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解析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主要有五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2)洋务企业尽管存在种种弊端,未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中有曲折,最终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下陷入绝境。
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了历史前进的一种方向,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4)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
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5)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
(6)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课题二十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1)原因前提条件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重要因素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历史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内部根源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2)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特点全国各地解体的速度不一致,东南沿海地区①自然经济的解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0版高考历史课时检测(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课时检测(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课时检测(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徐州一中检测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外部原因是A.近代工业的发展B.社会思想的解放C.政治运动的影响D.近代西方的影响解析选D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晚清上海社会生活等变化非常快,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外部因素是近代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故D项正确;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思想的解放、政治运动的影响等都属于内部因素,故A、B、C三项错误。
2.2019·南京调研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解析选 C 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表明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这是风气开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
3.2019·江苏名校一模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社会的发展进步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落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解析选A 材料大意为女鞋制造非常精致,但奈何大多数女子的脚都是弓形。
庚子年过了之后依旧是这样,什么时候强迫改变颓败的风气这反映了妇女缠足观念根深蒂固,以及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这种传统观念在现实中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速递1.(2019.4·浙江高考·12)观察右侧两图(绘制时间: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在20世纪上半叶仍旧流行,故①正确;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身体曲线,故②错误;根据图片信息不能体现两人的身份地位高低,故③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女性服饰开始合适身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2.(2019·江苏高考·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女子缠足在当时仍然是普遍现象,故C项正确;“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表明脚带畅销,不是无人问津,故A项错误;《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B项错误;民国之后废止缠足才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与题干清末不符,故D项错误。
3.(2019.4·浙江高考·16)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从“马拉火车”到“行行复行行”,反映的是近现代交通的发展,故①错误;根据材料“马拉火车”、“磁悬浮列车”、“行行复行行”,交通的变化,折射的是民众出行的便捷,故②正确;交通不是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③错误;交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八单元
第26讲
真题体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9-
图示解史“膝盖的平等”:近代以来礼节的变迁
第八单元
第26讲
真题体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0-
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礼节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 跪拜礼(图1)—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2)—1922年的握手礼(图3),这 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也反映了中国社 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第八单元
第26讲
真题体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8-
④社会习俗
地 区 戊戌变 法时期 辛亥革 命前后 民国 时期 农村 变 迁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 姻制度 “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婚 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第八单元
第26讲
真题体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6-
2.通信工具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始出现无线电台和无线电报局。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中国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 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互联网: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等。
第八单元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考点规范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新人教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有中国近代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
”意即: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
从文明史观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东西方文明的冲突B.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C.西餐已经普遍盛行D.近代中国饮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之所以在寿宴上反对西餐是因为“刀叉”的使用影响了寿宴喜庆的氛围,因为“刀叉”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喜庆”的文化相矛盾,材料中的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东西方文化、文明的冲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西方饮食的抵制,只是说在寿宴上不喜欢用西餐中的“刀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西餐普遍流行,故C项错误;中国人不喜欢在寿宴上用“刀叉”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本质上是中西文明的冲突,故D项错误。
2.下图框内所述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
材料说明( )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可知该现象出现于中华民国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互换约指”“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可知青年男女都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故B项错误;材料中“宣读婚约”“携手同归”“主动离婚者中妇女占近半数”等婚姻习俗,体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故C项正确;宣传民主科学思潮出现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时间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3.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千克,2002年降至78.5千克。
这表明( )A.自然灾害致使粮食产量下降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答案: C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发生过大面积、持续性的自然灾害,所以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与自然灾害无关,故A项错误;1982年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粮食产量连年增加,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样化转变,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这与题干中“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不符,故D项错误。
2020年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模块2 专题7 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1)近代: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4)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二、饮食文化变化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历史悠久: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
(2)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在我国影响最大,被统称为四大菜系。
(3)特色鲜明: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的影响。
到了清朝末年,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鲜明。
2.西餐的传入(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也随之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2)与中餐的区别:在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和礼节要求等方面,两者有着明显区别。
(3)对中国饮食的影响:①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中国百姓的饭桌。
②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③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变化1.传统建筑(1)概况: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同,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它们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代表: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普通居民的住房都是以四合独院为主。
2.西式住房的传入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租界建筑的典型特征。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用版)练习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用版)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中提到“教育工作应该为战争与进行广泛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教育服务观点出发,教育为着战争……用教育工作帮助战争的动员”。
这种教育( )A.具有泛政治化倾向B.走群众路线C.具有全盘苏化倾向D.服务抗日战争2.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3.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 )A.粮票→股票B.大人→先生C.法币→人民币D.臣民→公民4.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5.李鸿章曾发出如此的赞叹:“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能得声。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他所赞叹的发明是( )A.火车B.电话C.电报D.轮船6.1877年《申报》专栏《津门纪略》记载说:“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来面目。
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
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
”这一描述实际上反映了( )A.作者对女子出外做工持反对态度B.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传统道德的崩溃C.《申报》以宣传传统思想为宗旨D.近代城市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7.下面是1895~②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发展③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这是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曹先生与徐小姐在剧院看电影B.张小姐基本上是乘坐电车上班C.谭先生积极收集全国各地的战况D.夏太太在家收看上海电视台的节目9.如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出版业的发展B.广告业的进步C.婚姻礼俗之变迁D.世界文明之演进10.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 )A.崇尚自主自由B.受政局变动影响较大C.保守思想占主流D.淡化了门第观念11.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5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后限时集训(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某某模拟)民国建立,强调服制的“整齐划一”,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
这一举措( )A.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B.增强了传统服饰的西化色彩C.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D.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C[据材料“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可知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不符合题意,故A 项错误;据材料“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可知,传统服饰和西式服饰并存,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而不是传统服饰的西化,故B项错误,C项正确;仅从服装变化上无法说明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故D项错误。
]2.(2018·某某某某九中高三阶段测试)辛亥革命之后,一些知识女性认为“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
她们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的女权运动。
这些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 )A.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觉醒B.某某与科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C.观念逐步深入人心D.女性参政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C[题干材料信息“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的女权运动”体现了观念已经影响到女性群体,反映出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所以C项正确;题干材料所述现象是在女性自主意识觉醒之后才出现的,所以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某某与科学的思想,所以B 项错误;D项“社会普遍认同”不符合史实,排除。
]3.1912年,孙某某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
1928年后某某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讲)-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知识点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归纳总结】“一、二、三、四”归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的进步(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
(3)电话: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4)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知识点三、大众传媒的变迁1.报刊业走向繁荣(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2)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4)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刷题本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刷题本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根据美国研究机构发布的《2011年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用户花在各媒体上面的时间份额和各媒体获得的广告费份额情况如下表,这反映出()A.网络的广告影响被低估B.用户最喜欢纸质媒体广告C.电视广告的性价比最高D.网购成为零售业发展趋势2.《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3.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均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其中,集中组织修建叙(宜宾)昆、滇缅、湘黔、黔桂等铁路;兴建川湘、湘黔、川黔、汉渝、兰(兰州)新、川滇等公路的中国政府是( )A.晚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重庆国民政府4.在南京,1912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注意到:“(浙军)带着剪刀作为武器在南京各街道上游行,剪掉所有那些仍然蓄发的中国人的辫子。
……南京人民对浙军的暴行感到非常愤恨。
”同期,在成都、长沙、昆明等地,也因军队强制剪辫而引发了民众恐慌,甚至发生了血案。
再次一级的城市及乡村,没有革命军的强迫,剪辫者更少。
”材料主要想说明()A.政治革命导致社会习俗迅速改变B.临时政府不关心民众C.社会革命比上层政治革命更困难D.临时政府不尊重人权5.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6.中国古代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却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B.近代女权意识逐渐增强C.社会生活日趋现代时尚D.封建正统思想已经瓦解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二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2019·广东百校联考)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
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
材料可用来说明()A.国人仍有浓厚的封建思想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D.民主政治是社会发展潮流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大多数国民会赞成恢复帝制、垂辫缠足、复科举等,说明国民的思想仍然深受封建思想影响,A项正确。
2.1905年3月,某学者在其母亲病逝后,在《大公报》上刊登《哀启》,声明:凡参加追悼会的同仁,只收诗文、联句或花圈花牌;拒绝接收纸箱扎彩、银钱洋圆等物。
这反映出()A.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B.民国成立冲击旧思想观念C.新式青年抛弃纲常礼教D.现代文明影响了传统习俗解析:选D材料仅为某一学者的声明,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先进习俗取代了落后习俗,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丧葬礼仪也属于纲常礼教的内容,“抛弃”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该学者倡导现代文明的习俗,故D项正确。
3.1905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
”这首歌谣反映了()A.通讯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B.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C.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D.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解析:选B通讯工具与材料中“火轮”“铁路”“行路”不符,故A项错误;交通工具与材料中“火轮”“铁路”“从今不歌行路难”相符,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材料中“1905 年”不可能得到完全解决,故D项错误。
4.(2019·肇庆一模)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云:“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
统编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后限时集训北师大版
课后限时集训(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吉林联考)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
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大门的武器是( )A.坚船利炮B.洋纱洋布C.自由平等观念D.欧洲风俗习惯B [坚船利炮是打开中国近代国门的武器,故A项错误;“武器”可以理解为途径和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外国洋纱洋布等商品输入,传统的男耕女织模式瓦解,妇女为了生计走出家门,故B项正确;自由平等的观念和欧洲风俗习惯是传播的内容,而不是“武器”,故C、D两项错误。
]2.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C [材料侧重介绍西餐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但其影响仍局限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故A、B两项错误;西餐在通商口岸和部分大城市出现,报刊加以宣传,“华人间亦往食焉”,说明西餐受到部分上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西餐馆的出现不能说明已经取代中国饮食习俗,故D项错误。
]3.下图为近代《图画日报》上刊载的《上海社会之现象·妇女亦乘脚踏车之敏捷》的图文报道。
该报道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50年代B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妇女着旗袍骑自行车郊游”反映了服饰和交通工具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的进步,这些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辛亥革命后,故B项正确。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解析)
山西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8河北沧州质检)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
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
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 )A.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B.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C.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答案 A 材料中“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表明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为“民国成立之前”的史实,故B项错误;C项所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故D项错误。
2.(2019山西大同模拟)《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 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
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80年到1907年,《万国公报》上发表的禁止女子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逐渐增多。
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选D项。
1873年的《昭文新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A项排除;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故C项错误。
3.(2018宁夏银川一中月考)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现象表明( )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B.外国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答案 D 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外国侵略对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近代交通在外国列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因此丧失了独立性,D项正确。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计时双基练(18)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计时双基练1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A形容清末可以,民初不适合,故排除;B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C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
D与题干关联不大。
答案 C2.(2015·湖北省六校联考)1894年7月2日,某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
”此广告反映出( ) A.市民饮食的变化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C.报纸的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D.物质生活的西化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均与市民的饮食有关,A项正确。
由题干中广告的内容可知,这些物品来自外国,但这并不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发展的产物,B项错误。
C项“新变化”的说法错误,排除。
“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并不都是西方的产品,无法反映西化,D项错误。
答案 A3.(2015·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由材料中“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可以看出是新式习俗;材料中“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是指旧式的习俗,因此材料体现了民国时期市民生活新旧交织的现象。
答案 C4.(2015·衡水中学模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山东临沂模拟)民国建立,强调服制的“整齐划一”,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
这一举措( )A.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B.增强了传统服饰的西化色彩C.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D.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C [据材料“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可知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不符合题意,故A 项错误;据材料“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可知,传统服饰和西式服饰并存,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而不是传统服饰的西化,故B项错误,C项正确;仅从服装变化上无法说明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故D项错误。
]2.(2018·辽宁沈阳九中高三阶段测试)辛亥革命之后,一些知识女性认为“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
她们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的女权运动。
这些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 )A.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觉醒B.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C.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D.女性参政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C [题干材料信息“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的女权运动”体现了民权观念已经影响到女性群体,反映出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所以C项正确;题干材料所述现象是在女性自主意识觉醒之后才出现的,所以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所以B项错误;D项“社会普遍认同”不符合史实,排除。
]3.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
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
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主导社会习俗B.传统习俗根深蒂固C.中国社会仍然止步不前D.西方文明不适应中国B [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民国时期,“阳历”和“阴历”同时使用,“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所以B项正确;A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排除;C、D 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A [材料显示出清末北京的汉族妇女缠足之风很盛行,因此穿弓形鞋的极为普遍,说明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习俗,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对缠足习俗的变革,与社会启蒙和进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妇女缠足之风仍然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甚精工”反映出近代女鞋制造工艺精湛,不是删繁就简,故D项错误。
]5.(2018·河北邯郸高三摸底)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
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
”材料反映出当时上海( )A.已成为全国服饰制作中心B.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C.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D.与世界的关系紧密D [依据材料无法判断上海成为全国服饰制作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中“时新服饰”“新花样”不等于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时新服饰”不等于文化交流中心,故C项错误;与世界的关系紧密与材料中“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相符,故D项正确。
]6.(2018·贵州贵阳高三摸底)辛亥革命前,“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
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
这些观点( )A.表明“断发易服”具有观念变革意义B.说明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C.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D.反映出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A [从材料“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可知断发易服能够促进社会思想变革,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倡“断发易服”,故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没有实行断发易服,影响了变法的结果,不能体现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错误。
]7.(2018·江苏高邮中学高三阶段检测)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
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由题干材料信息“民国初年”“新式婚礼”“鞠躬”等可知,当时婚姻习俗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仅仅反映的是“镇江、扬州等地”的新式婚礼,所以A、B、C三项错误。
]8.(2019·云南玉溪模拟)铁路未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贸易中心。
正太铁路通车以后,榆次逐渐成为贸易中心。
山西铁路沿线乡镇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成为其商业腹地,带动了乡村生产的商品化,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
材料主要反映出铁路的修建( )A.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B.促进了现代贸易体系的形成C.彻底瓦解了自然经济D.改变了传统的城乡布局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
由题干材料信息“山西铁路沿线乡镇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成为其商业腹地,带动了乡村生产的商品化,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可知,铁路加快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了传统的城乡布局,D项正确;A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排除;B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2019·辽宁沈阳三模)1887年,中国电报局与英国大东公司、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
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 )A.取得与外商的平等地位B.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C.在商战实践中取得成效D.逐渐垄断中国通信市场C [A项中的“平等地位”不符合史实;B、D两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国电报局与外国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每年获得较高收入,这说明在商业竞争中中国电报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C项正确。
]10.(2018·甘肃兰州高三适应性考试)1879年盛宣怀指出: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非急起图功不可。
由此可见盛宣怀兴办电报事业的目的在于( )A.提升军事调动的效率B.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C.传播民主平等的思想D.壮大洋务企业的实力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电报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信息“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等可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兴办电报业为军事服务,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资本主义和民主平等,排除B、C两项;D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
] 11.(2019·湖北武汉调研)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
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D [题干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等信息,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及学习内容的变化,但没有体现出这些变化是新式学堂教育影响的结果,故A项错误;上海女性社会地位上升,但没有反映出上海在全国女性解放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故C项错误;《天演论》介绍西方“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反映出20世纪初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理学观念,故D 项正确。
]12.(2018·江苏南京高三期末)阿里巴巴公司依托互联网推出Buy+的全新购物方式,即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使网购变得更“触手可及”。
这说明互联网( )A.颠覆了人们的学习方式B.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C.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D.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C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不是颠覆人们的学习方式,故A项错误;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故B项错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使网购变得更‘触手可及’”表明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改变,故C项正确;互联网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者冠婚丧祭,车服器用,等差分别,莫敢踰僭,故财用易给,而民有恒心。
今礼制未修,奢靡相尚,卿大夫之家莫能中礼,而商贩之类或逾王公,礼制不足以检饬人情,名数不足以旌别贵贱,既无定分,则奸诈攘夺,人人求厌其欲而后已,岂有止息者哉?此争乱之道也。
——程颢、程颐《二程集》材料二中国的新式结婚,最先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东南部沿海的大都会和商埠。
中国人效仿西方的婚礼形式。
但中国真正的婚姻变革是从维新知识分子批判传统婚姻制度开始的。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禁早婚议》,猛烈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主张婚恋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反对纳妾。
20世纪初,随着“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的影响,主张个性解放,宣传爱情至上,婚姻自由,主张一夫一妻制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不仅对旧家庭制度和婚姻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批判,而且以实际行动投入变革旧婚俗,提倡新婚俗的婚姻变革之中,有些西化的青年,则在教堂中举行“文明结婚”。
但新式婚礼毕竟与中国传统礼俗相冲突,受到了旧派人物的怀疑和抵制态度。
——林彰龙《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看近代社会变迁》材料三1950年我国第一部《婚姻法》规定男女结婚分别为20周岁和18周岁;1980年的第二部《婚姻法》将男女结婚年龄提高到22周岁和20周岁;另外,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从1949年到1965年,同村通婚的比例下降至45.73%,1993—2000年下降到4.7%。
跨县和跨省通婚从1949—1995年的10.3%上升到1993—2000年的39.7%。