学中,音调与响度有严格的区分,分别用高
低与大小来形容,而在日常中没有严格区分,甚至有时两者混在一起。

(三)音色的教学
师:你区分乐器或说话人的依据是什么?
生:乐器的种类、结构不同;说话人的语气、声调、习惯不同……
(板书) (三)辨别发声器——音色
多媒体演示:几种乐器发出声波的波形图。

师;不同声波的波形图有何不同?
生:形状不同、高低起伏不同……
教师补充说明;波形图的不同,反映了发声器在振动时的振幅、频率等方面的不同
(板书) (四)、声音的基本特征(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四)知识应用练习:
三个学生分别持碰铃、横笛、竖笛在教室外发出声音,室内的同学分辨发声乐器
(五)声音传播的教学
师:夏天,下雷雨时,看见闪电和听到雷声是不是同时的?
生: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师;从上面的活动和事例来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不需要时间?
生:需要时间。

师:提出学生实践活动目标;粗略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学生实践活动;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操作步骤:
步骤一量出一段300m的距离,一同学站在起点,另一同学站在终点。

步骤二起点处同学打响发令抢,终点处同学看到白烟后按下秒表,听到枪声后停下秒表。

步骤三算出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

师:测量结果说明:在活动中我们所测出只是一个比较粗略的结果,与其真正的速度相比有一定的偏差。

(板书) 二、声音传播的快慢
在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师;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可以传播,在不同种类的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学生举例: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师:在金属中声音传播的最快;在固体中比气体中快,在液体中比
气体中快。

四课堂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补充和评价。

五作业
1.教材书P36第1、6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1、声音的基本特征为、和。

2、人在山崖前喊叫会听到回声。

如果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用
了1.5s,则反射声音的山崖离喊话人米远。

(当时空气温
度为15℃)
3、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

(填“快”或“慢”);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m/s。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真空也能传声
C、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D、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
5、听音乐时,要判断是什么乐器在演奏,依据的是(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色
C、声音的音调
D、音乐的节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