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之“气”
浅析先秦诸子关于“气”的审美思想
据原哈佛燕京学社所编 《 孟子引得》 统计共有 1 次∞ 而且所在章 目相 当集 中,除 《 9 , 告子上》 第八章 的两 次 “ 夜气 ” ,以及 《 尽心上》 第 三 十六章的一次 “ 居移气”之外 ,其余都 集中在 《 公孙丑上》 第二章 ,提出了 “ 守气 ” “ 、 浩然 之气”等。因为这一章主要谈 的是知 言和养气 问题 ,所以又称为 “ 知言养气章” :
收稿 日期 :2 1 —1 0 1 0—1 7
蹶者趋者 ,是气也 ,而反动其心。 ( 孟子 ・ ” 《 公
作者 简介 : 黄婷 ,女 , 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 中国古典美学 。
5 9
21 0 1年第 6 ( 期 总第 4 9期)
广州广播 电视大学学报
V I1 06 o 1N . .
日: “ 问夫 子之 不动 心 与告 子之 不 动 心 , 敢
气论思想 的萌芽 和形 成是在先 秦时期 ,其 发展和完善 的过程贯穿 了整个 中国古典哲学史
和美学史 ,至明清 时期 才达到 了 比较 成熟 的理 论形态 。第一个将 “ ”纳入哲学范畴 的可以 气 追 溯到 老子 :“ 生 一 ,一 生二 ,二 生 三 ,三生 道 万物。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 《 ”( 老子
黄 婷
( 南师 范大学 文学院 ,广 东 广 州 50 0 ) 华 106
摘 要:“ 气”是 中国古代哲 学、美学的重要 范畴之一 ,关于 “ 气”的思想历 史悠久、内蕴丰 富 ,贯穿于中国绵延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 中,对 中国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以至于有的学
者将 中国传统文化称为 “ 气文化 ”或 “ 气感文化” 。本文拟将先秦诸子 关于 “ 气” 的审美思想及其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于丹《庄子心得》完整版
于丹《庄子心得》完整版于丹《庄子》心得之《庄子何其人》第一集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
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内容简介: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
庄子留给我们的,是他那些充满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
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
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
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金圣叹批六才子书,第一个就是《南华经》庄子,这样的一个人,嬉笑怒骂,可以说上穷碧落下黄泉,骂尽天下英雄,但是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
我们也知道,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
庄子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这一切一切。
庄子这个人可以说在一个乱世之中,他从天地大道,直到人间名利生死,看破的、穿越的这一切一切了然于心,留到今天《庄子》这本书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那么,在庄子的这部书里面我们能看到的是什么呢?其实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之比较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之比较作者:王金,周威豪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9期王金周威豪[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济南250300]摘要:从现代语境出发,庄子的“逍遥”就是现代的“自由”,这种“自由”与“气”息息相关,形成了庄子哲学中的“自由之气”。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有三个层面的比较:在发源的层面上,“浩然之气”生于内,“自由之气”中“有所待”的“自由之气”生于外,“无所待”的自由之气生于内;在充实的层面上,“浩然之气”充实于“内”,“自由之气”中“有所待”的“自由之气”充实于外,“无所待”的“自由之气”充实于内;在功用层面上,“浩然之气”所导向的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关系意义上的和谐,“自由之气”所导向的是肉体或精神层面的超脱境界。
关键词:孟子庄子逍遥自由浩然之气孟子和庄子在其著作中都谈到了“气”,孟子讲求的是“浩然之气”,庄子讲求的是一种“自由之气”,这二者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实际功用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中通过对告子“不动心”观点的看法,引出了养浩然之气的主张。
告子认为:“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孟子认为:“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由此可见,孟子认为思想意志是意气感情的主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体现了意气感情对于思想意志的反作用。
在下文中,孟子对言辞与“志”的关系做出了阐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孟子认为“志”是言辞的来源,而“气”反动其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言辞,从而引出了“养浩然之气”的主张。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庄子》二则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本文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北冥有鱼》是《庄子·逍遥游》的开头部分,描绘了一幅巨鲲变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其中瑰丽雄奇的浪漫想象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影响巨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讲述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的一场有趣的小辩论,风格轻松而富有意趣。
参考资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逍遥游》《秋水》《惠子相梁》作品原文《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作品注释北冥有鱼1、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
“北冥”,北海。
下文“南冥”,指南海。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表推测。
3、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4、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5、垂:同“陲”,边际。
6、海运:海动。
古有“六月海动”之说。
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
7、徙:迁移。
8、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9、《齐谐》:书名。
《庄子》的“气”论
元论冶的解释却值得商榷遥 叶庄子曳反对是非判断袁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袁
中图分类号院B223.5/I206.2
文献标识码院粤
文章编号院圆园怨缘原猿苑苑员渊圆园员8冤园1原园园20原园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尧叶庄子曳之前野气冶的概况
野气冶是叶庄子曳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哲学 概念袁此概念非叶庄子曳首创遥 早在西周时期袁就已 经出现了野气冶的概念袁但它表示的是存在于天地 间的一种极细微的物质袁并未达到哲学高度遥 如 叶国语曳 中记载了伯阳父论地震的一段话院野周将 亡矣浴 夫天地之气袁不失其序曰若过其序袁民乱之 也遥 阳伏而不能出袁 阴迫而不能蒸袁 于是有地 震遥 冶 譹訛此间的野气冶指的是存在于天地间的细微 物质遥 野气冶的本义是指天地间的一种具体物质袁 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哲学概念遥
叶庄子曳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野气冶作了进一步 的抽象概括袁并使之系统化和理论化袁使野气冶的 理论逐步完整而清晰遥 野气论冶是叶庄子曳思想体系 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袁叶庄子窑人间世曳称院 野气也者袁虚而待物者也遥 唯道集虚袁虚者袁心斋 也遥 冶野气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野虚冶袁也正因为 野虚冶袁方能接纳万物遥 在叶庄子曳看来袁野气冶是一种 弥漫于宇宙的普遍存在袁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 要素之一袁是一个比较接近于野道冶的哲学概念遥
的耶生爷不应胶滞的理解为耶产生爷或者耶生育爷袁而 应将耶生爷前面的事物作为耶生爷之后事物的前提 来 理 解 袁 如 耶 和 气 生 财 爷袁 即 应 理 解 为 耶 和 气 爷 是 耶财爷产生的前提遥 冶 譻訛因而袁叶老子曳第四十二章表 明野道冶是世间万物的终极本原袁野道冶并不直接产 生万物袁但万物的产生都以之为前提遥
野气冶具有野有形而无形冶的双重特征袁使得它能够起到野上通于道冶尧野下达于物冶的枢纽作用遥 同时袁叶老子曳的
《老子》与《庄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
老子与庄子: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介绍《老子》和《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主要代表了道家思想。
本文将对这两部重要著作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在道家思想中的不同观点和相似之处。
老子《老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作者为老子。
该书主要围绕“道”展开论述,认为无为而治、追随自然是达到真正境界的关键。
1.道的概念:老子赞美道,将其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
他认为道是一种无形、无名、无爱好的存在,是超越世俗规范和价值判断的统一力量。
2.无为而治:老子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追随内心,并避免过于干涉事物发展的行为。
通过“不争”、“无欲”、“柔弱胜刚强”的态度来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成长。
3.反传统:老子批评功利主义、权力欲望和社会规范的价值,主张达到无知之境,超越对世界的认知。
庄子《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作者为庄子。
该书展示了庄子对于乐观豁达心态和思考人生与宇宙关系的独特见解。
1.自由平等:庄子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方式,他反对社会规范和束缚。
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别。
2.混元一气:庄子使用许多寓言形式来阐述他的思想。
他通过描述混沌、蝴蝶梦或者大鹏展翅等意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相辅相成、一体共存的观点。
3.空灵诗意:庄子的写作风格以诗意而闻名,他通过富有哲理和幽默感的语言来表达道家思想。
其中包括修身养性、超越名利、追求内心自由与坦然等内容。
比较虽然《老子》和《庄子》都代表了道家思想,但两者在某些观点上存在明显差异:1.对待社会:《老子》强调无为而治,追求个体的内心宁静。
而《庄子》则更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社会不公平的关注。
2.写作风格:《老子》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突出了道家清淡无为的特点;而《庄子》使用寓言形式,诗意盎然,表达一种旷达世界观。
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老子》和《庄子》在许多方面也有相似之处:1.都强调顺应自然的原则: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都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的指引。
《庄子》读书心得感想五篇
《庄子》读书心得感想五篇庄子提倡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于丹老师讲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庄子》读书心得感想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庄子》读书心得感想一经典书籍需要慢慢地读,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
初读《庄子》时,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还让心态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泽。
我决定沉下心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
一天只读那么两三页,三十三个章节,共四百多页,分付几个月时间。
这期间里,多写读书笔记,加深认识和记忆。
这两天我读的只是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
了解到庄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遥地逃开名利的束缚,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荡在宇宙天地间。
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较之老子,更加热衷于无所羁绊的自由。
他可以做到无视世俗的一切偏见或者只是意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世人如何赞誉还是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个性的坚持。
这一点真的很难得。
一个人生活于世,就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能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或者不过是傀儡。
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比如功业、名利等,要活得洒脱、坦荡与无比自由。
庄子的逍遥的人生价值观,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极避世,不值得赞同。
但我们要承认的是,人各有志,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积极追求建功立业扬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
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极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难的人生。
庄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庄子思想诞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庄子睿智、豁达、富有远见卓识的个性,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庄子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年如新,正因为它能够引起广大人们的共鸣。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热爱自由、无所顾忌的品性,只不过是有的由于种.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被社会规范、人生准则、忠于名利等东西所掩盖。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言阅读选择题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一句出自《庄子》的名言。
其意思是说,我们要善于培养自己内心的宽广和高远,保持内心的纯洁和清明。
这句话深刻诠释了人们心灵修养的重要性,同时也蕴含着对于内心世界的重要关怀。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文言名言的含义,以及它对于当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
一、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解读《庄子》所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对于人们修养内心的一种重要倡导。
其中,“浩然”一词包含了宽广和高远的意思,指的是个人内心的宽阔和远大。
而“气”则是指人的心灵、精神和作为个体的根本力量。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气”被看做是人的精神和个性的象征,是人的道德素质和品德的体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要善于培养自己内心的高尚品德和远大抱负,要善于保持内心的宽广和高远,不被外界的世俗之气所污染。
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在当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许多人在追求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的忽略了对内心世界的培养和保护。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名言对当代社会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它告诫人们要重视内心的培养。
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社交场合,人们都应该保持内心的高尚品质和纯洁思想,不被外界的世俗之气所侵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要真诚友善,不要被功利和私欲所驱使。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清明,不被社会的浮躁和功利所动摇。
它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宽广和高远。
在现代社会,许多人过于注重眼前的得失,只顾个人利益而忽略了对内心世界的把握和培养。
然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告诉我们,不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困难,都要保持内心的宽大和胸怀,坚持对人生和世界的远大理想和愿景,不被眼前的得失所左右。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走得更加坚定和深远,不被失败和困境所击倒。
它鼓励人们要珍惜内心的深藏之气。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所左右,忽略了对内心深藏之气的培养和保护。
浅析庄子的处世之道
浅析庄子的处世之道摘要:处世之道,自古有之,但人与人之间的处世之道却不尽相同,古人与今人的也不尽相同。
本文就从庄子的逍遥境界﹑养生之道以及他的政治观念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庄子的处世之道。
庄子的处世之道,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它对现代人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处世;逍遥;养生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与人相处。
处世之道就是指个人在社会之中活动时,对待社会世俗生活的态度与方法,也就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所持有的态度与方法。
善处世者,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常能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澹然自安,欣欣自乐。
正《礼记·中庸》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者是。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在洞察社会现实后表现出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个人的独特的态度与看法。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曾经做过宋国管理漆园的小官吏,最终被罢免。
为了生活,他以打草鞋为业,但经常入不敷出,甚至靠借贷度日。
再加上当时诸侯纷争,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周朝已经名存实亡,庄子感同身受。
面对举步维艰的生活处境和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庄子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同流合污,而是使自己呈“无用”状态,通过“无用”来保全自己,再图“大用”。
从而形成了庄子既顺应这个社会,又追求精神逍遥的处世之道。
庄子的这种独特的处世之道在《庄子》一书中是通过他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形象体现出来的。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与世无争的养生之道﹑自然无为的政治观念。
一﹑自由的逍遥境界庄子一生都在追求至道,返璞归真,鄙视功名利禄,以求得自身的逍遥。
庄子的自由境界在《逍遥游》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文中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比地面急速而飞的蜩、鸠以及腾跃于蓬蒿之间自鸣得意的小麻雀豪迈得多,有抱负得多;御风而行的列子比与世无争的宋荣子淡泊名利得多,但庄子还不满足于大鹏与列子“有所待”,追求“无待”、“逍遥”,做“现世”的超越者,庄子幻想摆脱一切限制,做到无待无己。
从“听之以心”到“听之以气”——论《庄子》“凝神”的审美心理内涵朱
【哲学与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22年6月(第6期,总第302期)Jun.,2022(No.6,General No.302)收稿日期:2021-08-21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规划重点项目(2018GA036);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ZX106);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17wdjd00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1CZX066)作者简介:朱炜(1982-),湖北广水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美学。
从“听之以心”到“听之以气”———论《庄子》“凝神”的审美心理内涵朱炜1,2(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十堰442002)摘要:“凝神”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源自《庄子》的“凝于神(疑神)”和“神凝”。
“气”是理解“凝神”的关键所在,庄子的“气”具有身体面向,“气”不仅充实身体,而且人的精神或心灵活动依靠“气”来承载和实现。
“听之以气”揭示了“身(体)”“心”“神”与“气”的内在关系。
由于“气”的内充作用,人能够通过听“气”实现体“道”,从而到达“虚”的境界,即应目、会心、畅神。
从审美发生的过程来看,“凝神”即“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本质是气聚而神定,体内阴阳二气达到平衡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不仅仅只是一种修道的功夫,而且还蕴含着重要的审美心理意义。
在内,“凝神”强调从专心经由净心到忘心的心理过程;在外,“凝神”实际上是由心静而心空,由心空而心游的一种审美高峰体验。
关键词:庄子;气;凝神;心;审美心理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2)06-0023-08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人们的意识常常会被书中美好的文字、画中美丽的图案、电影中美好的场景瞬间霸占,人们聚精会神地欣赏它、领悟它,以至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事物,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这便是审美活动中“凝神”状态。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道家作为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流派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庄子哲学非常大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两大流派当推儒家和道家,虽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推崇当时的“理性主义”,但是道家德美学思想和儒家的美学思想是有巨大的区别的,的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但是,儒和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是“性无为而不能自美”;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1】。
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行为都显示出超然物外与众不同的特色,《庄子》一书,就是其独特人格和思想的集中展现,在其书中,突出显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即自然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由之美。
庄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庄子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一、自然之美的体现庄子的美学思想里面,最突出强调和推崇的既为自然之美,遵循自然也是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一种方式,正如其在《齐物论》中所提出的“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在《逍遥游》中有一段话突出了展现了庄子的自然的真谛:“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然而自然者”。
在庄子看来自然之美就是“自然而然”,要去除人为的雕琢,还其本真,才是真实的美,人应该追求一种本真心性的还原。
庄子一书,处处可以显示出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美,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境界,希望能够达到那种“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境界,这也正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要集中表示的思想,即去除人为地束缚,遨游于天地自然之间。
自然之美也就是追求一种天性之美,追求“真”,自然之美和“真”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就如昆德拉所说的一样,一切真的东西就是美的,在《秋水》中,“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向往逍遥、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之重聘,一生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后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富足。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虚构奇特,语言富有诗意、运用自如,论辩方式灵活多变,并且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善于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庄子的思想。
一.天道无为的哲学观庄子认为道是先天也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同时,庄子也极其羡慕大自然的生命的自由——一种自然的自由,不因人为因素的自由。
故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自然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由在俗世间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人只有做到“不要用人为去摧毁天性,不要用人事去推翻命运,不要为追逐名利而丢掉性命”,否则让尘世太多的杂物扰乱心智,人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也就无法得到自由。
另外,庄子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思想。
从处世智慧上来说,人们要客观面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知其无可奈何”,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面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强作妄为,如此往往能得自在人生。
如何理解“不可奈何之事”是“命定之事”?庄子所谓的“不可奈何”,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尽管不能随便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遇到不可奈何之事,将其视为“命定之事”,不会高估,也不会轻易小看自己,能够客观看待万事万物之区别,也能客观看待自己,继而能客观接受自己“无可奈何之事”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而是“真的无可奈何”。
二.无为的政治观庄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但两者又有差异,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把老子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从老子的社会性天下发展成个人独立思想。
浅析《庄子》寓言中南北方位的内涵
浅析《庄子》寓言中南北方位的内涵《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著的一本重要的哲学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这些寓言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向读者展示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并且寓言中南北方位的描述也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在《庄子》的寓言中,南北方位往往象征着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思维模式。
南方往往代表着阳刚之气,象征着积极向上、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
南方的寓言往往描述了勇敢、坚毅、奋发向前的形象,譬如《南华经》中的寓言“尧舜若所遭盖同车之轮”。
这个寓言讲述了尧、舜两位伟大的帝王,他们表现出了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南方阳刚之气的具体体现。
而北方往往象征着阴柔之气,代表着柔和谦逊、退让让步的精神状态。
北方的寓言往往描述了智慧、谦虚、柔韧的形象,譬如《抱朴子》中的寓言“乌鸟无所逃,孔鼠无所容”。
这个寓言讲述了一个鸟从天上飞到地上,结果遇到了一个老鼠,老鼠誓死不肯让它通过,结果鸟儿折了翅膀。
这个寓言告诉人们要保持谦虚、柔韧的心态,不要过于自大,以免自毁前程,是北方阴柔之气的具体表现。
南北方位在《庄子》的寓言中所表达的不仅仅是阳刚与阴柔之间的对立关系,更是人们对于生活和处世之道的不同理解。
南方的阳刚之气强调了人类的主动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推崇力求上进、奋发向前的人生态度。
而北方的阴柔之气则强调了人类的柔和谦逊,主张退让让步、保持谦虚的人生态度。
庄子通过南北方位的寓言,告诉人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应当既有南方阳刚之气的积极进取态度,又要有北方阴柔之气的柔和谦虚的心态。
阳刚应合阴柔,柔和谦虚则可致刚强。
只有做到南方和北方的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均衡。
庄子的气化论
庄子的气化论
《庄子的气化论》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探讨了事物的生成与变化。
庄子认为,万物皆由气化而来,气是天地之间的力量,可以促成事物的产生和变化。
他提出了“大象无形,气化为形”的观点,认为万物在无形状态下存在,只有经过气的作用,才能转化为具体的形态。
比如,水在无形状态下是气,只有在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后,才能凝结为水。
庄子的气化论还涉及到宇宙中的阴阳、五行等概念。
他认为,阴阳是天地之气的两种相对状态,相互转化才能维持宇宙的平衡;五行则是物质世界中的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也会导致事物的变化。
通过研究庄子的气化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哲学思想,认识到事物的生成与变化是由自然规律所决定的。
同时,也可以借鉴庄子的观点,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道。
- 1 -。
《庄子》读书心得合集15篇
《庄子》读书心得合集15篇《庄子》读书心得1庄子认为遇事应该沉住气,心平气和的自然处之,切莫心浮气躁,这才是有智慧的人。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
打断他的是将军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听到。
但他渐渐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将军站在旁边,迫不及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秘密?”老僧说道,“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沾满污泥,头发蓬乱,胡须肮脏,剑上铁锈斑斑,一看就没有好好保管。
你这等丑陋的家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个小丑,你还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将军狠狠地骂了一句。
“刷”地拔出剑来,举到老僧头上。
他满脸血红,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头。
利剑刚要落下,老僧忽然轻轻的说道:“这就是地狱。
”霎时间,将军惊愕不已,肃然起敬,对这个敢以生命来教导他的老僧充满怜悯和爱意。
他的剑停在半空,他的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这就是天堂。
”老僧说道。
老僧确实能沉得住气,在自己生命遇到危险时,依然能够平静的面对,所以,他制服了那个不可一世的将军。
试想一下,如果老僧沉不住气,与将军争执起来,或者对其不屑一顾,其结果会是怎样呢?庄子说:“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因为只有看透别人的内心,才最有针对性的攻其心,而被人看透内心则比被别人抓住命根子还要可怕,还要恐怖,犹如被抓住牛鼻子一样陷入被动,只能听命于人,受制于人了。
这正如喝酒,真醉和假醉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相异的两种人。
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
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
所以,绝顶聪明的人不喜欢显露自己的聪明,以免让别人窥视到自己的真实意图;相反,他们更多时候是卖杀装憨,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让别人看透内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庄子》之“气”
作者:陈秋邑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7期
摘要“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气”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庄子的气论思想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庄子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意涵。
首先,他认为“气”是产生万物的源泉,对认识世界有重要意义;同时,他又从“气”出发,看透生死,活着就要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
庄子主张得“道”,并且把“道”与万物联系起来,给人们指出修身养性的方法,如“心斋”“坐忘”等,可以使人达到逍遥的境界。
关键词庄子气道万物生死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出现。
最初它是对自然事物的解释,如《子夏易传》中载:“阳气生物始见于田也,稼者可以乘其时也。
”这可以看作是气分阴阳的雏形。
《国语》中有:“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这是伯阳父论地震的一段话,当时人们用“气”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认为地震是天地之气失序造成的。
这是一些较早的关于“气”的论述。
庄子作为道家学说的弘扬者,他不仅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吸收了前哲在“气”方面的认识,而且对其进行发挥、发展,把“气”作为联系“道”与万物的纽带,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关于“气”的理论。
可以说,“到庄子之后才出现气化论来作为道和万物之间的承接物”。
下面试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庄子》之“气”。
1“气”:生命的源泉
“气”是《庄子》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庄子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气”在《庄子》一书中一共出现了43次,其中单独出现17次,作为复合词出现26次,另外还以“阴阳”表“气”的方式出现20次,以“一”表“气”的方式出现13次。
综观这些关于“气”的论述,首先可以看到庄子认为万物由气而生。
比如:“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庄子?至乐》)在这里,气产生于芒芴之间,继而有形有生,产生了万物。
当然自然万物中也包括人,庄子就曾着重指出气也是人的生命本源:“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庄
子·秋水》)。
人与其他动植物不同,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气也可以表现、调节人的内心。
比如:“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
”(《庄子?盗跖》)这里用孔子的“不能出气”表现了他的学说被盗跖批判后的沮丧心理。
总之,气对于万物是十分重要的。
2“气”:联系“道”与万物的纽带
《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并且对“道”进行了解释与概括。
可以说,老子的思想就是在求道、问道。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庄子继承了道家学说的思想,在《大宗师》中,他认为“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从中可以看出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他们都认为道是高深杳远无所不能的。
然而庄子又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使道的内涵又发展了一层。
在老子的眼中,道至高无上,超乎自然万物,令人难以企及。
而庄子的道似乎揭下了那层神秘的面纱。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道)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意即光明产生于幽暗,有形生于无形,精神诞生于道,形体最初是从精气中萌生的,万物则是以各种形态相互变化而生的。
可见这里的道与自然万物联系起来,这中间的介质就是“气”。
庄子把气作为联系道与万物的纽带是有渊源的。
因为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源泉,而《大宗师》所谓“道有情有信……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道出了“道”与“气”的关系:伏羲氏得到道可以调和“气母”,即道可以支配气,可见道与气并不是同位的概念,在气背后还有一个道;万物虽然有气,但是得到道却是近乎不可能的,那么用气来联系道与自然万物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庄子》一书中有大量关于“道”的论述。
如《庄子?齐物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无一。
”又《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再如:《德充符》:“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道可以无为无不为,有了道就可以成为“无待”的“至人”。
而且从“道”的角度来看,一切的小草和大柱,丑女和美女,以及奇形怪状的东西都可以相通而没有差别。
正如《庄子?知北游》所谓: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可以说有道就有气,正如“伏羲氏得之,可以袭气母”。
道可以通过调和元气来调和万物,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气进而找到道。
虽然道很难企及,但是正因为这样才值得去追求。
在庄子看来,象罔有道、浑沌有道,但是象罔和浑沌的境界,常人是很难达到的,当“忘汝神气,堕汝形骸”时,大概才走在了通向道的路上。
3《庄子》之“气”中体现的生死观
生死是哲人们必然要苦苦思索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老子那里有“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之孰病?”的贵生思想,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身,
又况他物乎?”(《庄子·让王》)虽然天下社稷是很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因天下而损害自身,可见在庄子眼中人的生存更重要。
综观《庄子》一书,有很多篇幅都是讲生死的,如《养生主》、《至乐》、《达生》等。
而且在《养生主》、《达生》中,庄子不惜用大量笔墨讲养生之道,这不难看出他对生命的重视。
在庄子笔下有“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和寿命极长的彭祖,也许可以看出庄子对生存的向往,这都体现了庄子的贵生思想。
庄子贵生,然而他并不畏死,在庄子看来,死亡是很自然的事。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达生》),而且“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知北游》)。
人的生存不能逃避,死亡同样也不能阻止,并且生与死是相互转化的,有生必定有死,而死又是另一种形式的生。
庄子不畏死的思想大概是从其万物产生的道理中得到启示的。
他认为生命来源于“气”,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从这一角度看,生死就是很自然的了,不必强求生,当然也就不必畏惧死亡了。
当庄子看清生死之后,他就想到了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的问题。
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到了寿命极长的冥灵、大椿和彭祖,然而他们的生存状态并不是真正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这样的生存意义不会很大。
而庄子追求的则是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那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厌恶官场生活,崇尚无为,他宁可“曳尾于途中”,也不愿涉足政坛。
在精神方面,他追求“道”,通过“心斋”、“坐忘”等方法摒弃一切世俗杂念,净化思想,达到至道的境界。
这部汪洋恣肆的《庄子》,正体现着庄子对“无为无不为”的至道的孜孜以求。
4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对庄子的气论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庄子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发展,对中国气论的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思想蕴含丰富,从人的产生到人的认知都有分析和阐述。
尤为重要的是,他并未局限于对表层问题的思索,而是从“气”出发,追求“道”,主张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庄子的心灵像气一样灵虚飘动,达到了“无为无不为”的至道境界。
参考文献
[1] 黄柏青.庄子的气论及其哲学意义[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 黄柏青,朱登武.庄子的气论及其哲学、美学意义[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2).
[3] 管曙光.诸子集成[M].长春出版社,1999.
[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 [日]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气的思想[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6] 姚汉荣,孙小力,林建福.庄子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 徐洪兴.孟子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
[9] 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 刁生虎.庄子的生存哲学[M].中国传媒出版社,2007.
[11] 支成伟.庄子校释[M].中国书店出版社,1988.
[12] 管斌.〈庄子〉中“气”的美学内涵[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3).
[13] 牛伟.中国哲学的“气”与“情”[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1).
[14] 陈永杰.〈庄子〉之“气”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15] 路红梅.论先秦至汉初“气”范畴的演变[J].殷都学刊,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